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宗正寺 宗正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4-20 15:51:08作者:无药可救来源:网友整理

宗正寺 宗正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这个官职有毒,接连克死六个风云人物

魏景初三年(239),明帝曹叡驾崩,遗命大将军曹爽及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几个月后,曹爽上奏升司马懿为大司马,以示尊贵。然而在朝廷议论时,不少人却表示反对,原因是这个官职不吉利。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司马懿

大司马这个官职起源很早,职权是主征伐,也就是掌握国家军权。听上去好像很厉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能够亲掌而且脑子正常的皇帝都会把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司马懿之前所担任的太尉和大司马职权相同,也是掌握军权。两者其实也可以算作是同一个官职,当年汉武帝时期罢太尉,设立大司马。到西汉灭亡光武中兴后,担任大司马的是刘秀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吴汉,吴汉死后由二十八将里排第十六的刘隆代理大司马。刘隆死后刘秀不再设立大司马,而是恢复了太尉。到东汉末年董卓又恢复了大司马一职,之后一直到曹魏初年,朝廷一会儿设立大司马,一会儿设立太尉。

董卓

那么这两个官职的区别又在哪里呢?答案是地位。太尉属于三公之一,名义上已经是人臣能达到的极限,但大司马却是地位在三公之上的上公。因而像司马懿这种早已当上太尉,如今又肩负辅政地位的重臣,要在三公之上得到更尊贵的地位,那就只能成为上公了。然而朝议时大家为何又说这个职位不吉利呢?

这说来就巧了,自董卓恢复大司马一职以来,在司马懿之前担任过大司马的共有六人,分别是:刘虞、李傕、张杨、曹仁、曹休、曹真。然而他们的结局都说不上好,以下对他们六人都做一个介绍。

刘虞字伯安,东海郯人。刘虞是汉室宗亲,而且是东汉末年众多汉室宗亲里和皇室血脉靠的相当近的一支。与刘备、刘表、刘焉等景帝后人不同,刘虞是刘秀长子刘强之后,而且刘强曾经当过太子,因母亲郭皇后被废而失去了太子之位,因而血统相当高贵。

刘虞的祖父官至九卿,父亲官至太守,因而刘虞的仕途也很顺利,从举孝廉开始一路当上了郡吏、刺史、国相,然后成为了宗正。宗正是九卿之一,负责管理汉室宗亲的事务,像哪位王爷犯了法,还有刘备这种宗室后人的户口等等都由他来管。能当上宗正,说明刘虞已经深受皇帝信任。

后来幽州爆发张纯、张举的叛乱,因刘虞早年担任过幽州刺史,在当地威望很高,于是朝廷任命刘虞为幽州牧前往平叛。这是东汉末年朝廷设立州牧之后的第三个州牧,集军政大权于一体,已经有了成为一方诸侯的资本。刘虞随即凭借自己的人望发出告示并制定相关政策宽大处理叛军,最终成功平叛。在这次行动中,后来割据一方的公孙瓒是刘虞的部下,而刘备也参与了平叛行动,但只是个低级军官,并没有和刘虞打交道的机会。

因平叛有功,刘虞被任命为太尉,已经位极人臣。后董卓进京,为了收买人心,加封刘虞为大司马,襄贲侯,刘虞的地位已经高到极致。董卓废帝后,袁绍等诸侯纷纷起兵,因为当时的皇帝刘协是董卓拥立的,因而袁绍不承认其合法性,和冀州刺史韩馥一起打算拥立刘虞为帝,但遭刘虞本人的坚决反对。

后来在如何处理和袁术的关系上,刘虞和公孙瓒二人产生了分歧,加之刘虞反对公孙瓒屡屡出兵,两人关系渐渐势同水火。最终刘虞派兵进攻公孙瓒,却因不善用兵而反被公孙瓒击败,最终被公孙瓒所杀。

