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寺院求愿目的主要是为了求得内心平静、健康及减轻很多的压力、保佑家庭幸福平安,去寺院求愿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表达。
第一:需要的就是香火作为见面礼,表达敬香者虔诚的心愿,产生所谓“佛人感应”的效果。
第二:要先感谢对方,表明以前求愿后现在一直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第三:在求愿的时候一定要短期定量,如果不定量、不定时,自己进取心渐渐就没有。
第四:要有一个承诺,如果我达成了这么一个愿望后,会去做什么回馈,一般以社会性的回馈为最佳。
第五:成愿了一定要还愿,来到当时许愿的地方再去答谢一下,准备一些供品如水果、花烛、香等,用于供奉。
总之去寺院求愿是希望得到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祝福,个人的求愿各有不同、所求也不相同,最终的目的是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任何去过寺庙的人对许愿、还愿这件事都不陌生,甚至这已经成为宗教活动的标志性目的。大凡遇到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都会去佛菩萨面前许下愿望,如果事后‘灵验’,便虔诚的按照之前许愿时的‘约定’还愿。
大概运作流程是:[许愿]——希望某某事情有一个某某满意的结果,请佛菩萨保佑。如果真的办成了,一定如何如何的做,还愿以表谢意。
[还愿]——当事件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后,便按照事前的约定还愿。
这个过程和经济社会里签订合同没什么区别,基本原理都是按合同约定办事,然后得报酬(当然,有时也会先预付些香火钱)。说白了也就是个相互利用的关系。这样的许愿和还愿无论看似多么的虔诚,无疑是对佛教的亵渎,对佛菩萨的亵渎。所求‘灵验’者,无非也只是因缘巧合,实在与佛菩萨加持无关。
那么,佛教讲的许愿、还愿是什么呢?佛教经典里你是找不到[许愿][还愿]这两个词的,但是会经常见到[发愿]这个词。
[发愿]和[许愿]有什么区别?[发愿]简单的理解就是——我希望通过我的某些行为达到某种结果,请求佛或菩萨们护助,协助我圆满这个愿望。前题是这个行为和所希望的结果是符合道理的。
[发愿]和[许愿]的区别在于,[发愿]以行为为因;[许愿]以结果为因。举个事例来比喻就比较清楚了。
比如求财。[许愿]的人会说:求您神力给我带来财富,事成之后我会如何如何修庙、造像等等来报答您。
[发愿]的人会说:由于我往昔的贪婪、吝啬、偷盗等等非法的原因,造成现在财富不圆满的现状,我发愿忏悔往昔的种种过错,发愿广行布施,远离贪吝,终不舍弃这个愿望。如果我的愿望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请您帮助、加持我使得财富圆满。
[发愿]的真实不虚很重要,一定是思考过的,信念坚定的愿望,而不是委曲求全的糊弄。这里又牵扯到一个常常挂在嘴上的词——心诚。
心诚的定义在佛经中是有。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
(那时,坚净信菩萨问地藏菩萨:所说心诚至心,有几种情况?那种心诚至心能获得最佳结果?)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
(地藏菩萨回答说:善男子,我所说的心诚至心,略有两种。哪两种呢?一,当开始学习时,希望得到一个结果的心诚至心;二,摄意专精,成就勇猛,明白道理,认识道理后的心诚至心。得到这第二种心诚至心的人,能获得最佳结果。这第二种心诚至心,还有上、中、下三种差别,哪三种呢?第一,一心。系想不乱,心住了了;第二,勇猛心。专求不懈,不顾身命。第三,深心。与所学的佛法道理相应,究竟不退。——引自《占察善恶业报经》
[发愿]里的行为因素本身就包含了[还愿]的意义,依照愿望去作就是在[还愿],不需要另外的[还愿]。
学会[发愿]是至关重要的。即便有些事情目前无力做到,只要始终坚定一个愿望,象保护种子一样守护她,依照这个愿望合理合法的行为,始终会有开花结果,所愿圆满的一天。
祝愿每一位发愿者发愿时都能做到[真实不虚],事半功倍,所愿圆满。
懂你的人,总是会一直在身边守护你,不让你有一丝的委屈。真正爱你的人,也许不会说许多爱你的话,却会做许多爱你的事。如果发现身边有这样的人,请你要好好珍惜!幸福不会时时等着你,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不是随时可以出现。------ 好好把握,不要让自己和幸福擦肩而过。
有些事,如果挽留不及就随它去吧,有的人,如果珍惜不起就请放弃吧。不能拥有还可以给他关怀;不能关怀还可以给她祝福;不能祝福还可以将她注视;不能注视还可以将她思念,不能思念还可以选择梦幻,没有了梦幻;还可以等下一个轮回。不是吗?
