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早年有人曾把退休赋闲,叫做安全着陆。对此我一直抱以异议:这种说法太过危言耸听,好像政府所属部门是些"地雷阵",需要当事人小心翼翼"闯关"似地。
大家知道,"安全着陆"之说,带有自嘲之意。比如某个官员退休,就会拿这句话证明自己在位时的清廉与公正。但放到时下,少有退休官员敢讲此话,原因在于党和政府的反腐"零容忍",将一些赋闲在家的"老狐狸"也给捕了。
不过近几年,"安全着陆"的意思,在往健康方向靠拢。别的不说,就说公安系统,牺牲或病逝于英年者,为数不少,以至仍战斗在治安一线的兄弟姐妹,爱把熬到退休,称为"安全着陆"。
其实这种将"安全着陆"作为职场平安退休代名词的说法,依然值得商榷。就我看来,真正的"安全着陆",应该归属那些无疾而终并超越全国平均寿龄之人。
这个说法,不是我所发明,而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大姐,在与我路遇时,不经意说的。她的原话是:"我都活到超过全国人均寿命了,应该可以算是'安全着陆'吧?"
明眼人一听这话,就猜徐大姐是个乐观之人。这个没猜错,否则的话,徐大姐不可能拥有笑谈"安全着陆"的资本。
徐大姐命运多舛。她与她的丈夫黄大哥,相识、相恋于同条战壕,然而到了儿女就读小学时,"特殊年代"开启。由于拥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黄大哥差点死于非命。粉碎""后,夫妻俩重返公安机关。
我常去黄大哥所在的内保科办事。他的体质极差——这是非人折磨造成的后遗症。每当谈起那段可怕的岁月,黄大哥总会感慨说些"依法治国利国利民"之类的话。让人难受的是,黄大哥无缘领取退休工资。
因精通当时的法律,徐大姐被分配在预审科工作。预审这个科室,现在已撤,但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那可是一个被高看的单位,只有办案经验丰富者,才能调入。事实上,许多隐案、难案、要案,多被预审警员攻下。
徐大姐行将退休前一年,出了差池。那天她提审一个案犯。因这个案犯十分老实,徐大姐也就照顾他,提审时不予戴铐。这天徐大姐内急,去了趟厕所,返回时却不见了案犯。
那时为了方便工作,预审科设在看守所内。看守所四面布有电网,出入处又有武警把守。因此徐大姐以为有同事唤案犯办事去了。直至问遍同事,方才感到大事不好。于是跑到大门处,询问站岗的有否放行过"光头?"武警答:"放过,我见他没戴手铐……"
于是全警动员,摸查、设卡、追捕,可谓"草木皆兵"。 忙到午夜时分,案犯终于被抓。
第二天上班,领导要我起草一个检讨材料。我便去找徐大姐了解过程。不想她的容颜把我吓个不轻:一夜之间,似乎老了十岁!
听罢我的去意,徐大姐万分后悔地说:"都快退休了,出了这档子事,这安全着陆,真的好难!"
