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56个星座56朵花这是哪首歌 56个星座56枝花诡异事件

发布时间:2024-04-17 14:52:54作者:龙行天下来源:用户分享

56个星座56朵花这是哪首歌 56个星座56枝花诡异事件

本文目录一览: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歌词没错,只是……

网友大面积争论玩具的“具”到底是有几横还没过多久,今天,又发生了一个关于《爱我中华》歌词的全民大讨论。

引发讨论的是歌曲里的第二句“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很多网友发现自己一直唱的都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那么这句歌词原本究竟是什么呢?

《爱我中华》是为1991年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创作的会歌,由由乔羽填词、徐沛东谱曲,歌手韦唯演唱。后来经在春晚上演唱,一时红遍大江南北。

原版歌词里使用“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来代指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在韦唯和演唱的MTV里,歌词也是“五十六个星座”。

视频加载中...

在1992年由北京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快乐歌唱·中外青年歌曲集萃》里,也可以看到歌词确实是“五十六个星座”。

小学课本里,讲到民族团结时,也经常能够看到《爱我中华》的身影,几乎每个人都能轻声哼唱出歌曲的曲调。

很多网友记错歌词可能是因为另外一首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首歌的第一句就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1986年,蒋大为在春晚上演唱此曲,风靡一时。

虽然都是爱国歌曲,也都提到了中国的56个民族,不过并非同一首歌曲,下次可别唱错了。

来源:观察者网

编辑:小汤圆

无关玄学和科幻,娱乐圈这几个集体记忆偏差事件的真相其实很简单

最近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引发了热议,同时使得曼德拉效应又展开了新一轮刷屏,大家纷纷提名那些产生了集体记忆偏差的事件,讨论一度走向玄学和科幻。

娱乐圈也没缺席,许多网友对经典影视的剧情桥段,台词甚至片名都有集体记忆偏差的情况,并且很多人都坚信自己没有记错。

你有没有中招呢?

或许是过去被替换修改过,还是人类的记忆被篡改了,平行空间和多重宇宙真的存在吗?

更或许,真相并没有那么玄乎、复杂,像一些娱乐圈的事件、观众对影音的记忆产生偏差其实都有迹可循:

关于大事件的集体记忆偏差,或许是谣言和误传没有及时澄清

“曼德拉效应”说的就是现实与人的集体记忆不符,缘起于曼德拉这个人在许多人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就去世,然而事实是那个时候他还活得好好的。

娱乐圈的这种情况也没少发生。

明星午马2014年去世,很多人就表示在多年前就看到过他去世的新闻,还能说出当时的新闻细节,像成龙大哥抬棺之类的。

其实,就是前两年有段时间,自媒体上还很流行一种娱乐明星被去世,博眼球的行文套路,标题写“某某某去世”,写得像真的一样。正文里再自己辟谣,说“原来是谣传”,加一些该明星的现状。看个标题的人可能就当真了。

赵本山、郑则仕、李连杰经常中招。郑则仕自己还曾在吐槽大会调侃“大家别害怕,我说上来是从香港上来,不是从下面上来的。”

能及时澄清的就明确是谣传了,一些没有及时澄清的,就演变成了群体记忆偏差。

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卓依婷,童星出道,曾创下年纪最小却发行最多专辑纪录,那时候很多人家里都有她的专辑。春节的时候到处都是放她唱歌的MV。

不过我听到她的歌的时候,就听说她去世了,大家都是一边感慨她小小年纪成就非凡,一边惋惜她止步于此。

然而过了几年,小编看到“卓依婷”又有新歌,还一度以为是蹭热度的。据说2005年,卓依婷在广东开演唱会时,还有观众台下大喊“冒牌货快滚下去。”

后面她的资讯评论留言里也没少有“她不是去世了吗?”的发言,附和的一堆,感觉发生了什么灵异事件。

之后很多年她也没摆脱被去世的困扰,2011年她还特地发了个博文说“我没死”。

后来才搞明白,是她停工治疗胃病的时候,有个叫卓一婷的模特去世,有些媒体为博眼球,搞出了让人误会的新闻,加上当时网络并不发达,大家口耳相传就传得完全换了主人公,卓依婷那面正好停工治疗期间并不知情又没有及时出来辟谣,所以被传出了集体记忆偏差的效果。

也是很无奈了。

对影视剧情产生的集体记忆偏差,或许是被误导记混了

最近对经典影视剧情的讨论尤其多:

比如《西游记》里到底有没有真假美猴王的情节。很多人坚定地说有,自己看过。但是事实是剧中并没有。

这里产生记忆偏差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小时候追《西游记》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注意过猪八戒和唐僧换过人,更不会留意记清分清《西游记》和原班人马拍摄的《西游记续集》里的情节了。真假美猴王的剧情是在 《西游记续集》的第三集。

