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港片港剧的剧迷们们肯定对于香港的恐怖片再熟悉不过了,可以说香港的恐怖片也是港片中独树一帜的存在,这其中也与香港本身宗教色彩浓厚、迷信风俗盛行的风俗密不可分。
求神、问米、祭祀……这些习俗都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而其中“七月半”又或者说是“鬼节”可以说是众多港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节日了。
影视截图
踏入农历七月,你可能留意到香港的街头巷尾不时飘着烧街衣的灰烬,这意味盂兰节又来了。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七月半)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北方多过七月十五,华南地区多过七月十四)。之所以会取这一名字,是因为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鬼魂,所以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正是基于这一层神秘的色彩衍生出了许多的民间禁忌。
民间流传的一些所谓中元节“禁忌”不要挂上“铃铃”声饰物:“铃铃”声是会吸引“灵体”注意,如果习惯佩戴发出“铃铃”声的手链、锁匙扣、饰物,小心“灵体”会跟着你走。路不拾遗:盂兰盆节会见到很多人烧街衣,在传统习俗中还会准备食物、纸钱、祭品予“游魂野鬼”,有些人甚至会撒硬币,一来是寓意把衰运都撒走,另一个说法是被“游魂野鬼”捡来当开路钱。若在街上见到硬币千万不要据为己有,因为它有可能是属于“灵体”。不要乱拍肩膀:人有三把火,分别是头顶、左右肩膀各一把,在这一段日子尽量再把额头要露出来,增加自身阳气。另外千万不要作弄他人乱拍肩膀,因为阳气被人拍熄会令灵体有机可乘。切忌靠墙行或站立:“灵体”习惯靠墙走,因为可以有东西让它们依附着,所以“鬼月”一定要改掉靠墙站或走的习惯。晚上不要乱自拍:好多灵异节目都指镜头可以侦测到其他人,如果不想见到“其他人”少用为妙。忌凌晨时洗衫:凌晨时洗衫再挂到屋外,因为“衣服”像人形,是“灵体”最爱附身的物品之一,就像雨伞一样。收衫时就很顺理成章把“灵体”带回家。莫回头:如果在街上突然听到有人叫你全名,千万不要回头作出回应,因为好多“灵体”都会在街上找“替身”,有可能是“灵体”在呼唤你。在电梯内照镜:电梯一般没有阳光照射,易聚阴气,而镜子则是“灵体”爱“附身”的物品之一,“鬼节”期间还是少望为妙!进行水上活动:遇溺而死的“鬼魂”会找“替死鬼”,而农历七月阴气最盛,就更要避免进行水上活动。拖鞋头朝向床放:听说“鬼”会跟随着拖鞋的方向走,所以准备睡觉时,不要把拖鞋头面往床的方向放,否则就是邀请“朋友仔”上演“鬼压床”!其实,最初的“七月半”是称之为“祭祖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一样,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它的诞生不会迟于汉代,最初是农民在夏末秋初祭祀田神、感谢大地的节日,《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记载,当时农家以猪蹄、酒来祭田神,祈求五谷丰收,后来祭品不限于猪蹄与酒,祭祀场地也不限于农田之内。
网络资料图(来源新华网报道)
时至今日,“中元节”可能在内地并未像其他的传统节日一样受到太多的重视,不过在香港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香港人通常称这节日为盂兰节(盂兰源于梵文Ullambana,意为“救倒悬”,即救度亡魂倒悬之苦,来自民间《目莲救母》的故事),人们会在家中祭祖,并且会烧街衣。甚至香港各区于七月皆有举办盂兰胜会或中元建醮,离岛坪洲便是其中一个地方举办中元建醮,一连四日,仪式包括走午朝、走龙船、放水陆灯、摆天席、争夺祭品及化大士王。
说起香港盂兰胜会其实也有一段历史,它由潮州、海丰、陆丰、鹤佬等地移居到香港的人士带来香港,这些人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从内地来到香港,聚居于铜锣湾、上环、西营盘、深水埗、尖沙咀等地,并将他们在家乡流行的盂兰节也一并带来,以联系同乡感情、纪念祖先和超渡地方上的“孤魂野鬼”。这些活动也于2011年以“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名义获列入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进一步推广潮人盂兰文化,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从2015年起举办一年一度的盂兰文化节,新增抢孤竞赛和盆供堆叠比赛等活动为盂兰胜会注入新意,吸引年轻一辈认识这个传统节日。
