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柯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柯姓)

发布时间:2024-04-27 22:00:17作者:孤单的城来源:网友整理

柯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柯姓)

本文目录一览:

中华姓氏之——柯姓

柯姓,始成于春秋。

黄帝时期,黄帝后裔仲雍的五代孙吴国国王名叫相,因与诸侯会盟柯山,故号柯相。吴国柯卢是柯相的曾孙,其后代遂以“柯”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柯姓在宋版《百家姓》排第164位。人口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各地。

姓氏源流

姓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柯虏(卢),以先祖名字为氏。

柯氏始祖仲雍(虞仲)是吴国的第二任君主,为周武王的叔父,与周氏、吴氏、蔡氏等为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周成王会诸侯于柯山,柯相仕周为大夫,同与其会,当时指山为姓。吴国传至柯相之下第四世孙柯卢,袭封吴伯,为吴王第九世,在位五十九年。

源于姜姓

出自齐国始君姜子牙的后裔子孙,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周庄王六年,鲁国攻卫国,夺取了卫国的柯邑。到了周庄王十二年,齐襄公姜诸儿打着为卫国讨公平的理由,与鲁国之间展开了“乾时之战”,夺回了柯邑。

为此,第二年齐、鲁两国之间又爆发了著名的长勺之战,结果齐军在鲁国大夫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谋下大败。

周庄王八年,卫国发生了内乱,齐襄公姐姐宣姜的儿子卫惠公姬朔被卫国左右公子赶出国境,遂求救于齐襄公。齐襄公联合了宋、鲁、陈、蔡四国共同出兵讨伐卫国,诛杀了卫国的左右公子,卫惠公得以复辟。乘此机会,齐襄公占据了卫国的柯邑,成为齐国的一个城邑。

其后,齐襄公将柯邑封给自己的一个儿子,其后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柯氏,世代相传。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期国柯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柯,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地名,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部,原来是卫国的一个邑,还有一个大湖,称柯泽,后为齐国吞占。

源于鲜卑族

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拓拔部中有柯拔氏、柯只氏、柯祗氏等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于太和十七至二十年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过程中,皆改汉姓为柯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郑国柯陵,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柯陵,是春秋时期郑国西部地名。

源于职业

出自春秋时期职业工匠柯工,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柯工,就是伐木工人,春秋、战国乃至汉朝时期皆称“柯工”、或简称“柯”。柯,实际上就是斧柄。

源于羌族

出自汉朝时期羌族部落首领之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古代北方羌族中柯氏,出自汉朝时期右北平郡、上谷郡羌族部落大人(首领)的称呼“柯最”,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在后来的鲜卑民族部落中,亦有沿称部落首领为“柯最”者,其后代子孙皆称柯氏至今。

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柯勒特氏,亦称克哷特氏。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柯勒特氏多冠汉姓为柯氏、包氏等。

迁徙分布

柯姓主源有两支,一支源起于河南,一支源起于浙江。

秦汉魏晋时,柯姓在济阳郡、齐郡、河南郡、钱塘县繁衍得格外兴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并以此四地为主源,逐渐散居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后晋天福元年,柯宝,自水沟巷分居莆阳。留居观西,下传五世,为泉州之望族。

明靖康之变后,柯姓家道衰微,不得已分散播迁。

南宋时,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济阳府固始县相率入闽,初居于福州下大风陈张勤乡,此后分姓分居,辟地开族。长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分居惠安、泉州一带;次子则入柯姓,分支泉州东门外,后再分永春诗山一带。源自三千年前吴国公族的柯氏,初期繁衍故国所在地的江浙一带,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向四面八方发展,尤其在地理优越条件下,向南播迁的最多,所以成为南方各地,特别是福建省境内的一个名门望族。另一支先世居江西的柯姓,始祖曾任潮州太守,遇北宋金人之乱,乃隐于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分衍,遍及闽南。

宋元乱世正是柯姓遍及江西、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南方诸多省份的重要原因。

明以后,有柯姓移居台湾。

清康熙中期,柯姓三十六始祖柯增光由江西迁河南商城,子孙散居豫皖交界处。

当代,柯姓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各地。

姓氏名人

柯维骐:明朝历史学家。专心研究宋代历史。合《宋史》《辽史》《金史》为一书。

柯劭忞:晚清进士,初年国学家、史学家。

柯受良:(1953-2003)港台著名影星,被誉为“亚洲第一飞人”。

柯蓝:1972年7月25日出生于北京,演员、主持人、模特。

《百家姓》之——柯姓来历

姓氏源流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柯虏(卢),以先祖名字为氏。柯氏始祖仲雍(虞仲)是吴国的第二任君主,为周武王的叔父,与周氏、吴氏、蔡氏等为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周成王会诸侯于柯山,柯相仕周为大夫,同与其会,当时指山为姓。吴国传至柯相之下第四世孙柯卢,袭封吴伯,为吴王第九世,在位五十九年。他为了纪念曾祖父柯相会诸侯柯山之盛典,确定本氏家族后裔正式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柯氏,尊柯相为得姓始祖,史称柯氏正宗。

