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兆郡
《辞源》注释“郡望:郡中显贵的姓氏。”“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远在黄帝时期已有州县之设,夏商朝时期郡比县小。周朝时天子直辖地分为100个县,每县辖4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郡县制取代古老的姓氏宗法分封制,郡守县令均有一定的任期,不再是世袭的领主,郡比县大,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隋唐时期,州与郡同等。宋朝时撤郡设州府。元明清时期,均沿袭宋制。而清朝时,郡成为府的别称。“郡望”即一郡之中,显赫高贵的姓氏门族。用郡望来表示姓氏的显贵尊赫,从东汉王朝开始实行,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最为兴盛。清朝史学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郡望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南北朝时代,各姓氏宗族,按其郡望权势又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94年迁都洛阳后,又按士大夫等级高低,立为郡姓:连续三代做过三公的称为膏梁;岀任过令仆的称华腴;任过尚书领护以上官职的为甲姓;任过九卿如方伯的为乙姓;任过散骑常侍大中大夫的为丙姓;任过吏部正员郎的为丁姓。
“京兆”即京都。“京兆尹”本是古代对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统称,相当现代的北京市长。因此广义上“京兆郡望”泛指任何朝代曾经做过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人及其後裔。姬姓黎国後代黎文魁公,曾在西周首都镐京仼“天官”之职,而其後裔黎幹公曾任唐朝时的“京兆尹”、封“京兆侯”,故黎氏堪称名正言顺的京兆郡望族。“京兆郡”始设于三国时代。《百家姓?郡望注释》“京兆郡:三国?魏以京兆尹改置,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北魏移治霸城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北周还治长安县,复为京兆尹。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改治长安县及大兴县(今陕西西安市)。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雍州。东晋孝武帝时侨置(按: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来的人,在其管辖的长江南北地区,用北方州郡县名,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称为侨置。因为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统治集团所以设置侨州、侨郡、侨县,是为安置北方士族,保护其封建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以巩固其)治所在邓县(今湖北省襄阳县西北)。南朝?梁废。”
“京兆郡”名门望族,共有三十三姓。依其权势地位高贵低下排列为:韦、丰、史、康、米、计、宋、舒、杜、宗、羊、於、家、段、车、全、郜、黎(排十八位)、扶、雍、寿、扈、浦、别、夔、晁、冷、皇甫、申屠、归、羊舌、谯、家。(见《百家姓郡?望注释》)
一般来说,“京兆郡”多指唐朝首都长安,很少有人留意那些迁来迁去的其他京兆郡。翻遍现时收集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黎氏宗祠的各地黎氏族谱,发现曾经在唐都长安为官或任京兆尹,甚至封京兆侯的有如下几位:
祁姓黎国亡国国君黎庄公後裔黎干公、字体存、谥号“忠贞”,四川戎州(今南溪县)人,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丁巳(717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辛丑(761年)擢升为谏议大夫,因故告老终养归戎州。唐代宗大历元年丙午(766年)举孝廉,二月释奠国子监,授祭酒,旋复官谏议大夫。大历十年乙卯(775年)拜任京兆府尹。大历十二年丁巳(777年)晋升兵部侍郎,后蒙冤惨遭诛杀。唐德宗建中靖国元年庚申(780年)评反,追赠兵部侍郎、太傅、京兆郡侯,谥号“忠贞”,赐葬祭,命有司送柩回原籍葬,于戎州城西。因他是第一个官任京兆府尹、并被宫追封为京兆郡侯的黎氏名贤,故史书、族谱均载“黎氏望岀京兆,自黎干公始”。妣唐氏夫人,诰封“渭阳郡君”,生一子:黎广。
商王族子姓黎侯国祖伊後裔黎斡(民间族谱多误作黎干)讳垣夫,777年九月后接任京兆尹多年,后任兵部侍郎,与郭子仪、杨绾、崔宽为同朝密友,妣朱氏生二子黎炬、黎煟。
姬姓黎国後裔黎文魁,在西周穆王时代任天官之职。他的後代黎幹于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甲子(844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授京兆尹,升兵部侍郎,封京兆侯,葬莲塘水口边象形。生子黎度即江西省宁都县黎氏始祖。黎度下传六代为黎衬,生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戊辰,封京兆郡侯,为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黎氏始祖。
姬姓黎国亡国国君靖远侯黎恭公的後裔黎玄胜,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712年至756年在位四十五年)任御史大夫。玄胜公第三子黎致统公,在唐肃宗时代任翰林院侍讲,晋封右仆射(右丞相)。黎致统公次子黎辉武公,为唐德宗时驸马(皇帝女婿)。
2、宋郡
