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511年一直被认为是明朝朝贡体系解体的一年。不仅北方的蒙古高原地区,开始形成越来越强的敌对势力,连南洋地区的小邦也开始被西方殖民者所侵蚀。那么在同时代的世界各地,都在发生什么事情呢?他们彼此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1511年的世界,是从中世纪进入到近代的关键年份。虽然很多事情不是在这一年里发生的,但之前很多事件的结果与之后很多事情的起始点,都在这一年里有着集中出现。从这点来说,不应该按照地理上的大洲划分来进行孤立叙述。而应该按照几个重要的势力来分头说起。
先说不断引领世界进入近代化进程的欧洲地区。1511年的时候,西欧的主要国家都加入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长期鏖战--意大利战争。1511年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强大而富有扩张性的法国,引发了教皇、威尼斯、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和英格兰的联手抵制。反法的神圣同盟建立,几乎注定了之后一段时间内的主流:西欧VS法国。
意大利战争让几乎所有的西欧主要势力都不能置身事外
此时的西欧地区,主要国家都开始受到大航海时代的影响。但中世纪封建继承制与贵族集团的较量,依然牵扯着他们的主要精力。
在当时的不列颠岛,英格兰和苏格兰还是两个独立而经常对立的国家。由于大航海时代的开始,两个岛国都比过去都重视发展新式海军。英格兰的亨利八世与苏格兰的詹姆斯四世,不约而同的大造海军。1511年,两国在近代早期最具威力的战舰纷纷下水。
亨利八世的海军舰队与海岸炮台
真正从海上开发获益的国家基本只有两个:西班牙和葡萄牙。
前者已经在10年前发现了美洲大陆,但著名的美洲银矿尚未被发现。此时的西班牙人也没有控制美洲大陆上大片土地,主要基地被限定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古吧等岛屿,并积极开拓尤卡顿半岛。由于没有足够的贵重金属矿藏被发现,所以他们当时主要的营收手段就是农业与种植业。
正在开拓古巴的西班牙殖民者
相比之下,葡萄牙人在海上的获利要多很多。经过十多年的征战,他们已经建立一条里斯本--好望角--蒙巴萨--果阿的国际远洋航线。他们开始垄断西欧地区的香料贸易,并通过从西非获得的黄金、象牙、奴隶与经济作物,盛极一时。1511年,葡萄牙人还占领了他们在远东的最大基地马六甲。这不仅有利于控制亚洲海运,也在实际上破坏了明朝人拥有的南洋朝贡体系。
葡萄牙人是当时大航海时代主要受益者
在东欧,俄罗斯人或者说当时的莫斯科大公国,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开疆拓土。除了对传统罗斯的几个城市共和国进行侵占和同化,还向西不断与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发生冲突。他们一方面扶持乌克兰地区的早期哥萨克,一面同立陶宛争夺今天的白俄罗斯地区。1511年就是这一阶段成功前的关键性一步。
莫斯科人正在塑造近现代俄罗斯 并表现了极强的扩张性
欧洲地区最大的威胁是以巴尔干为基地的奥斯曼人。这个帝国在1511年陷入了一个微妙的内乱阶段。由于奥斯曼继承人制度规定,继承者必须杀死自己所有的男性直系亲属。所以每次奥斯曼的苏丹新旧交替,都会形成一场小规模的内战。
1511年,已经按耐不住的王子塞利姆虽然造反失败,但靠着近卫军支持,躲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基地内伺机而动。老苏丹巴耶济德二世实际上无力阻止这个局面。帝国的对外扩张因此处于一个停滞期。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要在横跨欧亚两地的帝国内获得优势,就必须拥有以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近卫军支持。因为后者是最容易获得欧洲最新技术,并转化为自身存在优势的集团。
在奥斯曼帝国得西方技术者得天下
顺着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我们可以将目光转向中亚地区。在这一年里,起源于阿塞拜疆山区的萨法维王朝,已经控制了波斯地区和两河流域。由于奥斯曼人的大举东征还没来临,所以他们有能力将力量集中到更东面的河中与阿富汗地区。他们最大的对手,就是河中北部地区来袭的乌兹别克人。双方为了河中地区的主要城市撒马尔罕而大打出手。波斯的什叶派与中亚的逊尼派激烈交锋。由于前一年取得了谋夫之战的胜利,波斯人在1511年保持优势。
从高加索南麓兴起 攻入中亚腹地的萨法维波斯人
但波斯人还是觉得经常向河中用兵,太麻烦了。所以他们需要扶持一个势力较弱但又有巨大影响力的军阀,作为自己在撒马尔罕的代理人。蜗居在费尔干纳一带的帖木儿王朝贵族巴布尔,成为了他们的理想选择。后来的印度莫卧儿王传君建立者,在1511年,春风得意的再次拿下撒马尔罕的控制权。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图谋河中。之后,就因为当地逊尼派居民反对他与什叶派合作,将乌兹别克人又引了回来。莫卧儿的建立,可以说在这一年就已经注定。而此时的北印度,还处于垂垂老矣的德里苏丹国控制。
