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家具研习社 |
一日两节
农历七月半,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的中元节。
这一日子的特殊源于中国人对数字七的信仰,《周易·复卦》中有云:“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可见早至《周易》,人们就已经将七天看作一个周期。
与“七”相关的概念更是多不胜数,北斗七星,彩虹七色,人有七情......七七四十九之数还被视为万物衍生无穷的极限值。
而农历七月半恰逢秋收时节开始,古代天子诸侯有在四季各举办宗庙祭祀的传统,秋季的祭祀仪式名为“秋尝”。秋尝时,人们会用农事丰收所得的时令佳品来供奉祖先神灵以祈求保佑。故而,七月半最早其实就是一个祭祀节日。
而“中元节”这一名字,实际上来自于东汉后的道教传说。道教诸神中有“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他们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如《道经》记载:
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清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
南宋 《三官出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地官掌管的正是地府,中元之日,地官会打开地狱之门,让各路鬼魂在人间活动,故而民间又将中元节称为鬼节。因为祖先魂灵将归,后人们会在这一晚摆上供案,陈设祭品来迎接和祭祀先祖。
元 颜辉《钟馗月夜出游图》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唐代后期,“中元节”已成为固定节名,许多文人墨客还留下了以中元节为题的诗文,从诗文内容来看,当时江南地区的中元节庆活动氛围相当热烈,开元观中甚至“舞态疑翅女,歌声似遏彩云仙。盘空双鹤惊丸剑,洒砌三花度管弦”。
佛教也十分重视这一日,《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佛陀弟子目连救母的故事,因为宣扬行善和孝道,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深入人心。
《佛说净土盂兰盆经手稿》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目连的母亲吝啬贪婪,死后堕入饿鬼道,目连不忍心见到母亲受苦,以钵盛饭给其母,但饭到其母手中就立刻化为火炭,不能饱腹。
于是向佛祖祈求解救之法,佛祖让目连在七月十五日开设盂兰盆会,供养十方僧众,来超度亡人,目连的母亲才得以脱离饿鬼道。
据佛经解释,盂兰盆就是用来拯救在地狱承受苦难的众生的一种器物。自梁武帝第一次在同泰寺举办盂兰盆会以来,中国民间便开始广泛流行这一传统。
每逢盂兰盆会,寺院或宫廷会准备盂兰盆,然后在其中放入以食物为主的供品,用纸花、竹子、蜡烛等装饰,然后有诵经、歌鼓送盆等一系列活动。节日后两天为“破盆”之日,酒食犒劳为盆节出力的僧俗。
明 吴彬《月令图·中元》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士庶还十分流行在盂兰盆会时去寺庙游玩,“每岁中元日供盂兰盆会,因怪像以招游人,寺中遂成墟市,相传谓之‘看死佛’”,因为游人众多,寺庙还会暂时成为集市。
所以,其实七月十五这一日在三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到宋代时,一日三节的形态已经基本确立。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不需要细致区分三个名称下不同的节日内涵,只需寻找到节日对于自身的意义。
因为从宋神宗开始,中元成为了朝廷也十分重视的祭祀日,基于深厚的节日内涵,这一日也出现了繁多的习俗活动,仅祭祖一项就有焚纸衣、告秋成、家祭仪礼等多种活动。
善良的中国民众同样体恤没有后代祭祀的孤魂。放焰口就是佛教祀孤的一种仪式,焰口指的是地狱中的恶鬼,因口吐火焰而得名。针对枉死孤魂的祭祀仪式被称为“祭厉”,这一仪式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于国家祭祀仪式中。
南宋 林庭珪《五百罗汉之施饭饿鬼图》 波士顿美术馆藏
放河灯也是中元节的一大经典元素,中元张灯的记载最早见于《宋史》。在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能联通生死的媒介,故而人死后都需要渡过忘川河。顺水漂流的河中之灯,正可为亡灵指引方向。
同时,莲花状的河灯还融入了佛门特色。在佛教文化中,莲花是佛门圣物,代表着清净不染,能下地狱而不被污染,正可以用来度化鬼魂,消除厄难。因为河灯本身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一习俗在南方地区一直十分兴盛,明清时期还有许多记载。
