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月支代表什么人(月支)

发布时间:2024-04-18 13:01:50作者:若即若离来源:网络

月支代表什么人(月支)

本文目录一览:

漫谈八字之月柱

月柱由月干和月支组成,既人出生的月份用农历干支来表示。一般从万年历中查得,也可以用年支推算而来。月之寅为正月起,一顺序至丑为十二月,固定不变;月干推算口诀为: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年戊为头,丙辛之岁庚配寅,丁壬之岁壬寅流,戊癸之年甲寅始。

月与月之间分界以节气交接时刻为准,寅月始于立春,经过雨水,至惊蛰止,以阳木性质为主体,风木处于强盛状态;卯月始于惊蛰,经过春分,至清明止,以阴木性质为主体,风木处于衰弱状态;辰月始于清明,经过谷雨,至立夏止,是木气向火气转换的过渡阶段,湿土处于强盛状态;巳月始于立夏,经过小满,至芒种止,以阴火性质为主体,热火处于衰弱状态;午月始于芒种,经过夏至,至小暑止,以阳火性质为主体,热火处于强盛状态;未月始于小暑,经过大暑,至立秋止,是火气向金气转换过渡阶段,湿土处于衰弱状态;申月始于立秋,经过处暑,至白露止,以阳金性质为主体,燥金处于强盛状态;酉月始于白露,经过秋分,至寒露止,以阴金性质为主体,燥金处于衰弱状态;戌月始于寒露,经过霜降,至立冬止,是金气向水气转换过渡阶段,湿土处于强盛状态;亥月始于立冬,经过小雪,至大雪止,以性质为主体,寒水处于强盛状态;丑月始于小寒,经过大寒,至立春止,是水气向木气转换过渡阶段,湿土处于衰弱状态。

月之为月令,月令是衡量五行旺衰首要标准,是一月之提纲,主宰一月之生杀大权。命理学中用其查提纲之向背,看手足之废兴,究财官之得失,推事业之顺逆。

月为树之干,树干粗壮,则枝叶繁茂;月为屋之梁,柱梁坚固,则房屋耐久;月为运之元,行运起于月柱,运元可补四柱中不足,克四柱中凶神;亦可损四柱中福德,助四柱中凶神。

月柱为兄弟姐妹宫。男命月干为兄弟,月支为姐妹;女命月干为姐妹,月支为兄弟。月柱还代表同事、同学、朋友及其同辈之人;代表一个人早年事业及手足助益;代表命主青年时期运势;在身体为胸背。干支相生,月干临旺地,有得其它柱来生助,无冲克破害者,主兄弟姐妹和顺而得力;月干受克或干支相战,主兄弟姐妹无靠不和,或各奔东西。

月令为取格之用,是格局之神,八字入手,先看月令。人在一生中,不论男女,不论顺逆。在50一一69岁之间都会行冲克本人生月之运,故这段时间,一般多事多驳杂,走动多,局强局旺者,也可以事少或无事,也可以有好事;局弱日衰者,则多有灾或病,或者有亲人离去。

命局中同月令五行者旺,月令五行生者相,生月令五行者休,克月令五行者囚,月令五行克者死。旺相都为旺,然不可同日而语,旺者的力量是相者的三倍;休虽是过去之气,不旺然亦是不算衰;死囚都是衰,然死者之衰远超于囚者之衰。

一些常见又很少有确切解释的专用术语

喜欢风水、八字的人,总难免会在网上找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大体上感觉看得懂,可是落实到某个具体的词或字上就拿不准具体是什么意思了,将八字中一些专用术语弄清楚,这些问就迎刃而解了。

干、支:干就是天干,支就是地支,干常常说透干、藏干,支常用在年支、月支,就是年柱的地支,月柱地支的意思;

月令:月令就是月支,月柱地支,是八字中很重要的部分;

透干、透:透和透干是一个意思,表示某个天干在四柱中,比如甲子,就可以说透甲木。透跟藏相对;

藏:指的是地支藏干,与透相对,但藏一般跟十神放在一起用,比如财宜藏不宜透;

坐:指的是天干和地支的关系,比如日坐伤官,日指日主,坐伤官指的是日支的藏干中有日主的伤官;

泄:生食伤过程中的消耗,比如甲生丙,甲就可以称作被泄气;

耗:克财过程中的消耗,比如甲克戊,需要消耗甲的力量,就叫做耗气;

扶:比劫之间的相互帮助,比如甲与甲,就叫做扶,帮扶、相助;

制:牵制、制约的意思,一般指相合的过程中,合而不化,彼此相互牵制;有时候也指某种五行过旺,有其他干支去克制它;

化:化解的意思,比如申金克卯木,如果有亥,则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的力量就会被化解。

古西域大月氏,发音“大肉支”还是“大越支”?

