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紫微斗数

伊烨是什么人 伊烨说这个世界上最傻的人,是哪个节目

发布时间:2024-04-20 04:18:21作者:浮生若梦来源:网友分享

伊烨是什么人 伊烨说这个世界上最傻的人,是哪个节目

本文目录一览:

专访华大基因CEO尹烨:如果海外实现被动群体免疫,我们怎么办?

核酸检测可以查出“小偷”(即病毒),抗体检测则可以找出“警察”。在国内疫情可控、海外疫情发酵的背景下,海外“警察”(抗体)多,正在被动实现群体免疫;而国内“警察”少,如果疫情倒灌,反而不利于形成阻断病毒传播的天然屏障

文 | 《财经》研究员 赵莎

编辑 | 杨中旭

4月2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决定大规模开展核酸和抗体检测。

生命科学科普作家、华大基因CEO尹烨在接受《财经》专访时表示,核酸检测可以查出“小偷”(即病毒),抗体检测则可以找出“警察”。在国内疫情可控、海外疫情发酵的背景下,海外“警察”(抗体)多,正在被动实现群体免疫;而国内“警察”少,如果疫情倒灌,反而不利于形成阻断病毒传播的天然屏障。“摸清家底,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展开下一轮防控”,尹烨说。

尹烨在华大基因工作已超20年,新冠疫情期间,尹烨每天的睡眠时间仅为4小时,但他依旧笔耕不缀,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尹哥聊基因”、喜马拉雅“天方烨谈”栏目中科普生命科学知识,不断纠偏人们对新冠疫情的错误认知。

3月中下旬以来,“雅培5分钟查出阳性”、“斯坦福15秒搞定”、“指尖验血5秒查出抗体”等消息,令世人瞩目;“美国检测技术先进、一个月内技术迭代7次”的说法,开始在网络上传播。

尹烨觉得,非专业人士的认知错误甚多,一些专家也把实验室场景无限放大到了生活场景之中,造成了社会不必要的恐慌。4月下旬,尹烨分3次接受《财经》专访,详解检测技术的原理,以及病毒与人的共生关系,呼吁民众“守脑如玉”。

“小偷”与“警察” 早筛有助防控,停尸房样本无意义

《财经》:指尖验血,5秒查出新冠抗体,靠谱吗?

尹烨:核酸检测是早期筛查,查什么呢?“小偷”。病毒是潜伏在你体内的“小偷”。血清学检测,查的是抗体。抗体是“警察”,专门用来抓“小偷”的。

“小偷”会变异,会“伪装”,“警察”就必须是特异性的,每个抗体只识别一类“小偷”。而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则是“警校”,“警校”负责放出特异性“警察”,抓特异性“小偷”。

为什么核酸检测是早期筛查的手段?病毒感染机体,最先能检测到的是病毒的核酸。“小偷”进入身体以后,每个人产生“警察”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小偷”进来8天,才有一半的人体可能会检测到“警察”,而且,需要“警察”达到一定的量才能被查出来,比如,你体内的“警察”超过100个,抗体检测才能发现。

指尖验血测抗体的优势是快、操作便捷,适合与核酸检测相结合来确诊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但如果单独使用这种方式,“警察”没及时出现或者“警察”数量不够的时候,你就查不出来,就会有非常大的漏检风险。

目前,不管是在中国新冠诊疗指南,美国FDA(美国药监局),还是世卫组织发布的文件,核酸检测仍然是新冠肺炎确诊的金标准,抗体检测可以作为核酸检测的重要补充。

《财经》:Bodysphere公司宣称2分钟查出新冠抗体,靠谱吗?

尹烨:Bodysphere在宣传的时候声称已获得FDA授权,随后被FDA明确驳斥,在愚人节闹了一出乌龙。该公司以“2分钟快速检测”为噱头,其实用的就是胶体金法测抗体,这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标记技术,因以胶体金为标记物,可以对蛋白质(抗原抗体)等大分子物质进行定位定性检测而命名。

胶体金检测不是新技术,它其实已经非常成熟,具有检测便捷、结果判断直观等特点。验孕棒就是胶体金法,验尿,两条杠表明你可能怀孕了,时间也是只有几分钟。Bodysphere公司是验血,标准依旧是“两条杠”。但是,抗体代表的是“感染过”,不一定是“感染中”。

“两条杠”检测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我还要再三强调,由于被新冠病毒感染后抗体产生的窗口期较长,抗体检测并不适用于新冠肺炎的早期筛查,需要与核酸检测配合使用。

《财经》:雅培公司5分钟查出核酸阳性,靠谱吗?

尹烨:首先,雅培公司IDNOW的正式宣传是“as little as five mins”,即最低5分钟,其实完成检测需要20多分钟。普通RT-PCR的检测时间是2—3小时,但我们要知道一点,检测时间缩短的同时,要不可避免地牺牲灵敏度。

我们普通RT-PCR的检测限是100-500copies/mL,而雅培的这款快速检测仪,检测限要达到4000copies/mL。也就是说,要等到病毒载量非常高时才能被检出,所以这个检测依然不适合早期筛查的场景。

《财经》:病毒载量高,人会不会已经不是轻症了?