巴布尔最后一次控制河中 然后只能选择南下了
巴布尔的表兄弟赛义德,则更为激进一些。在和巴布尔联合又败给了乌兹比克人之后,他带着自己的人马向东到了今天的新疆地区,投奔了蒙古帝国最后的直属残余部分--东察合台汗国。这成为了后来叶尔羌汗国的开始。
最终征服西域的叶尔羌人
当时的中亚地区,可以说是已经进入了一个大规模洗牌运动的后期。原先代表突厥-波斯化的蒙古系势力,正在急速衰退。100年前还能建立中亚大帝国的帖木儿,在100年后已经无法护佑自己的徒子徒孙。两股在中亚历史上不断重复出现的势力,正从他们的策源地向着整个中亚挺进。其一便是与西方交流更为密切的西部文明势力,以萨法维王朝为代表。其二便是来自东北方半开化地域的蛮族,以乌兹别克人为例。
至于中亚地区的斗败者,也顺着历史的轨迹,向着两个方向撤退。巴布尔选择了南下印度,赛义德决心向东重回文化故土。他们后来也都获得了成功。
乌兹比克人的乱入让中亚完成了一次新的洗牌
最后,顺着赛义德东奔的方向,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当时的明朝。1511年的明朝,实际上也处于自己历史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既包括了自己的内部属性,又与外部世界的国际地位有直接关联。
1511年的明朝,除了在当年失去了马六甲与南洋地区的宗主地位,还在前些年遭遇到了西北地区的安化王叛乱。表面上看,这些事情似乎对明朝本身没有太大影响。实际上,这些事首先意味着明朝对外控制力的衰落,其次就是内部本身的根基也出现了问题。这两种控制力的减退,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不断发展出更为严重而著名的事件。
正德皇帝的亲笔题词
特立独行的正德皇帝,是儒家士大夫笔下不务正业的昏君代表。但他的行事作风,恰恰是明朝前期皇帝身上的蒙古式作风残余。只不过在这种残余最终消退前,由年轻的皇帝来了一次巨大的回光返照。在他短暂的统治期结束后,明朝皇室将从嘉靖帝起,彻底从蒙古式作风,转为保守而传统的中原式风格。之后的明朝皇帝,将彻底变为东方吏制国家的宫廷君主。这对后来的历史,也有着重要影响。
正德之后的明朝皇帝 彻底转化为传统的中原式君主
所以说,1511年是世界近代史起步阶段的关键性年份。旧时代的影响,在这一年继续推动着历史发展。但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势力,也已经纷纷登上舞台,或正在创造历史的路上。(完)
1511年一直被认为是明朝朝贡体系解体的一年。不仅北方的蒙古高原地区,开始形成越来越强的敌对势力,连南洋地区的小邦也开始被西方殖民者所侵蚀。那么在同时代的世界各地,都在发生什么事情呢?他们彼此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1511年的世界,是从中世纪进入到近代的关键年份。虽然很多事情不是在这一年里发生的,但之前很多事件的结果与之后很多事情的起始点,都在这一年里有着集中出现。从这点来说,不应该按照地理上的大洲划分来进行孤立叙述。而应该按照几个重要的势力来分头说起。
先说不断引领世界进入近代化进程的欧洲地区。1511年的时候,西欧的主要国家都加入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长期鏖战--意大利战争。1511年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强大而富有扩张性的法国,引发了教皇、威尼斯、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和英格兰的联手抵制。反法的神圣同盟建立,几乎注定了之后一段时间内的主流:西欧VS法国。
意大利战争让几乎所有的西欧主要势力都不能置身事外
此时的西欧地区,主要国家都开始受到大航海时代的影响。但中世纪封建继承制与贵族集团的较量,依然牵扯着他们的主要精力。
在当时的不列颠岛,英格兰和苏格兰还是两个独立而经常对立的国家。由于大航海时代的开始,两个岛国都比过去都重视发展新式海军。英格兰的亨利八世与苏格兰的詹姆斯四世,不约而同的大造海军。1511年,两国在近代早期最具威力的战舰纷纷下水。
亨利八世的海军舰队与海岸炮台
真正从海上开发获益的国家基本只有两个:西班牙和葡萄牙。
前者已经在10年前发现了美洲大陆,但著名的美洲银矿尚未被发现。此时的西班牙人也没有控制美洲大陆上大片土地,主要基地被限定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古吧等岛屿,并积极开拓尤卡顿半岛。由于没有足够的贵重金属矿藏被发现,所以他们当时主要的营收手段就是农业与种植业。
正在开拓古巴的西班牙殖民者
相比之下,葡萄牙人在海上的获利要多很多。经过十多年的征战,他们已经建立一条里斯本--好望角--蒙巴萨--果阿的国际远洋航线。他们开始垄断西欧地区的香料贸易,并通过从西非获得的黄金、象牙、奴隶与经济作物,盛极一时。1511年,葡萄牙人还占领了他们在远东的最大基地马六甲。这不仅有利于控制亚洲海运,也在实际上破坏了明朝人拥有的南洋朝贡体系。
葡萄牙人是当时大航海时代主要受益者
在东欧,俄罗斯人或者说当时的莫斯科大公国,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开疆拓土。除了对传统罗斯的几个城市共和国进行侵占和同化,还向西不断与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发生冲突。他们一方面扶持乌克兰地区的早期哥萨克,一面同立陶宛争夺今天的白俄罗斯地区。1511年就是这一阶段成功前的关键性一步。