宋郡郡治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而商丘是子姓始祖阏伯的封地。其後代发展成商王朝子姓王族。到周朝时,又分支为宋国子姓王族,及山西黎侯国王族。黎侯丰舒後裔有一支以“宋郡”为堂号。
3、九真郡
九真郡在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静、义安-带,郡治爱州即今清化。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镇压征则、征义的反叛,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秦朝时,九真郡属南越国王赵佗(首都在今广东省广州市)的领地。黎氏很早以前,就南迁越南,并在九真形成望族。越南黎氏为全国第二大姓,历史上曾建立过前黎朝、后黎朝。越南前黎朝皇帝黎桓,本是京兆尹黎幹的後代。唐德宗时,广西桂林总镇黎朝,妣廖氏生子黎幹,公妣合葬东岭龟形(据称在广西阳朔县)。黎幹生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甲申(804年)三月十三日申时,唐武宗会昌四年甲子(844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升授京兆府尹,晋封兵部侍郎,封京兆侯,妣李氏,继妣吉氏、连氏,俱诰封夫人,与夫合葬莲塘水口边象形(据称在广西阳朔县福利镇秀泉村旁的老寨塘村,古名莲塘村,旁为莲塘底村),生二子:长子黎度,为江西省宁都县东韶黎氏始祖;次子黎庆,留居广西桂林阳朔。黎庆妣杨氏生子红溪。红溪生三子:长子黎觅、次子、三子名失记。兄弟三人隐居阳朔县福利秀泉村。因造反失败,黎觅与妻邓氏携黎桓逃出安南爱州(今越南清化),依附爱州观察使黎某。不久黎觅与邓氏相继而卒,黎观察使收留黎桓为养子。黎桓940年生于广西阳朔,980年至1005年三月任越南前黎朝开国皇帝,在位廿五年,史称“大行皇帝”,年号“天福”、“兴统”、“应天”。前黎朝存世三十年,灭于曾被赐姓黎的大将李公蕴。至1400年,黎桓後裔黎季犛,篡夺大越国陈朝,改名胡季犛,建立胡朝,将大越国改名大虞国,让位给儿子胡汉苍。1407年,胡季犛、胡汉苍父子,被明朝军队擒获,刚刚建立七年的大虞国胡朝灭亡。1428年,爱州人、黎桓後裔黎利,建立大越帝国黎朝,史称“后黎朝”,灭于1789年,存世三百六十-年。黎桓的侄子,隐籍供职福建省莆田县,侄孙黎发祥生于北宋端拱二年戊子(988年),北宋仁宗宝元三年庚辰科(1040年)进士及第,任广西鬱林州知州,三摄梧州府事,诰授朝议大夫,终于鬱林州官署。至孙黎智行,始由鬱林州(今玉林市),迁居广东化州六王岭西北黎村,再传八代至黎惟岳隐居黄竹村,为广东化州黄竹黎氏始祖。前玉林地区行署专员黎允武、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人代副主任黎济武,兄弟俩都是黎惟岳公後裔,原籍广东化州县甲隆镇那浪村。
黎氏郡望堂号除京兆、宋郡、九真外,还有其他堂名:
4、黎阳堂:后周黎景熙曾任黎阳郡太守十二年、拜任史官著作佐郎,其著作史称“黎阳信史”;
5、黎城堂:周朝黎侯国始祖祖伊,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县;
6、经术堂:黎錞,字希声,北宋四川渠县宝城区宋场乡黎家山寨即状元村人,庆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状元及第,精通经术。宋英宗曾问欧阳修:“蜀中有何名士?”对曰:“文学有苏洵,经术有黎錞。”封之为“经术博士”。其後见载《荆楚黎氏族谱》,历次重修,谱面均印“经术堂”;
7、巴郡堂:黎錞九代孙黎伯贤由四川渠县迁居重庆府巴县西乡大教场,今属重庆市渝中区教场口;
8、乾元堂:黎伯贤之孙黎命表,元朝皇庆二年癸丑即1313年探花及第,御赐名曰“命表”。其长子太铭公裔,以乾元为堂号;
9、载酒堂:“载酒堂”是北宋时代海南岛儋县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苏东坡晩年被贬官到海南儋县,闻当地人黎子云,家贫好学,躬耕农圃而侍母至孝,又听说他家有《柳子厚文集》数卷,特往寻访,成为至交好友,经常柱杖而至。某天,苏东坡访黎子云,遇雨,借路旁农家竹笠木屐穿戴。路人见此老头,虽儒冠儒衣,却打扮成农舍翁的怪模怪样,皆笑,路旁篱犬群吠。后人据此描绘成种种“东坡笠屐图”,流传于世。苏东坡苦心教学,当地士子王霄、符林、许钰等,常聚集黎子云家,聆听讲学。当地民众,包括黎族黎氏,争相载酒携肉相赠,表达对苏东坡的尊敬。苏东坡特书一匾“载酒堂”,给黎子云及当地百姓留念。“载酒堂”现为海南岛著名人文景观,建筑宏伟,位于距儋县县城四十公里的地方。
姓氏源流
宋(Sòng)姓源出有二:1、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
周武王封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说。宋传国三十六世,后为齐、魏、楚三国灭而分之,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有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子姓源起为大众所认同。
迁徙分布
河南商丘,是当时宋国的都城,也可以说,是宋姓的最早发源地。伴随着宋的兴盛衰败,宋姓民众逐渐播迁,在秦汉之前,宋姓人已散居今江苏、河北、陕西关中、湖北等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将关东(今中原一带)豪强势力迁入关中,宋姓豪强自然也不能例外,此期为京兆宋姓的开基之初,此后不久,京兆宋姓一支西迁入甘肃敦煌,一支东迁入虢州(治今河南省卢氏), 一支南迁入江夏安陆(今属湖北省)。与此同时,定居西河介休(今属山西)的宋姓一支迁往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一支迁往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其中广平宋姓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因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在当时宋姓各望族中也就成为最为显赫的家族。