尹烨:追问得好。其实一秒钟就能测出来,你信不信?如果患者不幸过世,体内有天量病毒,比如一毫升样本中有多达10亿个病毒,这种停尸房样本,一秒钟就能测出来。我们所做的核酸检测的下限,是100个样本,病毒载量很低的时候,我就给你查出来了。雅培的检测,样本需要4000个病毒/毫升,这时候就不是零星的“小偷“了,而是”小偷“团伙,当然是团伙容易鉴别,可绝大部分早期病人体内单位体积的“小偷”都低于4000个。

至于“斯坦福15秒“,也是停尸房样本,没什么早期筛查意义。

《财经》:通过唾液做核酸检测,准确率100%?

尹烨:还是一样的问题。无论什么技术,病毒总归来自于样本。现在的研究已经表明,鼻/咽拭子中的病毒含量还是要高于唾液的。如果鼻/咽拭子中都没有足够病毒可被检出的话,唾液的又怎么可能呢?该方法宣传的所谓“准确率达到100%”,那是指他的实验中与咽拭子检测的结果符合率为100%,而咽拭子本身就无法达到100%,它如何能达到呢?尤其在感染初期病毒载量较低的时候,还是要用咽拭子样本才可以更早地检出病毒。唾液检测并没有宣传或想象中那么“高大上”,选择使用唾液做检测,实际上还是医疗资源不足(比如咽拭子缺乏)的无奈之举,需要你用吐痰的方式去吐唾液,吐痰是要咽部用力的。

《财经》:核酸检测是一种怎样的技术?为何需要等待3个小时才能出结果?

尹烨:荧光定量RT-PCR检测技术,是目前为止全球使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全球使用RT-PCR技术的试剂盒反应时间均在2-3小时,中、美、德、韩批准的都相似。

如我在之前所说,检测时间和灵敏度在一定情况下是负相关的,单次样本检测时间过短,造成漏检的可能性势必就增加。而RT-PCR技术兼具批量大、灵敏度高,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所以在早期筛查场景下,使用这个技术是非常适宜的。

另外一点,在批量筛查的场景下,“多就是快”。什么意思呢?虽然一份样本需要3小时,但因为可以批量操作,所以折算成一份样本的时间可以非常短。比如,如果日检测通量可达到2万例,这样折算一份样本不足5秒钟即可出结果(1天86400秒,可交付2万份样本)。

疫情至今,中国的检测试剂盒先后获得了中国、欧盟、美国、日本和澳洲的相关资质认证,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头部公司的检测试剂是稳定可靠、全球认可的。

美国总统特朗普亲自“宣传”的雅培检测法,他在现场把机器弄反了(笑),而且,这种检测比大批量的核酸检测至少贵5倍。它当然有自己的特殊场景。中国是大型公立医院为主,批量测试更合适;美国基层诊所最多,一个医生每天也就面对七八个患者,雅培的设备很合适。但我们不要神化它,它不是黑科技,中国也有,3月16日就获批了,在杭州。

中国的诊断试剂,与美国是否有差距,应该说基本相当,我们更多的是在一体化集成技术方面有一些小差距。

守脑如玉 不要夸大实验室场景,科普很重要

《财经》:一位知名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表明,粪便里也有活病毒。那么,患者治愈的标准或者隔离的标准是否需要调整?病毒是否有活死之分、强弱之分?我们如何界定并应对?

尹烨:关于粪便中检测到的新冠病毒,一直以来有多种争议,某篇文章说能够培养出活病毒,另一篇又说培养不出来活病毒。这是为什么?首先,所谓“检测出病毒”,可能是病毒的残骸,这个时候其实已经不具有传染性了。至于说粪便中能否培养出活病毒,要看培养条件,用较好的实验室培养条件让少量病毒”起死回生”,这当然是做得到的。粪便中虽然可以分离到活病毒,但日常条件下传染性也相对较低。

《财经》:此前,中日医院呼吸科林江涛教授在接受我们专访时,提到了实验室场景和生活场景的区别,他的意思是,不要把实验室场景搬到生活场景中,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尹烨:对科研人士来讲,这是基本常识。但疫情发生以来,发生了大量把实验室场景放大到生活场景的“事件”。比如所谓的“双黄连体外有效“,体外是可以杀毒,但到了体内,这种场景根本无法重现,你能把双肺浸泡在双黄连里?

上周特朗普也犯了类似错误,呼吁向体内注射消毒剂杀毒,导致很多美国民众因此就医。作为公众人物,专业也好,不专业也罢,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谨言慎行为好。如果是科研人士,在发表研究成果的时候,同时需要对民众科普,比如,“体外与体内不是一回事“,”一万个‘体外有效’,才会催生出一个‘体内有效’。

《财经》:新冠病毒还有很多“未知”,这可能是民众容易听信各种说法的根源。

尹烨:你说得对。流感感染人数更多,从长周期看,新冠肺炎死亡率可能会与流感仿佛,但民众对“已知”的流感就不恐慌,对“未知”的新冠病毒就“惊弓之鸟”。

不仅民众如此,专家的认知也在不断迭代。核酸检测是近10年快速进入临床的新技术,SARS期间还没有大量应用。这次疫情,即使是知名的专家,认知上也有偏差,比如,把“技术准确率”和“临床阳性率”混为一谈。

刚才已经谈到,病毒是“小偷”。那么,“技术准确率”就是把“小偷”抓出来的能力,比如100个“真小偷”,能抓出来95个,那就是95%的准确度;而“临床阳性率” ,是说在所有受检人群中有多少“真小偷”被检出(只是打比方,并无歧视患者之意),这两个概念差别还是很大的。假定100个疑似检测者里只有20个“真小偷”,你把它们都抓出来了,那么准确率是100%,但部分专家却误解成准确度只有20%,公开传播以后,在社会上就造成了很大的质疑和混淆。

