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柒柒 编辑|马桶
寻霖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接触家谱,是年轻时跟着前辈刘老去长沙市文物工作队走访,刘老发现角落里一个纸箱子里装了很多家谱,便提出拿地方志的复本与其交换。交易很快达成,后来他们在整理时,发现这一箱家谱中竟有宁乡王文清的族谱,其与王夫之等人被并称为清代学术界的湖南“四王”。
湖南图书馆的家谱收集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其派员长驻长沙水陆洲天伦造纸厂,从废纸堆抢救出大量家谱。1987年,刚大学毕业的寻霖被分配至湖南图书馆,到现在,和湖南图书馆一起走过了家谱研究最重要的三十多年。
从鬼市破纸到图书馆馆藏
1990年,寻常周末的凌晨4点,天还未麻麻亮,清水塘古玩市场的摊位在树丛和街道旁一字排开,影影绰绰,买卖双方手持电筒,看货议价,在湖南图书馆工作的年轻研究员寻霖和同事准备在这鬼市上“捡漏子”,古文玩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在找的是一本本家谱和古籍。
“鬼市”的货物既有珍奇物品,也有鱼目混珠,还有来路不正,全凭眼力出手。
高度近视的厚重镜片并不影响寻霖的搜寻与砍价,宁乡“南塘刘氏”家谱(家族的谱本)就是这样捡漏得来,共计18本,每本只花了1元,“现在完整的一部肯定要几万块钱。”
因为涉及到现金交易,每次总是两人同行,一人找书,一人付钱,这样的周末捡漏工作,雷打不动,一晃就是三十三年过去了,湖南省图书馆的家谱馆藏已经达到了7万册,6千余部,涵盖了全省300多个姓氏。
走进湖南图书馆大楼右侧很快到了寻霖老师的办公室,他个头不高,面目沉静,眉心纹路深厚。一起等电梯时,一个小伙子拉着推车停到我们身旁,灰色拖车上,五六摞家谱被整齐地归拢,每一摞大概十余册,有薄有厚,有新有旧,一张张四四方方的小纸条从内页里伸出来。
“这一看就是寻老师的字。”同行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廖雯玲俯身看了眼纸条,我凑上去仔细看了看,上面的手写钢笔字记录着编录归档的信息。
“这都是我们才新收集来的家谱。”寻霖接过话头,介绍道,家谱的收集工作,分为两大块:1949年以前的为购买,1949年以后的除了向社会征集,也需要去主动收购,这样的工作他们一直在做。
家谱的抢救与收集
1987年寻霖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湖南图书馆,从事古文献及家谱研究至今。
早在解放初期,长沙市民把家里的线装书、旧书送往水陆洲(现橘子洲头)的天伦造纸厂化纸浆,其中就有大量的族谱和有价值的传统古籍。虽然没有亲历现场,但寻霖仍感慨到,能够抢救的只是少部分,还有大量的书化为了纸浆。“你刚在电梯口看到了,族谱往往一套有十几册,数量太大。”最终,在天伦造纸厂抢救下两千多部家谱,这批家谱基本上都只存了第一本,因为第一本是卷首,记录着序言、家规、家训等最重要的内容。
到了1990年代, 一些经过土改和历次运动幸存下来的家谱开始出现在旧货市场的地摊上,湖南图书馆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拨专款对家谱进行抢救性保护,于是出现了寻霖和同事鬼市寻宝那一幕。
馆藏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家谱是在解放后民间进入第一次修谱高潮时捐赠给湖南图书馆的。很多家族在时修过谱,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远远超过了“三十年一修”的惯例,负责修家谱的老先生来湖南图书馆找资料,寻霖便会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宣传发动,要他们家谱修缮完毕后捐赠一套给湖南图书馆。
2001年文化部颁发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民间修谱进入全面恢复及创新时期。湖南图书馆以此为契机,大力收集整理湖南家谱文献,在寻霖的建议下,湖南图书馆在当年成立了“湖南省家谱收藏中心”,对民间家谱进行抢救性保护和科学性研究。
家谱的发展:明清以后,无无谱之人
“为什么我从小好像就没见过我家有家谱?”