这是一个从开始就充满争议的古老民族,在西域,有很多的古老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历代相传,辉煌一世,都犹如昙花一现般消逝在历史的长河,然而中乌科考队的一次偶然的科考行动,或许可以解开大月氏发音该是“大肉支”抑或“大越氏”。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草图

肉月之争

“月氏”两个字该怎么读?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历史课本多将其注音为ròu zhī(肉支),但这个注音正确与否争论很大。即便是现在,说起“大月氏”,很多人还是要为该读作“大肉支”还是按照字面读“大越支”争论一番。“大”字没有争议,“氏”是古音读作支,也没有争议,焦点就在“月”字该读“肉(ròu)”还是读“越(yuè)”。

“月氏”两个字作为族名或国名,在中国史书中首次明确出现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文中称:“东胡强而月氏盛”。这句话的背景是,秦始皇时代,匈奴夹在东边的东胡和西边的月氏之间,处境窘迫。当时,在我国北方草原分布着许多游牧民族,其势力格局是,月氏势力比较强大,乌孙、康居、匈奴等都曾受其统治。

大汉疆域版图草图

近代学者张西曼1947年出版的《西域史族新考》中考证:宋朝释适之的《金壶字考》一卷曾记录,“月氏……月音肉,支如字。亦作氏。” 因为在中国的古代文字里,“月”和“肉”的写法十分类似,据此,张西曼认为大月氏是大肉氏的误写,是塔吉克民族的发音,应读ròu zhī(肉支)。这种读音沿用了很多年。

而在更早的先秦古籍中,《逸周书·王会篇》里有一句:“正北…… 禺氏”;《穆天子传》卷一提到:“己亥至于焉居禺知之平”;《管子轻重乙篇》中亦提到:“玉出于禺氏之旁山”。

清代学者何秋涛和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考证,“禺氏”、“禺知”就是月氏,因为月和禺音相近,所以月氏应读yuè zhī(月支)。

按照这种观点,如果史料中的“禺氏”就是今日的月氏,那么月氏在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王建新说,时至今日,“月”的读音也不能说有定论,但是近年来大家更多的是使用yuè zhī(月支)的发音,尤其是在国际考古学界,yuè zhī(月支)使用得更多。

北大考古学家林梅村近年亦有新的发现,在西汉时代的两片木简上有“大月氏王使”等文字,这两片木简上的“月”和今天日月的“月”从写法上并没有区别,也就是说月氏并非“肉氏”的误写,yuèzhī(月支)的发音应该是在汉代就确定下来的。月氏人活跃在中国历史上的具体时间,目前还没有一致答案,但可以推断的事实是,月氏曾经是西域最强大的部族,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是中国西部的霸主。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强大部族在中国确切的活动地点,也存在极大的争议。

西域诸国--大月氏,乌孙

手把手教你快速推算月柱干支

什么是月柱干支

在中国传统的历法中,每个人的出生日期都可以用四个字来表示,这就是所谓的四柱。四柱分别是年柱、月柱、日柱和时柱,每个柱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天干和地支。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排列,形成了六十种组合,称为六十甲子。

月柱干支就是指四柱中的第二个柱,也就是出生月份对应的天干和地支。月柱干支代表了一个人的内在性格和情感特点,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运势和命运。月柱干支也可以用来判断一个人的五行属性,以及与其他人的相合相冲关系。

月支表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年干与月干关系

此年天干

此年(干支纪历)第一月天干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如癸卯年的年天干为癸

对应第一个月天干为甲

如何推算月柱干支

推算月柱干支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根据年柱干支和阳历出生月份来推算。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确定年柱的天干支,也就是出生年份对应的天干支。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

年天干=(年份−3)\10

其中\表示取余数运算,例如13 \ 10=3,13\10=3。计算结果为一个数字,从0到9,分别对应甲到癸(0是癸)。

1

2

3

4

5

6

7

8

9

0

天地支=(年份−3)\12

其中\表示取余数运算,例如13 \ 12=1,10\12=10。计算结果为一个数字,从0到12,分别对应甲到癸(0是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例如:

今年是2023年,

2023年天干是(2023-3)\10=0,所以2023年年天干为癸;

2023年地支是(2023-3)\12=4,所以2023年年地支为卯

所以2023年为癸卯年

2.然后通过查表可得接着确定月柱的天干,上面例子,2023年年天干为癸,对应正月是甲寅,所以二月、三月、四月分别为乙卯、丙辰、丁巳……

五行化合和月柱干支的关联

阳木

阴木

阳火

阴火

阳土

阴土

阳金

阴金

阳水

年干的五行化合属性刚能对应当年三月(辰月)的五行属性

甲己化合土,三月为阳土→戊辰→二月为丁卯→一月为丙寅

乙庚化合金,三月为阳金→庚辰→二月为己卯→一月为戊寅

丙辛化合水,三月为阳水→壬辰→二月为辛卯→一月为庚寅

丁壬化合木,三月为阳木→甲辰→二月为癸卯→一月为壬寅

戊癸化合火,三月为阳火→丙辰→二月为乙卯→一月为甲寅

只要记住由土而生,后面因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推导而出即可!

#古籍里的历史#

支氏/唐代内迁月氏人(现在的支姓)的汉化

唐代内迁月氏人(支姓氏)的汉化

论支氏渊源,研究姓氏文化,如今的支姓一脉,其中很重要的一支发源就是来自融入中原的小月氏族,而唐朝内迁的月氏人带来了许多不同黄河流域文化的异质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内迁的月氏人及其后裔经过长期的汉文化熏陶,在姓氏文化、婚姻制度、习文入仕、丧葬习俗等方面呈现出了显著的汉化特点,逐步融合于汉民族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模仿汉人姓氏,以支为姓

姓氏是反映区域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内迁的月氏人和其他胡人一样在姓氏上受到汉族文明的影响。入华的胡人多以国名为姓,如月氏国人以支(氏、支古代同音)为姓、康国人以康为姓、安国人以安为姓等,这既是一种辨认国籍的标志,也是一种对汉姓的模仿。很多西域胡人在唐之前就来到中国,定居在凉州、敦煌等地,姓名多由本民族语言音译为汉字,时常带有本民族的痕迹。迁入黄河流域久居之后,汉地的生活使这些胡人的姓名逐渐汉化。从《支彦墓志》与《支敬伦墓志》中所记载的姓名,如支训、支义、支彦、支敬伦等就可以看出,这支月氏家族在汉地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已经与这一区域的汉族百姓没有区别了。

唐代有些月氏家族的后裔为了取得社会的认同,还冒称自己的祖先来自于黄河流域,借此表明自己汉化已久,以增加汉人对自己的认同,这种情况在唐代胡人的墓志中屡见不鲜,在月氏人后裔的墓志中也得到了印证。如《支光墓志》称其为“后赵司空始安郡公曰雄七世孙也。”[1]若按照墓志所称,支雄活动的时间应为公元302—338年间,支光的生卒年份为公元712—772年。若是如此,该家族一世将达到60年,这显然不可能,支光以雄为七世祖推测应为伪冒[2]。《支彦墓志》也称其为周大夫伷的后人,其家族是战国时期为躲避战乱而迁居到北方,这显然系后人编造的。继而墓志称支彦十世祖是后赵时曾任青州道大行台的支陆。支陆之后,其祖先跨越到了祖父支训,因而让人怀疑其十世祖支陆的真实性。支彦墓志明确表明籍贯是酒泉,将其家族与周大夫以及很早就迁居汉地的支姓联系起来,以表明其与汉族的渊源关系。从支彦墓志可推测出,其父辈或祖辈应该是在北朝时期从河西酒泉迁移到洛阳来的,因此还称自己是酒泉人,酒泉是月氏家族的原籍地[3]。可支彦的孙子支敬伦的籍贯却改成了陈留。在唐代陈留属于汴州,这支家族是否在陈留落籍抑或是冒籍姑且不论,其实际结果是在入华仅数代之后,这个家族的胡族背景就被刻意地掩盖了,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自认其根在黄河流域,旨在表明支姓是华夏正宗。从文化背景上看,支彦与支敬伦的汉文化修养也相当高,假若我们不是从史籍或墓志中得知其为月氏人后裔,单从姓名上看已与汉名无异了。因而,从模仿汉姓到赐姓,或改姓到完全采用汉姓,这既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亦与中国内地汉文化强大的影响不无关系。

