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视频制作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付筱菁 成都市纪委监委网站 周玲)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易舜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江西省樟树市国字山战国墓葬等六个考古项目入选。国字山战国墓葬的发掘,对研究该区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筑卫城旁的小山头发现了大墓葬
赣江,江西人的母亲河。赣江从武夷山西麓发源,一路北上汇集大小河流,注入鄱阳湖中。赣江下游流经一座叫樟树的城市,赣江一级支流、江西西部的主要河流袁河在这里注入赣江,两江交汇、江水宽阔而清澈,揭示了这座城市曾被命名为“清江”的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清江县改为樟树市。
“清江汇双流,驿道连闽楚”,便利的水陆交通使樟树成为闻名全国的药市,当地人有一句豪言壮语:“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除了药市这张名片外,樟树还有一张并不为外人熟知的名片——筑卫城遗址。1947年,江西考古先驱饶惠元对筑卫城遗址的调查“揭开了江西田野调查的序幕”。
当年饶惠元在筑卫城遗址附近发现了27处古文化遗址,其中在筑卫城遗址西边发现了一处国字山遗址,谁能想到在这座高度只有两百米的小山头中,竟隐藏了一个战国高等级墓葬。国字山墓藏与国字山遗址不过只有两字之差,但却花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才明确遗址的文化内涵。
国字山发现墓葬,还要追溯到八九年前。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初,当地村民发现有形迹可疑的人常在国字山上出没,疑心这些人会不会是在山上盗墓,于是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此事。考古工作者来到现场后,果然发现了盗洞,确认这里是一处大型墓葬。
在经过周密的前期工作后,2017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国字山墓葬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工作已经进入尾声。许多读者在认识一个考古新发现时,会首先关注它发现了哪些珍贵文物,这只是考古新发现的成果之一,考古工作者关心在整个考古过程中收集的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判断遗址的性质与追索遗址的文化内涵至关重要。
考古工作者认为国字山墓葬是一座战国中期墓葬,它的结构和出土文物均说明墓主的身份是一位贵族。国字山墓葬被一圈长方形的巨大围沟包围,所谓“围沟”就是墓葬四周的壕沟,是用来界定墓葬范围的一种方式,考古工作者发现带有围沟的墓葬一般来说等级较高。判断古代墓葬等级有一系列指标,如周代等级越高的墓葬使用的墓道数量也越多,一条墓道者被称为“甲字形墓”,两条墓道者被称为“中字形墓”,四条墓道者被称为“亚字形墓”。国字山墓葬是“中字形墓”,主墓道在墓室东边,也就是靠近筑卫城的方向。
墓道连接着墓室,墓室将椁室包围在内,椁室长约13.5米,宽约11.4米,高约2米。这座全部由楠木打造而成的椁室被整齐分割成了25个小区域,椁室中央是墓主人的船形独木棺。船棺葬是一种独特的葬俗,这种习俗将葬具制作成船的模样,显示船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暗示了其生活的环境与江河乃至海洋有密切关系。在我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地以及东南亚都发现了船棺葬的遗迹,从我国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百越文化、巴蜀文化与船棺葬的风俗关联性高。
出土文物与越王勾践的后代有关
国字山墓葬椁室发现七具棺木,除了主棺外,还有六具陪葬棺,可惜因为盗扰失去了原本位置的信息。考古工作者在椁室中清理出了2600余件套文物,包括漆木器、金属器、陶瓷器、玉石器等。在众多文物中,有两件看上去并不很精致的铜戈却获得了考古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因为这两件铜戈上有铭文,铭文中包含了可以从史料中追索的名字。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考证,可以确认这两件戈分属两人,一人名曰翳,一人名曰□寿。需要解释的是,□表示该字为何尚未有一致意见,考证铭文的浙江大学教授曹锦炎,告诉笔者寿前一字构形似“不”又似“ ”,很难隶释,他在有关文章中暂写作“不(?)寿”。
翳和□寿都非寻常百姓,而是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代。勾践忍辱负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积蓄力量,抓住有利时机,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昔日不可一世的胜者吴王夫差成了阶下囚,勾践独霸一方。那么,越国在勾践之后发生了什么呢?
