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公元前221年,嬴政终结了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王朝——秦朝,自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大一统时代。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政策,同时筑长城以击匈奴,凿灵渠以通水系,修直道以扩四域。
图1 秦统一六国的示意图
而作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第一个皇帝,嬴政同样遵守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的孝道准则,为自己修筑了宏大的陵墓。其陵墓始建于公元前247年,历时38年,动用劳役72万人,移动土方超过500万立方米。陵区占地面积60平方公里,包括封土、内外城垣、陪葬墓、陪葬坑、房屋建筑等大量陵园设施。其布局、规模及其所反映的陵墓制度在历代帝王陵墓中都独树一帜,呈现出千古一帝、唯我独尊的宏大气势。
图2 秦始皇帝陵遗址重要位置的分布
下图建议横屏观看哦
图3 Google三维地图中的秦始皇帝陵
然而,秦始皇帝陵一开始并没有现在这么赫赫有名。直到1974年,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公里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使得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始皇帝陵兵马俑重见天日。此后,对秦始皇帝陵的各项研究工作才逐步展开和扩大。
图4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来源:图虫)
图5 秦始皇陵以往考古大事记
秦始皇帝陵区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其丰富,文物遗址种类繁多。秦始皇帝陵地宫作为皇陵遗址的主体区域,一直备受关注。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水,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着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为烛,度不灭之者久。”这些描述是否属实?
图6 秦始皇陵远景图
2002年科学技术部启动了“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的研究课题,以秦始皇帝陵为对象。总目标是:利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进行无损勘查,探测皇陵区文物分布,提供判定皇陵地宫存在与否的科学依据。该课题包含两个子课题:考古遥感综合探测技术和考古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
图7 秦始皇帝陵工作布置图
其中“考古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子课题的两个主要任务有:(1)提供秦始皇帝陵封土堆下地宫存在与否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如果存在,给出地宫的大小、形状、埋藏深度的定量描述。(2)综合探测秦始皇帝陵区内的陪葬坑、陪葬墓、地面建筑遗存等相关文物,测试地球物理方法的有效性,为今后地球物理方法在考古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图8 秦始皇陵远景图
本次使用的地球物理方法系列多达8大类22种(含亚类方法) ,分别是弹性波法( 即地震法、反射波法与陆地声纳法) 、磁法 、电法(激发极化法、瞬变电磁法TEM、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音频大地电磁法AMT、直流视电阻率电测深法、高密度相位激电法、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法)、重力法、测汞法、放射性法(氡气测量)、地温测量、核磁共振法。
图9 秦始皇帝陵封土堆大小
本次课题重要的研究成果:
1、确定了地宫在封土堆中部下方,且未坍塌,并定量地给出地宫的大小、形状和埋藏深度。
图10 地宫的大小、形状及埋藏深度
图11 墓室大小的示意图
图12 地宫的开挖范围(表面尺寸)
图13 重力异常推断地宫范围
墓室坍塌与否,其地球物理特征有明显的变化,墓室内外的密度、电阻率、磁化率、波速等都有明显的差异。墓室上方的呈现的高电阻率异常说明封土堆下方存在空洞或者木质结构。地下氡气测量也可以检验地下裂隙的发育程度,裂隙越发育则氡气值越高。根据放射性氡气测量结果,我们看到在封土堆上方对应氡气测量低值段,则墓室上方封土裂隙不发育,进而推断墓室主体尚未坍塌。相对应在封土堆外有一处高值区域,与秦始皇陵考古队发现的已被焚烧的陪葬坑相对应。
图14 放射性氡气测量结果
2、推断墓室中尚未进水、且存在大量的水银,还可能存在金属制品。
