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佛家五阴是什么 佛教的五阴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4-15 07:13:49作者:脾气很大来源:网友上传

佛家五阴是什么 佛教的五阴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五阴?

五阴又称五蕴,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五阴包括色阴(蕴)、受阴(蕴)、想阴(蕴)、行阴(蕴)、识阴(蕴)。在此五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色阴”:色(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就是有形色的、有质碍的东西,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例如瞪目看虚空,有一种狂华,是虚妄的。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

“受阴”:受(领纳所缘名为受) ,就以“领纳”为义,就自己感受,领受、接受,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例如用两手这么互相一摩,就生出来滑、涩和冷、热的感觉,也是虚妄的。受,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但境既有违顺。非违非顺之别。故六受亦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异也。

“想阴”:想(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就是“妄想”,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例如只凭这个想像,好像你耳朵听见有人讲梅,你一想,这口里就出水了,这由想阴所成,也是虚妄的。想,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

“行阴”:行(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就是以“迁流”为义,行为或造作,它就是不停的,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例如我们人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生灭,念念不停,这是一种行阴,也是虚妄的。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为六思。思即是行。谓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

“识阴”:识(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以“了别”为义,就是有所分别、有所思虑、有所攀缘,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以攀缘心来用事,所以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识,有六种。即是六识。若诸论师多云。识在二心之前。诸大乘经中。明识最居后。

在《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讲述了最快的消除五阴的方法

色阴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一开始在听声音的时候,通过止观声音来清除色阴。

逆生死欲流是指审观烦恼根本,与凡夫躲避烦恼相逆。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

色阴不再起作用,动和静两种现象不再产生,通过这种方法逐渐增加止观的能力。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耳根能闻的闻性(色阴)通过不断的止观声音被清除干净,色阴消失之后我断续入定。

受阴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没有了色阴的掩盖,受阴明明白白的显现出来)产生情感的源头(受阴)通过止观感觉被清除干净,没有了受阴压迫,想阴变的极其圆融。

想阴

[空所空灭]

产生想法和梦境的源头(想阴)通过止观想法被清除干净。

行阴

[生灭既灭]

行阴通过止观生灭被清除干净。

识阴

[寂灭现前]

这时寂灭现前,只有行阴灭尽才能六根开合,只有六根互用开合并且寂灭现前才能将识阴灭尽 。

修五阴的前提条件

断淫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断杀

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

断偷

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

不妄语

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什么是五阴?

五阴又称五蕴,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五阴包括色阴(蕴)、受阴(蕴)、想阴(蕴)、行阴(蕴)、识阴(蕴)。在此五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色阴”:色(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就是有形色的、有质碍的东西,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例如瞪目看虚空,有一种狂华,是虚妄的。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

“受阴”:受(领纳所缘名为受) ,就以“领纳”为义,就自己感受,领受、接受,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例如用两手这么互相一摩,就生出来滑、涩和冷、热的感觉,也是虚妄的。受,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但境既有违顺。非违非顺之别。故六受亦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异也。

“想阴”:想(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就是“妄想”,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例如只凭这个想像,好像你耳朵听见有人讲梅,你一想,这口里就出水了,这由想阴所成,也是虚妄的。想,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

“行阴”:行(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就是以“迁流”为义,行为或造作,它就是不停的,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例如我们人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念念生灭,念念不停,这是一种行阴,也是虚妄的。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为六思。思即是行。谓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

“识阴”:识(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以“了别”为义,就是有所分别、有所思虑、有所攀缘,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以攀缘心来用事,所以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识,有六种。即是六识。若诸论师多云。识在二心之前。诸大乘经中。明识最居后。

在《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讲述了最快的消除五阴的方法

色阴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一开始在听声音的时候,通过止观声音来清除色阴。

逆生死欲流是指审观烦恼根本,与凡夫躲避烦恼相逆。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

色阴不再起作用,动和静两种现象不再产生,通过这种方法逐渐增加止观的能力。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耳根能闻的闻性(色阴)通过不断的止观声音被清除干净,色阴消失之后我断续入定。

受阴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没有了色阴的掩盖,受阴明明白白的显现出来)产生情感的源头(受阴)通过止观感觉被清除干净,没有了受阴压迫,想阴变的极其圆融。

想阴

[空所空灭]

产生想法和梦境的源头(想阴)通过止观想法被清除干净。

行阴

[生灭既灭]

行阴通过止观生灭被清除干净。

识阴

[寂灭现前]

这时寂灭现前,只有行阴灭尽才能六根开合,只有六根互用开合并且寂灭现前才能将识阴灭尽 。

修五阴的前提条件

断淫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断杀

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

断偷

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

不妄语

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佛教15问|寺院围墙为啥刷黄(全是干货,强烈推荐)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01

什么是佛

佛这个字,是梵文音译过来的。汉文里的“弗”字,音与梵文发音相同,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印度悉达多太子通过修道后觉悟成佛的,就在“弗”字旁边加了个“单立人”。所以“佛”这个字,是专门为佛陀新造的字,也显示出古大德的智慧。