虽然文化渊源不同,但中国人依然不问来处地一代又一代传承中元节的独特习俗,它既有后人对先人的追思,又有关怀众生的普世慈爱。
- END -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一日两节
农历七月半,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的中元节。
这一日子的特殊源于中国人对数字七的信仰,《周易·复卦》中有云:“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可见早至《周易》,人们就已经将七天看作一个周期。
与“七”相关的概念更是多不胜数,北斗七星,彩虹七色,人有七情......七七四十九之数还被视为万物衍生无穷的极限值。
而农历七月半恰逢秋收时节开始,古代天子诸侯有在四季各举办宗庙祭祀的传统,秋季的祭祀仪式名为“秋尝”。秋尝时,人们会用农事丰收所得的时令佳品来供奉祖先神灵以祈求保佑。故而,七月半最早其实就是一个祭祀节日。
而“中元节”这一名字,实际上来自于东汉后的道教传说。道教诸神中有“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他们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如《道经》记载:
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清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
南宋 《三官出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地官掌管的正是地府,中元之日,地官会打开地狱之门,让各路鬼魂在人间活动,故而民间又将中元节称为鬼节。因为祖先魂灵将归,后人们会在这一晚摆上供案,陈设祭品来迎接和祭祀先祖。
元 颜辉《钟馗月夜出游图》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唐代后期,“中元节”已成为固定节名,许多文人墨客还留下了以中元节为题的诗文,从诗文内容来看,当时江南地区的中元节庆活动氛围相当热烈,开元观中甚至“舞态疑翅女,歌声似遏彩云仙。盘空双鹤惊丸剑,洒砌三花度管弦”。
佛教也十分重视这一日,《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佛陀弟子目连救母的故事,因为宣扬行善和孝道,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深入人心。
《佛说净土盂兰盆经手稿》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目连的母亲吝啬贪婪,死后堕入饿鬼道,目连不忍心见到母亲受苦,以钵盛饭给其母,但饭到其母手中就立刻化为火炭,不能饱腹。
于是向佛祖祈求解救之法,佛祖让目连在七月十五日开设盂兰盆会,供养十方僧众,来超度亡人,目连的母亲才得以脱离饿鬼道。
据佛经解释,盂兰盆就是用来拯救在地狱承受苦难的众生的一种器物。自梁武帝第一次在同泰寺举办盂兰盆会以来,中国民间便开始广泛流行这一传统。
每逢盂兰盆会,寺院或宫廷会准备盂兰盆,然后在其中放入以食物为主的供品,用纸花、竹子、蜡烛等装饰,然后有诵经、歌鼓送盆等一系列活动。节日后两天为“破盆”之日,酒食犒劳为盆节出力的僧俗。
明 吴彬《月令图·中元》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士庶还十分流行在盂兰盆会时去寺庙游玩,“每岁中元日供盂兰盆会,因怪像以招游人,寺中遂成墟市,相传谓之‘看死佛’”,因为游人众多,寺庙还会暂时成为集市。
所以,其实七月十五这一日在三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到宋代时,一日三节的形态已经基本确立。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不需要细致区分三个名称下不同的节日内涵,只需寻找到节日对于自身的意义。
因为从宋神宗开始,中元成为了朝廷也十分重视的祭祀日,基于深厚的节日内涵,这一日也出现了繁多的习俗活动,仅祭祖一项就有焚纸衣、告秋成、家祭仪礼等多种活动。
善良的中国民众同样体恤没有后代祭祀的孤魂。放焰口就是佛教祀孤的一种仪式,焰口指的是地狱中的恶鬼,因口吐火焰而得名。针对枉死孤魂的祭祀仪式被称为“祭厉”,这一仪式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于国家祭祀仪式中。
南宋 林庭珪《五百罗汉之施饭饿鬼图》 波士顿美术馆藏
放河灯也是中元节的一大经典元素,中元张灯的记载最早见于《宋史》。在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能联通生死的媒介,故而人死后都需要渡过忘川河。顺水漂流的河中之灯,正可为亡灵指引方向。
同时,莲花状的河灯还融入了佛门特色。在佛教文化中,莲花是佛门圣物,代表着清净不染,能下地狱而不被污染,正可以用来度化鬼魂,消除厄难。因为河灯本身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一习俗在南方地区一直十分兴盛,明清时期还有许多记载。