刘虞

李傕字稚然,北地泥阳人。原董卓军部将,从属于董卓的女婿牛辅麾下,担任校尉一职,被评价为用兵能力强于孙坚,曾担任董卓的使者孤身前往孙坚大营求和。董卓被王允吕布刺杀后不久,牛辅也死于亲信之手,李傕同战友郭汜听从贾诩之言,会和董卓其他旧部进攻长安。最终李傕等人击败王允吕布,掌控了长安,王允被杀,吕布出逃。

之后李傕等人挟持献帝控制朝政,李傕进位为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封池阳侯。同时,派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杖节镇抚关东,但赵岐因病停留陈留,马日磾被袁术扣留,此事便不了了之。后韩遂、马腾入朝,但因事和李傕等人产生矛盾,双方互相进攻,韩遂、马腾败走。

因连年战乱,加上自然灾害,以及李傕等人纵兵劫掠,三辅大乱。不久凉州军产生内讧,樊稠、李蒙被杀,李傕郭汜互相攻伐,李傕便挟持了献帝,命其拜自己为大司马。后献帝出逃,辗转后得到曹操庇护,张济、郭汜先后死去,贾诩也离开了李傕。最终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率领关中诸将攻打李傕,李傕兵败被杀。

李傕

张杨字稚叔,并州云中人。最初是丁原部下,被何进派往并州募兵,因何进丁原先后被杀,张杨屯兵当地,不久与袁绍合兵讨伐董卓,但又被董卓封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吕布兵败出逃,两次前往张杨处避难,都被张杨以同乡情谊款待。

后献帝东归,张杨率众营救,并提供粮食,被拜为安国将军,假节、开府,封晋阳侯。张杨建议献帝回到洛阳,被杨奉等人反对,张杨便率兵离去。第二年献帝逃往洛阳,张杨再次率兵前往接应,供给粮食,并修缮宫室,事后以不敢为由回到自己地盘,献帝拜其为大司马、假节钺。

后曹操进攻吕布,张杨率兵前往救援失败,不久被自己部下杨丑所杀。

张杨

曹仁字子孝,沛国谯县人。曹操同族,曹操起兵时率众投奔。善于用兵,在与袁术、陶谦、吕布的作战中纷纷立下大功,拜为广阳太守。后张杨为部下杨丑所杀,杨丑死于眭固之手,曹操派曹仁史涣进攻眭固,曹仁击败眭固,兼并了张杨的部队。

官渡之战时曹仁奉曹操之命多次出击,先后在汝南、鸡洛山等地击败刘辟、刘备、韩旬等人,并平定许都周围的叛乱。后随曹操围攻壶关,消灭高干势力,受封都亭侯。

赤壁之战后拜为征南将军,留守南郡,先后与周瑜、马超、关羽等人交战,并平定宛城侯音叛乱。曹丕称帝后拜曹仁为车骑将军,统率荆、扬、益州军事,进封陈侯,食邑3500户。同年曹仁击败孙权手下将领陈邵,占领襄阳,次年先后进封大将军、大司马。

不久曹丕发起三路伐吴,曹仁率领中路进攻濡须、曹休率领东路进攻洞口、曹真率领西路进攻江陵。最终曹休大胜吕范,曹真与朱然相持不下,唯独曹仁惨败于朱桓,部下常雕被朱然斩杀,王双遭生擒,魏军死者千余,三路伐吴因而失败。濡须战败后不久曹仁病故。

曹仁

曹休字文烈,沛国谯县人。曹操同族,年少时从扬州北归中原投奔曹操,被曹操称为千里马。后随曹操四处征战,在虎豹骑中任职。下辨之战时任曹洪的参军,并被曹操属意为实际主帅,率兵斩杀吴兰,击退张飞、马超。

曹丕称帝后,升任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封东阳亭侯。到任后击破孙权驻派历阳的守将,率兵渡江,烧毁孙权的芜湖军营数千家,因功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三路伐吴时率领臧霸、张辽、贾逵等人大败武将吕范,受封征东大将军,假黄钺,领扬州牧。

