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测算

炎运

发布时间:2024-04-19 08:31:49作者:鹰视狼顾来源:用户分享

炎运

本文目录一览:

金陵十二钗命运预言诗和《推背图》大有关系!

--悼红轩重忆红楼梦★脂砚斋再问石头兄--

“踢馆函”扔在“中国红学会”已第283天;“约战函”扔在“北京曹雪芹学会”已第225天。

在《红楼梦》第五回,整个篇幅涉及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大预言。脂砚斋说“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众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实际上,脂砚斋已经向我们暗示了作者的创作手法。像这种大关键处,脂砚斋这个活雷锋总会及时出现。他明确指出,金陵十二钗命运预言诗和《推背图》类似。从而揭示了《红楼梦》是一本密码书,它染指了政事,绝非什么曹家事。

提到《推背图》,大家都知道它是一本千古奇书——预言书。据说是李淳风和袁天罡这两位预言家写的,从唐朝一口气推到两千年之后,最后预言中国成为世界领袖,直到“没有国家没有政府”,“红黄黑白不分明,东南西北尽和睦”,世界大统为止。

由于“天机不可再泄”,所以其设迷极其隐蔽。只有等每一个朝代过去后,人们回头一看,哦,原来如此,才会发现此书预言的惊人准确。

《推背图》由卦、图、谶、颂组成。金陵十二钗命运预言诗前也有图,这里先介绍下《推背图》上的图。让各位领教下《推背图》的厉害之处。

比如说第二象的图上,画着一盘果子。明末清初著名评书大师金圣叹,数了数上面的果子个数,解释说:这一盘果子是李子,暗示李唐王朝。上面李子的数目总共有二十一个,暗示着李唐王朝会传承二十一代。真是一语道中,原来大唐王朝果然不多不少,从开国皇帝李渊到末代皇帝李祝,正好传了二十一个皇帝。

而第三十二象的图上,画着一扇门,门内站着一匹马。这是一幅字谜图,是个“闯”字,暗射推翻明朝的将是闯王李自成。也是准确无比。

这里就再讲解个即将发生在200年后的一个完整的卦象,和《红楼梦》里王熙凤的未来命运预言诗作一番比较。也等待200年后验证,看看笔者说的对不对。

《推背图》第四十五象 戊申 坎下艮上 蒙

图:

图上画着两个武士,持矛戳日。

谶诗:

有客西来 至东而止,

木火金水 洗此大耻。

颂曰:

炎运宏开世界同,

金乌隐匿白洋中。

从此不敢称雄长,

兵气全销运已终。

红学砖家:“金乌隐匿白洋中”,金乌,太阳的别称,此处暗射日本。按平均40年出一个卦像,预计第四十五卦象将在200年后运行。也就是说再过约200年后的2220年,日本这个岛国因某种因素将沉入海底。日本原本是好战之国,到头来整个国家沉入海底,兵气全销国运终,从此再也不敢称雄称霸。一切都是天意。

由于板块冲突,地震和火山活动,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现在日本这个岛国已经有下沉这种趋势。君不见日本人纷纷来中国认亲归宗,为自己留后路。

回头再来看《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命运预言诗,除没有“卦”外,其它其实完全是模仿《推背图》的格式来写的。由图、谶、颂组成。图,诗全部具备,而后面的十二梦曲,实际上相当于《推背图》上的“颂”。这里就以王熙凤为例,整理后如下:

图:

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

谶诗: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颂曰: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解曰:一片冰山,乃雪山也,暗射大清的发祥地长白山。凤,暗射皇后也。一只雌凤,站在大清的发祥地长白山上,和《红楼梦》开篇第一回第一段的“大荒山”相呼应。暗射王熙凤乃大清皇后也……点到即止,更多详见本人即将发表的专著。

本文由《红学砖家重评石头记》的作者赖晓伟独家发布。

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为你解读真正的《红楼梦》。

炎症是什么情况?炎症在人体引起哪些症状?今天起来讲一讲!

