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据祖传谱书《殷氏家传》记载,利用许剑伟《寿星天文历》给出的推算方法,结合现代碳 14 测年给出的年代范围,推算出殷国大帝成汤始建国日为公元前 1618 年 2 月 20 日 【或黄帝纪元 1081 年元日(正月初一),或成汤十八年元日,或干支纪元癸亥年 甲寅月 壬辰日】, 周殷牧野之战发生导致殷代覆亡日为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或黄帝纪元 1654 年十二月初四日,或帝辛(纣)五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或干支纪元丙申年 庚子月 甲子日】,得出殷代始年为公元前 1618 年癸亥、殷代终年为公元前 1045 年丙申、殷代积年为 574 年的结论。最后给出基于《殷氏家传》记载的殷代 17 世 27 帝纪年表。
【关键词】 殷代纪年、公元纪元、黄帝纪元、干支纪元、公元纪年的标称干支年、 公元纪年转换为标称干支年的年头年尾效应
【一】缘起
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纪年问题,特别是关于导致殷商覆亡的牧野之战发生日——甲子日的系年问题,历来为学界所看重。据统计,自古至今在关于周武王伐商灭纣克殷之甲子日究竟是哪一年的研究成果方面,以 1996 年启动至2000年9月结题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编辑出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 - 二〇〇〇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为界,可分为两段。之前的有44 种之多;之后,除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一锤定音的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以外,又陆续出现了多种,如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力倡的“公元前1044年1月9日说”、云南考古专家黄懿陆的“公元前 1050 年(辛卯年)殷历正月初二甲子日木星合下弦月的黎明时分(相当于周历二月初二甲子日)说”、吕昭进的“公元前 1070 年(辛未年)甲子日说”等。其中的江晓原“公元前 1044年1月9日说”,早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期间就提出让“断代工程”专家组讨论过【注 1】。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学术秘书江林昌在《夏商周文明新探》【注 2】一书中透露:
根据金文历谱及《武成》历日、《国语》“岁在鹑火”等天象,“工程”得武王克商年为公元前 1046 年。根据武丁时期五次月食推算以及古本《竹书纪年》所记西周积年257年,“工程”得武王克商年为公元前1027年。根据《武成》文献及利簋“岁鼎”为岁在当头解,“工程”得武王克商年为公元前 1044 年。
以上三数也均在考古测年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综合考虑的前提下,“工程”对公元前 1046 年方案作出了倾向性选择。
江林昌在上述文字中提到的“公元前 1044 年”方案就应该与江晓原当年据天象研究提出的“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甲子说”相关,但江林昌文没有给出“工程”对公元前 1046 年方案作出倾向性选择的原因。现在江晓原力倡的“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说”在学界又热了起来。笔者认为在现有的诸说中,江晓原主要据天文现象推出的“公元前 1044 年说”有一定合理性,其合理性表现在其推出的“武王伐纣日程表”满足学界众所周知的该课题正确结论必须满足的七项必要条件:
① 满足利簋铭文关于武王克商之日的日干支为甲子的要求;
② 满足利簋铭文关于武王克商之日的清晨应有岁星(木星)当头天象的要求;
③ 满足《淮南子?兵略训》记载的关于周师出发时应能在当地东方见到明亮岁星(木星)的要求;
④ 符合《国语》中伶州鸠对周景王所述武王率领周师伐纣出发前后呈现特殊天象的记载及《三统历?世经》中对当时天象的有关描述——在周师出发前后应有“月在天驷”和“日在析木之津”的天象;
⑤ 符合《武成》与《世俘》所记历日及《三统历?世经》中的有关周师行日的记载,符合《周书》《史记》关于周师渡盟津(孟津)之日的日干支记载——周师从出发到克商(朝歌)之间应有一个月左右的古代步行行军合乎常理的时间间隔,周师渡孟津之日的日干支必须是“戊午”;