经过地面核磁共振测深法和自然电位法测量,推断地宫尚未进水。根据自然电位曲线,在封土堆附近电位差很小,几乎显示没有水流。而在陵南侧和东侧自然电位环形曲线长轴与阻排水渠走向一致,强度最大。根据测量的水流方向可以看出,陵东南侧的水流受阻排水渠阻挡,水流改变方向偏东,到陵东侧。水流方向近南北。这些都说明阻排水渠至今仍有阻水效果。
图15 自然电位测量及推测结果
而1981年物探化探研究所进行的土壤汞含量测量已经在封土堆中发现了明显的汞异常。同时本次经过土壤样品的热释谱结果显示封土堆上的汞异常来自地宫,而并非封土本身。复电阻率测深法在地宫墓室的部位和深度观测到弱相位异常,反映了有金属制品、金属硫化物矿体和石墨等电子导电物体。在排除金属硫化物矿体和石墨物体的情况下,推断地宫内存在金属制品。
图16 秦始皇帝陵区汞含量分布
图17 汞含量测量结果
3、封土堆中存在九层高楼。
在磁异常和重力异常测量结果中,发现封土堆中存在异常,经过洛阳铲考古验证,认为这是秦始皇帝陵封土堆中存在台阶状的九级高楼,是前所未见的考古发现。根据文献记载推测,这可能是秦始皇将整个皇帝理念贯穿在帝陵的设计里,希望将整个帝国系统也带入死后的世界,兵马俑可能就是秦始皇帝的死后的军队。
图18 关于“中成观游,上成山林”的文献记载
图19 封土堆中的夯土建筑示意
4、发现了地宫西向墓道,但无南北向墓道。
经过大定源瞬变电磁法、重力测量等分析,发现了与现存东向墓道对称的西向墓道,目前尚未发现南北向墓道,这与帝王墓葬常用的四个墓道并不相符。
图 20 帝王、诸侯、贵族墓葬类型
图21 墓室及墓道的模拟图(仅存在东、西两个墓道)
图22 汉武帝茂陵陪葬坑平面图
5、旁行三百丈的秘密
史书《汉旧仪》记载,丞相李斯奉旨修建骊山皇陵,遇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的情况,“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这也是对地宫不在封土堆之下推论的来源。而这次地球物理考古发现在地宫东700米(约三百丈,秦制一丈约现在的2.31米)处存在异常体。这可能就是之前李斯报告中“凿之不入,烧之不然”的岩石。所以现在地宫的位置应该是修改方案后的位置。
图23 地宫位置的记录
地球物理方法属于无损探测技术,并且具有快速、廉价和探测深度大等优势,因此地球物理方法在考古调查中越来越被重视,但依据实测的数据和曲线来推断地下文物的分布和状态, 它对异常的解释存在多解性。
参考文献
1、秦始皇帝陵地宫地球物理探测成果与技术,刘士毅主编. 地质出版社. 2005.4
2、段清波.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调查——“863”计划秦始皇陵物探考古进展情况的报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80-86.
3、王书民,孟小红,李汝传,雷达,方慧,孙鸿雁,赵富刚.频率域高密度电法在秦始皇陵地宫探测中的试验效果[J].物探与化探,2004(04):327-329+332.
4、中央电视台《秦陵——尘封的帝国》节目。http://tvtv/
美编:朱文潇
校对:张腾飞、姜雪蛟
公元前221年,嬴政终结了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王朝——秦朝,自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大一统时代。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政策,同时筑长城以击匈奴,凿灵渠以通水系,修直道以扩四域。
图1 秦统一六国的示意图
而作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第一个皇帝,嬴政同样遵守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的孝道准则,为自己修筑了宏大的陵墓。其陵墓始建于公元前247年,历时38年,动用劳役72万人,移动土方超过500万立方米。陵区占地面积60平方公里,包括封土、内外城垣、陪葬墓、陪葬坑、房屋建筑等大量陵园设施。其布局、规模及其所反映的陵墓制度在历代帝王陵墓中都独树一帜,呈现出千古一帝、唯我独尊的宏大气势。
图2 秦始皇帝陵遗址重要位置的分布
下图建议横屏观看哦
图3 Google三维地图中的秦始皇帝陵
然而,秦始皇帝陵一开始并没有现在这么赫赫有名。直到1974年,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公里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使得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始皇帝陵兵马俑重见天日。此后,对秦始皇帝陵的各项研究工作才逐步展开和扩大。
图4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来源:图虫)
图5 秦始皇陵以往考古大事记
秦始皇帝陵区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其丰富,文物遗址种类繁多。秦始皇帝陵地宫作为皇陵遗址的主体区域,一直备受关注。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水,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着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为烛,度不灭之者久。”这些描述是否属实?