(一)炎症的概念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并非所有活体动物都能发生炎症反应,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对局部损伤发生的反应例如吞噬损伤因子、通过细胞或细胞器肥大以应对有害刺激物等,这些反应均不能称为炎症。只有当生物进化到具有血管时,才能发生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环节,同时又保留了上述吞噬和清除功能的复杂而完善的炎症反应。在炎症过程中,一方面,损伤因子可直接或间接损伤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另一方面,机体通过一系列血管反应、液体渗出、白细胞渗出及活化,稀释、中和、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同时,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受损伤的组织得以修复和愈合。可以说炎症是损伤、抗损伤和修复的统一过程。

机体许多成分参与炎症反应过程,包括白细胞、血浆蛋白、血管壁细胞、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炎症介质等。

(二)炎症的原因

凡是能引起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因子都能引起炎症,致炎因子种类繁多,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物理性因子高温、低温、机械性创伤、紫外线和放射线等。

2.化学性因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化学物质。外源性化学物质有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和芥子气等。内源性化学物质有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也包括病理条件下堆积于体内的代谢产物,如尿素。药物和其他生物制剂使用不当也可能引起炎症

3.生物性因子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原虫、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生物性因子为炎症最常见的原因。由生物病原体引起的炎症又称感染。病毒可通过在细胞内复制导致感染细胞坏死。

细菌及其释放的内毒素和外毒素以及分泌的某些酶可激发炎症。某些病原体例如寄生虫和结核杆菌,通过其抗原性诱发免疫反应而损伤组织

4.组织坏死任何原因引起的组织坏死都是潜在的致炎因子。例如,在缺血引起的新鲜梗死灶的边缘所出现的充血出血带和炎细胞浸润,便是炎症的表现

5.变态反应当机体免疫反应状态异常时,可引起不适当或过度的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例如过敏性鼻炎和肾小球肾炎。

6.异物手术缝线、二氧化硅晶体或物质碎片等残留在机体组织内可导致炎症。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局部组织的变质( (alteration)渗出( (exudation)和增生( proliferation)在炎症过程中,它们通常以一定的先后顺序发生,病变的早期以变质或渗出为主,病变的后期以增生为主。但变质、渗出和增生是相互联系的,一般来说,变质是损伤性过程,渗出和增生是抗损伤和修复过程。

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统称为变质。变质可以发生于实质细胞,也可以发生于间质细胞。实质细胞常出现的变质性变化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等。间质细胞常出现的变质性变化包括黏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等。变质可以由致病因子直接作用所致,也可以由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反应产物的间接作用引起。变质反应的轻重不但取决于致病因子的性质和强度,还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情况。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成分总称为渗出物或渗出液( exudate)。渗出液的产生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白细胞主动游出血管所致。渗出液若集聚在组织间隙内,称为炎性水肿;渗出液若集聚于浆膜腔,则称为炎性浆膜腔积液。在临床工作中,渗出液需要与漏出液( transudate)进行鉴别(表4-1),两者均可引起组织水肿和浆膜腔积液。

通常情况下,渗出液对机体具有积极意义:①稀释和中和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作用;②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运走代谢产物;③渗出液中所含的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④渗出液中的纤维素交织成网,不仅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还有利于白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在炎症后期的纤维素网架可成为修复的支架,并有利于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⑤渗出液中的白细胞吞噬和杀灭病原微生物,清除坏死组织:⑥炎症局部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渗出液的淋巴回流而到达局部淋巴结,刺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产生。

然而,渗出液过多有压迫和阻塞作用,例如肺泡内渗出液堆积可影响换气功能,过多的心包或胸膜腔积液可压迫心脏或肺脏,严重的喉头水肿可引起室息。另外,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吸收不良可发生机化例如引起肺肉质变、浆膜粘连甚至浆膜腔闭锁。

3.增生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可发生增生。实质细胞的增生,如鼻黏膜慢性炎症时被覆上皮和腺体的增生,慢性肝炎时肝细胞的增生。间质细胞的增生包括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是相应的生长因子刺激的结果。炎症性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损伤组织的功能。

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

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局部发红是由于局部血管扩张、充血所致;局部肿胀主要是由于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和细胞成分渗出所致;发热是由于动脉性充血、血流加快代谢旺盛所致;疼痛是由于渗出物压迫以及炎症介质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所致。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引起局部器官的功能障碍,如关节炎可引起关节活动不灵活,肺泡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均可影响换气功能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当炎症局部的病变比较严重,特别是病原微生物在体内蔓延扩散时,常出现明显的全身性反应,例如发热、末梢血白细胞数目改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寒战和厌食等

