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测算

古来稀是什么意思 古来稀前面一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4-19 10:12:11作者:龙行天下来源:网络

古来稀是什么意思 古来稀前面一句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古来稀

#怎样用一句话证明你的大致年龄?#人生古来稀,活着有意义,不能快着走,漫步逍遥骑,幽闲看世界,笑脸品社会,自在生活理,静悄度晚年。

杜甫一生,只活到了58岁,为何会写“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杜甫一生,只活到了58岁,为何会写“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世称为“诗圣”。杜甫的诗,不但写实,还有非常深刻的社会现实含义,并为底层大众发出不平之鸣。

杜甫的诗种类较多,但尤工于律诗。这一点,或许也受到他祖父杜审言的影响。

然而,即使杜甫的诗在后世有着崇高的地位,但他的一生几乎都在郁郁不得志中渡过,最大的官莫过于七八品的“左拾遗”。这个地位和他的文学地位是极度不匹配的。

杜甫的律诗,素有“沉郁悲凉,严谨苍重”的赞誉。比如《曲江二首》,也算是比较出名的作品。

1、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2、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这两首诗,在杜甫所有的诗作里,并不是压卷之作,却又有很不寻常的含义。尤其其中的第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一联,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

我们都知道,诗人写诗,有很多文学上的修辞手法。但杜甫和李白不同,一般都比较写实。然而,此诗中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就让读者感到有点不解。

杜甫出生于712年,死于770年,寿仅58岁而已。而《曲江二首》写于758年,此时杜甫年方46岁。那么,作为一个比较现实派的诗人,为何会发出“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慨呢?

其实,这一句并非杜甫无病呻吟,而是也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的。

758年的大唐帝国,可谓风雨飘摇。安史之乱正给这个曾经强盛的王朝狠狠的打击。杜甫此时虽然身在长安,并在曲江、长安曾经最繁华的游乐场所居住。

然而,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的是什么?依然是权贵有闲阶层们的醉生梦死。即使杜甫这样的“穷酸”,也会为了在曲江游乐而到了“典当春衣”的地步。

而安史之乱给唐帝国带来的冲击,似乎丝毫不能影响曲江的繁华。忧国忧民的杜甫,却没有任何途径为主分忧,唯有将满腔担忧写入诗中。

所以,诗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其实是一种愤激的话。用以表达自己无可奈何、却又无法忘怀的、以天下百姓为重的心情。

年方46岁的杜甫,已经到了到处欠酒债的地步,难道是杜甫突然开始酗酒了?其实是说,世人皆醉,自己也不忍独醒!唯有醉酒,才能暂时忘记那种无处逃避的忧心忡忡。

而人生七十古来稀,更是一种自我劝慰,或者说,是自己给自己找一个借口而已。

古时候的人七十岁就已经是高寿了,更多的是早早地夭亡。而杜甫此时已经46岁,离七十岁也只剩下20余年。这余下的年月里,自己是否就得延续这种“买醉”的生活,才能稍慰愁怀?

因此,虽然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才46岁,甚至他的寿命也只有58岁,却写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法是没有关系的。满怀的忧国忧民却又无力无助的窘况,才驱使杜甫发出如此激愤之语。

“人生七十古来稀”,没读过上半句,根本不算读懂这句话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老话,“稀”就是稀少的意思,很多人认为:在古代能活到七十岁以上的人比较稀有,但是现代人活到七十岁已经很常见,所以这句话现在经常用来形容老人享有高寿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并不是特指七十岁这样一个年纪。

但实际上,如果没读过这句话的上半句,根本不算读懂了这句话,但它的上半句,却少有人知,只有读懂了上半句,才算理解透彻活明白了。

杜甫

大家知道,生活中很多俗语谚语都有典故出处,那“人生七十古来稀”你知道是出自哪里吗?其实呢,人生七十古来稀既不是俗语也不是谚语,而是一句古诗,它的作者是鼎鼎有名的诗圣杜甫,那么这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就是出自于他的《曲江二首》之一。

曲江,又叫曲江池,是当时长安城的一处风景名胜,这首诗写于公元758年的一个春日,这一年,杜甫刚刚经历了一场牢狱之灾被释放出来,但重获自由的杜甫没能得到提拔重用,而是被贬为一个底层的闲职小吏。

