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第一期《春秋》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兵圣孙武》(以下简称《兵》)的署名文章,笔者阅后,受益良多。但又觉得《兵》文在学术上即对孙武其人其籍之重要问题上,研究和表述的不够严谨、不够准确。故有必要在此提出商榷,以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兵》文一开始在引用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关于孙武的祖父田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的一段文字之后,便宣称:“这里所说孙武祖籍齐国乐安,就是今山东省惠民县。”笔者通过详细地考证认为这种说法是欠确当的。
人们若问:《兵》文作者凭什么说齐国乐安即《新唐书》中所说的孙书食采之“乐安”就是今惠民县?其史料根据或考古实证何在?恐怕《兵》文作者连一点也拿不出来。因为史料早已证明,先秦齐国乐安与孙氏祖居郡望出处的隋代之前的青州乐安郡为同一地面,其郡治所是在今山东省广饶县。所以,把齐国乐安与今惠民县混为一谈就不对了。
《兵》文作者可能也知道其二者没有任何联系,但为了把孙武故里争在惠民县,又不得不把齐国乐安与惠民县扯在一起。没有史料怎么办?他们就虚拟了这样一段文字:
“公元前523年,田书奉命讨伐莒国,大胜。齐景公为奖其战功便把乐安封给田书,作为他的采邑,又赐姓孙氏。从此,田书举家迁往乐安,为齐国镇守北部边疆。在以后的岁月里,孙书及后代均为保卫齐国北部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孙武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之中。
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四姓之乱”。田氏、鲍氏联合打败旧贵族栾氏、高氏;栾氏、高氏逃往鲁国,田氏家族掌握了齐国大权。田氏家族的胜利及高官厚禄又遭到了鲍氏、高氏、栾氏的嫉妒,他们三家联合对付田氏,使齐国内部矛盾又进一步激化。······孙武为避内乱,奔吴。”
这段论述采用时间颠倒、文字揉合加之作者臆造而成,其舛误尤甚。既无据可依,又经不起推敲。不仅所标示的“田书举家迁往乐安,为齐国镇守北部边疆。在以后的岁月里,孙书及后代均为保卫齐国北部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历代典籍中毫无记截(甭说是“赫赫战功”,就连一次小战斗也不存在)。
而且所写的孙武早在公元前532 年就已经因避乱奔吴,又说公元前523年孙武出生在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并封采乐安的孙书之家。“奔吴”在前,“赐姓"在后,其出生亦晚,实在是难以自圆其说。
况且这次田、鲍、高、栾四族谋乱,田氏是赢家。倘若当时孙武姓田,是田氏大族的人,也没有必要去奔吴。历史上从来没有“因胜而奔吴”之理。如果他真要奔吴的话,《史记》或《新唐书》中早就载明田某某奔吴,为将军;而不是孙武(因这时还没有被赐姓)奔吴,为将军了。
《兵》文中还有一些不实之处,如既然孙武奔吴在前,而其祖父孙书伐莒(参加实战)在后,孙武何以“从小耳濡目染,或直接聆听父祖对兵书战略的口授教习?”《越绝书》中早已指出“吴县巫门外大冢,孙武冢也。”孙武又何以“飘然北归,在故里隐姓埋名,度过了晚年”等等,恐怕《兵》文作者也没有任何根据。因篇幅所限,笔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孙武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一位大军事学家。他所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受到历代兵家和学者的推崇和运用。古人云:“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故就其人其籍问题以笔者所查到的史料作一介绍。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于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司马迁在此只讲到孙武的“国籍”,而他是齐国什么地方人?他为什么要到吴国去?“史迁未及深考”(清代孙星衍语),汉代之后多有开阐。
宋代欧阳修、宋祁等人在汇总前人史料的基础上编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编著的《古今姓氏书辨证》中对孙武的身世及其奔吴的原因记载得就比较系统了。两书俱称:“(田)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膑”。
书中还记载了秦汉以来的孙武、孙膑之后,如秦代的孙胜,汉代的孙炎、孙历,三国时的孙权、孙旂,晋代的孙道恭、孙颚等。按该书的编写体例和所表述的年代属性,“食采于乐安”是指先秦齐国乐安。《礼记·礼运》书上说:先秦有制度规定“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因此,人们说孙武是齐国乐安人,不无道理。
但是,《新唐书》和《古今姓氏书辨证》这两部书的成书时间较晚,有的人因自已没有见到过在此之前的史籍中有关对齐国乐安地名的记载,便认为先秦没有齐乐安。将该书中所说的齐大夫孙书(字子占)食采之“乐安”,附会成唐代乐安郡即今惠民县(如二十七年商务印书馆发行、国防部御用文人李浴日《孙子兵法序》云:“孙子,盖陈书之后。 陈书见《春秋传》,称孙书。 《姓氏书》以为景公赐姓,,言非无本。 又泰山新出《孙夫人碑》,亦云“与齐同姓',史迁未及深考。 吾家出乐安,真孙子之后”,就贸然宣称:“孙子是从唐代之乐安郡、清代之山东省武定府、今之惠民县附近奔吴为将,是可信的”。
