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秋日生活打卡季#九月古诗六首:授衣还田里,莫使故园芜
有一个问题我始终想不明白,人类是何以没有动物密集的覆盖全身体的毛发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或者天生如此?如果从进化论来讲,人类是敏感于外界的温度的,从猿猴到人,应该进化出更舒适的皮毛才对。如果天生如此毛发稀少,人类应该不怕冷。
但是每到秋风寒潮来临,人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弄一身衣裳将自己包裹起来。
比如早些天,我已经穿上了秋裤,并在早晚间,穿上了现代工艺制作的薄棉袄,虽然廉价,但很管用。哪怕捂出一点汗,我也不敢脱,最怕汗后着凉,动用免疫力也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摧残。
中国人类在四千多年前还处在原始社会,六千多年前,发现并使用蚕丝纺织,在往前算,7000多年前,有麻料纺品。但是考古学家认为人类的历史长达六百万年。
问题是,这六百万年里,绝大多数时间没有衣裳和纺织品,先民们如何度过?而且就算是找到了可以纺织成衣裳的原料,人们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制作衣裳和填报肚皮中努力生活。
因为温饱和冷暖从来就是关系生存的大问题。
有时候我不能不发出感慨,人类或许真的是被惩罚而抛掷在这个星球,而并不是由进化而来。
当然这是戏言。
有文字伊始的周朝,一部诗经,留下先民九月真实的生活。当然有人说,商朝也有甲骨文,只是甲骨文的残缺并不彰显一个时代,甲骨文尚有很多文字待破解。
所以我们最能贴近普通先民的只有《诗经》。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 《国风 · 豳风》
当然因为篇幅,不能写下全诗。
农历七月,大火星转向了西面,天气开始冷了。
九月,就要开始制作衣裳了。
先秦的授衣,和后来的授衣,是两种概念。
七月是秋天的开始,天气逐渐凉爽,葛麻之类的野生作物长势良好,又农田收获,虽然收割也很辛苦,但是收割之后,就会有空闲时间去砍伐整理葛麻之类的纤维植物。
这类植物提取纤维,成为制作衣裳的原料丝线,有个相当繁琐的过程。
比如葛和麻的茎干剥皮之后,要经过水塘沤制,然后人工分解成丝缕,漂白,捻线,做成一团团纺织用的纺线,然后在横经竖纬的架在织布机上,经过千万次纺织,才能获得成品布匹。
这个时间段,通常要消耗一两个的时间。
那么九月授衣,是说的,九月天气寒冷之时,刚好是用这些布匹裁制加工衣裳的时候。
如果不是王室和贵族,用成布制作衣裳并不会需要很长时间。通常一个勤劳的主妇裁剪制作一件衣裳花费一两天功夫。
天气已经冷到夏天的衣裳不足御寒时,九月正是大量的秋冬衣裳制作和上身之时。
而制作和穿上这些秋冬的衣裳时,也证明天气的确是冷了。
那么在诗经时代,是没有商品式的成衣,人们掏银子立马就可以买回。
九月授衣,实际也是秋天一个特别忙碌和经典的时段,家家都在准备秋冬的衣裳。
而这样的情景,延续到当代,只是以另外的方式出现,人们纷纷去商场,去网络购置成品衣裳。
冷暖之感,古今一样。只是古人的,更有生活真实的质感和艰辛,因为一丝一线,都是家人亲手制作,感念人力之辛苦,物质之艰辛。
“季秋授衣节,荷裳竟不易。
班超弃笔砚,娄敬脱挽轭。
虽云丈夫志,终涉自媒迹。
贤哉颜氏子,饮水常怡怿。”西梁 · 萧璟 《贫士诗 》
晚秋是增添秋冬保暖衣裳的重要时期。是人,都必须如此,写到这里,我是笑了。因为人是那么的脆弱,猫狗可以一身皮毛,四季安然,人却不能无衣。一场因寒而起的病,可能断送生命。我这笑,遂也成为苦笑。人的前世难道是在温暖的神国,只适应温暖的气候,因犯何罪,沦落到冷暖地球?