疫情期间,众说纷纭,我有个半开玩笑的说法,民众“守脑如玉”比“守身如玉”还重要。

特效药、疫苗与免疫力平衡

精壮暴死,久病延年

《财经》:特效药和疫苗的原理是怎样的?有人说,特效药好比大炮打蚊子,难度低,会先出来;疫苗是精准打击,难度大,会后出来。特效药和疫苗,在应对传染病中,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

尹烨:药物和疫苗面对的人群是不同的,药物主要针对于患者,而疫苗是给健康人用的,主要作用是预防。全球各个国家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药物和疫苗的开发,有效的药物已经有了眉目,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针对新冠的特效药,其实,病毒疾病很难找到特效药。

通常说来,研究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新型药物需要花费十数亿美元,耗时10年以上。特效药物的原理无外乎两种:1.调节人体的免疫力,让人体免疫系统适时地产生抗病毒特性来打败病毒;2.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减弱病毒在体内的繁殖。

疫苗的原理就是提前注射减毒或灭活的病毒或病毒分子片段,刺激人体的免疫反应并产生抗体,等到下次真正的强大敌人侵袭时,一举歼灭。

特效药的开发难度并不低。可以说,找到特效药是目前各项新冠研究工作的重要工作。但对于传染病的防控,疫苗的持续开发是重中之重,SARS之后疫苗研发的半途而废就是一个的教训。不得不说,在抗疫过程中,各种手段都是必要的,也都是应该储备的,多手段齐上,才是一个更加明智的选择。也就是说,无论是特效药、疫苗都会是一个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

《财经》:细胞因子风暴可能会置人于死地,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背景下,人类目前都有哪些手段,避免细胞因子风暴发生?

尹烨:避免细胞因子风暴,核心是把免疫力调节在合理水平,即:不能过于亢奋,结果“杀敌一千,自损一万”。这不是个新课题,只是随着对新冠病毒的了解加深,临床开始越发关注这个指征以减少危重率进而降低病死率。针对这个问题,临床还是有一些办法的,部分研究者认为,中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

免疫力弱,感染病毒的风险自然大幅增加,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免疫力又不是越强越好,而是要保持平衡,中国有句古话,精壮暴死,久病延年。也就是说,你免疫力太强的话,也许在壮年突然“挂掉了”。我个人的观察是,个别医生的去世,或许就受累于此。作为医生,太知道吃哪些药物可以增强免疫力了,比如增强免疫力的胸腺肽,结果可能是过犹不及,免疫力太强,反而引发了细胞因子风暴。

一般来说,治疗过程中,人体杀死细菌后,细菌体内的大量内毒素,就会释放到人体血液中去。除了抗病毒,我们还要抗这种有害菌。炎症因子很复杂,这里不展开了,千百年来,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医一直围绕平衡人体的免疫力做文章,把人体的免疫力调节到“居中”的位置。

《财经》:在特效药和疫苗短期内无法出现的情况下,新冠疫情是否可能有第二波第三波高峰?新冠疫情预计何时可以结束?如果医疗资源不被挤兑,病死率在1%以下,我们是否需要放松社交管制?

尹烨:在我来看,想要结束新冠疫情,今年之内是不太可能了。据摩根大通研报预测:全球新冠第一波疫情距离顶点已经不再遥远。在第一轮峰值过后,疫情可能呈现多轮爆发的态势,但下一波传染范围可能更小,死亡率更低。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模型显示:大众广泛接种的疫苗的时间要等到2021年3月。

严格管控和复工复产确实存在矛盾,政策确实应该适时调整,不能因噎废食。但反过来说,在有效药物和疫苗上市且充分供应前,人类还不能完全放松,更需要找到一种与新冠长期共处的生活方式。

新冠病毒将与人类长期共存 如果国外实现被动群体免疫,国内何以应对?

《财经》:面对像美国历史上“伤寒玛丽”那样的无症状感染者,我们应如何应对?依据何在?

尹烨:人类知道微生物的存在,是在17世纪下半叶,因为显微镜出现了。但之后200年,没人认为微生物是传染病的原因,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某国或某地不做检测,就没“感染”。

人类第一次看见未知的生物,就会大惊小怪,就想把微生物全部 “干掉”,“汉贼不两立”,这就会导致“用力过猛”。直到“伤寒玛丽”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认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超级传播者”,玛丽携带有伤寒杆菌,却没有任何症状,她一生中直接传播了51例伤寒,其中至少3例死亡,间接被传染者不计其数。

随着人类对微生物的认知越来越深,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传染病都有无症状感染的现象。所以,无症状感染出现在新冠病毒身上并不意外。正如玛丽无症状感染者的身份被确认,得益于当时显微镜的发明以及粪便培养技术一样,新冠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增多,原因之一正是核酸检测技术提升以及检测覆盖面的扩大。

对于无症状感染,我们需要重视,但不必恐慌。如果一个感染者没有呼吸道症状,传播途径就是剩下飞沫传播,传播的可能性会相对减少。我们只要能及时检测和发现,并严格按照目前的防护措施进行防护,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传染。

现在我们知道了,每个人身上都会携带无数病毒,烈性病原也可以带菌生存很多年,比如“伤寒玛丽”。在生命科学中,唯一的不例外就是例外,如果符合传染条件,绝大多数人都会感染艾滋病,但就是有人永远不得艾滋病,她是“艾滋病玛丽”。

总的来说,新冠疫情,是全人类第一次从分子和基因的层面学习和认知病毒。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新冠病毒有特点但绝不特殊。我们只是用了新技术,看清了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现象。

《财经》: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增多,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核酸检测技术提升以及检测覆盖面的扩大,那么在核酸检测覆盖面还不足的时候,以它为金标准,决定患者是否具备住院的资格,是否过于超前了?