曹丕死时同曹真、陈群、司马懿一同被任命为辅政大臣。曹叡继位后率兵进攻皖城,斩杀了皖城守将审德,收降吴将韩综、翟丹等人,受封大司马、长平侯,食邑2500户,都督扬州军事。

第二年收到武将周鲂的诈降信,信以为真,率军十万前往皖城接应,落入吴军的包围圈,在得到贾逵的救援后得以突围。此战魏军惨败,死者万余,曹休不久因愧恨病故。

曹休

曹真字子丹,沛国谯县人。曹操养子,年少时随曹操征战,成为虎豹骑将领。在下辩和汉中立下战功,击败吴兰、高翔。曹丕称帝后,进封镇西将军,都督雍州及凉州诸军事,进封东乡侯。先后遣将平定酒泉、河西等地叛乱,重新打通和西域各国的联系,之后西域各国纷纷遣使来朝,受封中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加给事中。

曹丕死时和曹休、陈群、司马懿一同被任命为辅政大臣。曹叡继位后进封为大将军、邵陵侯,地位仅次于曹休。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率兵在箕谷击败赵云、邓芝,并收复三郡,之后命部下郝昭、王生镇守陈仓,并加固城池,成功击退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次年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随后曹真向曹叡提议发起多路伐蜀,结果因连月大雨造成道路泥泞,大军陷入子午谷无法前进,不得已撤退。诸葛亮派魏延吴懿率军追击,在阳溪大败魏军。不久曹真就因病去世。

曹真

纵观以上六人,刘虞担任大司马四年后被部下所杀,李傕担任大司马三年后兵败被杀,张杨担任大司马三年后被部下所杀,曹仁担任大司马后一年打了大败仗去世,曹休担任大司马也是一年后打了败仗去世,曹真担任大司马的当年就打了败仗不久去世。

难怪大臣们要说大司马这个官职不吉利,希望给司马懿换一个职位。

于是司马懿被任命为太傅,虽然成为了地位崇高无比的上公,但也因此渐渐名正言顺地远离了军事。

宗正寺、宫学与宗学,南宋宗室官员的待遇与管理、教育机构

宋朝给予宗室的待遇堪称优渥至极,远胜一般官员,可谓从摇篮至墓园,照顾无微不至。自袒免亲以上赐名授官即享有俸禄,除各王府设有专任教授,另有宗学为教育机构,散居各地的宗室家庭则以经济优势为后盾,聘请名师教育子弟。

自熙丰变法允许宗室参加科举并担任外官,迄宋室南渡,已成出身任职的重要门路,根据《南宋登科录两种》记载,绍兴十八年(1148)时宗室中进士比例占总人数的二十分之一,到了晚宋时期的宝祐四年(1256)时则增长为七分之一,然而绝大多数登科的宗室官员久沉下僚,仅有极少数挤身侍从官之列,他们的人数与对国家的使命感令部分非宗室官员感到威胁,而有宋末泉州大。

法律方面,朝廷对犯法的宗室,只要不是牵涉到政治,即便为累犯仍予以宽大处理,问案不由地方,而统一由宗正司审理,使得宗室面临种种刑事或民事纠纷时,总占据着法律上的优势,为打通种种关节提供方便,事实上除朝仕途发展外,经商贸易亦为宗室谋生的重要出路。

宗室拥有种种特权,朝廷的唯一要求是绝对的忠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宗室官员与理学关系密切的原因;而在各方面,宗室出身的官员普遍拥有这项自觉,无论于朝廷、地方任职,大多能尽忠职守、直言不讳,越接近晚宋,和一般官员相较,此现象越发明显。

宗室的特权专属的管理机构

宋太祖的宗室政策,乃是无论近疏、袒免与否皆纳为一体不放弃五服以外亲属;宋太宗继位后除落实其兄之政策并制度化,而又增加新的戒约,禁止宗室担任拥有实权之官职。北宋初期承袭唐制,由宗正寺管理,但在寺卿长贰安排上便有所差异。

