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从腊月到正月,每一天都充满了浓厚的民俗色彩。在这个喜庆祥和的时刻,除了热闹的鞭炮声、丰盛的团圆饭,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禁忌和讲究,你遵守了吗?
正月初一:迎新纳福,禁忌多
不扫地:新年第一天,为了留住好运和财运,家家户户都忌讳扫地。人们认为扫地会把一年的好运和财富扫走,所以即使地上有些杂物,也会等到第二天再清理。不动针线:女性在这一天不宜动针线,因为古人认为这会“伤破”新一年的好运,带来不幸。不泼水:水代表财运,正月初一忌讳泼水,以免将财运泼走。不杀生: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是春节的重要价值观。正月初一不宜杀生,以体现对生命的珍视。不借钱:正月初一忌讳借钱给别人或向别人借钱,以免财运外流或给新年带来经济压力。不说脏话:新年第一天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用吉祥的话语迎接新的一年。正月初二:走亲访友,亦有忌
不空手拜年:走亲访友时,要带上礼物,以示尊重和祝福。空手拜年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不午睡:初二这天忌讳午睡,因为人们认为这会影响整年的精神状态,带来懒散之气。正月初三:小年朝,禁忌不少
不外出拜年:初三被称为“小年朝”,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日子。这一天忌讳外出拜年,以免打扰到他人的祭祀活动。不宜晚归:初三晚上忌讳晚归,人们认为这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与安宁。正月初四:迎灶神,忌争吵
不宜争吵:初四是迎接灶神回民间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忌讳争吵,以免触怒灶神,给家庭带来不幸。正月初五:破五节,忌留污
清理垃圾:破五节过后,忌讳再留下垃圾不清理。人们认为这会带来晦气和不洁之物,影响家庭的运势。正月初六:送穷日,宜洁净
大扫除:初六是送穷日,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以驱除穷困和晦气。正月初七:人日节,重人情
尊重长辈:初七是人日节,人们要格外尊重长辈,以体现对长辈的敬爱和关怀。春节正月里的这些禁忌和讲究,虽然看似琐碎,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如果你也被这些传统民俗所吸引,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不妨动动手指,为我们这篇文章点个赞吧!同时,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让我们一起交流、学习、传承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从腊月到正月,每一天都充满了浓厚的民俗色彩。在这个喜庆祥和的时刻,除了热闹的鞭炮声、丰盛的团圆饭,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禁忌和讲究,你遵守了吗?
正月初一:迎新纳福,禁忌多
不扫地:新年第一天,为了留住好运和财运,家家户户都忌讳扫地。人们认为扫地会把一年的好运和财富扫走,所以即使地上有些杂物,也会等到第二天再清理。不动针线:女性在这一天不宜动针线,因为古人认为这会“伤破”新一年的好运,带来不幸。不泼水:水代表财运,正月初一忌讳泼水,以免将财运泼走。不杀生: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是春节的重要价值观。正月初一不宜杀生,以体现对生命的珍视。不借钱:正月初一忌讳借钱给别人或向别人借钱,以免财运外流或给新年带来经济压力。不说脏话:新年第一天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用吉祥的话语迎接新的一年。正月初二:走亲访友,亦有忌
不空手拜年:走亲访友时,要带上礼物,以示尊重和祝福。空手拜年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不午睡:初二这天忌讳午睡,因为人们认为这会影响整年的精神状态,带来懒散之气。正月初三:小年朝,禁忌不少
不外出拜年:初三被称为“小年朝”,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日子。这一天忌讳外出拜年,以免打扰到他人的祭祀活动。不宜晚归:初三晚上忌讳晚归,人们认为这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与安宁。正月初四:迎灶神,忌争吵
不宜争吵:初四是迎接灶神回民间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忌讳争吵,以免触怒灶神,给家庭带来不幸。正月初五:破五节,忌留污
清理垃圾:破五节过后,忌讳再留下垃圾不清理。人们认为这会带来晦气和不洁之物,影响家庭的运势。正月初六:送穷日,宜洁净
大扫除:初六是送穷日,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以驱除穷困和晦气。正月初七:人日节,重人情
尊重长辈:初七是人日节,人们要格外尊重长辈,以体现对长辈的敬爱和关怀。春节正月里的这些禁忌和讲究,虽然看似琐碎,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如果你也被这些传统民俗所吸引,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不妨动动手指,为我们这篇文章点个赞吧!同时,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让我们一起交流、学习、传承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
初一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二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初三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初六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 12 岁的男孩,因为 12 是 6 的两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初七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初八
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初九
农历大年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信众要主祀玉皇大帝,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初十
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十一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十二至十五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而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文|凝妈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日子过得真快,眼瞅着就到了除夕,马上进入春节的高潮阶段。小区的树上都挂上了彩灯、相邻两棵树之间挂上了灯笼,大门外贴上了福字,大花盆里的绿叶红花焕然一新,还听到了零星的鞭炮声,节日的气氛渐渐浓了起来。