二、与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融合

婚姻关系是社会发生及组织的渊源,是一个较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唐代出现的大量月支人同汉族之间的通婚现象,是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结果,也反映了月支胡人渐进的汉化趋势。现将《唐代墓志汇编》《全唐文补遗》以及一些最新考古资料中所载的的月支人婚姻资料梳理如下:

     从通婚状况看唐代入华月支人的汉化(以墓志材料为中心) 丈夫姓名 配偶姓名 文献出处

支郎子 渤海封氏 《全唐文补遗》第三辑,第394页。

支隆(字德林) 渤海高氏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录自《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河北卷》第一册。

支茂(字德荣) 康氏、王氏 《全唐文补遗}第三辑,第350页。

支彦(字法柱) 下邽翟氏 《全唐文补遗》第七辑,第250页。

支光(字平) 吴兴沈氏 《唐代墓志汇编》,大中109。

支成(字良器) 顾氏、曹氏 《唐代墓志汇编》,大中110。

支叔向(字子正) 荥阳郑氏 《唐代墓志汇编》,大中111。

支讷(字景回) 太原王氏 《洛阳古代艺术馆》藏志。

支谟(字子玄) 朱氏、韦氏 董延寿、赵振华:《唐代支谟及其家族墓志研究》,

《洛阳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以上资料表明,内迁月氏人在入唐之初,多数仍保持着胡人内部相互通婚的传统习俗。渤海是唐朝时我国东北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并联合部分高句丽人所建立的。玄宗时,遣使拜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封渤海郡王,自此始去靺鞨之号,专称渤海,都于上京龙泉府。支郎子与支隆之妻都来自渤海,在唐朝渤海属于少数民族,说明了当时这两个家族都是娶异族女子为妻,符合入迁初期的胡姓之间的联姻。康姓、安姓都是粟特人的姓氏,支茂先娶栗特女子康氏,是胡姓间的联姻,在其原配夫人之后,又娶汉族王氏为妻,这自然是其自身汉化渐进的客观表现,从中也反映了内迁月氏人融入汉族社会的阶段性。这是比较典型的胡汉通婚的实例,这种非胡姓间的联姻情形,随着定居时间的延长而变得较为普遍。据《支彦墓志》分析,支彦的妻子翟氏自称是下邽人氏,这应该是源于西汉时期的下邽人翟公。然墓志又称“汉丞相翟公之后也”。则西汉翟姓丞相只有成帝时的翟方进,但他是汝南上蔡人。根据学者研究,中古时期的翟氏有一部分是来自粟特地区的移民。如《翟突娑墓志》中的翟突娑,就是一位信仰袄教的胡人,他们与来自中亚的胡族通婚,这在出土墓志中屡见不鲜;又如唐初粟特将领安元寿的妻子翟六娘也自称其下邳(邦)人氏。还有康公妻翟氏、翟公妻康氏等,与之婚配的都是中亚的粟特人,这些翟姓胡人入华之后都伪托汉地翟姓郡望,可见翟氏的祖先与籍贯并不可靠,而是攀附汉族历史上的一些翟姓名人来标榜自己的门第。

随着在中原定居时间的延长及受汉族风俗的影响,加之活动区域的不断扩大,月氏人的婚姻结构也有所改变,胡汉之间开始联姻,这种情况至唐中期以后逐渐增多,这无疑促进他们与汉族的同化。许多来长安经商、定居者多为男子,往往在本地娶妻生子,血缘上的关系也逐渐被打破了,许多月氏人开始具有汉族血统。特别是“安史之乱”后,河陇地区为吐蕃所占,归路断绝,这种情形就更多了。如德宗贞元三年,宰相李泌进言“胡客留长安者久矣,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安居不欲归”,宰相李泌建议加以检括,共计4000余人。陈陶《陇西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像这种一旦与本土联系中断,非胡姓联姻将促使他们与异族特别是汉族的融合。非胡姓通婚的增加,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混血儿,即使这些混血儿仍沿用昭武九姓,他们也不是纯粹的胡人了,唐代中期就发生了胡人后代不以深目高鼻儿为己出的趣事。在支氏墓志中,就有支訢妻郑氏生胡儿的记载,文字记载隐晦,但没有资料表明两者之间有直接关联。由此可见,唐代内迁月氏人与汉族间婚姻关系上的这一变化,表明了月氏人与汉族融合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三、接受儒家思想,以文入仕

