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我们学习了很多偏旁部首,今天我们说一下竖心旁。
忄:是汉字部首,由"心"演变而来。称竖心旁或竖心。古代人认为心脏主管人的思想,故"忄"旁的字多与心理活动有关。比如:怕、悔、恨、悦等
竖心旁一共有三笔画,我们尤其要注意它的笔顺,是先两点,再写中间竖,笔顺是:左点、右点、竖。
我们知道了竖心旁的汉字大多和心理活动有关,就能很好地积累理解竖心旁的汉字了,那么我们在一年级常见的竖心旁汉字有哪些呢?这边整理并制作图片分享给大家。
一年级常见竖心旁汉字:怕、情、悔、恨、悦、恼、忆、忙、快、慢、协、怀、忧、惆、怅、性、怪、怜、悯、怡、怵、恰、悄、惊、惜、惨、惯、惭、愧、惺、惧、悸、慌、愤、愉、愣、惶、惴、懒、惰、懂、慷、慨、懊、恼、憾、懈、懦等等。
一年级常见竖心旁的汉字大全
我们在一年级竖心旁学习中,会遇到竖心旁加字变新字组词:
忄+生=性 性别 忄+白=怕 害怕
忄+亡=忙 急忙 忄+不=怀 怀念
忄+青=情 心情 忄+京=惊 惊吓
忄+康=慷 慷慨 忄+办=协 协助
忄+昔=惜 爱惜 忄+荒=慌 慌张
总结:我们在一年级知道了竖心旁的笔顺是先两点,后写竖,竖心旁的汉字大多是和心里活动有关。多积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大家加油!
一年级我们学习了很多偏旁部首,今天我们说一下竖心旁。
忄:是汉字部首,由"心"演变而来。称竖心旁或竖心。古代人认为心脏主管人的思想,故"忄"旁的字多与心理活动有关。比如:怕、悔、恨、悦等
竖心旁一共有三笔画,我们尤其要注意它的笔顺,是先两点,再写中间竖,笔顺是:左点、右点、竖。
我们知道了竖心旁的汉字大多和心理活动有关,就能很好地积累理解竖心旁的汉字了,那么我们在一年级常见的竖心旁汉字有哪些呢?这边整理并制作图片分享给大家。
一年级常见竖心旁汉字:怕、情、悔、恨、悦、恼、忆、忙、快、慢、协、怀、忧、惆、怅、性、怪、怜、悯、怡、怵、恰、悄、惊、惜、惨、惯、惭、愧、惺、惧、悸、慌、愤、愉、愣、惶、惴、懒、惰、懂、慷、慨、懊、恼、憾、懈、懦等等。
一年级常见竖心旁的汉字大全
我们在一年级竖心旁学习中,会遇到竖心旁加字变新字组词:
忄+生=性 性别 忄+白=怕 害怕
忄+亡=忙 急忙 忄+不=怀 怀念
忄+青=情 心情 忄+京=惊 惊吓
忄+康=慷 慷慨 忄+办=协 协助
忄+昔=惜 爱惜 忄+荒=慌 慌张
总结:我们在一年级知道了竖心旁的笔顺是先两点,后写竖,竖心旁的汉字大多是和心里活动有关。多积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大家加油!
好,横竖复合笔势讲得差不多了。今天给各位介绍一个马桩势。
1.1什么是马桩势?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马桩?现在城市中几乎没有骑马的了,我小时候还看见过。要是你骑马去朋友家,到了门口马怎么办?那就要有个地方拴马,所以住宅门口就有这东西,拴马桩。有木的,也有石头的,有简单,有复杂的,讲究点的上面还有雕刻动物或者花纹,放在门口好看点。
1.2\"心\"字的演变接下来讲讲一个常用字\"心\",最早甲骨文是这样的,后来篆字写成这样,到隶书中用作偏旁时,从圆线条变成了直线条,也就是从转变成了折,称为竖心旁。
你看《曹全碑》的竖心旁就是这样写的,\"心\"也会出现在一个字的下面,像就\"慕\"字这样。
隶书的竖心旁有很多写法,总的来说就是慢慢简化,到真书中,就成了这个样子,因为它的样子跟拴马桩差不多,所以叫马桩势。
这是王羲之写的\"怀\"字。
左边竖心旁,在书法中,就称为马桩势。就文字角度而言,竖心旁只能用在左边,但在书法中,马桩势可以用于任何地方,马桩势未必一定要表示竖心旁,它还可以代表其他笔画,我等一下会给大家说明。
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说:\"马桩之法,先作两点相向之势,后作中竖。\"\"相向\"就是相对,他说的这个顺序是对的。更仔细地说,是先左点(其实是一个小竖),后右点,最后是中间一竖。简言之,就是先左右,后中间,这就是马桩势。
有时候写得急,右面这一竖就缩小为一点,像王羲之这个马桩势就是这样。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也有这样缩小右面一竖的例子,不但如此,而且中间联系左右两竖的虚笔写实了。
这也是常见的变化,类似于这样的马桩。
文征明《游虎丘诗》这个草书\"精\"字,
左边本来是\"米\",他先写了一个马桩势,和通常写\"米\"字的笔顺不同。所以说,马桩势未必是表示竖心旁的。
又如这个\"生\"字,
也是起笔先写了一个马桩势。
所以《阴符经》中这个\"性\"字,
左边是竖心旁,当然是马桩势。但右面还有一个马桩势,左右两个马桩势的形状不同。这个字是两马桩,加上一个奋笔势。