(图源: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
此外,由于香港宗教气氛浓郁,在盂兰节不少佛教寺庙都会举办盂兰供佛斋僧,包括著名的慈山寺。
(图源:2021年盂兰供佛斋僧线上直播截图)
从香港旅游发展局的页面可以看到,香港盂兰胜会已经是香港的一大特色项目。或许有人认为盂兰节只是与鬼神有关,是一种迷信、不应提倡,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是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印记,透过胜会我们可以看到港人对于文化传承的保护,盂兰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在于慎终追远,孝亲报恩,以及行善济贫,博爱互助,这正是中国人弥足珍贵的人文文化。每年的盂兰胜会是一个广为人知、代表香港传统习俗和多元性的节日,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
上述文字参考资料:维基百科、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香港网络大典、百度百科、香港旅游发展局
(文/本刊记者 韩琪)
本文为香港《经济导报》新媒体文章,
如欲转载请私信联系。
潇湘晨报通讯员吴超群 日本报道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每到清明时分,我会反复咀嚼这句话。
在日本,追祭祖先和祈祷冥福的日子被称为盂兰盆节。 图/网络
在日本当地,民众并不过清明节,跟国内清明节类似的一个节日是盂兰盆节,时间在8月中旬左右。对于日本人而言,这是仅次于元旦(日本新年)的重要节日。
原来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一般各大公司都会放1周的假期,称为“盆休”。在日本,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工作的人很多,所以利用这个时段回老家团聚。现在已经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
因为远离故土数载,很多亲人都在离我而去,就算没有见到国内亲人的最后一面,但是我记忆中的他们的故事,我都会在他们离去时写下来,放在朋友圈,感觉他们没有离去。今年的清明节,日本从南到北几乎都有雨,伴着思念,很多华人朋友开始了深切的感怀。
在华人圈子里售卖纯手工包子的鸿姐年过五旬,认识她不久,听说她在日本多年,手艺不错。在清明这天,她在朋友圈写下了好多的心绪,特别动人:“清明节点上一盏心灯照亮天,让天堂的亲人不再孤冷,祈愿亲人在另一个世界里无病痛、身心安宁,愿天堂的亲人一切安好。每年清明节都会梦见我的妈妈,真的思念妈妈,想吃小时候妈妈做的菜饭,想这想那都是妈妈的身影!妈妈我好思念您,我流泪了,愿您在天堂安好,保佑我所有的亲人和朋友。”
今年清明节,我十分思念我的外公。2019年暑假我没有时间回去,想着2020年暑假带着俩孩子回国省亲,结果疫情来临,计划泡汤。我的外公是2019年7月26日离世的,99岁高龄驾鹤归去。
之前回国,我和妈妈买了新洗衣机送到外公家,还说以后要回去给外公过100岁生日。那个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当时外公年事已高,我凑近他耳朵,大声喊着说要给他买个大蛋糕,五世同堂,孩子们一起插蜡烛,插满100支蜡烛,再来几百人的大合影。
当时离别的时候,我特地让外公和我的小女儿一起合影,可惜他已经眼花看不清人了,我女儿的样子已经认不清了,后来家里传来了喜丧的消息。今年,清明节想起这些,就很想继续喊话给外公:为什么不能等等我,满心遗憾。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又称"鬼节",佛教在这一天有盂兰盆会。这一天的确是一个很有包容性的日子,无论是传统的鬼节,还是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其核心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为鬼带来便利,因为中国传统习俗重祭祀,而佛教、道教注重赦罪。
一、七月至阴与"鬼节"我们通常称中元节为"鬼节",意指百鬼夜行。鬼节的说法与我国古代祭祀习俗和鬼神信仰有很大关系。早在远古氏族时期,男女每逢月圆之夜都会在广场上集会,进行歌舞庆典。