唐代以皇族任宗正寺长官,宋朝则以\"宗姓\"充,以北宋前期担任宗正寺长官者如赵孚、赵安易、赵安仁、赵良规、赵君锡、赵稹、赵湘、赵咸等只为同姓而非宗室来看,宗正寺长官并不一定非由宗室来担任,因此也无法以\"统率宗族\"的名义对宗室进行管理。

仁宗即位后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宗室人数的扩增,亟需对他们进行管束,宗正寺显然无法因应此需求,故大宗正司应运而生,职掌为\"凡宗族之政令皆关掌,奏事毋得专达,先详视可否以闻\",宗正寺大部份的业务转移至大宗正司,两者长期并存,但主导者为大宗正司,宗正寺此后不再任命长贰,只任命宗正丞,至元丰改制后更不再坚持\"宗姓\"原则,南宋后亦多除异姓,其负责业务为:

大宗正司立于仁宗时,神宗元丰时始正名,长贰选宗室有德望者充任,宗正司丞二人则选文臣京朝官以上任职,其业务范围:

由此可知宗正寺负责档案记录与管理,大宗正司则掌管大部分的庶务,重要性远胜前者,元丰五年(1082)规定大宗正司\"不隶六曹,其丞属中书省奏差\",成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机构。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为管理移居西京、南京宗室而设置西、南外宗正司,并建立敦宗院,以作为宗室的集中居所;靖康之难至建炎初乃兵马倥偬之际,大宗正司随高宗御驾迁移,暂时驻跸江宁,西外设于扬州,南外立于镇江,最终西外落脚于福州,南外落脚泉州,成为临安大宗正司外两处宗室最大聚集地。

宗室的教育

(一)专属的教育机构

宗室的教育机构分为宫学与宗学,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先后为皇子、诸王设立侍读、谘议、翊善、侍讲等官,选择条件为常参官中年满五十且通经者。

宋太宗画像

这是宋史最早替宗室设置教授的记录,但仅限于顶端的皇子、诸王子弟,且教授都为兼职,要对诸王府内子弟进行个别授课,显然是有困难的;而为寻常宗室选师,并开班授课的最早记录则是在宋真宗咸平元年(998)以诸王府官兼任南、北宅教授,靖康之难时宗学废弃,高宗绍兴四年(1134)恢复诸王宫大小学,学员仅止于南班宗室且徒具形式,至绍兴二十七年(1157)仍

孝宗隆兴年间(1163-1164)甚至对宫学教授进行裁员,此后\"月朔止一人上讲,所教惟南班宗室十余人,往往华皓。每教授初除及朔望,则赴堂一揖而退\",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十二月将宫学并入宗学,隶属宗正寺,\"于是宗室疏远者皆得就学,而彬彬可观矣\"。由于宗学的迫切性肇始于神宗允许宗室外居,打破原本宫宅聚居格局后,故设置时间比较晚,加上宫学与宗学间具有模糊性,

因此今人亦容易混淆。

实际上宫学和宗学是两种不同的宗室教育形式,前者以诸王宫为单位,类似家庭教师的小班制;后者则设于宫外,招收对象不限宗室世系亲疏,属于大班制,最迟在徽宗崇宁初(1102)才于西京和南京设置。

(二)院外宗室的教育

宫学和宗学为居住临安睦亲宅宗室提供由政府出资的教育管道,但在泉州南外宗正司,大部分的宗室不愿意居住在免费的睦宗院内,尽管住宿免费且给予的津贴更多,他们宁愿搬出去住。

一方面可能与这些宗室的在地化有关,二来他们与皇室的血缘已经疏远,必须依靠科举出身才能光耀门楣,第三即是宗室人数多到睦宗院容纳不下,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知州倪思(?-1220)曾经奏请朝廷加以增建,但仍不敷使用;最后,我们可以发现,现存大部分的南宋墓志铭都属于住在睦宗院外的宗室。

