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陈白沙祠堂 陈白沙祠简介

发布时间:2024-04-19 17:57:55作者:君心似我心来源:网络

陈白沙祠堂 陈白沙祠简介

本文目录一览:

实至名归!陈白沙祠入选“国保”,这段长达542年的历史被激活

“我们这次是势在必得!”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强坚定地说。今年10月16日,国务院印发通知,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称“国保”)共计762处,江门陈白沙祠位列其中。这是陈白沙祠第三次申报国保,黄志强说这个结果是意料之中。

从上世纪末接手管理陈白沙祠以来,江门文博人秉承着保护和活化两个原则,深入钻研陈白沙祠所承载的不凡历史,还原了一代儒者的辉煌一生。新学期伊始,身着汉服的小学生们围坐在陈白沙像周围,大声朗读出“圣贤事业勤而已,未闻懒者留其名”的白沙名句。此刻,这段542年的历史已被激活唤醒,在当下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历史

文博人与白沙祠的34年

10月末的南方早晨,秋风渐凉,阳光和煦。在白沙大道西37号的陈白沙祠内,不少老人推着婴儿车,带家里的孩子在贞节牌坊前玩耍。婴儿脚踝上的铃铛声,老人们闲聊家长里短的谈话声,修缮崇正堂发出的瓦片破碎声,唤醒了陈白沙祠的一天。

1985年4月23日,江门市政府发文宣布成立江门市博物馆,馆址暂设于陈白沙纪念馆内。从此,江门展开了文博事业发展的新一页,江门文博人也开启了保护、修复、展示白沙祠的34年忙碌时光。

江门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梁炳尧在30年馆庆时为文集《而立道更远》撰文,追忆建馆初期的点滴。1984年9月,市政府决定拨款对陈白沙祠进行抢救性维修。针对已经成为危楼的碧玉楼,政府保留了其墙体和梁架结构,将二楼地面全部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经过一个月的全面修复,陈白沙纪念馆于10月正式成立并对市民开放。

彼时,纪念馆是一方面积仅有1113平方米的建筑,四周被白沙村仁贤里的居民楼包围,居民堆放的柴草杂物极不利于古建筑的防火保护。

“这里原来是一个大水塘。”江门市博物馆副馆长林军指着一张20世纪80年代初的陈白沙祠黑白照片说。由于门前水塘的阻隔,陈白沙祠纪念馆的空间异常局促,史料和文物展品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对外展示。1996年10月,江门市规划局正式批准陈白沙纪念馆的建设方案,决定征用陈白沙祠门前约10亩的“凹”字形地块,填平水塘,平整地面,并且根据花都市园林设计院的设计方案扩建纪念馆。

在1996年至2000年间,陈白沙铜像广场、泮池、书画廊、碑廊、白沙耕读园、白沙史迹陈列馆等相继落成,并向市民开放。至此,陈白沙纪念馆的面积已经扩展至今天的1.8万平方米,成为江门市知名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在纪念馆左侧,一条小径通向了江门市博物馆的办公室。江门文博人就在离白沙祠最近的地方,守护着一段500年的历史,见证它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白沙地标,发展壮大为一张江门文旅的金牌名片,“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保护

深挖文物的建筑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是实至名归”“我们信心满满”“早就料到了”“早就应该入选了”……对于陈白沙祠入选国保这个消息,江门文博人显得有些淡定。2005年和2012年,陈白沙祠两次落选国保,前后14年的扎实筹备与不断升级,让他们深深感悟到,“这一次,我们真的准备好了”。

黄志强将前两次失利归咎为没有充分挖掘和提升文物的特色和历史价值,为此,博物馆专门请来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筑中心团队,对陈白沙和陈白沙祠作了仔细的研究与勘察。在团队的启发下,江门文博人重新梳理了陈白沙祠的建筑造诣,以史料为佐,挖掘这些文物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轨迹。