宋姓入闽,始于唐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时名相宋王景,望出西河,从刑州南和(今河北省)迁河南光州固始,其中一子宋易曾任福建观察推官,宋易之孙宋骈也随之入闽居莆田,而宋骈弟宋臻也南徙迁居于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镜江落籍,成为镜江宋姓的始祖。五代时,有辰州蛮国南邺加入宋姓。宋时,有宋哲任丹阳而迁广平(今属河北省),此系望出扶风,宋哲之后有宋军兄弟七人,“长、二分北京、江南、山东,三、四、七同迁江苏宋家埠,五、六子元东派发江西省赣州府宁化县土龙坑,瑞金青草潭……。”(见《中坜宋氏族谱序》),此系后裔广布,可谓北及京鲁,南及粤。北宋时的宋庠、宋祁兄弟从湖北安陆迁河南开封雍丘(今河南省杞县)。总之,唐代以前,宋姓南迁繁衍不太广泛,而宋代以后,宋姓开始遍及大江南北,元明清至今,宋姓可说是随处可见,无处不在了。如今,宋姓分布广泛,在山东省所占比例较高,约占全国汉族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四川、河南、河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宋姓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
郡望堂号
1、郡望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省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县)。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河南郡:治所在今洛阳市东北。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乐陵县:治所在今山东省乐陵。江夏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2、堂号玉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此外,宋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京兆”、“赋梅堂”、“善继堂”、“秉德堂”等。
宋姓典故、趣事、成语
〖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源于宋玉的《风赋》。楚国的文人宋玉和景差跟随着楚襄王在兰台宫游玩,忽然吹来一阵凉爽的风。楚王敞开衣襟让风吹着自己的胸膛,感到非常的舒畅。他不禁感叹道:“这风吹得我好畅快呀!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受的吗?”宋玉听了回答说:“这只是大王的风罢了!百姓哪里能够和您共同享受呢?”楚王听后非常奇怪,不由惊讶地说:“风是天地间的大气,从各个角落毫无阻挡地吹过来,不管是宝贵的,还是贫贱的;高尚的,还是低下的,都会吹他们身上。如今你却说风是我独有的,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宋玉回答说::“我听老师说过,树分杈的地方,常有鸟来做窝;有空隙的地方,就有风吹来。由于地位不同,风自然就两样了。”后来,人们根据宋玉的话语概括出“空穴来风”这个成语,用来说明人说话或者做事不谨慎、不周密,给人找到了责怪的借口。〖灌瓜〗“灌瓜”这个典故源于《新书·退让》。这个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魏国有个大夫名叫宋就,他曾在与楚国楚县接壤的地区任县令。在两国的边线界上都有哨亭,以防止对方人员闯入。两国都在各自的国土上种有西瓜。由于魏国的士卒非常勤劳,他们经常给瓜地浇水施肥,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大又多;而楚国的士卒非常懒惰,他们既不给瓜地浇水,又不施肥,结果他们的瓜又小又少,楚县的县令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恼火,他立即派人驻守边界的亭尉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番,亭尉遭到斥责后,心里非常恼火,他把自己受责备的原因归咎于魏国的西瓜长得好,于是在一个风高月黑之夜,偷偷越过边境,毁坏了魏国的瓜地。魏国的士卒发现后也要捣毁楚国的瓜地。魏国的亭尉知道这事非同小可,搞不好会因小失大。破坏两国的有关系。于是他就此事前去请示宋就听后不以为然,他对亭尉说,楚国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再去效法,就有可能引起事端,为了和楚国搞好关系,我们可以以德报怨,每天晚上派一些人到楚国去帮助他们浇水施肥,而且这事一定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结果没用多少天,楚国瓜地里的瓜也一天天长大了,亭尉和士卒觉得非常奇怪,后来才发觉是魏国人干的,楚县的县令听到这件事后,立即派人把此事奏报楚王,楚王为魏国宋就的做法所感动,也为自己士卒所做的事情深感内疚,于是派人带厚礼前往魏国赔礼道歉,从此两国结为友好邻邦。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以德报怨。《北史李延孙传论》就引用了这个典故:“灌瓜赠药,虽有愧于昔贤;御侮折冲,足方贺于前烈。”〖糟糠〗“糟糠”是用来作患难与共之妻的典故,出自于《后汉书.宋弘传》。东汉朝廷官员宋弘为官清廉,不徇私情,深得光武帝的信赖。光琥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寡居在家,对宋弘产生了爱慕之情,于是光武帝招宋弘进宫,与他交谈,并让湖阳公主在屏风后面倾听。光武帝笑着对宋弘说:“人显贵了,就要另交朋友;发财了,就要改娶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啊!”宋弘一听就明白了皇上的用意,他想:“自己夫妻感情很好,当初父亲被奸臣迫害致死,妻子与自己一直共患难,同甘苦,怎么能中途抛弃而另觅新欢呢?”于是对光武帝说:“我听说,古人有‘贫贱之交无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佳话啊!”光武帝听后便不再提起此事。明代李贽《器黄宜人》运用了这个典故:“贫交犹不弃,何况糟糠妻!”