莫斯科人正在塑造近现代俄罗斯 并表现了极强的扩张性
欧洲地区最大的威胁是以巴尔干为基地的奥斯曼人。这个帝国在1511年陷入了一个微妙的内乱阶段。由于奥斯曼继承人制度规定,继承者必须杀死自己所有的男性直系亲属。所以每次奥斯曼的苏丹新旧交替,都会形成一场小规模的内战。
1511年,已经按耐不住的王子塞利姆虽然造反失败,但靠着近卫军支持,躲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基地内伺机而动。老苏丹巴耶济德二世实际上无力阻止这个局面。帝国的对外扩张因此处于一个停滞期。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要在横跨欧亚两地的帝国内获得优势,就必须拥有以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近卫军支持。因为后者是最容易获得欧洲最新技术,并转化为自身存在优势的集团。
在奥斯曼帝国得西方技术者得天下
顺着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我们可以将目光转向中亚地区。在这一年里,起源于阿塞拜疆山区的萨法维王朝,已经控制了波斯地区和两河流域。由于奥斯曼人的大举东征还没来临,所以他们有能力将力量集中到更东面的河中与阿富汗地区。他们最大的对手,就是河中北部地区来袭的乌兹别克人。双方为了河中地区的主要城市撒马尔罕而大打出手。波斯的什叶派与中亚的逊尼派激烈交锋。由于前一年取得了谋夫之战的胜利,波斯人在1511年保持优势。
从高加索南麓兴起 攻入中亚腹地的萨法维波斯人
但波斯人还是觉得经常向河中用兵,太麻烦了。所以他们需要扶持一个势力较弱但又有巨大影响力的军阀,作为自己在撒马尔罕的代理人。蜗居在费尔干纳一带的帖木儿王朝贵族巴布尔,成为了他们的理想选择。后来的印度莫卧儿王传君建立者,在1511年,春风得意的再次拿下撒马尔罕的控制权。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图谋河中。之后,就因为当地逊尼派居民反对他与什叶派合作,将乌兹别克人又引了回来。莫卧儿的建立,可以说在这一年就已经注定。而此时的北印度,还处于垂垂老矣的德里苏丹国控制。
巴布尔最后一次控制河中 然后只能选择南下了
巴布尔的表兄弟赛义德,则更为激进一些。在和巴布尔联合又败给了乌兹比克人之后,他带着自己的人马向东到了今天的新疆地区,投奔了蒙古帝国最后的直属残余部分--东察合台汗国。这成为了后来叶尔羌汗国的开始。
最终征服西域的叶尔羌人
当时的中亚地区,可以说是已经进入了一个大规模洗牌运动的后期。原先代表突厥-波斯化的蒙古系势力,正在急速衰退。100年前还能建立中亚大帝国的帖木儿,在100年后已经无法护佑自己的徒子徒孙。两股在中亚历史上不断重复出现的势力,正从他们的策源地向着整个中亚挺进。其一便是与西方交流更为密切的西部文明势力,以萨法维王朝为代表。其二便是来自东北方半开化地域的蛮族,以乌兹别克人为例。
至于中亚地区的斗败者,也顺着历史的轨迹,向着两个方向撤退。巴布尔选择了南下印度,赛义德决心向东重回文化故土。他们后来也都获得了成功。
乌兹比克人的乱入让中亚完成了一次新的洗牌
最后,顺着赛义德东奔的方向,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当时的明朝。1511年的明朝,实际上也处于自己历史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既包括了自己的内部属性,又与外部世界的国际地位有直接关联。
1511年的明朝,除了在当年失去了马六甲与南洋地区的宗主地位,还在前些年遭遇到了西北地区的安化王叛乱。表面上看,这些事情似乎对明朝本身没有太大影响。实际上,这些事首先意味着明朝对外控制力的衰落,其次就是内部本身的根基也出现了问题。这两种控制力的减退,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不断发展出更为严重而著名的事件。
正德皇帝的亲笔题词
特立独行的正德皇帝,是儒家士大夫笔下不务正业的昏君代表。但他的行事作风,恰恰是明朝前期皇帝身上的蒙古式作风残余。只不过在这种残余最终消退前,由年轻的皇帝来了一次巨大的回光返照。在他短暂的统治期结束后,明朝皇室将从嘉靖帝起,彻底从蒙古式作风,转为保守而传统的中原式风格。之后的明朝皇帝,将彻底变为东方吏制国家的宫廷君主。这对后来的历史,也有着重要影响。
正德之后的明朝皇帝 彻底转化为传统的中原式君主
所以说,1511年是世界近代史起步阶段的关键性年份。旧时代的影响,在这一年继续推动着历史发展。但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势力,也已经纷纷登上舞台,或正在创造历史的路上。(完)
1511年一直被认为是明朝朝贡体系解体的一年。不仅北方的蒙古高原地区,开始形成越来越强的敌对势力,连南洋地区的小邦也开始被西方殖民者所侵蚀。那么在同时代的世界各地,都在发生什么事情呢?他们彼此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1511年的世界,是从中世纪进入到近代的关键年份。虽然很多事情不是在这一年里发生的,但之前很多事件的结果与之后很多事情的起始点,都在这一年里有着集中出现。从这点来说,不应该按照地理上的大洲划分来进行孤立叙述。而应该按照几个重要的势力来分头说起。
