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春节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春节什么时候开始)

发布时间:2024-04-25 06:37:52作者:伸手挽明月来源:网友上传

春节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春节什么时候开始)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过春节?有近千年的时间不在正月过春节

过年,就是过“年节”。

所谓年节,中国人都知道,是指正月初一(农历一年之初)及其前后的几天。

它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传统节日。

中国人有诸多传统节日,而“过年”是心目中最大节日,也是中国人最热闹的节日。宋代的王安石的过年诗是这样描绘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距离今天已经有千余年,说明中国人过年的历史悠久。

【爆竹声中】

那么,问题来了——

历史上的中国人过年到底有多悠久,中国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的?

简单的回答:3000多年前!

3000多年前是什么朝代?

最简洁的答案:周朝!

当然不是武则天的周朝,而是夏商周的周朝。

那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创建的周王朝。

【周朝位置图】

它的建立之日,距离今年(2019)3065年。

翻开每部正规历史书籍写得都很清楚:周王朝始建于公元前1046年。

时光倒流,回到3065年前——

这一年,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了一场决战,被后世称之为“牧野之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武王牧野,实抚天下。”

这一年正是公元前1046年。

之前,公元前1050年文王姬昌崩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沿用“受命”年号。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武王姬发灭掉商朝建立大周王朝,追尊其父姬昌为周文王。周武王的四弟姬旦,历史上的著名记录名曰“周公”(他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商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到达洛阳,用“土圭测景”的方法,测得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意思是说:这个地方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因为这个地方为“天下之中”,意思是说这是天下的“中心”(这就是中国来历的一种记载)。

【洛邑位置图】

此事记载于中国最古老的书籍《尚书·洛诰》之中。

依周公测得的数据,周人详细规划并建成了灭商之后的第一座都城,《逸周书·作雒》记载说:“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

这个“土圭测景”法的基本做法,就是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的那一天中午观测,然后等到冬至日的那一天再观测。当然是观测日影。夏至日观测到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的日影是13.5尺(周尺)。一个是最短,一个是最长。最长是“夏至”,最短是“冬至”。

【土圭测景】

唐朝诗圣杜甫有解说“冬至”的诗句,其曰:“愁日愁随一线长”(诗名《至日遣兴……》)。此句意思是说,从“冬至”这一天起,白天的时光变长了,做针线活的人每天就会感到长了一根线的功夫。至日,指的就是“冬至”这一天。

测这个日影干什么?简单的说,周公选取了“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短的这一天,不是为了好玩,也不是迷信,也没有要以庄严的形式来糊弄人的意思,而是有它的特殊意义。

这个意义在于:周朝是以“冬至”作为岁首,使之成为新的一年的起点。

用通俗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其实就是一句话:冬至这一天是周朝的“过年”!

在中国,有二十四节气,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图】

从周朝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朝,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没有改变。到了刘邦建立的汉朝,经文景帝,依然如此。因而《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那时的人,继承了周朝的传统,每年都是在冬至这一天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那时的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年份的开始,属于大吉之日,作为后世的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最早就是出现在冬至这个时令节的。

所以说,从公元前1046年起,到汉代初期的汉高祖刘邦以降的好几代都是如此。

原来,在此期间近千年间,中国人的年是在“冬至”。每年冬至,是新一年开始的日子!如果按照周王朝的习惯,2019年的年,应该是在阳历2018年12月22日这一天开始。

结论:中国人过年,有一千余年,是在“冬至”这一天!

(其实,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岁首,才是真正的春季的开端)

于是,第二个问题又来了——

过年的日子,在什么朝代,让谁给改变了的呢?

简单的说:汉朝。

在他们——

汉高祖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雉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之后——

当然就是:汉武帝 刘彻!

【汉武帝雕塑】

汉武帝坐上皇位之后不久,颁布诏书说:过年安排在正月初一。

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皇帝,在历史上称“秦皇汉武”。

是不是他名气大,功劳高,想改就可以改?

虽然他有这样的权力,但也不是说他可以一拍脑袋就乱改。

那岂不成昏君了?

其实,汉武帝改过年(岁首起始日)是有依据的。

什么依据?

