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26日,莫斯科郊区一不起眼的建筑内,气氛显得异常沉重。数分钟之前,遇袭警报突然响起。
警报显示有敌情,且来袭的还是核导弹。墙上那枚红色发射按钮不断闪烁,仿佛在提醒现场人员“予以反击,否则苏联将承受核打击”。
彼得罗夫中校一边强行按下属下躁动的心,一边却忍不住紧张。时间一秒秒过去,现场仿佛陷入了静止,唯有警报提示不断响起。
按照既定步骤,此时作为发射井最高指挥官的彼得罗夫应该向上级传达这个消息。
不难想象,一旦苏联高层得到这一消息,势必会发起反击。如此一来,一场核战在所难免。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彼得罗夫却按下了传达消息的冲动,而是选择继续观察。
不是他玩忽职守、更不是背叛苏联,而是他心中对此次“导弹袭击”有其他想法。
一、 极度克制的美苏冷战自从二战结束之后,美苏两国的关系就一直不对付。作为两个不同阵营的国家,实力独树一帜的两个国家都想在世界舞台上当“老大”。
为了遏制苏联,美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从经济、政治、军事三个方面实行全方位打击、孤立、包围,希图将苏联的势力范围疯狂压缩。与此同时,英国等美国的同盟国也紧随其后,在本土实行“镇压进步运动”活动。
其实这一冲突,也不单单是因为美苏两国有称霸世界的野心,更因为彼此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其在很多方面都不可能谈拢。
一个是社会主义、一个是资本主义,两个制度在很多方面的对立,必然会让这对昔日同盟反目。
然而彼时刚刚经历二战,双方都默契地保持克制,避免直接交战。彼此清楚,一旦双方直接开战,这将是一场席卷整个世界的毁灭性战争。
从过往两国的表现不难看出,无论是朝鲜战争、苏日四岛之争,亦或者在他国的纠纷,美苏都很顾忌彼此的面子。
例如抗美援朝,表面上看是中朝对战联合,实际上也掺杂着美苏彼此的较量。
在美国出兵朝鲜之初,就一直在收集苏联方面的情报。哪怕是中国北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际,美方依旧没有忽略苏联的存在。
并且在战争中后期,苏联却以“保密”的方式,派遣了不少飞行员参与到朝鲜战争。并援助了中国不少物资、等。
按照美国脾气,这一行为本该得到强烈反对。然而在整个朝鲜战争中,美国官方几乎没有相关报道。
除此之外,中国、朝鲜、苏联对此事也相对保密。那些苏联飞行员被派往中国期间,不仅签署了保密协议,甚至还被要求“被捕时不准说出苏联飞行员的身份”。
几方相对反常的举动,其实都说明了一件事——美苏不愿意正面发生冲突。
一旦朝鲜战争被定性为美苏的争斗,恐怕将会牵扯进来无数国家。到时从局部到整体,从对抗到两个阵营对垒,局势就完全不受控制了。
所以人们将美苏冷战归结为“相互遏制、不动武力”,从代理战争、科技等方面,进行“冷”方式,俗称“不战而屈人之兵”。
二、 导弹袭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通过系列事件,世人明白美苏几乎不可能打起来。
即便要打,那也是借他人之手。就如阿富汗战争、朝鲜战争等,这些战争双方只有其中之一是直接参与者,另外一个表面上声称不参与,或者没有任何表示,暗地里却一直在给对方下绊子。
就连正面的硬碰硬都不会,更遑论发动核战争?自从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放了原子弹之后,世人都见识到了核武器的威力。
而美国、苏联作为当时拥有核武器最多的国家,一旦双方开战,可想而知带来的破坏力。不得不承认,双方在“动核”这方面,其实都有一瞬间徘徊。例如古巴导弹危机。
1959年1月1日,古巴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不久就建立了古巴共和国。此时古巴和美国打得火热,然而没几个月,古巴内部发生巨变,使得双方关系一度恶化,最终走向对立。
面对世界唯二霸主,古巴这个刚成立的新兴自然力不从心。当经济上受到制裁、军事上遭到打击,古巴无奈只能向苏联求救。
发展到这一步,美国算是多了一个敌人、苏联就多了一个朋友。此时双方都没想到,就因为“古巴”,险些爆发核战。
收到古巴的求助之后,苏联就开始在当地进行战略部署。从1962年7月开始,陆续向古巴运输了大量核导弹、飞机,派驻了不少军事人员。
自然,这一切都是暗中进行的。
待到一切部署基本完全,苏联才“大方”地向世界宣布这一消息。美国得到消息之后,又惊又怒。
尤其是美国总统肯尼迪,是真没想到苏联敢在美国家门口布置导弹、武装人员,这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苏联瞧一瞧美国的能耐、决心。
在行动之前,美国还是喊话苏联,让苏联从古巴撤走一切战略部署。
苏联最初不以为然,尤其美国态度越来越强硬,甚至封锁了古巴,还将载有核弹头的飞机派往古巴上空,这都让苏联难以接受。
双方都在争霸,都不愿意让步。一方要打,另一方就打算接着。
一时间,整个世界都处在核武威胁的边缘。古巴更是欲哭无泪,却左右不了美苏的想法。
只需片刻间,核弹头将遍布古巴上空。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最后还是在古巴部署核弹的苏联妥协了。
当时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了一封信,情深意切的说明了其中利害,表明了渴望和平的想法。
虽说这封信仅仅只是赫鲁晓夫个人意见,苏联官方的态度依旧十分强硬,但这并不妨碍美国趁机“低头”。
在双方互相妥协的基础下,一场核战被避免。而这场差点爆发的核战,也让双方更加坚定了“避免核对抗、维持核垄断”的想法。
三、 彼得罗夫的想法作为美苏冷战最激烈的一次正面对抗,“古巴导弹危机”都没能让美苏双方动用核武器。那么为何在1983年9月26日,这么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美国会发射五枚导弹?