源于姜姓,出自齐国始君姜子牙的后裔子孙,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周庄王六年(公元前691年),鲁国攻卫国,夺取了卫国的柯邑(今山东东阿)。到了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襄公姜诸儿打着为卫国讨公平的理由,与鲁国之间展开了“乾时之战”,夺回了柯邑。为此,第二年齐、鲁两国之间又爆发了著名的长勺之战,结果齐军在鲁国大夫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谋下大败。周庄王八年(齐襄公九年,公元前689年),卫国发生了内乱,齐襄公姐姐宣姜的儿子卫惠公姬朔被卫国左右公子赶出国境,遂求救于齐襄公。齐襄公联合了宋、鲁、陈、蔡四国共同出兵讨伐卫国,诛杀了卫国的左右公子,卫惠公得以复辟。乘此机会,齐襄公占据了卫国的柯邑,成为齐国的一个城邑。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期国柯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柯,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地名,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部,原来是卫国的一个邑,还有一个大湖,称柯泽,后为齐国吞占。

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时期职业工匠柯工,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柯工,就是伐木工人,春秋、战国乃至汉朝时期皆称“柯工”、或简称“柯”。柯,实际上就是斧柄。在柯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柯氏,世代相传。

迁徙分布

柯姓主源有两支,一支源起于河南,一支源起于浙江。

秦汉魏晋时,柯姓在济阳郡(今山东东明、河南兰考一带)、齐郡(治今山东淄博)、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钱塘县(治今浙江杭州)繁衍得格外兴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并以此四地为主源,逐渐散居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后晋天福元年(942年),柯宝,自水沟巷分居莆阳;留居观西,下传五世,为泉州之望族。

明靖康之变后,柯姓家道衰微,不得已分散播迁。据福建济阳谱系记载,南宋时,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济阳府固始县相率入闽,初居于福州下大风陈张勤乡,此后分姓分居,辟地开族。长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分居惠安、泉州一带;次子则入柯姓,分支泉州东门外,后再分永春诗山一带。源自三千年前吴国公族的柯氏,初期蕃衍于故国所在地的江浙一带,然后,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向四面八方发展,尤其在地利优越条件下,向南播迁的最多,所以成为南方各地,特别是福建省境内的一个名门望族。另一支先世居广信府贵溪县(今属江西)的柯姓,始祖曾任潮州太守,遇北宋金人之乱,乃隐于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分衍,遍及闽南。可见宋元乱世正是柯姓遍及江西、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南方诸多省份的重要原因。明以后,有柯姓移居台湾。

清康熙中期,柯姓三十六始祖柯增光由江西迁河南商城,子孙散居豫皖交界处。

当代,柯姓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各地。

世系传承

元始祖:黄帝。公孙轩辕,生于姬水改姓姬,死于荆山(江南)葬于桥山后改龙门(陕西黄陵)。

先始祖:后稷。黄帝第五世孙,原姓姬名弃。性好耕耘,尧舜禹皆授以农师传代,官阶后稷,以教民驯养种植为主,从游牧进入农耕。史称赞他:“奠定姬周根基,扎下五千年农业国的基础”。

太始祖:古公亶父。倡仁行义,修后稷之业,为免除子民受杀戮之灾,携私属徙于歧下(陕西天柱)举国老幼遂之歧下,他国闻者亦多归之,所以古公派下传四十姓氏。周文王姬昌是古公的幼孙有轩伟气质,王者风度,昌为季历之子,季历却排行幼弟、欲授以王位恐不合传统。季历的长次两兄,乃有三次逊国让位的美谈,孔夫子歌颂这是至德之行。

传世始祖:仲雍(即虞仲)。古公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二人为了成全幼弟继位以传文王,便借采药为名而遁迹深山,再次逃赴长江口梅里,国号句吴。孔子曰:“三以天下让可谓至德也矣”,兄死无子,仲雍继立。为传世柯氏始祖。

得姓始祖:柯相。是吴王仲雍六世子。周武王会诸侯于柯山,相乃指山为姓,郡受济阳(济阳古郡在今兰改县东,豫、鲁、皖、苏四省交界处),济阳是柯氏的“郡望”。

定姓始祖:柯卢。吴王九世子,为纪念得姓之举而确定以柯为姓,卢的长子周繇继吴王十世子位,次子柯能字相卿,为柯氏立姓始祖,已三千年了。

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因为柯卢世居济阳郡崇德乡节孝里(今河南兰考),因此与蔡氏同称“济阳衍派”。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唐朝时期将“溏”改“塘”,遂为钱塘。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