原来,在汉武帝的时候,中国有六部历法。

它们是: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合称“古六历”。

【黄帝图绘】

其中的“夏历”,传说是夏代创立的历法。夏历与殷历、周历之间的不同,主要在于以哪个月为正(作为一年之始)月。汉武帝即位之后,废除了之前一直使用的周历。有人认为他采用的是夏历——用夏历来作为本朝的历法。〖本文原创作者:悬疑大师,首发于20190202〗

其实不完全是这么个意思(或者这么表述不太准确)。

准确的说,汉武帝只是使用了“夏历”中以寅月为正月的这一特色。

原来,在汉武帝之前的上古之人,他们是将一年固分为十二个月: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在24节气的发展过程中)。周王朝使用的周历,是以“子月”为正月(从冬至作为一年开始。可以参照前面的“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图”);“古六历”中的夏历,是以“寅月”为正月。正月,指的一年的开始。用现代思维,就是说,你可以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你也可以以“愚人节”(4月1日)作为一年的开始。怎么方便怎么来,历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汉武帝以夏历的正月为汉历的正月。

这在历史上叫做“夏正”(见《夏小正》)。

注: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而这一伟大贡献是在洛阳(洛邑)完成的。

【图片:《夏小正》】

汉武帝吸取的是“夏正”,而不是整个夏历。他推行“夏正”(夏历的以寅月为正月的规则),颁布诏书将“过年”安排在正月初一。天下人当然会执行:好的,听您的,皇帝说了算,咱们就都正月初一过年吧。〖本文原创作者:悬疑大师,首发于20190202〗

这个做法被延续了下来,没有皇帝中途改回去,一直到今年!

【大年初一】

这儿要注意一个误区:并不是说汉武帝使用的历法一直使用到了现代。汉武帝颁布的历法在历史上被称做“西汉太初历”(简称“太初历”),让后人一看就知道是西汉的汉武帝颁布使用的历法。

太初历从公元前104年使用到了公元84年。由于王莽篡权,历法更换成“新朝三统历”,接下来到了三国时代,魏蜀吴各自使用不同历法,分别叫做“四分历”、“干象历”、“景初历”等。中国皇帝大多是一个朝代换一个新历法;所以,到了的时候,中国的历法从6部增加到了62部。

虽然历法换得多,但是,有一样几乎没怎么换,那就是过年的时间节点,一直固定在开春的那个时段(正月初一),而不再是周王朝的冬至。也就是说,汉始后,所有历法共同遵循一个原则,叫做“夏正”原则,以夏历所确定的正月为各自历法的正月。

中国这个“夏正”原则的传统,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于是可以说,中国人正月初一过年是从公元前104年开始的。

距今(2019)已经2123年了!

【蜿蜒的长城】

最后,将中国人过年的统计数据如下(本人首次公布/20190201)——

(1)中国人至少过年3065次。

(2)有942次不在正月初一过年,而是在冬至日过年。

(3)只有2123次在正月初一过年。

(4)汉武帝是历史分界线,一直到今年正月初一过年,还将延续到未来……

【2019过年啦!】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邀撰稿人:悬疑大师/文(原创/20190201过年前夕首发)

春节的历史与文化

演讲人:萧放 演讲地点:广东深圳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 演讲时间:2024年1月

光明网记者金凌冰整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总书记指出,“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情意深厚的“文化之年”。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积淀着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感。我们今天一起回顾讨论春节的历史和文化,温习春节礼俗,感受春节文化魅力。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长期深耕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社会治理等研究领域。在岁时节日、传统礼仪文化等领域著述颇丰,主持多项国家与省部级重大与重点科研课题,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多次获得政府与行业学术奖励,荣获2022年度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1月29日,工人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悬挂大红灯笼。新华社发

1月29日,江苏省海安市一小商品市场内,顾客在选购春节饰品。新华社发

1月30日,市民在陕西省西安市一民俗年货节上选购商品。新华社发

1月12日,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某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剪窗花。新华社发

1月30日,小朋友在山东省潍坊高密市年货大集上挑选红灯笼。新华社发

岁首春节越千年:不同历史时期的春节新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民俗称为“大年”,其核心内容是辞旧迎新、祈福团圆。围绕着除夕与新年,我们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

(一)夏商周的岁首新年

我们今天讲的春节是古代岁首的一个时间范围,在中国至少已经有三千年历史,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本质上说,它起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古人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所掌握。《尔雅·释天》中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祀、年、载都是人们对一个年度周期的称谓。