比如这首诗里的贫寒的读书人,季秋九月,是人们都制作新衣裳,穿秋衣的美好节日,而他一身夏天的破衣裳,竟然没有换下来。
当然这是因为贫寒。没有足够的银两买回布匹,当然也可能因贫而未婚,没有人为他操持打点生活。
这样的秋风秋寒里,就算是有班超的才华,也写不出优美的诗句来,有娄敬这样的将才,也只能光着膀子去牵牛犁地。
只是这个贫寒的人,倒也有自己的气节,穷成这样,喝着冷水塞牙,却还时常露出微笑。
这当然是赞美人的精神力量,但是不值得提倡。因为秋天的衣裳都没有,他这种乐观活不到春天,冬天就冻死了。
衣裳,在非工业化的古代,是重要的生活和生存物质。
衣裳最重要的功能,是御寒保暖,不到深秋你不知道这作用,不到贫寒,你不知道那贴身的暖,是多么的可贵。
那么西晋时代,九月应该有授衣节,至少在民间,穿衣吃饭是大事,尤其是季节转向寒冷的秋冬之季。
“香露团百草,紫梨分万株。
归来授衣假,莫使故园芜。” 盛唐 · 李颀《送裴腾》
唐朝无授衣节但有授衣假。长达一个月。
唐朝是一个有很多制度创新,有别于前朝的时代,比如科举纳士,选用民间士子进入官僚体系,充实官僚岗位。这些巨量的人才,分配到中央以及各地任职,他们远离家乡。而唐朝的商品经济并不发达,财政收入也不可能包办所有官员或者学员的衣食住行。而且许多士子的家庭原本就在乡村,在收获季节,也确实需要人力经营。
唐朝在九月,就设定了一个授衣假,就是给予一个月的休假,分两次,一次十五天,准许官员学子回家,一方面是让他们回家准备秋冬的衣裳铺盖,另外一方面是让他们回家参与家乡的收获,助力农事。
这个授衣长假,基本还涵盖了重阳节这样的大节,所以可以看到,唐朝的重阳节,在官方虽然只有一日,实际因为在授衣长假里,到处都充满了登高宴饮,欢乐闲适的快乐氛围。
这是李颀送朋友回乡度授衣假。
那露水落下,团团在秋草之上,那紫梨成熟,垂下万千果实。
你有这么长的授衣假回乡,不要使你家的田园荒芜,那是最美的最值得投入的地方啊。
“公门悬甲令,浣濯遂其私。
晨起怀怆恨,野田寒露时。
气收天地广,风凄草木衰。
山明始重叠,川浅更逶迤。
烟火生闾里,禾黍积东菑。
终然可乐业,时节一来斯。”中唐 · 韦应物《授衣还田里 》
我最喜欢这首授衣节的诗,因为很细腻率真。
办公的衙署,张贴着新的通知,让我们回乡度授衣节,整理自己的私事。
我早上起来就往家乡赶,开始还颇有天寒露冷之悲凉。
你看看冷秋来了,天地广阔而萧瑟。
不过走着走着,越靠近家乡田园,我的心情就越好。
因为太阳驱散了秋雾,远山在阳光里明丽重叠,溪水蜿蜒,清新可爱。
而我看到了熟悉而温馨的田园之美,炊烟在乡村里升起,收获后的稻草堆积在一家家的东边篱落旁。
这是丰收而壮丽的家乡田园,这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晚秋时节有一种崭新的田园成熟的美好啊。
这就像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我们,淡忘了家乡的烟火秋气,开始时,只是觉得自己衣裳单薄,急于回乡的目的是带些厚衣裳棉被,来适应都市生活,结果等真正靠近广袤温馨的家园时,才发现,最美最温柔最有家的感觉的,不是城市,而是洋溢着丰收味道的故乡。
“林下无拘束,闲行放性灵。
好时开药灶,高处置琴亭。
更撰居山记,唯寻相鹤经。
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 中唐 · 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 其九》
授衣假也是很多官员的黄金假日。
这不,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的休假,张籍毫不客气的住在朋友的山居中。
那个悠闲,简直是像孩子一样放飞自己。
比如在山中开启熬药的锅灶,什么菊花茶,养生汤,有的是时间,研究那些养生长寿的方子。
在亭子中,喝酒弹琴,几人相陪,一定是唱的大家都熟悉和喜欢的歌曲。
有空了,写写日记,去看看山中的白鹤。
怎么舒服怎么来,当然点睛的是最后一句,我在休授衣假,不用工作,没有人敲门告诉你哪些事情非办不可。我看到的是一个官员类似孩子气的放松,想必平常工作压力也大吧。
“节佳重九近,风急授衣初。
茱菊年龄迈,枫柽日夜疏。
欲题怀远句,频展寄来书。
憨子能思我,申儿更忆渠。”南宋 · 赵蕃 《九月一日晨起风物凄然不胜怀远之思》
宋朝将农历九月一日正式定为授衣节,当然不像唐朝给授衣假,但是这天,也标志着是天冷天衣的时段。
授衣节在九月初,这个佳节靠近重阳节,秋风已急,适当添衣。
茱萸和菊花此时都老了,枫树和柳树,日夜凋零叶子。
我打算写下怀念的诗句,所以频频看着你们的来信。
谢谢你能记得我,我也分外思念回忆你啊。
真挚的友谊往往起源青春思想的共鸣,却落脚在最温润的冷暖牵挂。
当秋冷穿上御寒的衣裳时,我在想你,你也一定在牵挂我,是否感受到了寒凉,是否有温暖的环境?
不过在宋朝,官方的正式授衣,却延迟到农历十月一日,那是皇帝将锦袍分给边关将士以及京城近卫,这是激励他们保家卫国的作为,稳固。而得到锦袍的人,自然感沐殊荣。在京城得到锦袍的人,会穿着锦袍谢恩。
而民间,则将十月一日演变成给先祖亡魂烧寒衣的寒衣节。
但是这个寒衣节,和授衣节的内涵则区别大了。
所以寒衣节叫授衣节是错误的。
明清之后,没有授衣节这个节日,但是九月换季添衣,是作为一个很自然的社会现象存在,所以九月在诗词里被称为授衣月。而授衣当然也由先秦制作衣裳,早就变成了穿上换季的秋衣。
而在传统的重阳节,人们也习惯在这天盛装穿新,迎接菊花和秋日暖阳。
而授衣也有赠与接受的含义,是谁在秋凉给你买的新衣裳,你又会给谁添置温暖服饰?
而我有时候想,也正是人能敏感于寒暖,而生出如此丰富深邃的人生和绵长的情谊,而将这寒苦的世界,创造成了暖意互助的天堂。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诗经中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火”字指的是?在支付宝蚂蚁庄园每日一题中,2021年3月11日的问题是问诗经中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火”字指的是?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小编推荐:最新今日蚂蚁庄园答案>>】
