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六月六号是什么星座 六月六看谷秀

发布时间:2024-04-15 10:27:03作者:牛奶煮萝莉来源:网友整理

六月六号是什么星座 六月六看谷秀

本文目录一览:

节日欢歌丨六月六: 祭天走亲 美酒美食

在贵州,布依族的六月六节多数地方是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过,但也有地方是六月的寅日,或卯日等。六月六节通常要过几天,整个六月,几乎都有地方过节,所以又称其为六月节。

The Liuyueliu Festival is celebrated by many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 China, but the Buyi ethnic group is particularly known for their observance of it. It is typically celebrated in most parts of Guizhou on the sixth day of the sixth lunar month and can last for several days. Different tribes of the Buyi ethnic group celebrate the festival throughout June, leading some to refer to it as the June Festival.

浪漫六月六,糠包在相思崖上飞舞。(张帆/摄 贵州图片库发)

关于六月六节的传说

关于六月六节的传说比较多,笔者此次仅收录整理了布依族较为普遍,觉得比较靠谱的两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是纪念禹的生日。传说禹的生日是六月初六,布依族的先祖是古越民族,古越人又是禹的后裔,所以每年到禹的生日六月六,布依族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布依族将大禹奉为神明,甚至祭祀时都要模仿大禹晚年积劳成疾后的步伐和行礼姿势,可见大禹在布依族同胞心中的地位。

第二种说法是纪念战胜洪灾。相传远古时期,有一年发生特大洪灾,大水把所有的村寨淹没了,布依族的祖先坐在一根圆木上,漂到半山腰幸免于难,正好是六月六这一天登上岸的,所以每到获救之日,就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关于这一传说,从古代延续至今的一个习俗可以佐证。六月六那天煮好粽子后,在供祖宗之前,要先拿一个喂狗,还要拿一串粽子挂在狗身上,然后供奉祖先,供完祖宗后,人们才开始吃。据说此习俗的缘由是因为当时洪水把所有的粮食都冲走了,布依族祖先爬上岸后回头一看,家里养的一条狗也跟着游上了岸。正在人们因为没有粮食种子发愁时,狗抖了抖身上的水,把三粒稻谷抖落在地上,人们有了这三粒稻谷作为种子,后来才有稻米吃。为了感恩狗帮助先祖渡过了难关,就有了人们把粽子先拿给狗吃、敬重狗的习俗。

布依族糯米制作传承人刘艳(右一)在制作“彩虹花糯米粽”。(张帆/摄 贵州图片库发)

吃吃喝喝庆节日

六月六是布依族最大的民族节日,所以像春节一样,美食种类非常丰富,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只是对特色食品粽子做简要介绍。

布依族的粽子花样繁多,琳琅满目。外观式样上有三角粽、枕头粽、方形粽等;重量上有重一二两的,也有重五六斤的;包裹粽子的叶子有小方竹叶(也称粽粑叶)、楠竹叶、糯高粱叶、糯玉米叶、芭蕉叶、荷叶等。包在粽子里的东西就更多了,好吃的东西都可以与糯米和在一起包在里面。常见的有火腿、香肠、腊肉、鲜肉(猪肉、 鸡肉)、花生、核桃、桂圆、红枣、莲子、红豆、绿豆等。布依族还有一种灰粽,是用糯谷秧晒干后烧成灰,与糯米混合包成的粽子,此粽虽然颜色灰黑,但有一股特殊的香味。相关资料记载东汉时就有灰粽,但说用的灰是稻谷灰,作者只知其表,灰粽用的是糯谷秧灰,而不是稻谷灰。稻谷灰颜色是黑色,味道是苦的,糯谷秧灰颜色是灰色的,没有苦味,而且有一股特殊的香味。使用的糯谷秧必须在拔节(茎秆农作物的主茎各节在生长期一定阶段长得很快的现象)之前,拔节后的糯谷秧灰也会有苦味。

粽子吃法也很多,烧、烤、煎、炸、蒸和煮都各有不同的味道,热吃冷吃都可以。作为布依族过六月六最主要的传统美食,粽子在聪慧的布依族同胞手中发展出了多种口味,也成为远销各地的布依族特色美食。