“那不可能。”寻霖肯定地摆手,从家谱的发展跟我说起缘由。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记载家族迁徙历史、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及家族重要成员事迹、家族重要史料的文献。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谱牒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成为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唯一根据,其重要性可想而知。那时,湖南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没有产生过能进入国家统治阶级核心的世家大族,因此也就没有产生过族谱。
1991年《中国古籍善本目录》著录历代家传、族谱、玉牒共746种,其中明代族谱439种,而其中明代湖南族谱仅一种,即今湖南图书馆所存《长沙青山彭氏会宗谱》。
清代早期,湖南民间将族谱提高到与国史并重的地位,以致当时无无谱之族,无无谱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各姓氏族谱一般皆能遵循“三十年一修”的惯例。建国后,由于旧的宗族制度被打破,民间族谱纂修活动也一度停滞,直至改革开放后才陆续得以恢复,发展至现在,族谱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省亲念祖”和“敬宗收族”。
寻霖强调说,清代以后,无无谱之人,“你爷爷还在吗?”我摇头。
得知我姓陈,为常德津市人,寻霖开始为我梳理怎么找到自己家族历史的方法,先找家族其他人询问家谱派语。每个家谱派语都是独一无二的,一般以四言、五言、七言一句为多,一旦确定,族人不得随意更改。如湘潭韶山毛氏派语:(自第七派始)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弄清楚派语后,可以在湖南图书馆的家谱书目数据库去检索、比对,推根溯源姓氏支系,肯定能找到自己的家族关系。和我一样,没有见过家谱,但对自己家族历史感兴趣的可以尝试下这个方法。
寻霖的任务主要是收集、整理和研究,研究是后面2001年开始的,两本研究成果《湖南家谱知见录》和《湖南氏族源流》都已经入了湖湘文库。
家谱的整理与研究,很大一部分是案头工作,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去伪求真。听闻寻霖不抽烟,不喜欢应酬,只喜欢古书,被同事戏称为“书痴”。
我问起湖南图书馆有什么名人的家谱馆藏,他说:“那太多了,我带你去古籍阅览室的展览厅看看。”
展览厅里,三个工作人员正聚在一起讨论着新一期展出的内容,看见我们走进来,都亲切地和寻霖打招呼,“寻主任好。”他边笑着点头,边向我介绍:“湖南图书馆的湘籍家谱藏量是全国第一。”
中间一排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一本本泛黄的珍贵名人家谱:、、翦伯赞、、曾国藩、魏源……
从家谱中窥见湖南人的迁徙情况
家谱详尽记录着家族祖先和后代的姓名、生卒年月、婚姻关系、职业、迁徙等信息,同时还有人物传记、家族历史事件、文书等,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物传记及地方史的资料,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文献。
据寻霖介绍,湖南三代时为楚国之地,楚国先祖鬻熊,芈姓,现在芈姓于湖南已渺无踪迹,熊姓也就成为了三楚最早的姓氏,目前“熊”氏在湖南仍为大姓,自古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南境内曾出现的姓氏有2117个,在这2117个姓氏中,或在湖南历史上昙花一现,惊鸿留影;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因工作、婚嫁等原因迁入湖南的,至今人丁稀少。
所以,当今在湖南境内形成氏族并纂有族谱的姓氏实际只有300多个,其中大姓按人口多少排列为:刘、李、陈、张、王、杨、黄、周、唐......
有些姓氏则为某些地区所特有,如长沙的虢姓、师姓,浏阳的寻姓、蔺姓,湘潭的雍姓,衡山的边姓,邵阳的信姓,益阳的习姓、凤姓等。一些曾在湖南历史上出现过的知名姓氏,如长沙桓姓、武陵婴姓、武冈镏姓、衡阳区姓、常宁袭姓等,已从湖南目前姓氏中消失。
说起湖南人的由来,可以追溯到距今10万至1.5万年前,湖南历史上的旧石器时代。自1987年于新晃侗族自治县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后,湖南全省境内已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百处,分布以沅水、澧水流域为多。
湖南土著少数民族如苗、瑶、侗、土家族是湖南最早的氏族,今湖南各姓氏族谱中,自称土著土籍者,目前仅见一家,即石门土家族盛氏。
谈及湖南的迁徙情况,寻霖说,1933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的《湖南人由来考》及1990年曹树基的《湖南人由来新考》是迄今研究湖南氏族迁徙源流的二篇最重要的力作。