杜甫

在离开长安之前,杜甫独自一人来到曲江边,满怀伤感的杜甫,写下了这首曲江赋: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上朝归来,当时他的经济情况是非常的拮据,已经到了连衣服都拿去典当的地步,在这种穷愁失意的人生处境当中,他把典当换来的银两,都拿去买醉,一醉解千愁嘛。

杜甫

但即便如此,杜甫还是到处欠下了不少的酒钱,可见当时的杜甫是多么的窘迫,但是,他觉得不管是官场失意还是捉襟见肘的困境,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能够活到七十岁的人是非常少见的,既然人生苦短,那么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才是快意人生。

如今,我们几乎人人都知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但上半句“酒债寻常行处有”,却少有人知。人生七十古来稀,不仅仅是对人寿命的一个感叹,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深意。

杜甫

古代的官员,基本上没有严格的法定退休年龄,一般在七十岁的时候,就已经走到了事业的巅峰,几乎没有更上一层楼的可能,正好是功成身退衣锦还乡的时候,当时的杜甫,才刚刚46岁,正常的来说,应该还有无限的可能。

但此时的杜甫,已经有了一种颓废和失望的无奈之感,人生过半,要靠着典当衣服来换酒钱,而且还到处欠债,这对于很有情怀和理想的杜甫来说,无疑会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杜甫

在今天看来,当时的杜甫无疑是很悲观消极,但换一种角度,这样的感慨又何尝不是活得通透明白的体现呢?既然真正能够活到七十位极人臣的例子少之又少,那又何必苦苦执着于这种痴心妄想呢!

诗酒为伴逍遥自在地过好下半辈子,同样也是一种得意人生,所以你看杜甫的下半生,就是与诗酒为伴,在居无定所的流离中洒脱地走完了一生,这才是真正的活得通透、活得明白。

“人生七十古来稀”,上一句是什么,杜甫为什么在诗里这么说?

前天收到一个提问,问杜甫最美的诗是哪一篇,当时在出行的路上,又或者是我没有看清问题,就简单回了一句:杜甫的诗,我几乎找不到不喜欢的。答案可能跑题了,但却是我发自内心的回答。于是有个朋友发来了一句杜甫的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问我,这分明就是及时行乐的肤浅思想吧,说杜甫这两句诗就不怎么样,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总之觉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杜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杜甫)

辩证地看,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但杜甫最大的优点是“真”,在于他的有啥说啥,并且有能力能把想要表达的东西完美地表达出来,所以,我喜欢他的任一首诗,朋友提到的这两句诗出自《曲江二首》,真要弄懂这两句诗,不能脱离了全诗的语境来断章取义,今天就说说这两首七言律诗,两首诗全诗如下:

其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其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现在的曲江池)

诗题《曲江二首》,曲江,又名曲江池,旧址在现在的西安城南五公里处,最早为汉武帝所造,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曲江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在开元年间是唐玄宗的皇家苑囿,安史之乱开始,玄宗奔蜀,曲江被毁了第一遭,到757年唐军借回纥军打败安禄山军,曲江又被毁一遭,杜甫这两首诗写于乾元元年(肃宗的年号,就是758年),这个时候京城长安虽然收复,但兵戈未息,杜甫亲眼见到唐朝因而酿成的祸乱,心境十分杂乱,而这次游曲江又正值暮春,所以诗里自然就有伤春之情,依照杜甫的性子,他怎么可能不借写曲江景物的荒凉败坏来哀叹自己的国家呢。

757年,也就是至德二载(这时候还称“载”,没有换成“年”)九月,肃宗的长子李俶和郭子仪率兵十五万进攻长安,另外还有四千多强悍善战的回纥兵帮助唐军作战,条件是如果收复了两京,土地人民归唐所有,而金帛妇女都任凭回纥抢夺,比如后来洛阳收复时,回纥兵就在市井村坊间抢掠了三天。

(安史之乱中的混战)