图6 秦始皇陵远景图
2002年科学技术部启动了“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的研究课题,以秦始皇帝陵为对象。总目标是:利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进行无损勘查,探测皇陵区文物分布,提供判定皇陵地宫存在与否的科学依据。该课题包含两个子课题:考古遥感综合探测技术和考古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
图7 秦始皇帝陵工作布置图
其中“考古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子课题的两个主要任务有:(1)提供秦始皇帝陵封土堆下地宫存在与否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如果存在,给出地宫的大小、形状、埋藏深度的定量描述。(2)综合探测秦始皇帝陵区内的陪葬坑、陪葬墓、地面建筑遗存等相关文物,测试地球物理方法的有效性,为今后地球物理方法在考古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图8 秦始皇陵远景图
本次使用的地球物理方法系列多达8大类22种(含亚类方法) ,分别是弹性波法( 即地震法、反射波法与陆地声纳法) 、磁法 、电法(激发极化法、瞬变电磁法TEM、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音频大地电磁法AMT、直流视电阻率电测深法、高密度相位激电法、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法)、重力法、测汞法、放射性法(氡气测量)、地温测量、核磁共振法。
图9 秦始皇帝陵封土堆大小
本次课题重要的研究成果:
1、确定了地宫在封土堆中部下方,且未坍塌,并定量地给出地宫的大小、形状和埋藏深度。
图10 地宫的大小、形状及埋藏深度
图11 墓室大小的示意图
图12 地宫的开挖范围(表面尺寸)
图13 重力异常推断地宫范围
墓室坍塌与否,其地球物理特征有明显的变化,墓室内外的密度、电阻率、磁化率、波速等都有明显的差异。墓室上方的呈现的高电阻率异常说明封土堆下方存在空洞或者木质结构。地下氡气测量也可以检验地下裂隙的发育程度,裂隙越发育则氡气值越高。根据放射性氡气测量结果,我们看到在封土堆上方对应氡气测量低值段,则墓室上方封土裂隙不发育,进而推断墓室主体尚未坍塌。相对应在封土堆外有一处高值区域,与秦始皇陵考古队发现的已被焚烧的陪葬坑相对应。
图14 放射性氡气测量结果
2、推断墓室中尚未进水、且存在大量的水银,还可能存在金属制品。
经过地面核磁共振测深法和自然电位法测量,推断地宫尚未进水。根据自然电位曲线,在封土堆附近电位差很小,几乎显示没有水流。而在陵南侧和东侧自然电位环形曲线长轴与阻排水渠走向一致,强度最大。根据测量的水流方向可以看出,陵东南侧的水流受阻排水渠阻挡,水流改变方向偏东,到陵东侧。水流方向近南北。这些都说明阻排水渠至今仍有阻水效果。
图15 自然电位测量及推测结果
而1981年物探化探研究所进行的土壤汞含量测量已经在封土堆中发现了明显的汞异常。同时本次经过土壤样品的热释谱结果显示封土堆上的汞异常来自地宫,而并非封土本身。复电阻率测深法在地宫墓室的部位和深度观测到弱相位异常,反映了有金属制品、金属硫化物矿体和石墨等电子导电物体。在排除金属硫化物矿体和石墨物体的情况下,推断地宫内存在金属制品。
图16 秦始皇帝陵区汞含量分布
图17 汞含量测量结果
3、封土堆中存在九层高楼。
在磁异常和重力异常测量结果中,发现封土堆中存在异常,经过洛阳铲考古验证,认为这是秦始皇帝陵封土堆中存在台阶状的九级高楼,是前所未见的考古发现。根据文献记载推测,这可能是秦始皇将整个皇帝理念贯穿在帝陵的设计里,希望将整个帝国系统也带入死后的世界,兵马俑可能就是秦始皇帝的死后的军队。
图18 关于“中成观游,上成山林”的文献记载
图19 封土堆中的夯土建筑示意
4、发现了地宫西向墓道,但无南北向墓道。