现在的记忆依然停留在儿时过年的景象中,孩子就是传统节日的传承主体,在过年的过程中,孩子亲身体验、接受知识和观念,积累多年以后,能影响终身。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将直接影响后续的传承和发展。
要想让孩子像我们一样几十年后依然保留着清晰的春节记忆,就别忘了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来历、传说、习俗和禁忌。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来历年在不同朝代,叫法不同,含义不同,时间也不同,多次更替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年,真正意义上的春节也就100多年的历史。
年的叫法:
上古时代,年被称为“腊”。
尧舜时期,叫做 “载”,是天体星辰运载一周的意思。
夏代称为“岁”,有长一岁的意思。
商代称为 “祀”, 表示四时已过,应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
周始称之为 “年”,是谷物收成的意思。
先秦时期称为 “上日” “元日”。
汉代称为 “正日”,
魏晋时期称 “元正” “元辰”。
1912 年辛亥革命后,叫做“春节”。
过年的时间:
最初,人们把冬至这一天定为新年。
秦始皇把新年改到了十月初一。
汉朝,春节是一段时间的总称,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节的高潮阶段。
时期,把农历的新年叫做“春节”,这才是我们现在过的春节,所以也就10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春节也是从腊月初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孩子们一把正月十六开学,也意味着年过完了。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传说给孩子讲过年的传说,可以开启儿童心智,调动起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为他增长见识和智慧提供养料。
过年的传说有不同的版本,可以都讲给孩子听一听。
版本一:
年是怪兽,头上长巨角、身上有鳞片、牙齿和爪子很锋利,每到除夕这一天,就会从沉睡的海底中苏醒,伤害牲畜和人类。
有一年,当大家准备外逃时,村里来了一位老人,采用贴红纸、点蜡烛、烧竹子的做法把年兽赶跑。因为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就开始流行起了贴对联、守岁、放鞭炮的习俗。
版本二:夕是怪兽,年是小孩。年用红绸子,在人们烧竹竿的配合下,把夕赶走。人们为了庆祝胜利,才有了除夕和过年的叫法。
这两个传说可以通过看两个动画具体了解,详见春节陪孩子看3部国产动画片,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品味浓浓年味儿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习俗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邓肯·米切尔教授说 : “习俗一词是指既定的思想方式”。习俗就是习惯与风俗,是长期的文化积淀与约定俗成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历史文化现象 。可以说,有了习俗就有了传承。
1、贴春联、放鞭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春联、放鞭炮的习俗来自过年的传说,有驱邪避灾的寓意。
现在有的家庭也只贴一个福字,“福”字左边是“衣”服,右边是“一口田”,象征着衣食充足。现在人们都想有福气,平安、健康、快乐都是幸福的表现,贴福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2、吃年夜饭
《清嘉录》卷十二中记载: “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祥语,名曰 ‘年夜饭’。”
春节就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分散至五湖四海的家人,在春节都纷纷赶回家中,为的就是吃一桌年夜饭。年夜饭相当丰盛,鸡鸭鱼肉都有,有美好富足的寓意。
饭菜再多,也少不了饺子。饺子一般是白菜馅、豆腐馅,这是很有讲究的。白菜中的“菜”和“财”谐音,有发财的意思。豆腐的腐和“福”是谐音,豆腐水饺表示“兜福”“都福”“都富”,也会富有的象征。有的还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谁要是吃到,谁就有福气。
3、守岁
苏轼《守岁》: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
吃完年夜饭,人们开始拉家常,现在是看春晚。直到午夜十二点钟声敲响以后才去睡觉。我们小时候,是十二点后,就开始放鞭炮庆祝过年,然后再去睡一觉。
守岁是和过去的一年告别,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给孩子传递的是热爱生命、珍惜光阴的人生哲学。
4、穿新衣
《酌中志》 “立春之时,无贵贱……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
春节前,都去理了发,换了发型,准备好新衣服。春节这一天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辞旧迎新,预示着生活的无限美好。
5、压岁钱
压岁钱中的岁同“祟”谐音,“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压岁钱的本意是一种祝福,保佑来年平安健康、吉祥如意,一年都很美好。
压岁钱要包在红纸包中,很郑重,非常有仪式感。现在开始流行电子红包,仪式感就不那么强烈了,给孩子还是要使用真正的红包比较好。
6、拜年
正月初一去拜年,也是教育孩子尊敬长辈的好机会。
拜年就是长辈带着小辈去亲戚朋友家拜会,要说一些吉祥的话,比如“过年好”,送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
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给长辈磕头的习俗,有的地方则用鞠躬来代替,不管哪种形式,都是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敬重。
给孩子讲讲过年的禁忌在小时候,过年是非常神圣的日子,不能随便哭闹、不能乱讲话,要不然会被爷爷奶奶批评,说“这样不吉利”。每当想说话的时候,舌头都要在嘴里绕三圈,生怕说错话,带来晦气。
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初一,说话都要谨小慎微。一些表示没有、完了之类的词不能说,要换一种说法。比如,打破了碗要说“岁岁平安”。
正月初一这天不扫地、不倒垃圾,人们认为垃圾会把运气和财气带走。记得小时候院子里放了鞭炮,一地碎屑,也没人打扫。
还有的地方讲究初一不动刀切菜做饭,只能吃除夕剩下的。基本上初一真的不用做饭,除夕包了好多水饺,还有之前做好的现成饭菜,只需要加热一下就好了。
当然,很多地方已经不太讲究这一些了,不过习俗总是要让孩子知道的。
过年不仅是有很多娱乐活动、有美味可口的饭菜、有大把空闲的时间的节日,也是教育孩子拥有热爱生命、追求健康、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等传统美德的节日。通过给孩子讲述过年的来历、传说、习俗和禁忌,让孩子了解我们的过年文化,传承、沿袭下去。
我是@凝妈悟语,两个孩子的妈妈,致力于培养阳光积极的孩子,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