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哀鸿遍野”是一个成语。
哀鸿,是指南来北往的鸿雁在迁徙的途中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漫无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用来比喻那些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们。
《诗经》中有一首诗叫《小雅•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读作qú)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意思是说:鸿雁飞啊飞,扇动着翅膀,羽毛肃肃作响。那远行去服劳役的人儿啊,要在野外奔波,辛苦劳作。可怜这些穷苦人,都成了鳏寡孤,凄切悲伤!
鸿雁飞啊飞,聚集在沼泽中。那筑墙服苦役的人儿啊,日夜不息,筑起百堵墙。纵然辛苦又劳累,却不知道自己的安身之处在何方!
鸿雁飞啊飞,发出阵阵哀鸣。只有那些明白人,知道我是在歌唱辛劳;而那些
糊涂虫们,还以为我这是闲着没事发牢骚呢!
这首诗被认为是作于西周末年的厉王或宣王时期。那时,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很多人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人们妻离子散,就像鳏寡一样。
在诗中,作者应用比兴手法,或者兴而比,或者比而兴: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诗歌……总之,借鸿雁这种南来北去、常年长途奔波的候鸟,表达了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这种比兴的交融,是《诗经》里的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此后,“哀鸿”、“鸿雁”就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里有句话:“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意思是说饥饿的人用歌声来表达渴望得到食物,劳动的人用歌声来诉说自己的艰难辛苦。
诗歌取之于民、来源于生活,是作者有感而发的,正如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读作xié)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所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诗经》里的诗歌,绝大部分是劳动人民自发创作的,的确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