先说不断引领世界进入近代化进程的欧洲地区。1511年的时候,西欧的主要国家都加入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长期鏖战--意大利战争。1511年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强大而富有扩张性的法国,引发了教皇、威尼斯、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和英格兰的联手抵制。反法的神圣同盟建立,几乎注定了之后一段时间内的主流:西欧VS法国。
意大利战争让几乎所有的西欧主要势力都不能置身事外
此时的西欧地区,主要国家都开始受到大航海时代的影响。但中世纪封建继承制与贵族集团的较量,依然牵扯着他们的主要精力。
在当时的不列颠岛,英格兰和苏格兰还是两个独立而经常对立的国家。由于大航海时代的开始,两个岛国都比过去都重视发展新式海军。英格兰的亨利八世与苏格兰的詹姆斯四世,不约而同的大造海军。1511年,两国在近代早期最具威力的战舰纷纷下水。
亨利八世的海军舰队与海岸炮台
真正从海上开发获益的国家基本只有两个:西班牙和葡萄牙。
前者已经在10年前发现了美洲大陆,但著名的美洲银矿尚未被发现。此时的西班牙人也没有控制美洲大陆上大片土地,主要基地被限定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古吧等岛屿,并积极开拓尤卡顿半岛。由于没有足够的贵重金属矿藏被发现,所以他们当时主要的营收手段就是农业与种植业。
正在开拓古巴的西班牙殖民者
相比之下,葡萄牙人在海上的获利要多很多。经过十多年的征战,他们已经建立一条里斯本--好望角--蒙巴萨--果阿的国际远洋航线。他们开始垄断西欧地区的香料贸易,并通过从西非获得的黄金、象牙、奴隶与经济作物,盛极一时。1511年,葡萄牙人还占领了他们在远东的最大基地马六甲。这不仅有利于控制亚洲海运,也在实际上破坏了明朝人拥有的南洋朝贡体系。
葡萄牙人是当时大航海时代主要受益者
在东欧,俄罗斯人或者说当时的莫斯科大公国,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开疆拓土。除了对传统罗斯的几个城市共和国进行侵占和同化,还向西不断与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发生冲突。他们一方面扶持乌克兰地区的早期哥萨克,一面同立陶宛争夺今天的白俄罗斯地区。1511年就是这一阶段成功前的关键性一步。
莫斯科人正在塑造近现代俄罗斯 并表现了极强的扩张性
欧洲地区最大的威胁是以巴尔干为基地的奥斯曼人。这个帝国在1511年陷入了一个微妙的内乱阶段。由于奥斯曼继承人制度规定,继承者必须杀死自己所有的男性直系亲属。所以每次奥斯曼的苏丹新旧交替,都会形成一场小规模的内战。
1511年,已经按耐不住的王子塞利姆虽然造反失败,但靠着近卫军支持,躲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基地内伺机而动。老苏丹巴耶济德二世实际上无力阻止这个局面。帝国的对外扩张因此处于一个停滞期。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要在横跨欧亚两地的帝国内获得优势,就必须拥有以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近卫军支持。因为后者是最容易获得欧洲最新技术,并转化为自身存在优势的集团。
在奥斯曼帝国得西方技术者得天下
顺着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我们可以将目光转向中亚地区。在这一年里,起源于阿塞拜疆山区的萨法维王朝,已经控制了波斯地区和两河流域。由于奥斯曼人的大举东征还没来临,所以他们有能力将力量集中到更东面的河中与阿富汗地区。他们最大的对手,就是河中北部地区来袭的乌兹别克人。双方为了河中地区的主要城市撒马尔罕而大打出手。波斯的什叶派与中亚的逊尼派激烈交锋。由于前一年取得了谋夫之战的胜利,波斯人在1511年保持优势。
从高加索南麓兴起 攻入中亚腹地的萨法维波斯人
但波斯人还是觉得经常向河中用兵,太麻烦了。所以他们需要扶持一个势力较弱但又有巨大影响力的军阀,作为自己在撒马尔罕的代理人。蜗居在费尔干纳一带的帖木儿王朝贵族巴布尔,成为了他们的理想选择。后来的印度莫卧儿王传君建立者,在1511年,春风得意的再次拿下撒马尔罕的控制权。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图谋河中。之后,就因为当地逊尼派居民反对他与什叶派合作,将乌兹别克人又引了回来。莫卧儿的建立,可以说在这一年就已经注定。而此时的北印度,还处于垂垂老矣的德里苏丹国控制。
巴布尔最后一次控制河中 然后只能选择南下了
巴布尔的表兄弟赛义德,则更为激进一些。在和巴布尔联合又败给了乌兹比克人之后,他带着自己的人马向东到了今天的新疆地区,投奔了蒙古帝国最后的直属残余部分--东察合台汗国。这成为了后来叶尔羌汗国的开始。
最终征服西域的叶尔羌人
当时的中亚地区,可以说是已经进入了一个大规模洗牌运动的后期。原先代表突厥-波斯化的蒙古系势力,正在急速衰退。100年前还能建立中亚大帝国的帖木儿,在100年后已经无法护佑自己的徒子徒孙。两股在中亚历史上不断重复出现的势力,正从他们的策源地向着整个中亚挺进。其一便是与西方交流更为密切的西部文明势力,以萨法维王朝为代表。其二便是来自东北方半开化地域的蛮族,以乌兹别克人为例。
