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蓝姓氏起源和来历(蓝姓)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9:39作者:流水随风来源:互联网

蓝姓氏起源和来历(蓝姓)

本文目录一览:

《百家姓》之——蓝姓来历

源流

来源一

源于嬴姓,出自远古贤者伯益之后裔秦子向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战国中期,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秦献公为了向东发展,在蓝(今陕西蓝田)地设县。在秦子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自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蓝氏正宗。

来源二

源于姜姓,据福建省武平县大禾乡的《蓝氏族谱》记载,当地蓝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是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任为火旺公,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汝南堂名即源于此。

来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楚国大夫亹,属于以居邑地名称为氏。江西省高安市等《蓝氏族谱》记载:蓝姓源于楚国大夫亹。本宗源自芈姓。楚国公族大夫亹,因任蓝县尹,世称蓝尹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为本宗得姓始祖。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出任蓝县(今湖北荆门)令尹,因此后世称其为“蓝尹亹”。在蓝尹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为姓氏者,即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湖北、湖南、福建和江西等地的部分蓝氏族人尊奉蓝尹亹为得姓始祖。

来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蓝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蓝人,亦称褴人、滥人,是商末周初的周族王室内宫设置的一种官位,主要职责就是排解君王的忧虑和精神紧张,实际上类似今天的相声演员,具有精神医生的职责。因其穿着五颜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称褴人、或滥人。在史籍《大戴礼》中记载:“蓝人,文王官人,蓝之以乐,以观其不宁。” 在蓝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蓝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蓝氏。

得姓始祖

蓝昌奇(姜昌奇)、蓝尹亹(申亹)、秦公子向(嬴向)、蓝诸君(厘诸君)、蓝光辉。

种玉堂:子向。战国时秦国人。梁惠王(即魏惠王)三年(即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即今陕西蓝田县,蓝田位于秦岭之北,蓝水之东,以产美玉而名闻天下,子向之后以地为氏,称蓝姓,并尊子向为其始祖。

戒君堂:大夫 亹。本宗源自芈姓。楚国公族大夫 亹,因任蓝县尹,世称蓝尹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为本宗得姓始祖。

春秋楚昭王时,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之仇,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成臼河边。这时有一条船离开岸边,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上船!”没想到蓝尹亹毫不理睬。昭王又大叫了好几次,蓝尹亹才回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昭王没有办法,只好从陆路逃到随国。后来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亹又来求见。昭王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昭王于是派人去问,蓝尹亹回答说:“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所以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为了惩诫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惜的呢?”昭王为了警诫自己,于是重新任用了蓝尹亹。

上述二堂并无血缘关系,且在当时各属于中原文化圈外的半西戎的秦人(种玉堂)和半南蛮的楚人(戒君堂)。起源于不同地域,姓氏同字而非同宗。

繁衍播迁

汉魏之后,蓝姓以中山郡、东莞郡与汝南郡为中心,逐渐播迁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者。蓝姓大举南迁于隋唐间,其中汝南郡一支蓝姓迁居今福建上杭蓝尾驿,后周广顺二年(九五二年),其裔蓝有善迁居会同里蓝家庄,有善后裔分迁清流、顺昌、石城。蓝姓入居广东亦在唐末五代间,宋初之广东南海人蓝继宗便为此支裔孙。据广东五华《蓝氏族谱》所载:“十七世万一郎,由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十九世和二郎,于宋时宁化迁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广东梅州,为梅州蓝氏始祖,其后分衍梅州地区的兴宁和长乐、宝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今福建南部,宋时是蓝姓的繁盛地之一。《广州初集蓝鼎元行状记》载有“蓝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实。宋元两代,蓝姓除繁盛于福建外,在广东,蓝姓也繁衍得非常兴旺,并且在宋末元初乱世时大批迁居广西,当然亦有北迁入湖南、四川之地者。明初,山西蓝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天津、北京、江苏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沿海之蓝姓有渡海赴台者,此间亦有广西之蓝姓播迁云南、贵州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历有清一代,蓝姓分布愈广,今东北三省亦有蓝姓入居。如今,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

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十四年,逝世后,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宗族特征