比较谭、曹二文,二者结论相同,仅数据略有差异,即湖南氏族绝大部分来自外省,其中江西又居大半(湖南移民氏族中,60~64%来自江西,12~15%来自广东,各有5~7%来自苏、闽,其余寥寥);若以时代论,则元末明初又居大半:至1947年末,迁入湖南的移民氏族中有2~6%左右迁自宋代以前,13~17%迁自宋代,8~12%迁自元代,31~34%迁自明初,13~17%迁自明中后期,22~26%迁自清代。
好奇如我,在结束完采访后,回到办公室问了故事长沙其他同事,小粟马上向我展示了她的家谱。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来历吗?你的家族从哪里迁徙而来,出过哪些名人志士?如果还有更多关于家谱的问题和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资料参考:《湖南族谱史话》(尚未出版)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电视剧播的时候我没看,后来看好多人都说好看,我就搜了来看。这一看不要紧,停不下来了,真香!看过两遍了,这年前年后浙江卫视和河北卫视又重播,就又忍不住看。
这剧是一部女性成长励志史,女主明兰是一位乖巧听话聪慧藏拙的庶女,一路升级打怪,为母报仇为夫分忧为祖母拼命为后献策,果断勇敢,和丈夫更相携一生。剧中好多台词堪称经典,比如,人的眼睛是长在前面的,就是要朝前看的;赶狗入穷巷,必遭反噬……这些台词在今天看来也是有启示意义的。但看的多了,就发现了这名字的不严谨之处。
我们知道,名字要起的得当,尤其是古代,等级森严,名字更讲究,要遵循礼法,重孝重教,更分尊卑,普通人的名字是不能和长辈权贵相冲。放在现代也是如此,孩子的名字是不能和父母或长辈有重字,重音也不行,尤其是近亲之间。这在知否里也有体现。知否里有个情节,老侯府给明兰送了一群奴婢,其中一个女婢叫明月,和明兰的“明”字相冲,就被改了名字叫春月。
这主人和奴婢,名字都不能有重字,更何况父母和子女之间?!
剧里的桓王赵策英,从剧情来看,是皇帝赵宗全和皇后所生,皇后和皇帝给太后请罪时,皇后高喊“儿媳沈从英”,知道了皇后叫沈从英,那亲儿子居然叫赵策英?这是不是有点不符合人伦常情?更何况是皇室之中!
这点小错,对于知否来说应该是微不足道,因为这两个人物都是配角,人们的眼睛都长在主角身上,但对于经典来说,却是不应该的。一部甄嬛传,让爱剧之人反复观看,对细节和暗意讨论的不亦乐乎,真是带着放大镜在看!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剧情逻辑服装道具细节之处都要经得起推敲。知否也是经典,是不是也要在细微之处经得起推敲?!
[海峡网]
在最近,有一部古代社会家庭题材电视剧在网络上受到了许多网友的关注,那就是由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剧是根据关心则乱的同名小说改编,邀请到了赵丽颖、冯绍峰领衔主演,朱一龙、施诗、张佳宁等演员主演,这也让这部剧在播出之后,就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好评。
《知否知否》主要讲述了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兰的成长、爱情、婚姻故事。在剧中,桓王赵策英是赵宗全之子,他和男主顾廷烨是生死之交,在最新的剧情中,赵宗全已经成为了皇帝,相信大家都十分好奇,桓王什么时候登基?桓王赵策英继位后对应的是北宋历史上哪个皇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桓王什么时候继位
《知否知否》中的新帝赵宗全原本没有争夺皇位之心,他向往平淡安稳的生活,但是奈何最后被命运选中,不情不愿的坐上皇位。新帝赵宗全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而他的儿子桓王赵策英,英勇果敢,很显然,他比赵宗全也更适合当皇帝。
据悉,桓王赵策英将来肯定是要当皇帝的,就连桓王的饰演者霍亚明也在微博上说了,称自己很快就会继承皇位。历史上赵宗全只在位五年就去世了 ,而他死后,将皇位传给了自己长子,也就是《知否知否》中的桓王赵策英。
桓王原型是哪个皇帝
《知否知否》桓王中赵策英对应的人物原型是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赵顼是宋英宗的长子,生母是高滔滔高皇后。不过历史上宋神宗在没继位之前的封号是颍王,并非桓王。公元1066年,赵顼被册立为皇太子,1067年正月正式继承皇位。
宋神宗在北宋历史上,也算是个很有抱负的皇帝。他在即位之初,就大力支持王安石推行新法,他重用像王安石这样敢于创新,敢于变通的大臣,只不过当时北宋的形势不容乐观,朝堂中的守旧势力顽固的阻挠变法的施行,宋神宗夹在其中也开始摇摆不定,最终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宋神宗也空有一腔热血,而无力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境,最终忧郁而终,年仅三十八岁,宋神宗是他死后的庙号。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