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钱塘堂:以望立堂。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青州堂。

异鹊堂:以典故立堂。

字辈排行

浙江瑞安:乔青腾贤广肇承得云兆(玉)瑞步昌益仰建来永世光克连宗日庆长继锦生华

福建三明: 子伯文志玉长友世大永远盛,元士兴朝邦,洪恩兆泰祥;诗书传正学,礼义注端详;实至声华壮,胤开气运昌;衣冠联奕叶庆聚万年方

姓氏名人

柯九思,元朝人。勤读书,能诗文,善书画。尤精画枯木、墨竹,师法宋代文同、苏轼。又善于鉴别古代钟鼎器物,元朝宫廷所藏书法名画,多由其鉴定。

柯琴,清代医学家,撰著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两卷,《伤寒附翼》两卷。此书批诸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作。

柯庆施(1902-1965),安徽芜湖人。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为党员,曾赴莫斯科学习。回国后,先且担任过安徽省委书记,红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央秘书长,河北省委前委书记和组织部长等职。抗战爆发后赴延安,任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委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和市长、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等职。196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第八届中央委员,八届二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

柯姓,在宋版《百家姓》排第164位。人口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各地。2013年4月,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对“全中国13.3亿人口的姓氏数据库(2008-2010)”的综合分析,柯姓人口总数106万,中国全国排名145位。

牛宝名:柯姓能考上常青藤的小孩名,愿你历经山河,人间值得

关注《吉生起名》小程序,免费起名 —— 宝宝科学取名起名改名专业人工服务平台!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姓名作为文字符号,带有时代变迁的信息,铭刻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凝聚着父母的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隐寓着不同的理想抱负、爱好与目标追求。俗语说:“文如其人,人如其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个好名字的标准是,选字要有文化内涵,用字要简洁美观,读音还得响亮悦耳。

一、「柯姓」起源

源于姬姓。柯氏始祖仲雍(虞仲)是吴国的第二任君主,为周武王的叔父,与周氏、吴氏、蔡氏等为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周成王会诸侯于柯山,柯相仕周为大夫,同与其会,当时指山为姓。传至柯相之下第四世孙柯卢,为了纪念曾祖父柯相会诸侯柯山之盛典,确定本氏族后裔正式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柯氏,尊柯相为得姓始祖。柯卢(虏)世居济阳郡崇德乡节孝里(今河南兰考)

本文由 吉生起名 宝宝科学起名改名专业人工服务平家创作。

二、能考上常青藤的柯姓小孩名

1. 柯开何

开:开物成务。——《易·系辞上》

何:康熙字典笔画:7。本义指担负,现在指疑问代词、姓氏出现。也指用于感叹语气,表示不同寻常。用作人名意指好学、出众、有担当之义。

寓意孩子在以后人生旅途中能具有积极豁达的心性的优良品质,真正做一个英姿勃勃的人。

2. 柯崇广

崇:崇,巍高也。——《说文》

广:广,阔也。——《广韵》

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高风亮节的良好品格,做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3. 柯吉其

吉:礼义顺祥曰吉。——《周书·武顺》

其:齐国其庶几乎。—— 《报刘一丈书》

寓意宝宝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吉人天相,做一个有雷厉风行优良品质的人。

4. 柯艾嫣

艾: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王风》

嫣:嫣,美貌。——《集韵》

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仁心善良的珍贵品质,做一个国色天香的人。

5. 柯学亦

学:用作人名:指有丰富的学识,深厚的内涵。

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智慧聪颖的优秀品质,做一个含蓄婉转的人。

6. 柯涟姝

涟:河水清且涟漪。——《诗·魏风·伐檀》

姝:姝,好貌也。——《字林》

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善解人意的珍贵品质,做一个幸福吉祥的人。

7. 柯以永

以:以,用也。——《说文》

永: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周南》

寓意宝宝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持之以恒,做一个有天长地久优良品质的人。

8. 柯完珏

珏:翁伯以礼玉十珏以授仙童。——《太平广记》

寓意孩子在以后人生旅途中能具有玉汝于成的优良品质,真正做一个气宇轩昂的人。

9. 柯谨唯

谨:谨,慎也。——《说文》

唯:唯者,应之速而无疑也。——《助字辨略》

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一丝不苟的良好品格,做一个彬彬有礼的人。

10. 柯以建

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建:立朝律也。——《说文》

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志向高远的珍贵品质,做一个雄才大略的人。

柯姓起源和阳新大冶柯姓始祖

柯姓起源

据柯氏大成宗谱记载:殷商末年,周族部落首领周古公亶父,发扬光大了前代奋斗的基业,他膝下三子,长子泰伯(又称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个个贤能有才。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这位夫人贤良淑德,才学兼备,为周族的兴盛起了重大作用。相传,太任为周族诞下姬昌(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自幼天赋过人、品德高尚,周古公疼爱有加。