中国古人也有拜月的习俗,《礼记》记载:"七月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与西郊。" 农历七月十五左右又恰逢初秋,所以这一天拜月还有祈祷丰收的含义。秋天本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但在阴阳五行学说产生之后,秋天乃至中元节就有了新的解释。在阴阳家看来,七月是一年中由阳转阴的开始,七月十五满月这天,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一日。《淮南子·天文训》就说:"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月者,阴之宗也。"
中元节夜晚
而"鬼"这个概念,在中国产生的历史很早。《礼记》曾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后礼。"此时的鬼,并没有后世鬼的邪恶色彩,鬼音同归,实际上就是指人死之后魂魄之所归,所以先秦时期有招魂的传统。楚国最迷信鬼神,而楚国最重视春、秋二祀,而秋祀就在七月,楚人在这天大祀鬼神。
中元节祭祖
阴阳五行学说产生之后,七月专门变为鬼的日子。而后来道教产生,在道教的影响下,民间产生了这样的传说:阎王爷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而在七月最后一天,鬼门关就会关闭,群鬼必须返回。因此七月十五阴气最重的一天,是世间鬼最多、活动最为频繁的一天。所以这天在民间习俗中,百姓不仅要在家中设置贡品,等待祖先的鬼魂享用,还要在野外设置贡品,让孤魂野鬼享用,避免他们在世间作祟。同时这天要在路边点火给鬼照明,这天晚上不准外出,以避免厉鬼的袭击。
二、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还与佛教有着密切联系。佛教在农历七月十五有盂兰盆会,盂兰盆是梵语"解救倒悬"的音译。据《盂兰盆经》记载,有个名叫目连的人看到自己死去的母亲变成饿鬼,于是他用钵盛饭给他母亲吃,但是食物还没有入口,就统统变成火炭,并不能缓解他母亲的痛苦。
于是他便向佛祖求教,佛祖对他说:"你母亲生前所犯的罪孽太沉重了,不是靠你一个人就可以救赎的,你需要借助十方高僧的力量,在七月十五日那天,你应当为处在厄运中的父母,准备百味和五果放在盘中,供养众高僧,然后我让众高僧一同进行念经颂法,为你的母亲祈愿,你的母亲就可以进入禅定而受食,到时候就可以脱离饿鬼之苦。"目连照做,果然心愿达成,让母亲能够饱食一顿。随后目连便向佛祖请求道,但凡弟子孝顺者,能不能都为他们的父母设置盂兰盆,佛祖说很好。
盂兰盆供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盂兰盆会开始传播开来,早在魏晋时期,就有多种形式的盂兰盆会。到了南朝时,梁武帝十分推崇佛教,他甚至为了供奉佛祖而三次舍身于同泰寺。于是他将七月十五这天的盂兰盆会正式改为盂兰盆节,并且对其仪轨进行了详细规定。梁武帝在同泰寺时就曾设盂兰盆斋。受皇帝的影响,王公贵族乃至平民百姓都纷纷效仿。梁武帝曾梦到神僧托梦说道:"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以拔济之。"于是梁武帝作水陆斋,举行盛大的活动,在水陆斋上,"一礼灯烛皆明,再礼宫殿震动,三礼天上雨华"。
梁武帝
到了唐代,武则天把佛教视作自己当皇帝的合法依据,便十分重视盂兰盆会。武则天不愧为一代女皇,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佛教结合在一起,极力宣扬盂兰盆节所带有的孝道色彩。到了唐代宗时,曾命令数百人在盂兰盆节这天陈设佛像、诵经,谓之为"道场"。唐代的盂兰盆节可谓十分热闹。但到了宋代,随着三教合流,佛教意义的大型盂兰盆会基本只保留在一些寺院中,民间所遗留的盂兰盆会传统,大多是进行祭祖活动。
马来西亚中元节
三、道教与中元节的定型中国古代有三元信仰,这源于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在中国上古时期就出现了三元,分别代指天、地、水的说法。东晋时期,《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中提到了"上元一品天官、中原二品地官、三元下品水官"。这种说法是在三元的基础上附会出的三官思想。