很快,安禄山军败了,长安、洛阳随即收复,十月,肃宗还京,杜甫也带着一家子人回到了长安。皇帝既然还京了,紧接着就是清算那些曾经在战乱时投降和被安禄山授了官职的人,比如王维、郑虔等人,当然也重赏在战乱期间跟随朝廷的那些人,比如房琯等人,杜甫仍然跟随皇帝,做皇帝的供奉官,还是左拾遗,这个官职其实职责很重要,虽然只是正八品上,但却担负着查遗补阙的重要职责,对于勤政爱民的皇帝,这个职位当然很重要,但对于肃宗这样的皇帝,其实,他并不想听杜甫这样一心忧国忧民的人说一些不高兴的事,杜甫只能无奈地呆在朝里,他勤于上书,诗中说“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明天早上我有谏书要上奏,所以一遍一遍地问时辰,怕错过了早朝;同时他又是非常谨慎的,他写给皇帝的奏折多是提意见的,于是他又经常“避人焚谏草”写谏书打的草稿,他要躲了人焚烧掉。但唐肃宗不喜欢他,前面我们说过,他在凤翔时就被肃宗下旨回家探亲,可见肃宗有多讨厌这位整天提意见的人。其实这是人性的特征,谁又会喜欢一个整天在自己跟前挑毛病的人呢?

(唐肃宗)

于是杜甫整天写谏章,肃宗照样不听,杜甫就在长安这样毫无作用地待着,于是,他在暮春时节游览曲江,写了上面这两首诗。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这浅看是景色描写,但很高明,某种意义上也是国事的象征,诗里的情绪是递进的,看到一片花瓣飞扬在空中,已经让人觉得春光减去,而现在风儿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并没有结束,可是好象皇帝已经不在意了,这怎不让杜甫万分发愁。“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一边看着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这让我再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喝到嘴里。家事国事让杜甫心碎,他又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浇愁。

(诗意图)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绿得像翡翠鸟(古代确有翡翠鸟,一般雄鸟为红色,称为“翡”,雌鸟为绿色称为“翠”)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那些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石狮子)现今倒卧在地上。鸟儿当然不管兴衰,它依然要作巢生存,而那些府门前的石狮子却只能倒卧于尘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仔细推究事物盛衰演化的道理,就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己呢?杜甫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他也是从开元盛世走过来的,他亲眼看到唐王朝最兴盛的样子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而现在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让杜甫有点伤心,也有点灰心,他觉得还不如就这样随波逐流下去,别去争什么荣与辱,名与利又算得了什么呢?还不是转眼就消逝了。

(曲江边的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杜甫很勤恳,每天都去上朝,上朝回来,他就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典衣换得的钱就到江头去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为什么要喝醉呢,当然是麻醉自己,杜甫很穷,他在暮春时节要想喝酒,就要去把春初穿的厚衣服拿去典当了才能生活。“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尽管每次都去典当衣服,他还是不能应负酒债开支,于是,他到处都欠了酒债,但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为什么是小事呢?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杜甫这一年并没有老迈到垂老的级别,只是他身体很差,头发早早就发白了,看上去活脱脱是一个老人了,于是他想到了人这一辈子,能活到七十岁,已经非常稀少了,我何必那么在意这些小事呢。

(穿花蛱蝶)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如果这两句诗放在唐代其他诗人诗里,可算是状景的名句,但在杜诗里,却显得轻飘飘的,因为这不是杜甫的重点,但我们还是看出了杜甫卓越的写作能力,蛱蝶就深深见,而蜻蜓才款款飞,真准确,掉换一下呢,不行。杜甫把眼光由自身重新放到曲江风景有描写,这是他眼中所见的活的景色。老杜把它们视作春光的代表,跟它们对话,其实也在跟自己说:“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传话给美丽的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这只是暂时的相赏,但也不要违背美好啊!

是杜甫真的要及时行乐了吗,没有,他无可奈何,他还在忠实地履行他的职责,不停地写谏书,但没有用,他在消残的春光跟前,对着春光将逝,他灰心,他伤逝,他不甘心。

幸好,杜甫这样的伤心、无奈、颓废的日子没过多久,否则他真有可能变成一个被现实压迫而及时行乐的人,他这样在长安生活了半年多,就受朋友房琯的牵连,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了,这个职务的职责是主管祭祀、礼乐、选举、医筮、考课等等的文教科研工作。这一次离开长安,他再也没有回来过,在初夏的一天,杜甫向长安投去了他最后眷恋的一瞥,怅然远去了,也正是这一次从皇帝身边走开,使杜甫真正成了一位接近人民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

如果我们不割裂开来读其中有及时行乐思想的句子,就会发现,在写这样的句子时,杜甫仍然是真诚的让人心疼的诗人,他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这难道不让人更加敬爱吗?

(【唐诗闲读】之132,图片源自网络)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一联对得并不工整,为何还被奉为经典?