南外宗正司设置于泉州,乃肇因于其为南海贸易的中枢港,能够负担庞大宗室津贴。西外宗正司所在的福州除经济繁荣,还以辈出学者、进士闻名,吕祖谦甚至以\"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最忆市桥登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来形容福州文教昌盛。

孔庙

根据《淳熙三山志》记载,唐代时已在福州建有州学,五代时期持续有所建置,却在北宋初学制毁坏,直到仁宗景祐四年(1037)权州事谢微请准于依托孔庙立学,熙宁三年(1070)又遭毁坏,

可见当地士人对州学的重视,就学者从最初的十来人,到元丰初(1078)增至数十人,直至绍兴十年(1140)张浚增为二百四十人,干道元年(1165)定额为三百人,这还只是为了获得解试名额的门路之一,而福建路登科占南宋总数,不到五人便有一人来自该路,而福州更占福建路之冠,

\"顾今天下士子多而解额窄者,莫甚于温、福二州\",而\"向来解额太窄,出游者众\",也绝非光靠州学、县学培养可以达成\"终场万八千人,合解九十名\"的人数;

福州民间教育,已于北宋中期有所发展,本籍福州的名臣陈襄(1017-1080),于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前便和和士人陈烈、周希孟、郑穆号为\"四先生\",而出于陈襄门下者更以\"显者居多\",南宋《淳熙三山志》对元旦后入学盛况描写极为生动:

尽管至南宋中期许多士人赴太学游学,加上越来越多求学者,由家族父老合力聘请教师到书社的教学情况大幅减少,教书已变成一种行业,反映民间教育普及的情况。

由于宋朝宗室主要依官得禄,除和皇室血缘较亲近的南班宗室可获得直接赐名授官外,受熙宁改制\"其袒免以下亲更不赐名授官,祇许令应举\"影响,宗室疏属必须靠科考任官来获得俸禄,至南渡后宗室散居各处,此状况更加明显。

古代科举

为求中进士而特重教育,与名士交游、为子弟寻求名师势在必行,选择居处常以文风鼎盛之地,如赵汝愚和汪应辰(1118-1176)结为学侣,汝愚子孙四世六人皆名列《宋元学案‧玉山学案〉;赵师恕师承黄干,为朱熹的再传弟子,曾任泉州知南外宗正司。

参考文献:

《中国阿拉伯海上交通史》

《宋会要辑稿》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史》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文献通考》

《宋代宗室史》

《道光晋江县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宋代之市舶司与市舶条例》

《宋代商业史研究》

《东莱集》

《淳熙三山志》

《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漫塘集》

《古灵先生集》

两件家丑外扬,让李世民家族颜面无存

唐朝时候,有一个位高权轻的官职。这个官职,一般人干不好,得皇室里面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担任,这个差事就是宗正卿。宗正卿的差事,一般来说都是王室里面辈分高的人担任。李世民当朝的时候,凌烟阁功臣河间元王李孝恭就担任过宗正卿。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哥,他辈分高威望也高,皇族成员都服他。

唐高宗早期,陇西王李博乂也担任过宗正卿。李博乂是李治的大爷,这家伙辈分高,李世民都要喊他为堂哥。李博乂当宗正卿,所有的皇族子弟,都是他的弟弟或者儿孙辈。他老人家没什么本事,但是靠着辈分,就能让皇子皇孙们服服帖帖。

唐高宗晚年体弱多病,朝政大事由武皇后做主,武皇后让武敏之出任了宗正卿的职位。武敏之是谁,凭什么能出任宗室王爷才能出任的宗正卿位置呢?这件事情,可就说来话长了。

图为李治廷老师饰演的李治剧照,感谢原作者李治廷老师

这件事情,首先要从大唐开国功臣武士彟的婚姻说起。武士彟有两个正妻,前妻相里氏,出身微寒,但是为武士彟生了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相里氏去世之后,武士彟又娶了后妻杨氏。杨氏为武士彟生了三个女儿,武媚娘就是其中的老二。武元庆和武元爽,对继母杨氏和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有怨气,就在武士彟死后,把继母和三个妹妹赶出了家门。武媚娘当皇后之后,就报复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武皇后把两个哥哥从族谱除名了,武元庆和武元爽都被贬官,死在外地了。