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指收成。《说文解字》中也称:“年,谷熟也。”在农作物丰收之后,人们要举行庆祝活动,祭祀神灵、感谢赐予,并祈求来年丰收。周朝以农业为立国基础,丰收是王朝大事,因此以禾谷收获期作为年度时间名称,大年、新年也就成为中国人最向往的日子。

(二)汉魏六朝的正旦、元正

以正月初一为新年是从汉始的。汉武帝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大年的名称屡有变化,但大年节的习俗模式依然传承。《史记·天官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新年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官方必须举行盛大朝会,民间则要清洁环境,祭祀祖先,拜贺宗亲乡党。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正、元日、元会。南朝人宗懔撰写《荆楚岁时记》记述荆楚年节民俗,是最早完整记录中国节日体系的书。书中讲到,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家人依次拜贺尊长。酒是年节少不了的饮品,“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庾信《正旦蒙赵王赉酒诗》)六朝元日饮酒顺序是从年龄小的开始,因为“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这体现了中国人对儿童的爱护与期待。

(三)隋唐宋元明清的元日、元旦

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元日是新春的节日,“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卢照邻《元日述怀》)。春节从唐始成为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每逢元日,朝廷都要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民间在元日也要合家团聚,设宴欢庆。所以我们看到白居易在江南与家人一道团圆度节,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有诗为证:“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形骸潦倒虽堪叹,骨肉团圆亦可荣。”(《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守岁习俗在隋唐时期普遍流行,连唐太宗李世民也为之兴奋,创作《守岁》诗称:“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宋元明清各代习俗类似,都将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而民间年节同样喜庆热闹,人们相互迎送往还。

(四)近现代的春节新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之后,中国引进了公历的时间体系,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出现分离。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元年元旦。”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的提议获得批准。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二次政务会议上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传统节日也逐渐出现复兴趋势,越来越受到国人的欢迎和重视。春节作为中国民俗大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不仅是居住在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节日,也是所有华人华侨的重要传统节日。

辞旧迎新团圆年:春节新年礼俗撷英

我们常说的“过大年”由三大环节构成:辞别旧年、团年守岁、迎接新年。其主要节俗有:送灶神、扫尘、接祖先、备办年节食物、剃头沐浴、春联年画窗花装饰门庭、新洁衣裳、年夜饭、压岁钱、守岁、鞭炮迎年、接财神、拜年、人日登高、贺新春等。年节习俗生动丰富,充满了伦理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与智慧之美,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彰显了美好的价值追求。

(一)辞年礼俗

年是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辞旧迎新是年俗的根本。所谓“日新之谓盛德”,我们中国人一向有求新意识。在岁末时节,我们会举行种种民俗仪式,隆重地送走旧年、冬寒,为迎接新年新春做好物质、社会与精神准备。腊八开始的辞年,也就是谢年,核心是对一年来的各种人际关系进行调整增进,通常以年礼馈送与欢聚的方式进行,以表达对天地自然、亲友乡邻、同行同业、雇主雇员、业主顾客等之间的相互礼敬与感恩。

辞年礼俗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慰问、聚饮、环境净化与个体的清洁。

辞年礼以亲友间的礼物馈赠为主。在岁末年初、冬春交接之际,人们以此表达大寒时节的情感和温暖。传统的辞年礼,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它可以转变为具有慈善性质的新年礼俗,比如富裕人家借辞年礼给贫弱亲友以物质资助;另外一个更值得提倡的辞年礼俗,是各级党委、政府在岁末对生活困难的干部群众进行专门慰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与扶助。

“酒食相邀”,聚饮送别旧岁,是辞年礼俗的重要形式之一,从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存在。岁末冬寒,百姓人家、各行各业举办年终聚会,联络情感,这种形式在我国东南地区被称为“尾牙”。

除了馈问与宴饮外,辞年礼俗还包括对自然万物、神灵的辞别,对环境的清洁,对自我精神与身体的洁净。年根岁末,人们不仅抓紧置办年货,准备过年食品,还要礼敬祖先天地自然。其中,灶神祭祀最有趣味。民谣中说“二十三,祭灶王”,灶神属于先秦五祀之一,是居家的火神,也是家风的监察之神,被北方人称为“一家之主”。人们在祭祀时,以酒糟与灶糖让灶神心醉口甜,“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二十四,打扬尘。”腊月二十四,送走灶王爷,人们该清扫、洗涮,干干净净迎新年了。扫除之后还要挂年画、贴春联,装饰门庭。年画最早的主题是门神,汉唐即流行。明清以后题材变得广泛,内容喜庆吉祥,主题包括“鲤鱼跳龙门”“连年有余”“金玉满堂”“岁寒三友”“福禄寿”“群仙赐福”“天官赐福”“招财进宝”等。