以贞节牌坊为例,在目前的国保名单中,牌楼及牌坊大多为石结构,木石结构在广东,甚至是全国都是少数。在雷雨天气频繁的岭南地区,木结构建筑理应极易受潮受虫蛀鸟啄,但在这里工作了15年的黄志强说从来没有遇到过修缮牌坊的情况,“每年只需要简单保养就可以了”。他说,这与牌坊设计稳定通风、防虫防鸟不无关系,也是牌坊经历500年风雨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负责整理这次国保申报材料的江门市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主任吴兆骏介绍:“在传统专祀男性的祠堂中配置一个纪念女性的堂舍,这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极为少见。”陈白沙祠共四进深,由祠门进来依次为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和碧玉楼,其中贞节堂是专门为纪念陈白沙的母亲林氏所设。对此,江门市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吕明在《白沙祠的碑匾》一书中阐释:“或谓这体现了白沙先生对母亲的敬爱。但其生前对祠堂建制未必有此明确的授意,亦与其一向低调的生活态度不符。因此,考其系门人所为,可能更符合实际。”

“我们对陈白沙祠的建筑特色做了详细的整理和相应的史料解读。”黄志强从书柜里捧出一本今年8月出版发行的图集《陈白沙祠》,里面用了大量的高清图片,展示陈白沙祠建筑布局严谨、造工精细的特点。

近年,江门文博人将3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册,推出了以生平和诗作为线索的人物传记《陈白沙传略》,以陈白沙遗存文物为线索的《岭南一人——新视角下的陈白沙》,系统梳理白沙存世遗迹现状的《白沙遗迹》,全面展示馆内碑匾内涵的《白沙祠的碑匾》……这些著作为学界研究陈白沙和明清儒学提供了丰富的考古文物资源,是传承和传播白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为陈白沙祠申报国保做足了功课。

赋能

传播白沙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上半句刚说完,下半句就没位置了。”黄志强开玩笑地说起以前纪念馆展厅面积的局促。最近,陈白沙纪念馆的展厅拓展工程进入了收尾阶段。

在以前,所有文物史料要挤在不足100平方米的展厅进行展示,不仅展板上的文字字数受到限制,古琴、书法作品等展品也没有足够的位置摆放。如今,展厅被拓宽到300平方米共4个小展厅,陈白沙的生平、艺术、教育、儒学都有了专门的展示区域,许多博物馆珍藏的展品也得以与公众见面。在第一展厅和第二展厅的转角,还增设了茅龙笔展示区域,以绘画的形式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茅龙笔的制作技艺。江门市博物馆纪念馆管理处主任史艳群十分欣慰:“原来这些文物和资料都只能放在仓库里,现在终于可以发挥它们的价值。”

陈白沙一生经历丰富,书法、诗歌等史料不胜枚举。为此,博物馆在新展厅里设置了多媒体室和放映室,观众可以通过浓缩的影像资料感悟陈白沙的过人才识,领略白沙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不凡地位。

除了在展馆内布展,江门市博物馆还活用纪念馆的场地,举行形式多样的国学普及活动,如白沙文化节、开笔礼、国学讲堂、参观游学等等,面向群众传播白沙文化,传承国学经典,为陈白沙祠注入时代新能量。

今年9月,2019年江门市小学生开笔礼在陈白沙纪念馆举行。孩子们围坐在陈白沙像周围,完成了正衣冠、启蒙描红、拜先师、朱砂启智、击鼓鸣志等一系列仪式,领略中华民族勤学苦习、尊师孝亲、仁爱处世的精辟文化。此外,江门文博人还主动走出博物馆,将国学课堂带进学校、机关、企业、社区等地,通过展板展览、专家授课、参观游学等形式,组织学生、公务员、企业职工、居民等群体学习有关诗词、孝道、求知、尊师主题的课程。

“在五六年前,江门还有很多人不知道陈白沙,现在基本人人都知道。”黄志强说。数据显示,去年,陈白沙纪念馆的游客人数突破了30万,其中不乏来自周边城市的游客和附近高校的学者。

下一步,江门文博人将对标国保新标准,对陈白沙祠进行更加细致和严格的保护,同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分享白沙文化的研究成果。“我们正在开发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希望利用陈白沙这个IP打造更贴合当下生活的文化产品。”黄志强说,活化文物是发挥其历史价值的关键一环。

【撰文】李霭莹 叶芷晴 戴惠甜

【图片】李霭莹

【作者】 李霭莹;叶芷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五邑故事

实至名归!陈白沙祠入选“国保”,这段长达542年的历史被激活

“我们这次是势在必得!”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强坚定地说。今年10月16日,国务院印发通知,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称“国保”)共计762处,江门陈白沙祠位列其中。这是陈白沙祠第三次申报国保,黄志强说这个结果是意料之中。