这是一种莫大的误解。 殊不知,孙星衍在写《孙子兵法序》之前通过对出土的晋代《孙夫人碑》的考证,指出“与齐同姓”的孙氏族居郡望是在济水之南的“青州乐安”。 并为此写过一篇题为《魏吏部尚书孙邕传》的专门考证文章和为其家族撰写《阳湖孙氏谱记序》称“吾族郡望乐安,”“青州、徽州两处族谱有可稽合。 ”可见,在其《孙子兵法序》中所云“吾家出乐安”是指出自青州乐安。 李浴日没有见过此二文,说孙子是从唐代乐安郡奔吴为将,这是与孙星衍考记结论相悖的。
《三国志·吴志》卷一云:“孙坚(孙权的父亲),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 ”吴大帝孙权于黄龙元年(229年)撰写的《天子自序》乃云:“孙氏宫音,原郡乐安。····· 予大父之所姓,由祖[子]占发始者也,采食乐安。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孙劻撰《富春孙氏谱序》称:田无宇“其子书,为齐大夫,,以伐莒有功,赐姓孙氏,食采青州之乐安。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辨证》中的孙书(孙权的祖先,字子占)“食采于乐安”之语,无疑是源于东汉末期孙权的《天子自序》和后唐孙劻的《富春孙氏谱序》。
郭煌石室中保存下来的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手写本《氏族志》,也早已记载着诸郡各个姓氏的“郡姓出处”称:“乐安郡七姓(青州):孙、任、高、元、薛、门、蒋。 ”唐代孙逖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为其父孙嘉之撰写的《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亦载:“府君讳嘉之,字某,魏郡武水人也。 故属乐安(原文颠倒刻印为“安乐'),盖齐大夫书之后。 晋长秋卿道恭,有子顗,避地河朔,后世居焉。 ”林宝在著《元和姓纂》时又称:“乐安,孙武之后,······ 晋有孙顗,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 ”
由此可见,孙书是乐安孙氏的始祖,青州乐安郡是孙姓的郡望出处;而唐朝乐安郡却不是孙姓的郡望出处。 因为,唐代天宝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虽然由沧州析分出来的棣州改称过乐安郡(治所在今惠民县),但为时已很晚,况且它从来也不叫青州乐安郡。 孙权撰《天子自序》的时间姑且不论。 唐太宗令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四人“凭据史传,刊正姓氏”撰为《氏族志》的时间比唐置乐安郡的时间要早百余年。 就连《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的撰写时间亦比唐置乐安郡早3年。 这就是说,早在唐代乐安郡改置之前,以齐大夫孙书为始祖的乐安孙氏之族望和地望,就已经存在和确立了。 隋至唐开元间,又没有乐安郡。 显然,《氏族志》和《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用的是隋代之前的史料。 所以说,孙武故里即孙氏祖居乐安郡望是唐代乐安郡即今惠民县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笔者在比《新唐书》和《古今姓氏书辨证》的成书时间早四、五百年的文献资料中,还首次发现了有关“齐乐安”这一先秦地名的记载。 《全唐文·唐文续拾》卷十四载之《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称:“府君讳壬林,字茂卿。 其先乐安(原文颠倒刻印为“安乐”)人也。······ 其后孙武入吴,王阖闾将,善用兵。······ 齐宣王将[膑]、魏将[涓][战]于马陵,虏魏太子名[申]。 护子孙,遂居齐乐安(原文颠刻为“安乐”)。······ 词曰:“□王高口,乐安口族。 百代联芳,千年令续。 武壮群英,文彰列宿。 业盛江东,雄豪鼎足。 ”唐神龙元年(705年)孙钧撰《孙氏旧谱序》载:“孙氏之先,······ 避遁齐国之乐安。 ”《唐文拾遗》卷六十五还载《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府君墓志铭》云:“君讳义普,字智周,乐安人也。 受命作周,懿亲分卫。 肥泉自远,瓜瓞攸兴。······ 兵法修列,武流称于强吴。······ 武善兵师。 ”文中的“武”,显然是指春秋间《孙子兵法》作者孙武。 墓主孙义普死于唐上元二年(675年),享年93岁。 该铭石撰刻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 其两通碑出于同根同源,与孙权所撰《天子自序》和孙钧《孙氏旧谱序》也极相吻合。
新史料的发现,不仅证实了《新唐书》和《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记之编写体例和年代属性是正确的,先秦有齐国乐安之地名;而且还指出齐乐安亦是孙膑及其子孙的战后定居之处。 碑额题“乐安郡孙府君”之孙氏郡望,碑文又有“其先乐安人也”、“齐乐安”和“乐安口族”,证明先秦齐乐安与孙氏祖居郡望出处的隋代之前的青州乐安郡,为同一地面。
清据家孙星衍对出土的晋代《孙夫人碑》进行了考证。 在其考证文章《魏吏部尚书孙邕传》中称:“任城太守孙夫人有碑云其“与齐同姓'。 其先“与齐同姓'出自田完四世孙无宇,生二子:常、书。 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 书子凭,生吴将武。 武生明。 明生膑。 《史记》有传。 自膑至邕(孙夫人的父亲孙邕)无世数可纪。 ”“孙邕,字宗儒,青州乐安(原文颠倒刻印为“乐安青州')人。 ”“按《论语集解疏》:邕为乐安人。