春联是显示年节喜庆氛围的重要用品,也是寄托着家庭希冀的宣示。宋明以前,人们通过门口挂桃符辟除邪恶,宋明以后,贴春联开始成为广泛流行的迎春礼俗,寓意迎春纳吉。清代,北京从进入腊月开始,就有文人墨客在市场店铺的屋檐下,摆开桌案,名曰“书春”“书红”“借纸学书”“点染年华”等。春联一般是对偶的上下二联,讲究平仄格律,对仗工整,以“仄起平收”判断,上联贴在门左,下联贴在门右。也有人以门楣横批的首字左右位置确定上下联语的位置。对联多吉祥语,寄托着人们特别的期待。

除门庭焕然一新之外,人们还要洁净自身,理发、沐浴,除去一年的尘秽,获得新年好运。岁末辞年礼俗凸显的是除旧布新,人们要对旧年的一切进行清理,为天地万物人事一切的更新做好物质、社会与精神准备。

(二)“过大年”的团圆礼俗

大年团圆礼俗是年节的重头戏,是年节仪式的关键环节,是大年的高潮部分。

首先,年夜饭。回家过年最重要的就是年夜饭。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大餐,凝聚着中国家庭的情感与信仰。年夜饭里的菜肴都有象征性,不管是南北地区都会强调吉祥的意义。在中国南方地区,年夜饭有两样菜不可少:一是一条头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二是丸子,南方俗称圆子,象征团团圆圆。旧时山区穷人弄条鱼过年不容易,有的地方就要用一条雕刻的木鱼代替,无论多困难也满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其他诸如江苏苏州的“合家欢”,南京的“十景菜”,湖北英山干马齿苋做的“安乐菜”、黄豆芽做的“如意菜”等,都取其吉祥之意。

在闽南,许多年节食品都有象征意义。例如,韭菜是新春尝新之物,后代认为“韭”与“久”谐音,寓意年寿长久。新年,家人拥炉围桌而坐,长辈念着“韭菜春,吃有剩(春)”,带头先吃一撮韭菜,全家跟着动箸吃韭菜,边品尝边互相祝福,其乐融融;豆腐与“斗富”谐音,寓意丰裕富足,民间有“韭菜春,豆腐福”之说;竹笋,寓意节节高;肉圆(丸)、鱼圆(丸)加上家人团圆,合称“三圆”;还有用整只鸡做的年夜饭菜肴,闽南语“鸡”与“家”谐音,表示全家福;饭后吃些柑橘,寓意吉祥如意;啃点甘蔗,期冀节节甘甜、步步高升。

年夜饭当然也有南北的地域差异,北方一般新年吃饺子,寓意新年发财吉祥。饺子在中国起源很早,可能是从馄饨食品中分化出来的节日食品。传统北京人的年夜饭除饺子外,必定有荸荠,谐音“必齐”,寓意着家人一定要齐整。

其次,压岁钱。压岁钱是团年礼俗的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是孩子们最期盼的大年礼物。压岁钱相传起源较早,但真正流行是在明清以后。压岁钱有特制钱(类似今天的纪念币)与通行制钱两种。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就能自主消费,买鞭炮、灯笼等。他们盼过年,盼的就是这份快乐。当然,我们说压岁钱是长辈给子孙的祝福,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如果超出亲情祝福范围的给与受,那都是对传统年节礼俗初衷的背离,甚至会成为人情负担,反而不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最后,守岁礼。守岁礼是家人围坐于炉火边通宵达旦,守候新岁到来的礼俗。年夜饭后,各家闭门守岁,全家人拉家常,聊过去、聊未来,谈天说地直到五更天明。在晋朝,守岁还只是四川的地方习俗,到唐朝就已经成为社会上下普遍遵循的年俗。杜甫39岁去堂弟杜位家写下“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杜位宅守岁》);宋代苏东坡也说:“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守岁》)。明清以来,守岁礼俗依然热闹而有趣味,还增加了具有家庭伦理内涵的内容,如为家中长辈祈寿等。当代,伴随守岁的常常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人们在新年钟声中迎来新的岁月。