从上世纪末接手管理陈白沙祠以来,江门文博人秉承着保护和活化两个原则,深入钻研陈白沙祠所承载的不凡历史,还原了一代儒者的辉煌一生。新学期伊始,身着汉服的小学生们围坐在陈白沙像周围,大声朗读出“圣贤事业勤而已,未闻懒者留其名”的白沙名句。此刻,这段542年的历史已被激活唤醒,在当下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历史

文博人与白沙祠的34年

10月末的南方早晨,秋风渐凉,阳光和煦。在白沙大道西37号的陈白沙祠内,不少老人推着婴儿车,带家里的孩子在贞节牌坊前玩耍。婴儿脚踝上的铃铛声,老人们闲聊家长里短的谈话声,修缮崇正堂发出的瓦片破碎声,唤醒了陈白沙祠的一天。

1985年4月23日,江门市政府发文宣布成立江门市博物馆,馆址暂设于陈白沙纪念馆内。从此,江门展开了文博事业发展的新一页,江门文博人也开启了保护、修复、展示白沙祠的34年忙碌时光。

江门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梁炳尧在30年馆庆时为文集《而立道更远》撰文,追忆建馆初期的点滴。1984年9月,市政府决定拨款对陈白沙祠进行抢救性维修。针对已经成为危楼的碧玉楼,政府保留了其墙体和梁架结构,将二楼地面全部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经过一个月的全面修复,陈白沙纪念馆于10月正式成立并对市民开放。

彼时,纪念馆是一方面积仅有1113平方米的建筑,四周被白沙村仁贤里的居民楼包围,居民堆放的柴草杂物极不利于古建筑的防火保护。

“这里原来是一个大水塘。”江门市博物馆副馆长林军指着一张20世纪80年代初的陈白沙祠黑白照片说。由于门前水塘的阻隔,陈白沙祠纪念馆的空间异常局促,史料和文物展品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对外展示。1996年10月,江门市规划局正式批准陈白沙纪念馆的建设方案,决定征用陈白沙祠门前约10亩的“凹”字形地块,填平水塘,平整地面,并且根据花都市园林设计院的设计方案扩建纪念馆。

在1996年至2000年间,陈白沙铜像广场、泮池、书画廊、碑廊、白沙耕读园、白沙史迹陈列馆等相继落成,并向市民开放。至此,陈白沙纪念馆的面积已经扩展至今天的1.8万平方米,成为江门市知名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在纪念馆左侧,一条小径通向了江门市博物馆的办公室。江门文博人就在离白沙祠最近的地方,守护着一段500年的历史,见证它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白沙地标,发展壮大为一张江门文旅的金牌名片,“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保护

深挖文物的建筑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是实至名归”“我们信心满满”“早就料到了”“早就应该入选了”……对于陈白沙祠入选国保这个消息,江门文博人显得有些淡定。2005年和2012年,陈白沙祠两次落选国保,前后14年的扎实筹备与不断升级,让他们深深感悟到,“这一次,我们真的准备好了”。

黄志强将前两次失利归咎为没有充分挖掘和提升文物的特色和历史价值,为此,博物馆专门请来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筑中心团队,对陈白沙和陈白沙祠作了仔细的研究与勘察。在团队的启发下,江门文博人重新梳理了陈白沙祠的建筑造诣,以史料为佐,挖掘这些文物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轨迹。

以贞节牌坊为例,在目前的国保名单中,牌楼及牌坊大多为石结构,木石结构在广东,甚至是全国都是少数。在雷雨天气频繁的岭南地区,木结构建筑理应极易受潮受虫蛀鸟啄,但在这里工作了15年的黄志强说从来没有遇到过修缮牌坊的情况,“每年只需要简单保养就可以了”。他说,这与牌坊设计稳定通风、防虫防鸟不无关系,也是牌坊经历500年风雨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负责整理这次国保申报材料的江门市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主任吴兆骏介绍:“在传统专祀男性的祠堂中配置一个纪念女性的堂舍,这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极为少见。”陈白沙祠共四进深,由祠门进来依次为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和碧玉楼,其中贞节堂是专门为纪念陈白沙的母亲林氏所设。对此,江门市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吕明在《白沙祠的碑匾》一书中阐释:“或谓这体现了白沙先生对母亲的敬爱。但其生前对祠堂建制未必有此明确的授意,亦与其一向低调的生活态度不符。因此,考其系门人所为,可能更符合实际。”