选项:星座名、像火一样热的风
答案:星座名
解析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意思是七月大火星渐渐西洛,到了九月妇女们开始缝制寒衣,其中“火”是指火星。
出自于《诗经.国风》的歌谣,名字是《国风·豳风·七月》,这首歌谣来自于三千多年前西周时期一个叫豳(bīn)的封国。豳国也就是古戎狄,在今天陕西的彬县、旬邑一带。
这首歌谣的美就在于以平铺直叙的手法,素描了豳县人民有序进行农事活动的欢快祥和场面。
\"七月流火\",其实是一个成语,不是单纯字面上的意思,不能简单理解为:七月份的天气像\"火\"一样热。
这里的\"火\",指的是\"星宿二\",也就是\"大火星\"。这里的\"流\",是\"西沉\"的意思。
\"七月流火\"表达的真正意思是:到七月后,大火星西移,天气将渐渐转凉。
因《诗经》里的\"七月\",使用的是周历,若换成公历,大概是九、十月份。
\"九月授衣\"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九月,妇女们就开始缝制寒衣了。
概而言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句话很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气候转换时的自然现象:夏去秋来,天气转凉。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译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南边地,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
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
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
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
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
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
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
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
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以上就是诗经中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火”字指的是的全部内容了,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来源:卡饭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中原地带的先民们就有了时间的观念,他们将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又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划分月份,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还为每个月份都起了许多雅称,有的是按季节次序,有的是以植物为象征,有的根据日月交替规律,有的是来自美好的传说。(本文所涉及的月份和季节都是以农历排序来说的。)
以季节顺序为名
农历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月。古时兄弟间的排行,以孟为大,仲为次,季为三,转而用作每季月份的次序。以正月为始,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尔雅》中的月名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保存了先秦时期的大量词汇和知识,是考证词义和中国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其中第八卷《释天》篇中,根据日月交替、阴阳变更的规律对十二个月进行了命名。
一月称陬月,二月称如月,三月称寎月,四月称余月,五月称皋月,六月称且月,七月称相月,八月称壮月,九月称玄月,十月称阳月,十一月称辜月,十二月称涂月。
夏历历法的别称
春秋战国时不同区域使用的有夏历、殷历和周历三种历法制度,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一年十二个月是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其中,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为寅月,其余类推。
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与今农历正月相同)、殷历以丑月(相当于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相当于今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在先秦古籍里,历法并不统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里边周历和夏历并用。
