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衣作为一种服饰制度
在礼法慎重的中国传统社会
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崇尚儒家思想的古代社会
深衣甚至已经成为儒家身份的象征
在深衣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
不少大儒甚至根据自己的理解
尝试着复原出了自己心目中理解的深衣
比如常听到的正义深衣、朱子深衣、黄梨洲深衣
今天,小袍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这些深衣款式的由来
唐-正义深衣正义深衣考自郑康成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郑康成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
郑康成是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他的注释是《礼记》后世研究者的研究基础。唐代的孔颖达对郑康成的注进一步作疏,正义深衣源自这两位学者的文献。
宋-朱子深衣宋-朱子深衣
朱子,就是指我们熟悉的宋代学者朱熹。朱子深衣是指朱熹所著《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它是朱熹对《礼记》所记载的的深衣复原出的产物。
朱子深衣对上衣下裳的布幅数、所佩戴的大带、缁冠、幅巾都作了严格的说明。其基本特点是直领对襟,但穿为交领,下裳为十二幅,裳幅皆为梯形,有衣缘而无纹饰,且一律用黑缘。
朱子深衣的每一处细节都融入了礼仪教化的理念。比如上衣用布四片,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片,每三片与上衣一片连缀,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每季有三个月。
明-黄梨洲深衣黄梨洲,也就是明代理学家黄宗羲。黄梨洲深衣,便出自黄宗羲所著的《深衣考》。
这种深衣和朱子深衣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以续衽收袷(衽rèn:袖子;袷jié:衣袖靠腋下的部分)为特色。
清-江永深衣清代江永理解中的深衣的形制大致是:上衣用布二幅,共二尺二寸;两袖(即袂)各用布二幅,共用布四幅。袖口(即袪)一尺二寸,袖肩用布二尺二寸。因此两袖的前端下面,因斜裁的关系而成为半圆形。襟分内部和外部,两襟相交,便成方领。
这些深衣都是学者们根据《礼记》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复原的产物,所以,究竟谁更接近原型,已经无从考证。不过,这些深衣无一不对当时的朝代甚至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比如朱子深衣,因朱熹巨大的影响力,传到了周边韩国、日本等地,对他们的传统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在韩国的一些重要祭祀场合,参与人员都会穿着脱胎于朱子深衣的礼服,以示隆重。
其实,历史上的深衣还有许多种类
在这里,小袍只挑选了
最知名的四种来讲解
欢迎袍袍们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
把它分享给更多同袍
继续探索关于深衣的知识
也欢迎大家对我们提出批评和建议
下期汉服小百科,我们再见~
*更多精彩内容,请移步“同袍APP”~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