发热是外源性和内源性致热原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菌产物等外源性致热原,可以刺激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例如白细胞介素1(I-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提高局部环氧合酶水平,促进花生四烯酸转变为前列腺素E而引起发热

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加是炎症反应的常见表现,特别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白细胞计数可达150002000m3;如果达到4000100m3,则称为类白血病反应。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加主要是由于Ⅱ-1和TNF促进了白细胞从骨髓储存库释放,故而相对不成熟的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增加,称之为“核左移”。如果持续感染,还能促进集落刺激因子的产生引起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多数细菌感染引起嗜中性粒细胞增加;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加;一些病毒感染选择性地引起单核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如单核细胞增多症、腮腺炎和风疹等。但多数病毒、立克次体和原虫感染,甚至极少数细菌(如伤塞杆菌)感染则引起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减少

严重的全身感染,特别是败血症,可引起全身血管扩张、血浆外渗、有效血液循环量减少和心脏功能下降而出现休克。如果有凝血系统的激活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三)炎症的意义

炎症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反应,通常具有如下积极作用:①局限致炎因子,阻止病原微生物蔓延全身。炎性渗出物中的纤维素交织成网,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炎症性增生也可限制炎症扩散。②液体和白细胞的渗出可稀释毒素、消灭致炎因子和清除坏死组织。③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在相应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增生,修复损伤组织,恢复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但是在一定情况下,炎症对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性:①当炎症引起重要器官的组织和细胞发生比较严重的变性和坏死时,可以影响受累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例如病毒性心肌炎可以影响心脏功能。②当炎症伴发的大量炎性渗出物累及重要器官时,可以造成严重后果,例如细菌性脑膜炎的脓性渗出物可以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形成脑疝而威胁患者生命;③炎症引起的增生性反应,有时也可以造成严重影响。例如结核性心包炎引发的心包增厚、粘连可形成缩窄性心包炎,严重影响心脏功能;④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还可诱发某些肿瘤,例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发生结肠癌。因此,在临床治疗炎症性疾病时,除了消灭。致病因子外,有时还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控制炎症反应。

五、炎症的分类

炎症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炎症累及的器官、病变的程度、炎症的基本病变性质和持续的时间等进行分类

依据炎症累及的器官进行分类在病变器官后加“炎”字,例如心肌炎、肝炎、肾炎等。

临床上,还常用具体受累的解剖部位或致病因子等加以修饰,例如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肌炎等。

2.依据炎症病变的程度进行分类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炎症。

3.依据炎症的基本病变性质进行分类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任何炎症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变质、渗出、增生这三种基本病变,但往往以一种病变为主,以变质为主时称为变质性炎;以渗出为主时称为渗出性炎;以增生为主时称为增生性炎。渗出性炎还可以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和病变特点,进一步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等,这些病变的特点将在本章第二节中详细讲述。

4.依据炎症持续的时间进行分类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急性炎症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常常仅几天,一般不超过1个月;通常以渗出性病变为主,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但有时也可以表现为变质性炎或增生性病变为主,前者如急性肝炎,后者如伤寒。慢性炎症持续时间较长,为数月到数年;一般以增生性病变为主;其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炎帝与黄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打仗?靠谱的解释依据考古资料

我们中国人都会自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而受到后世永远的缅怀。关于炎帝与皇帝的关系,长期以来有兄弟说,有无关说,为何打仗很多人都没有说清楚,笔者在此依据考古学的发现,并结合古籍的记载,以此来还原笔者所认为的真实的历史。

一、史籍中炎黄二帝的事迹的发微

关于黄帝和炎帝的传说,最早的《国语·晋语》,其文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其文大致是说,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二人起初都活动与今天的陕西,黄帝以姬水为活动中心,炎帝以姜水为活动中心,二人之所以打仗,由于当时盛行的五德终始说,认为是“异德”的缘故。