以古乐十二律为名
古乐十二律是古乐的十二调,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是古代的定音方法。以黄钟为首,各律按半音关系从低向高排列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以律与历附合,十二律应十二月,又名十二月律。十二月律的对应关系以周历岁首为准:黄钟(十一月),大吕(十二月),太簇(一月),夹钟(二月),姑洗(三月),仲吕(四月),蕤宾(五月),林钟(六月),夷则(七月),南吕(八月),无射(九月),应钟(十月)。
十二个月份的其他别称
除了上面所说,根据动植物萌发活动的规律、重要节日、神话传说等不同依据,十二个月还有许多其他的别称。
正月也称端月,一年的开始为“正”,所以农历一月称正月,但据说后来秦始皇当政时,“正”与嬴政的“政”谐音,为避始皇的忌讳,所以秦朝把正月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俗话说“正月银柳插瓶头”,所以正月也称柳月。《诗经·七月》中周夏两历并用,夏历正月,为周历三月,称一月“三之日”,十一月称“一之日”,十二月称“二之日”,二月称“四之日”。其他的称呼还有岁首、献岁、元月、孟阳、肇岁等。
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盛放,所以二月冠以杏月的美称。因为二月中有传统节日花朝节(百花生日),所以也称花朝月。作为春天的二月,还被称作竹秋,古代一般认为各种植物初生的时候为春,成熟的时候为秋。竹笋二月份从土里钻出来之后,就表示它已经长成了,所以二月就叫做竹秋,而竹春就在秋天的农历八月。二月的雅称还有丽月、酣春、竹秋、令月、四之日、春半、殷春等。
三月通常又称桃月、蚕月、绸月、莺月、末春、桐月、杪春、雩风、小清明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三月暮春季节,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三月也是开始养蚕的月份,所以也叫蚕月。
四月万物繁茂,槐花挂满枝,所以称四月为槐月。四月也是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麦秋至。”四月便称麦月。但此时“冬谷既尽,宿麦未登。”庄稼青黄不接,古人缺粮乏力,所以也叫乏月、荒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又称清和月、朱月等。
五月榴花盛开,因此又称榴月。端午节是五月最为重要的节日,旧时家家这天都要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挂在门口,用以驱邪,因此古人称五月为蒲月、端阳月。五月起天气开始热起来,所以郁蒸、郁月就成了五月的代名词,郁蒸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此时体弱的人非常容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所以古人认为五月是一年中的毒月,又称恶月、小刑(《淮南子·天文训》:“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等。《诗经·七月》有“五月鸣啁”之语,呜蜩是蝉的一种,但比蝉的个头要小许多,叫声响亮,呜蜩也就成了五月的代名词。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初伏,三伏的时间主要在六月,故称六月为伏月。因伏天气候非常炎热,又称六月为暑月、焦月、溽暑等。六月赤日炎炎,只有荷花开放,亭亭玉立,在暑月为人们带来凉意,旧时民间就以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六月便称之荷月。此外,还把六月称为徂暑、遁月、精阳、荔月、天贶、玉绳、杪夏等。
七月七日是古代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所以,七月就叫巧月。瓜果成熟也在秋天,古人也把七月叫做瓜月。有许多品种的兰花都在初秋七月吐芳,馨香无比,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兰月。商为五音之一,属秋,所以七月又称初商、孟商。此外,七月还有肇秋、新秋、首秋、凉月、中元、火逝等。
八月时“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民歌也里唱:“八月里来桂花香”,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获月、大清明、竹小春。
到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菊花傲秋霜,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因而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淮南子·天文训》中说:“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后以“青女月”借指秋月。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的原因。除了朽月外,九月的别称还有暮秋、杪秋、季商、授衣月、剥月、霜序、穷秋(秋尽之时)等。
十月因秋去冬来、露水多生而得名露月。十月又称小春月、小阳春(谓十月不寒,有如初春)、良月、孟冬、坤月、吉月、开冬、首冬、始冬。