走亲访友,浪漫“浪坡”

布依族是很注重感情交流的民族,大小年节,亲友们常互相拜访,特别是春节、六月六节和油团节,内亲们必须互相拜访。如果这三个节日都不拜访,说明这门亲戚出了问题,已经走到尽头了。特别是嫁出去的姑娘,一定要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节。女儿、女婿回娘家拜节的手礼,仍然是酒、鸡、猪肉、糖。过什么节,娘家就回赠什么粑粑,六月六节的回礼是粽子粑。其他亲友互访,只提两壶酒即可,告别时也不用赠送粑粑。

六月六当天贞丰县的少数民族同胞欢度传统节日。(贾庆祥/摄)

与春节一样,六月六有的村寨组织“浪坡”活动。活动的内容也与春节相同,有歌舞、赛马、武术、吹奏唢呐等比赛和表演。由于是大热天,气温较高,正是姑娘、小伙们展示自己的漂亮服饰和健美身材的时候。年轻人们都穿戴自己最漂亮的服饰去参加“浪坡”活动,“然稍”“然冒”,与自己的意中人谈情说爱。

祭天祭祖传承历史文化

六月六节和春节是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所以必须举行祭天和祭祖的仪式。祭天与春节一样,在寨子中央的“报更兑”(天神庙)前举行。祭祀品可丰可简,有条件的用活猪、羊、鸡等,也可用一块猪肉、一只公鸡亦行,但必须有粽子。仪式过程仍然由寨老主持,摩师或寨老诵“访己经”和向“报更兑”通说,内容是感谢天和天神对全寨的保佑,使全寨老幼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同时请他继续保佑全寨。祭司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耆老或老摩师担任。

六月六节祭天特别之处是对祭司的装扮、姿势和诵经有特殊要求,其他时候祭天对祭司没有这些要求。

六月六节祭天,祭司头戴旧斗笠,身披旧蓑衣,手执“变倒” (木制的扶田埂工具,布依语叫“变倒”,很像历史资料描写禹手执的“耒锸”),踏着禹步敬香,匍匐在地上默诵《访己》经文和祷告词。传说祭司做这种“蓑笠翁”、手执“变倒”的特殊装扮,就是扮作禹的形象,因为六月六是禹的生日。传说禹每年在自己的生日六月六都要举行祭天祭祖仪式。由于忙于治水,六月六的祭天仪式多数是在治水工地举行,所以他头上还戴着旧斗笠,身披着旧蓑衣,手执耒锸举行祭天仪式。从这一习俗,也可以看出布依族过六月六节与祭祀禹有关。

布依族六月六祭天称为“访己”,颂“访己”经,就是祭祀“己”神。布依语称彩虹为“厄”(第六声),称蛇为“厄”(第二声),布依语“厄”与“己”音相近,把彩虹看成是活的龙神,是龙的显影。彩虹出现时,过去有的老人要跪拜,不能对彩虹有不礼貌的行为,如不能用手指,否则手会烂掉;不能对着彩虹小便,否则就无后等。《访己》经文通篇所叙都是祭龙,祈祷龙保佑村寨人畜平安、谷物丰稔,所以“访己”就是祭祀龙。龙是“天子”,代表“天”,祭祀龙就是祭祀“天”。而禹则正是被古人神化为龙。《说文》:“禹,虫也”。古人把龙视作虫类,这里实际上指的是以禹为龙。闻一多《伏羲考》考证说,夏为龙族,传说禹自身为龙,夏人姒姓即己姓,“己”“蛇”在古代是同字。禹是被神化为龙蛇的,故布依族“访己”祭祀龙蛇,就是祭祀大禹神。