初时,所有的人在付出的时候,都是口口声声说,不曾求愿过回报。并且,不怨不悔,不嗔不怪。可是,到了最后,所有的人,都想着付出的要得到相应的回报,甚至应该更多。只因为一直都在付出,未曾有所体谅。
世界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看到其中的一页。出去走走,看看不同的风景,接触不同的人和事,你会发现,你的烦恼原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世界,会让你更加热爱生活。
年轻人恋爱时只记得是给自己找亲热的伴侣,所有的一切都为荷尔蒙服务,唯独忽略最重要的,如果结婚其实你是在给你的孩子找母亲,给你的孙子找奶奶。只有到中年你才会知道什么是DNA,它多么让你无奈,所以其实你找的伴侣会影响家族的几代人..所以,可爱的年轻人啊,充分享受你们的爱情,但结婚慎重吧!
每个人骨子里,都有这样的情结:想拥有一个蓝颜知己或是红颜知己,既不是夫,也不是妻,更不是情人,而是居住在你精神领域里,一个可以说心里话,但又只是心灵取暖而不身体取暖的人。在你受伤时,第一时间会想起他/她,是你一本心灵日记,也是你生命中一个最长久的秘密。
冰冷的外壳下,我依然保持着纯真无邪的童心来面对整个世界。走进我的内心是可爱,若走不进,你看到的将是一幅冷漠攻击的脸!——Can't read my,Can't read my,No he can't read my poker face···
如果你已经过了20岁但还不到25岁的话,你必须找到除了爱情之外,能够使你用双脚坚强站在大地上的东西。你要找到谋生的方式。现在考虑不晚了。 我要你相信温暖,美好,信任,尊严,坚强这些老掉牙的字眼。 要原谅这个世界和自己。 要告诉自己,我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
吵架时为什么会大声?原因是:当两个人相互愤怒的时候,他们的心和心相距很远,为了填补这段距离,他们必须呼喊,这样彼此才能听到。他们越是愤怒,心和心距离则越是遥远,于是,他们只有越发强力呼喊,他们彼此才能听到。反过来,也是恋爱时为什么喃喃低语的原因。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你不可以坐在坎边等它消失,你只能想办法穿过它;人生,没有永远的伤痛,再深的痛,伤口总会痊愈;人生,没有永远的爱情,没有结局的感情,总要结束;不能拥有的人,总会忘记。慢慢地,你不会再流泪;慢慢地,一切都过去了... 适当的放弃,是人生优雅的转身。
我们大多数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事实上,谁离了谁也能照样活的很潇洒,就看你想不想让自己的心腾空出来。谁离了谁也照样活得很幸福,就看你想不想让在乎你的那个人入住你已决定腾空的心!所以那些不懂的珍惜的人不要再自负地认为无论你怎样伤害那个人,她都不会离开,她暂时的不离开只是因为她在徘徊中寻找她的下一个出口。
当你看到一颗还没有完全损坏的种子,在你的眼睛下种下。时间过去它会成长,不管它是不是完整的人格!从来不失去理想,因为我们比起所有了不起,只差一点点。机会会给它一分一秒的新感觉:它产下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果实,谁又在乎它的过去呢?其实它的味道已经甜在你心。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任何去过寺庙的人对许愿、还愿这件事都不陌生,甚至这已经成为宗教活动的标志性目的。大凡遇到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都会去佛菩萨面前许下愿望,如果事后‘灵验’,便虔诚的按照之前许愿时的‘约定’还愿。
大概运作流程是:[许愿]——希望某某事情有一个某某满意的结果,请佛菩萨保佑。如果真的办成了,一定如何如何的做,还愿以表谢意。
[还愿]——当事件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后,便按照事前的约定还愿。
这个过程和经济社会里签订合同没什么区别,基本原理都是按合同约定办事,然后得报酬(当然,有时也会先预付些香火钱)。说白了也就是个相互利用的关系。这样的许愿和还愿无论看似多么的虔诚,无疑是对佛教的亵渎,对佛菩萨的亵渎。所求‘灵验’者,无非也只是因缘巧合,实在与佛菩萨加持无关。
那么,佛教讲的许愿、还愿是什么呢?佛教经典里你是找不到[许愿][还愿]这两个词的,但是会经常见到[发愿]这个词。