暑假看重播的时候,两部连着放,当一部剧看的人相信也不少,小编还一直以为《西游记》就是七八十集呢。其实上部25集,续集16集,加起来也只有41集。

还有在“斗法降三怪”那集,很多观众都说记得有羊力大仙下油锅的情节,甚至能说出画面细节。但是后面再看,已经找不到这个情节了。附和的网友不在少数。

但《西游记》的摄像王崇秋曾明确澄清过,这版《西游记》里,关于下油锅的镜头只在《偷吃人参果》这一集里出现过,其他集从来没有出现过。

既然如此,那观众为什么会有关于羊力大仙下油锅的集体记忆呢。

首先,原著确实有这么个情节,羊力大仙有一条冷龙,可以让油锅迅速降温。动画片版本的也出现了这个情节,孙悟空变出一只鹰将冷龙抓走了。还有其他版本的《西游记》,比如10版里也出现了,是孙悟空找了龙王来将冷龙带走。

你记忆里冷龙是怎么搞走的呢,或许就能找到记忆错乱的根源了。

最近讨论比较多的,还有《甄嬛传》的一些剧情,像剪秋开食盒,眉庄烧手,纯元打脸。

都是不少网友坚定地说自己看到过画面,但是后来再看找不到对应镜头的。

有媒体求证过郑晓龙导演,到底拍没拍过相关画面,郑晓龙导演其实也全程在说记不清,不过还是给了一个大概,有拍过剪秋开食盒,没拍眉庄烧手和纯元打脸。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剪秋开食盒有拍过,为什么有网友觉得自己看过,而有网友坚持没看过?

饰演剪秋姑姑的演员杨凯淳为了给网友一个“交待”,也特地将最初版的光碟看了好几遍,也没找到网友描述的那段画面,甚至还求证了摄像老师。摄像老师推测也许是剪了相关片花用于网络宣传。

这种可能也是有的,有不少剧都出现过预告画面在正片中没有的情况。芒果台剪预告,还能将同一组画面换换顺序删删镜头就剪出完全不同感觉的预告片呢!

再是,从一些观众的描述来看,他记忆中的那些剧情画面确实在剧中能找到对应的镜头,而且,因为这个情节后面有苏培盛台词描述,观众自动脑补出完整画面也不奇怪。科学家就曾指出“人类的大脑会自动填补空白的地方。”

加上有人以坚定的语气引导,很容易让一些印象模糊的观众迅速认领创建新的记忆,觉得自己也看到了那个画面,何况剧中确有相关画面参考。

关于特定名称的集体记忆偏差,可能是思维定势影响

写进百科词条的集体记忆偏差事件,还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部电影的名称,很多人一直以为片名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这与其说是集体记忆偏差,不如说是被思维定势影响,想当然了。因为这部片子整体表达的就是过去式的事件,主题曲也反反复复唱着“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所以会让人想当然地觉着这部片子讲的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还有王俊凯主演的《天坑鹰猎》这部剧,估计过些年,很多人还得说自己看的是“天坑猎鹰”,再为曼德拉效应填一案例。

其实是没细心看,完全自己根据自己的思维规律在走,一开始就将名称搞错了。

对于经典台词的集体记忆偏差,或许记得的就不是剧中台词本身

“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还有“元芳,你怎么看”这两句话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也成为网友热议的曼德拉效应的两大事件。

因为前者被指出原话是“你还记得大明湖边的夏雨荷吗”。后者四部《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没有说过一句”元芳,你怎么看“,顶多只是有“依你之见”“说说你的看法”这种类似的说法。

其实大部分人熟悉这两句话,本身也不是因为剧中印象。而是因为它们曾是网络流行语,还有表情包。

就像是一个人记错了,说出来后,别人却记住了他说的。

这里有个有趣的地方是,有网友说《还珠格格》的原台词是“湖边”,所以很多人也信了他的,觉得是“湖畔”替换了“湖边”的记忆。

实际上,小燕子代替紫薇见到皇上问的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紫薇后面自己认领的时候才说的“大明湖边的夏雨荷”。剧中“湖畔”“湖边”都出现过。

所以啊,什么集体记忆偏差,就是有些人记错了,却过分确信,确信到一些记忆模糊的人信以为真了而已。

有些时候的集体记忆偏差事件,则可能是多方作用的效果。

比如《爱我中华》这首歌,将“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记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有记混的情况,因为还有一首歌就是叫《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也有惯性思维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我们是五十六个民族,并没有五十六个星座的概念,说星座一般也是说八十八个星座。所以不仔细看歌词,很容易想当然地觉得是五十六个民族。

还有有网友分享过一版书里,本身就写错了歌词,写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可以发现,那些说是曼德拉效应的事件往往是发言者“小时候”的记忆被“篡改”,“小时候”多少人清楚地知道《还珠格格》和《西游记》都只有二十几集一部呢?小时候看的特效场面,是不是都觉得逼真到恐怖,现在再看还是当初的感觉吗?