勾践之后继任越王的是鼫与,再之后是不寿、翁、翳,也就是说翳是勾践的玄孙,他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411年至公元前376年。记录古代吴越地方历史的《越绝书》在提到勾践后面的几位越王时,都以“时霸”二字来扼要概括其成就,也就是说自勾践到翳的近一百年时间中,越国维持了一方霸主的地位,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为了北上争霸,勾践在灭吴之后曾迁都琅琊,而在翳为越王时,又将都城从琅琊迁到了吴也就是苏州。关于翳为何突然迁都,迄今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是越国与楚国的关系恶化,将都城回迁南方是为了防范楚国,也有学者认为是越国内部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从铜戈铭文中,可以知道□寿是翳的一位“大子”,即“太子”,但他没能成为越王。翳最终为另一位太子诸咎所杀,□寿也在这次变故中丧生。
虽然尚无法确定国字山墓葬主人的具体身份,甚至有可能永远无法追索出他的名字,但推测应当是越国王室贵族,与翳、□寿有密切关系。
国字山墓葬出土了不少乐器,有钟、鼓、琴、瑟、筝,还有编钟架、鼓座等乐器配件,其中瑟装饰有繁复精美的纹饰,而筝长达2.3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先秦时期最长的一件筝,这些发现对于研究越国的礼乐制度、中国古代音乐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国字山墓葬出土文物中,还有一件青铜跽坐人形镦颇受关注,这是鸠杖的一部分。鸠杖可以是权力的象征,汉代还曾将鸠杖赐给德高望重的老者,这些老者负有推广教化的义务。完整的鸠杖由杖身、杖首、杖镦三部分组成,杖首装饰鸠鸟。这件文物的特别之处在于将杖镦做成了跽坐的人的模样。浙江省博物馆收藏了1970年出土于浙江湖州吴兴的一件十分类似的战国鸠杖人形镦,这件文物刻画出的人的形象具有“断发文身”的特点,正是古越人的古老风俗。
多重文化交汇印证东周江西“吴头楚尾”格局
国字山墓葬体现了多重文化内涵,为该区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探索提供了证据。它既有本地文化的内涵、百越文化的内涵,又有楚文化的内涵,国字山墓葬出土文物以漆木器为大宗,装饰特点明显具有楚文化色彩,还有群舒文化的内涵。西周时期,江淮之间有一个舒国,进入春秋,舒国逐渐析出舒庸、舒龙等小国,合称“群舒”,群舒夹在楚国与吴国之间,最终为楚国所吞并,群舒制作的青铜器有自己的特点,是群舒文化的主要内涵。
前人论述东周时期江西的政治地理格局,常以“吴头楚尾”四个字概括。这一时期,南方最有实力的三个大国是楚国、吴国与越国,恰如《江西通史·先秦卷》所言,江西“正处于这三个诸侯国疆域的交接地带,是它们相互争夺、辗转角逐极为激烈的地区,所以,虽然赣鄱地区始终未能成为某一诸侯国的中心所在,但此一时期也并非平静,同样卷入了当时历史的漩涡”。要厘清这一时期楚国、吴国、越国在江西的势力范围,史书总是语焉不详,而考古能提供不可多得的信息。国字山墓葬的发现也许表明越国灭吴后西进到了江西中部。
整理江西历史上与越国、楚国有关的记忆时,有这样一则传奇。越国素以善铸宝剑等冷兵器而著称,铸剑大师欧冶子就是越国人,他与弟子干将为楚王铸造了三把绝世宝剑,它们的名字日后经常出现在武侠小说中,一曰龙泉(本为龙渊,为避唐高祖李渊名讳,改渊为泉),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到了西晋年间,名臣张华与友人雷焕登高楼观天象,发现斗星和牛星之间紫气充盈,雷焕解读出这紫气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恰好张华渴求一把宝剑随身携带,他请雷焕与他一道去寻剑。雷焕来到一个叫丰城的地方,在一座监狱的地基下,觅得一个石函,打开一看,正是龙泉和泰阿两把宝剑,当晚斗星和牛星之间的紫气就不见了。唐代才子王勃在千古流传的《滕王阁序》中有“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说的就是此事。赣江在流经樟树后,下一个到达的城市就是丰城。
考古工作者发掘国字山墓葬之初,眼光就已望向了更远的地方。国字山东边三百米就是筑卫城遗址。新中国成立后,对筑卫城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对于该遗址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该遗址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东周时代,遗址之中发现了城池的痕迹,但对于城池的详细情况还缺乏足够了解。筑卫城的意义还不止于此,考古工作者认为“筑卫城周边存在一系列与之时代相近,密切关联的遗存。筑卫城以其巍峨的气势,庞大的体量成为这些遗存的统领性遗存,占据着中心地位”,对筑卫城附属性遗存国字山墓葬的深入研究,也许将成为解开筑卫城之谜的一把钥匙。
樟树所在的清江盆地,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吴城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带给我们新干大洋洲商墓的惊喜,那些堪与三星堆媲美的奇异的青铜器让人目眩神迷,今天国字山墓葬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新故事,明天它还会带来怎样的新故事?