02

为什么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

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第一位创始人,是佛弟子最根本的老师,所以称为“本师”,也说明学佛者和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03

什么是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是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觉有情”。

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学佛人和佛是师生关系,和菩萨则是同学关系。

04

中国最早的佛寺

汉明帝迎请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两位法师来到中国后,安排在河南洛阳的鸿胪寺,由皇帝直接管辖。后来为了把两位法师长久的留在中国,就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供僧人们居住以及弘法布道。

之所以叫白马寺,是因为当时迎请两位法师时,所带的佛经、佛像、法器等等,是由一匹白马驮载而来,所以就把这座寺院称为白马寺,作为纪念。

05

为什么寺院的围墙是黄色的

黄色自古以来都是皇帝专用的,其他机构和民用建筑是不可以用黄色的。

因为佛教最早是汉朝皇帝从印度迎请过来的,皇帝把佛当成老师,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所以佛教寺院都是按照皇宫的规格建造的,可以使用黄色,后来历朝历代也就都沿袭下来了。

06

为什么佛弟子之间互相称呼师兄

佛弟子之间互称为师兄,没有师弟、师姐一说,原因有三:

一是代表男女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平等。

二是指修行解脱之道乃是大丈夫所为,表示尊敬对方,赞叹其勇于担当的精神。

三,称对方为师兄,表示自我谦卑,甘居人下,是我们佛弟子觉悟的一种状态。

07

什么是六根

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根就是树木,我们以眼耳鼻舌身意来摄受外面的影像,种下生死的因缘,这叫作根。

08

什么是六尘

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根接触此六境,则染污净心,故名为尘。

色尘即各种形色之物;声尘即各种声音;香尘即各种气味;味尘即各种味道;触尘即各种涩滑感觉;法尘即分别善恶诸法。

09

什么叫三皈依

“皈”是回头;“依”是依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称三皈依。

10

什么是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四、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五、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11

什么是世间八法

八风,又名世间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这八种风,能煽起烦恼的火,所以喻之为“八风”。

利是令人得意的事,衰是令人失意的事,毁是背后被人毁谤,誉是背后被人称誉,称是当面被人称誉,讥是当面被人讥讽,苦是身心的各种痛苦,乐是身心的各种快乐。这八种境界是人生名利、得失、盛衰、成败的总和,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

12

什么是八苦

佛说“众生皆苦”,又云人生有“八苦”,那么佛门的人生八大苦,到底是指什么呢?

一、生、老、病、死之苦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按照佛教的说法皆为苦难。

二、爱别离苦

“爱别离”是一种难以抑制的痛苦,生离死别,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事情。爱别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痛苦,无法改变只能承受。

三、怨憎会苦

怨憎会苦简单说就是,冤家对头不想碰头却偏偏遇到。实际上怨憎会苦与爱别离苦,是一对相生相克的痛苦。

四、求不得苦

求不得苦,就是欲望太多,又无法达到。

13

什么是四摄法

“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摄受众生时所应坚持的四种方法便。

第一,布施

布施又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

第二,爱语

我们对人说话,要和颜悦色,善言慰喻,说诚实话、质直语,调解语、柔和语,使他对三宝起恭敬之心,方能依教奉行。

第三,利行

我们修菩萨行的人,于身口意三业,做事、说话,存心动念,要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人们自然欢喜受教。

第四,同事

观音菩萨普门示现,随类化身,同止同作,同学同修,即然志同道合,便易成就菩提。

第五、五阴炽盛苦

在佛教的学说中,人有五阴也就是构成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阴就是人的身心。 五阴炽盛指用五阴来承受所有的苦。

14

什么是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也称六度:

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

1.布施度悭贪。2.持戒度毁犯。3.忍辱度嗔恚。

4.精进度懈怠。5.禅定度散乱。6.般若度愚痴。

15

什么是十善法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内容参考 | 《佛教常识问答》《十善经》《增壹阿含经》

图片来源 | 觉悟号

摄影 | 丹珍旺姆、孟和德力根

老梅跑马场9.26——六连阳VS五连阴

环旭电子,悄无声息的六连阳。在上周五重回60日线之后,本周的连续小阳线实属不易。加在一起算,在大盘近期连续下跌的环境中,该股已经六连阳了。还是昨天的那句话,小阳小阳必有大阳,下周飙起来!

不同于环旭电子,木林森近期几乎同步大盘的表现,五连阴,这其实也并不多见。昨天说到,该股又回到了此前起涨的位置附近。关于木林森的基本面的情况,之前曾做过介绍,在9月12日视频《MiniLED苹果新风向》里唯一的一只票,这里就不啰嗦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再回看下视频。技术上看,日线回到半年线附近,120分钟和60分钟图上底背离的结构清晰可见,再看30分钟图你会发现今日午盘已经是底背离+买点信号,是不是有些意外,虽然今天是连续的第五根阴线。

六连阳固然容易识别,五连阴的机会则更大!