尹烨:你说的是武汉在疫情早期的状况。回头来看,临床标准和核酸检测相结合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后来的指南也对此进行了完善。

《财经》: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开始较大规模地展开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中国也已开始进行,我们需要筛查出所有“伤寒玛丽”吗?

尹烨:在国内疫情可控、海外疫情发酵的背景下,海外“警察”(抗体)多,正在被动实现群体免疫;而国内“警察”少,如果疫情倒灌,反而不利于形成阻断病毒传播的天然屏障。“摸清家底,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展开下一轮防控”。

《财经》:刚才你谈到,因为检测技术提升、覆盖面扩大,“伤寒玛丽”等无症状感染者的广泛存在,意味着新冠病毒会长期与人类共存。通过这次新冠疫情,人类应如何调整与病毒、与自然界的关系?

尹烨:病毒存在于这个星球已经有数十亿年了,我们人类,也就是智人,往多了说,统治地球也就1万年。你能说你是地球的主人,而病毒不是?从智人出现那天起,病毒就与我们相生相伴

从病毒的角度来说,它们感染宿主的首要目标不是用强致病性或致死率杀死宿主,而是和宿主共存。目前来看,新冠病毒可能会像流感一样,周期性、季节性、社区性传播。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并考虑如何大范围内和病毒共存。同时,人类也别再轻易去干扰其他物种的栖息地,打破自然界的平衡。

在过去的17年里,人类已经被冠状病毒绊倒3次了,2003年的SARS,2012年的MERS,2019年底的COVID-19,而人类毫无办法。大家一直都盼着,是不是气温一升高,它就退了?但现在温度已经很高了,前段时间大家表扬的新加坡也出了很大的问题,所以新冠病毒在告诉我们,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去认知生物,去认知生命科学,人类需要对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主人保有敬畏之心。

尹烨亲笔翻译!这位伟大科学家,把科普文写成散文诗

新的一年,又是清点去年完成的目标和立下新一年flag的时候了。热爱读书的你,在过去一年读了多少本书呢?而尹烨在2023年不仅又双叒叕读了200多本书,还延续了他一年一度的荐书马拉松传统,在4个多小时的直播中盘点他去年在书中的收获。尹烨是华大集团CEO,肉眼可见的忙碌,他是怎么做到一年看两三百本书的?一方面,他利用了一切碎片时间来阅读,出差通勤必看书,一年坐200趟飞机或高铁,就有200本书伴他出行。另一方面,尹烨本身就有专业知识加持,再加上这么多年手不释卷,对前沿新知一直保持着更新,就成功把书“越读越薄”。当他拿到一本书——特别是他已经读过上千本的生命科学类的书——就可以跳过对已有研究的综述,只需要看作者的创新点了。

尹烨分享读书方法但是,有这样一位生命科学的科普作者,尹烨却把他的书“越读越厚”,甚至忍不住毛遂自荐,主动请缨翻译这位作者的书。他就是刘易斯·托马斯,一位改变了人类关于免疫学和实验病理学认知的伟大医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获得文艺类图书奖的作家。

尹烨说:“在人类的生命科学史或医学史上,无论再过多久, 刘易斯·托马斯这个名字都会历久弥新。”

1、诗人科学家刘易斯·托马斯

刘易斯·托马斯出生于1913年的纽约皇后区,在父母亲的诊所里长大。他15岁就考入常青藤普林斯顿大学,入学之初成绩平平,但对幽默诗歌和文学有浓厚兴趣,并常有作品发表。大学后两年,他突然对学习兴趣激增,从文学转向医学。20岁时,刘易斯成功考入哈佛大学医学院,最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刘易斯·托马斯青年时期从哈佛医学院毕业后,刘易斯·托马斯成长为一名杰出的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儿科学、病理学、医学和生物学教授,先后担任三所医学院的院长,以及一家顶尖癌症中心的负责人。他在科学和科普上取得了非凡成就,被称为“现代免疫学和实验病理学之父”。虽然在医生、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以及行政管理者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但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却是他优美的医学人文随笔。

刘易斯·托马斯在忙碌的研究工作期间,他笔耕不辍,将富有诗性的浪漫表达融入到写着“生人勿进”的严肃科学中,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打动人心的科普作品。

大英百科全书介绍刘易斯是科学家、诗人、散文家刘易斯被誉为“诗人科学家”“多才多艺的散文大师”、当代“英语随笔的最佳作者之一”。他用自己的才华,将科学普及写作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洛克菲勒大学以他的名字设立了“刘易斯·托马斯科学写作奖”。他的科普散文《细胞生命的礼赞》在美国国家图书奖评选中同时获得了艺术类散文奖和科学类散文奖。《细胞生命的礼赞》