《孙夫人碑》及《典论》谓济南人者,青州(乐安)在济水南(即今小清河之南,下同)。 ”这一考记,不但言明魏、晋时期的孙邕及其女儿孙夫人,乃是孙书、孙武、孙膑之世居于济水南之青州乐安的后裔;而且他亦将春秋时期“食采于乐安”的赐姓孙氏和战国时期“遂居齐乐安”的孙膑与魏晋时期世居青州乐安的孙氏后裔之地望和族望,在“与齐同姓”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这与《天子自序》及《全唐文》所载唐碑也是完全一致的,再次证明了先秦齐乐安与青州乐安为同一地面。 孙星衍并进一步指出,青州乐安是“在济水南”。 众所周知,济水南之青州乐安唯有今山东省广饶县。 而今惠民县(旧称厌次县,唐朝乐安郡治所)不仅是在济水北,据《元和郡县志》所记,它还是“在黄河以北3里处”。 二者方位不同,相距甚远。
先秦齐国乐安与隋代之前的青州乐安郡为同一地面,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历史沿革关系。 从孙氏之先“避遁齐国之乐安”、“其先乐安人也”、“其先与齐同姓”出自田完五世孙田书被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春秋末期);到孙膑“护子孙,遂居齐乐安”(战国中期);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后“与齐同姓”的孙氏族居郡望出处“青州乐安郡”(隋代之前)。 其传承沿革脉络是十分清晰的。 历代所修孙氏族谱中,大都又云食采青州乐安或以其为郡望。 如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修《会稽孙氏宗谱序》云:“溯我孙氏,于周景王时,讳书公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青州乐安。 后则有富春、阿鄄、安定、北海、太原、武邑、睦州诸派。 ”十三年(1924年)修《肖山堰兜孙氏家谱序》亦云:“我族孙氏,系出富春龙门。 考自陈敬仲奔齐,五世孙子占名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青州乐安,为乐安孙。 至曾孙明景浩公仕吴,征伐有功,食采富春,为富春孙”等。 那么,我们只要看一下史载隋代之前的青州乐安郡在今何处,孙武故里即先秦齐国乐安在今何处的问题就完全解决了。
大家知道,在隋代之前,今惠民县称过富平县、厌次县等;今广饶县称过千乘县、乐安县、琅槐县、钜定县、广饶县、利益县等。 把史书中对其二县的沿革记载略加比较,就非常清楚其孙姓郡望之所在。
《汉书·地理志》载:平原郡,下辖平原(首列县为郡治所,下同)、乐陵、富平等19县;千乘郡,下辖千乘、博昌、琅槐、乐安等15县;齐郡,下辖临淄、钜定、广饶等12县。 由此可见,今惠民县(富平)为平原郡所辖;而今广饶县地面(有千乘、琅槐、乐安、钜定、广饶五个小县)为千乘郡和齐郡所分辖,并且是千乘郡的治所。
这还由其县境内至今犹存的汉代御史大夫倪宽墓、欧阳生至欧阳歙八博士墓以及《汉书·倪宽传》:“倪宽,千乘人也(唐颜师古注:千乘郡千乘县也)。 治《尚书》,事欧阳生”之记载为证。 只是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时期,才将千乘郡改易为建信郡,其治所也由今广饶县移治于今高青县境内。
《后汉书·郡国志》载:平原郡,下辖平原、乐陵、厌次(并注厌次,本富平,明帝更名)等9城;乐安国,下辖临济(本狄,安帝更名)、千乘、乐安、博昌等9城。 今惠民县(厌次)属于平原郡;而今广饶县(千乘、乐安)属于乐安国。 另据《后汉书·陈蕃传》、《陆续传》、《三国志·魏志》中的《王修传》、《何夔传》、《周宣传》、《贾逵传》以及《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总论》等史料所载,东汉末年,魏武帝置12郡,其中就有“乐陵郡”和“乐安郡”(郡称太守)。 后汉青州乐安郡太守陈蕃,在历代编修的青州《乐安县志》(即今广饶县志)中亦有传记。 孙权称其“原郡乐安”,即指此。
《晋书·地理志》载:青州齐国下辖临淄、西安、东安平、广饶、昌国等5县;乐安国下辖高苑、临济、博昌、利益、寿光等8县;冀州乐陵国下辖厌次、阳信、漯沃、新乐、乐陵等5县。 今广饶县地面(广饶、利益)为青州齐国和乐安国所分辖;而今惠民县(厌次)为冀州乐陵国所辖,并为郡国治所。
《宋书·州郡志》载:齐郡太守,领县七:临淄令、西安令、安平令、般阳令、广饶令、昌国令、益都令。 但是,因明帝失淮北,便于郁州侨立青州,并立齐、北海、西海郡,所辖诸县均侨迁他地。 乐安太守,领县三:千乘令、临济令、博昌令。 乐陵太守,领县五:乐陵令、阳信令、新乐令、厌次令、湿(疑为漯字之误,下同)沃令。 今广饶县(千乘)为乐安郡所辖,并为郡治所。 1931年5月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亦云:“乐安郡,南朝宋置,隋废,今山东广饶县治。 ”而今惠民县(厌次)为乐陵郡所辖。
《魏书·地形志》载:齐郡,领县九。 其中广饶县被侨迁到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赣榆)去了。 齐郡内只剩留昌国、安平二县。 乐安郡,领县四:千乘、博昌、安德、般(安德、般为侨迁来的县)。 乐陵郡,领县五:阳信、乐陵、厌次、新乐、湿沃。 今广饶县(千乘)为乐安郡所辖,并为郡治所;而今惠民县(厌次)为乐陵郡所辖。
《隋书·地理志》载:北海郡,统县十:益都、临淄、千乘(原注;旧置乐安郡,开皇初郡废)、博昌、寿光、临朐、都昌、北海、营丘、下密。 渤海郡(原注:开皇六年置棣州,大业二年为沧州),统县十:阳信、乐陵、滴河、厌次、蒲台、饶安、无棣、盐山、南皮、清池。 今广饶县(千乘)为北海郡所辖;而今惠民县(厌次)为渤海郡所辖。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自东汉末至隋代之前所记之青州乐安郡的官修史籍中,《后汉书·陈蕃传》等各传、《宋书·州郡志》和《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千乘注等史书均称青州乐安郡治所(千乘)是今广饶县。