宋姓宗祠通用对联
〖宋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明廷圭璧;文苑英华。——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尚书右丞相宋景的事典。宋景,南和人,耿介和有大节,工文辞,善守文持正,为唐代贤相。尝作《梅花赋》,诗人皮日休,甚为叹服。下联典指宋代吏部使尚书宋白,字太素,大名人。建隆进士。乾德初试拔萃高等,授著作佐郎。太宗时擢为左为拾遗。雍熙中,召与李昉等纂《文苑英华》一千卷。仕终吏部尚书。谥文安。
上联典指北宋赵州平棘人宋皋、宋绶父子,曾同直集贤馆。宋绶,字公垂,博通经史百家,曾四次入翰林,参与编修《真宗实录》及国史,又历官参知政事、河南知府、兵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宰相)。先后就削弱朋党势力、对付西夏进犯等事上书,多被仁宗采纳。下联典指北宋开封雍丘人宋庠、宋祁兄弟,天圣年间同科中进士(宋庠为状元),又并有文名,时称“二宋”。宋庠,字公序,文学家,历任三司户部判官、知制诰、翰林学士,能明辨是非,敢直言诤谏。后两任参知政事、两任宰相。文章典雅,诗作秾丽,有《宋元宪集》。宋祁,字子京,文学家、史学家,曾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合作《新唐书》,官至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诗词语言工丽,《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世称“红杏尚书”。
上联典指战国时楚辞赋家宋玉,曾在楚国顷襄王朝中做官。流传下来的作品,《九辩》最著名,叙述了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流露出抑郁不满的情绪。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人宋世良,字元友,官清河太守。郡东南有曲堤,是盗贼聚集的地方,他施行八条制度,使盗贼逃跑。当时民谣说:“曲堤虽险贼何益,但有宋公自屏迹。”任职期满时,人们倾城而出,攀住他的车辕哭留。
节高拒马;理悟谈鸡。——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学者宋纤,字令艾,一作令文,敦煌人。少有远操,隐居酒泉南山。弟子受业者三千余人。太守马岌具威仪造之,拒不见。岌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睹。今而后,知先生人中龙也。”年八十二卒,谥玄虚先生。下联典指晋代兖州史宋处宗,名宗,沛国人。尝得一长鸣鸡,爱养窗间。后作人语,与之论谈极妙。由是玄学大进。
高堂邃宇;萝阿拂壁。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招魂》词赋联句。宋玉精于辞赋、音律。《汉书·艺文志》著录《宋玉赋》十六篇,已失传。在现存十四篇中,惟《九辨》、《招魂》摸拟屈赋,较有意境,余经后人考校,疑非原作。
广平守法;皇嗣延师。——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宋璟,封广平郡公,善守法以持正,应变以成务。下联典指明·宋濂,太祖召为郡学五经师,后授皇太子经。
宋京留守;周室春官。——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微子,商纣王之庶兄,名启。周武王以微子统率殷族,封于宋,为宋国始祖,其子孙以国为氏。
唐廷圭璧;文苑英华。——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宋璟,邢州南和人,调露年间进士,官御史台中丞,为武则天所器重。睿宗时任宰相,能革除积弊,选技人才。后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而被贬职,开元年间又任宰相,主张宽赋役、省刑罚。与姚崇同被称为贤相。下联典指北宋·宋白,字太素,建隆年间进士,历官著作佐郎、左拾遗、吏部尚书。雍熙年间与李昉等合纂《文苑英华》一千卷。〖宋姓宗祠五言通用联〗开帘对春树;弹剑拂秋莲。——宋钰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书画家宋钰(1576-1632)自题联。宋钰,字比玉,自号荔枝仙,福建莆田人。寓居金陵。善画山水,尤善画松树,遒劲秀挺,为世人称誉。兼善分隶,苍老雄健,骨法崭然。包世臣《艺舟双辑》将他的分书及榜书列为上品。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宋教仁撰宋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近代革命家宋教仁(1882-1913)自题联。宋教仁,字初遯,号渔父,湖南桃源人。被袁世凯指使特务于上海。有《宋教仁选取集》。〖宋姓宗祠七言通用联〗文移北斗成开象;酒递南山作寿怀。——宋之问撰宋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诗人宋之问(?-712)《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句联。宋之问,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省汾阳)人。一说虢州(今河南省灵宝)人。上元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其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明人辑有《宋之问集》。百世敬承槐里谏;知秋藏有锦袍诗。——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商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向帝辛进谏之事。下联典指明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的宋濂,告等老还乡时,太祖朱元璋在饯行宴上做了两句诗:“白下开樽旅话别离,知君此后迹应稀。”宋听了便接吟道:“臣身愿作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朱听了非常高兴,就赐给宋一些锦锻,说:“这是给你做百岁衣的。”(见《玉堂丛语》)。更新正值青阳候;待和先吟白雪歌。——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事典。〖宋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文苑英华,明廷圭璧;节高拒马,理悟谈鸡。——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前句典指宋白、后句典指宋璟。宋白,字太素,北宋大名人,建隆年间进士,历官著作佐郎、左拾遗、吏部尚书。