经过大定源瞬变电磁法、重力测量等分析,发现了与现存东向墓道对称的西向墓道,目前尚未发现南北向墓道,这与帝王墓葬常用的四个墓道并不相符。
图 20 帝王、诸侯、贵族墓葬类型
图21 墓室及墓道的模拟图(仅存在东、西两个墓道)
图22 汉武帝茂陵陪葬坑平面图
5、旁行三百丈的秘密
史书《汉旧仪》记载,丞相李斯奉旨修建骊山皇陵,遇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的情况,“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这也是对地宫不在封土堆之下推论的来源。而这次地球物理考古发现在地宫东700米(约三百丈,秦制一丈约现在的2.31米)处存在异常体。这可能就是之前李斯报告中“凿之不入,烧之不然”的岩石。所以现在地宫的位置应该是修改方案后的位置。
图23 地宫位置的记录
地球物理方法属于无损探测技术,并且具有快速、廉价和探测深度大等优势,因此地球物理方法在考古调查中越来越被重视,但依据实测的数据和曲线来推断地下文物的分布和状态, 它对异常的解释存在多解性。
参考文献
1、秦始皇帝陵地宫地球物理探测成果与技术,刘士毅主编. 地质出版社. 2005.4
2、段清波.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调查——“863”计划秦始皇陵物探考古进展情况的报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80-86.
3、王书民,孟小红,李汝传,雷达,方慧,孙鸿雁,赵富刚.频率域高密度电法在秦始皇陵地宫探测中的试验效果[J].物探与化探,2004(04):327-329+332.
4、中央电视台《秦陵——尘封的帝国》节目。http://tvtv/
美编:朱文潇
校对:张腾飞、姜雪蛟
寻仙团队试炼副本,不仅可以产出红色副本武器、套装残卷,还可以获得各种合成稀有宝石的稀缺材料,是仙友们绝对不能错过的活动之一,不过与其高质量的产出对应的是副本难度,尤其是新近推出的地狱难度团本,不但BOSS血量变多,还增加了威力巨大的新技能,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地狱团本的第一个BOSS紫面神君的打法,希望能够给仙友们提供一些帮助。
紫面神君,人形怪物,擅长属性为雷,武器为铃铛。虽然作为团本的第一个BOSS一般都相对容易攻克,但地狱级的紫面神君,如果不知道怪物技能的话就得走不少弯路,被BOSS不说,还会影响心情,下面我们便进入正题:
紫面神君最常见的技能就是在身边一定距离内召唤三个蓝色铃铛,铃铛会附带大面积雷电伤害,在区域内的仙友会受到持续伤害。该技能释放时有提示,并且蓄力时间较长,仙友想要避开还是比较轻松的,不过会被逼迫走位,延缓输出。
其次就是紫面神君在身体附近随机位置召唤出三个紫色的铃铛,铃铛会刮起巨大的黑紫色旋风,对范围内的仙友造成巨额伤害。其技能机制与蓝色铃铛相似,不过在召唤距离上略有出入,蓝色铃铛距离较远,紫色铃铛则对近程的仙友威胁较大。
除此之外,紫面神君会随机向双臂方向连续喷射紫色雷球,对路径上的仙友造成高额伤害,并且技能释放过程中,紫面神君会快速向前移动,所以仙友很难完全躲避,只能尽可能减少命中次数,此时奶妈要注意持续恢复,保证团队血量。
当紫面神君血量不足三分之一时,会召唤阴、阳两种雷球围绕自身旋转攻击,对命中的仙友造成伤害并叠加负面BUFF,阴雷叠加到三次后直接沉默目标10秒,阳雷叠加三成后造成眩晕,配合紫面神君其他范围性技能,大大限制了仙友的活动范围,此时治疗系仙友千万注意躲避,一旦被沉默或眩晕,那么队友就十分危险了。
最后要介绍的技能跟前面两个副本出入不大,紫面神君在地图上随机召唤一个蓝色光圈,光圈持续时间内,紫面神君将处于无敌状态,只有仙友进入光圈,让光圈消失后才可以继续输出紫面神君。由于技能的随机性,需要有人时刻注意地图光圈的刷新并去站位,解除无敌状态,保证BOSS的输出进度。
今天的地狱团本第一个BOSS紫面神君的就介绍到此结束了,预祝各位仙友都能顺利通关,我们下期再见咯!