可按照周人的传统,周古公去世后,应由长子泰伯继承王位,其次虞仲,而季历排行第三,不可能有继承王位的机会。希望传位给小儿子,又不忍其他儿子伤心,于是周古公终日郁郁寡欢,愁眉不展。一日,周古公病重卧床,泰伯借口外出为父亲采药,带着弟弟虞仲离开了周地,他们从陕西岐山一带出发,来到荆蛮吴越地区,入乡随俗,断发纹身,与当地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混居在一起,向世人宣告自己愿为蛮人,再无资格继承王位,由此彻底成全了小弟季历。

泰伯、虞仲到达荆蛮之地后,带去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受到当地土著吴人的欢迎,他们被俩兄弟的高风亮节、仁义之德所感化,自愿拥立泰伯为主君,建立吴国。此时,殷商政局动荡,中原诸侯混战不已,泰伯唯恐战乱祸及吴地,影响吴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苏无锡东南梅里建造了一座城市。相传该城地域广阔,仿佛世外桃源,人们在此耕种庄稼,自给自足,生生不息。

泰伯无子,他去世后,虞仲继立为吴君,他将哥哥葬在梅里。多年后,周文王不负祖父周古公的厚望,为灭商兴族苦心经营,其子周武王姬发继位后,一举灭商,建立起西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西周初期,泰伯、虞仲得到周王朝大力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了更强大的吴国,因此,后世吴氏子孙多将泰伯、虞仲尊为始祖。

虞仲六世孙柯相辅佐周共王有功,会诸侯于柯山,其曾孙柯卢公为纪念柯相,确定本氏家族为柯姓,并尊柯相公为得姓始祖。此后,卢公后裔为纪念“卢公确定本氏家族为柯姓”这一英明决策,亦尊柯卢公为柯姓始祖。

在中华柯氏宗祠的墙头,昭示了柯姓源流:“吾族柯氏,历史悠远,根系西周,吴王嫡传,得姓鼻祖柯相王侯,封治柯山,郡受济阳,村之圭表。其曾孙柯卢,仰慕柯山,泛舟太湖,定姓为柯,肇开门楼,后人尊称卢公为柯氏始姐是也。”由此看来,吴姓与柯姓的汉人,不仅同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姓,而且原本还是一家人。千百年来,在全国各地的柯氏宗祠和吴氏宗祠,都可见到“梅里衍庆”或“梅里高风”的牌匾高悬门前。就这样,泰伯兄弟的忠孝仁义、高风亮节被代代歌颂、流传千古。

瑞昌柯姓始祖

柯成公,字德修,号乐源,世居江南宣州宁国府赢德县梅里村(今安徽省境内),唐穆宗年间因护送公主和番有功,官封河南十八州,后逢汉葛之乱,奉命监督押运粮草有失,被罢官还乡。那时,宣州连年饥荒,又遭黄巢起义,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柯成公大为不忍,于是广散家财,倾囊周济灾民。到了唐僖宗年间,柯成公见烽烟不熄,迁徙至江西瑞昌大泥坑,躬耕数年,又遇饥荒,于是慷慨送粮,救活数千百姓,功德永存。

柯姓在其他地区可能是个小姓,然而在黄石却是个大姓,总人口将近14万人,位居黄石百家姓第三名,他们都是柯成公的后裔,从江西瑞昌迁徙而来。

大冶柯姓名人柯瑾传说

柯瑾(1715-1786),大冶市陈贵镇石堰柯庄(今日官厅)人,清乾隆庚午甲科举人,湖北省清代四大进士之一,十九年甲戌进士,曾任兵科给事中加一级,钦命巡视南城都察御史。

柯瑾七岁时有个阴阳先生叫李大眼来到石应柯,柯瑾的父亲殷勤招待,使他深受感动。他说:蜡烛山有个好地脉,葬下去能出公卿,不过要到第七代才能出生此人,柯瑾的父亲听说此话又惊又喜,柯瑾却不慌不忙地说:那把我六代以上、八代以下的祖父迁葬下去,不就得了吗?此时阴阳先生大惊说:此人已经出了。

有一次柯瑾到大港去洗澡,把衣服挂在港边的树枝上,他父亲发现了,怕出危险,要他起来,而且想制止他以后再不冒险,于是口颂一联“千年古树作衣架”,柯瑾如果对不上来,以后就再不能在此洗澡了,他稍加思索就说:“万里长江当澡盆”。