雍熙年间与李昉等合纂《文苑英华》一千卷。宋璟,唐代大臣,邢州南和人,调露年间进士,官御史台中丞,为武则天所器重。睿宗时任宰相,能革除积弊,选技人才。后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而被贬职,开元年间又任宰相,主张宽赋役、省刑罚。与姚崇同被称为贤相。下联前句典指宋纤、后句典指宋处宗。宋纤,晋代敦煌人,字令艾,节操高远,隐居在酒泉南山,跟他学习的弟子达三千多人。太守马岌叹道:“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从今后知道先生是人中之龙啊!”宋处宗,晋代沛国人,官兖州刺史。得到一只长鸣鸡,非常喜爱,养在窗户下,据说后来竟会说人话,与它谈论起来极妙。此后,他的玄学也因此大为长进。女子明经,天子呼为学士;令君施政,神父见颂黎民。——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女名儒宋廷芬,贝州清阳人。能辞章,生五女皆警慧,善属文,秉性素洁。贞元中。李抱真表五女才德。德宗召试,悉留宫中。廷芬擢为饶州司马。下联典指东汉颖州太守宋登的事典。宋登,字叔阳。为汝阴令时,政令明,称“神父”。入为尚书仆射。后拜郎中,除为颖州太守。赋梅花,夺锦袍,诗人韵美;教书生,隔纱幔,才女名香。——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尚书右丞相宋景的事典。下联典指前秦太常韦逞母宋氏,教逞学成。苻坚为宋氏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幔以授业,号宋氏为宣文君。祖德绵长,二妙十贤徽在昔;宗功久远,人龙士凤续于今。——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宋氏宗祠联。武略著从龙,棣萼勋名,万里侯封谁与比;文章堪起凤,梅花格调,一朝相业迥非常。——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无为县蜀山镇宋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明初凤阳定远人宋晟,字景阳,跟从太祖朱元璋渡江,因功官至都督佥事。建文年间,出镇甘肃;成祖时,入朝为左都督还镇,封西宁侯。下联典指唐代大臣宋璟事典。
1、京兆郡
《辞源》注释“郡望:郡中显贵的姓氏。”“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远在黄帝时期已有州县之设,夏商朝时期郡比县小。周朝时天子直辖地分为100个县,每县辖4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郡县制取代古老的姓氏宗法分封制,郡守县令均有一定的任期,不再是世袭的领主,郡比县大,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隋唐时期,州与郡同等。宋朝时撤郡设州府。元明清时期,均沿袭宋制。而清朝时,郡成为府的别称。“郡望”即一郡之中,显赫高贵的姓氏门族。用郡望来表示姓氏的显贵尊赫,从东汉王朝开始实行,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最为兴盛。清朝史学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郡望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南北朝时代,各姓氏宗族,按其郡望权势又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94年迁都洛阳后,又按士大夫等级高低,立为郡姓:连续三代做过三公的称为膏梁;岀任过令仆的称华腴;任过尚书领护以上官职的为甲姓;任过九卿如方伯的为乙姓;任过散骑常侍大中大夫的为丙姓;任过吏部正员郎的为丁姓。
“京兆”即京都。“京兆尹”本是古代对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统称,相当现代的北京市长。因此广义上“京兆郡望”泛指任何朝代曾经做过首都最高地方长官的人及其後裔。姬姓黎国後代黎文魁公,曾在西周首都镐京仼“天官”之职,而其後裔黎幹公曾任唐朝时的“京兆尹”、封“京兆侯”,故黎氏堪称名正言顺的京兆郡望族。“京兆郡”始设于三国时代。《百家姓?郡望注释》“京兆郡:三国?魏以京兆尹改置,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北魏移治霸城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北周还治长安县,复为京兆尹。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改治长安县及大兴县(今陕西西安市)。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雍州。东晋孝武帝时侨置(按: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来的人,在其管辖的长江南北地区,用北方州郡县名,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称为侨置。因为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统治集团所以设置侨州、侨郡、侨县,是为安置北方士族,保护其封建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以巩固其)治所在邓县(今湖北省襄阳县西北)。南朝?梁废。”
“京兆郡”名门望族,共有三十三姓。依其权势地位高贵低下排列为:韦、丰、史、康、米、计、宋、舒、杜、宗、羊、於、家、段、车、全、郜、黎(排十八位)、扶、雍、寿、扈、浦、别、夔、晁、冷、皇甫、申屠、归、羊舌、谯、家。(见《百家姓郡?望注释》)
一般来说,“京兆郡”多指唐朝首都长安,很少有人留意那些迁来迁去的其他京兆郡。翻遍现时收集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黎氏宗祠的各地黎氏族谱,发现曾经在唐都长安为官或任京兆尹,甚至封京兆侯的有如下几位:
祁姓黎国亡国国君黎庄公後裔黎干公、字体存、谥号“忠贞”,四川戎州(今南溪县)人,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丁巳(717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辛丑(761年)擢升为谏议大夫,因故告老终养归戎州。唐代宗大历元年丙午(766年)举孝廉,二月释奠国子监,授祭酒,旋复官谏议大夫。大历十年乙卯(775年)拜任京兆府尹。大历十二年丁巳(777年)晋升兵部侍郎,后蒙冤惨遭诛杀。唐德宗建中靖国元年庚申(780年)评反,追赠兵部侍郎、太傅、京兆郡侯,谥号“忠贞”,赐葬祭,命有司送柩回原籍葬,于戎州城西。因他是第一个官任京兆府尹、并被宫追封为京兆郡侯的黎氏名贤,故史书、族谱均载“黎氏望岀京兆,自黎干公始”。妣唐氏夫人,诰封“渭阳郡君”,生一子:黎广。