“我们对陈白沙祠的建筑特色做了详细的整理和相应的史料解读。”黄志强从书柜里捧出一本今年8月出版发行的图集《陈白沙祠》,里面用了大量的高清图片,展示陈白沙祠建筑布局严谨、造工精细的特点。

近年,江门文博人将3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册,推出了以生平和诗作为线索的人物传记《陈白沙传略》,以陈白沙遗存文物为线索的《岭南一人——新视角下的陈白沙》,系统梳理白沙存世遗迹现状的《白沙遗迹》,全面展示馆内碑匾内涵的《白沙祠的碑匾》……这些著作为学界研究陈白沙和明清儒学提供了丰富的考古文物资源,是传承和传播白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为陈白沙祠申报国保做足了功课。

赋能

传播白沙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上半句刚说完,下半句就没位置了。”黄志强开玩笑地说起以前纪念馆展厅面积的局促。最近,陈白沙纪念馆的展厅拓展工程进入了收尾阶段。

在以前,所有文物史料要挤在不足100平方米的展厅进行展示,不仅展板上的文字字数受到限制,古琴、书法作品等展品也没有足够的位置摆放。如今,展厅被拓宽到300平方米共4个小展厅,陈白沙的生平、艺术、教育、儒学都有了专门的展示区域,许多博物馆珍藏的展品也得以与公众见面。在第一展厅和第二展厅的转角,还增设了茅龙笔展示区域,以绘画的形式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茅龙笔的制作技艺。江门市博物馆纪念馆管理处主任史艳群十分欣慰:“原来这些文物和资料都只能放在仓库里,现在终于可以发挥它们的价值。”

陈白沙一生经历丰富,书法、诗歌等史料不胜枚举。为此,博物馆在新展厅里设置了多媒体室和放映室,观众可以通过浓缩的影像资料感悟陈白沙的过人才识,领略白沙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不凡地位。

除了在展馆内布展,江门市博物馆还活用纪念馆的场地,举行形式多样的国学普及活动,如白沙文化节、开笔礼、国学讲堂、参观游学等等,面向群众传播白沙文化,传承国学经典,为陈白沙祠注入时代新能量。

今年9月,2019年江门市小学生开笔礼在陈白沙纪念馆举行。孩子们围坐在陈白沙像周围,完成了正衣冠、启蒙描红、拜先师、朱砂启智、击鼓鸣志等一系列仪式,领略中华民族勤学苦习、尊师孝亲、仁爱处世的精辟文化。此外,江门文博人还主动走出博物馆,将国学课堂带进学校、机关、企业、社区等地,通过展板展览、专家授课、参观游学等形式,组织学生、公务员、企业职工、居民等群体学习有关诗词、孝道、求知、尊师主题的课程。

“在五六年前,江门还有很多人不知道陈白沙,现在基本人人都知道。”黄志强说。数据显示,去年,陈白沙纪念馆的游客人数突破了30万,其中不乏来自周边城市的游客和附近高校的学者。

下一步,江门文博人将对标国保新标准,对陈白沙祠进行更加细致和严格的保护,同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分享白沙文化的研究成果。“我们正在开发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希望利用陈白沙这个IP打造更贴合当下生活的文化产品。”黄志强说,活化文物是发挥其历史价值的关键一环。

【撰文】李霭莹 叶芷晴 戴惠甜

【图片】李霭莹

【作者】 李霭莹;叶芷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五邑故事

陈白沙:广东唯一从祀孔庙的大儒,提出“学贵知疑”

魅力侨都,人文蓬江。

他是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他集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古琴家等多重身份,他就是来自五邑侨乡的陈白沙。世人为歌颂陈白沙的生平和成就,兴建白沙祠,修建纪念馆,使其流芳百世。

陈白沙纪念馆。黄绍侦 录制

陈白沙

配享孔庙的明代心学奠基者

陈献章,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广州府新会县(今新会区)白沙里人,故又称白沙先生,世称为陈白沙。他是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古琴家,也是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明代心学的奠基者,被后世称为“圣代真儒”“岭南一人”“岭学儒宗”。