柯瑾在私塾读书,经常带一伙小朋友去玩耍,先生对他既喜又恼,有一次他正在树上摘桃子吃,先生心生一计,皱着眉头对柯瑾说“短桃树弯树杈何日结果”没想到柯瑾马上回答:“横竹根直竹笋当年成林”九岁孩童应对自如,而且对得这样工稳,确实少见。

柯瑾十岁那年正是县考之期,他父亲起五更去县城应考,半路上,柯瑾拦住他,要跟他一起去,父亲无奈,只好背他进县城,考场的守门官问这孩子来干啥,柯瑾说“来参加考试的呀”,门官见他口出大言,有意逗弄一番,于是口出一联“子将父做马”,如果柯瑾对得上来,就准许他进考场应试,柯瑾回答“父望子成龙”。主考官听说此事很惊奇,给他一张面积不能容纳一万字的纸说:你在上面写一万个字,而且要成文理。柯瑾皱着眉头,想了一阵,提笔写出十二个大字“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此事轰动整个县城。

说柯瑾12岁时,就已经声名在外了。那一年他陪祖父去县城赶考,祖父进了考场,他一个人在场外的走廊上抱着屋柱转圈玩,正好县太爷巡视考场到此,听说是神童柯瑾,便有心要试他一试:

“小孩童,抱屋柱,团团打转;”

“老太爷,坐大堂,步步高升。”

没想到柯瑾不但能出口成对,还大拍县太爷的马屁,县太爷乐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地夸柯瑾“孺子可教,孺子可教”,客客气气地把他请进考场办公室奉茶。

恰好此时,一位迟到的考生因路远迟到被拒之门外与监考官争吵着要找县太爷评理,县太爷问那人为什么迟到,那人说:“前天割早稻,昨天插晚稻,出门无车马,哪能不迟到?”县太爷把手一挥:“那你回家种稻去吧。”喝令手下将他赶出考场。回头见柯瑾脸现不愉之色,便自我解嘲:

“前面响石滚,后面石滚响,只要有饭吃,管它早稻与晚稻;”(稻与到谐音)

柯瑾刚开始对县太爷还有点好感,待亲眼看他将那个迟到考生赶出考场,而且态度如此粗暴,好感陡然烟消云散,借对联的机会,说出了心里的愤愤不平:

“后队打铜锣,前队铜锣打,谁爱过百姓,不论文官与武官。”(官与管谐音)

也许是因为生气,柯瑾对完对联,便摘掉帽子,敞开上衣,露出小孩子穿在里面的红裤绿袄以及癞痢头,县太爷正不知如何反击,看了他的红裤绿袄和瘌痢头,计上心来:

“井中青蛙穿绿袄;”

柯瑾脱口而出:

“锅里螃蟹着红袍。”

“翘李树,开百花,何时结果;”

“横竹根,报红笋,即日成林。”

本来县太爷是想借机嘲弄、教训一下柯瑾,没想到反被柯瑾暗骂一通,当下吹胡子瞪眼,但却无可奈何。

中华姓氏之——柯姓

柯姓,始成于春秋。

黄帝时期,黄帝后裔仲雍的五代孙吴国国王名叫相,因与诸侯会盟柯山,故号柯相。吴国柯卢是柯相的曾孙,其后代遂以“柯”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柯姓在宋版《百家姓》排第164位。人口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各地。

姓氏源流

姓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柯虏(卢),以先祖名字为氏。

柯氏始祖仲雍(虞仲)是吴国的第二任君主,为周武王的叔父,与周氏、吴氏、蔡氏等为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周成王会诸侯于柯山,柯相仕周为大夫,同与其会,当时指山为姓。吴国传至柯相之下第四世孙柯卢,袭封吴伯,为吴王第九世,在位五十九年。

源于姜姓

出自齐国始君姜子牙的后裔子孙,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周庄王六年,鲁国攻卫国,夺取了卫国的柯邑。到了周庄王十二年,齐襄公姜诸儿打着为卫国讨公平的理由,与鲁国之间展开了“乾时之战”,夺回了柯邑。

为此,第二年齐、鲁两国之间又爆发了著名的长勺之战,结果齐军在鲁国大夫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谋下大败。

周庄王八年,卫国发生了内乱,齐襄公姐姐宣姜的儿子卫惠公姬朔被卫国左右公子赶出国境,遂求救于齐襄公。齐襄公联合了宋、鲁、陈、蔡四国共同出兵讨伐卫国,诛杀了卫国的左右公子,卫惠公得以复辟。乘此机会,齐襄公占据了卫国的柯邑,成为齐国的一个城邑。