徐大姐同我讲了两次"安全着陆",但含义显然大不相同。具体不同于何处,敬请读者自己分析。
根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最新消息,神舟十三号已经完成了全部既定任务,即将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东风着陆场及工程相关系统正在开展迎接航天员返回的各项准备。
与神舟十二号返回时不同,此次返回是我国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技术”,返回时间大大缩短,从之前的28个小时缩短为9个小时左右,是我国飞船返回技术的一大突破。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载人飞船任务副指挥杨彦波的表示:相对于空间站,飞船的空间狭小,快速返回方案是为了减少航天员在飞船内停留的时间。
神舟十二号返回时,飞船绕地球飞行了11圈,这需要至少16.5个小时,而神舟十三号只要绕地球飞行5圈,耗时7.5个小时。不过从再入大气层到着陆地面这个过程不能少,而这个过程也是航天员需要面对最大挑战的过程。
那么神舟十三号返回大致分为几个步骤呢?每个步骤又具有哪些危险呢?下面我们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1、第一步:分离撤离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返回地球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从空间站撤离到载人飞船内,关闭双向压力舱的舱门。在此之前,航天员已经把空间站的整理工作全部完成了,并设置好相关的参数,就像人们出门前要关灯关门一样,空间站的“灯和门”也要关好。
进入载人飞船的航天员,会第一时间穿上出征时穿过的舱内压力服,并在返回舱内值守。航天员在返回舱内还要进行一些返回前的准备,比如返回状态的设置、在轨指令的发送等。之后在地面控制中心的控制下,操作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实施分离,并撤离空间站。
返回舱先撤到空间站核心舱径向底下19米的位置,再退到200米的位置,转成一个正飞的姿态,之后大概在轨道上再飞行5圈左右的时间。神舟十二号在该阶段时,围绕地球飞行了11圈,此次快速返回技术就是在此阶段节约了9个小时左右。
在分离撤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就是打开双向压力舱的时候,如果出现压力泄露,那么对航天员的威胁是致命的。一旦压力舱出现泄露,舱内的空气会瞬间消失,成为真空环境,航天员就会出现减压病,严重时甚至会体液沸腾。
2、第二步:制动离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分离之后,要进行第一次调姿。打个比方,调姿就像我们开车回家时,要先把车头调到回家的方向一样。
方向调整好之后,轨道舱与返回舱会分离,分离之后,还要进行一次调姿,调整完了以后是一种倒飞的状态。之后,推进舱制动系统启动,返回舱从原飞行轨道进入返回轨道。这个过程叫制动离轨,返回舱只有进入预定的返回轨道,与地球大气层形成一个合适的角度,才能返回地球。
进入返回轨道之后,飞船会进入惯性滑行阶段,在大气阻力和制动系统的作用下,返回舱的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都在逐渐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推进舱段会在大气摩擦下完全解体,并焚烧在大气层中,而返回舱则继续向地球的方向高速坠落。
这个阶段的关键一点是,飞船飞行方向与地球大气层的角度一定要控制好。如果夹角太小,飞船高速飞行很可能与大气层擦肩而过;如果夹角太大,飞船向下坠落的速度又太快,舱内航天员无法承受这么快的加速度。
3、第三步:再入大气层当飞船距离地面大概145公里的时候,返回舱与推进舱开始分离。分离过程中,返回舱会出现剧烈振动,并且缓慢地翻滚着,航天员在舱内的感受并不太好。
当返回舱距离地面100公里的时候,会再入大气层,而此时空气的密度越来越大,返回舱与空气剧烈摩擦,这让返回舱底部的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整个返回舱被火焰包围着。
与此同时,返回舱对大气进行的激波加热和隔热层的烧蚀会产生等离子体,它会吸收和反射电磁波,中断返回舱和外界的无线电通信,这种效应叫黑障。返回舱会进入完全失联的“黑障区”,这个状态大约持续四到五分钟时间。
这个阶段是整个返回过程最凶险的一步,返回舱内的航天员要承受自身体重4倍的压力,承受剧烈的振动,还要进入失联状态,这对航天员身体和心理的要求都非常高。
4、第四步:安全着陆在距离地面10公里的位置,返回舱会依次打开引导伞、减速伞和主降落伞。主降落伞足足有1200平方米那么大,但是在返回舱降落时不能一下子全部打开,否则伞会被空气崩破。
设计师们为飞船量身定制了一套三级开伞程序,先打开两个串联的引导伞,再由引导伞拉出一顶减速伞。减速伞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伞。
为了防止减速伞和主伞张开瞬间承受的压力太大,两种伞均采用了收术。该技术可以让1200平米的主伞分阶段张开,以保证整个开伞过程中,航天员的身体能够承受的住过载。
在距离地面1米高的时候,返回舱启动反推系统,下降速度降到2米/秒左右,最终使返回舱安全着陆。我们在神舟十二号返回时,看到的返回舱着陆瞬间发出的火光,就是反推系统启动的效果。
在最后这10公里的过程中,航天员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过载和撞击。返回舱降落伞打开的瞬间,航天员的身体要瞬间承受更大的过载,而当着陆的时候,航天员又要承受一次撞击,撞击程度不亚于一场小型车祸。
5、第五步:打开舱门此次神舟十三号返回,还是选择在东风着陆场着陆,搜救团队已经有了神舟十二号的搜救经验,相信此次搜救速度会更快,更精准。
返回舱着陆之后,搜救队伍也会同时抵达,第一个冲向返回舱的当然是开舱手。开舱绝对是个技术活,不仅要求全面掌握开舱技巧,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返回舱返回过程中,与发起产生剧烈摩擦,外壳产生高温,会导致舱内气压和舱外气压不平衡。那么开舱时就要控制好返回舱内外压力平衡,不能开舱太快,否则航天员适应不了。当然也不能开舱太慢,否则会耽误开舱时间。