商王族子姓黎侯国祖伊後裔黎斡(民间族谱多误作黎干)讳垣夫,777年九月后接任京兆尹多年,后任兵部侍郎,与郭子仪、杨绾、崔宽为同朝密友,妣朱氏生二子黎炬、黎煟。
姬姓黎国後裔黎文魁,在西周穆王时代任天官之职。他的後代黎幹于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甲子(844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授京兆尹,升兵部侍郎,封京兆侯,葬莲塘水口边象形。生子黎度即江西省宁都县黎氏始祖。黎度下传六代为黎衬,生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戊辰,封京兆郡侯,为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黎氏始祖。
姬姓黎国亡国国君靖远侯黎恭公的後裔黎玄胜,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712年至756年在位四十五年)任御史大夫。玄胜公第三子黎致统公,在唐肃宗时代任翰林院侍讲,晋封右仆射(右丞相)。黎致统公次子黎辉武公,为唐德宗时驸马(皇帝女婿)。
2、宋郡
宋郡郡治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而商丘是子姓始祖阏伯的封地。其後代发展成商王朝子姓王族。到周朝时,又分支为宋国子姓王族,及山西黎侯国王族。黎侯丰舒後裔有一支以“宋郡”为堂号。
3、九真郡
九真郡在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静、义安-带,郡治爱州即今清化。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镇压征则、征义的反叛,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秦朝时,九真郡属南越国王赵佗(首都在今广东省广州市)的领地。黎氏很早以前,就南迁越南,并在九真形成望族。越南黎氏为全国第二大姓,历史上曾建立过前黎朝、后黎朝。越南前黎朝皇帝黎桓,本是京兆尹黎幹的後代。唐德宗时,广西桂林总镇黎朝,妣廖氏生子黎幹,公妣合葬东岭龟形(据称在广西阳朔县)。黎幹生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甲申(804年)三月十三日申时,唐武宗会昌四年甲子(844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升授京兆府尹,晋封兵部侍郎,封京兆侯,妣李氏,继妣吉氏、连氏,俱诰封夫人,与夫合葬莲塘水口边象形(据称在广西阳朔县福利镇秀泉村旁的老寨塘村,古名莲塘村,旁为莲塘底村),生二子:长子黎度,为江西省宁都县东韶黎氏始祖;次子黎庆,留居广西桂林阳朔。黎庆妣杨氏生子红溪。红溪生三子:长子黎觅、次子、三子名失记。兄弟三人隐居阳朔县福利秀泉村。因造反失败,黎觅与妻邓氏携黎桓逃出安南爱州(今越南清化),依附爱州观察使黎某。不久黎觅与邓氏相继而卒,黎观察使收留黎桓为养子。黎桓940年生于广西阳朔,980年至1005年三月任越南前黎朝开国皇帝,在位廿五年,史称“大行皇帝”,年号“天福”、“兴统”、“应天”。前黎朝存世三十年,灭于曾被赐姓黎的大将李公蕴。至1400年,黎桓後裔黎季犛,篡夺大越国陈朝,改名胡季犛,建立胡朝,将大越国改名大虞国,让位给儿子胡汉苍。1407年,胡季犛、胡汉苍父子,被明朝军队擒获,刚刚建立七年的大虞国胡朝灭亡。1428年,爱州人、黎桓後裔黎利,建立大越帝国黎朝,史称“后黎朝”,灭于1789年,存世三百六十-年。黎桓的侄子,隐籍供职福建省莆田县,侄孙黎发祥生于北宋端拱二年戊子(988年),北宋仁宗宝元三年庚辰科(1040年)进士及第,任广西鬱林州知州,三摄梧州府事,诰授朝议大夫,终于鬱林州官署。至孙黎智行,始由鬱林州(今玉林市),迁居广东化州六王岭西北黎村,再传八代至黎惟岳隐居黄竹村,为广东化州黄竹黎氏始祖。前玉林地区行署专员黎允武、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人代副主任黎济武,兄弟俩都是黎惟岳公後裔,原籍广东化州县甲隆镇那浪村。
黎氏郡望堂号除京兆、宋郡、九真外,还有其他堂名:
4、黎阳堂:后周黎景熙曾任黎阳郡太守十二年、拜任史官著作佐郎,其著作史称“黎阳信史”;
5、黎城堂:周朝黎侯国始祖祖伊,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县;
6、经术堂:黎錞,字希声,北宋四川渠县宝城区宋场乡黎家山寨即状元村人,庆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状元及第,精通经术。宋英宗曾问欧阳修:“蜀中有何名士?”对曰:“文学有苏洵,经术有黎錞。”封之为“经术博士”。其後见载《荆楚黎氏族谱》,历次重修,谱面均印“经术堂”;
7、巴郡堂:黎錞九代孙黎伯贤由四川渠县迁居重庆府巴县西乡大教场,今属重庆市渝中区教场口;
8、乾元堂:黎伯贤之孙黎命表,元朝皇庆二年癸丑即1313年探花及第,御赐名曰“命表”。其长子太铭公裔,以乾元为堂号;
9、载酒堂:“载酒堂”是北宋时代海南岛儋县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苏东坡晩年被贬官到海南儋县,闻当地人黎子云,家贫好学,躬耕农圃而侍母至孝,又听说他家有《柳子厚文集》数卷,特往寻访,成为至交好友,经常柱杖而至。某天,苏东坡访黎子云,遇雨,借路旁农家竹笠木屐穿戴。路人见此老头,虽儒冠儒衣,却打扮成农舍翁的怪模怪样,皆笑,路旁篱犬群吠。后人据此描绘成种种“东坡笠屐图”,流传于世。苏东坡苦心教学,当地士子王霄、符林、许钰等,常聚集黎子云家,聆听讲学。当地民众,包括黎族黎氏,争相载酒携肉相赠,表达对苏东坡的尊敬。苏东坡特书一匾“载酒堂”,给黎子云及当地百姓留念。“载酒堂”现为海南岛著名人文景观,建筑宏伟,位于距儋县县城四十公里的地方。
姓氏源流
宋(Sòng)姓源出有二:1、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
周武王封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说。宋传国三十六世,后为齐、魏、楚三国灭而分之,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有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子姓源起为大众所认同。
迁徙分布