大唐的威名远扬四方,内迁民族人视在唐做官为荣耀。同时,唐政府对来长安的少数民族人中有名望、有才能、有贡献者也能量才录用,委以重任。在唐政府中担任文武大臣的少数族人,《两唐书》有传写明的就有好几十人,有些人甚至进入政府中枢执政。就入华月氏人参与唐代政治生活来看,这既是其与汉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其汉化成果的重要体现。

作为一个异域民族,初入华的月氏人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疏,入仕途径主要是归附、使节、技艺等明显带有异域民族特征的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入仕途径已开始向门荫、军功,甚至科举等较为常见的方式转化。门荫制度作为唐代社会官吏选拔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同样适用于以归附、使节、技艺等途径入仕的月氏人后裔,这一现象在唐代中期后愈为常见。如《支谟墓志》载:支谟出身仕宦家庭,举明经试,获做官资格。又得外祖叔崔能、妻祖韦皋提携,30年仕途风顺。先后任司农寺丞,兼专职延库官事。后加检校库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又拜为太庙少卿、知度支左藏库出纳。咸通六年,除蔚朔云三州节度使,后曾任濮州刺史。任大同军都防御营田供军等使,使持节都督云州诸军事、云州刺史等。除了门荫制及某些具有特殊技艺者(如译语人)外,入仕者所担任官职的类型,在初期往往被授予武职。如唐初入华的蕃人,多因“生时气雄,少养马上,长习陈敌”,故“武臣莫若蕃将”,多武艺精备。高适有诗云:“降胡满蓟门,一一能射雕”(《濉阳酬别李大判官》),“胡儿十岁能骑马”(《营州歌》),这种背景为入仕月氏人以军功为阶梯来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初来长安的胡人,开始还能保持自己的母语,但随着定居时间的延长及受到儒家文化的濡染,数代之后,这些迁入者渐染华风,已开始接受汉族传统文化并参与其中。一个民族想从文化上参与到另一个民族中去,相对于其它而言,语言上的同化还是较为容易的。随着内迁者汉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月氏人习文儒的情况在盛唐后就较为多见,有的甚至科举及第,在其所任的官职中已开始出现文职,并形成了崇文贱武的社会风气,人人习文赋诗,以文章为耕耘,武职不但被士大夫阶层,而且也被社会风气所鄙视。虽然在古代文武通途,但文职应属于汉化程度很深的人才能担任。在入华月氏人中,出现了参加科举考试而进身入仕者。《支敬伦墓志》中就有“蒙宾贡于王庭,授文林于上第”的记载,表明支敬伦曾参加了科举考试,获得了地方州县的认可,被授予“文林郎”,这是从九品以上的文散官,也是入仕的出身,与汉人一样,其家族也期望他能“新翼搏飞冲汉,唳清响于高云”[4]。另外,从《全唐文补遗》所载的支氏人的任职状况中,也可看到其任职地域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支讷任西川少尹;支祥任武宁军节度使;支汾任渭桥专职官;支靖任沂州司马;支竦任云、沪、奇、光、邢五州刺史,浑王傅,鸿胪卿致仕;支叔阳任池州至德令等职。从武职到文职官职类型上的变化,入仕地域上的延伸,反映了入华月氏人汉化进程的历史趋势。

自身学养的提高也使许多胡人能够遵循儒家礼仪,讲究仁义道德,温文尔雅,淡漠功名利禄。在《支怀(通)》与《支怀(信)》两方墓志中发现有这样的记载:“林宗则汉是令哲,百道则晋代名贤。”“闲居养志,不汲汲于荣华。”这也表明两位墓主人生前都同样地遵照儒家的经典行为做事。同时,汉地的生活也使胡人家族的女性成员发生了变化,她们也以三从四德、居家和睦、“不贪荣禄,怡然自安”作为衡量女性品行的标准。《支彦墓志》记载,支彦的妻子翟氏,“少履贞顺,幼嫔君子,兰仪无歇,玉度长存,蓬首荆钗,近慕梁鸿之妇;蒿簪藜杖,遐追子仲之妻。”[5]尽管可能有溢美之词,却体现出月氏胡人对传统汉族妇女评价标准的认同。

四、受汉族葬俗影响,出现合葬的形式

葬俗是一个民族在社会生活中最富有自身特点的社会现象,能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在民族间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民族的葬俗必定受到居于主导民族葬俗的影响,而最终被其同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民族融合的进程。唐代月氏人从一个异域民族而融入汉民族,在葬俗上也同样经历了这一过程。