在“访己”习俗中,还有祭祀白马神的遗俗。“访己”祭物除牲醴之外,还有半斗稻谷,上面插用白纸剪成的小纸马和五色小三角旗。祭时,将宰杀的鸡血涂在纸马上,祭毕,把小纸马和小三角旗插到本村各处稻田中,以厌虫灾。以白纸马象征白马,涂之以鸡血,象征“血白马以祭”,以祈白马神护佑禾稼不受虫害。布依族不仅六月六祭祀白马神,大的节日如春节、三月三或者大的仪式如丧葬等,都要用白纸剪成的纸马祭祀,显然这与夏禹祀白马神有渊源关系。过去祭天必须是“天子”即皇帝亲自祭祀,禹是天神,是龙的化身,是有资格祭天的,所以布依族的祭司就装扮成禹的形象(头戴旧斗笠,身披旧蓑衣,手执“变倒”)祭天。

全寨集体祭祀完社神后,就各家各户回自己家供奉祖先。形式上简要许多,主要以供奉祭品和跪拜祈福为主。

六月六是布依族同胞在长期农耕稻作活动中形成,以祭祀、歌舞为载体,集宗教、生产、文娱于一体,承载布依族文化的民族传统节日。从布依族过六月六的方式可以看出布依族低调内敛,充满智慧与大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民族文化。想要了解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的布依族,就来一起过一回六月六吧。

文 | 伍忠纲

新媒体编辑 | 徐婕妤

二审 | 张 芬

三审 | 赵 林

第十八期 |我的家乡在河北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就出自这

河北交通广播车友会 今天

我在家乡在河北

云游合家欢,就地过大年,云端话年满载思念,家乡故事带您畅游京畿福地,乐享美丽河北!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广播电视台春节前后携手推出特别节目《我的家乡在河北》,让我们一起溯乡源、忆乡景、述乡俗、觅乡味、及乡物、拾乡技、念乡艺、闻乡曲,感受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第十八期 唐山滦南

有这样一方热土,她泽河而居,临海而栖,亲水濯秀,跃野丰穰,兼具厚重的人文渊薮,这个且游且乐且醉的地方,就是滦南。滦南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滦南繁衍生息;唐开元二十八年马城置县,县城所在地倴城是京东四大名镇之一,听老一辈人说,是因为元朝大将那颜倴盏在此屯粮而得名。

讲述人

滦南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 庞淑丽

第十八期:唐山滦南,冀东文艺三枝花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滦南,那我一定要先带你到北河文化旅游区转转,它被列为唐山八景之一。依北河的天然水体而建,它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是人人口中的风水宝地。这里建有北河公园、古城遗址公园、三娥苑、天下第一鼓、天下第一影、三枝花主题雕塑等等景观设施,多角度展示了滦南历史和特色文化。

滦南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丰美的土地上,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诞生了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皮影大王”张绳武、乐亭大鼓著名表演艺术家靳文然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

乐音四起,被誉为 “冀东文艺三枝花”并且都发轫于滦南的评剧、皮影、乐亭大鼓悠扬于大街小巷、村头巷尾。评剧博物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和遗物,都在给我们讲述着悠久历史,讲述着传承与发展。在这里,可以追本溯源评剧艺术,可以聆听、学唱评剧选段。或者约着三两好友去书馆听上一段地地道道的乐亭大鼓,在一槌儿一板儿中品味老呔话里的精彩故事。

以下视频来源于

成兆才评剧团

对了,号称"魔术般、闪电式的艺术"是什么您知道吗?这也是冀东文艺三枝花中的其中一朵艺术奇葩——皮影。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音,观其形,充满着唐山滦南的乡土气息。想要深入了解其中精彩,我们可以再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聊一聊,那些乡音乡韵走出国门大放异彩的难忘故事。相信滦南人民都喜爱的三枝花艺术也一定会得到你的青睐。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有一样的看法,一个地方征服了你的味蕾,就俘获了你一半心扉。滦南是地道的“三米之乡”,有大米、海米、花生米,有慈禧太后亲自赐名的“饹馇”,乡间特色小吃“懒豆腐”、“油炸糕”、“回头饼”;有远近闻名的“吃海鲜 到嘴东”名片。滦南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县,除了非遗艺术,咱们还有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卤虾油、闵庄醋、清末开始流传的四部灌肠等等,都是美味和韵味并存的滦南特色。

今年春节,为响应国家“非必要不返乡”的号召,很多人选择了留下。所以,我把这一份乡韵乡音作为礼物送给不能回到老家过年的所有滦南籍的老乡们,同时也送给千千万万个热爱家乡的朋友。春暖花开时,咱们,滦南见!