原因是1983年的9月1日,苏联方面查出一架美国战机,飞过苏联堪察加半岛。苏联于是将其击落,但其实只是韩国的一架客机。
接下来,苏联面对西方国家的谴责,依然坚持己见说是击落的美国飞机。至于这件事的真相,至今也是一个谜。
但美国以此为由,开始在北极进行军演,甚至还模拟了从美国起,跨过北极,直达苏联的核弹发射路线。
这无疑让全世界再度陷入恐慌之中。
而在1983年9月26日夜晚,作为一位经验老到、在军营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兵,彼得罗夫也清楚意识到,美国前几日的军演只是做做样子,美苏两国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极小。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一旦发动核战,哪怕其中一方占了先手,最后就算赢得了胜利,也只能是惨胜。而作为两个超级大国,谋求的是绝对利益,而不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彼得罗夫也觉得,五枚导弹的预警信息极有可能有误。
于是彼得罗夫最终做出了选择:等!
常年作业,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凭直觉,认为这就是警报的故障。根据显示,几枚导弹同时发射,一波发射后,再也没有后续跟进。
这意味着这五枚导弹就是来“试探”苏联的反应,然而美国如果发动核战,肯定是迅速、全方位,不会给苏联任何喘息,也根本不可能只有五枚导弹。除非警报系统出了问题,否则这个情况太反常了。
时间一秒秒过去,彼得罗夫紧张地盯着预警系统。墙上写有“红色”按钮的灯不停闪烁,让在场的人再也无法保持冷静。
他凝视着警报系统,除了那五枚导弹之外,再无其他导弹袭来,这更加坚定了他内心的想法。
从1983年9月26日零时15分开始,一直到零时38分结束,彼得罗夫的心始终悬着。事实证明,他的直觉是对的。
四、 英雄落幕、美苏冷战结束事实证明,美国并没有发射导弹。之所以雷达系统显示有五枚导弹袭来,只是追踪到了美国导弹发射架的卫星反射的太阳光。
一场乌龙,让知情人长叹了一口气。
相较于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出名。哪怕是彼得罗夫本人,也并未获得多少荣誉。
当上级知道这件事后,起初答应给予他勋章。可彼得罗夫工作性质实在太过于特殊,再加上这本就是一场乌龙,苏联政府不仅没给他勋章,甚至还要他不向外界泄露这件事。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件事都处于绝对保密。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随着这一超级大国轰然倒下,美国总算成为了“世界唯一超巨”,做起了“世界家长”。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悄然拉下帷幕。
恐怕连美国都没想到,被他视为对手的苏联,没有败在自己手下,就先内部自我毁灭。
苏联解体后,不少档案接连解密。作为冷战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一次时间,彼得罗夫事件得以公之于众。
在德国媒体的报道下,彼得罗夫的相关事迹得以传遍世界。此时世人才知道,在那么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子里,有一位英雄站了出来。
自此,彼得罗夫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名字——拯救了世界的人。
成为世界著名人物的彼得罗夫,并未因这些年被尘封而埋怨,也未因获得赞许而骄傲,当面对采访时,他说:
“我并不是什么英雄,只是正常做完工作。”
当有人提议彼得罗夫应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让他愈发难安。当初他之所以会这样选择,仅仅只是因为“发射井负责人”这一身份。
作为预警中心的管理人员,他有义务分辨出任何一个消息的真假。做得好,职责所在;做不好,是失责。
可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正是彼得罗夫的恪尽职守,才守护住了绝大多数人的和平。不难想象,一旦他当初做出向上级传达消息的指令,恐怕世界将会是两个面孔。
所以彼得罗夫不觉得这个行为之伟大,吾辈也当记得前人之功劳!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私信,侵权必删。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