神舟十二号返回时的开舱手是冯毅,而此次负责打开神舟十三号舱门的是冯毅的徒弟苏黎明。苏黎明在神舟十二号返回搜救任务时担任的是国旗手,此次与冯毅调转了岗位,担任开舱手,而冯毅则担任国旗手。
舱门顺利打开之后,医务人员会第一时间查看三位航天员的身体状况。确定没问题之后,工作人员会帮助三位航天员依次出舱,把三位航天英雄抬到事先准备好的椅子上。
至此,神舟十三号才算安全返回,三位航天员在着陆场短暂停留休息之后,会搭载直升机前往转运机场,乘坐专机返回北京,三位航天员安全到家!
6、结语无论是神舟十二号还是神舟十三号,我们看到的总是航天员精神饱满和充满的面貌,听到的都是“完成全部既定任务”,也理所应当的认为载人航天工程每一步都非常顺利和安全。
但是实际上,神舟十三号无论是在空间站执行太空任务,还是完成任务后返回地球,他们无时无刻都处于危险的状态,返回过程看似安全可靠,实则危险重重。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整个返回过程中,要经历高速坠落、超重过载、黑障区失联、强烈撞击等多重挑战,每一重挑战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最后预祝神舟十三号顺利返回,全国人民在地球上等着三位航天员凯旋而归!
#神舟十三号快速返回仅需几个小时##神舟十三号回家分5步##神舟十三号##欢迎神舟十三号乘组回家#
秋浓如酒时一飞冲天,春暖花开季载誉归来。
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在太空遨游半年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在东风着陆场平安降落,太空“出差”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重回地球的怀抱。
离开地球的日子里,神舟十三号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新的航天纪录:神舟飞船首次太空径向交会对接、中国人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女性首次出舱活动、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春节、神舟飞船首次快速返回……
中国人在太空一次次迈出的一小步,汇聚成了中国航天的一大步。
神舟凯旋之时,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也是第6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同时也顺势拉开了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大幕。
中国航天,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回家之路
6个月的太空生活转瞬即逝,回家的日子到了。
这些天来,神舟十三号进入到返回准备阶段,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也开始收拾“行李”,准备返程。
来自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摄像机传回的一组画面显示,他们逐一整理舱内的设备器材,分门别类归置各类物品,对舱内环境进行全面的清洁维护,收拾各自卧室的小挂件……回家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
4月15日晚,3名航天员向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恋恋不舍地回到神舟十三号飞船的返回舱。
16日0时44分,神舟正式告别天和,踏上回家之路。
离别之前,他们把天和核心舱设置成无人飞行模式,这是为了保证稳定在轨运行。
绕地球飞行5圈后,9时6分,北京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指令,神舟十三号飞船轨道舱和返回舱成功分离。9时30分,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和推进舱分离。
在中国航天人的实时监测和全程跟踪下,神舟飞船化作一颗流星再入大气层。
此时此刻,位于戈壁沙漠的东风着陆场早已准备就绪,等候亲人九天归来。为了实现“舱落机临”的目标,连日来,直升机分队、固定翼飞机分队、地面分队等3支专业搜救力量,在荒无人烟的沙漠进行了多次演练。
此时此刻,根据最新的气象预报资料,着陆场区域无大风、沙暴、雷电等天气,气象条件满足返回要求。
此时此刻,神舟飞船正在穿越归途中最危险的一段路程——黑障区。返回舱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舱体外部燃起高温火焰,像是一团火球。
“返回舱出黑障。”雷达操作手迅速捕获目标。
随后,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红白相间的主降落伞迅速打开,牵引着神舟飞船在东风着陆场的上空缓缓垂落。
9时56分,神舟十三号飞船在预定区域着陆,落点近乎完美。
时隔183天后,太空“出差”的3名航天员平安回家。
打开舱门,面带微笑,开舱手苏黎明热情地对他们说:“神舟十三号乘组,欢迎你们回家。”
欢迎回家,同样也是亿万国人想对他们说的一句话。
突破之路
6个月前的2021年10月16日凌晨,距离东风着陆场不远的弱水河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内灯火通明。
0时23分,乳白色的长征火箭点火起飞,熊熊燃烧的尾焰点亮发射场上空夜幕。这是神舟飞船的第13次飞天之旅,也是一条屡屡打破中国航天纪录的突破之路。
此时,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正在太空静待家人的到来。
6次自主变轨、飞船俯仰调姿……太空中,神舟十三号向着空间站组合体逐步靠近,直到组合体的对接机构清晰地在飞船上方出现。