至于中亚地区的斗败者,也顺着历史的轨迹,向着两个方向撤退。巴布尔选择了南下印度,赛义德决心向东重回文化故土。他们后来也都获得了成功。
乌兹比克人的乱入让中亚完成了一次新的洗牌
最后,顺着赛义德东奔的方向,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当时的明朝。1511年的明朝,实际上也处于自己历史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既包括了自己的内部属性,又与外部世界的国际地位有直接关联。
1511年的明朝,除了在当年失去了马六甲与南洋地区的宗主地位,还在前些年遭遇到了西北地区的安化王叛乱。表面上看,这些事情似乎对明朝本身没有太大影响。实际上,这些事首先意味着明朝对外控制力的衰落,其次就是内部本身的根基也出现了问题。这两种控制力的减退,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不断发展出更为严重而著名的事件。
正德皇帝的亲笔题词
特立独行的正德皇帝,是儒家士大夫笔下不务正业的昏君代表。但他的行事作风,恰恰是明朝前期皇帝身上的蒙古式作风残余。只不过在这种残余最终消退前,由年轻的皇帝来了一次巨大的回光返照。在他短暂的统治期结束后,明朝皇室将从嘉靖帝起,彻底从蒙古式作风,转为保守而传统的中原式风格。之后的明朝皇帝,将彻底变为东方吏制国家的宫廷君主。这对后来的历史,也有着重要影响。
正德之后的明朝皇帝 彻底转化为传统的中原式君主
所以说,1511年是世界近代史起步阶段的关键性年份。旧时代的影响,在这一年继续推动着历史发展。但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势力,也已经纷纷登上舞台,或正在创造历史的路上。(完)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句话,是晚清重臣李鸿章说的,以此来告诫国人,时代不同了,过去的那一套不管用了,赶紧学习洋人的好玩意,“师夷长技以制夷”吧。
事实上,后世有史学家认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间点应该往前推,当欧洲人驾驶载着利炮的远洋帆船出现在中国海域时,“大变局”已经开始了,只是当时的中国人没有意识到而已。
这个时间点就是1511年,标志性事件是葡萄牙人攻占满剌加,即现代的马六甲。宋朝曾在满剌加设立市舶司,对前往中国的阿拉伯、印度等商船收税,这意味着外来船只一过满剌加便进入了中国海域,必须接受中国律法的管束。
明初,郑和下西洋以后,满剌加苏丹国一直是明朝的藩属国,经常上贡和通商。满剌加地区本身也有很多华人居住,与苏丹国的关系颇为融洽。
由于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满剌加是东南亚最富裕的国家,并拥有坚固的城池和强大的军队,外出征战也许不足,但自保绰绰有余。苏丹相信如果有外敌入侵,满剌加只要坚持到明朝水师来增援就足够了。
可惜的是,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明朝皇帝们享受着海外藩国的朝贡,却没有心思保护藩国们的安全。从永乐皇帝往后,明朝越来越趋向保守,早就忘了如何建造郑和的宝船。
葡萄牙人觊觎满剌加不是一天两天了,自从在印度果阿开辟据点后,葡萄牙人一直在盘算如何控制对华贸易,垄断欧洲市场上的丝、茶、瓷等中国紧俏商品,而满剌加是葡萄牙人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障碍。
欧洲人的套路都一样,如果当地人的文明程度比较低,他们就直接用武力占领和掠夺;如果当地人拥有不弱的武力,欧洲人则改为先通商,等到攒够实力,再挑拨当地的抵挡力量,最后予以征服。
满剌加的武力值不高也不低,葡萄牙人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能拿下。1511年,700名葡萄牙士兵加上更多的当地雇佣军,在16艘战舰的掩护下,攻下满剌加,夺取了这座进入中国海域的门户。
满剌加苏丹早就知道葡萄牙人的野心,曾经向宗主国明朝求援。大明朝廷拒绝了满剌加的求援,正德皇帝也许想教训一下侵犯藩国的欧洲人,但满朝文武肯定不会同意,生怕这位不安分的皇帝又要瞎折腾。
那么,葡萄牙人占领满剌加,又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又有什么关系呢?1840年打败中国的那支英国舰队,本质上与攻占满剌加的葡萄牙舰队没有区别,只是船更大、火炮更重而已。
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一个文明程度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对手,这是一个全新的文明,但中国没有正视这个威胁,此后的300年里,英国人从这个新的文明里脱颖而出,终于向中国发起了挑战。
或者可以说,从满剌加沦陷于欧洲坚船利炮的那一刻起,中华文明的衰落便已经成为定局,剩下的问题是什么时候,由谁来挑破这层窗户纸。