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和宦官专权,社会十分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在思想上需要寄托,道教便应运而生。当时流行于世间的《太平经》和《周易参同契》,宣扬"天地人"三合便可缔造太平盛世的政治理想。当时道教行事就是借用三官的名义来进行施道布教。《三国志》记载:"熹平中……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这讲的是一种治病方式,就是病人将自己的病情写在符纸上,一份飞上天,一份埋在地里,一份埋于水中。三官收到祈求后便会降福。
道教三官
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部《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这本经书实际上是将《盂兰盆经》中佛祖和目连的故事进行再版,直接将主人公替换为原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很明显受到了佛教很深的影响。故事中讲道教徒看到地狱的惨状之后便向天神求救,方法依然是借助四方圣人的力量,在各方圣人施救之后,向他们献上世间的珍稀之物。
与此同时,这部经书还规定了三元之日分别由三官所执掌。上元日正月十五日,"上元左府主生,生太阳火官考";下元日十月十五,"下元右府主死,死太官考"。上元、下元既然分别执掌生死,那么中元所执掌就是涵盖生死,执掌"一切地狱囚徒罪福之事"。整体而言,天官、地官、水官分别执掌天界、地界和水中,在其掌管的三元日,分别要进行赐福、赦罪和解厄。因此三元之中,地官对人的命运执掌是最为重要的。而在七月十五日这天,地官会解救一切生灵,涵盖饿鬼、囚徒、不敬不忠不孝不礼之人。
唐代皇帝标榜为老子的后代,大力推崇道教,于是将道教的三元节日规定为法定节日,这三天全国上下都要进行斋戒活动。在唐代,中元节正式成为一个节日。
文史君说中元节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七月十五的具体节俗在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之前就有滥觞。我国的先民自古就有秋祀和鬼神信仰的传统,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之下,七月十五被打上了阴气浓郁、百鬼夜行的印记。而在佛教教义中,这一天恰巧也是拯救鬼魂的盂兰盆节。道教模仿佛教的教义,与三元、三官思想相结合,构建出了"地官赦罪"的理论依据。虽然今天中元节的仪式性变弱,但我们仍然能从中体察中国人尊重传统、敬畏生命的人文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高洪兴:《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从清明节和中元节说起》,《复旦学报》2005年第4期。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和民间传承》,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喜欢港片港剧的剧迷们们肯定对于香港的恐怖片再熟悉不过了,可以说香港的恐怖片也是港片中独树一帜的存在,这其中也与香港本身宗教色彩浓厚、迷信风俗盛行的风俗密不可分。
求神、问米、祭祀……这些习俗都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而其中“七月半”又或者说是“鬼节”可以说是众多港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节日了。
影视截图
踏入农历七月,你可能留意到香港的街头巷尾不时飘着烧街衣的灰烬,这意味盂兰节又来了。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七月半)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北方多过七月十五,华南地区多过七月十四)。之所以会取这一名字,是因为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鬼魂,所以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正是基于这一层神秘的色彩衍生出了许多的民间禁忌。