古有“十冬腊月”之说,所以冬月是十一月。葭月也是十一月的美称,此外还有幸月、一之日、龙潜月(《抱朴子》:十一月为龙潜之月。)、畅月(《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之说。
古代把合祭众神叫做腊,以狩猎禽兽祭先祖。从周始,便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后世就沿袭了下来。自古以来,十二月即代表了冰天雪地的日子,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十二月时各星宿回复原位,一年将终,故用星回称十二月。十二月的别称还有清祀(腊祭的别称)、嘉平月、二之日、除月、殷正(殷历的正月)等。
古人基于长期的生活经验和对自然的观察,赋予了月份诸多别名。有了这些动听的名字,月份便不再是历法上枯燥无聊的数字,而变成了一幅幅展现自然和生活风貌的画卷。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来源:新华号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九月也称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属于北方的夏秋之交季节、南方的夏季,同时也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当中仅次于七、八月的炎热月份。这个时候气温偏高、光照较强,在蔬菜种植方面需要多加考虑,必须选择耐高温、喜阳光的品种进行种植,否则将面临很大的生长威胁,难以正常发育。其中,花椰菜、番茄、芹菜、大白菜、茼蒿等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接下来我们具体给大家讲讲这五种蔬菜的种植时间以及种植要点吧!
1、花椰菜花椰菜叶丛的生长与抽薹开花要求气候温暖,最适温度为20-25℃,因此一般在9-11月进行播种是最适合的。其种植难度不高,加上其本身对土壤的适应性高、耐盐性强,对土壤要求也不严格。但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对花椰菜进行水分补给,由于花椰菜不耐涝、不耐旱,因此时刻都要关注田地的水分情况。天气炎热干旱时及时浇水补充水分,遇到阴天时注意减少浇水量,碰到雨天更要结合田地的积水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及时排水。
2、番茄番茄果实营养丰富,市场情况较好,是很多农户都会选择种植的一个蔬菜品种,其种植的时间一般集中在八月底到九月初,这时候进行播种气候条件较好,长出来的番茄也更加优质。播种前需要注意种植的土壤环境,尽量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这样有利于提升番茄的产量。一般番茄对环境的要求不高,平时注意适时定植、合理密植即可。除此之外,日常管理中还需要做好番茄疫病、病毒病等番茄疾病的防控措施,发现病症后及时用药。
3、芹菜越冬芹菜的播种时间一般是在8月上旬到9月上旬,基本到了3月下旬、4月上旬就可以采收完毕。其实芹菜播种时间是比较严格的,其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容易生长不良,因此过晚播种会导致其生长期过短而不易长成成株,直接影响当年产量。此外,芹菜在土壤、肥料、水分等方面都需要严格管控。除了疏松透气的土壤外,还需要施加养分较高的肥料,播种后也要按时浇水,时刻保持土壤湿润。
4.大白菜大白菜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根据品种不同,全年都可以种植。大白菜耐寒性高,一般选在九月或十月种植。种植前施足基肥,种植时合理控制密度,出苗后少量多次进行浇水,施肥方面做到薄肥勤施,基本上九月种植下去,十一月左右便能食用,而且可以一直养在地里,想吃的时候挖一颗出来即可。
5.茼蒿茼蒿属于半耐寒的蔬菜品种,生长适温为20℃左右,可在春秋两季进行种植,通常以秋播为主。九月气候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开始变大,非常适合种植茼蒿。种植时可采用撒播或条播的方式进行播种,出苗后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同时适当追施氮肥,确保营养供应充足。一般九月种植,十月之后就能食用。
诗经中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火”字指的是?在支付宝蚂蚁庄园每日一题中,2021年3月11日的问题是问诗经中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火”字指的是?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小编推荐:最新今日蚂蚁庄园答案>>】
选项:星座名、像火一样热的风
答案:星座名
解析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意思是七月大火星渐渐西洛,到了九月妇女们开始缝制寒衣,其中“火”是指火星。
出自于《诗经.国风》的歌谣,名字是《国风·豳风·七月》,这首歌谣来自于三千多年前西周时期一个叫豳(bīn)的封国。豳国也就是古戎狄,在今天陕西的彬县、旬邑一带。
这首歌谣的美就在于以平铺直叙的手法,素描了豳县人民有序进行农事活动的欢快祥和场面。
\"七月流火\",其实是一个成语,不是单纯字面上的意思,不能简单理解为:七月份的天气像\"火\"一样热。
这里的\"火\",指的是\"星宿二\",也就是\"大火星\"。这里的\"流\",是\"西沉\"的意思。
\"七月流火\"表达的真正意思是:到七月后,大火星西移,天气将渐渐转凉。