1511年一直被认为是明朝朝贡体系解体的一年。不仅北方的蒙古高原地区,开始形成越来越强的敌对势力,连南洋地区的小邦也开始被西方殖民者所侵蚀。那么在同时代的世界各地,都在发生什么事情呢?他们彼此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1511年的世界,是从中世纪进入到近代的关键年份。虽然很多事情不是在这一年里发生的,但之前很多事件的结果与之后很多事情的起始点,都在这一年里有着集中出现。从这点来说,不应该按照地理上的大洲划分来进行孤立叙述。而应该按照几个重要的势力来分头说起。
先说不断引领世界进入近代化进程的欧洲地区。1511年的时候,西欧的主要国家都加入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长期鏖战--意大利战争。1511年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强大而富有扩张性的法国,引发了教皇、威尼斯、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和英格兰的联手抵制。反法的神圣同盟建立,几乎注定了之后一段时间内的主流:西欧VS法国。
意大利战争让几乎所有的西欧主要势力都不能置身事外
此时的西欧地区,主要国家都开始受到大航海时代的影响。但中世纪封建继承制与贵族集团的较量,依然牵扯着他们的主要精力。
在当时的不列颠岛,英格兰和苏格兰还是两个独立而经常对立的国家。由于大航海时代的开始,两个岛国都比过去都重视发展新式海军。英格兰的亨利八世与苏格兰的詹姆斯四世,不约而同的大造海军。1511年,两国在近代早期最具威力的战舰纷纷下水。
亨利八世的海军舰队与海岸炮台
真正从海上开发获益的国家基本只有两个:西班牙和葡萄牙。
前者已经在10年前发现了美洲大陆,但著名的美洲银矿尚未被发现。此时的西班牙人也没有控制美洲大陆上大片土地,主要基地被限定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古吧等岛屿,并积极开拓尤卡顿半岛。由于没有足够的贵重金属矿藏被发现,所以他们当时主要的营收手段就是农业与种植业。
正在开拓古巴的西班牙殖民者
相比之下,葡萄牙人在海上的获利要多很多。经过十多年的征战,他们已经建立一条里斯本--好望角--蒙巴萨--果阿的国际远洋航线。他们开始垄断西欧地区的香料贸易,并通过从西非获得的黄金、象牙、奴隶与经济作物,盛极一时。1511年,葡萄牙人还占领了他们在远东的最大基地马六甲。这不仅有利于控制亚洲海运,也在实际上破坏了明朝人拥有的南洋朝贡体系。
葡萄牙人是当时大航海时代主要受益者
在东欧,俄罗斯人或者说当时的莫斯科大公国,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开疆拓土。除了对传统罗斯的几个城市共和国进行侵占和同化,还向西不断与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发生冲突。他们一方面扶持乌克兰地区的早期哥萨克,一面同立陶宛争夺今天的白俄罗斯地区。1511年就是这一阶段成功前的关键性一步。
莫斯科人正在塑造近现代俄罗斯 并表现了极强的扩张性
欧洲地区最大的威胁是以巴尔干为基地的奥斯曼人。这个帝国在1511年陷入了一个微妙的内乱阶段。由于奥斯曼继承人制度规定,继承者必须杀死自己所有的男性直系亲属。所以每次奥斯曼的苏丹新旧交替,都会形成一场小规模的内战。
1511年,已经按耐不住的王子塞利姆虽然造反失败,但靠着近卫军支持,躲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基地内伺机而动。老苏丹巴耶济德二世实际上无力阻止这个局面。帝国的对外扩张因此处于一个停滞期。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要在横跨欧亚两地的帝国内获得优势,就必须拥有以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近卫军支持。因为后者是最容易获得欧洲最新技术,并转化为自身存在优势的集团。
在奥斯曼帝国得西方技术者得天下
顺着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我们可以将目光转向中亚地区。在这一年里,起源于阿塞拜疆山区的萨法维王朝,已经控制了波斯地区和两河流域。由于奥斯曼人的大举东征还没来临,所以他们有能力将力量集中到更东面的河中与阿富汗地区。他们最大的对手,就是河中北部地区来袭的乌兹别克人。双方为了河中地区的主要城市撒马尔罕而大打出手。波斯的什叶派与中亚的逊尼派激烈交锋。由于前一年取得了谋夫之战的胜利,波斯人在1511年保持优势。
从高加索南麓兴起 攻入中亚腹地的萨法维波斯人
但波斯人还是觉得经常向河中用兵,太麻烦了。所以他们需要扶持一个势力较弱但又有巨大影响力的军阀,作为自己在撒马尔罕的代理人。蜗居在费尔干纳一带的帖木儿王朝贵族巴布尔,成为了他们的理想选择。后来的印度莫卧儿王传君建立者,在1511年,春风得意的再次拿下撒马尔罕的控制权。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图谋河中。之后,就因为当地逊尼派居民反对他与什叶派合作,将乌兹别克人又引了回来。莫卧儿的建立,可以说在这一年就已经注定。而此时的北印度,还处于垂垂老矣的德里苏丹国控制。
巴布尔最后一次控制河中 然后只能选择南下了
巴布尔的表兄弟赛义德,则更为激进一些。在和巴布尔联合又败给了乌兹比克人之后,他带着自己的人马向东到了今天的新疆地区,投奔了蒙古帝国最后的直属残余部分--东察合台汗国。这成为了后来叶尔羌汗国的开始。