律诗对格律有着严格的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否则就会被视为失对。作为律诗的绝顶高手,杜甫的联句以工整著称,诞生了许多经典。

然而,杜甫也有失对的时候,比如那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就和上一句对得并不工整,却被很多人视为经典,这是为何呢?我们先来看整首诗:

《曲江二首·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这两首七律创作于杜甫的晚年,此时的他诗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重点看下此诗的颔联,分析下为何能够成为名句。

从对仗角度来说,酒债和人生失对,寻常和七十失对,行处有和古来稀勉强还算工整。所以,严格来说,这一联是整体垮掉的。

但从内涵角度来说,这一联却是神来之笔。杜甫晚年穷困潦倒,为了买酒喝到处赊账,按照常人的眼光,这简直是不可理喻。

为何如此反常呢?杜甫用“人生七十古来稀”做了回答,人生最多也就七十来年,生命短暂,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吧!

在这一刻,杜甫好像李白附体,精神上飞扬洒脱。联系全篇,正因为有了这一句的转折,后四句的乐观情绪才顺理成章,整首诗也显得深刻了许多。

有些学者为尊者讳,强行将寻常理解为长度单位,好像这样就能够避免失对。然而,一旦将寻常理解为长度单位,“酒债寻常行处有”的语意岂非不通?

拙见以为,写作律诗自然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但也不能过于严苛,因辞害意就得不偿失了,杜甫的这首诗虽然有对仗不工整的瑕疵,但依然是经典。

“期颐”指老年人多大年龄?上古时期平均寿命30岁左右?

一个汉字 就是一个故事,大家好,我是聊城王岗。今天跟大家分享2个汉字“期颐”。这两个字相对来说比较陌生。今天我们来剖析一下。

“期颐”这两个字是指人的年龄,具体指多大年龄?为什么说古人很少有人能活过100岁?

“期颐”指的是老年人的年龄

“期颐”指活到100岁的老年人,不同年龄有不同词语代替。

“期颐”这两个字一般形容活到100岁的老人。是表示年龄的一个词语。大家也都知道人的年龄从小到大分别有不同的名词来代替。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80-90耄耋(maodie)。期颐就是指100岁老人。

每个年龄段,都有一个名词来代替。

说文解字:一起来剖析“期颐”二字。

咱们来分析一下“期颐”这个词。期,指的是期待。颐,指的是供养。这两个字合起来暗指百岁老人。《礼记》中有一句话:“百年日期,颐”。就是说,百岁老人应由后代来赡养。在这里也趁此机会。再次也跟正在看文章的年轻朋友说一下,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身边的老人。期颐,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结婚的时候我们一般都说一句祝福的话叫“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赡养老人,是儿女应该做的。

为什么古人很少活到100岁?上古时期平均年龄30-40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个人健康意识的加强,其实现在活到100多岁的老人有很多很多。在古代相对来说,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寿命就小不少。一般来说,孩子的夭折是造成古代人平均寿命极低的重要原因。这些接近上古时期的人平均寿命也就是三四十岁,跟黄帝内经里面说的“都能活到100多岁”还差了六七十年呢。大量考古证明,上古人很多死于二三十岁,超过四五十岁的都很少。所以才有了唐代大诗人杜甫“人到七十古来稀”的感叹。

上古时期人的年龄很低

为什么古人的寿命如此低?

至于上古时期的人为什么很少有活到100岁的,咱看看黄帝内经是怎么讲的?对于为什么现在人活不过百岁?里面的回答也很明确。他们“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把酒当水喝,违反生活常理并习以为常,醉酒行房,放纵精气,满意嗜好使真气耗散,不懂得保持充沛的精气,不能控制情绪,只求得一时痛快,违背生命的快乐正途,生活没有规律,所以年过半百就衰老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的人无知。对待天地人等认识的太少,最终折了寿命。

古人的寿命低,是有原因的

所以,咱们现在社会的老年朋友,一定要 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对我们身体健康觉得有很大的帮助。

身体和心里都要保持健康,才是长寿的最大保障。

人要回归天性,保持身心清净,袪除杂念,体内气血充足而顺畅,精神饱满而舒畅,起居作息有规律,不暴饮暴食,这就能保证活到天年(100-120岁)。

长寿是有秘诀的

综上所述,通过“期颐”两个汉字,来解释老年人寿命的奥秘,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年逾古稀是什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