而尹烨亲笔翻译的这本《脆弱的物种》,则收录了他创作于1984—1992年的演讲稿和未发表的文章,集结了他身为医者的毕生思考,是他带给世界最后的声音。读之是对认识的开拓、对思想的冲击、对生命智慧的启迪。

《脆弱的物种》托马斯才学广博,书中所收录的随笔讲稿内容覆盖的内容丰富广泛,从医学到生命、教育、社会、文化乃至宇宙皆有所讨论。在他的随笔之中,多学科的知识信手拈来、举重若轻。

宇宙、医学、教育、社会关于人类起源,托马斯说,“第一位祖先,即我们 n 代之前的祖先,无疑是一个细菌细胞。”他追溯“human”(人类)一词的语源,来说明其实我们从未忘记自己的出身:

“human”(人类)一词,来自原始印欧语词“dhghem”,意为“土壤”。最为接近的同源词是“humus”(腐殖质),它是微生物的主要产物。

书中还有不少诸如此类的精彩论述,待读者亲自感受。透过本书,你会感知到托马斯的眼界胸怀之宽广;你会感动于他对探知自然的坚持。相信最终你也会感佩于他的谦卑以及合作意识。

2、“四海之内皆兄弟”

托马斯在《脆弱的物种》中论及疾病、药物滥用与老龄化等问题。作为站在世界医学顶端的研究者,他时刻保持着宽阔的视野,始终不忘记为学之本——关注处在困境中的人们(一般也是边缘人群)。他们是生活在美国城市贫民窟中的拉童、被社会当作“包袱”的失能老人、与我们同样活在现代却因饮用水污染患病的第三世界人民......在托马斯笔下,这些人以与我们平等无差别的姿态出现。他提醒人们重视教育问题,因为“忽视就等同于伤害,会根植于孩子的心灵。”

学生们在莫桑比克的一所学校。飓风“伊代”和“肯尼斯”过后,该校接纳了约5000名5-14岁的儿童。图:联合国他用文字揭露社会对“死亡”和“衰老”的冷漠,“就像死亡是自然而然的那样,衰老亦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我们对两者都敬而远之。”迈入老年的托马斯是否是抱着不满写下了这些文字呢?

老年病他呼吁发达国家应援助落后国家地区,因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他清楚地看到在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差异下隐藏的不同需求,“现阶段,美国的医疗保健系统旨在确保其公民健康长寿,而穷国目前所期盼的只是更好地活下来。”因此,他建议在医学欠发达地区应首先建立现代水平的卫生基础设施,以及自治性极高的地方卫生署。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孟加拉国红新月会协助奥莫尔·巴拉·查克马(Omor Bala Chakma)家安装了供水网络、深管井和厕所托马斯的眼界宽广。他看到的不只有身边的问题,还有无数个触及不到的隐蔽角落。他的心始终牵挂着民众。令人不由地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据说,科学已沾染上傲慢的恶习

托马斯反思医学的教育和发展。指出当前医学发展的局限:“医学领域仍有着诸多没有弄清楚其潜在机制的致命或致残性疾病,特别是老年人的慢性残疾。”他呼吁人们正视医学中的无知,并建议改革医学教育“让医学生更清楚认识到医学的局限”,继续加强对人类疾病的机制研究。

医学研究人们对科学的期待和依赖不亚于对医学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对科技带来的威胁也感触颇深。托马斯指出“世界生态系统面临两大威胁”。一个是遭受资源的掠夺后受到的破坏,一个是核战争带来的短期不可修复恶的伤害。今天,这两大威胁仍步步迫近,令人心惶惶。

大气污染后半生都活在冷战阴霾下的托马斯思索着“自然的心智”、反思着“人类的傲慢”。而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进步。他认为,应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基础研究上。“唯有通过基础科学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世界”,而“认识世界”是科学诞生的原因。

他还提出:科学研究与技术以及应用研究不同,应该跨越民族主义的限制,实现自由互通。并构想应由联合国建立一个国际间科学研究合作组织,以确保学界能为政府提出客观的建议。令人激动的是,2014年在联合国建立了“科学咨询委员会” (SAB),该组织旨在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退化、解决饥饿等问题上为联合国提供决策建议。

科学咨询委员会托马斯预想的美好未来似乎在一步步实现,而这一切来之不易的成就都离不开科学工作者的合作以及坚持,如果可以的话,还应该加上些乐观精神。以我们的作者托马斯先生为例,他在书中写道:

我对我们人类这个物种有着深深的期许,毕竟它是生物圈的新成员,略显稚嫩。以演化的时间来衡量,我们来到地球不过几瞬,要走的路还长着呢。如果我们足够成熟,就可以成为地球的某种集体意识,成为地球的中枢。

今日世界的美好,或是昨日乐观主义者创造的伟绩。

4、合作利他终利己

托马斯主张:“自然界的驱动力是合作。共生将合作行为发展到了极致。”这是在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交流中总结得到的。他预想这一主张可能会被当做”奇闻异事”或更为严重的被无视。而在2015年我国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体”的倡导。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上的不谋而合使物种生存的哲学奥义——合作共生熠熠生辉。

自然界的驱动力是合作。共生将合作行为发展到了极致。他提醒我们:”要对人类这个物种怀有谦卑之心,因为我们的出身确实很卑微。据研究可知,我们的祖先单细胞在很早就学会了聚群而居”。被用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蕴藏着几十亿年来物种进化的智慧。“要合作不要孤立“,这对于如今紧张的世界局势以及原子化社会都如当头棒喝。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托马斯始终相信,科学的研究、世界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互相合作。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研究中,他看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联合、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识;在衰老研究以及老年学的发展前景中,他也提及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在第三世界的医疗援助上,更是高喊”四海之内皆兄弟“倡导合力互助。