(三)迎年与拜年礼俗

首先,迎新年。我们经常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新岁降临时,人们要燃放爆竹迎年。中国人燃放新年爆竹的活动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

宋代除了传统的天然爆竹外,还出现了火药爆竹,它不仅有霹雳般的炸响声,而且有硝烟散出。因为这种硝烟有消灭空气中病菌的功效,所以人们在瘟疫发生的时候,经常要燃放爆竹。史料记载,清代北京“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天津府南皮县除夕日,爆竹驱疫,门前燎火,花炮呼噪,人们齐声叫道:“大户无忧,小户无忧,清平世界,百姓无愁。”(光绪《天津府志》)。人们通过这样的喊叫来祈求未来的岁月里太平无事,吉祥如意。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城市以安全、卫生等为由禁止燃放烟花爆竹。2006年前后,上海、北京等城市相继改变了春节期间城区禁止燃放鞭炮的规定,以有限禁放代替了此前的完全禁放。2013年前后,全国多个城市因雾霾严重,又收紧了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

其次,拜年迎春。中国传统社会君臣百姓拜年有一定的规矩与次序,朝廷沿袭上古告朔之礼,元日举行盛大朝会,皇帝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在民间,拜年仪式也尤为重要,俗话说:“宁可欠人钱,不可欠人年。”年是人情,是民间关系调整的重要时间。拜年有许多讲究,顺序是先家内后家外:初一在家拜祖先、长辈;初二开始出门拜姻亲、邻里。拜年时带的拜年礼一般是有吉祥寓意的。例如,浙江丽水的拜年礼是用厚纸包上白糖、冰糖、桂圆、荔枝等,俗称“礼包”。这样的礼包通常重一斤左右,主要是用来表示心意。

最后,尝新尝春,即吃春饼春卷、饮春酒。古代就有所谓“献羔祭韭”,迎春礼俗自然少不了饮食仪式。年初,人们以吃韭菜、生菜、萝卜等时令新菜来迎接春天。春饼更是典型,它是一种薄面饼,裹着生菜食用。此外还有春卷,它是与春饼类似的近代立春食品,做法是将菜馅裹入薄面皮中,然后油炸食用,具有皮薄、色黄、香脆、质嫩、味鲜的特点。现代都市、乡村大多传承着新年吃春卷的节日食俗,其中蕴含的迎春意义不言自明。

唐宋时期,人们称新年酒为屠苏酒,如王安石诗云:“春风送暖入屠苏。”明清时期,人们则以饮春酒的方式宴会宾朋。“请春酒”是旧时江苏南京的新年礼俗之一,“新年邀集宾朋宴饮,谓之请春酒”。在湖北一带,头年结婚的新媳妇儿正月初会受到特别的礼遇,家家接吃酒席,这是新人融入亲友的民俗仪式。当代人过年,酒仍然是重要的节日饮品,用以增添节日气氛。

在中国社会,以时间更新意识为动力、以家国情怀为基础,人们把人文关怀与生命意识融进辞年礼俗、团年守岁礼俗与拜年迎春礼俗三大环节,将自然与社会、家与国在年节礼俗互动中相互关联,浑然一体。

春节文化的当代价值

通过了解春节的历史与礼俗文化,我们能够体会其中蕴含与传承的丰厚文化价值。

其一,春节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聚合,这一点从当代每年亿万人流动的春运中就可见一斑。我们需要春节这样的“驿站”。岁末年尾,我们回归故里、回归家庭,在与亲友家人春节团圆、新年拜贺中获得情感滋养,在回望中体味国与家的发展与进步,让家国情怀在春节文化中得到更牢固的培植。这样的节日氛围和情感,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二,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重要体现。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今天,要从文化上认识中国,必须考虑两个基本的事实:当代中国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底色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建立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之上,既是历史中国的升华,又是历史中国的延续。春节是我们感知“历史中国”的一个窗口,是我们理解“两个结合”的钥匙。它通过各种节日礼俗营造祥和气氛,让人们在辞年、团年、拜年的礼俗交往中,实现家庭、社区、社会的整合与团结。

其三,春节文化还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伦理价值。岁首大年,立春节气,是四季循环之首。中国人将四季视为生命机体,认为人类的生命节律与季节时序同步。其中,春天是万物复苏、生命力量发动生长的季节,人们通过春节民俗活动与迎春仪式激发生命的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春节以其蕴含的丰富生态伦理内涵,深度契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