就地过年,暖在身边!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广播电视台携手推出融媒体特别节目《我的家乡在河北》,用河北故事唤起对家乡的多彩记忆,用声音传递暖意与思念,无论您身在哪里,这个春节温暖依旧!

欢迎大家每天收听河北交通广播《992乐行天下》节目,关注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河北公共频道等新媒体矩阵。

欢迎留言与我们互动,一起为家乡点赞!

本号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支持单位:唐山滦南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青未了|六月六,请姑姑

烟台二中刘郁林

“六月六,请姑姑,不戴‘姑姑’臭了头。”这是流传于家乡的一句歌谣。这里的“姑姑”是指“姑姑花”。每年农历六月六这天,姑娘们头上都带上一种叫做“姑姑”的花串,花儿是浅浅的粉绿色,带着淡淡的花香,开的一串串的,类似紫藤萝,只是紫藤的每一朵花都是圆鼓鼓的,而姑姑花却是扁平的,好似榆钱的形状。这种开满姑姑花的树在农村的路边、河堤上到处可见,非常高大,因为它结出的果实捣碎后,有一种淡淡的臭味,因此得名臭椿树。

记得每到这一天,早晨起来,就会看到母亲的红漆梳妆匣子里,总有几串粉绿色的姑姑花,姐姐们自己梳辫子,她们自己就可以把两串漂亮的姑姑花编在两条又粗又黑的麻花辫里,对着镜子,一会把大辫子摆弄到胸前,举起辫子嗅嗅花香,对着镜子嫣然灿笑;一会又把大辫子甩到身后,走起路来故意将两条辫子甩得高高的,那两串姑姑花就在姐姐的肩头跳起了舞蹈,美美的样子,诱人得很,令我羡慕。 而我没有大辫子,因为小时候,自己不会梳头,再加上那个时候头上总爱招虱子,所以父亲总给我剪一个小时候很流行的菜帮子头。六月六的早晨,母亲就用一个黑色的卡子在我的前额处夹住一串美丽的姑姑花,我也学着姐姐们照着镜子臭美一顿,美美地甩甩头。一不小心就会把姑姑花甩到地上,一地的姑姑花瓣,每一个花瓣就是一朵单独的小花,又像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地上翩跹,娇俏美丽,但飞不起来,而发卡上只留下一根长长的叶茎和几朵零星的花。这时母亲再给我重新戴上另一串姑姑花,并且告诉我再弄掉就没有了,因为开姑姑花的臭椿树长得很高很高,摘姑姑花时很费劲的,所以这一天我就会小心翼翼,不敢再甩头,像个小木偶,就像儿时演出时,画好了妆,就极其不自然,连嘴都不敢闭合,咕嘟着小嘴,惟恐弄掉口红和胭脂。

这就是儿时的六月六,戴上美丽的姑姑花,穿上漂亮的花裙子,小朋友们就兴高采烈地出门玩耍了,不约而同地来到我家门前的大槐树下,这时候的大槐树长得绿荫如盖,浓荫蔽日,蝉声密布,调皮的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大槐树的树杈上,早已坐上了一个头戴姑姑花的看似文静的小女孩。小伙伴们也争先恐后地爬上那棵古老的大槐树,说着只有我们自己懂得的故事。

不一会,小红家就来客人了,她姑姑拐着小篓回娘家了,小蒌里有小红喜欢的人造棉花裙子;小英子的奶奶也在喊英子回家,,小英子姑姑的挎包里,有小英子喜欢的蝴蝶结发卡;娟娟站在树上,老远就看见姑姑骑着大金鹿车子回来了,一骨碌地从树上下来,幸福地坐上姑姑的自行车回家了,姑姑包裹里散发出的肉香在风中飘散…….