所以这些影视印象出现与记忆不符的情况,平行空间重合“集体记忆被替换”一说,还是有点玄乎了,真相往往是记错了,信错了,搞混了,被网络流行了,自己修改了自己的记忆而已。归根究底还是原本就记得模模糊糊,却受到了一些过分确信的言辞引导。

你还知道哪些“集体记忆偏差”事件的真相?欢迎交流分享。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歌词没错,只是……

网友大面积争论玩具的“具”到底是有几横还没过多久,今天,又发生了一个关于《爱我中华》歌词的全民大讨论。

引发讨论的是歌曲里的第二句“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很多网友发现自己一直唱的都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那么这句歌词原本究竟是什么呢?

《爱我中华》是为1991年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创作的会歌,由由乔羽填词、徐沛东谱曲,歌手韦唯演唱。后来经在春晚上演唱,一时红遍大江南北。

原版歌词里使用“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来代指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在韦唯和演唱的MTV里,歌词也是“五十六个星座”。

视频加载中...

在1992年由北京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快乐歌唱·中外青年歌曲集萃》里,也可以看到歌词确实是“五十六个星座”。

小学课本里,讲到民族团结时,也经常能够看到《爱我中华》的身影,几乎每个人都能轻声哼唱出歌曲的曲调。

很多网友记错歌词可能是因为另外一首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首歌的第一句就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1986年,蒋大为在春晚上演唱此曲,风靡一时。

虽然都是爱国歌曲,也都提到了中国的56个民族,不过并非同一首歌曲,下次可别唱错了。

来源:观察者网

编辑:小汤圆

56个民族还是56个星座,我的记忆出问题了吗?

国庆长假刚刚过去,怎么样,是不是感到和国庆难舍难分呢!

国庆前夕,孩子的幼儿园教了不少经典爱国老歌,于是这个国庆,我们也跟着重温了不少,比如《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爱我中华》等等,以前小时候只顾着哼,都没发现原来歌词这么美呢!

但是唱到《爱我中华》的时候,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我和鹿sama都清楚地记得,我们从小到大唱的明明一直都是“56个民族56枝花”呀,可是现在孩子唱的却是“56个星座56枝花”,难道是歌词被改过了?然而,我现在搜遍全网的歌词,却发现原唱就是“56个星座56枝花”,一条“民族”的歌词都没有!

我们问了自己的爹妈、亲戚,问了周围的朋友、同学,所有人都表示,自己很确定歌词就是“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于是大家猜测,歌词应该就是被改过了,老版的是“民族”,新版的是“星座”。

然而,当我们不信邪地翻出了老版的高糊像素视频……

祖英姐姐唱滴就是“56个星座”呀!

还有个更老的91年版本,应该是原版了,是韦唯唱的(现在的年轻人还知道这个曾经的歌坛一姐吗……)。人唱的也是“56个星座”!

鹿sama惊呼:“这个世界果然是由电脑程序操控的!我们的记忆在被重置的过程中出现了bug!”

呐!其实这件事情,还是得从我们的记忆系统讲起。

记忆系统是什么?

记忆可以算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如下图)。

无论是何种记忆,都可能出现遗忘,遗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信息不能够得到正确的编码,从而无法进入长时保存;或者是虽然被保存了,但无法从大脑中被提取出来。

但“56个民族”这件事儿,怎么看都不像是遗忘(因为我们能够把歌词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只不过是提取错误了),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种现象就属于下面要给大家讲的记忆错觉了。

虚假记忆的由来

记忆研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叫做记忆错觉(memory illusion),简单来说就是你对过去事件的记忆与事实不符或出现了偏离。

记忆错觉并不牵涉到遗忘。因为你确实记住了,而且也能够把部分信息给提取出来,但只是在提取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研究者发现了很多可以解释记忆错觉的因素,我就介绍其中的一两个吧。

1、 错误结合效应

这是由心理学家Underwood等人提出的,称为“错误结合”的效应,可能是最能够解释“56个民族”问题的了。那错误结合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忆错觉呢?