1、蓝姓当今乃一典型的南方姓氏,但是其源于北而盛于南。

2、蓝姓人才济济,惜唐宋之前一度表现得十分沉寂,唐代以后,蓝姓名人竞现史册,既有文臣武将,又有诗人画家、才子佳人。

3、解放后由于汉字简化缘故,一些蓝姓简写为兰,其实蓝与兰有本质区别,兰姓大多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之后。

4、蓝姓在宋朝人编著的《百家姓》中位列第131位。

历史名人

蓝采和

公天性聪明,唐开元元年癸丑科进士,补谏议大夫,谏君荣宠词语直,刻忤于权臣杨国忠,遂解印归家,道合乾坤,德弥宇宙,顷刻蓬莱须臾斗宿潜隐龙虎皈伏修炼成功,白日飞升,今大罗山仙翁。一说:唐末逸士,传说中八仙之一。他常着破烂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天则在衫内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

蓝玉

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妻弟,江西余干县族谱记载1341年生。一说安徽定远人。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率军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1393年被杀,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80多年后的明孝宗皇帝为蓝玉昭雪,并追封为“开国勋臣”,肯定蓝玉的历史地位与丰功伟绩。

蓝建枢

1854年生,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1871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毕业后,调入北洋海军。 1881年,奉派随丁汝昌赴英接收“超勇”、“扬威”。1889年初,李鸿章为北洋海军拣员补署官缺,请准以蓝建枢升署后军右营都司。三年后实授,调任“镇中”管带。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十七日,蓝建枢率“镇中”号炮船随海军大队护送兵船至鸭绿江口大东沟,并奉命与“镇西”号炮船以及4艘鱼雷艇进入江口掩护运兵船渡兵登陆。1895年初,日本进攻威海卫基地,蓝建枢率“镇中”参加防御作战。1911年,调任海军部二等参谋官。成立后,出任海军左司令,授海军少将。不久,海军左司令改为海军第一舰队司令,仍由蓝建枢担任。1913年,奉命率第一舰队在上海参与镇压“二次革命”,击败讨袁军。随调为军事参议。翌年,任海军部参谋处处长,1918年3月升任海军总司令,授海军中将,1921年退职,受封澄威将军。晚年乡居而终。

蓝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1位。据姓氏人口统计,蓝姓人口排在第164位。

百家姓之蓝姓的来源

蓝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一、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二、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三、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

蓝氏有悠久的氏族历史。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载:“炎帝号曰神农,乃始祖也,十一世传至榆罔(据《三皇本纪·补史记》考: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应为神农之第四传,原《蓝谱》所记帝榆罔为十一传,这在辈序上有出入),迁空桑(今山东省曲阜县),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时,有熊国君贡秀兰一株,值帝后宫降生一子,帝甚欢悦,以贡兰赐姓蓝取名昌奇,及长分封汝南,遂以此地为郡。”继后,随朝代更迭,后裔因受历代战火影响,或受封随居,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迁蕃衍。

唐中宗天授元年(690)传至108世明德,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自北豫迁建康(今江苏省江宁市),居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1世祖。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乱,弃建康句容,奔闽居福清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

蓝姓的历史名人有:蓝采和:唐末逸士,传说中八仙之一。蓝 玉:明朝人,常遇春妻弟。隶属常遇春麾下,每战皆先登陷阵,屡立战功,封为凉国公。后恃功专恣,为太祖所恶,以谋反罪诛死,坐累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将士2万余人。蓝天蔚: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任湖北新军统带兼湖北弁学堂教员。武昌起义时与吴禄贞等策划北方新军起义,未成,潜逃上海,被民军推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驻节烟台。1921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随后被军阀孙传芳击败,死于四川。 

沈姓男孩名字大全

只要您姓“沈”,无论您在哪,先点上面蓝字天下沈氏一家亲,再点关注,每天获取知识

姓沈取名男孩霸气(独特好听的沈姓男孩名字)