来源:经济日报
科思创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雷焕丽
继连续两年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后,德国材料制造商科思创今年将以“开创净零新境”为主题再度亮相这一盛会,展示其在可持续材料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实现全面循环的企业愿景。
在第六届进博会开幕前夕,科思创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雷焕丽在接受经济日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科思创于2020年率先提出‘全循环’的企业愿景,并于2022年提出了在2035年实现运营气候中性的目标,这与中国宏伟的‘双碳’目标高度一致。在此背景下,我们为实现循环经济而做出的努力显得尤为重要,而携手合作是关键所在。借助进博会这一独特舞台,我们期待全方位增进上下游伙伴关系,为更多行业和领域提供多样的低碳材料解决方案,支持中国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谈及对进博会的感受,雷焕丽说,它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超级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你不但可以与多方面建立起联系,还能让所有的创新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示,甚至将想法变成现实。在进博会上,能看到中国市场蕴藏的许多商机,也会发现,有更多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在这里被激发。”
“今年,科思创希望通过参展,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解决方案等领域,可以连接更多的资源。”雷焕丽介绍,本届进博会上,科思创展台将设置“随新而行”“绿色家园”“风光无限”等展区,呈现可持续材料在智能未来出行、绿色低碳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同时,“生生不息”展区将展示科思创在替代性原材料和创新回收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此外,科思创还专门设立“科家故事”专区,通过互动方式增进参观者,尤其是非化工背景参观者对科思创的了解。“净零路径”和“数字赋能”展区将分别为观众展示科思创在碳中和方面的更多成就和高分子科技的创新技术。除了展览展示,科思创还将在本届进博会期间,与价值链合作伙伴签署一系列重磅合作协议,进一步推进低碳材料解决方案在众多重要领域的应用。
全方位实施创新,是科思创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截至2022年底,科思创在中国市场的累计投资额达39亿欧元。
雷焕丽表示,如何在中国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契合中国市场的特点至关重要。“充分了解本土市场,基于本土市场进行研发,并对市场需求快速响应,这些都是科思创本土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市场很大,商机无限,我相信在本土化的道路上,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做得更好。”(经济日报记者 )
刑对赏,贬对褒,破斧对征袍。
【注释】:刑:刑罚。用残酷的手段对罪犯进行惩罚。
破斧:《国风·豳风·破斧》,赞颂周公东征的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六句,章法简单,每章只换了三个字,反复咏唱,表达了将士们艰苦奋战,在斧破刃残,百战余生,凯旋后的自豪与庆幸。
征袍:原指出征将士穿的战袍;后来也指旅人穿的长衣。唐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梧桐对橘柚,枳(zhǐ)棘对蓬蒿。
【注释】:梧桐:树名,有青桐、碧梧、青玉、庭满友梧之名称。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以此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