Underwood等人通过实验,首先让被试学习一些合成词,如handstand,sbotgun,接着在随后的测验中,被试对一个音节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如handmaid)、两个音节都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如handgun)进行再认。结果表明,被试对结合的测验词(如handgun)等,比对一个音节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如handmaid)和与所学单词无关(如flower)的控制词,容易产生更高的虚报率。

对于记忆中的错误结合,可能的原因就是原有的词组组合中,各部分特征并没有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飘浮。这时,如果有来自其他不同单元的两个更为紧密的特征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导致错误再认。

也就是说,我们的脑子会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和重新整合,它会按照自认为更符合逻辑的语义来将语言碎片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

比如,在上述的歌词案例中,关于星座,我们通常的认知是“12个”或者“88个”,并不觉得“星座”这个词和“56个”有什么关系。但我们从小就学习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共有56个民族,这是一个几乎可以脱口而出的常识,一说起“56个”,后面不自觉地就想跟上“民族”。所以,我们的大脑在加工记忆的过程中,自行将“56个”与“民族”进行了匹配,然后觉得好像还是这两个词更配哦!于是虚假记忆就这样形成了。

这类记忆错觉在一些图片再认的任务上也是有可能出现的。

上图就是一个图片记忆的任务——要求被试在记忆再认阶段中将学习阶段中出现过的组合找出。结果发现,对语义相关的材料,被试的记忆效果更好;对语义相关的重组材料,被试则会犯更多的错误。

也就是说,听诊器和心脏是语义相关的,枪和防弹衣也是语义相关的,因此在再认阶段中,被试认出他们时往往并没有任何问题。

但在第二组例子中,爆炸和粥,轮胎和罐头,都属于语义不相关,记忆就会更差;甚至于在再认阶段中出现轮胎和汽车的组合时,很多人就会出现记忆错觉了,会认为这个组合在学习阶段中出现过。

2、关联性记忆错觉

大家先试着阅读下面的词表(每个词读一遍):

冬天、冰雪、霜冻、感冒、发抖、炎热、凉爽、潮湿、暖和、南极、火炉、空气

下面请大家不要翻看之前的内容,然后回答下面这些词哪些出现过,哪些没有出现过:

冰雪 发抖 柜子 凉爽 公园 寒冷

好了,下面公布答案——有三个词是之前出现过的(冰雪、发抖、凉爽),而另外三个词(柜子、公园、寒冷)是没有出现过的。

但可能有很多人会觉得,“寒冷”这个词也曾经出现过的。因为,在这三个没有出现过的词当中,“寒冷”和前面学习过的12个词是关系最密切的,因此也是在测试中最容易被大家搞混(被当作出现过)的词。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关联性记忆错觉,指的是某个单词若与先前学习的单词在意义上相近,人们会觉得它曾经出现过。

怎么样,看完上面这个小测验,你是否还对自己的记忆坚信不疑呢?是吧,所以有时候自己认为的“我记得一清二楚”的记忆,也是有可能会骗人的。

什么都必须记得这么清楚吗——精细加工和梗概加工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我们的记忆会玩弄这些小把戏来欺骗单纯的我们呢?其实这也是和我们大脑的特点相关的——每个人都爱偷懒,大脑也不例外!

一般来说,在记忆初步形成阶段(或者称为学习阶段),我们对于需要记忆的材料有两种表征方式,一种是梗概表征(gist representation),即有关项目的意义、对项目的解释,就记个大概,是一种粗加工形式;第二种是字面表征(verbatim representation),这是对项目特异性信息(item specific information)的表征,算是精细加工形式中的一个层次。

因此,在记忆测验中,如果我们在学习阶段使用的是梗概加工的话,则更容易发生记忆错觉(因为你可能只记住了大概的信息而非精确区分的内容)。虽然梗概记忆更容易产生虚假记忆,但这种信息加工方式对人类却是具有重大的适应性价值的。

首先, 由于人们并不需要记住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细节,所以以梗概的形式加工信息有助于避免记忆系统超载。例如,老年人在编码阶段面临着认知资源不足的问题, 而以梗概的方式加工信息, 仅需要较少的认知资源就能获取较高的旧项目识别率, 因而老年人倾向于使用基于梗概的加工策略;其次,记忆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而梗概加工更符合这样的要求——由于未来并非过去的精确复本, 所以机械地记忆过去事件的细节不适合想象未来, 而建构性的记忆就显得更加灵活了。所谓的“经验之谈”,就是大脑能够利用过去事件的梗概信息, 加以提取并重新整合, 结合当前的情况去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件。

听完老师的一番解释,我们可以知道,记忆系统也是会骗人的,什么时空错乱,平行世界线交叉,什么程序bug,记忆重置,统统不靠谱!不要胡思乱想了,还是好好上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