1.3竖笔势、顾盼势和马桩势我帮大家提点一下:如果我们写三个竖笔,三笔顺次排列写来,这是竖笔势。
如果先写中间,然后写左右两边,这是顾盼势。如果先写左右两边,后写中间,这就是马桩势。这三根直线,哪一根长哪一根短是无所谓的,那怕缩短到三点,或者其中一根或两根缩短,名称不变。
举例来说,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崇\"字,
上面有个\"山\"字,这是顺次写的,就是竖笔势,用了三开。
传为张旭的《古诗四贴》这个\"山\"字,也是竖笔势,不过只有两开半。
王羲之《初月帖》这个\"山\"字,是先写中间一竖,然后左右两边,所以是顾盼势。王羲之经常用这种写法,看起来有点像个\"小\"字。在王羲之之前,西晋的索靖也是这样写,更早有三国的皇象,他的风格就比较平整了。有没有用马桩势写\"山\"字的呢?也有。
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岁\"字,
上面是\"山\",他是先写左右两竖,后写中间一竖。这个马桩势,只是中间一竖缩短了。如果我把它拉长,大家就看得很清楚了。
连同22课讲到竖笔势抬笔的写法,\"山\"字我已经介绍了四种写法。
草字头讲了八种写法,这些平时要多留心。
马桩势还有其他用法,你看这个\"悟\"字,
它左边是马桩势,下面有一个拖笔可以不计。你看好,如果中间联系左右的那个虚笔加粗,变成实笔,这不就是一个\"巾\"字吗?
举例来说,
这个\"帝\"字的下面就是\"巾\",这就可以认为是马桩势,左右两竖的中间连笔现在写实了。
1.4马桩化势接下来讲讲马桩化势,从刚才的介绍中,
我们知道,马桩势的样子大致就是这样两种。其实是一种,因为第二种的右面一竖是缩小为一个点。实际上,左中右三笔,哪一笔都可以伸长缩短的。
在魏晋抄经中,马桩势有这奇怪的写法,他是先写了一个十字,然后补上一个小竖。
其实这个小竖应该是先写的,现在变成了后写,并且移动了位置,所以这可以看做作是马桩势的倒笔书。
日本有个名称,叫做\"立心脚\",意思是把\"心\"字立起来写了,好像\"恭\"字的下面。
但中国没有这个名称,为什么呢?你想,既然竖心旁可以省一点,那么放在字下面的\"心\"字,当然也可以同样处理,同样对待,这不是很公平吗?
所以在中国书法作品中,智永写的\"恭\"字下面的\"心\"用三点,唐朝欧阳询、柳公权省了一点,或者说下面用了顾盼势。书法是手写体,真书不是写正体字,在书法中,像智永这样的写法,或欧阳询、柳公权的这样,都是可以的,二者在书法中往往是通用的。
又如\"录\"字,
最后有这样一个笔势,但钟繇写起来,也把它简化为顾盼势。
又如\"雨\"字头,
中间是一竖加四点,菱米势。但各家发挥时,很不相同。这么多形状怎么办?每样取一个名字吗?当然不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先写中间一竖,然后左右两边。从这个特征出发,可以全部归之于顾盼势,或顾盼化势。
简言之:
· 先写中间一竖、后写左右两旁是顾盼势。
· 先写左右两旁、后写中间一竖是马桩势。
· 所谓两旁,可以扩大为两部分。
每个部分本来是一小竖、或一点,如果扩充为两点,这就是顾盼或马桩的化势。刚才我们看到,古代书法作品中两点和一点是通用的。
2、横竖复合笔势小结横竖复合笔势讲了五堂课,大致讲完了。我们来回顾一下,讲了哪些笔势。最基本的是奋笔势和竖笔势,这两个是张旭\"五势\"的内容,只要善用抬笔功能,就可以变出各种形状。
曲尺势和犁梁势,其实只是奋笔势一开。
如果横竖交叉,就会形成十字,画十字和拨镫法有关,拨镫法是四个动作,其中第三个就是抬笔。要注意十字有正、反十字,顺时针转是正十字,反时针转是反十字,它们也是一开,只是用了抬笔。
如果竖笔一开加奋笔一开,就可以写出铁围势,铁围势也可以写成弧线。
挑土势和玉函势都是一开半,玉函只抬笔一次,挑土就要抬笔两次。
石楯势和蟠龙势,都是两开半,石楯势是奋笔势两开半,抬笔一次,蟠龙势是竖笔势两开半,抬笔两次。
顾盼势和马桩势,其实是一个两开半的竖笔势变化,一共三笔,来回交叉,由两旁先写还是后写来区分。
最后横爻势,往往用于草字头,它由一个反十字加一个正十字组成。
在这张表上,奋笔势和竖笔势是张旭提出的,这是横竖复合笔势的基础,其他的专称都是后代补充的,只是奋笔势和竖笔势的变化。
下堂课我将开始讲解钩趯的复合笔势。谢谢各位。
本节要点:
· 马桩势。
· 马桩化势:左右两旁的变化。
· 横竖复合笔画的小结。
复习思考:
· 这堂课讲到\"山\"字四种写法,你看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这个\"山\"字,是不是第五种?他怎样取势?
·
· 智永怎样写这个\"制\"字?有没有用到马桩势?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