其四,春节是凝聚全球华人情感信念的重要时机,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符号。随着海外华人的增多与社会影响的扩大,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春节都会成为当地中华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重要时节。放眼全球,有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每年美国纽约、法国巴黎、日本横滨、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的中国城都有较大规模的迎春联欢活动。春节为人们提供了聚会娱乐的契机,为遍布全球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培植根脉意识的“时间之窗”,让我们对“四海一家”的感受更为深刻与生动。

其五,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春节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节日符号、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全球性庆典。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春节蕴蓄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人类文明的共同理念,具有强化历史伦理、家庭伦理与自然伦理的突出价值。

总书记指出:“‘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忙碌了一年,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享受的是天伦之乐、生活之美。”我们重视与传承的,不仅仅是春节的节日形式,更是其中蕴含的“家”的价值。春节礼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使我们的年节礼俗更加丰富生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春节庆典与年节礼俗,为向全世界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05日 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春节后第一个法定假期来了!高速公路免费通行

春节后第一个法定假期

即将到来

清明节

4月4日至6日放假调休

共3天

4月7日(星期日)上班

清明节过后是

劳动节

5月1日至5日放假调休

共5天

4月28日(星期日)

5月11日(星期六)上班

另外

清明节和劳动节假期期间

高速公路免费通行!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批转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的通知》,收费公路免费通行的时间范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

免费车辆包括哪些?

免费通行的车辆范围为

7座以下(含7座)载客车辆

包括允许在普通收费公路

行驶的摩托车

免费时间怎么算?

普通收费公路

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

的时间为准

高速公路

以车辆驶离收费站收费车道

的时间为准

2024年还有哪些假期?

这份假期攻略请收好!

端午节

6月10日放假

与周末连休

中秋节

9月15日至17日放假调休

共3天

9月14日(星期六)上班

国庆节

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

共7天

9月29日(星期日)

10月12日(星期六)上班

下一个假期,

你有安排了吗?

来源: 云南广播电视台

农村习俗大年初几可以洗衣服?

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春节即农历新年,一年之岁首,春节历史悠久,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结束一年农事后,新年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强调岁首作为一年开端的意义。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尧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我国现在并行两种历法,一种是以地球绕太阳为依据的“阳历”,一种是以月亮绕地球旋转为依据的“阴历”(即农历)。这样,就产生了两种“年”。为区分阴阳历两个年,在古时候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革命胜利后,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刻,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一般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期间,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过年最高潮。今年春节你回家了吗?你觉得现在的春节够不够热闹呢?

年味蒸腾 文化添韵——乌鲁木齐春节年俗文化大赏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王媛媛 郭军鸽 宋建华 贾梦妍 江斌伟 史传芝 王丽娜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最具仪式感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今年春节,一幅生动的年俗长卷在乌鲁木齐徐徐展开。

  国家级非遗英歌舞首次亮相大巴扎步行街;舞龙舞狮、秧歌腰鼓、高跷、杂耍等形式多样的社火表演;新春文化庙会喜开锣;赛马、刁羊、姑娘追,精彩民俗迎新春;滑雪度假,乡村旅游,观看文艺演出、马术表演……传统年俗,博大精深;现代年俗,生机盎然,每一项年俗背后,都流淌着浓浓“年味”、绵绵“乡愁”、脉脉“温情”。

  在老民俗中传承浓浓年味

  春节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年俗里的年味,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个春节,来自广东潮汕地区英歌舞队的30余名舞者在大巴扎步行街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表演,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首次来疆与各族群众“邂逅”。

  “咚咚咚锵……咚咚咚锵……”在密集的鼓点声中,身着鲜艳着装、脸涂油彩的舞者个个精神抖擞,和鼓而舞,步伐铿锵地列队在步行街游走,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两侧的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时刻。

  作为传统民俗舞蹈,英歌舞融舞蹈、武术、戏曲于一体,刚劲雄浑、粗犷豪迈,表演气势澎湃,是广东潮汕等地过年氛围感最强的传统活动之一,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真是大开眼界,为了看这个演出,我专门去网上搜索了解英歌舞的起源和历史,心灵挺受震撼的。”游客秦琪说。