其后,齐襄公将柯邑封给自己的一个儿子,其后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柯氏,世代相传。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期国柯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柯,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地名,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部,原来是卫国的一个邑,还有一个大湖,称柯泽,后为齐国吞占。

源于鲜卑族

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拓拔部中有柯拔氏、柯只氏、柯祗氏等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于太和十七至二十年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过程中,皆改汉姓为柯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郑国柯陵,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柯陵,是春秋时期郑国西部地名。

源于职业

出自春秋时期职业工匠柯工,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柯工,就是伐木工人,春秋、战国乃至汉朝时期皆称“柯工”、或简称“柯”。柯,实际上就是斧柄。

源于羌族

出自汉朝时期羌族部落首领之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古代北方羌族中柯氏,出自汉朝时期右北平郡、上谷郡羌族部落大人(首领)的称呼“柯最”,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在后来的鲜卑民族部落中,亦有沿称部落首领为“柯最”者,其后代子孙皆称柯氏至今。

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柯勒特氏,亦称克哷特氏。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柯勒特氏多冠汉姓为柯氏、包氏等。

迁徙分布

柯姓主源有两支,一支源起于河南,一支源起于浙江。

秦汉魏晋时,柯姓在济阳郡、齐郡、河南郡、钱塘县繁衍得格外兴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并以此四地为主源,逐渐散居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后晋天福元年,柯宝,自水沟巷分居莆阳。留居观西,下传五世,为泉州之望族。

明靖康之变后,柯姓家道衰微,不得已分散播迁。

南宋时,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济阳府固始县相率入闽,初居于福州下大风陈张勤乡,此后分姓分居,辟地开族。长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分居惠安、泉州一带;次子则入柯姓,分支泉州东门外,后再分永春诗山一带。源自三千年前吴国公族的柯氏,初期繁衍故国所在地的江浙一带,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向四面八方发展,尤其在地理优越条件下,向南播迁的最多,所以成为南方各地,特别是福建省境内的一个名门望族。另一支先世居江西的柯姓,始祖曾任潮州太守,遇北宋金人之乱,乃隐于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分衍,遍及闽南。

宋元乱世正是柯姓遍及江西、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南方诸多省份的重要原因。

明以后,有柯姓移居台湾。

清康熙中期,柯姓三十六始祖柯增光由江西迁河南商城,子孙散居豫皖交界处。

当代,柯姓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各地。

姓氏名人

柯维骐:明朝历史学家。专心研究宋代历史。合《宋史》《辽史》《金史》为一书。

柯劭忞:晚清进士,初年国学家、史学家。

柯受良:(1953-2003)港台著名影星,被誉为“亚洲第一飞人”。

柯蓝:1972年7月25日出生于北京,演员、主持人、模特。

柯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来源过程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kē

注音:ㄎㄜ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木

简体部首:木

柯的部首笔画:4

总笔画:9

笔 顺:横竖撇捺横竖折横竖

五笔86:SSKG

五笔98:SSKG

UniCode:U+67EF

四角号码:41920

仓颉:DMNR

GBK编码:BFC2

规范汉字编号:4141

斧子的柄:斧柯。

草木的枝茎:交柯错叶。

姓。

〈名〉

(1) (形声。从木,可声。本义:斧柄)

(2) 同本义

柯,斧柄也。——《说文》

柯,柄也。——《广雅》

今若大其柯。——《国语·晋语》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诗·豳风·伐柯》。毛传:“柯,斧柄也。”

(3) 又如:柯斧(喻法规);柯长三尺

(4) 古长三尺之称。引申为法则

柯,法也。——《尔雅》

(5) 又如:柯亭(法则、法度)

(6) 树枝

横柯上蔽。——《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7) 又如:柯枝(枝条);柯条(枝条);柯叶(枝叶);柯干(枝干)

(8) 柯属植物的泛称。常绿乔木,实为长卵形,外有硬壳

三、姓氏起源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柯虏(卢),以先祖名字为氏。柯氏始祖仲雍(虞仲)是吴国的第二任君主,为周武王的叔父,与周氏、吴氏、蔡氏等为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周成王会诸侯于柯山,柯相仕周为大夫,同与其会,当时指山为姓。吴国传至柯相之下第四世孙柯卢,袭封吴伯,为吴王第九世,在位五十九年。他为了纪念曾祖父柯相会诸侯柯山之盛典,确定本氏家族后裔正式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柯氏,尊柯相为得姓始祖,史称柯氏正宗。