姓沈取名男孩霸气

沈义行、沈平钊、沈道帅、沈善泉、沈红球、沈朝玉

沈兆连、沈涛霖、沈文政、沈明虎、沈青岩、沈岳通

沈冰清、沈庆东、沈彦玲、沈震吉、沈宝贵、沈华均

沈喜梅、沈星树、沈虎文、沈君年、沈进楠、沈经俊

沈瑞全、沈少来、沈庆文、沈维仁、沈德珍、沈锦章

沈冬秀、沈扬明、沈长平、沈汉鑫、沈元朝、沈剑芳

沈孟保、沈喜洪、沈贵耀、沈忠乐、沈道伦、沈福政

沈波芳、沈智容、沈亚敏、沈可风、沈根学、沈瑞岭

沈勇晓、沈玉旗、沈桂进、沈昌建、沈克恒、沈红琴

沈经雷、沈东潮、沈宇静、沈群胜、沈凤安、沈君敏

沈红星、沈杨业、沈章发、沈学俊、沈乐汉、沈康庆

沈宏会、沈燕宗、沈寿明、沈佳营、沈丹标、沈兴清

沈承存、沈仕兴、沈秋庆、沈建耀、沈志年、沈金其

沈西洪、沈嘉娟、沈秀将、沈元凡、沈欣洪、沈新智

沈岩勤、沈月球、沈克印、沈扬通、沈春章、沈桂冰

沈达先、沈颖晖、沈炜川、沈书花、沈迪来、沈阳寿

沈显旺、沈孝贵、沈川聪、沈天来、沈毅师、沈继花

沈秀贤、沈仁友、沈乐燕、沈会东、沈有翔、沈宗泰

沈威杰、沈顺志、沈颖虎、沈雄昌、沈骏臣、沈雄才

独特好听的沈姓男孩名字

沈成亚、沈涛麟、沈加清、沈亚富、沈勤耀、沈清益

沈双良、沈红玲、沈正庭、沈灿康、沈扬雨、沈帅柱

沈益堂、沈景洪、沈杰兴、沈斌启、沈燕煌、沈兵运

沈敏帅、沈瑞州、沈大方、沈力威、沈裕燕、沈成花

沈祥康、沈龙欣、沈养坚、沈良升、沈双霞、沈兆岩

沈远洪、沈纪堂、沈嘉柱、沈仁宏、沈银岩、沈康岭

沈高芳、沈红珍、沈楚忠、沈嘉敏、沈奇芬、沈科海

沈育标、沈爱发、沈经银、沈子全、沈桂英、沈少茂

沈秀维、沈勇成、沈正球、沈雪夫、沈阳坚、沈启中

沈士贵、沈东尧、沈宏慧、沈昌桥、沈爱萍、沈飞行

沈洪善、沈斌林、沈景功、沈日利、沈金冰、沈石泉

沈道亚、沈彪兴、沈全栋、沈月和、沈锡秀、沈一昌

沈小强、沈惠康、沈占凯、沈云来、沈信远、沈江富

沈诚松、沈思春、沈增秋、沈扬源、沈林堂、沈锦萍

沈春利、沈加诚、沈才辉、沈银芳、沈振云、沈大远

沈仲文、沈鹏弟、沈广基、沈可生、沈贤印、沈雷法

沈其有、沈晋军、沈华理、沈六明、沈承耀、沈凤丰

沈先广、沈卫举、沈秋山、沈敬亚、沈红安、沈震通

沈锋忠、沈正寿、沈凌伟、沈守铭、沈如钦、沈海夫

蓝姓的起源与历史:源自春秋流芳远,玉出蓝田即望馨

导语:蓝姓在北宋版的百家姓中排名第131位,起源于陕西蓝田,以封邑地名得姓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先秦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至近代以来,才人代出,文武兼备,忠君爱国,各领风骚数百年。自明中叶以来,亦有蓝姓人播迁台湾、东南亚等地。目前,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主要集中于广西、福建、广东三省,主要包括汉族、壮族、瑶族、畲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在壮族及畲族群体中均为大姓。

一. 蓝姓的来源考据

一说出自赐姓。《蓝氏族谱》中有记载,蓝姓源自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第十一世孙——帝榆罔(约前4561—前4494年)之子昌奇。昌奇出生的时候,有熊国贡秀蓝一株,帝榆罔甚喜,便赐蓝姓,赐名昌奇,封为汝南郡(今河南新郑)火旺公。

一说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在《姓氏考略》、《竹书纪年》中均有相关记载。《竹书纪年》云:“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即今之蓝田。”说的是梁惠王(魏惠王)三年,亦即秦献公十八年(前367年),秦献公封王子子向为蓝君。蓝田,就在如今陕西蓝田县西南十五公里处。此后,蓝君的后代遂以地名为姓,称蓝姓。