虽然文化渊源不同,但中国人依然不问来处地一代又一代传承中元节的独特习俗,它既有后人对先人的追思,又有关怀众生的普世慈爱。
- END -
■ 盂兰盆节的由来
农历七月十五,佛教的“盂兰盆节”,又称佛欢喜日,僧自恣日、报父母恩日。
依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因此,盂兰盆结合了佛教布施功德与中国孝道精神,慈悲之心推及七世父母,乃至众生。供佛斋僧,超荐众生累世宗亲,以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虔诚祈请诸佛菩萨加被,拯济群生,拔苦与乐。
盂兰盆,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超度历妣宗亲能速超圣地、莲品增上的佛教仪式。中国举行盂兰盆斋,肇始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后渐盛行,一直流传至今。
■ 相传典故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孝亲传统,而佛教的盂兰盆节,除了对亡故亲人的追思怀念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这要从盂兰盆节的来历——目犍连救母说起。
《佛说盂兰盆经》中说:目犍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援,因而前往佛处,请佛超拔。佛为其感,即为其说救济之法,指示目犍连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的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于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这样的功德使自己的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生人世或天界之中,享受福乐。
目犍连尊者以正知正见依教奉行,堪为表率。佛陀再次慈悲叮咛嘱咐:“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 名词释义
○ 僧自恣日
佛制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共三个月,为期九十天,在这期间,僧众不得外出行化,必须聚集一处,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专心修道,名结夏安居。
结夏九十日的最後一天,也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僧自恣日”,僧众举行自恣法,即先自我检讨身、口、意三业,在结夏期中是否犯过?次请他僧众举示对自己修行过程中,在见、闻、疑三事上,是否有所犯?令於大众中自我反省及接受僧众的检举,以发露忏悔,改过自新,恢复清净,名僧自恣法。所以这一天亦名“僧自恣日”,也称“佛欢喜日”。
○斋僧
设斋食供养僧众。初设斋僧的原意在于表明信心、皈依,后渐融入祝贺、报恩、追善的目的。
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以斋僧供佛表达对三宝的恭敬供养。斋僧可得无量功德,如下:《俱舍论》云:若能一昼夜持不杀戒,于未来生,决定不逢刀兵灾;若能以一粒诃子,以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若以一抟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
《盂兰盆经》云:若能以饭食、卧具、医药供养十方僧众,藉此十方僧众清净共修,功德回向之力,能使供养者,往昔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得远离三恶道,现世父母及其本人,长寿无病无恼,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乐。
《佛说布施经》云:供养三宝可得五种利益,身相端庄;气力增盛;寿命延长;快乐安稳;成就辩才。
○焰口
焰口,又名“面然”,是饿鬼道中鬼王的名字。如果生前悭贪吝啬,死后便转生为饿鬼,这类饿鬼为面然鬼王所统,食量极大,喉管却如针孔,有了食物也难以果腹,所以饥饿之火中烧,烈焰从口而出,故名“焰口”。
放焰口,则是根据《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而举行的一种帮助饿鬼道众生离苦得乐的佛事。由于面然鬼王请求阿难尊者救度的因缘,于是佛陀慈悲,说了好多种神咒,例如净业障真言、变食真言、开咽喉真言等,凡是依法诵持这些真言神咒,被召请来的饿鬼,就可仰仗佛的神通愿力而饱餐一顿,之后再为他们授三昧耶密戒,以脱离鬼道的苦难,这就是放焰口的作用和目的。
放焰口对于饿鬼道众生来说,等于是无限制的放赈,所以又叫做“施食”。虽然我们的先亡亲友,可能并未堕落饿鬼道,但是放焰口就相当于帮他们做了放赈济苦的功德,所以也是有用的。而在《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中也提到,发心举办焰口的施主,可以因此而增福延寿。