另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宋代《太平寰宇记》、《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元代《齐乘》、明嘉靖《山东通志》、《青州府志》、万历《乐安县志》直至《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史书所载(因篇幅所限,具体引文从略),亦无一例外的如是说。 而今惠民县却与青州乐安郡没有任何联系,它与乐陵郡倒有沿革关系。 所以说,孙武故里在今山东省广饶县是“持之有据,言之有理”(郭老语)的。
注:郭老乃军科院郭化若将军
那么,何以造成“惠民说”的误解呢?其根源在哪里?前人早就指出过。 我们只要翻阅一下明嘉靖《武定州志·建置沿革》(即今惠民县前身)中的一段记载就明白了。
这段文字记载是:“夫郡邑之有建置沿革,犹人族之有谱牒也。 武定祖曹魏之乐陵郡,宗隋之棣州。 旧志只知宗棣州,而不知祖乐陵郡。 见唐有乐安郡也,反于汉乐安暨千乘事物俱猥收入,岂不类郭崇韬之拜[郭]子仪墓也。 ”
“惠民说”正是犯了类似的、重蹈覆辙的错误。 有的人对前人的正确论证置若罔闻,而继续在编造自己的说法。 如清代惠民县令沈世铨在1886年(光绪十二年)编修的《惠民县志》中称:“魏属乐安郡。 按汉和帝改千乘郡为乐安国,至献帝建安中,以乐安国分置乐安郡,徙厌次属焉,魏仍之。 ”人们将此文字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等史籍一对照,就不难发现其所云纯属子虚乌有。 但是,它为误导后人却起了混淆是非的不良作用。
还有的人对史料未加慎审,就将《旧唐书·地理志》中传抄刻印错了的文字“棣州上-后汉乐安郡”,作为史料加以引用和推断,结果越弄越离谱。 若稍微与《后汉书》以及隋代之前的任何一部史地书籍相对照,亦会发现其错误之所在。
1994年4月《中国地名》总第58期上载文《惠民不是孙书采邑的乐安》中就已经指出:《旧唐书》所载是把“乐陵郡”的“陵”字,传抄刻印成“乐安郡”的“安”字了。 可见一字之差,若不慎审也会给后人带来麻烦。 笔者认为,史书中传抄刻印错了或颠倒了字的现象不为鲜见。 我们只要依据其他正确史料更正过来就是了。 但是,千万不能不加慎审核对就乱引乱用,更不能借题发挥,以讹传讹。
综上所举,笔者认为考证孙武其人其籍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严肃的学术问题。 学术上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现象,无可厚非。 但只要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最终还是能够取得共识的。 即使一时达不成共识,亦能推动大家去寻找新的立论根据。 进而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这对学术研究本身也是一种促进。
注:文中个字可能有抄录之误,可参照史料典籍记载更改。
甘肃孙氏字辈:德衍维有,长发其祥,文运光辉,家裕国宝 甘肃省永昌县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西三家村孙家沟孙氏字辈:喜得兆凤祥景显广振宝
重庆涪陵孙氏字派:政梦仕军源,永万祖朝廷,宗继承嗣可,光选昌大云。(与铜仁、秀山字辈大致相同)
重庆孙氏字辈:正茂显臣学,允世祖朝廷,宗继元自可,当选昌大云。
重庆孙氏字辈:国大世系文,尚益永家定,朝廷源本重,孝友敬添仁,继述光明德,绥和万代春。
重庆市铜梁县的孙姓(祖上是从贵州搬来的)字辈。当时叫:黔西平越湄潭县孙家渡。联、儒、正、嘉、永、遐、麟、凤、瑞、显、光、辉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原南充县)李渡镇、吉安镇一带 乐安堂上郡 有家谱照片 字辈:嘉正光文玉,士为廷前显,祖之德行长,万代永绵远
乐安堂 四川孙氏大竹起源 :洪武四年(年),乐安堂孙世显公(孙万)填川(,其被迫从湖北麻城孝感孙家塆来大竹高滩地区定居繁衍)。如今辈分参考:康熙十三年(年)议辈碧庭拥国正 汝应世光朝 尚德文兴瑞 永享太天长运必昌。
同治四年年(年)再议辈 :克家开贤俊 显忠启秀良 大业承宗泽 麟凤兆吉祥
四川盐亭孙氏,据传为湖广填四川时由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磨子山迁入 泰源宗绪昌,秀泽育贤良,定国安邦选,荣华富贵长。
贵州兴义地区(兴义、兴仁、普安、贞丰、安龙、晴隆等)字辈:“杰起应吉祥 世仰退贤必 有朝子洪在 绍成思远庆 正大发荣光 宗兴开文运 兰桂启腾方 崇明纯祖武 德后永繁昌”。
贵州铜仁孙氏字辈:正慕*军远,永万祖朝廷,宗继承仕可,光显昌大云,忠孝传先泽,诗书玉厚坤,发扬芝有道,益欲禄洪恩。
贵州遵义县某支:遐明单芝永,国单正祖清
后来续字辈:子守宗枝绍绪良,新维作德事有光,朝廷法政思承启,百世乐安逢吉昌。
贵州遵义孙氏字辈:国在朝金万,文正世荣华。
后自续的有,群英福寿长,永久耀乾坤。
贵州六盘水: 文 玉 洪 启 发顺 明 礼 义 昌 丹 桂 春 常 秀 详 龙 有 益华 仁 德 宗 嗣 旺 孝 贤 永 承 芳
贵州省水城县的字辈是:正荣仕嘉维,学如登高显。朝厚玉光明,德应宗长远。
贵州省大方县的排行是:赫应风国本绍草,时逢文运庆元良,继起宗支崇显章
山东潍坊某支孙氏字辈:元 中 衍 业 希 垂
山东济宁( 某堂 )孙氏字辈 : ----朋 殿 洪友 启 兴 家 俊 秀 生
孙膑第51代又序20班字辈:祖汶良孚环循凉本孝映景希哲万信天挺志余作.后又续编班辈40字;学明维广化清玉栖体同,敬爱迁先可永善自有庆,继进心 存厚光宗忠孝长,守法研身久传家雨兴享.