以黑色太空为舞台,以蔚蓝地球为背景,缓慢平移的神舟飞船一点点向组合体靠近。
“对接锁锁紧完成。”
6时56分,神舟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构成四舱(船)组合体。
这是我国载人飞船在太空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即通过天和核心舱下方对接口与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
2021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王亚平由此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神舟七号任务时迈出中国人太空第一步的翟志刚,再次出舱时更显轻松。这一次,在他的带领下,航天员们还在距离地球400公里外的太空上演了一段“群口相声”——
第一个出舱后,翟志刚说:“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紧接着,即将出舱的王亚平说:“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
在舱内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的叶光富最后说:“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航天员们的声音传至地面,引来地面工作人员阵阵笑声。
2022年1月1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遥远的太空迎来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为此,他们特意录下视频共同祝福大家新年快乐!
送别2021,喜迎2022。这是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跨年,也是中国人首次在自己建造的空间站里欢度元旦。
1月6日凌晨,空间站机械臂成功捕获天舟二号货运飞船。6时12分开始,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解锁分离后,在机械臂拖动下以核心舱节点舱球心为圆心进行平面转位;尔后,反向操作,直至货运飞船与核心舱重新对接并完成锁紧。
6时59分,经过约47分钟的跨系统密切协同,空间站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此次试验,初步检验了利用机械臂操作空间站舱段转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了空间站舱段转位技术和机械臂大负载操控技术,为后续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积累了经验。
这是我国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
两天之后的1月8日7时55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密切协同下,在空间站核心舱内采取手控遥操作方式,又圆满完成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试验。
试验开始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从核心舱节点舱前向端口分离,航天员通过手控遥操作方式,控制货运飞船撤离至预定停泊点。短暂停泊后,转入平移靠拢段,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精准完成前向交会对接。
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通过手控遥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的交会对接。
贴春联、挂灯笼,喜庆的年画、红红的中国结……1月31日,农历大年除夕,中国空间站装扮得年味十足,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专门向祖国和人民送上祝福。
拿着对联的翟志刚说:“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身着喜庆服装的王亚平祝全国小朋友们“生龙活虎、茁壮成长”,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福虎生旺、繁荣富强”。叶光富手持“福”字祝愿全国人民“新春愉快、阖家幸福”。
这是中国人首次在“中国宫”里迎新春、过大年。
4月16日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便在东风着陆场降落,创下了中国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地球的最快速度新纪录。
同时,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翟志刚和王亚平分别成为在轨时间最长的中国男、女航天员,这个纪录将至少保持到2023年。
播种之路
像鱼儿游来游去、盘起腿“悬空打坐”、浮在半空的水球……
2013年,一堂特殊的“太空课堂”,几个奇妙的实验,像一支画笔为高二学生王楠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让她的人生从此开始与航天关联。
时隔8年,2021年12月9日,中国航天员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与8年前一样,王楠认真观看了整场授课直播。只是,当“上课铃”再次响起,她已经成长为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一名设计师。
当年种下的梦想种子,如今正在开花结果。
王楠说:“太空授课让我意识到,原来课本上的物理知识真能与航天产生关联。只要我坚持学下去,就有机会接近那片星辰大海。”