来源:普陀山佛教协会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李商隐《中元作》
(图片 | 搜狐·毕托巴科技)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与清明节、下元节、寒衣节并称中国“四大鬼节”。
据说农历七月初一鬼门打开,直到七月三十鬼门方才关上,所以整个农历七月又被称为“鬼月”。
《道经》记载:
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将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编。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农历七月十五,地府里的地官便会判定人间善恶......道士夜中诵经,恶鬼囚徒方可解脱。阴阳交替,方为中元,此日便称“中元节”。
(图片 | 人民网)
佛家称中元节为“盂兰盆节”,起源自佛教故事“目莲救母”。
据说佛陀弟子目莲见亡母在地狱中沦为“恶鬼”,情况极其悲惨,便捧白饭于母亲,母亲却口吐烈火,使得焦饭无法下咽。于是目莲求问佛陀,佛陀答:你在此日盆设贡品,供奉佛僧,承仰三宝威德福力,才能救母于苦难之中。于是目莲盆设百果,供养僧众,终于救母,盂兰盆便是盛放百果的器具。寺庙会在七月十五这一日,举行普渡会,又叫“盂兰盆会”,对阴间放出来的孤魂野鬼进行诵经超度。
中元节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上世纪20至40年代,其规模一度比清明节、七夕节还要盛大。如今多盛于南方,北方则更重寒衣节。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中元节相关的习俗比大陆更多、更繁杂。国外,如日本地区,中元节自隋唐时传入,如今也十分兴盛。
中元节有相当多传统习俗。佛寺中以盂兰盆供奉瓜果,街头有庆中元活动,张灯结彩、歌舞喧天,道路上亦有僧人诵佛经,超度亡灵。
《降魔成道图》敦煌藏经洞出土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图片 | 敦煌研究院)
唐代卢拱有诗记载此盛况,《中元日观法事》: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
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蒙。
(图片 | Pixabay)
(图片 | 人民网)
到了夜间,河边有大量莲灯、纸船顺水漂流。
人们会将过世亲人的名讳写在莲灯上,以此举表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有些地区会放五彩纸船或巨型纸船,船上点亮蜡烛。若纸船在河中回旋则代表船只被孤魂拖住,若纸船沉入河中则代表亡灵已被超度,若纸船飘得格外远,则代表亡魂已飞升天上,位列仙班。
清代庞垲有诗词《长安杂兴效竹枝体》写的便是此事: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图片 | 搜狐·毕托巴科技)
吴地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七月半”不限于七月十五这一日,只要是在农历七月底之前某天即可。民间过中元节时会准备好酒好菜和以黄纸或锡箔折成的元宝、纸钱、经文等祭祀亲人。
我长于江南,自小家中便有过“七月半”的传统。家中女眷在过节前叠好黄纸元宝,用麻袋、纸箱装满。到了过节当日,父亲上街购买大量蔬菜、鱼肉,如同过年。母亲从清早便开始准备食材,到了傍晚时分,八仙桌上便是菜品琳琅。条凳四方摆齐,碗筷亦齐整,家中任意成员执壶倒酒,不可触碰桌椅、碗筷,仔细在每只碗中均匀倒上酒水。
事毕,闭户留隙。在门前用铁桶烧元宝、纸钱,前置香炉一只、跪垫一个,家中成员轮流点香、撒纸钱于桶中。纸钱焚烧热烈,大家口中呼唤亲人前来吃酒菜、拿纸钱,然后合掌,站立作揖三个,跪坐作揖三个,再站立作揖三个,行礼时要闭眼默念对亲人的思念与心中祈愿。等全部元宝纸钱焚烧完毕才可离开焚烧堆,之后启窗开户,算是恭送亲人,全部做完便可用饭。祭祖的酒水、饭菜吃进肚中,代表逝去亲人的祝福已落在身上。
(图片 | Pixabay)
(图片 | 搜狐·毕托巴科技)
虽是祭祀却也热闹。正如清代诗人王凯泰的《中元节有感》中所写: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图片 | 人民网)
除却民间习俗,中元还有许多流传下来的禁忌。
如,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可随意谈论鬼神;夜间出行不可超过十点,不可随意呼唤他人姓名、拍他人肩膀,若有人呼唤自己姓名,切莫答应;不要在榕树这类阴气旺盛的树下乘凉,不要随意走入荒郊野外,更不可靠近河边、水库;地上的红包、钱、金银财物都不可捡起;家中不要的枕头要收起来,不要靠在家中四壁角落中;夜晚睡觉时要将鞋子放好,等等......