山东烟台孙氏:清重守祺,文伦秉玉,万世永昌,文盛德茂 ,承基备隆,培芝植兰 ,庭秀留芳,忠孝余庆 ,绍绪益良。
山东某支:正大光明 兴龙百世 宗传相承 丕振家长 安帮富国 仁义尊先
山东 临沂 费县; 自三十一世起:令德维纯佑 祥(钦)运(赐)纪(念)振(显) 长(扬) 四十一世:同福临不江 宣远苏冀昌五十一世:宁河南广浙 台桂陕云障. 武安孙氏从27—50世行辈为:洪(处)、殿、宝、远、令、德、维、纯、佑、钦、赐、念、显、扬。同福临不江宣远苏冀昌 宁河南广浙 台桂陕云障
山东蓬莱县孙氏字辈德 永 世 佩
河北故城西里屯孙氏字辈:玉树传宝贵,金池德世长。普天通大道,万国来朝阳。一本永兴业,百年龙宗光。忠公子耀显,家法振华堂。
河北沧州孙氏字辈: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世育俊英。
河北宁晋赵村分支(明初永乐四年从山西太原郡榆次县移民河北):宁晋孙氏第十九世后的字辈是:树德持家久,立志继世长
安徽淮北的孙氏族谱为:光明正大(太),存忠厚欣(心),(孝)攸仁义行,道运荣昌,(永)继长生。有些字混音了,不一定准确。
安徽巢湖恩荣堂 字辈是“大邦荣必,世良仁德,宏恩善守,扬名详夕”
安徽省宿松县孙氏派系:正友子文旭 继嘉日必尚 世传存厚道 代庆本忠良 敦让恒和泰 咸临应显扬 缵承延祖德 培植乐安康 诗书怀礼义 仁孝毓荣昌 勤劳赢睿智 诚信著纲常 英俊绵长泽 兴家当自强
江苏 江南淮安府阜宁县人字十民人氏 乐安堂 孙氏家谱 字辈:耀顺怀玉 秀以殿常 玖翠文继永必万宝 兴步德兆 来元廷学 。
江苏阜宁县羊寨镇、响水县大通口及楚州区苏嘴镇,其第四子的后代自三世(即恺公之孙)起,辈分依次是:吾、甫、生、公、必、嘉、年、志、恒、士、寿(福)、扬(光)、成(升)、令(庆)、杰
河南商丘:孙氏字辈:懿没之好,本淤至性,家学渊源,惟师孔孟.----------道冠春秋百世钦从,万民乐业,皊延永庆
河南邓州刘集人。我们孙姓1936年续排辈数,碑文记载二十辈:“占清兴荣耀 光华照万邦 彦达绵昌领 万民保富康”。(孙中供稿)
河南省项城市贾岭镇蒋庙村孙氏字辈:长、现
南阳,新野孙氏字辈:学、成、万、明、发、广、照、乾、坤、
江西靖安义门孙氏字辈:必学志方宏,启传责协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长绵。各睦高同气,光辉粉厚贤。克佳宜有才,萌卜桂兰莲。
原籍江西省赣州府石城县人士--朱洪武22年前迁居太原,后迁居德州卫字谱是【在-延-汝-根-然.绍-德-宏-传-世.守-善-庆-道-昌.耀-宗-永-清-显.贤-智-万-古-扬.】
湖北乐安孙氏字辈:宗敦一本传家法,学从师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贤嗣定应万世长。遵札乐道根基固,先哲德泽力弘扬。才华卓著时为用,信义仁廉树纲常。
湖北武汉某支字辈是: 万代长为人之师,华国文章开锦润(待续)
湖北江汉平原孙氏(冕公裔)明嘉靖以前无字派,多以金木水火土等字偏旁,取五行相生之义。嘉靖后从湖北第九世起立字派如下:
明元大士 汝嗣世业 科启锡光 祥开家国 江东泽长 淇澳颂德 金玉作声 清映书堂 文明兴振相继贤良 显承模烈 万年杨芳 (汉川县韩家集字派)
明元大士 汝嗣世业 衍庆锡光 传人代有 华国文章 大河源远 金玉声扬 卓立忠信 永敦伦常克承先志 以正纪纲 (天门等地字派)
明元大士 汝嗣世业 科启锡光 文雅见天伦 儒为席上珍 诗书敦夙好 惟德自成邻 (三十一年各县新立字派)
湖北汉川到武汉,本支大约在清乾隆年间始,于嘉庆23年订谱,字辈是:大振家国 才成庭扬 绍宗明训 鸿儒焕章 忠信立本礼教为纲 从先起佑 延祚发祥
湖北省利川市孙氏字辈:云中耀祖贤,卫大世汝先
湘乡孙氏字辈:先汉芢漍正,自廷邵雯光,安邦定才学,积善有余芳,孝义多时启,诗书兆吉昌,承宗宜重本,立志在能刚,代际青和会,名传万载祥。
湖南邵阳字辈:斗应文重子,志景天才桥,太国家福祷,远享世(昌)忠,中孝传先杰,裕后落英雄(谐音)
湖南应炎公房(湖南石脚迁四川石柱,期间整理):邦应政梦,世均原永,万祖朝廷,宗继承嗣,可光显昌
湖南添信公房(湖南邵阳迁四川屏山、永川,期间整理):邦添行应荣,志永万仲伏,朝廷继世谋,可光显时昌
湖南邵阳孙字辈:国正大光显,忠孝传先泽。诗书裕后昆,发祥疑继厚。衍庆尤倍圆,盛教仃麟记。人生重本根,宪章隆典礼。熏夜晋乾坤。
湖南信佑公房(后居江西,期间整理):邦信申梦义,文才原万兴,太添应宗守,国正大光显湖南新班次(期间整理):忠孝传先泽,诗书裕后贤,家规垂训远,明德卜重宣。
湖南益阳孙氏字辈:应仲玉原景,延松承继立。文崇明国璧,武耀大邦翼。续派语:孝友传家政,诗书启俊良。显扬逢盛世,动业振朝纲。
福建惠安孙氏的,自本宗族第19世编录编排的字辈分是; 侯伯子男永世显 易书诗礼传家长文谟武烈成嘉会 尊祖敬宗启泰元
晋江塔头孙氏自廿世起字辈为:士、嘉、肇、奕、钟、英、毓、秀、丕、振(晋)、文、明。
南塘孙氏二十一世字辈为: 平、清、端、文、真、正、希、和、懋、隆、福、宜、楚、国、彦、遵、起、云、德、温、赞
青阳昭穆原为: “宣、祥、致、裕、则、南、孟、靖、光、宝、尾、忠、茂、世、代、万、年、远”。 “远”宇辈为二十二世,亦即乐安孙氏七十五世.新编字行为“振、邦、威、武、汉、华、兴、耿、维、新”
福建安溪孙氏:玉殿傅金榜.君赐占鳌头.英雄兼百辈.随我步赢洲.文士右维承.正继志修德.待时诗礼立.名丕振家声.