现在,王楠如愿以偿。1996年出生的她,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中的“萌新”,也是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仅和她一起听过第一次太空授课的人数就超过了6000万人。
中国空间站是中国人的“太空之家”,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入驻中国空间站后的半年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通过“天宫课堂”等持续不断地为广大青少年播种科学梦想,点燃青春梦想。
京港澳三地联动,天地间互动情牵。
2022年的第一天,神舟十三号乘组与来自北京、香港和澳门三地的500多名青年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青春、梦想、奋斗”的天地对话。
15时15分许,当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出现在大屏幕时,备受期待的“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正式开始。
“遇到困难挫折怎么办?”“太空授课感受怎么样?”“在太空环境中如何保持‘感觉良好’的状态?”“遇到突况时如何面对?”……来自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澳门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生踊跃举手提问。
在一一回答提问后,航天员乘组还向全国青少年送出了来自“天宫”的新年寄语: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
火箭、飞船、空间站,以及神奇的太空生活……这一天,中国空间站还举办了一场以“青春与星空对话”为主题的特殊画展,20余幅中西部地区青少年创作的太空主题绘画作品亮相“天宫”。
这些作品的作者是一群从未近距离接触航天的孩子们,他们把对浩瀚太空的无限遐想和美妙憧憬在画纸上呈现出来。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国航天的未来。
我们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仰望星空。只要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热爱科学、追寻梦想、探索未知的种子,那么,这颗梦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多更加绚烂的花朵。
未来之路
2022年3月27日15时59分,完成空间站组合体阶段全部既定任务后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
天舟二号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发射的首艘货运飞船。自2021年5月29日发射升空以来,天舟二号在轨飞行总天数超过300天。
来时,为空间站运送了6.8吨的物资补给。别时,带走了大部分太空生活废弃物。
3天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受控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送别天舟二号之后,神舟十三号的归程也进入了倒计时,航天员乘组开始进行飞船返回的各项准备。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与天和核心舱分离,9个多小时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人生有聚终有散,所幸有散又有聚。
就在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的5天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执行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已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将与先期运抵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一起按计划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
“天舟二号返回,也是为了‘让贤’天舟四号,合理运用货运飞船对接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副总指挥李志辉说。
天和核心舱配置有5个对接口,其中后向对接口、前向对接口可用于对接货运飞船。天舟二号返回后腾出一个对接口,同在轨飞行近200天的天舟三号一起,静待天舟四号。
事实上,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静待的,远远不止天舟四号一个。
中国空间站工程即将进入建造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将在今年年内发射问天和梦天2个空间站实验舱、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2艘载人飞船、天舟四号和天舟五号2艘货运飞船,同时还将首次实现6名中国航天员同时在轨。
“届时,一个由3个舱段、2艘载人飞船和1艘货运飞船构成的,总质量近100吨,乘载了6名航天员,还装载了空间生命和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等大量先进实验装置的中国空间站,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在今年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这样表示。
这将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时刻,一个属于中国航天的未来之路徐徐铺开。