因《诗经》里的\"七月\",使用的是周历,若换成公历,大概是九、十月份。
\"九月授衣\"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九月,妇女们就开始缝制寒衣了。
概而言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句话很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气候转换时的自然现象:夏去秋来,天气转凉。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译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南边地,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
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
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
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
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
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
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
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
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以上就是诗经中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火”字指的是的全部内容了,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来源:卡饭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中原地带的先民们就有了时间的观念,他们将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又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划分月份,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还为每个月份都起了许多雅称,有的是按季节次序,有的是以植物为象征,有的根据日月交替规律,有的是来自美好的传说。(本文所涉及的月份和季节都是以农历排序来说的。)
以季节顺序为名
农历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月。古时兄弟间的排行,以孟为大,仲为次,季为三,转而用作每季月份的次序。以正月为始,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尔雅》中的月名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保存了先秦时期的大量词汇和知识,是考证词义和中国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其中第八卷《释天》篇中,根据日月交替、阴阳变更的规律对十二个月进行了命名。
一月称陬月,二月称如月,三月称寎月,四月称余月,五月称皋月,六月称且月,七月称相月,八月称壮月,九月称玄月,十月称阳月,十一月称辜月,十二月称涂月。
夏历历法的别称
春秋战国时不同区域使用的有夏历、殷历和周历三种历法制度,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一年十二个月是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其中,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为寅月,其余类推。
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与今农历正月相同)、殷历以丑月(相当于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相当于今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在先秦古籍里,历法并不统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里边周历和夏历并用。
以古乐十二律为名
古乐十二律是古乐的十二调,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是古代的定音方法。以黄钟为首,各律按半音关系从低向高排列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以律与历附合,十二律应十二月,又名十二月律。十二月律的对应关系以周历岁首为准:黄钟(十一月),大吕(十二月),太簇(一月),夹钟(二月),姑洗(三月),仲吕(四月),蕤宾(五月),林钟(六月),夷则(七月),南吕(八月),无射(九月),应钟(十月)。
十二个月份的其他别称
除了上面所说,根据动植物萌发活动的规律、重要节日、神话传说等不同依据,十二个月还有许多其他的别称。