2.源于姜姓,出自齐国始君姜子牙的后裔子孙,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周庄王六年(公元前691年),鲁国攻卫国,夺取了卫国的柯邑(今山东东阿)。到了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襄公姜诸儿打着为卫国讨公平的理由,与鲁国之间展开了“乾时之战”,夺回了柯邑。为此,第二年齐、鲁两国之间又爆发了著名的长勺之战,结果齐军在鲁国大夫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谋下大败。周庄王八年(齐襄公九年,公元前689年),卫国发生了内乱,齐襄公姐姐宣姜的儿子卫惠公姬朔被卫国左右公子赶出国境,遂求救于齐襄公。齐襄公联合了宋、鲁、陈、蔡四国共同出兵讨伐卫国,诛杀了卫国的左右公子,卫惠公得以复辟。乘此机会,齐襄公占据了卫国的柯邑,成为齐国的一个城邑。

其后,齐襄公将柯邑封给自己的一个儿子,其后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柯氏,世代相传。

3.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期国柯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柯,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地名,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部,原来是卫国的一个邑,还有一个大湖,称柯泽,后为齐国吞占。

4.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后魏·官氏志》中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拓拔部中有柯拔氏、柯只氏、柯祗氏等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至二十年(493-496)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过程中,皆改汉姓为柯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

5.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郑国柯陵,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柯陵,是春秋时期郑国西部地名。周简王姬夷十一年(晋厉公姬寿曼七年,楚共王熊审十七年,公元前574年)农历六月,晋厉公为了与楚共王争夺霸主之权,邀集了齐、鲁、宋、卫、曹等诸侯国在郑国的柯陵会盟,计划联合攻伐楚国,史称“柯陵之会”。 “柯陵之会”后,郑国所辖柯陵的大夫即以此历史事件为姓氏,称柯陵氏,后裔子孙省文简化为单姓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6.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时期职业工匠柯工,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柯工,就是伐木工人,春秋、战国乃至汉朝时期皆称“柯工”、或简称“柯”。柯,实际上就是斧柄。 在柯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柯氏,世代相传。

7.源于羌族,出自汉朝时期羌族部落首领之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古代北方羌族中柯氏,出自汉朝时期右北平郡、上谷郡羌族部落大人(首领)的称呼“柯最”,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在后来的鲜卑民族部落中,亦有沿称部落首领为“柯最”者,与其他称谓如弥加、阙机、素利、槐头、阙居、慕容等地位相当,其后代子孙皆称柯氏至今。

8.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柯勒特氏,亦称克哷特氏,世居锡喇穆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rutHala。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柯勒特氏多冠汉姓为柯氏、包氏等。

9.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黑龙江志稿·人物志》等的记载:

满族葛哲勒氏,亦称格哲氏,满语为GejeleHala,汉义“刨平(木头)”,人口甚少,世居黑龙江北岸流域,所冠汉姓即为柯氏。

满族柯齐礼氏,亦称科奇哩氏、郭齐里氏,满语为Keciri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即为柯氏。

四、得姓始祖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柯虏(卢),以先祖名字为氏。柯氏始祖仲雍(虞仲)是吴国的第二任君主,为周武王的叔父,与周氏、吴氏、蔡氏等为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周成王会诸侯于柯山,柯相仕周为大夫,同与其会,当时指山为姓。

五、人口分布

柯姓主源有两支,一支源起于河南,一支源起于浙江。

秦汉魏晋时,柯姓在济阳郡(今山东东明、河南兰考一带)、齐郡(治今山东淄博)、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钱塘县(治今浙江杭州)繁衍得格外兴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并以此四地为主源,逐渐散居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后晋天福元年(942年),柯宝,自水沟巷分居莆阳;留居观西,下传五世,为泉州之望族。

明靖康之变后,柯姓家道衰微,不得已分散播迁。据福建济阳谱系记载,南宋时,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济阳府固始县相率入闽,初居于福州下大风陈张勤乡,此后分姓分居,辟地开族。长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分居惠安、泉州一带;次子则入柯姓,分支泉州东门外,后再分永春诗山一带。源自三千年前吴国公族的柯氏,初期蕃衍于故国所在地的江浙一带,然后,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向四面八方发展,尤其在地利优越条件下,向南播迁的最多,所以成为南方各地,特别是福建省境内的一个名门望族。另一支先世居广信府贵溪县(今属江西)的柯姓,始祖曾任潮州太守,遇北宋金人之乱,乃隐于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分衍,遍及闽南。可见宋元乱世正是柯姓遍及江西、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南方诸多省份的重要原因。明以后,有柯姓移居台湾。

清康熙中期,柯姓三十六始祖柯增光由江西迁河南商城,子孙散居豫皖交界处。

当代,柯姓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各地。

柯姓人口遍布中国十六省份,以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为主,是柯姓策源地,占全国柯姓人口的半数,还有晋山西、山东、河南、江苏、福建、台湾、浙江、广东、四川、云南、贵州、甘肃均有分布。根据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柯姓排名第165位,人口80万,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