橘柚:橘树和柚子树,生长于我国南方的两种常绿乔木,花白,树有刺,果实球形或扁圆形,果皮红黄或淡黄,两种树很相似,但又有区别,如柚树叶阔实大等。古人橘柚连用的时候,往往仅指橘。李白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诗句。
橘树
枳棘:(1)枳木与棘木。因其多刺而称恶木。常用以比喻恶人或小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如果种的是橘柚树,吃起来甜,闻起来香;而种枳棘的话,长出来只会刺伤人,所以君子应该慎重选择种什么样的树。意即做什么样的人。)《楚辞·刘向·九叹·愍命》:“折芳枝与琼华兮,树枳棘与薪柴。”王逸注:“以言贱弃君子而育养小人。”《文选·左思·咏史》:“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吕向注:“枳棘,有刺之木,喻谗佞也。”
(2)比喻艰难险恶的环境。《后汉书·黄琼传》:“光武以圣武天挺,继统兴业,创基冰泮之上,立足枳棘之林。”李贤注:“枳棘諭艰难。”
蓬蒿:(1)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藜莠蓬蒿并兴。”《庄子·逍遥游》:“﹝斥鴳﹞翱翔蓬蒿之间。”明李梦阳《汉京篇》:“霍氏门前狐夜号,魏其池馆长蓬蒿。”
(2)借指荒野偏僻之处。汉桓宽《盐铁论·通有》:“山居泽处,蓬蒿墝埆,财物流通,有以均之。”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综上所述,这一句里,实际上“梧桐对橘柚,枳棘对蓬蒿”是音律平仄之对,而象征高洁的梧桐和有益于人的橘柚与象征卑贱的蓬蒿和伤人的枳棘之间,还存在一组寓意之对。
雷焕剑,吕虔刀,橄榄对葡萄。
【注释】:雷焕剑:出自《晋书·张华传》。雷焕为晋豫章(今江西)人,精通纬象。晋武帝司马炎时,他看到二十八宿的斗宿和牛宿之间有紫气,便知道江西丰城有宝剑。他将此事告诉张华,张华任命他为丰城县令,后果真在丰城县监狱下挖到龙泉、太阿两把宝剑,雷自留一把,送张华一把。张华被诛,其剑不知所终。雷焕死后,其子佩其剑过延平津,剑忽然从腰间跃出跳入水中,派人下水搜寻,只见水中有两条龙在戏水。
吕虔刀:出自《晋书·王览传》。三国时的魏人吕虔为刺史,他有一把佩刀,曾有精通相术的人说过,这把刀“三公可佩”,吕虔认为王祥有三公之相,便将此刀送给了王祥。王祥在魏为司空,转太尉,封睢陵侯,到晋武帝司马炎时被任命为太保,进爵号为公。王祥临终,将此刀送给了其弟王览,王览做了司徒,进爵号为即丘子。三公指辅佐天子的掌握国家大权的最高官员,各朝名称不同,通常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橄榄
橄榄、葡萄:二者同为水果,形椭圆,色青绿,而且音律上平仄相反,在字形上,又都是同旁词组。虽无典故,却也是妙趣天成的巧对。
一椽(chuán)书舍小,百尺酒楼高。
【注释】:椽:放在檩子上架瓦的木条。屋顶上只架一根椽,则房屋很小。《魏书·任城王传》:居无一椽之室,家阙儋石之粮。
百尺楼:指高楼。唐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能诗时秉笔,刘伶爱酒每餔糟(bū zāo)。
【注释】:秉笔:执笔。这里赞誉李白诗意勃发,灵感众多,随时提笔就能写诗。
刘伶:字伯伦,晋竹林七贤之一。他纵酒放达,逃避乱世,曾著《酒德颂》,说“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只求喝酒,哪里还知道别的事)。餔:吃、食。糟:带有尚未过滤的渣滓的酒,也指过滤出来的渣滓。
礼别尊卑,拱北众星常灿灿;势分高下,朝东万水自滔滔。
【注释】:礼别尊卑:礼仪是用来区别地位高低的。
拱北:拱卫环绕着北斗星。北,指北辰,即北斗星。古人认为北极星为众星之尊,故众星围绕北极星转。《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势:地形、地势。
朝东万水:《荀子·宥坐》记载孔子学生子贡问孔子,为什么见到河流就要观看?孔子讲了河流的几条优秀品质,其中有一条是:河流中途可以千回百转,但最终总是流向东方,像君子的志向。我国的河流大多都是流向东边的渤海、黄海、东海的。
滔滔:形容大水奔流的样子。
【译文】:
处罚和奖赏相对。贬低和褒扬相对,破斧和征袍相对。
梧桐树和橋柚果相对,枳棘和篷蒿相对。
晋朝雷焕的剑,三国吕虔的刀,橄榄和葡萄相对。
一间小的书房,百尺高的酒楼。
李白才思敏捷,能提笔成诗,刘伶嗜酒如命,无钱买酒便以酒糟代酒。
人际交往讲究礼节,老幼尊卑,就像群星围绕北极星一样遵循有序;地势有高低之分,大小江河都自西向东流。
下平15韵有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编者按:无论是谁只要他真心为自己姓氏着想,讲的是心里话和真实感受就应该为他点赞!雷剑义宗长在全国雷氏修谱群会的书面发言,编者以为讲的是心里话,应该让更多热爱自己姓氏的人知道。
各位宗长,大家下午好!
