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今日冬至,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冬至的由来: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习俗:
1.冬至的习俗之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2.冬至的习俗之吃水饺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3.冬至的习俗之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冬至的习俗之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5.冬至的习俗之喝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6.冬至的习俗之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7.冬至的习俗之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赤豆和糯米为1:2.5的比例,将赤小豆放入沸水锅内(赤小豆与水的比约为1:5)。煮至八成熟时捞出。另将糯米淘净后,用煮过赤小豆的汤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搅拌均匀后,上笼屉蒸大约40分钟,即可食用。
老一辈的长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这道食谱糯米喷香,腊肉油而不腻,赤豆和花生都焖入味了,特别好吃。若是想吃得更为健康,可减少腊肉的比例,增加多一点豆类杂粮亦可。
关于冬至的成语:
【肥冬瘦年】: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豹隐纪谈》、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
【日短夜修】:指冬至前后几个月白天短夜晚长。
【日长一线】:指冬至以后白昼渐长。
【数九寒天】:数九: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三九、四九最寒冷。最寒冷的那些日子。
【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一百五日】: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指寒食日。
【一阳复始】: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每年到冬至日,阴气尽,阳气又开始发生。指春天又到来了。
关于冬至的古诗:
1、冬至
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2、冬至感怀
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3、邯郸冬至夜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4、水调歌头·冬至
汪宗臣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
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
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
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
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
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5、满江红·冬至
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6、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7、辛酉冬至
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8、冬至祭
张志真
香烛鲜花纸钱银,八果八素并八珍。
合家召开追思会,缅怀英烈祭先人。
9、冬至到
乔金龙
昼短摒弃烦忧事,夜常相伴欢乐声。
小饺暖尽心头寒,更胜金银百十千。
10、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韦应物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
关于冬至的谜语:
1、“春天还会远吗” 三字民俗
2、“冬至冰霜俱怨别” 节气二
3、还有两天方冬至 辽宁地名
4、冬至阳生春又来 医学名词
5、到西部,为改革,务求尽全力 节令
6、图中远山隐城头雁阵横 节气
7、冬至分别枫桥边 农产品
答案:
1、过冬至
2、大寒、秋分
3、昌图
4、冷冻复苏
5、冬至
6、冬至
7、粉条
今日冬至,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冬至的由来: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习俗:
1.冬至的习俗之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2.冬至的习俗之吃水饺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3.冬至的习俗之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冬至的习俗之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5.冬至的习俗之喝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6.冬至的习俗之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7.冬至的习俗之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赤豆和糯米为1:2.5的比例,将赤小豆放入沸水锅内(赤小豆与水的比约为1:5)。煮至八成熟时捞出。另将糯米淘净后,用煮过赤小豆的汤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搅拌均匀后,上笼屉蒸大约40分钟,即可食用。
老一辈的长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这道食谱糯米喷香,腊肉油而不腻,赤豆和花生都焖入味了,特别好吃。若是想吃得更为健康,可减少腊肉的比例,增加多一点豆类杂粮亦可。
关于冬至的成语:
【肥冬瘦年】: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豹隐纪谈》、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
【日短夜修】:指冬至前后几个月白天短夜晚长。
【日长一线】:指冬至以后白昼渐长。
【数九寒天】:数九: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三九、四九最寒冷。最寒冷的那些日子。
【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一百五日】: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指寒食日。
【一阳复始】: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每年到冬至日,阴气尽,阳气又开始发生。指春天又到来了。
关于冬至的古诗:
1、冬至
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2、冬至感怀
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3、邯郸冬至夜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4、水调歌头·冬至
汪宗臣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
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