在《国语》成书后的数百年,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大内档案和其父亲工作的基础上,又在各地进行了详细的走访,结合各种文献写下了《史记》这本伟大的著作,其首卷《五帝本纪》的首篇便是“黄帝本纪”,记载了黄帝一生的事迹。其中与也有关于炎帝的记述,现节录如下: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司马迁用极为精炼的文字,扼要地介绍了黄帝的成长背景、黄帝与炎帝的斗争过程。下面我将就其中透露出来的信息进行解构,具体有以下四款:

一,司马迁认为黄帝姓公孙,而不是姓姬,出生于少典部落(或是古方国);

二,并未说明黄帝与炎帝是兄弟关系,

三,黄帝年轻的时候,原来的部落联盟(或是方国联盟)首领神农氏已经衰落了,不能再管制各地的诸侯;

四,黄帝决定用武力树立威信,并且取得了一些诸侯的支持;

五,与黄帝同时期崛起的炎帝,由于不得人心,最终在与黄帝的战斗中败北;

六,炎帝、黄帝时期,还存在一个巨大的势力——蚩尤。

司马迁著述极为严谨,其文笔尤为简练,其中剔除了很多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杂说,使得内容更显得真实。例如,《国语·晋书》中所谓黄帝姓姬之说,大概是因为晋国为姬周的同宗,称黄帝姬姓大概是为了自抬身份。

通过以上《史记》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神农氏是一个部族的名子,而炎帝与神农氏并非是一人,神农氏世代都是令人尊重的部落联盟(方国联盟)首领,但是在黄帝的时候衰落了。

上古传说中,神农氏的故事有二:发明农业耕作;尝遍百草,治病救人。神农部族似乎因此而点开超越其他部族的“科技点”,拥有了巨大的威望,并成为部落(方国)联盟的首领。但随着科技的扩散,其他部族也一样获取到了先进的农耕技术,神农氏的威望便逐渐不在了,继而炎帝与皇帝得以崛起。《三皇本纪》“女娲氏没,神农氏作”,再到炎黄二帝的兴起,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二、考古所见的远古时代的黄帝与炎帝部族

关于黄帝和炎帝生活的时代,和距今的时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中国有一个纪元方式称作黄帝纪元,今年是4716年,这个日期是否准确呢?也是歧见纷纭,莫衷一是。

首先要确定黄帝和炎帝生活的时代,就要用多种的分析方法。神农氏及其之后的黄帝炎帝都是父系氏族社会代表,据地质学和气候学家的研究,距今八千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在经历过全新世之后,进入到较之现代更为温暖湿润,当时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下游都仍然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据考古学发现,中国开始种植粟等农作物大概是在一万年前,而八千年前的气候温暖期,谷物开始增产且产量渐渐趋于稳定,而根据裴李岗文化的墓葬反映当时两性之中女性的社会地位较高,但进入到仰韶半坡类型期(距今约6800年)之后,以耕作经济为基础,形成了父系氏族社会。

以父系为中心的血缘家族,把祖先的祭祀视为宗教活动中的关键事物,血缘的远近不一,阶层分化随之产生。阶层关系复杂化的同时出现了首领。也就是说神农氏、黄帝和炎帝这样的男性部族首领是在阶级分化之后才产生的。那什么时候才出现的阶级分化呢?

般认为,把群体生活的聚落金额群体成员的墓葬进行比较探讨是最为有效的办法,因为墓地能够敏感地反映出群体的规模和群体的基础单位,而墓葬机构和随葬品也反映出墓主生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下表就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墓葬情形所反映社会情况表。

通过上述的表格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结论,神农氏、黄帝和炎帝等男性部族首领是活跃在距今6500男性首领地位被突出之后到距今4300年国家出现之前之间,而皇帝纪元的时间也恰好在这一时期,说明皇帝纪元有一的根据,但不能说就是准确无误。

据现古学的成果来看,在距今6500~4300年这段之内,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两大考古文化组,分别是仰韶文化组和大汶口-龙山文化组。

仰韶文化距今约6800到5000年前,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大汶口-龙山文化组合,二者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距今约6300年~4000年,其活跃在今天鲁西苏北为中心,晚期范围扩展到南至皖北,西至豫西,北至辽东。