道光慕陵“风水事件”
本文作者 倪方六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是清朝入关后第6位皇帝,庙号“宣宗”。死后葬于清西陵,陵号“慕陵”。
慕陵位于清西陵内的龙泉峪,是清朝东西二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是简化版帝陵,没有方城和明楼。慕陵为什么这么“简单”?这是道光自己要求的,希望“俭约”。实际上,在自己的陵墓建设中,并没有节省,慕陵花费一点也不比其他帝陵少。
道光皇帝慕陵区
原来,道光先后给自己营建了两座陵墓——“一帝二陵”,这在中国帝王陵墓营建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这是咋回事?
按乾隆皇帝定的“昭穆间葬”制度,父葬于西陵,子要葬于东陵,反之亦然。道光皇帝的父亲嘉庆皇帝葬在西陵,道光应该在东陵择地建陵,事实也是这样。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公元1820年7月25日)道光继皇帝大位,其时道光已39岁,即位次年着手在东陵选地,营建寿宫。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四月十七日,文渊阁大学土、风水大师戴均元、工部尚书穆克登额、工部左侍郎阿克当阿,被指定为相度大臣,到东陵帮道光皇帝相度万年吉地。
道光皇帝慕陵宝顶(坟头)
最后,位于景陵皇贵妃园寝东侧、一个叫绕斗峪的地方被相中。
据《清实录·宣宗实录》,当年九月初二,道光皇帝正式颁发建陵谕旨:“国家定制,登极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嘉庆元年,奉皇祖高宗纯皇帝敕谕,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今朕绍登大宝,恪遵成宪,于东陵界内选择绕斗建峪立吉地。著派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尚书英和、侍郎阿克雪阿敬谨办理,诹吉于十月十八日卯时开工。”
开工以后,于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三月初十日,将“绕斗峪”一名改为“宝华峪”。
到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九月二十二日竣工,历时近7年,道光皇帝的陵墓建成,位于宝华峪右侧的妃园寝也同时完工。
对宝华峪陵墓工程,道光很满意,参与陵墓选址和营建的一班官员统统被表彰了,并给予丰厚赏赐。
陵墓建成后,道光皇帝即将他未当皇帝时的原配、死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正月的孝穆皇后钮祜禄氏,从北京王佐村园寝,迁葬于新陵地宫。
但是,接下来却出现了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新陵地宫竟然渗水,把皇后的棺材都泡了。
道光是怎么知道的?原来出现了一件很诡异的事情!
光绪皇后梓宫
民间传,就在孝穆皇后下葬后不久,道光皇帝做一个奇怪的梦,他见到了已死了20年的孝穆皇后站在海中,向他呼救……道光皇帝惊醒后,觉得不对劲,是不是她在新陵地宫遇到了什么意外,托梦给他?
天亮后道光皇帝便派人去清东陵宝华峪,勘视地宫情况,担心皇后尸身遭受不测,果然出了问题——地宫内浸水,内部潮湿不堪。
这不仅是工程质量存在问题,更是严重的风水事件。
道光皇帝慕陵隆恩殿内楠木大柱
道光很看重风水的。道光元年,风水大师戴均元呈奏折、图纸和风水说帖后,出于慎重,道光皇帝特遣派礼部右侍郎吴烜、工部左侍郎穆彰阿带领风水人员前往绕斗峪复勘,得出的结论是绕斗峪确是好地,这才放心开工。
开工不到一年,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七月十四日,道光皇帝又特地将承修大臣戴均元、英和等召进官中,向他们询问工程进展,特别强调了风水的重要。据清宫档案,道光是这样说的:“国家定制,登极万年吉地,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官殿壮丽以侈观瞻。”
可见,在道光皇帝看来,帝陵最重要的不在规制和规模,而是风水。
慕陵双柱门
现在出了风水问题,道光十分恼怒。就此反复督查审讯,逮捕了一批人,所有参与陵墓选址和工程建设的大小官员均被问责,之前被表彰、赏赐的现在全都倒了霉。
道光八年九月十二日,道光皇帝亲临宝华峪宝城及地宫,详加阅视,发现问题确实非常严重。地宫内积水是山泉浸溢所致,地宫金券石墙全都湿淋淋的。从积水痕迹来看,积水漫过棺床。孝穆皇后的棺材下部都曾泡在水里,棺底已发霉。
慕陵石五供
这太糟糕了!