河南商丘,是当时宋国的都城,也可以说,是宋姓的最早发源地。伴随着宋的兴盛衰败,宋姓民众逐渐播迁,在秦汉之前,宋姓人已散居今江苏、河北、陕西关中、湖北等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将关东(今中原一带)豪强势力迁入关中,宋姓豪强自然也不能例外,此期为京兆宋姓的开基之初,此后不久,京兆宋姓一支西迁入甘肃敦煌,一支东迁入虢州(治今河南省卢氏), 一支南迁入江夏安陆(今属湖北省)。与此同时,定居西河介休(今属山西)的宋姓一支迁往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一支迁往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其中广平宋姓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因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在当时宋姓各望族中也就成为最为显赫的家族。宋姓入闽,始于唐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时名相宋王景,望出西河,从刑州南和(今河北省)迁河南光州固始,其中一子宋易曾任福建观察推官,宋易之孙宋骈也随之入闽居莆田,而宋骈弟宋臻也南徙迁居于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镜江落籍,成为镜江宋姓的始祖。五代时,有辰州蛮国南邺加入宋姓。宋时,有宋哲任丹阳而迁广平(今属河北省),此系望出扶风,宋哲之后有宋军兄弟七人,“长、二分北京、江南、山东,三、四、七同迁江苏宋家埠,五、六子元东派发江西省赣州府宁化县土龙坑,瑞金青草潭……。”(见《中坜宋氏族谱序》),此系后裔广布,可谓北及京鲁,南及粤。北宋时的宋庠、宋祁兄弟从湖北安陆迁河南开封雍丘(今河南省杞县)。总之,唐代以前,宋姓南迁繁衍不太广泛,而宋代以后,宋姓开始遍及大江南北,元明清至今,宋姓可说是随处可见,无处不在了。如今,宋姓分布广泛,在山东省所占比例较高,约占全国汉族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四川、河南、河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宋姓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
郡望堂号
1、郡望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省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县)。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河南郡:治所在今洛阳市东北。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乐陵县:治所在今山东省乐陵。江夏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2、堂号玉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此外,宋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京兆”、“赋梅堂”、“善继堂”、“秉德堂”等。
宋姓典故、趣事、成语
〖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源于宋玉的《风赋》。楚国的文人宋玉和景差跟随着楚襄王在兰台宫游玩,忽然吹来一阵凉爽的风。楚王敞开衣襟让风吹着自己的胸膛,感到非常的舒畅。他不禁感叹道:“这风吹得我好畅快呀!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受的吗?”宋玉听了回答说:“这只是大王的风罢了!百姓哪里能够和您共同享受呢?”楚王听后非常奇怪,不由惊讶地说:“风是天地间的大气,从各个角落毫无阻挡地吹过来,不管是宝贵的,还是贫贱的;高尚的,还是低下的,都会吹他们身上。如今你却说风是我独有的,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宋玉回答说::“我听老师说过,树分杈的地方,常有鸟来做窝;有空隙的地方,就有风吹来。由于地位不同,风自然就两样了。”后来,人们根据宋玉的话语概括出“空穴来风”这个成语,用来说明人说话或者做事不谨慎、不周密,给人找到了责怪的借口。〖灌瓜〗“灌瓜”这个典故源于《新书·退让》。这个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魏国有个大夫名叫宋就,他曾在与楚国楚县接壤的地区任县令。在两国的边线界上都有哨亭,以防止对方人员闯入。两国都在各自的国土上种有西瓜。由于魏国的士卒非常勤劳,他们经常给瓜地浇水施肥,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大又多;而楚国的士卒非常懒惰,他们既不给瓜地浇水,又不施肥,结果他们的瓜又小又少,楚县的县令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恼火,他立即派人驻守边界的亭尉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番,亭尉遭到斥责后,心里非常恼火,他把自己受责备的原因归咎于魏国的西瓜长得好,于是在一个风高月黑之夜,偷偷越过边境,毁坏了魏国的瓜地。魏国的士卒发现后也要捣毁楚国的瓜地。魏国的亭尉知道这事非同小可,搞不好会因小失大。破坏两国的有关系。于是他就此事前去请示宋就听后不以为然,他对亭尉说,楚国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再去效法,就有可能引起事端,为了和楚国搞好关系,我们可以以德报怨,每天晚上派一些人到楚国去帮助他们浇水施肥,而且这事一定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结果没用多少天,楚国瓜地里的瓜也一天天长大了,亭尉和士卒觉得非常奇怪,后来才发觉是魏国人干的,楚县的县令听到这件事后,立即派人把此事奏报楚王,楚王为魏国宋就的做法所感动,也为自己士卒所做的事情深感内疚,于是派人带厚礼前往魏国赔礼道歉,从此两国结为友好邻邦。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以德报怨。《北史李延孙传论》就引用了这个典故:“灌瓜赠药,虽有愧于昔贤;御侮折冲,足方贺于前烈。”〖糟糠〗“糟糠”是用来作患难与共之妻的典故,出自于《后汉书.宋弘传》。东汉朝廷官员宋弘为官清廉,不徇私情,深得光武帝的信赖。光琥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寡居在家,对宋弘产生了爱慕之情,于是光武帝招宋弘进宫,与他交谈,并让湖阳公主在屏风后面倾听。光武帝笑着对宋弘说:“人显贵了,就要另交朋友;发财了,就要改娶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啊!”宋弘一听就明白了皇上的用意,他想:“自己夫妻感情很好,当初父亲被奸臣迫害致死,妻子与自己一直共患难,同甘苦,怎么能中途抛弃而另觅新欢呢?”于是对光武帝说:“我听说,古人有‘贫贱之交无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佳话啊!”光武帝听后便不再提起此事。明代李贽《器黄宜人》运用了这个典故:“贫交犹不弃,何况糟糠妻!”