传统的西域人主要采用、野葬、火葬等丧葬形式。这些人到达黄河流域之后,据考古发现,其墓葬大都采用了汉族的习俗,即用棺木,实行土葬,并立墓志。还接纳了汉族的夫妇合葬制,并用卜筮的方式决定葬期,还仿照中国传统的风格撰写志文,仿汉人的方式在长安龙首原、洛阳邙山等地建立家族墓地。即使卒于外地,也要归葬和祖先埋在一起。家族墓地和归葬先莹,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归葬先莹,是死后埋入祖先之莹地,必须以家族墓地的存在为前题,这是中原传统的丧葬习俗。人们对此基于的认识是生前不能与父祖先人俱死,死后希望葬于其旁,在另一个冥冥世界与亲人团圆。这一现象,虽不为古代中国所独有,但在以家族社会为基础的古代中国却表现的最为典型。在这一背景下,唐代入华月氏人拥有家族墓地以及死后归葬先莹现象的出现,无疑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深刻影响。据《支叔向墓志》记载:“其先瑯耶人,居云阳。”“以大中十年五月十八日,乘高先卿归旐,启举高祖暨公及子齐六代二十五丧同卜宅于河南府河南县平乐乡北邙原,从袝葬。”[6]这么大规模地迁徙先人墓地实属罕见,由此表明这支家族祖先最先的落脚点及墓地应在这里。近年在西安所发现的李素墓志,洛阳发现的支氏家族墓志,如《支彦墓志》《支敬伦墓志》及《支光墓志》等也有相关习俗的记载。

内迁民族仿造汉人的丧葬礼俗,用卜筮法决定葬期,这显然与唐代卜筮之风的盛行是分不开的。从墓志中常见的“礼也”等字句,表明他们已在遵循黄河流域夫妇合葬的传统丧葬礼俗,被认为是符合周礼的,因而被称为“礼也”,这在入华月氏人墓志中也多有反映。如粟特人康智与妻支氏的合葬墓,“异室同穴,迁棺共殡”[7]。即使夫妻卒年相隔很久,还是合葬了,也有的与几位妻子一起殡葬的。墓志在记录夫妻合葬时,出现了一种常常在夫妻双方卒后很长时间才进行的奇怪现象。有的岁岁卜筮,竟历30年,才遇到适宜的时日下葬,这也反映了卜筮之风在唐代的盛行,从中也反映出了唐代对夫妻合葬的重视,表明了这一观念对入华月氏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样,碑石和墓志也是黄河流域在丧葬中常用的礼俗,这在以前西域人的墓葬中是没有的。向达曾云:“中国志墓立碑之风在来华之西域人中亦甚通行,出土各西域人墓志即其明证。”从现存墓志来看,都是入居中原两代以后所立的。夫妻合葬及碑石、墓志的风俗不见于中亚,因而在入华月氏人中出现的这一现象必定是受到了唐代时尚的影响,这是唐代入华月氏人汉化倾向在葬俗上的另一反映。

总之,内迁月氏人的汉化情形与来华时间虽有早晚差异,其汉化程度不一,有的至唐初就已习文儒,有的则至唐代晚期还保持着一定的中亚传统。不过,总的来看,虽然内迁中原的月氏人仍保持着聚族而居的习俗,但这种聚居方式较为松散,与粟特人在凉州、敦煌、西域地区的聚落移民区是有较大区别的。在长安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他们只是以散落的形式汇聚于广大的汉人区坊之内,因环境条件使然,其汉化与迁居于其它地区如今新疆、河西走廊等地的中亚诸国人相比,汉化速度较快,汉化程度也较深。一般来说,来华第二代就开始渐染华风,改汉姓,立碑竖铭,二、三代以上则开始与异族通婚,甚至习文儒,数代以后,逐渐融入到社会生活而最终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这一过程在月氏人所参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

----支登成收集整理编撰入《支氏渊源》

作者简介:笔名痞支,实名支登成,浙江义乌支氏苗裔,布衣一枚。好文史,《支氏渊源》一书作者;喜书法及爱写诗,市作协会员,偶有发表;醉茶艺,乌伤茶庄创始人,评茶师。本头条作者每条前面均分类板块标题如:支氏/诗词/书法/感悟/茶道等等,请亲朋好友爱粉按喜好阅读。本文章为作者原创,欢迎读者跟帖互动,别忘了点赞,关注哦!谢谢

备注:本文来自作者专著《支氏渊源》。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