热闹的大槐树渐渐冷清,树上的蝉儿叫累了,不再动情地歌唱;中午的炊烟慵懒地踱出烟囱,祖母家的风箱却格外得响亮;丽丽、玲玲……都在姑姑的笑声里,撒娇地躺在姑姑的臂弯里,享受着姑姑带来的幸福。

而我依然坐在那棵大槐树的树杈上,眺望着远方,眼里蓄满了一汪湖水,“我的姑姑你在哪里呢?”不知道什么时候,头上的姑姑花又掉了满地的花瓣……

祖父走出家门,伸开双臂把我从树上接下来,亲亲我,抱我回家;祖母掀开锅篦子,白白胖胖拾着花边的肉包子在向我微笑,祖父说下午领着我去粘知了,记得那时的我又开心地笑出了声,格格的!

儿时,每一年的六月六,我都是这样度过的,因为我没有姑姑,也没有叔叔,祖父祖母只有父亲一个孩子。我童年的记忆里,没有姑姑的蝴蝶结,没有姑姑漂亮的塑料凉鞋,更没有姑姑的亲昵和疼爱……

长大后,才知道,六月六,是出门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谚语云:六月六,请姑姑。这一天,不论多忙,不论多远,嫁出去的姑娘都要携夫将雏回娘家,在姑娘的篮子里,一定有一块肉,因为“六月六,要吃闺女一刀肉”,这是风俗。一大家子在炎热的夏天团聚,热情似火,其乐融融。最开心最幸福的就是那些有姑姑的孩子们!

后来啊,才知道,这个节日是有典故的。

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日回家过寿。女婿决定乘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做错事情。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更加亲近,臣民又恢复对狐偃的敬重。后狐偃每年六月六,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牢记改过自新的日子。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也都在这一天请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

溯其原因,晋南盛产小麦,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就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六姑娘回娘家,要用新产的小麦面粉,蒸一锅包子。民谣云:“六月六,看谷秀,碗大的包子一包肉。”

今天又是六月六,家乡的臭椿树又开满了花,不知道在树下钩花的人是谁,不知道当年头戴姑姑花的小伙伴们都在哪里。我只知道当年那棵承载了我快乐童年的老槐树依然挺立在那里,洒落一地的清凉;我知道那槐树上的蝉声依然叫个不停;我亦知道从树上抱我回家的祖父、蒸大包子的祖母,还有父亲、母亲都已离开,故乡的柴门再也没有犬吠!

难怪刘希夷诗云:“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张若虚却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今天,我也成为他人的姑姑;今天,我也知道物质的丰裕不再让人像我儿时那般期盼姑姑的礼物,但我依然想念着一如当年的我翘首期盼姑姑回家的侄子和侄女,他们都在各自的城市里成家立业,安身立命。侄女亦做了侄子孩子们的姑姑,他们左手右手各牵着一个小儿女,我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我感慨着生命的神奇,因为他们延续着我们的根脉。再看看眼前已经大学毕业但依然娇惯自己如同孩子、奶声奶气喊着姑姑的女儿,我的眼角绽放了一抹含泪的微笑!别忘记,六月六,请姑姑!

作者简介:刘郁林,烟台二中高级教师,毕业于鲁东大学中文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烟台创作基地副秘书长。2014年开始散文创作,目前已在《山东文学》《当代散文》《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年选》《赣西文学》《齐鲁晚报》及人民网、中华人物网等全国、省、市媒体发表散文、随笔160多篇,作品先后入选《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年选》《胶东散文年选》(2018 、2019),荣获国内报刊网站征文大赛奖10余次,2017年在华龄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丽人行》(与人合著)。相继在《联合日报》《当代散文》发表和推出《二中的冬天》《二中秋色》巜二中的春天》《二中的夏天》散文系列。多次被评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作品《烟雨朦胧水帘峡》获2018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创作大会优秀作品奖。目前,二十三万字的散文精选集《昨日的风,已吹过》将由出版社正式出版。

作者:刘郁林 单位:烟台二中

职业:高级教师

电话:18769449413

地址:烟台市高新区创新路57号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