福建仙游字辈:天王明德承祖武。
齐齐哈尔市孙氏字辈:德忠贤志远善继祖
哈尔滨市孙氏字辈:毓肇葆承茂,景晋钟启延
大庆市孙氏字辈:广西念自 振灵福红
佳木斯市孙氏字辈:景庆允玉荣,捍国忠臣志
双鸭山市孙氏字辈:智厉文儒孝 永学兴万世 龙广普照天
牡丹江市孙氏字辈:起连文先立,仲景世宪广,玉浩承家继,金科耀国光;名震千秋远, 武安近友邦, 祥云集瑞雨, 万代永盛昌
鸡西市孙氏字辈:景 义 祥 英 德
黑河市孙氏字辈:长 平 恒 树 安 仁 建
绥化市孙氏字辈:发维保清长玉书延
鹤岗市孙氏字辈:奉、志、守、贺、龙
郡望即地望、郡姓。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
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
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
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
蒋氏家族郡望和堂号
蒋氏家族郡望:北方的乐安郡和南方的晋陵郡。
蒋氏家族的堂号:钟山堂,三径堂,四勿堂,一梅堂,乐安堂,沛丰堂,桃源堂,忠雅堂,世恩堂,世勋堂,文裔堂,永思堂,绍衣堂,观德堂,惇叙堂,佑启堂,嘉会堂,敦复堂,二宜堂,世德堂,孝思堂,绳武堂,贻燕堂,缵绪堂,郁文堂,追远堂,齿德堂,慎德堂,光裕堂,顺义堂,光远堂,以文堂,教睦堂,雍和堂,敦伦堂,知本堂,贞善堂,艺风堂,聚思堂,敦睦堂,思诚堂,孝义堂,敦本堂,雍睦堂,三治堂,致和堂,世裕堂,保元堂,和順堂,廷宗堂,亦政堂,馨德堂……
【郡 望】 郡望:郡,春秋至隋唐时的地方行政区域名。郡望,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郡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 一些蒋氏宗譜认为,“蒋氏郡望有三:曰汝南、曰乐安、曰晋陵”。当代有人认为“够得上蒋姓郡望条件的只有宜兴、东阳、奉化三处”。据有关史料考证:蒋姓以河南汝南郡期思为其最初发祥地,自楚灭蒋后,伯龄子孙,除部分仍留河南外,绝大部分外迁至山东曲阜一带,以后在山东繁衍得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成为望族。30世祖庚蟾徙居乐安(今山东惠民地区一带),立祖庙祭祀先祖,树有周公及伯龄始祖等祖像,东周赧王亲视之,亲笔书写“尊重祖本”四个大字,并于门前封乐安郡,始为蒋氏一大望族的标志。之后,宜兴、东阳、奉化三地蒋姓,虽曾出现无数的能人,德高望重。为蒋姓郡望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堂 号】“堂号”是家族中某个房支的代称,亦叫“堂名”。它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血亲关系的标志。
堂号比郡望出现得晚,从明代嘉靖年间才开始流行。它一般悬挂在家族祠堂门楣上或刻印于家族宗谱的封面上,也经常写在各种容器物上(如钱袋、斗等)。堂号也是各地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
堂名的含义,一般都是反映对祖先的崇拜、敬仰、怀念之情以及继承祖先遗志、发扬祖先传统、增强宗族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的。
蒋姓家族常用的堂号为:
【钟山堂】 源汉朝蒋子文。蒋子文是汉末秣陵尉(相当于南京警备区武官)。生前曾说自己骨骼清奇,死后当为神。后追捕盗贼死。到了三国孙权,为蒋子文在钟山立庙堂,改钟山为“蒋山”。
【三径堂】 源出汉朝蒋诩,哀帝时为兖州刺史,廉直有名声。王莽篡汉,蒋诩称病隐居乡里。在舍前竹林下辟三径,与故人羊仲、求仲两人游。后人以“蒋生径”指称隐者住处。
【四勿堂】 源出宋朝蒋岘,庆元年间任崇政殿说书和殿中侍御史。他曾经自誓说:“勿欺心,勿负主,勿求田,勿问舍。”当时人称“四勿先生”。
【一梅堂】 源出宋朝蒋重珍,蒋重珍号一梅先生。嘉定十六年考中状元,退休后回故里,在家乡湖埭筑堂读书。〔编者注:堂中有万竹亭、来朱亭,时诗人、学者朱晦庵、陈同甫常来造访、作客,故堂中又建二友斋。蒋重珍病逝后,謚号文忠,人称文忠公,又号一梅先生,且呼其堂为一梅堂。〕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以各种规则命名的堂号,举例如下:
以地望命名:
【乐安堂】(湖南湘潭瓦子坪蒋氏),以蒋姓郡望乐安命名。
【沛丰堂】(福建邵武蒋氏),以先祖蒋稔始居地沛丰邑命名。
【桃园堂】(福建泉州德化蒋氏),以其先祖始迁地桃园命名。
【忠雅堂】(江苏武进蒋氏),以诸葛亮称赞蒋琬“公琰托志忠雅”命名。
【世恩堂】(江苏常州晋陵蒋氏),意思是世世代代享受皇帝的恩惠。
【世勋堂】(浙江暨阳三塘蒋氏),以其先祖蒋贵的事迹命名。
【文裔堂】(浙江暨阳紫岩历山蒋氏),以先祖蒋之奇的事迹命名。
以经典著述命名:
【永思堂】(江苏宜兴回图蒋氏)典出《尚书·大诰》“肆予冲人,永思艰。”“永思”即永记先人遗训,睦族敦宗,奋发图强。
【绍衣堂】(浙江暨阳七里照墙蒋氏),取自《尚书·康诰》“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绍衣”即奉行先人德化教言之意。
【观德堂】(浙江绍兴蒋氏),取自《尚书·咸有一德》“七世之庙可以观德”,“观德”是以德兼善一以贯之的意思。
【惇叙堂】(江苏江阴刘庄蒋氏),典出《尚书·皋陶谟》“惇叙九族,庶明励翼”,“惇叙”谓家族亲厚有序之意。
【佑启堂】(浙江鄞县长寿乡南津蒋氏),典出《尚书·君牙》“启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启佑亦作佑启,佑助启发之意。
【嘉会堂】(浙江遂字山湾蒋氏),典出《易经·乾卦》“享者,嘉之会也……嘉会足以合礼”,“嘉会”是众美相聚之意。