英国血管外科医生约翰·沃尔夫在加沙为一名患者看病。尹烨在《脆弱的物种》译序结尾用简短有力的九字评价托马斯:顺天地,爱众生,见自己。无论是托马斯还是尹烨,作为科学前沿的学者,他们戒骄戒躁,警惕“自我中心主义”,关怀自然万物;将复杂的科学理论幽默日常化,以极具艺术性的文笔架起了科学和人文世界的桥梁。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尹烨在译序讲出:“我遇到了和自己相似的有趣灵魂。”

翻阅这本书吧,你会发现:我们并非地球的主人。我们是出身卑微、脆弱不堪的物种。但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并决心共同合作,而非自相残杀;决心善待自然,而非掏空资源;“未来我们终将成为地球的中枢”。当然也不限于这些。

2023中国十大品牌年度人物|尹烨:生命科学,无私科普

品牌联盟1月31日讯 1月21日,以“2023,谁为中国赢得尊敬”为主题,由品牌联盟(TopBrand Union)主办、沃尔沃汽车作为汽车行业独家赞助的2023中国品牌节第十八届年度人物峰会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成功举行。

活动中,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华大基因副董事长尹烨因在生命科学领域耕耘多年、贡献良多,而荣膺“2023中国十大品牌年度人物”。

获奖理由:生命科学,无私科普

他是研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也带领团队助力全球抗击新冠,他曾当选为中国最年轻的杰出品质人物,也曾获“中国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他成立罕见病群体组织,带领团队推出多项罕见病救援计划,并携手蔡磊先生助力渐冻症群体研究。他创立多家“鼓励阅读”的公益尹哥书房并常年笔耕不辍,出版多部生命科普书籍,并活跃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化身“科普达人”向公众讲述“听得懂的生命科学”。

尹烨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在此刻,我眼前的那一幅大的牌匾上写着‘谁为中国赢得尊敬’,这个尊敬一定不是我个人的,也不仅仅是我们生命科学的,我觉得此刻中国的每一个人,中国每一个为了美好未来创造的所有人,你们都是我最好的榜样。中国的品牌我也坚信,终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会为这个民族赢得尊敬,让我们一起做得更好,相约每一年,谢谢。”

当天上午的开幕式上,尹烨还以《品牌的基因》为题,分享了品牌基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塑造品牌的独特基因,并深入探究了人类寿命的极限。

尹烨说,自己对永生持否定的态度,所致力的是健康问题。“如果真的到百岁,养生的方法都不花钱,请大家管好嘴,吃完饭走十分钟,迈开腿,最重要的是睡好觉,人只要觉睡得好就没毛病,做好事会让心情始终被滋养。”他表示,只要更加尊重品牌、尊重商业,更加努力地去保护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中国的发展信心自然就越来越多;希望中国的品牌都能够推着中国科技向上、向善,去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以下为演讲实录(有删节):

很高兴在品牌联盟黄金的季节和大家相识,刚才也听到广元的推荐,中国的文脉天然就是基因,这个基因传承非常的强大,我和大家一起探讨品牌的基因180年应该是什么样?1800年应该是什么样?人类万年的文明史又是什么样?

能够在任何时代突破极限才是经典不朽的,比如说巨石雕像或者古埃及金字塔,它变成民族符号的象征。什么才能穿越千年?宗教、科学、一个好故事,“张飞夜战马超”就是一个好故事,人类就是要去相信相信的力量。那些能够穿越千年的背后,要么是绝对真理,要么是接近真理的路上,要么是传递价值观和美。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是最有意思的事情,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华大1999年9月9日成立,那时我们是一家民营组织,并没有所谓的师出有名。人类基因组没有钱,我们就不做了吗?我们董事长讲过一句话,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圈一个1%,所以大家纷纷捐款参加这个项目。今天大家如果到华大,你会看到有一台测序仪,那个叫“穷棒子”精神。

今天在生命科学领域非常自豪地讲,我们是全球唯三、中国唯一拥有自主测试仪平台,我们在这个领域没有代际差,甚至是在领先。2023年,我们在美国基因组生物学技术进展大会上(AGBT)上推出的革命性DNBSEQ-T20X2开启了100美元的人人基因组时代。

去年,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和我们打官司,最终以他支付3.338亿美元和解金结束。要重视知识产权,要尊重知识产权,要布局知识产权。如此,我们才能让中国赢得尊敬。

大家可能更多地关心新能源、新材料和IT,这是BAT的结果,我们已经连续9年位列亚太生命科学第一,自己的期刊全球排名第13。截止到去年11月份,发布550篇CNNS,更重要的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年轻人。华大有9200名员工,平均年龄31岁。真正能把生命科学推进一步的都是年轻人,我特别想和大家讲的是多给机会给年轻人,尤其是人均寿命越来越长的情况下,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比巨人更远,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一个品牌可以在短期内耀眼,我们希望能够做一个穿越周期、坚持长期主义的品牌。