[发愿]和[许愿]有什么区别?[发愿]简单的理解就是——我希望通过我的某些行为达到某种结果,请求佛或菩萨们护助,协助我圆满这个愿望。前题是这个行为和所希望的结果是符合道理的。
[发愿]和[许愿]的区别在于,[发愿]以行为为因;[许愿]以结果为因。举个事例来比喻就比较清楚了。
比如求财。[许愿]的人会说:求您神力给我带来财富,事成之后我会如何如何修庙、造像等等来报答您。
[发愿]的人会说:由于我往昔的贪婪、吝啬、偷盗等等非法的原因,造成现在财富不圆满的现状,我发愿忏悔往昔的种种过错,发愿广行布施,远离贪吝,终不舍弃这个愿望。如果我的愿望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请您帮助、加持我使得财富圆满。
[发愿]的真实不虚很重要,一定是思考过的,信念坚定的愿望,而不是委曲求全的糊弄。这里又牵扯到一个常常挂在嘴上的词——心诚。
心诚的定义在佛经中是有。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
(那时,坚净信菩萨问地藏菩萨:所说心诚至心,有几种情况?那种心诚至心能获得最佳结果?)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
(地藏菩萨回答说:善男子,我所说的心诚至心,略有两种。哪两种呢?一,当开始学习时,希望得到一个结果的心诚至心;二,摄意专精,成就勇猛,明白道理,认识道理后的心诚至心。得到这第二种心诚至心的人,能获得最佳结果。这第二种心诚至心,还有上、中、下三种差别,哪三种呢?第一,一心。系想不乱,心住了了;第二,勇猛心。专求不懈,不顾身命。第三,深心。与所学的佛法道理相应,究竟不退。——引自《占察善恶业报经》
[发愿]里的行为因素本身就包含了[还愿]的意义,依照愿望去作就是在[还愿],不需要另外的[还愿]。
学会[发愿]是至关重要的。即便有些事情目前无力做到,只要始终坚定一个愿望,象保护种子一样守护她,依照这个愿望合理合法的行为,始终会有开花结果,所愿圆满的一天。
祝愿每一位发愿者发愿时都能做到[真实不虚],事半功倍,所愿圆满。
去年和同学去杭州玩,同学说之前去过一次灵隐寺,希望菩萨保佑平安之类的,这次来杭州是不是要再去拜一拜。我说得去,要是当时没许愿,就去道个谢,如果许愿了就要把愿还了,接着给他讲了一个邻居家的故事。
九几年的时候,我那时十几岁,邻居家的男孩儿不到十岁,有一段时间没精神,也不爱吃饭,做他爱吃的也吃不下,去医院看了几次,医生都说没病,家里老人就说可能是虚病(我们那边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灵异方面的病叫虚病)。于是孩子的奶奶就找一个出马仙,求仙家给看一看。
仙家来了以后先自我介绍了一番“我是胡翠花,今天受弟子邀请,来给某府府上童子看病,报一下童子的生日时辰”,孩子的奶奶报了生日时辰后,大仙说“嗯,我看到了,他现在在做什么做什么,平时是不是这般这般的症状”,孩子的奶奶点头说是,接着问仙家能不能给破。仙家说“要破不难,不知道你信不信,你要信我说的,我就给你破一破,要是不信,你再想想别的办法”。孩子奶奶说,“既然今天求到仙家这儿了,自然是信的” 。仙家就说“信就好,那我就说了。想让孩子好,需要给孩子许个愿”。孩子的奶奶就问这愿怎么许。“回去以后抓一只小黑猪,要纯黑的,不能有杂色,喂到一百多斤,明年农历三月三的那天,把猪宰了,请全村人到家里吃猪肉,猪肉不能剩,如果剩下了,要把猪肉分给来吃饭的客人,让他们带走,家里不能留,不知道主家应不应,主家要是应下了,这个愿就许下了,我就能给童子把病看好了”。孩子奶奶自然应下了,回去后孩子一天比一天见好,过了两三天果然完全好了。
孩子好了以后,家里人想着既然病好了,也不用麻烦买猪宰猪了,那时候农村经济条件都不好,也心疼钱,这事儿就这样过去了。等到三月三一过,孩子又出现和之前一样的病。
孩子奶奶又找仙家给看,仙家说“不是我不给看,是你心不诚,看了也没用,到哪看都一样。”孩子奶奶连忙道歉,说心诚,这次仙家说什么回去肯定照做,请仙家帮忙。好说歹说,仙家这才同意给治,孩子奶奶回去后把愿还了,孩子的病也好了,后来再也没犯过。
各地文化不同,信的东西也不一样,也有人什么也不信的。迷信的东西就是这样,信则有不信则无,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不要迷信,也不要轻易许愿,如果你许愿了,就说明你信了,信了就要还愿。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举头三尺有神明,还是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