今天群会,钟祥会长让我说说《统谱》校对问题。我想,这个校对,如果只就现有谱稿作些文字修改并不难,如果从《统谱》定义出发进行校正,就不那么简单。
我们编修《统谱》的原则是: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统汇兼容,求同存异。修统谱并不是把全体姓氏统一编成一幅完整的世系图,将所有内容都统一为一个说法。这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得不到全体宗亲的认可。所以,所谓“统一源流”是错误的。2016年,去湖北找方氏统一源流更是可笑的。《统谱》的真正意义,就是将一个姓氏的宗谱统编,汇总,即是集各地宗谱之大成。因此,统谱必须遵循“继承,求实,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允许“多说并存”,允许“无头谱”存在。不允许胡乱对接,不可能“统一源流”。也就是说,中华雷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头的姓氏,不仅各少数民族雷姓,各有自己的源头,而且汉族雷姓,也不可能是唯一一个源头。更不可能从远古雷公,传到晋代就只一个雷焕公。由此,建议谱稿中的《寻根溯源》和《世系》部分,进行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其他篇章基本体现了“统汇兼容”的原则,但可否将《序文》删减一些重复,相似的的内容。《传奇博览》是否可删减一些无关紧要的,甚至是道听途说的有悖于雷氏精神的说法。
雷映松在《中华雷氏姓源考》中,几乎罗列了历史以来,所有有关姓氏书籍关于雷姓起源的说法,并将其归于“传说考”和“史据考”两大类。但我认为,其实他所列举的“传说考”和“史据考”并没有什么区别。他所说的“传说考”都是有古籍记载的,他所列举怕“史据考”也都是根据传说记录下来的。但是,无论古籍姓氏书,还是近现代版的姓氏书,对于雷姓的源头,都有不同的说法,只不过是你采信哪一种说法而已。这也就是“一姓多说”,或者叫做“一祖多说”。不光是雷姓,其他姓氏大都如此。这就需要“多说并存”,不可能归统一说。我是焕公世系的,我们焕公世系采信了“方山雷公一一黄帝臣雷公”为鼻祖的说法。至于别的世系采信西羌氐族或嫘祖或别的什么说法,我们也应该尊重,不应该反对。不能强求别的世系都认方雷公为得姓始祖。例如,除了各少数民族之外,福建和赣南的畲族雷姓,过去的老谱,都记载宪公为焕公第二十四世。现如今他们要求单列宪公为第一世祖,当然是可以的。甘肃天水的重华公,被列为第一百十一世,无形中成了焕公之后,这又有何依据呢?我认为不妥,为何不可以单列一个世系,也列他为该世系的第一世祖呢?还有别的接不上源头始祖的,都可以,也应该单列世系,这就是允许“无头谱”的存在。纵观谱稿的《世系》部分,以前曾在一些微信群里看到的,无法对接的支系,都对接上了。
前些年,南昌火车站,出土了一批东晋时期的古墓群,其中有两个墓主叫雷陔和雷鋽。有人质疑,他们的后代到哪里去了?问得好。我分析,他们的后代,可能因为没有自己的谱,后来都融入了焕公世系,成了焕公之后人。也有可能迁出外地了。从现有的各地老谱看,大部分(估计70一一80%)都记载为焕公世系。所以,我认为,如果找不到源头的,都可以单独列世系,不要强求统一到焕公世系。
最近传出的网络谱,我主张将其中的《雷公之系》删除。从雷公到焕公,按历史记载历3000余年,江西老谱记载了64代,不合符人类繁衍规律。按平均25一30年繁衍一代,可推算出100一一120代,取中间数定为110代。然我多次申明,这只是推算,并无历史依据,你说120代,130代也可以。但是,如果要编造一个世系图,并给每一代先祖设定一个名讳,你的根据在哪里?哪有后人给先人定名讳的道理?这有悖于史实,不符合编修统谱的宗旨,是极不负责任的,会误导广大宗亲。远古的源流,史料无载,只能靠后人去考证,不可臆造。江西老谱记载的64代,是先人搞出来的,且只在江西流传,但不可强加于全体宗亲。
以上见解,供大家参考。再次请辞主编之职。
谢谢大家!
雷剑义
2022,4,1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