讲完人,我想再说一下水稻。我们做完人类基因组织后,日本牵头在做水稻基因组,我们想和他一起做。不给机会,我们只能独立和它PK。水稻基因组日本已经做了10年,你们还有机会吗?这是当时的场景。华大员工几乎是战争的状态做这样一个事情,日本做的是东北大米,我们叫粳稻,我们找到袁隆平先生做他的杂交水稻本,这张照片是海拔1300米,也是勤劳哈尼族的人民耕作1300年的地方。我们仅仅比日本提前一个礼拜,一个礼拜之后日本把他的水稻基因组进行发表。

科学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第二是谁?第三是谁?全世界超过8000米以上的山有14座,然而我们只记住第一座。

水稻基因组奠定了中国在亚洲基因组的地位,我们已经研究了20年的水稻,我做出了什么样的成果?我们和云南大学的胡教授合作七八年,终于把多年生水稻做出来了。种水稻太累了,每年都要去插秧,还要在水田里。如果可以把水稻做成多年生,我们有的时候开玩笑就是韭菜水稻,能不能做到?没有人类之前,水稻就是多年生,是人类选了年年生。

它像竹子一样,每年都可以从地上重新发育,我们种了8年,就是用杂交的技术,但选择的是多年生的副本。当然,它现在还只能在两广两南种得好一些,我们找有没有基因可以到长江以北去种植?这个水稻入选去年“一带一路”在非洲的援非项目,我们和非洲的同事聊天,他们说就喜欢这个。其实中国人的勤劳大家别低估,我们刚刚在马达加斯加收600公斤,如果可以让所有的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再来一次,是不是能够解决当下比较担心的粮食安全?

讲完水稻,再说一下我自己的小故事。20年前的今天做SARS,这是华大测试基因组,所有无偿捐献给全国防治指挥部。那个时候我们讨论卖多少钱的时候,董事长推门而入说没有人可以发国难财,不管做多少都得给捐了,所以有了这一张我非常荣耀的照片,我代表华大去捐赠相关的试剂盒。

这个组织创始人植入“以华为大”的基因,这个品牌也必将代代传承。2014年,我们做埃博拉的时候,华大员工持续报名。2020年1月份武汉封城,科学家带着华大的小伙伴逆行到武汉,开启艰苦卓绝的核酸检测能力,初期的病毒非常厉害。如果当时没有这一刻,后来也没有华大的检验,为什么可以做100多个国家?大家说我们帮他们建设过百个实验室,难的时候帮助他一下,好的时候会把机会给你,中国的企业应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不是简单的做贸易,而是教他如何做到。

当然,我是做生命科学的,人类寿命极限到底是多少?今天我们开始讨论200岁有没有可能?我们越来越多看到调控基因开关的密码。我们再往上说变成长生不老,我对永生持否定的态度,我所致力的是健康。如果真的到百岁,养生的方法都不花钱,请大家调好嘴,吃完饭走十分钟,迈开腿,最重要的是睡好觉。人只要觉睡得好就没毛病,做好事,让你的心情始终被滋养。乐天派,远离破事。

只有中国更加地尊重品牌,更加地尊重商业,更加保护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我们的信心自然就越来越多。

所谓技术就是指过去异想天开,今天勉为其难,未来习以为常。任何技术不可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我们依然要铭记举头三尺有神明,或者说尊重文化和宗教,没有科技的人文是愚昧的,没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险的。我们希望中国的品牌能够推着中国科技向上、向善,去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向中国品牌致敬,邀诸君与时代共演化,谢谢。

型网红,尹烨

出品|三言财经

近日,华大基因CEO尹烨微博被禁言了,三言财经今日发现他的微博已经解封。这对他逐渐走红的路上算是个节点。

你应该在短视频平台经常刷到尹烨,有在点着香薰的圆桌上的,有在聚光灯下的大讲坛上的。

他给人的印象是似乎各种知识都懂,小到基因,大到元宇宙。似乎懂得基因理论后,就可以贯通历史、科技、人文。他的风头有些盖过了其他科普网红。

百科这样介绍尹烨:他是媒体圈、财经圈、科研圈最受欢迎的生物界“名嘴”,科普工作者 。开设“天方烨谈” 电台节目,受邀出席TEDx、一席等媒体活动。

他是一位高学历的企业高管,讲基因、生命科学专业知识,也谈科技、人文、人生,是个型网红。

抖音粉丝近200万、微博86万人关注他说自己是被“逼”成网红的

目前,尹烨在全网的粉丝有数百万。其中抖音账号有194万的粉丝,微博也有86人关注。

他还有个人公众号,发了500多篇原创,在某音频平台上的节目“天方烨谈”有15.4万人订阅,总播放量超过2.4亿。

这毫无疑问算的上“网红”了。

不过,尹烨在其专业领域也得上大佬的人物,他又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网红的?