2022年4月16日,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着陆的最后一段“路程”,有一个位于返回舱底部的刹车“指令员”,正在沉着地测算着返回舱的速度和距地面高度等信息。在飞船返回舱降落至预定高度时,这个“指令员”准确发出反推发动机点火指令,使返回舱在反推力作用下平稳着陆,确保了航天员安全顺利回家。
这个“指令员”,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某研究所研制的关键设备——伽马高度控制装置。从神舟八号起,这套装置就开始在飞船上运用,在保障神舟系列飞船安全返回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神秘的刹车“指令员”,一探究竟。
神舟飞船有个刹车“指令员”
■刘子萱 易 杰 解放军报记者 王凌硕
航天员翟志刚安全顺利出舱。申凯元摄
智慧刹车有精度保障
伽马高度控制装置,其核心技术是伽马射线探测着陆技术。伽马射线的探测体制,赋予该装置穿透地表植被的能力,可精确测量返回舱底部距离地表的高度,精度达到了厘米级。
其具体工作原理为:通过向地表发射伽马射线、快速捕获反射回的射线,在其“大脑”中进行精确计算,实时提取出高度和速度信息,在最佳时机发出反推点火指令,实现“高速度下高点火高度,低速度下低点火高度”的最优点火律,最大限度发挥反推发动机的缓冲性能,确保神舟飞船落地时冲击力在安全限度内,实现飞船返回舱的平稳着陆。
“与行车原理一致,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刹车距离,都影响着乘坐者的感觉体验。”技术负责人王征介绍说,为了给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回家提供舒适的着陆体验,他们在这次任务中尤其重视智慧刹车的精度保障。项目团队在速度自适应匹配高度控制方面,做了充分的仿真试验,对历次飞行数据进行再分析、再确认,量身定制调校数据,确保控制精准到位,目的只有一个——“让航天员乘组放心使用、用得放心”。
把国产设备送上天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之初,所秉持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关键技术要实现国产化。
1993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第二年,该技术团队开始着手用伽马射线探测着陆技术来研制刹车“指令员”。
长期以来,我国在伽马射线探测着陆技术上一直受制于人。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一直使用的是国外产品,这也是飞船上唯一没有实现国产化的单机设备。某种意义上说,作为飞船的核心关键部件,刹车“指令员”肩负着保障航天员安全着陆的重要使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采用伽马放射源实现高度控制,在当年缺少相关研究,研制难度很大。“技术必须自立,不让中国航天受制于人。”秉承这一理念,相关技术团队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专项试验,在获取大量的试验数据后,又开展了数十种参数组合的仿真验证及电性能验证,单机级、分系统级联合分析验证,一次次迭代优化、再分析、再验证,在保证高可靠性的基础上达到性能最优。
2000年,技术团队终于用伽马射线探测着陆技术研制出刹车“指令员”原理样机;2008年,它作为备份产品,交付神舟七号;2011年,它随神舟八号上天,圆满完成返回舱软着陆任务。
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载人航天工程是复杂的大系统工程,伽马高度控制装置是单机级产品。别看部件单元小,但在每次实现技术创新的突破中,大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都源于各分系统、单机、组件以及每个底层标准件的万无一失和环环相扣。
工程师的每一道指令精准发出后,只有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设备都可靠工作、精准响应,才能实现整个系统的完美表现。
据该项目负责人葛源春介绍,团队每位设计师都必须做到熟悉伽马高度控制装置全流程的设计、工艺、元器件性能、原材料特性,只有各专业、各流程、各环节之间无缝衔接,才能消除技术风险和管理盲区,得到满分。
“干航天,得99分也是不及格!”他们要实现的,就是追求极致、万无一失。
“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也不等于次次成功。”该装置从服务神舟八号到服务神舟十三号,已有10个年头。此次“上船”的伽马高度表是他们“最新一代的产品”。
相比此前的任务,本次空间站飞船在轨驻留周期从过去的1个月、3个月,增加到了183天。别说飞船在轨飞行时间大幅增加,就是有细微变化,也意味着团队要面对多项技术更新、调整、优化,弄清很多具体问题。比如,放射源衰减对产品性能有没有影响,复杂空间环境对核心器件、产品最终性能有没有影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项目团队要开展器件性能摸底试验,对电路参数影响进行分析,还要进行整机辐射专项试验评估,作最坏的情况准备。这些,只是大量论证试验工作的“冰山一角”。
此次返回舱以直立状态落地,表现可谓完美。这是继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以来的第二次,充分验证了伽马高度控制装置产品长寿命设计的可靠性和复杂空间环境适应性,验证了中长期驻留放射源活度衰减情况下的点火性能,确保了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也为后续空间站任务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来源: 中网-解放军报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