民间流传的一些所谓中元节“禁忌”不要挂上“铃铃”声饰物:“铃铃”声是会吸引“灵体”注意,如果习惯佩戴发出“铃铃”声的手链、锁匙扣、饰物,小心“灵体”会跟着你走。路不拾遗:盂兰盆节会见到很多人烧街衣,在传统习俗中还会准备食物、纸钱、祭品予“游魂野鬼”,有些人甚至会撒硬币,一来是寓意把衰运都撒走,另一个说法是被“游魂野鬼”捡来当开路钱。若在街上见到硬币千万不要据为己有,因为它有可能是属于“灵体”。不要乱拍肩膀:人有三把火,分别是头顶、左右肩膀各一把,在这一段日子尽量再把额头要露出来,增加自身阳气。另外千万不要作弄他人乱拍肩膀,因为阳气被人拍熄会令灵体有机可乘。切忌靠墙行或站立:“灵体”习惯靠墙走,因为可以有东西让它们依附着,所以“鬼月”一定要改掉靠墙站或走的习惯。晚上不要乱自拍:好多灵异节目都指镜头可以侦测到其他人,如果不想见到“其他人”少用为妙。忌凌晨时洗衫:凌晨时洗衫再挂到屋外,因为“衣服”像人形,是“灵体”最爱附身的物品之一,就像雨伞一样。收衫时就很顺理成章把“灵体”带回家。莫回头:如果在街上突然听到有人叫你全名,千万不要回头作出回应,因为好多“灵体”都会在街上找“替身”,有可能是“灵体”在呼唤你。在电梯内照镜:电梯一般没有阳光照射,易聚阴气,而镜子则是“灵体”爱“附身”的物品之一,“鬼节”期间还是少望为妙!进行水上活动:遇溺而死的“鬼魂”会找“替死鬼”,而农历七月阴气最盛,就更要避免进行水上活动。拖鞋头朝向床放:听说“鬼”会跟随着拖鞋的方向走,所以准备睡觉时,不要把拖鞋头面往床的方向放,否则就是邀请“朋友仔”上演“鬼压床”!其实,最初的“七月半”是称之为“祭祖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一样,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它的诞生不会迟于汉代,最初是农民在夏末秋初祭祀田神、感谢大地的节日,《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记载,当时农家以猪蹄、酒来祭田神,祈求五谷丰收,后来祭品不限于猪蹄与酒,祭祀场地也不限于农田之内。
网络资料图(来源新华网报道)
时至今日,“中元节”可能在内地并未像其他的传统节日一样受到太多的重视,不过在香港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香港人通常称这节日为盂兰节(盂兰源于梵文Ullambana,意为“救倒悬”,即救度亡魂倒悬之苦,来自民间《目莲救母》的故事),人们会在家中祭祖,并且会烧街衣。甚至香港各区于七月皆有举办盂兰胜会或中元建醮,离岛坪洲便是其中一个地方举办中元建醮,一连四日,仪式包括走午朝、走龙船、放水陆灯、摆天席、争夺祭品及化大士王。
说起香港盂兰胜会其实也有一段历史,它由潮州、海丰、陆丰、鹤佬等地移居到香港的人士带来香港,这些人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从内地来到香港,聚居于铜锣湾、上环、西营盘、深水埗、尖沙咀等地,并将他们在家乡流行的盂兰节也一并带来,以联系同乡感情、纪念祖先和超渡地方上的“孤魂野鬼”。这些活动也于2011年以“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名义获列入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进一步推广潮人盂兰文化,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从2015年起举办一年一度的盂兰文化节,新增抢孤竞赛和盆供堆叠比赛等活动为盂兰胜会注入新意,吸引年轻一辈认识这个传统节日。
(图源: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
此外,由于香港宗教气氛浓郁,在盂兰节不少佛教寺庙都会举办盂兰供佛斋僧,包括著名的慈山寺。
(图源:2021年盂兰供佛斋僧线上直播截图)
从香港旅游发展局的页面可以看到,香港盂兰胜会已经是香港的一大特色项目。或许有人认为盂兰节只是与鬼神有关,是一种迷信、不应提倡,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是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印记,透过胜会我们可以看到港人对于文化传承的保护,盂兰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在于慎终追远,孝亲报恩,以及行善济贫,博爱互助,这正是中国人弥足珍贵的人文文化。每年的盂兰胜会是一个广为人知、代表香港传统习俗和多元性的节日,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
上述文字参考资料:维基百科、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香港网络大典、百度百科、香港旅游发展局
(文/本刊记者 韩琪)
本文为香港《经济导报》新媒体文章,
如欲转载请私信联系。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