正月也称端月,一年的开始为“正”,所以农历一月称正月,但据说后来秦始皇当政时,“正”与嬴政的“政”谐音,为避始皇的忌讳,所以秦朝把正月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俗话说“正月银柳插瓶头”,所以正月也称柳月。《诗经·七月》中周夏两历并用,夏历正月,为周历三月,称一月“三之日”,十一月称“一之日”,十二月称“二之日”,二月称“四之日”。其他的称呼还有岁首、献岁、元月、孟阳、肇岁等。
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盛放,所以二月冠以杏月的美称。因为二月中有传统节日花朝节(百花生日),所以也称花朝月。作为春天的二月,还被称作竹秋,古代一般认为各种植物初生的时候为春,成熟的时候为秋。竹笋二月份从土里钻出来之后,就表示它已经长成了,所以二月就叫做竹秋,而竹春就在秋天的农历八月。二月的雅称还有丽月、酣春、竹秋、令月、四之日、春半、殷春等。
三月通常又称桃月、蚕月、绸月、莺月、末春、桐月、杪春、雩风、小清明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三月暮春季节,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三月也是开始养蚕的月份,所以也叫蚕月。
四月万物繁茂,槐花挂满枝,所以称四月为槐月。四月也是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麦秋至。”四月便称麦月。但此时“冬谷既尽,宿麦未登。”庄稼青黄不接,古人缺粮乏力,所以也叫乏月、荒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又称清和月、朱月等。
五月榴花盛开,因此又称榴月。端午节是五月最为重要的节日,旧时家家这天都要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挂在门口,用以驱邪,因此古人称五月为蒲月、端阳月。五月起天气开始热起来,所以郁蒸、郁月就成了五月的代名词,郁蒸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此时体弱的人非常容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所以古人认为五月是一年中的毒月,又称恶月、小刑(《淮南子·天文训》:“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等。《诗经·七月》有“五月鸣啁”之语,呜蜩是蝉的一种,但比蝉的个头要小许多,叫声响亮,呜蜩也就成了五月的代名词。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初伏,三伏的时间主要在六月,故称六月为伏月。因伏天气候非常炎热,又称六月为暑月、焦月、溽暑等。六月赤日炎炎,只有荷花开放,亭亭玉立,在暑月为人们带来凉意,旧时民间就以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六月便称之荷月。此外,还把六月称为徂暑、遁月、精阳、荔月、天贶、玉绳、杪夏等。
七月七日是古代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所以,七月就叫巧月。瓜果成熟也在秋天,古人也把七月叫做瓜月。有许多品种的兰花都在初秋七月吐芳,馨香无比,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兰月。商为五音之一,属秋,所以七月又称初商、孟商。此外,七月还有肇秋、新秋、首秋、凉月、中元、火逝等。
八月时“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民歌也里唱:“八月里来桂花香”,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获月、大清明、竹小春。
到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菊花傲秋霜,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因而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淮南子·天文训》中说:“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后以“青女月”借指秋月。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的原因。除了朽月外,九月的别称还有暮秋、杪秋、季商、授衣月、剥月、霜序、穷秋(秋尽之时)等。
十月因秋去冬来、露水多生而得名露月。十月又称小春月、小阳春(谓十月不寒,有如初春)、良月、孟冬、坤月、吉月、开冬、首冬、始冬。
古有“十冬腊月”之说,所以冬月是十一月。葭月也是十一月的美称,此外还有幸月、一之日、龙潜月(《抱朴子》:十一月为龙潜之月。)、畅月(《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之说。
古代把合祭众神叫做腊,以狩猎禽兽祭先祖。从周始,便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后世就沿袭了下来。自古以来,十二月即代表了冰天雪地的日子,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十二月时各星宿回复原位,一年将终,故用星回称十二月。十二月的别称还有清祀(腊祭的别称)、嘉平月、二之日、除月、殷正(殷历的正月)等。
古人基于长期的生活经验和对自然的观察,赋予了月份诸多别名。有了这些动听的名字,月份便不再是历法上枯燥无聊的数字,而变成了一幅幅展现自然和生活风貌的画卷。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来源:新华号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