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简化为兰姓。事实上,蓝姓与兰姓完全是两个姓氏。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今陕西省蓝田县风貌一览

二. 蓝姓迁徙分布的历史

蓝姓起源于今陕西蓝田,历秦汉以降,蓝姓主要繁衍于中山郡、东莞郡与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汝南在今河南平舆一带,三地为蓝姓郡望,即为蓝姓之最早发源地。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巨大发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蓝姓多由此三处分衍而出。

汉魏之后,蓝姓以上述三地为中心,逐渐播迁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者。

蓝姓大举南迁于隋唐间,其中汝南郡一支蓝姓迁居今福建上杭蓝尾驿,有后裔分迁清流、顺昌、石城。

唐末五代间,蓝姓人迁居广东。

历宋元两代,蓝姓人在福建、广东发展兴旺,并于宋末元初时大批迁居广西,当然亦有北迁入湖南、四川之地者。

明初,山西蓝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天津、北京、江苏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沿海之蓝姓有渡海赴台者,此间亦有广西之蓝姓播迁云南、贵州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历有清一代,蓝姓分布愈广,亦有蓝姓人徙居东北三省。

如今,蓝姓人口已达14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1%。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目前主要集中于广西、福建、广东,三省区蓝姓大约占蓝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浙江、湖南、台湾、贵州、江西,这五省的蓝姓又集18%。广西居住了蓝姓总人口的43%,为蓝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国形成以广西为中心,向外散布的蓝姓人口分布特征。

蓝姓目前包括汉族、壮族、瑶族、畲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在壮族及畲族群体中均为大姓。蓝姓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广布于闽、粤、赣山区。

位于福建省上杭县畲族乡的蓝氏家庙

三. 蓝姓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蓝姓历代名人34名,占总名人数的0.0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九十一位。蓝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八位;蓝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5%,排在并列第二百一十二位;蓝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6%,排在并列第一百八十五位。

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蓝姓历史名人资料(按年代先后顺序排列):

蓝采和,中国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唐朝人。

蓝玉,定远(今属安徽)人,常遇春妻弟,明朝开国名将。骁勇善战,以功历永昌侯进凉国公。后恃功骄横,所为多不法,终以谋反罪族诛,其案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人,史称蓝狱。

蓝玉画像

蓝廷瑞,四川阆中人,明中叶四川农民起义领袖。

蓝理(1648—1719),清朝康熙年间的名将。表字义甫,号义山,福建漳州漳甫县赤岭人,自幼习武,精通各种兵器。历任 天津镇总兵、福建陆路提督 ,人称“破肚总兵”“菩萨将军” 。

蓝廷珍(1663—1729),清代福建水师提督。

蓝鼎元(1680—1733),字玉霖,号鹿洲,福建漳浦县赤岭人。清代知名学者和经世之材。

蓝大顺,云南昭通人,官封太平军文王。

蓝建枢,字季北(季伯),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曾任北洋政府海军左司令。

蓝成春,太平天国祜王。

蓝天蔚(1878—1921) ,民事将领, 革命家,湖北武汉人。早年加入张之洞的新军,1902年,经张之洞推荐,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与同时期留学的吴禄贞、张绍曾并称“北洋士官三杰”。

蓝天蔚像,《共和人物》甲集,1912年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蓝姓家族十大名人

蓝采和:

唐末逸士,中国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为人耿介,不畏权势,清正廉洁,体恤民间,政绩卓著,后因直言谏玄宗过宠外戚,与权臣杨国忠不和,就退隐终南山,退隐后的他一卷在手,寝食俱忘,但仍然关心百姓疾苦,修桥铺路,做了许多实事,群众口碑颇佳;后他常穿破蓝衫,一脚穿靴,一脚跣露,手持大拍板,行于闹市,乘醉而歌,周游天下,后在酒楼,闻空中有笙箫之音,忽然升空而去。

蓝玉:

明朝开国将领,做事有胆有谋,面临敌人勇敢,只要征战都是成功的,后因屡战积功,封凉国公;他有卓越的军事才华,谋勇兼备,他数次征战,屡立奇功,西入蜀地,攻克锦里;北上大漠、大败扩廓,攻下乌兰巴托;占领兴和,俘获重要战俘;英勇西征,平定吐蕃叛乱;不费一兵一卒攻下昆明;又率军北征,于捕鱼儿海大败元嗣主脱古思帖木儿;在此期间,意气风发的蓝玉一步步加官进爵,受赏无数、声名远扬。

蓝瑛:

明代杰出画家,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他一生以绘画为职业,擅画山水,早年以摹古为主,风格秀润,以习元黄公望、明沈周最有心得,笔致工整细润,墨色清淡妍静;中年于传统的绘画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绘画面貌,风格变为雄奇苍老,笔墨苍劲雄浑,代表了山水画成熟时期的面貌;其绘画对明末清初影响很大,被后人称为"武林派",画史上称他为"浙派殿军"。

蓝廷珍:

清代将领,曾升任温州游击,屡败海贼,又平朱一贵,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奉命继续留台署理提督职务;他对台湾的治理和开拓,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远见的建议和措施,对台湾的历史发展生成了深远的影响,表现了他在事关中国领土问题上的政治眼光和从政能力,从而确定了他在台湾历史上的地位,他亲自组织开垦荒地,发展生产,他率领官兵开垦了“蓝兴堡”,成为中国台湾开发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官垦之一。

蓝章:

明朝进士,自幼天资聪颖,初任知县,平易近民,不苛不纵,捐俸崇修大成殿及学宫,又凿渠数百丈导冲山之水储为池;他持廉秉公,尽心所事,提调有方,历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他为官清正,不与刘瑾等为伍,不避权贵,皆有政声;曾率军前往湖广、川陕一带平息叛乱,出奇制胜;为官三十年,历经十二个职位,正直清白,勤政爱民,为蓝氏家族做出重大贡献,创办华阳书院,为蓝氏家族的教育提供良好条件。

蓝田:

明朝官员,自幼勤奋好学,七岁时即能赋诗作对,为名学者所叹服,被誉为“小圣人”;他为官刚正敢言,风节凛然,曾在“廷议”中逆鳞强谏,连上七疏,还设计智退边寇,平乱安民,废除弊端,让民休养生息,政绩卓异;他一生品德高尚,忠义厚道,仗义疏财,文思敏捷,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生著述颇多,著有《北泉文集》、《东归倡和》、《白斋表话》等,被人们誉为“万言倚马才”。

蓝理:

清朝康熙年间的平乱名将,自幼习武,精通各种兵器,人称“破肚总兵”、“菩萨将军” ;他身高体壮,武艺高强,力可毕数百斤,足能追奔马,刀枪盾石皆精通,在澎湖战斗中,他骁勇善战,奋不顾身与守军拚杀,一举攻下澎湖;他为清朝统一、治理和开发台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作为平台先锋,血战肚破,仍两救主帅施琅,被康熙誉为“平台首功”,并两赐“勇壮简易,所向无前”牌匾。

蓝鼎元:

清朝大臣,他出入军府,筹划军机,处理政务,首次全面系统提出治理、经营台湾的理论体系,被当时和此后的治台者所借鉴、采用,被乾隆誉为“筹台宗匠”;他精熟台湾历史,又全面考察了台湾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现实和地理、风俗、信仰、教化等方面的情况,建议在台湾增设绥化县、淡水厅,升澎湖通判为海防同知,添兵分戍;他最早提出了对台湾进行综合治理,促进台湾走向"文治"社会的具体措施,他的《平台纪略》对清代台湾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蓝建枢:

海军总司令,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率“镇中”号炮船随海军大队护送兵船至鸭绿江口大东沟,并奉命与“镇西”号炮船以及4艘鱼雷艇进入江口掩护运兵船渡兵登陆,后日本进攻威海卫基地,他率“镇中”参加防御作战;2年奉命率第一舰队在上海参与镇压反袁的“二次革命”,击败讨袁军;后倡议集资重修马尾海军昭忠祠,委托陈兆锵主持重修,又致电政府宣告海军统一,他是北京政府时期8位海军总司令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

蓝侨: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曾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二七九团营政治委员、副团长、师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训练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一一五师副师长兼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动员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