难道地宫渗水问题在开挖过程中就没有发现?道光怀疑是负责工程的绵课一班人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道光皇帝决定追查,当即安排人拘捕了承办工头、匠役等,严加审讯。果然是这样,在开挖时已发现地质不好,出现渗水现象。工程人员曾建议在棺床两旁安置龙须沟,以方便积水排出,但被英和否决了。
结果又一批官员被处理,负责工程监督的英和、牛坤、百寿、延凤、定善、长淳、玛彦布等7人家产被抄。
慕陵碑亭
但是,道光皇帝仍觉得不解恨,把风水师宋泗抓了起来,这个吉地宝穴就是他先点中的。参与选陵址的钦天监挈壶正姚绍基、笔帖式毓庆、吴煊、监生吴灏、刑部主事余庆祥、兵部主事周彦等人,也都遭到审查。
再对参加工程的各方人员逐一追讯,证实在开工后,就知道这里不是吉地。案犯全都供称,“地宫土盘开至距金井四丈余,边圹显露石母,浸出水珠,每逢阴雨涓滴不止,且圹底士性潮湿,间杂细碎腐石,应手即破。”
乾隆皇帝裕陵地宫
道光皇帝认定风水师戴均元的责任最大,当时是他领着一班人相度吉壤的。在名叫宋泗的风水师点穴后,担心穴中有石,建议将金井位置再向前移十丈,但戴均元太死板,仅移前五丈,导致北面开工后地下挖出山石。
道光皇帝之前对戴均元是相当信任的,所以才让戴均元负责勘定自己的福基。道光皇帝曾对戴均元说:“降旨祇期地臻全美,不必拘四至之广狭,即照从前规制,稍从俭约,亦无不宜,乃师心自用。”让戴均元放手去做。
道光皇帝之所以对戴均元生气,还怪他发现问题后没有及时汇报,“无一言奏及。”而在开工后不久,年近八旬的戴均元即告老还乡,请求退休。道光皇帝认为他这是早知不妙,有意逃避责,“明系洁身远引,其居心尤为可恶。”
有人将情况向绵课、戴均元、英和等报告,希望采取办法、更改方案,但他们试图掩盖真相:“不即改图,仍商同用土拦护。其修砌石工,取材既粗,又未坚固如式,遇有不能合缝之处,辄用松香、白蜡调合粘补。”
工程偷工减料,帝陵成了。查清真相后,道光皇帝对之前处理过的人员再次加罚,以示惩儆。其中绵课被罚得最多,“罚赔银十万两”。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风水事件中,按道理要有人要掉脑袋的,最后竟然无一人被处死,据说是因为皇太后过问,道光才没有杀人。
因为工程存在先天性缺陷,即使修补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道光皇帝决定重新择址再建,时署理热河都统的松筠建议,派精于堪舆之人,到顺治孝陵之右、乾隆裕陵东北一带相度,但没有被道光采纳。
后派人在清西陵选址,龙泉峪、麟祥峪、兴安峪、毓芝岩等四个地方进入风水师法眼,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二月二十二,道光皇帝借谒陵之际,亲自去相看,圈定了龙泉峪,这就是现在清西陵慕陵所在位置。
天花板上“群龙吐香”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清西陵的慕陵正式破土动工。东陵内已建陵拆毁,将可用建筑材料运到清西陵。到道光十六年慕陵建成,历时4年。
有意思的是,迷信的道光听信了东陵宝华峪地宫浸水,是“群龙钻穴,龙口吐水”所致,在兴建西陵龙泉峪陵墓时,采取了法术——让群龙聚至殿内,无法再进入地宫吐水。
在隆恩殿等地面建筑上,让工匠到处雕龙,天花板、门窗、隔扇上嵌满了龙。特别是隆恩殿做成了“龙宫”。天花板如波浪翻滚的海面出现群龙,龙头均垂下,如生龙活现。
慕陵隆恩殿外廊
据统计,道光慕陵隆恩殿内外,共有大小龙1318条,为中国古代帝陵中的绝品,是中国帝陵建筑上龙最多、最特别的,可谓名副其实的“龙宫”。
这些“龙”都是香气浓郁的金丝楠木雕刻的,大殿内香气飘溢。喜欢拍马屁的大臣说这是“群龙吐香”,令道光皇帝心花怒放!