最终征服西域的叶尔羌人
当时的中亚地区,可以说是已经进入了一个大规模洗牌运动的后期。原先代表突厥-波斯化的蒙古系势力,正在急速衰退。100年前还能建立中亚大帝国的帖木儿,在100年后已经无法护佑自己的徒子徒孙。两股在中亚历史上不断重复出现的势力,正从他们的策源地向着整个中亚挺进。其一便是与西方交流更为密切的西部文明势力,以萨法维王朝为代表。其二便是来自东北方半开化地域的蛮族,以乌兹别克人为例。
至于中亚地区的斗败者,也顺着历史的轨迹,向着两个方向撤退。巴布尔选择了南下印度,赛义德决心向东重回文化故土。他们后来也都获得了成功。
乌兹比克人的乱入让中亚完成了一次新的洗牌
最后,顺着赛义德东奔的方向,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当时的明朝。1511年的明朝,实际上也处于自己历史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既包括了自己的内部属性,又与外部世界的国际地位有直接关联。
1511年的明朝,除了在当年失去了马六甲与南洋地区的宗主地位,还在前些年遭遇到了西北地区的安化王叛乱。表面上看,这些事情似乎对明朝本身没有太大影响。实际上,这些事首先意味着明朝对外控制力的衰落,其次就是内部本身的根基也出现了问题。这两种控制力的减退,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不断发展出更为严重而著名的事件。
正德皇帝的亲笔题词
特立独行的正德皇帝,是儒家士大夫笔下不务正业的昏君代表。但他的行事作风,恰恰是明朝前期皇帝身上的蒙古式作风残余。只不过在这种残余最终消退前,由年轻的皇帝来了一次巨大的回光返照。在他短暂的统治期结束后,明朝皇室将从嘉靖帝起,彻底从蒙古式作风,转为保守而传统的中原式风格。之后的明朝皇帝,将彻底变为东方吏制国家的宫廷君主。这对后来的历史,也有着重要影响。
正德之后的明朝皇帝 彻底转化为传统的中原式君主
所以说,1511年是世界近代史起步阶段的关键性年份。旧时代的影响,在这一年继续推动着历史发展。但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势力,也已经纷纷登上舞台,或正在创造历史的路上。(完)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可以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安东尼奥在他的书中这样记载:1521年7月8日,麦哲伦的船队到达文莱。次日,苏丹派使者带着精美的礼品去欢迎客人。6天后,苏丹又派3条特制的马来快艇去迎接客人,在相互交换礼品后,客人登上快艇,驶向城内。
1521年7月8日,麦哲伦的船队到达文莱入城后,客人在快艇内等了两小时。这时两只大象配备丝质骑垫缓缓而来,同时到达的还有12名侍从,他们手中各举一只盖着丝绸的瓷罐,准备作为存放客人赠礼之用。然后,两位客人骑上大象,12名侍从走在大象前面,一行人浩浩荡荡到达王宫。总督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当晚,他们在王宫过夜,所用睡垫、床单等卧具十分讲究、舒适,都是纯棉与丝制品。第二天,西班牙航海家又带着礼品赴王宫。
安东尼奥不仅对王室礼仪之庄重印象深刻,而且对该国显赫的军事力量感到惊讶。从总督府到王宫一路上全是排列整齐的全副武装人员。进入王宫,安东尼奥发现在大厅里还有300名步兵,他们腰间挂着利刃,严阵以待,保卫一国之君。尽管安东尼奥已经看到苏丹坐在另一个厅堂里,但王室的礼宾程序要求宾客在觐见苏丹时,不能同苏丹坐一室直接交谈。
来宾如想对苏丹说什么,先对一个头目说,该头目报告上司,上司再对在另一个小厅待命的总督的一个随从说,此人用插在墙上一个孔内的管子与苏丹贴身的一个人通话,然后那个人再禀告苏丹。同时王室人员还教西班牙来访者觐见苏丹的三项致敬礼仪:一是双臂伸直举起,双手手心相对,在头顶部轻拍;二是双脚轮流抬起,与腹部成直角,目光向前,缓缓行进;三是在快到苏丹面前时,弯腰低头,双手握苏丹伸出的手,并轻吻其手背。
这些程序完成后,西班牙代表团一行才能觐见苏丹。觐见时,客人告诉苏丹,他们是西班牙国王派来的,西班牙国王希望与苏丹和睦相处,并与文莱进行商业交往。苏丹回答说,他愿对西班牙国王的深情厚谊给予回报,并准许西班牙国王在该地区自由开展贸易。相互交换礼品后,觐见结束。西班牙客人接受的礼品中有丝绸和文莱金线织布。
然后代表团一行回到王宫,在那里苏丹为他们举行盛大的宴会,大队侍从手捧木制托盘,托盘内放着盛有各类菜肴的瓷盘,从王宫走向总督府。安东尼奥当时数了一下,鱼、肉、家禽与当地美味佳肴有32种。安东尼奥在他的书中对文莱也进行了一番描述。他写到,除了苏丹的王宫和一些首领的房舍,整个城镇建在水上。“除王公贵族的宫殿外,整个城市都是一座水城,所有房屋都架空在高桩之上,用木料建成。
水位高涨时,人们便驾驶船只巡游于居民之间,销售生活必需品。整个城市住有2.5万户人家。”因此,把文莱称为“水上人家”是符合事实和有史可查的。在这个时期,王室一套壮观的礼仪反映了文莱纺织和制银的古老传统,这些传统至今在文莱“水村”有的地区还保存着。