尹烨出生于1979年,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工程博士,基因组学研究员。

据华大基因官网介绍,尹烨在2002年加入华大基因,历任科技合作事业部副总裁,华南片区第一负责人,华大控股首席运营官,深圳华大基因医学有限公司(现已与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合并为华大基因)总经理,华大基因总经理等。

尹烨的荣誉还有很多,比如:尹烨是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科研攻关主要参与者之一,曾获得“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十大深圳好青年”、“2017年21世纪中国最佳商业模式先锋人物奖”、“感动深圳2018十佳爱心人物”;《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等多项荣誉。

目前尹烨是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华大基因副董事长。

在生物科学专业领域,尹烨是妥妥的大佬级别的人物。

从专业领域大佬、公司高管到科普网红,尹烨曾在接受采访时称“被逼成了科普网红”。

原来,一开始有长辈不停在家庭群里发养生一类的信息,他想去解释,但又怕得罪长辈,自己还得花很长的时间去码字。

后来,尹烨偶然遇到了某音频平台的高管,就想到了用音频去做科普。

尹烨认为这是件双赢的事,自己既能重新学习一遍知识,又能向大众做科普内容。

2016年3月份,尹烨在该音频平台上发布了第一条音频,开启了他的科普之路。

不过,慢慢地尹烨所谈论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生命科学相关领域,他开始谈孩子成长、教育,谈元宇宙、成功和人生。

从讲科普知识到谈人生、教育不一样的科普网红

从2016年开始,尹烨已经在音频平台上发布了2087条音频,总播放量超过2.4亿,平均每条的播放量能达到11.5万次。

目前,“天方烨谈”在该音频平台的健康养生口碑榜中排名第十二。

从音频的内容来看,基本都是与生命科学、医学、基因等相关的内容,都算在基因科普知识的范畴里。

不过这些年,除了坚持科普外,尹烨还参加了很多活动和访谈,谈论的话题也开始外延,从基因、生命科学到科技、人文知识。

2020年和2021年,尹烨分别参加了此念文化的两个纪录片的录制。

其中2020年《生命·成长》纪录片主题是探索有关生命与教育的话题。

尹烨的采访分三部分,分别为1:以身作则,静待花开;2:我们这一代的教育最需要什么?;3:父母如何才能有一个谋万事谋全局的系统观?

在尹烨的抖音里,这三部分又被拆分成了12集内容。内容主要就是关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孩子如何学习,父母怎么和孩子相处等。

在此念的纪录片里,流传最广的一个片段是下面这个。

尹烨原话: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最傻的事是什么吗?他可以忍受几十年不快乐的人生,却不愿意奋发图强,花一年去让自己改变一下。他不懂得投资自己,他浪费的是自己的生命。

他还参加了由窦文涛主持的节目《圆桌派》,他除了谈老本行基因、生命科学外,还谈及科技和人文、宇宙与意识,以及元宇宙、数字人、教育等。

圆桌派的元宇宙这一期,尹烨圈了很多粉儿。很多人特意开了优酷会员。

他还在混沌学院上线了名为《格物生命之理,致知演化之道》课程,结合人类史与生命演化过程,阐述了对社会、商业、企业发展、人生的思考。

他还参与了《舍得智慧人物》的录制,与郎永淳对话,聊的话题也十分广泛。

在其抖音账号上,从2019年开始,已经发布了300多条短视频,其中一部分是将“天方烨谈”视频化,还有一大部分是参加各种访谈、纪录片的视频片段,另外还不少是尹烨推荐自己书的内容。

他的抖音橱窗里,除了包括一些有关科学、科技、历史等书籍外,剩下的几乎都是华大基因旗下的一些护肤和饮品。

相比其他科普网红,尹烨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尹烨的身份就很不一般,他是上市公司CEO,有一定的知名度。

他曾获得无数的荣誉,名利对他来说,可能吸引力并没有那么高。

而且他的表达也很有特点,虽然他的很多话题都与基因、生命科学有关,但不仅如此,尹烨喜欢结合一些现实问题去阐释。

他喜欢讲故事,列数据,能够旁征博引,表达时很淡定从容,几乎没有卡壳的情况。

种种因素使得他的内容很容易被看懂,又有一定的知识性。相比单纯的科普内容,尹烨讲故事的方式的确很吸引人。

不过网友对尹烨及其言论的评价褒贬不一,这是为什么呢?

商人和科普网红两种身份矛盾?

在知乎上有不少人发表了对尹烨及其言论的看法。

对于尹烨的口才,网友基本都是认可的。不过就是对内容存在不同看法。

有人说,尹烨一提到复杂的东西,就会举浅显易懂的例子来解释,虽然挺讨好观众,但是感觉不像科学家,像是天生的媒体料子。

还有人称自己对尹烨总有一种很做作、刻意立人设的感觉,特别像商业讲师的套路。

也有人从尹烨的内容入手,认为其中很多表达不够精确、严谨,并称视频中的科学知识方面完全是半吊子。

但对此,有人认为虽然可能是知识广而不精,比如演讲中类比、演绎较多,但是能够顺畅的表达也是比较稀缺的。

另一位网友同样认为尹烨能够把各种知识信手拈来,而且逻辑自洽,已经很厉害了。不过他也认为有一些观点有点放飞自我了,感觉是在民科边缘试探。

不过科普本来就不同于科学研究,在表达上要尽可能的简单,有利于传播。

可以看到,不少人在看到尹烨的演讲后,确实有了很多的思考。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看,尹烨与罗翔有些许相同之处,同样是行业专业人士,能把比较枯燥艰深的理论化成大白话,而且能让人有所思考。

至于有人说尹烨的科普带有很浓的商业味,笔者不怎么赞同。难道靠带货几本书和护肤品能支撑华大基因吗?

了解华大基因就应该知道,它的主要收入来自基因检测、医学检验产品。据华大基因2021业绩快报,2021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6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0.20%;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3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1.55%。

显然,尹烨的出圈和走红,并没有对公司业绩带来多大帮助。

对了,尹烨是辽宁丹东人。

你是否最近刷到尹烨的视频,你又怎么看尹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