很可惜,现在手能够到的地方,“龙头”都没了,被迷信的人偷偷揪走了(见下图)!
“龙头”都没了
“龙头”都没了
公元前221年,嬴政终结了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王朝——秦朝,自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大一统时代。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政策,同时筑长城以击匈奴,凿灵渠以通水系,修直道以扩四域。
图1 秦统一六国的示意图
而作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第一个皇帝,嬴政同样遵守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的孝道准则,为自己修筑了宏大的陵墓。其陵墓始建于公元前247年,历时38年,动用劳役72万人,移动土方超过500万立方米。陵区占地面积60平方公里,包括封土、内外城垣、陪葬墓、陪葬坑、房屋建筑等大量陵园设施。其布局、规模及其所反映的陵墓制度在历代帝王陵墓中都独树一帜,呈现出千古一帝、唯我独尊的宏大气势。
图2 秦始皇帝陵遗址重要位置的分布
下图建议横屏观看哦
图3 Google三维地图中的秦始皇帝陵
然而,秦始皇帝陵一开始并没有现在这么赫赫有名。直到1974年,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公里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使得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始皇帝陵兵马俑重见天日。此后,对秦始皇帝陵的各项研究工作才逐步展开和扩大。
图4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来源:图虫)
图5 秦始皇陵以往考古大事记
秦始皇帝陵区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其丰富,文物遗址种类繁多。秦始皇帝陵地宫作为皇陵遗址的主体区域,一直备受关注。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水,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着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为烛,度不灭之者久。”这些描述是否属实?
图6 秦始皇陵远景图
2002年科学技术部启动了“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的研究课题,以秦始皇帝陵为对象。总目标是:利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进行无损勘查,探测皇陵区文物分布,提供判定皇陵地宫存在与否的科学依据。该课题包含两个子课题:考古遥感综合探测技术和考古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
图7 秦始皇帝陵工作布置图
其中“考古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子课题的两个主要任务有:(1)提供秦始皇帝陵封土堆下地宫存在与否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如果存在,给出地宫的大小、形状、埋藏深度的定量描述。(2)综合探测秦始皇帝陵区内的陪葬坑、陪葬墓、地面建筑遗存等相关文物,测试地球物理方法的有效性,为今后地球物理方法在考古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图8 秦始皇陵远景图
本次使用的地球物理方法系列多达8大类22种(含亚类方法) ,分别是弹性波法( 即地震法、反射波法与陆地声纳法) 、磁法 、电法(激发极化法、瞬变电磁法TEM、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音频大地电磁法AMT、直流视电阻率电测深法、高密度相位激电法、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法)、重力法、测汞法、放射性法(氡气测量)、地温测量、核磁共振法。