宋姓宗祠通用对联
〖宋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明廷圭璧;文苑英华。——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尚书右丞相宋景的事典。宋景,南和人,耿介和有大节,工文辞,善守文持正,为唐代贤相。尝作《梅花赋》,诗人皮日休,甚为叹服。下联典指宋代吏部使尚书宋白,字太素,大名人。建隆进士。乾德初试拔萃高等,授著作佐郎。太宗时擢为左为拾遗。雍熙中,召与李昉等纂《文苑英华》一千卷。仕终吏部尚书。谥文安。
上联典指北宋赵州平棘人宋皋、宋绶父子,曾同直集贤馆。宋绶,字公垂,博通经史百家,曾四次入翰林,参与编修《真宗实录》及国史,又历官参知政事、河南知府、兵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宰相)。先后就削弱朋党势力、对付西夏进犯等事上书,多被仁宗采纳。下联典指北宋开封雍丘人宋庠、宋祁兄弟,天圣年间同科中进士(宋庠为状元),又并有文名,时称“二宋”。宋庠,字公序,文学家,历任三司户部判官、知制诰、翰林学士,能明辨是非,敢直言诤谏。后两任参知政事、两任宰相。文章典雅,诗作秾丽,有《宋元宪集》。宋祁,字子京,文学家、史学家,曾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合作《新唐书》,官至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诗词语言工丽,《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世称“红杏尚书”。
上联典指战国时楚辞赋家宋玉,曾在楚国顷襄王朝中做官。流传下来的作品,《九辩》最著名,叙述了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流露出抑郁不满的情绪。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人宋世良,字元友,官清河太守。郡东南有曲堤,是盗贼聚集的地方,他施行八条制度,使盗贼逃跑。当时民谣说:“曲堤虽险贼何益,但有宋公自屏迹。”任职期满时,人们倾城而出,攀住他的车辕哭留。
节高拒马;理悟谈鸡。——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学者宋纤,字令艾,一作令文,敦煌人。少有远操,隐居酒泉南山。弟子受业者三千余人。太守马岌具威仪造之,拒不见。岌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睹。今而后,知先生人中龙也。”年八十二卒,谥玄虚先生。下联典指晋代兖州史宋处宗,名宗,沛国人。尝得一长鸣鸡,爱养窗间。后作人语,与之论谈极妙。由是玄学大进。
高堂邃宇;萝阿拂壁。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招魂》词赋联句。宋玉精于辞赋、音律。《汉书·艺文志》著录《宋玉赋》十六篇,已失传。在现存十四篇中,惟《九辨》、《招魂》摸拟屈赋,较有意境,余经后人考校,疑非原作。
广平守法;皇嗣延师。——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宋璟,封广平郡公,善守法以持正,应变以成务。下联典指明·宋濂,太祖召为郡学五经师,后授皇太子经。
宋京留守;周室春官。——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微子,商纣王之庶兄,名启。周武王以微子统率殷族,封于宋,为宋国始祖,其子孙以国为氏。
唐廷圭璧;文苑英华。——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宋璟,邢州南和人,调露年间进士,官御史台中丞,为武则天所器重。睿宗时任宰相,能革除积弊,选技人才。后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而被贬职,开元年间又任宰相,主张宽赋役、省刑罚。与姚崇同被称为贤相。下联典指北宋·宋白,字太素,建隆年间进士,历官著作佐郎、左拾遗、吏部尚书。雍熙年间与李昉等合纂《文苑英华》一千卷。〖宋姓宗祠五言通用联〗开帘对春树;弹剑拂秋莲。——宋钰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书画家宋钰(1576-1632)自题联。宋钰,字比玉,自号荔枝仙,福建莆田人。寓居金陵。善画山水,尤善画松树,遒劲秀挺,为世人称誉。兼善分隶,苍老雄健,骨法崭然。包世臣《艺舟双辑》将他的分书及榜书列为上品。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宋教仁撰宋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近代革命家宋教仁(1882-1913)自题联。宋教仁,字初遯,号渔父,湖南桃源人。被袁世凯指使特务于上海。有《宋教仁选取集》。〖宋姓宗祠七言通用联〗文移北斗成开象;酒递南山作寿怀。——宋之问撰宋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诗人宋之问(?-712)《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句联。宋之问,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省汾阳)人。一说虢州(今河南省灵宝)人。上元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其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明人辑有《宋之问集》。百世敬承槐里谏;知秋藏有锦袍诗。——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商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向帝辛进谏之事。下联典指明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的宋濂,告等老还乡时,太祖朱元璋在饯行宴上做了两句诗:“白下开樽旅话别离,知君此后迹应稀。”宋听了便接吟道:“臣身愿作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朱听了非常高兴,就赐给宋一些锦锻,说:“这是给你做百岁衣的。”(见《玉堂丛语》)。更新正值青阳候;待和先吟白雪歌。——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事典。〖宋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文苑英华,明廷圭璧;节高拒马,理悟谈鸡。——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前句典指宋白、后句典指宋璟。宋白,字太素,北宋大名人,建隆年间进士,历官著作佐郎、左拾遗、吏部尚书。雍熙年间与李昉等合纂《文苑英华》一千卷。宋璟,唐代大臣,邢州南和人,调露年间进士,官御史台中丞,为武则天所器重。睿宗时任宰相,能革除积弊,选技人才。后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而被贬职,开元年间又任宰相,主张宽赋役、省刑罚。与姚崇同被称为贤相。下联前句典指宋纤、后句典指宋处宗。宋纤,晋代敦煌人,字令艾,节操高远,隐居在酒泉南山,跟他学习的弟子达三千多人。太守马岌叹道:“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从今后知道先生是人中之龙啊!”宋处宗,晋代沛国人,官兖州刺史。得到一只长鸣鸡,非常喜爱,养在窗户下,据说后来竟会说人话,与它谈论起来极妙。此后,他的玄学也因此大为长进。女子明经,天子呼为学士;令君施政,神父见颂黎民。——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女名儒宋廷芬,贝州清阳人。能辞章,生五女皆警慧,善属文,秉性素洁。贞元中。李抱真表五女才德。德宗召试,悉留宫中。廷芬擢为饶州司马。下联典指东汉颖州太守宋登的事典。宋登,字叔阳。为汝阴令时,政令明,称“神父”。入为尚书仆射。后拜郎中,除为颖州太守。赋梅花,夺锦袍,诗人韵美;教书生,隔纱幔,才女名香。——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尚书右丞相宋景的事典。下联典指前秦太常韦逞母宋氏,教逞学成。苻坚为宋氏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幔以授业,号宋氏为宣文君。祖德绵长,二妙十贤徽在昔;宗功久远,人龙士凤续于今。——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宋氏宗祠联。武略著从龙,棣萼勋名,万里侯封谁与比;文章堪起凤,梅花格调,一朝相业迥非常。——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无为县蜀山镇宋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明初凤阳定远人宋晟,字景阳,跟从太祖朱元璋渡江,因功官至都督佥事。建文年间,出镇甘肃;成祖时,入朝为左都督还镇,封西宁侯。下联典指唐代大臣宋璟事典。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