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
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
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
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5、满江红·冬至
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6、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7、辛酉冬至
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8、冬至祭
张志真
香烛鲜花纸钱银,八果八素并八珍。
合家召开追思会,缅怀英烈祭先人。
9、冬至到
乔金龙
昼短摒弃烦忧事,夜常相伴欢乐声。
小饺暖尽心头寒,更胜金银百十千。
10、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韦应物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
关于冬至的谜语:
1、“春天还会远吗” 三字民俗
2、“冬至冰霜俱怨别” 节气二
3、还有两天方冬至 辽宁地名
4、冬至阳生春又来 医学名词
5、到西部,为改革,务求尽全力 节令
6、图中远山隐城头雁阵横 节气
7、冬至分别枫桥边 农产品
答案:
1、过冬至
2、大寒、秋分
3、昌图
4、冷冻复苏
5、冬至
6、冬至
7、粉条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那么冬至的由来是什么?冬至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小编整理了有关冬至的传说故事,感兴趣的看下去吧。
冬至的来历30字50字
来历1:冬至到了,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 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2019冬至是几月几日哪一天
来历2: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的风俗
祭天
汉代,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皇帝要于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贺。此习俗一直延续至清代,成为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习俗30字50字
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每逢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汤圆,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习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冬至的故事传说简短版
关于冬至的故事(一)
吃饺子习俗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关于冬至的故事(二)
相传六朝梁武帝时,南京旧名尚为建康城。有一日,一老者献树种给梁帝,称树种从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灵气,若悉心照顾,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观之,曰:“不过一柏树种。”不信其说,随手将其种于宫苑中。两三年内,虽然无人照料,树种依然生根发芽,郁郁葱葱。数年后,灵气凝聚,竟生为树灵。
冬至的故事传说简短版
梁帝信佛,广建寺院,劳民伤财,不理国事,一心出家,民间哀声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荤,不许百姓吃荤,也不许民间以荤祭祀。诸神见贡品皆为素食不悦,奏玉帝,云其不敬天神,玉帝闻之亦不悦,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惩戒。
树灵不忍见百姓受苦,冬至日,化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种形状,作食祭祀;又耗自身灵力放弃成仙,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牺牲,使建康城恢复风调雨顺。一时之间,百姓间广为传唱,供奉为神。梁帝闻其神力,又见其美貌,欲纳为妃,操纵其神力一统天下。姣不愿,梁帝怒,遂杀之,不欲为他人所得。
姣死后,玉帝为其不公,设侯景叛乱,将梁帝饿死台城,并许姣位列仙班,为民间掌管五谷。姣真身所附柏树亦守护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战乱不损其分毫。传至现今,是为六朝松。百姓感谢她,将她发明的食物命名为饺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并在冬至日虔诚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谨。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那么冬至的由来是什么?冬至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小编整理了有关冬至的传说故事,感兴趣的看下去吧。
冬至的来历30字50字
来历1:冬至到了,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 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2019冬至是几月几日哪一天
来历2: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至的风俗
祭天
汉代,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皇帝要于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贺。此习俗一直延续至清代,成为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习俗30字50字
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每逢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汤圆,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习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冬至的故事传说简短版
关于冬至的故事(一)
吃饺子习俗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关于冬至的故事(二)
相传六朝梁武帝时,南京旧名尚为建康城。有一日,一老者献树种给梁帝,称树种从南疆深谷中采得,已聚天地灵气,若悉心照顾,必可福佑大梁。梁帝观之,曰:“不过一柏树种。”不信其说,随手将其种于宫苑中。两三年内,虽然无人照料,树种依然生根发芽,郁郁葱葱。数年后,灵气凝聚,竟生为树灵。
冬至的故事传说简短版
梁帝信佛,广建寺院,劳民伤财,不理国事,一心出家,民间哀声哉道。梁帝自己不吃荤,不许百姓吃荤,也不许民间以荤祭祀。诸神见贡品皆为素食不悦,奏玉帝,云其不敬天神,玉帝闻之亦不悦,故使建康城大旱三年,以示惩戒。
树灵不忍见百姓受苦,冬至日,化为一少女,名姣,教百姓偷偷以面皮为衣,裹肉其中,捏成各种形状,作食祭祀;又耗自身灵力放弃成仙,为建康城求雨。玉帝感念其牺牲,使建康城恢复风调雨顺。一时之间,百姓间广为传唱,供奉为神。梁帝闻其神力,又见其美貌,欲纳为妃,操纵其神力一统天下。姣不愿,梁帝怒,遂杀之,不欲为他人所得。
姣死后,玉帝为其不公,设侯景叛乱,将梁帝饿死台城,并许姣位列仙班,为民间掌管五谷。姣真身所附柏树亦守护建康城千余年而不倒,兵火战乱不损其分毫。传至现今,是为六朝松。百姓感谢她,将她发明的食物命名为饺子,在其出生的冬至日食用,并在冬至日虔诚祭祀神明祖先,以示恭谨。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冬至,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