武媚娘有一个一奶同胞的姐姐,嫁给了贺兰氏为妻,生下了儿子贺兰敏之。武媚娘把两个哥哥从族谱除名之后,把贺兰敏之过继给了武士彟当孙子,并且让他改名武敏之。武敏之继承了武士彟的周国公爵位,还被武媚娘任命为宗正卿。武敏之出任宗正卿的职位,李唐皇室成员就归武敏之管辖了。武媚娘这么做,也是在培植武家的势力。武敏之被武媚娘当成重要培养对象,就有点飘了,他很快就闯了大祸了。

事情的起因,是太平公主去看望姥姥杨夫人。武敏之被过继给了武士彟,杨夫人就由武敏之的姥姥变成武敏之的奶奶了。武敏之是武家的掌门人,自然要和杨夫人住在一起。太平公主去看望外婆,表哥武敏之作为一家之主,自然要招待太平公主。武敏之看到太平公主带来的宫女漂亮,就起了歹心。据《新唐书》记载,武敏之在家里,把太平公主带来的宫女,给霸王硬上弓了。这件事情,有点三俗,就不多说了,总而言之,此处省略一千字。(此事典出《新唐书》语:“太平公主往来外家,宫人从者,敏之悉逼乱之。”)

宫女被霸王硬上弓了,只好哭哭啼啼告诉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觉得自己的人被表哥欺负了,也是咽不下这口气,就把发生在身边的这件丑事告诉母后。武媚娘一听,头就大了。武媚娘虽然心狠手辣,但是对唯一的女儿太平公主,还是慈爱有加。武媚娘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欺负太平公主,包括她的“侄儿”武敏之。武媚娘很生前,后果很严重,她想杀了武敏之。

图为陈红老师饰演的太平公主剧照,感谢原作者陈红老师

问题的关键是,武敏之是杨夫人喜爱的孙子啊。武媚娘要杀武敏之,还得考虑杨夫人的感受啊。武媚娘对武敏之,早就动了杀心,但是碍于亲娘的面子,只能选择忍气吞声。武敏之这家伙,还真是烂泥扶不上墙,他在对太平公主的侍女下手之前,还干了一件更过分的事情。

这件事情,也是《新唐书》记载的。当时的太子,也就是武媚娘的儿子李弘,经武媚娘做主,聘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为太子妃。娶太子妃的事情非常繁琐,要一系列的繁文缛节。杨氏太子妃和李弘的婚事,都已经选定婚期了。武敏之听说太子妃漂亮,居然把太子妃给骗出去,霸王硬上弓了。(此事典出《新唐书》语:“司卫少卿杨思俭女选为太子妃,告婚期矣,敏之闻其美,强私焉。”)

武媚娘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气得是七窍生烟。武媚娘看着自己的准儿媳被武敏之给祸害了,她只能把太子的婚事取消了。武媚娘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对外还不敢把悔婚的原因说清楚。武敏之接连祸害了准太子妃和太平公主的宫女,两件事情都挑战了武媚娘的底线,武媚娘决定对武敏之下杀手了。

武媚娘想杀武敏之,但是一直没动手,她不忍心让亲娘杨氏看着孙子武敏之被杀。武媚娘一直等着亲娘咽气,再对武敏之下手。杨夫人去世之后,武敏之丝毫也觉察不到武媚娘的杀气,他在奶奶丧期,居然还在花天酒地。武媚娘也不含糊,在杨夫人下葬之后,就把武敏之抓起来了。