【敦复堂】(上海青浦蒋氏),典出《易经·复卦》“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敦复”意思是有悟性敦促而返。
【二宜堂】(福建华安仙都镇蒋氏),典出《诗经·国风·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二宜”即宜室宜家、家庭和顺之意。
【世德堂】(浙江餘姚蒋氏),典出《诗经·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世德”即追求先祖的好品德之意。
【孝思堂】(湖南东安蒋巷蒋氏),典出《诗经·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孝思”即孝亲之思的意思。
【绳武堂】(江苏溧阳城西蒋氏),取自《诗经·大雅·下武》中“昭之来许,绳其祖武”,“绳武”即继承祖先功业的意思。
【贻燕堂】(江苏溧阳前花蒋氏),取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之”,“诒燕”即子孙安逸之意。
【燕翼堂】(浙江萧山蒋氏),典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之”,“燕翼”即荣昌子孙之意。
【缵绪堂】(江苏宜兴滆湖乡楼王村蒋氏),典出《诗经·鲁颂·閟宫》“缵禹之绪”,“缵绪”即继承祖业的意思。
【郁文堂】(江苏常州蒋氏),典出《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郁文”即文采丰盛之意。
【追远堂】(江苏常州墅村蒋氏),取自《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追远”有追思祖德、缅怀宗功、寻根同源的意思。
【齿德堂】(江苏杨庄南汤蒋氏),取自《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齿德”意思是年高德劭之意。
【慎德堂】(浙江鄞县蒋家潭蒋氏),典出《大学》“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慎德”即注重修养德行之意。
【光裕堂】(浙江东阳泰里蒋氏),取自《国语·周语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光裕”即光前裕后之意。
【顺义堂】(浙江东阳泰里蒋氏),取自《国语·周语中》“夫战,尽敌为上,守和同顺义为上”,“顺义”即顺从正义之意。
【光远堂】(江苏宜兴双桥蒋氏),典出《国语·楚语下》“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光远”即广阔长久之意。
【以文堂】(湖南邵阳邵南蒋氏),取自《孙子·行军篇》“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以文”是用道义来教育人的意思。
【教睦堂】(广西全州石头岗村蒋氏),典出《孔子家语》“旁治昆弟所以教睦也”,“教睦”即教导和睦之意。
【雍和堂】(浙江东阳后宅新屋礼房蒋氏),典出汉王充《论衡·艺增》“诸夏夷狄莫不雍和,故曰万国”,“雍和”即雍容和谐之意。
【敦伦堂】(浙江诸暨暨阳磨盘山蒋氏),典出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敦伦”即和睦相处、遵行伦理道德之意。
【知本堂】(浙江东阳泰里蒋氏),唐《纪泰山铭》“后之人听词而见心,观末而知本”,“知本”即知晓根本之意。
【馨德堂】(浙江东阳泰里蒋氏),典出唐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德”即温馨美德之意。
【贞善堂】(浙江东阳泰里蒋氏),典出《佛说立世阿毘昙论》卷一“是六国内,人皆贞善”,“贞善”即纯洁善良之意。
以传统伦理纲常的基本概念命名:
【艺风堂】(江苏宜兴蒋氏),即宏兴六艺之风,六艺,即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聚思堂】(江苏宜兴柯城蒋氏),聚思广益之意。
【敦睦堂】(江苏武进灵堂蒋氏),和睦亲爱之意。
【思诚堂】(江苏宜兴涧桥蒋氏),追求诚实之意。
【孝义堂】(江苏宜兴蒋氏),行孝重义之意。
【敦本堂】(江苏岗角蒋氏),注重根本之意。
【雍睦堂】(浙江诸暨暨阳冠山蒋氏),团结和谐之意。
【三治堂】(浙江诸暨七里川堂蒋氏),以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命名。
【致和堂】(浙江东阳泰里蒋氏),人事和顺之意。
【世裕堂】(浙江奉化葭浦蒋氏),世代富裕之意。
【保元堂】(湖南安化蒋氏),保元守贞之意。
【和顺堂】(湖南神山蒋氏),家和族顺之意。
【廷宗堂】(福建华安仙都蒋氏),纪念祖先之意。
【亦政堂】(贵州金沙李墟蒋氏),亦政亦文之意。
蒋姓堂号还有“三德堂”、“三贤堂”、“羊角堂”、“居易堂”、“慎枢堂”、“OU亭堂”、“蒋乡堂”、“晋阳堂”、“宦壹堂”、“柱五堂”等,不再一一赘述。
四言
九侯世泽;三径家声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蒋诩,隐居故里。庭中辟三径,闭门谢客,唯与高逸之士求仲、羊仲来往。
山亭世泽,玉渚名流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周·蒋伯龄受封之地蒋国,古有山亭。下联典指宋代文学家蒋煜等名流。
为社稷器,具文武才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三国·蒋琬随刘备入蜀,诸葛亮称其为“社稷器,非百里才”。亮卒后,代为丞相。下联典指三国·蒋济,有文武之才。
钟山留祀,竹径初宾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蒋子文,孙权为其立庙,封蒋侯。下联典出汉·蒋诩归乡里,于院中辟三径,足不出户,唯求仲、羊仲从之游。
铜符鼎峙,玉笋联班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蒋满,与其子蒋万同诏征见。宣帝曰:“父子宣同日剖符。”即下诏以蒋满为淮南相,以蒋万为弘农守。