  纷繁多彩、热闹非凡的年俗将过年“氛围感”拉满。

  丑婆毛驴欢快喜乐、金龙游动追逐戏珠、十番锣鼓热闹喧天……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社火之乡米东区三道坝镇,各村社火队伍热闹非凡,周围热烈的喝彩声和鼓乐声交织在一起。

  春节期间,位于米东区的中国民间艺术社火之乡三道坝镇,社火队伍正在表演社火节目。记者宋建华摄

  作为传承了数十年的民间艺术,村民们早早把代代传承的才艺演练了再演练,不仅仅为了比拼谁更能展示传统文化之美,更是传递大家对一年丰收的喜悦,和来年更上一层楼的期盼。

  在震耳的锣鼓声中,舞长龙、耍狮子、骑毛驴、划旱船、秧歌等各种社火展演相继亮相。

  春节期间,位于米东区的中国民间艺术社火之乡三道坝镇,社火队伍正在表演社火节目。记者宋建华摄

  演员们踏着欢快的鼓点,或走或转圈,精神抖擞,神采飞扬,饱含了大家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在三道坝镇,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社火队。在村民徐红旺印象中,村庄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春节和元宵节期间。

  “我参加社火展演已经有十多年了,每年过春节的时候都会主动报名,积极参加排练。”在本次社火表演中担任舞龙角色的村民徐红旺说,“耍社火,展现着农村人丰收的喜悦和对新年的期盼,希望这种根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

  “我们用最具仪式感、最温暖的方式在家门口感年俗、寻年味、话乡情,丰富村民节日文化生活,让村民们度过一个精彩纷呈、年味十足的春节。”三道坝镇党委书记高萍说。

  春节期间,位于米东区的中国民间艺术社火之乡三道坝镇,社火队伍正在表演社火节目。记者宋建华摄

  逛庙会,是我国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新春佳节,乌鲁木齐通过庙会活动展示民俗文化,让市民在逛庙会过程中感受浓郁的过大年氛围。

  2月12日,乌鲁木齐文庙甲辰龙年文化庙会精彩继续。现场,群众往来如织、京调声声入耳,段段经典名剧依次演绎,引得一众戏迷票友、游客群众纷纷鼓掌叫好。

  自2月2日小年当天开幕以来,乌鲁木齐文庙甲辰龙年文化庙会在每天12:00至13:30都开展社火巡游、文艺演出等,丰富市民及游客的春节文化生活。

  2月10日大年初一,乌鲁木齐文庙甲辰龙年文化庙会精彩继续,当天举行的社火演出,吸引了乌鲁木齐及周边众多游客乐享热闹文化年。资料图片

  “我在媒体上看到了乌鲁木齐文庙的活动报道,前几天活动没赶上,今天专门来逛逛庙会,让我找到了小时候过年的感觉。”69岁的张同国带着孙子一起逛庙会,一边逛一边给孙子讲记忆中的年味。

  家住青年路的李育才一家也带着亲戚来逛庙会。“大家一起逛庙会,热热闹闹的,特别有意思。”李育才说,精彩的庙会彰显出乌鲁木齐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他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春节期间是市民游客集中出游时段。乌鲁木齐市红山公园也通过新春文化庙会,在大佛寺和山顶观景平台等区域,开展集逛、赏、食、购、娱等于一体的活动,丰富市民游客的春节游玩体验感。

  “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每天11点开始到13点,都有社火、戏曲表演,很有过年的氛围。”市民孙红玲说,旁边还有小吃摊,公园散步、品美食、看表演,一家人一起热热闹闹过春节。

  策马扬鞭,2月12日,一场精彩的新春“赛马”活动在达坂城区阿克苏乡上演,当地牧民通过速度与的较量,展现力量与喜庆。

  “我平时是没有见过这种表演的,这次是第一次见,我觉得很热血!”来自成都的游客余香兵说着,忍不住一直按下手机拍照键,留下珍贵的记忆。

  只见赛马现场设在博格达峰脚下,阳光洒下,当地40位参赛选手带着家中最强壮的马匹来到比赛地点,进行10公里赛马挑战赛。

  比赛中,参赛马驹昂首腾蹄,如离弦利箭,争相竞出。参赛选手挥舞缰绳、策马扬鞭,尽情地在赛道上体验着与速度。围观的群众不时高声呐喊助威,踏雪奔腾的骏马英姿飒爽,让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来自山东的旅客高燕和爱人被现场气氛感染,激动地说:“我和家人一起来乌鲁木齐旅游,第一次在现场观看赛马比赛,感觉特别棒,是平时看不到的风土人情。”