图为刘晓庆老师饰演的武则天剧照,感谢原作者刘晓庆老师

抓一个宗正卿级别的大臣,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啊。武媚娘也顾不得家丑不能外扬了,她向天下臣民公布了武敏之的五大罪状,其中就有太子妃和太平公主宫女两件丑事。武媚娘下令,剥夺武敏之的武姓,让他仍然姓贺兰氏。贺兰敏之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害怕了。只可惜,他害怕得太晚了。武媚娘把贺兰敏之流放广东,然后派人在半路上用马缰把贺兰敏之勒死了。

贺兰敏之的死,可以说是震惊了朝野。这下子可就好玩了,天下的臣民,都知道准太子妃被祸害的事情。太子李弘的脸面,可是没地方搁了。太平公主的宫女,名义上也是李治的小老婆。这两件家丑外扬,让唐高宗也是颜面扫地。李世民家族的脸面,被贺兰敏之搞的是荡然无存了。

贺兰敏之本来是武媚娘的重点培养对象,却因为太作,把自己作死了。武媚娘失去了朝廷中的重要支点,这才想起了娘家的几个正牌侄儿了。武媚娘没有办法,只得把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侄儿找回来培养。贺兰敏之作死事件,太子李弘输了,贺兰敏之也输了,太平公主也是输家,只是便宜了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人啊。

参考书目:《资治通鉴》《新旧两唐书》

《隋唐往事》系列贴文,由王福星原创。码字不易,请尊重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人已经和维权公司签约,委托维权公司代理维权。未经授权转载者,维权公司会代表本人维权。

莲花楼第十四集 元宝山庄庄主被杀,泊蓝人头不翼而飞 #好剧推荐

各位神医,救救我家老爷!我家老爷危在旦夕,请务必出手相救!老爷,请听我慢慢道来。方多病被笛飞声打入了几道罡气,情况十分危急。为了化解罡气,李莲花将扬州曼内功传授给了方多病。然而,扬州曼只能暂时压制罡气,要想彻底清除罡气,还需要泊蓝人头的辅助治疗。

泊蓝人头在元宝山庄里,正巧碰上元宝山庄庄主金满堂广招名医治病的机会。于是,李莲花和方多病便前往元宝山庄寻求帮助。金庄主接待了各路名医,然而,李莲花却看出金庄主气色红润,容光焕发,不像是有病的样子。

金庄主坦言,最近一个月,他不断收到勒索信,要求他交出元宝山庄的全部财物,否则就会有杀身之祸。金庄主广招名医,一是为了寻求帮助,二是为了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宗正明珠也受邀来到了元宝山庄,他曾在玉城犯案,但现在已经成为了监察司的指挥使,他打算为难李莲花,但却被李莲花成功化解了。

为了保护金庄主的安全,方多病在金庄主的住处设置了机关阵。金庄主承诺,只要抓住勒索信的元凶,就会把泊蓝人头借给方多病治病。第二天,众人纷纷赶来金庄主的住处,发现方多病已经破除机关阵,进入了屋内。

大家进入屋内后,发现金庄主已经死在了屋内。金庄主的脖子上有一道勒痕,一只靴子被扔在尸体旁。此外,还有一个黑衣人死在了不远处的柱子旁,他的身边有一支断箭。管家认出这个黑衣人是董羚,他是金羚剑,曾向金庄主借过泊蓝人头,但被金庄主拒绝了。

宗正明珠指出,金庄主和董羚之间存在着矛盾,他们互相杀害对方,是为了制造一场谋杀案,然后企图掩盖真相。李莲花认为,既然两人都已经死了,为什么泊蓝人头却不见了呢?于是,他开始分析现场,发现应该有第三个人参与了此事。大家一起分析案情,却因为相互猜忌,没有发现任何有用的线索。

宗正明珠命令手下对元宝山庄进行全面搜索,寻找泊蓝人头的下落。然而,关神医却不同意搜索他的包袱,李莲花上前为他解围。关神医为了感谢李莲花的帮助,决定送给他一件礼物,但具体是什么礼物,还需要等待下集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