陈白沙的文化精髓和学术思想深刻而独特。他提出了著名的“学贵知疑”的教育理论,强调“提出问题”之于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意义,逐渐形江门学派。其白沙心学打破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开启明代心学先河。从陈白沙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直到今天,明代心学思想依然散发着光芒,滋养教育着后世,引起学界持续深入的探究热潮。陈白沙,无疑是蓬江区、江门市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名人。

纪念岭南大儒

从陈白沙祠到陈白沙纪念馆

1574年,朝廷为纪念陈白沙而下诏于白沙乡建陈白沙祠,并赐额联及祭文肖像。纪念馆就是在白沙祠和木石牌坊的基础上修筑的。

1584年,时任南京礼部尚书的何维柏、新会知县袁奎等人为纪念陈白沙捐资兴建陈白沙祠。祠堂为四合院式布局,坐西北向西南,占地960平方米。主体建筑四进深,山墙搁擅、硬山顶、绿琉璃剪边,建筑以左右对称的庑廊相连接。从祠堂门进入,依次有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和碧玉楼。其后, 1640年、1708年、1806年曾多次修建。1983年,市政府拨款16.5万元对祠堂进行修复,并扩建为陈白沙纪念馆,内有陈白沙塑像。1979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坚定文化自信

陈白沙文化节成每年文化盛事

传承白沙精神,弘扬白沙文化。自2010年以来,蓬江区利用陈白沙名人文化资源,打造“白沙故里”文化胜地,已连续9年举办陈白沙文化节。“陈白沙文化节”以文化节品牌扩大影响、传承精神、惠及群众,成为蓬江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以及对外展示本土优秀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夏第五届陈白沙文化节上,蓬江区原环市中学更名为陈白沙中学并揭牌,成为传承白沙文化特色教育学校。学校更名只是将白沙元素外化于形,为让白沙文化内化于心,让白沙文化有故事可说,该校 “多措并举”,把白沙诗词、白沙书法、白沙德育思想等文化精髓,都融入了日常教学中。如将陈陈白沙的诗作《戒懒文》纳入校本课程;定期开展陈白沙书法专题讲座以及书法比赛,拓展诗教的空间;开设白沙古琴社特色项目等。

珍视好陈白沙资源,传承好陈白沙精神,弘扬好陈白沙文化,打造好陈白沙名片,成为蓬江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关链接

游陈白沙纪念馆,领略一代硕儒风采

白沙祠位于沙仔尾街道的白沙仁贤里,是广东少见的由朝廷诏建的官派建筑,也是明代岭南村落与园林特色交汇之地。白沙祠的布局是传统的四合院式结构,主体建筑排列在同一纵轴线上,由前门进,依次为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

门楼两侧有一副由江门著名文学家陈一峰先生撰写的对联“哲理绍程朱,紫水黄云兴邑里;真如传孔孟,光风霁月耀江门”,肯定了陈白沙对儒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为江门增添光彩。

广场中央是陈白沙铜像,铜像前有一块题字为“千秋仰止”的花岗岩横匾,该匾由陈白沙门人增城湛若水所题。陈白沙铜像气宇轩昂,尽显一代硕儒的风采。

牌楼正面悬挂一块刻有“贞节”字样的木匾,背面刻有“母節子贒”四字。这座贞节牌楼是白沙祠的镇祠之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现存完好的两座明代牌楼之一。这座建成于1477年的牌楼,是明宪宗为表彰陈白沙之母林氏夫人贞节事迹而下诏兴建的。

春阳堂是陈白沙静坐修习及讲学的地方。春阳堂的正中挂着“先贤陈陈白沙祠”“江门正派”两块牌匾。春阳堂左侧走廊南端的名为“春阳习静”的房间内有一尊陈白沙研习的雕塑,陈白沙曾在这耕读诗书数载。

贞节堂是用以祭祀陈白沙的父母的地方,为纪念白陈白沙母亲的贞节事迹而命名。“贞节堂”木匾为陈白沙老师吴康斋所书。

崇正堂的堂匾及额联“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原为朝廷所赐,由当时的南京礼部尚书何维柏所书,用以表彰陈白沙对明朝理学的重要贡献。