  这几天,当地农牧民还自发举办了雪地演唱会、舞蹈大赛等文娱活动,热热闹闹共度新春佳节。

  “我们乡每年都会举办赛马、刁羊活动,用马背上的‘速度与’展现我们新时代新牧民的新面貌,把新春的氛围搅热,欢欢喜喜过大年。”阿克苏乡副乡长哈里·黑那亚提说。

  在新年俗中升腾文化自信

  日渐多元的过年新习俗,让人们感受到更丰富的年趣、更浓厚的年味。

  “看不完,根本看不完!”全家一起从河南来乌鲁木齐滑雪过大年的游客郑重说,白天滑雪、看社火,晚上还有篝火音乐会,太欢乐了。

  大大小小的非遗体验、氛围浓厚的社火表演、热烈的民俗节目汇聚……在冬日冰雪赴新春盛宴,在传统年俗里感受满城烟火,这个春节,“传统+时尚”全消费融合场景,让老传统和新年俗各放异彩,把乌鲁木齐的年味推向高潮。

  “活动多,也热闹。”前往乌鲁木齐县天山小峡谷滑雪场滑雪的西安游客孙佳文说,现在滑雪度假、雪场过大年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再加上各种丰富的玩法和文旅活动,几乎每天都有新体验。

  依托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乌鲁木齐县在春节期间推出社火展演、“阿肯弹唱”音乐会、趣味民俗闹新春、美食大赛等15项主题活动。

  文旅新场景和旅游新模式不断激发国内外游客的游玩热情,也坚定了广大市民的文化自信。

  “希望通过丰富的活动、精彩的表演,满足游客体验,让大家过一个色香味俱全的春节。”乌鲁木齐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杨镇宇说。

  2月12日,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的野路子营地,游客在雪中荡秋千。记者郭军鸽摄

  在水西沟镇平西梁村的闲在童趣民宿,画糖人、烟花秀、亲子游戏、篝火晚会等,一直延续。

  “通过这些富有年味的民俗活动,让游客在这里感受到不一样的春节。”闲在童趣民宿负责人管菲菲说。

  传承春节文化的过程,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以春节为“种子”,厚植文化自信的“深度”。春节期间,乌鲁木齐全城联动、文旅融合,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共策划推出6大板块88项近700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2月11日,在乌鲁木齐剧院举行的天山之春——乌鲁木齐2024年新春交响音乐会上,乌鲁木齐交响乐团正在演奏《春节序曲》。资料图片

  2月11日,“天山之春——乌鲁木齐2024年新春交响音乐会”在乌鲁木齐剧院奏响。市民张婧说,如今在家门口看到的高质量演出越来越多。

  春节期间,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等文化场馆持续开放,并举办了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8岁的林康说:“在博物馆里感受文化年,很有意义。”

  各大景区也是备好“大餐”迎接游客。

  “哇,这个小矮马也太可爱了吧?还穿着恭喜发财的衣服,快让我沾沾喜气。”刚一走进新疆古生态园·汗血马基地,从北京来的游客龚涓看到骑手牵来几匹“网红”小矮马过来,忍不住上前摸了摸一匹小矮马的头,并拿出手机让家人给她拍照留念。

  “园区有30匹成年小矮马,我们特意给小矮马定制了‘恭喜发财’和‘龙年大吉’的马衣,让传统和时尚融为一体,让游客能在游玩的时候感受到老传统和新年俗的独特魅力。”野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良说道。

  从江苏南京来新疆旅游的王次甫,带着孙女骑小矮马。记者江斌伟摄

  在园区,每天除了参加两场常规表演外,上午10:30到19:30,在景区门口和内部都能见到小矮马。它们披着长长的鬃毛,迈着小短腿跑动,显得憨厚可爱,成为活跃气氛的亮点之一。小朋友骑马遛弯,大人拍照打卡或者录制视频,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今年春节,园区不仅为游客带来活力四射的汗血马表演和比赛,由于游客对小矮马情有独钟,还特意安排了试骑小矮马、小矮马巡游等活动。

  伴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年俗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尽管“新年俗”形形,但变化的只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追求的都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老民俗和新年俗各放异彩。这座具有烟火气息、文化氛围和人文情怀的城市,正在散发着独具特色的魅力。

来源:掌上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