2007年,柯姓人口中国全国排名第188位。

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柯姓人口总数为中国188名。

截至2012年,浙江、广东、福建、安徽、台湾5省的柯姓人口最多,占柯姓总人口的77%。其中,浙江省为柯姓人口第一大省,占柯姓总人口的20%。

2013年4月,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对“全中国13.3亿人口的姓氏数据库(2008-2010)”的综合分析,柯姓人口总数106万,中国全国排名145位,其中湖北柯姓人口最多。

六、家谱文献

安徽贵池峡川《柯氏族谱》,(明)柯一泉纂修,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怀宁《柯氏宗谱》(十二卷),(清)柯仁廉等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安徽徽州新安《柯氏宗谱》(二十六卷),柯立功,胡祥木编纂,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贵池峡川《柯氏宗谱》(五十四卷),()柯云开等辑,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黄岩《柯氏宗谱》(八卷),柯骅威、柯逵修纂,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浙江钱塘《柯氏家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上饶《柯氏支谱》(四卷),(清)柯凌云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瑞鹊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西九江双川《柯氏宗谱》,首二卷,()柯方坚等纂修,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垂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

福建福州长乐《柯氏家谱》,(清)柯彭年、柯鸿年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福建同安霞岐《柯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手写本。

《柯氏宗谱》,著者待考,年间瑞鹊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仅存第四十三卷。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因为柯卢世居济阳郡崇德乡节孝里(今河南兰考),因此与蔡氏同称“济阳衍派”。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唐朝时期将“溏”改“塘”,遂为钱塘。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钱塘堂:以望立堂。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青州堂。

异鹊堂:以典故立堂。

八、字辈排行

浙江,瑞安,乔青腾贤广肇承得云兆(玉)瑞步昌益仰建来永世光克连宗日庆长继锦生华

江西,瑞昌,天景元增世运显耀锡亨长善友常

四川,巴中,世亭传美于善有常

江苏,盐城,元大维良永文士立明天仁让兴家道才能定国贤

安徽,舒城,日起三才秀,天开万相昌

新安,竹溪:尚友敦伦、以昭祖德、继恩崇本、乃振家声

瑞川、大谷运、湖驾:伯仲开昌运,同延世泽宏。孝思多瑞应,敦本安定荣。尚志邦之彦,传经学自崇,盛时期建树,纪载仰鸿名。

六安,大绍其方春来联显贵

湖北,十堰,南北永兴本日柯正宗启家祥瑞隆道进益大愈昌尊贤希圣

钟祥,正大光明宏开天兴顺关青文子安

枣阳,廷传美玉

福建,泉州,举必良盛元兴利贞安富存荣孝弟忠臣

三明,子伯文志玉长友世大永远盛,元士兴朝邦,洪恩兆泰祥;诗书传正学,礼义注端详;实至声华壮,胤开气运昌;衣冠联奕叶庆聚万年方

晋江,懋昭懿则仪表千世孝子贤孙遵法秉礼绍闻维德家声克济

九、姓氏名人

《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入柯姓历代名人33名,占总名数0.0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198位;柯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158位;柯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222位;柯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6%,排在并列第185位。

柯述,北宋朝散大夫。

柯宋英,南宋梅州知州。

柯应诚,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卒年不详。时任江南刺史、后升镇国安化军节度史。

柯昶(江西瑞昌人氏),五代时(南唐)官吏。

柯九思,元朝人。勤读书,能诗文,善书画。尤精画枯木、墨竹,师法宋代文同、苏轼。又善于鉴别古代钟鼎器物,元朝宫廷所藏书法名画,多由其鉴定。

柯维骐,明朝历史学家。专心研究宋代历史。合《宋史》《辽史》《金史》为一书,以宋朝为正统,附以辽、金,积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编》。对元人所修宋史的错误和疏漏,多有补正。

柯潜(生卒年待考),字孟时,号竹岩;福建莆田人,明朝大臣。22岁中举,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状元。

柯乔(1497-1554),字迁之,号双华,明代安徽青阳县人,民族英雄。初师李古源,后师明代大师王阳明、湛若水。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著《九华山诗集》二卷。

柯崧林,明代监察御史,柯乔之父。

柯琴,清代医学家,撰著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两卷,《伤寒附翼》两卷。此书批诸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作。

柯抡(生卒年待考),字健庵,湖北人。著名清朝清官。清同治年间由进士知建宁县,尽心民事。尝捐廉创立四门义学,总督李鹤年以柯抡为“闽省第一清官”入奏。

柯劭忞,晚清进士,初年国学家、史学家。

柯平,东宁刑官,曾经与礼官叶亨代表东宁国王郑经,参与清帝国的谈判。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徐-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史-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魏-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郎-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庞-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韦-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