图9 秦始皇帝陵封土堆大小
本次课题重要的研究成果:
1、确定了地宫在封土堆中部下方,且未坍塌,并定量地给出地宫的大小、形状和埋藏深度。
图10 地宫的大小、形状及埋藏深度
图11 墓室大小的示意图
图12 地宫的开挖范围(表面尺寸)
图13 重力异常推断地宫范围
墓室坍塌与否,其地球物理特征有明显的变化,墓室内外的密度、电阻率、磁化率、波速等都有明显的差异。墓室上方的呈现的高电阻率异常说明封土堆下方存在空洞或者木质结构。地下氡气测量也可以检验地下裂隙的发育程度,裂隙越发育则氡气值越高。根据放射性氡气测量结果,我们看到在封土堆上方对应氡气测量低值段,则墓室上方封土裂隙不发育,进而推断墓室主体尚未坍塌。相对应在封土堆外有一处高值区域,与秦始皇陵考古队发现的已被焚烧的陪葬坑相对应。
图14 放射性氡气测量结果
2、推断墓室中尚未进水、且存在大量的水银,还可能存在金属制品。
经过地面核磁共振测深法和自然电位法测量,推断地宫尚未进水。根据自然电位曲线,在封土堆附近电位差很小,几乎显示没有水流。而在陵南侧和东侧自然电位环形曲线长轴与阻排水渠走向一致,强度最大。根据测量的水流方向可以看出,陵东南侧的水流受阻排水渠阻挡,水流改变方向偏东,到陵东侧。水流方向近南北。这些都说明阻排水渠至今仍有阻水效果。
图15 自然电位测量及推测结果
而1981年物探化探研究所进行的土壤汞含量测量已经在封土堆中发现了明显的汞异常。同时本次经过土壤样品的热释谱结果显示封土堆上的汞异常来自地宫,而并非封土本身。复电阻率测深法在地宫墓室的部位和深度观测到弱相位异常,反映了有金属制品、金属硫化物矿体和石墨等电子导电物体。在排除金属硫化物矿体和石墨物体的情况下,推断地宫内存在金属制品。
图16 秦始皇帝陵区汞含量分布
图17 汞含量测量结果
3、封土堆中存在九层高楼。
在磁异常和重力异常测量结果中,发现封土堆中存在异常,经过洛阳铲考古验证,认为这是秦始皇帝陵封土堆中存在台阶状的九级高楼,是前所未见的考古发现。根据文献记载推测,这可能是秦始皇将整个皇帝理念贯穿在帝陵的设计里,希望将整个帝国系统也带入死后的世界,兵马俑可能就是秦始皇帝的死后的军队。
图18 关于“中成观游,上成山林”的文献记载
图19 封土堆中的夯土建筑示意
4、发现了地宫西向墓道,但无南北向墓道。
经过大定源瞬变电磁法、重力测量等分析,发现了与现存东向墓道对称的西向墓道,目前尚未发现南北向墓道,这与帝王墓葬常用的四个墓道并不相符。
图 20 帝王、诸侯、贵族墓葬类型
图21 墓室及墓道的模拟图(仅存在东、西两个墓道)
图22 汉武帝茂陵陪葬坑平面图
5、旁行三百丈的秘密
史书《汉旧仪》记载,丞相李斯奉旨修建骊山皇陵,遇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的情况,“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这也是对地宫不在封土堆之下推论的来源。而这次地球物理考古发现在地宫东700米(约三百丈,秦制一丈约现在的2.31米)处存在异常体。这可能就是之前李斯报告中“凿之不入,烧之不然”的岩石。所以现在地宫的位置应该是修改方案后的位置。
图23 地宫位置的记录
地球物理方法属于无损探测技术,并且具有快速、廉价和探测深度大等优势,因此地球物理方法在考古调查中越来越被重视,但依据实测的数据和曲线来推断地下文物的分布和状态, 它对异常的解释存在多解性。
参考文献
1、秦始皇帝陵地宫地球物理探测成果与技术,刘士毅主编. 地质出版社. 2005.4
2、段清波.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调查——“863”计划秦始皇陵物探考古进展情况的报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80-86.
3、王书民,孟小红,李汝传,雷达,方慧,孙鸿雁,赵富刚.频率域高密度电法在秦始皇陵地宫探测中的试验效果[J].物探与化探,2004(04):327-329+332.
4、中央电视台《秦陵——尘封的帝国》节目。http://tvtv/
美编:朱文潇
校对:张腾飞、姜雪蛟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