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晒谷子的工具 晒谷子的竹席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4-04-22 04:45:33作者:旧事重提来源:网络

晒谷子的工具 晒谷子的竹席叫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农村里用竹席晒稻谷你见过吗?带你见识一下不一样的晒稻谷体验

农村里用竹席晒稻谷你见过吗?带你见识一下不一样的晒稻谷体验

视频加载中...

传统晒谷子的工具已经不见了

这几天农村刚好收完稻谷,阳光灿烂,正是晒谷子的好天气。这是以前我们用竹席编制晒谷子的工具,特别的实用,只要天气连续好晚上把竹席和谷子一起卷起来,明天再摊开又可以晒,过夜也不会回潮,但是现在已经买不到了,可能停止生产了吧!老百姓到处找这种竹席做晒垫,就是找不到啊。

现在集市上到处是卖这种塑料制作的晒席,用来晒谷子虽然方面,但是老百姓还是不太喜欢。

随着农村逐渐的变化,已经都开始不再用以上的工具了,现在到处都是水泥地晒谷子,这样方面,但是米里容易进砂石,煮饭时需要挑选一下。还有就是到傍晚,太阳快下山,就要赶紧准备收谷子,用袋子回收带回家去,不可以过夜要不然会回潮。

晚潮|国清寺里的晒谷场

□汪逸芳

国庆前,我们去了一趟天台国清寺。

寺院外很安静,朝圣的人不是太多,奇怪的是五景区的寺庙不用买门票,只要扫一扫场所码即可进。可进去后更惊讶:眼前看见的不是烧香礼佛,也不是大殿里传出诵经声,而是光天化日之下,静静的寺院千真万确地变成了晒谷场——金灿灿一片!那些穿着袈裟的和尚们在大殿外的场院里晒稻谷!寺里但凡平坦的地面,全摊着谷子,捧起来看看,谷粒长而饱满,品相极好,闻一闻,有淡淡的清香。在穿梭往来的劳动者中,有挑担的,有抬谷箩的,还有往竹匾上倾倒谷子、来回耙晒谷子的。据说那些不穿僧服的是居士,也即是佛的居家弟子,来寺院帮忙的。

热辣辣的太阳从天上落下来,依然犹如夏日高温的感觉,可在烫烫的温度中我却意外地感受到了久违的亲切和舒畅:曾经的知青生活不就是这样过来的么!如今虽然一天三餐都有米,却早已忘却了“粒粒皆辛苦”的过程,遗忘了白米外面还有层金子一样的外壳,要通过劳动才能将一粒谷变成千粒米。

和尚种地,割稻晒谷,我心里不由得升起了深深的敬意。

不过,哪怕是成了晒谷场,香还是可以烧的,烛也是有地方插的。离谷场不远处有一架宽大的香烛点燃处,红烛垂泪,香烟燎绕,香客们把自己对佛的虔敬与心事悄悄地托咐袅袅飘散的烟尘。

说起来,国清寺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由隋代高僧智越在开皇十八年(598年)亲自画图纸建造的,意为“寺若成,国即清”,后来发展为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鉴真东渡时曾朝拜国清寺,日本留学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经,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兴建延历寺,创立日本天台宗,后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正是因为“祖庭”,1972年,为恢复中日邦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个个人要求,他想来天台山国清寺朝拜,但是未曾修复的寺院当时还是一片狼藉,如何可以接待外宾?之后,总理亲自批复了从北京请调过来国家级珍稀文物109件,足足装了12大箱。如今大殿里的释迦牟尼青铜像,重13吨,明代的;18尊楠木罗汉,元代的;圣寿无疆鼎,清代的;还有一株“隋梅”,1300多岁了,据说就在宝物入寺的那年,垂垂枯去的梅树突发生机,至今仍郁郁葱葱,梅树上结的青梅的果被称作“圣果”。寺内还有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有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等等,据说李白游天台写了一首诗:“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居然像名人广告效应似的,之后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一起并称中国寺院“四绝”。

国清寺的历史够长,宝贝够多,故事也够怪,记得第一次的印象是被“一行到此水西流”的故事惊呆,林木蓊郁的溪桥下方有一块碑,站在碑前想不通东流的水怎么会被算定“西流”的;还有一次,在山脚下一个小屋的窗前,偷看一个尼姑在给一位下决心剃掉“三千烦恼丝”的中年女子落发,只见随着一缕一缕的黑发飘落,青青的头皮旋即露了出来,离开时脑子里只有一个问号:为什么呢为什么呢…...再一次,是跟随着一群作家集体体验了一把素斋,厨师把素菜做成了荤菜的味觉,隐隐间似乎这个“家”也可以出得;这一次正碰上寺院里晒谷,觉得更奇怪了。有朋友介绍,国清寺有庙田、庙地、庙山,庙里的和尚、居士要上山砍柴、下田地种五谷和蔬菜。国清寺强调农禅并重,一直以来保持着最初的修行方式,寺庙设施也不轻易修缮,除非要影响游客行走或安全。方丈认为一切当顺应自然,不轻易花钱!人在寺院内行走,只看见青苔、地衣,瓦楞草,还有很多被藤蔓纠缠得连本象都消失了的古树。这里没有算卦,没有“开光”信物,更没有与佛禅相关的纪念品出售,几乎找不到被商品经济污染的地方。走进国清寺,仿佛一脚踏进了通往历史的大门,寺院以他独有的恬静与安宁,洗涤朝圣者的浮躁之心。

那一天,我们在山顶的“智者塔院”里还见到了一位僧人,在他向我们介绍智者肉身塔的时候,我发现他的青灰色的袍肩上有三个手缝的补丁,大的一块从后肩延到前胸,针脚比较大,估计是自己缝补的。再细看,领子不仅补过,而且是补后又破了!这个补丁惊醒了我旧有的记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老大旧老二破老三……一个由补丁粘连的时代早就消失了,放眼周遭去哪里找一件有补丁的衣服?当今又能找出几个会捏针线的人……

什么叫传统,什么叫修行,到了国清寺就懂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