早几日之前,便见有人在路口烧纸钱,想来也是过中元节吧。人们也并非是笃信鬼神之事,不过是通过这些习俗来怀念逝去亲友,求一个心里安慰罢了!
作者:奇妙丸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 盂兰盆节的由来
农历七月十五,佛教的“盂兰盆节”,又称佛欢喜日,僧自恣日、报父母恩日。
依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因此,盂兰盆结合了佛教布施功德与中国孝道精神,慈悲之心推及七世父母,乃至众生。供佛斋僧,超荐众生累世宗亲,以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虔诚祈请诸佛菩萨加被,拯济群生,拔苦与乐。
盂兰盆,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超度历妣宗亲能速超圣地、莲品增上的佛教仪式。中国举行盂兰盆斋,肇始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后渐盛行,一直流传至今。
■ 相传典故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孝亲传统,而佛教的盂兰盆节,除了对亡故亲人的追思怀念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这要从盂兰盆节的来历——目犍连救母说起。
《佛说盂兰盆经》中说:目犍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援,因而前往佛处,请佛超拔。佛为其感,即为其说救济之法,指示目犍连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的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于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这样的功德使自己的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生人世或天界之中,享受福乐。
目犍连尊者以正知正见依教奉行,堪为表率。佛陀再次慈悲叮咛嘱咐:“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 名词释义
○ 僧自恣日
佛制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共三个月,为期九十天,在这期间,僧众不得外出行化,必须聚集一处,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专心修道,名结夏安居。
结夏九十日的最後一天,也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僧自恣日”,僧众举行自恣法,即先自我检讨身、口、意三业,在结夏期中是否犯过?次请他僧众举示对自己修行过程中,在见、闻、疑三事上,是否有所犯?令於大众中自我反省及接受僧众的检举,以发露忏悔,改过自新,恢复清净,名僧自恣法。所以这一天亦名“僧自恣日”,也称“佛欢喜日”。
○斋僧
设斋食供养僧众。初设斋僧的原意在于表明信心、皈依,后渐融入祝贺、报恩、追善的目的。
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以斋僧供佛表达对三宝的恭敬供养。斋僧可得无量功德,如下:《俱舍论》云:若能一昼夜持不杀戒,于未来生,决定不逢刀兵灾;若能以一粒诃子,以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若以一抟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
《盂兰盆经》云:若能以饭食、卧具、医药供养十方僧众,藉此十方僧众清净共修,功德回向之力,能使供养者,往昔七世父母、六亲眷属得远离三恶道,现世父母及其本人,长寿无病无恼,衣食自然具足,身心安乐。
《佛说布施经》云:供养三宝可得五种利益,身相端庄;气力增盛;寿命延长;快乐安稳;成就辩才。
○焰口
焰口,又名“面然”,是饿鬼道中鬼王的名字。如果生前悭贪吝啬,死后便转生为饿鬼,这类饿鬼为面然鬼王所统,食量极大,喉管却如针孔,有了食物也难以果腹,所以饥饿之火中烧,烈焰从口而出,故名“焰口”。
放焰口,则是根据《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而举行的一种帮助饿鬼道众生离苦得乐的佛事。由于面然鬼王请求阿难尊者救度的因缘,于是佛陀慈悲,说了好多种神咒,例如净业障真言、变食真言、开咽喉真言等,凡是依法诵持这些真言神咒,被召请来的饿鬼,就可仰仗佛的神通愿力而饱餐一顿,之后再为他们授三昧耶密戒,以脱离鬼道的苦难,这就是放焰口的作用和目的。
放焰口对于饿鬼道众生来说,等于是无限制的放赈,所以又叫做“施食”。虽然我们的先亡亲友,可能并未堕落饿鬼道,但是放焰口就相当于帮他们做了放赈济苦的功德,所以也是有用的。而在《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中也提到,发心举办焰口的施主,可以因此而增福延寿。
来源:普陀山佛教协会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