碧玉楼为陈白沙居住及奉养母亲的住所。碧玉楼是陈白沙的一块碧玉失而复得后所建,陈白沙还为此楼写过诗歌《碧玉楼成和伍南山》。

陈白沙祠周边建筑有小庐山花园、陈列室等。陈列室里陈设着陈陈白沙的生平史迹的相关物品,如体现他哲学思想的作品、墨宝拓片和遗物等。

【整合】黄绍侦 戴惠甜 实习生/陈国文

【图片/视频】黄绍侦

【资料来源】《蓬江区志》 蓬江发布 百度百科

【作者】 黄绍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江门市~江门自营号~五邑故事

实至名归!陈白沙祠入选“国保”,这段长达542年的历史被激活

“我们这次是势在必得!”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强坚定地说。今年10月16日,国务院印发通知,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称“国保”)共计762处,江门陈白沙祠位列其中。这是陈白沙祠第三次申报国保,黄志强说这个结果是意料之中。

从上世纪末接手管理陈白沙祠以来,江门文博人秉承着保护和活化两个原则,深入钻研陈白沙祠所承载的不凡历史,还原了一代儒者的辉煌一生。新学期伊始,身着汉服的小学生们围坐在陈白沙像周围,大声朗读出“圣贤事业勤而已,未闻懒者留其名”的白沙名句。此刻,这段542年的历史已被激活唤醒,在当下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历史

文博人与白沙祠的34年

10月末的南方早晨,秋风渐凉,阳光和煦。在白沙大道西37号的陈白沙祠内,不少老人推着婴儿车,带家里的孩子在贞节牌坊前玩耍。婴儿脚踝上的铃铛声,老人们闲聊家长里短的谈话声,修缮崇正堂发出的瓦片破碎声,唤醒了陈白沙祠的一天。

1985年4月23日,江门市政府发文宣布成立江门市博物馆,馆址暂设于陈白沙纪念馆内。从此,江门展开了文博事业发展的新一页,江门文博人也开启了保护、修复、展示白沙祠的34年忙碌时光。

江门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梁炳尧在30年馆庆时为文集《而立道更远》撰文,追忆建馆初期的点滴。1984年9月,市政府决定拨款对陈白沙祠进行抢救性维修。针对已经成为危楼的碧玉楼,政府保留了其墙体和梁架结构,将二楼地面全部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经过一个月的全面修复,陈白沙纪念馆于10月正式成立并对市民开放。

彼时,纪念馆是一方面积仅有1113平方米的建筑,四周被白沙村仁贤里的居民楼包围,居民堆放的柴草杂物极不利于古建筑的防火保护。

“这里原来是一个大水塘。”江门市博物馆副馆长林军指着一张20世纪80年代初的陈白沙祠黑白照片说。由于门前水塘的阻隔,陈白沙祠纪念馆的空间异常局促,史料和文物展品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对外展示。1996年10月,江门市规划局正式批准陈白沙纪念馆的建设方案,决定征用陈白沙祠门前约10亩的“凹”字形地块,填平水塘,平整地面,并且根据花都市园林设计院的设计方案扩建纪念馆。

在1996年至2000年间,陈白沙铜像广场、泮池、书画廊、碑廊、白沙耕读园、白沙史迹陈列馆等相继落成,并向市民开放。至此,陈白沙纪念馆的面积已经扩展至今天的1.8万平方米,成为江门市知名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在纪念馆左侧,一条小径通向了江门市博物馆的办公室。江门文博人就在离白沙祠最近的地方,守护着一段500年的历史,见证它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白沙地标,发展壮大为一张江门文旅的金牌名片,“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保护

深挖文物的建筑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是实至名归”“我们信心满满”“早就料到了”“早就应该入选了”……对于陈白沙祠入选国保这个消息,江门文博人显得有些淡定。2005年和2012年,陈白沙祠两次落选国保,前后14年的扎实筹备与不断升级,让他们深深感悟到,“这一次,我们真的准备好了”。

黄志强将前两次失利归咎为没有充分挖掘和提升文物的特色和历史价值,为此,博物馆专门请来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筑中心团队,对陈白沙和陈白沙祠作了仔细的研究与勘察。在团队的启发下,江门文博人重新梳理了陈白沙祠的建筑造诣,以史料为佐,挖掘这些文物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轨迹。