众生皆苦,苦从何来?

‬01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有一段经典的台词。

小女孩问里昂:“生活总是这么艰难吗?还是只有童年时才会这样?”

里昂回答:“总是如此。”

你会发现,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会体验到不同的苦,小时候有小时候的烦恼,长大后有长大后的难题,中年时有中年时的压力,老年后也有老年后的无奈。

似乎痛苦是伴随着人的一生,如影随形。

所以佛家说,众生皆苦。

当你理解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容易,你就会生出一种慈悲之心,也更能够理解他人的某些言语和行为。

‬02

众生皆苦,苦又从何而来?

人类苦的根源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要说到人类大脑的进化历程,以及人类大脑构造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大约3.6亿年前,地球进入到爬行动物的时代。

为了适应陆地的生活,爬行动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脑,也称为爬行脑。

爬行脑为了生存会产生出一种本能反应,比如说遇到危险就战斗,或者逃跑。

《伊索寓言》里的农夫与蛇的故事,其实就是因为蛇只有爬行脑,只会做出本能反应,它不懂得所谓的知恩图报这种高级的情感,它只知道有利的条件下就战斗,不利的条件下就逃跑,所以愚蠢的是那个农夫。

到了大约2亿年前,开始出现了哺乳动物。

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哺乳动物的大脑发展出了一个区域,叫做情绪脑。

情绪脑可以提升哺乳动物的生存优势,比如说恐惧情绪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愉悦情绪可以增强同伴之间的亲密度。

我们之所以喜欢猫猫狗狗本质上也是因为它们可以跟我们产生一种情感的互动。

有了情绪脑,就会开始有了陪伴的需求,有了互动的需求,所以有些动物特别是狗狗,你长时间不理它,它就会感觉不开心,感觉孤独。

但是只有情绪脑的动物是不懂得思考的,不会考虑自己是谁,也不会考虑生命的意义。

直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开始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

人类的大脑前额区域开始发展出一种新皮质,这种新皮质直到7到20万年前才真正成型,人们把这个新的脑区称之为理智脑。

这个理智脑让人类开始与其他哺乳动物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人类有了理智脑,就开始有了思考,这也就是文明的开始,同时伴随的也是痛苦的开始。

因为有了思考脑,人类开始探索过去,构建未来,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思考自己是谁,自己在哪,要做什么。

有了思考,也就有了现实和欲望的差距,有了求而不得的失落感,有了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感,这时候,苦也就随之而来了。

‬03

人生有哪几苦?

佛说人生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

生:脱离母体的痛苦。

老:人生就是一步步走向衰老的过程,衰老的过程让身心承受各种痛苦。

病:小病小苦,大病大苦,病苦到一定的程度,会让人感觉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死:人生最终的结局,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但是人们总是想要活得更久一些,所以对于死亡的恐惧感以及一步步接近死亡时的挣扎让人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苦痛。

以上四苦是无论人还是其他动物都不得不经历的,以下四苦却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是可以通过我们后天的修炼去缓和和调整。

求不得:当欲望和实力不匹配,供小于求,欲求不满,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不想要,自然感觉到痛苦。

佛家给出了一个方法,就是降低欲望,追求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但是红尘中的世人又怎么可能做得到。

所以我们要学会利用欲望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被欲望所裹挟。

爱别离:人世间的生离死别之苦,莫过于父母亲人逝去,爱人挚友离别。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缘起缘灭终有时,没有人能够违背这个规律。

所以在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才不会留下太多遗憾。

怨憎会:人生往往不尽如人意,爱的人往往无法在一起,不喜欢的人、讨厌的人、仇人却常常不得不在同一个空间,无法躲避,令我们身心疲惫,痛苦不堪。

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转念,把这些自己讨厌的人憎恨的人作为红尘中修炼自己的机会,他们也是来度化我们的, 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通透更有修为的人。

五阴炽盛:五阴是构成身体的五要素: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就是用身体来承受所有的苦。

以上七苦的积聚,让我们的五阴产生无明的烦恼,让我们感觉烦躁、抑郁、苦不堪言,总是感觉到莫名的痛苦,这就是五阴炽盛苦。

世人因无法看透表象背后的真相,总是被表象所迷惑和欺骗,因而迷失自我,深陷其中。

想要摆脱这种混沌之苦,就要积极学习成长提升,看懂假象背后的真相,看不清才会痛苦,看清楚了也就明白了不过如此。

‬04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其实是看不清看不懂看不透,对他人对世界对人生抱有了太多美好的幻想,但是生而为人,苦是必然会随之而来的。

接受人生的本质就是苦的,能够做到苦中作乐,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接受人生中的曲曲折折、大起大落,你才有可能在这注定会到来的众生之苦中感受到那一丝丝的甜。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