五言
山亭绵世泽,荆渚颂名流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蒋伯龄受封之地蒋国,古有山亭。下联典指宋代文学家蒋煜等名流。
四封花色丽,三径竹阴清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蒋沇。下联典指汉·蒋诩。
维新浑祖烈,有谷裕孙良
——蒋祥墀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蒋祥墀撰湖北省天门市蒋氏宗祠联。
三经绵世泽,五礼振家声
——蒋孝林撰安徽省来安县蒋姓宗祠通用联
六言
雅言诗书执礼,益友直谅多闻
——蒋衡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书法家蒋衡撰书联。蒋衡,金坛人。
七言
花色遍四封之丽,竹阴留三径之清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蒋沇,兄弟四人均为才吏。下联典指汉·蒋诩。
赋秋河而得丽女,过清溪又访小姑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蒋防。下联典指东汉·蒋子文妹。
邦显碧岩三绝画,廷锡集成万卷书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代画家蒋时行,字邦显,尝筑憩神楼于碧岩,三年不下,所绘《真武像》与《上庵图像》、《瀑布龙口圣像》合称三绝。下联典出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蒋廷锡,钦命核定“古今图书集成”万卷。
松竹犹存三径菊,公琰自非百里才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蒋诩。下联典指三国蜀大司马蒋琬,字公琰,孔明称他有社稷之才,非百里才。
蜀中曾继如龙相,湘上今传伏虎名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蒋琬祠联,祠祀蜀汉名臣蒋琬。
祖德绵长肇东汉,宗功久远靖西陲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砀山县蒋祠村蒋家祠堂联。
高洁天然飞石鹤,钟灵毓秀潜元龙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周春秋时蒋国国君蒋子涵。
九侯门第传千古,三径家声振万年
——安徽岳西蒋氏宗祠一联。
八言及以上
玉笋民班,丰姿可爱;琼花直谏,赤胆堪嘉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咸通进士蒋凝,风姿美,号水月观音。下联典指明代御史蒋瑶。
廷诏待颁,文经武纬;宗祧克肖,子孝孙贤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蒋氏宗祠廷宗堂联。
廷材建乐安,万古诗书铭美;宗功耀大地,千秋俎豆增光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蒋氏宗祠廷宗堂联。
绍禄游泰和以开严庄,名扬吴郡;仲南还湘乡而归曲靖,德盛楚邦
——佚名撰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沙溪蒋氏宗祠联。
科甲肇遂兴之首,簪缨不二世族;阀阅自湖楚而上,钟鼎第一名家
——此联为宋末文天祥为吉州龙泉(今江西遂川)南乡衡溪蒋氏重修族谱所题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国渊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至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之间,主人公名叫国渊。原文如下: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国渊字子尼,乐安郡盖县人氏,早年拜大儒郑玄为师,后来与邴原、管宁等人一起去往辽东避难。回到故乡后,曹操征召他担任司空掾属,每次在朝廷议论国事时,国渊常常言语正直,仪容严肃,退朝后不徇私情……曹操征讨关中马超、韩遂期间,任命国渊为丞相府长史,总管留守事务。
不久,田银、苏博在河间地区叛乱。田银等人被歼灭后,剩下的党羽都被判处死刑。国渊认为这些人不是首恶,请求不要行刑。曹操听取了他的意见,一千多人因此得以活命。
一直以来击败敌人后上报的文书中存在一个习惯,都是将“一”说成“十”,而国渊上报的人数却与实际人数完全一致。曹操问他这么做的原因,国渊回答道:“征讨外来的侵略者,多报斩杀和俘虏的敌人数量,是想因此夸大战功,并让老百姓炫耀战绩。河间在我国的疆域之内,田银等人叛乱,虽然克敌有功,但我内心认为和并不光彩。”曹操非常高兴,晋升他为魏郡太守。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国渊为官时的表现,叫做“直言正色”,意为言语正直,仪容严肃。这也是由《三国志》作者陈寿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这则成语故事有两个知识点。首先是“直言正色”这句成语,体现出国渊这位文臣的风采。无论在任何朝代,这样的大臣都是必不可缺的。缺少这样的大臣,朝堂必将是奸佞横行,君主也将听不到任何的真话,国家会日益和混乱。
第二个知识点便是文中提到的“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这个约定俗成的习俗在华夏文化当中存在了数千年之久。大不少人在阅读史料时,往往会被奏章、诏书中的杀敌人数感到震惊,其真实的原因就出在“以一为十”上。
参考书籍:《三国志》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