以贞节牌坊为例,在目前的国保名单中,牌楼及牌坊大多为石结构,木石结构在广东,甚至是全国都是少数。在雷雨天气频繁的岭南地区,木结构建筑理应极易受潮受虫蛀鸟啄,但在这里工作了15年的黄志强说从来没有遇到过修缮牌坊的情况,“每年只需要简单保养就可以了”。他说,这与牌坊设计稳定通风、防虫防鸟不无关系,也是牌坊经历500年风雨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负责整理这次国保申报材料的江门市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主任吴兆骏介绍:“在传统专祀男性的祠堂中配置一个纪念女性的堂舍,这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极为少见。”陈白沙祠共四进深,由祠门进来依次为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和碧玉楼,其中贞节堂是专门为纪念陈白沙的母亲林氏所设。对此,江门市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吕明在《白沙祠的碑匾》一书中阐释:“或谓这体现了白沙先生对母亲的敬爱。但其生前对祠堂建制未必有此明确的授意,亦与其一向低调的生活态度不符。因此,考其系门人所为,可能更符合实际。”

“我们对陈白沙祠的建筑特色做了详细的整理和相应的史料解读。”黄志强从书柜里捧出一本今年8月出版发行的图集《陈白沙祠》,里面用了大量的高清图片,展示陈白沙祠建筑布局严谨、造工精细的特点。

近年,江门文博人将3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册,推出了以生平和诗作为线索的人物传记《陈白沙传略》,以陈白沙遗存文物为线索的《岭南一人——新视角下的陈白沙》,系统梳理白沙存世遗迹现状的《白沙遗迹》,全面展示馆内碑匾内涵的《白沙祠的碑匾》……这些著作为学界研究陈白沙和明清儒学提供了丰富的考古文物资源,是传承和传播白沙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为陈白沙祠申报国保做足了功课。

赋能

传播白沙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上半句刚说完,下半句就没位置了。”黄志强开玩笑地说起以前纪念馆展厅面积的局促。最近,陈白沙纪念馆的展厅拓展工程进入了收尾阶段。

在以前,所有文物史料要挤在不足100平方米的展厅进行展示,不仅展板上的文字字数受到限制,古琴、书法作品等展品也没有足够的位置摆放。如今,展厅被拓宽到300平方米共4个小展厅,陈白沙的生平、艺术、教育、儒学都有了专门的展示区域,许多博物馆珍藏的展品也得以与公众见面。在第一展厅和第二展厅的转角,还增设了茅龙笔展示区域,以绘画的形式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茅龙笔的制作技艺。江门市博物馆纪念馆管理处主任史艳群十分欣慰:“原来这些文物和资料都只能放在仓库里,现在终于可以发挥它们的价值。”

陈白沙一生经历丰富,书法、诗歌等史料不胜枚举。为此,博物馆在新展厅里设置了多媒体室和放映室,观众可以通过浓缩的影像资料感悟陈白沙的过人才识,领略白沙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不凡地位。

除了在展馆内布展,江门市博物馆还活用纪念馆的场地,举行形式多样的国学普及活动,如白沙文化节、开笔礼、国学讲堂、参观游学等等,面向群众传播白沙文化,传承国学经典,为陈白沙祠注入时代新能量。

今年9月,2019年江门市小学生开笔礼在陈白沙纪念馆举行。孩子们围坐在陈白沙像周围,完成了正衣冠、启蒙描红、拜先师、朱砂启智、击鼓鸣志等一系列仪式,领略中华民族勤学苦习、尊师孝亲、仁爱处世的精辟文化。此外,江门文博人还主动走出博物馆,将国学课堂带进学校、机关、企业、社区等地,通过展板展览、专家授课、参观游学等形式,组织学生、公务员、企业职工、居民等群体学习有关诗词、孝道、求知、尊师主题的课程。

“在五六年前,江门还有很多人不知道陈白沙,现在基本人人都知道。”黄志强说。数据显示,去年,陈白沙纪念馆的游客人数突破了30万,其中不乏来自周边城市的游客和附近高校的学者。

下一步,江门文博人将对标国保新标准,对陈白沙祠进行更加细致和严格的保护,同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分享白沙文化的研究成果。“我们正在开发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希望利用陈白沙这个IP打造更贴合当下生活的文化产品。”黄志强说,活化文物是发挥其历史价值的关键一环。

【撰文】李霭莹 叶芷晴 戴惠甜

【图片】李霭莹

【作者】 李霭莹;叶芷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五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