学界一般认为黄帝活动在黄河中游的陕西渭河流域及以北地区,炎帝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关于炎、黄两大部落的冲突原因,一直未有明确的解释,根据考古资料来看,很可能是炎帝向西扩张的结果。

根据上图所示,大汶口文化原来集中于山东西部,但其后来向西扩张,今天河南中部的颍河流域,乃至西部汝河和山西南部都受到了大汶口文化的影响。这种向西扩张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的边缘,甚至囊括了豫西晋南本属于仰韶文化的地区,即《史记》所称的“炎帝欲侵陵诸侯”,双方的战斗也随之一触即发了。

三、炎黄二帝族群的战争与文化亲族关系

相传,黄帝和炎帝在阪泉进行了多次战斗(古文中的三多是虚指)。阪泉,一般被认为是今天的山西运城附近。那为什么要在那里打仗呢?很可能就是因为蚩尤“为暴”,海盐对中原的输入断绝,人无盐则不能生存,而山西运城地区的解池便是一个巨大的咸水湖,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的食盐。两大定居的粟作农耕部落为了争夺食盐便在解池附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双方爆发了多次战争,最终黄帝取得了盐池战争的胜利。

上图之中,仰韶文化被用黄色代表,大汶口-龙山文化被以绿色代表,文化的核心地区被标以较重的色彩,受到文化影响地区则覆盖以稍浅的颜色。通过这副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中间被太行山脉给阻断了,使其分布恰似鸟之两翼,但两大文化组中间通过今天三门峡(运城)、洛阳和郑州这一线的狭长地带进行联络。

阪泉正处于双方交汇的核心位置,又兼有重要的盐业资源,这使得二者在此作战也是在情理之中。炎帝在阪泉战役失利,失去对盐池的控制权之后,迅速选择了对黄帝妥协。为什么这么快作妥协,其中原因略有以下三点:

第一,炎帝直到自己已经失败,以自己退出天下之争,不愿意再有无谓的死亡,这也是他个人品质的表现。第二,炎帝的东面则是蚩尤所领导的九黎,他们与炎帝是一种敌对关系,如果炎帝的部族如果在阪泉战役损失太大,则很可能无力应对东方部族的进攻。

第三,与蚩尤的敌对关系不同,炎帝和黄帝都是神农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者,二者是文化亲族。考古学中,把一个社会裂变成两个对称组织,称为半族,虽然并不能认定仰韶文化和大汶口-龙山文化是血缘上的半族,但我们可以肯定,他们在文化是一种半族关系,即文化亲族,通俗地说就是兄弟部族。

根据《史记》的记述,黄帝和炎帝都曾属于神农氏的下属。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两大文化族群,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是典型的粟作农业,在大汶口文化时代,其陶器类型也与仰韶文化相同,都是以夹砂红陶和泥制红陶为主,直到龙山文化时期,东方才出现精美绝伦的蛋壳黑陶。炎帝投降后,黄帝善待了他,二者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这也是《国语》中把黄帝和炎帝两个族群的首领说成兄弟关系的原因。

结语

炎帝和黄帝是上古时期的主要部落首领,神农氏是先于炎帝和黄帝而存在的古代部族,他们凭借农业和医药,在女娲之后,充当黄河中下游部族的领导部族可能长达一两千年。在炎帝和黄帝的时代,神农氏衰落了,他们在内不能统御诸侯,外不能抵御他族,于是炎帝和黄帝崛起。

炎帝和黄帝分别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农山文化的部族首领,由于炎帝向西扩张势力,继而双方为夺取领袖的地位,双方在现在的山西运城的大盐池(解池)旁爆发了数次战斗,炎帝一方在失去盐池之后便选择妥协,转而与黄帝结盟共同对付九黎部族的首领蚩尤,最终黄帝一方取得胜利,取代了神农氏,成为新的天子。至于九黎部族是从何而来,他们与炎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与之作战,则是下一篇我们将要探讨的内容。

参考文献:

左丘明:《国语》,中华书局2013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

司马贞:《三皇本纪》,《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43册。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日]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任万明等:《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1期。

陈济民等:《决策树分类算法在姜寨一期聚落遗迹分类中的应用研究》,《测绘科学》2006年第4期。

于海广:《山东龙山文化大型墓葬分析》,《考古》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