与西方殖民者首次较量公元1511年,马六甲地区沦陷到葡萄牙人手中。之后葡萄牙人开始入侵文莱,西班牙人也相继而至。16世纪后期,西班牙已在菲律宾的吕宋岛一带站住了脚,他们还取得同马鲁古群岛、中国进行贸易的垄断权。但当时文莱在这一地区具有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因此西班牙人把文莱视为其扩张势力的一大障碍,力图除之而后快。文莱则把西班牙人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的入侵者和挑战者,也一心想削弱西班牙人对吕宋岛的控制,粉碎其入侵的企图。
文莱反击西班牙人采用的是双刃策略。它一方面在吕宋岛、宿务等地组织反西班牙人的起义,另一方面大力进行伊斯兰教的传教活动。西班牙人为了报复,于1578年出动海军对文莱进行“讨伐”,西班牙驻菲律宾殖民地总督要求文莱苏丹停止一切敌对活动,允许传播教,并向西班牙称臣纳贡。这些要求遭到拒绝后,西班牙军队便进攻并占领了文莱都城。文莱苏丹与民众一道退入内地继续对抗西班牙军队。
西班牙军队进入文莱都城后,很多士兵染上了疾病,西班牙总督不得不下令回师马尼拉。1579年,西班牙总督改变策略,派使臣去文莱劝说苏丹,要他承认西班牙的霸权,并与西班牙缔结一项协定。但文莱苏丹的态度极为强硬,不愿接受西班牙人的要求,西班牙使臣空手而归。1580年西班牙军队再度进攻文莱。这一次文莱人民在文莱苏丹的领导下赶走了西班牙人,文莱也很快从两次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在击退西班牙人之后不久,文莱九世苏丹穆罕默德·哈桑继位。他是一位强有力的统治者,登基后不仅巩固了他在国内的地位,而且还加强了文莱对苏禄的控制,文莱再次达到鼎盛时期。他甚至于1617年派兵进攻桑陶的西班牙前哨基地,使西班牙守卫部队全军覆没。九世苏丹的统治时期是文莱国势发展的最后一个高潮。在他去世之后,文莱开始走向衰败。
国力日渐衰落虽然文莱在与西班牙人的斗争中未受到太大的伤害,但西班牙人占领吕宋岛和征伐苏禄等行动终归使文莱的势力范围缩小,贸易优势受到削弱。尽管九世苏丹恢复了文莱对苏禄的控制,一度扭转了局势,但西班牙人又于17世纪30年代夺取了苏禄。17世纪40年代西班牙人从苏禄撤走后,苏禄苏丹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了与文莱在婆罗洲一带竞争的有力对手。随着双方实力的消长,苏禄甚至介入文莱国内贵族间争权夺利的内战。
文莱的内战始于1662年,起因是首席部长阿卜杜尔·穆宾杀死了十二世苏丹穆罕默德·阿里,企图篡夺王位。十二世苏丹的侄子穆海丁起而攻之,并宣布自己为苏丹。阿卜杜尔·穆宾被迫逃离都城,来到克鲁明岛,争取到该岛王公的支持,发动了一场内战。这场内战一直持续了12年,苏丹穆海丁向苏禄寻求援助,打败了阿卜杜尔·穆宾。内战结束后,文莱把文莱湾北部地区割让给苏禄,以报答其援助。
这一割让不仅为以后文莱与苏禄之间的领土争端埋下了伏笔,而且成为文莱的开端。除了西班牙和苏禄外,造成文莱衰落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17世纪初荷兰人初次出现在婆罗洲时,婆罗洲南部的坤甸、马辰、三发等地都已形成若干个独立的苏丹国。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婆罗洲的西南部建立霸权,19世纪取得了对这一地区的实际控制。
这样,在文莱沦为英国“保护国”前夕,其一度辽阔的疆域已缩减到现今的文莱本土、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和沙巴的范围了。文莱不仅领土受到西方列强和邻近国家的蚕食,其商业贸易也遇到竞争。西班牙人立足吕宋岛等地以及苏禄的崛起,大大限制了文莱在这些地方的贸易。荷兰对东南亚地区主要苏丹国家实行贸易垄断政策,并对东南亚地区与外部世界的海上贸易实行管制,也严重影响了文莱赖以繁荣和强盛的贸易。
尽管文莱自身未被直接纳入垄断贸易的桎梏之中,但它的市场间接地受到了冲击。与此同时,文莱还面临英国人的竞争。英国人为了获取东南亚地区的特产以便同中国进行利润丰厚的贸易,于1773年在巴朗奔冈岛建立了据点,想把中国商人从苏禄和文莱吸引过去。到17世纪70年代时,文莱的贸易市场几乎完全遭到排挤,文莱经济也就随之衰落了。
文莱封建朝廷再度出现的争权夺利进一步加剧了文莱的危机。1806~1852年,王公贵族内部两派势力的争斗一直困扰着文莱。1806年,文莱苏丹穆罕默德·塔贾丁去世,其嫡孙奥玛尔·阿里·赛里夫汀的外祖父穆罕默德·罕·祖尔·阿拉姆自封为苏丹,由此引发了争夺王位的斗争。穆罕默德·罕·祖尔·阿拉姆一直当政到1822年去世为止。他死后,他的儿子罗阇·阿佩在争斗中失败并被处死。已长大成人的奥玛尔·阿里·赛里夫汀名正言顺地登上了苏丹宝座。
但两派势力之间的相互敌视和仇恨并未因此而消除。罗阇·阿佩一派的势力投靠英国殖民者。苏丹奥玛尔·阿里·赛里夫汀遂于1846年展开了一场大,罗阇·阿佩的家族成员几乎都被杀死。苏丹奥玛尔·阿里·赛里夫汀1852年去世后,文莱国内政局未再出现大的动荡,但王公贵族之间的你争我夺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这样,正当文莱面临列强的入侵和蚕食的历史关头,其国力已经变弱,而宫廷内部的权力争斗更加速了文莱的衰败。
参考资料:
郭渊:《2012~2013年文莱南海油气开采及南海政策》,《新东方》2013年第3期。
黄云静:《伊斯兰教与当代文莱政治发展》,《当代亚太》2007年第4期。
季士家:《中国文莱交往史考略》,《史学月刊》1987年第2期。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