⑥ 满足《武成》与《世俘》所记历日出现两次“朔”的天象要求——在周师出发后到甲子日克商(朝歌)前,应有两次“朔”发生,第一次“朔”发生的日干支必须为辛卯或壬辰,第二次“朔”发生的日干支必须为克商前五日的庚申或辛酉(考虑到周初对“朔”的确定有误差);
⑦ 满足《国语》伶州鸠对周景王所述伐纣过程中还呈现“星在天鼋”天象的要求——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应能见到“星在天鼋”【注 3】的天象。
笔者认为,江晓原工作团队永远值得后世景仰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就是他们明确提出了“如何避免沦为‘第 45’的命运问题”。根据学界的统计,截止1997 年 5 月 1 日 学界专家们共提出了至少 44 种不同的也都是不正确的周殷牧野之战发生之年,江晓原声称其工作团队的奋战目标,就是“使自己的工作免于沦为‘第 45’的命运”。他在 2014 年新版的《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一书的第 033 页中写道:
在我们开始本课题研究之始,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免于“第 45”的命运,或者说,得出超越前贤众多工作的全新成果?经过我们对前贤工作的反复考察和思考,我们终于确信,免于“第45”的命运是可能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自1997年5月1日以后,提出的周武王伐商灭纣克殷年虽然在原有的 44 种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好几种,但最先提出的只有两种:一是将牧野之战发生日定为公元前1046 年1月20日(可换算为干支纪元的甲午年丁丑月甲子日,即甲午年十一月二十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说”,二是将牧野之战发生日定为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可换算为干支纪元的丙申年庚子月甲子日,即丙申年十二月初四日)的“江晓原说”。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中必定至少有一种会沦为“第 45”的命运。
从目前的学术形势来看,“江晓原说”似乎有免于沦为“第 45”命运的可能。
笔者下此断语的理由是:笔者据祖传魏晋谱书《殷氏家传》的记载和许剑伟《寿星天文历》推算出的殷商王朝末帝帝辛(纣)之失国日正好和“江晓原说”完全一致。笔者认为,运用两种不同推算方法对同一问题的研究竟然得到相同的结论绝对不是偶然的。
笔者本是搞自然科学的人,之所以业余从事殷代史和甲骨学研究五六十年是从研究家曾祖殷高良( 字显祖,私塾先生 )手抄的首页记有“出于晋谱”的《殷氏家传》开始的。那还是 1959 年笔者上高中二年级的事。那时,笔者有超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一般的文章,只要读几遍,便能背诵。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那么难懂,笔者在上高中二年级时,便读完并理解了全书。当时家兄殷作超见笔者记忆力超强,能背诵《三国演义》,并绘声绘色地讲给小伙伴听,于是便命笔者熟读“传子不传女,传长不传次”的《殷氏家传》。家兄当时对笔者说,这种关于家族史的重要史书,记在脑子里最安全。于是从 1959 年上高二起,直到 1962 年上大二止,笔者花了几年时间,终于将祖传的《殷氏家传》一字不落地背熟。背熟以后,就将这本按家规“传子不传女,传长不传次”的《殷氏家传》交还给长兄收藏。因长兄任校长,“”遭批斗恐吓,连同曾祖高良公留下的许多手抄家史研究文稿和书法作品都被付之一炬了。 呜呼,这本置于特制密封铁箱内并藏于夹层墙中躲过抗日战争一劫的传世文献,却不幸毁于“”。
现在回想起来,在殷商史研究领域内,《殷氏家传》似乎比今古两种版本的《竹书纪年》还重要。例如,《殷氏家传》对殷商先王私名和帝辛之子武庚私名的记载比今本《竹书纪年》还可信,今本《竹书纪年》上没有记载的,其上也有记载。例如太丁、孝己两位未立先逝的太子及帝辛之子武庚的私名,今本《竹书纪年》未记,但《殷氏家传》则谓:“太丁谱名睿、孝己谱名晅、武庚谱名聖。”
太丁谱名睿、孝己谱名晅,虽然尚未得到考古材料的印证,但是武庚谱名聖已经得到金文和清华简的证实。另外《殷氏家传》中还说殷人祭祀“冥”不说祭祀“冥”,而说祭祀“先祖河”,这与甲骨文中殷人祭祀“高祖河”一致。《殷氏家传》中还说,殷人经常祭祀契、河、上甲、汤四位高祖,而不祭黄帝,这些似乎已经得到甲骨文的印证和学界的普遍认同,《殷氏家传》的殷人不祭黄帝之说与殷商史学界著名科学家王震中教授谓“帝喾既非商人的始祖,也非周人的始祖”的论断完全一致。迄今为止,笔者已经发现,《殷氏家传》的记载与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完全一致的至少还有下列四个方面:
① 《殷氏家传》记载殷代有实行“祖都、子都双都制”的传统,与殷商史著名科学家郑州大学李民教授、李民门生张国硕教授、张国硕门生张新耀师徒三代进行多年研究得出的殷代有实行“主都、辅都双都制”传统的研究成果完全一致,也与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韦心滢女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的殷代有实行“圣都、行都双都制”传统的研究成果完全一致【注 4】。1700 多年前编撰《殷氏家传》的先祖、现代的李民教授和韦心滢博士都认为,殷代中期中丁迁嚣(隞)、河亶甲迁相、祖乙迁邢(耿、庇)、南庚迁奄,迁的只是实际军事中心的辅都,位于郑州的主都一直没有迁,只有后来的盘庚迁殷才是殷代历史上的真正迁都,正因为盘庚要把位于郑州的主都(实际祭祀中心)和位于奄邑的辅都(实际军事中心)连同住于主都、辅都的殷商贵族“二心合一”地、一劳永逸地一起迁到位于今安阳的“殷”去,所以才遭受到恋家族人的坚决反对,甚至抵制。
②《殷氏家传》认为成汤十八年即天子位之“亳”就在郑州,并被成汤复命以亳。笔者认为,《殷氏家传》认为成汤十八年即天子位之“都”在郑州并被成汤复命以“亳”的说法已经得到考古材料的证实和学界的普遍认同,它就是 1955 年发现的郑州商城。尽管学界尚有不少学者对《殷氏家传》断言成汤“始居之亳”不在郑州,而应在离郑州和夏之畿地很远且与东夷各部族方国较近以利结盟的地方,仍持有异议。
③ 就成汤建国以后的殷代早期能够实际控制的疆域而言,《殷氏家传》记载,成汤代夏成为新的“天下共主”,实际控制的疆域以中原腹地郑洛地区为中心,北至豫北冀南,南至丰富铜矿带的长江流域,东至泰山以西和淮河流域,西至晋中、晋南。 《殷氏家传》的这个说法虽然没有完全得到考古材料的证实,也没得到学界专家的普遍认同,但《殷氏家传》记载的成汤建国以后的“殷代早期能够实际控制的疆域南至丰富铜矿带的长江流域”已经为考古界发现的武汉盘龙城是殷代早期在长江流域的重要据点的考古材料所证实 ,并为学界普遍认同。
④ 就武丁时期能够实际控制的疆域而言,《殷氏家传》记载,在南方武丁已经收复了殷代中期主动放弃的长江流域的铜矿资源并有所扩展,在东边已经牢牢控制了渤海、黄海沿岸的盐业资源,只是淮河流域尚不在武丁掌控之中。
在西方,连年的反侵扰战争的胜利已经能够不断地捕获羌人以补充祭祀人牲的不足。《殷氏家传》的这种说法大体与文献记载及甲骨文的发现一致,也为学界普遍认同。
尽管笔者对《殷氏家传》的许多记载深信不疑,但受北宋邵雍《皇极经世》的影响,对《殷氏家传》关于殷代纪年的下述记载多持怀疑态度:上至夏桀元年壬辰;中历成汤即殷侯位元年丙午( 夏桀十五年)、夏桀三十一年壬戌( 成汤十七年 )夏亡、成汤十八年癸亥即天子位、成汤 二十七年壬申迁九鼎于商邑、成汤二十九年甲戌,陟;下迄帝辛元年乙巳、帝辛失国日为“丙申年甲子日”的六字记载等。后来受到“江晓原说”的启发和许剑伟《寿星天文历》的指引,并结合现代碳 14 测年给出的成汤建国始年范围(约在公元前 1610 年至公元前 1580 年之间)和牧野之战发生日的年代范围(约在 公元前 1050 年至公元前 1020 年之间 ),笔者对《殷氏家传》关于殷代纪年的上述记载,重新进行研究和推算,觉得《殷氏家传》的“年干支”记载与北宋邵雍《皇极经世》推断的“年干支”记载虽然完全不一致,但却与今本《竹书纪年》的夏末殷初“年干支”记载和江晓原教授推的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的研究成果惊人的一致,于是才改变认识,认为《殷氏家传》关于殷代纪年的记载还是可信的,故才下决心将其整理出来,写出本文,供学界参考。
【二】 中国传统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的知识简介
传说中国古代有六种历法:黄帝历、殷历、夏历、周历、鲁历、颛顼历。
这些历法虽然都沿用传统的干支纪年,但是各种历法的一年开始日与传统的干支纪年开始日(立春日)并不相同。干支纪年规定,相邻两个“立春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年。例如今年(公历 2022 年),明义上叫壬寅年,但实际上,今年的壬寅年是指公元 2022 年立春时刻(2022 年 2 月 4 日 4 时 50 分 36 秒)到公元 2023年立春时刻(2023 年 2 月 4 日 10 时 42 分 21 秒)之间的时长。通俗地讲,2022 年虽然叫虎年,但只有 2022 年 2 月 4 日立春节以后生的孩子才属虎,在 2022 年 2 月 4日立春时刻之前生的孩子不属虎仍属牛。清亡以来中国社会上流传的历法实际上是四种:法定的公历(以公历元旦 1 月 1 日为一年的开始)、指导农业生产的农历(以春节或旧历元旦为一年的开始)、辛亥革命时期一度盛行的黄帝历(也以春节或旧历元旦为一年的开始)和以 10 天干 12 地支相配以 60 为周期的干支纪元历(以立春时刻为一年的开始)。然而,有据可查的、也是中国历史上官方正式确认的第一个甲子年却是公元 124 年的汉安帝刘祜延光三年。汉安帝延光三年 ( 公元 124 年 ) 立春那天才是中国第一个甲子年的第一天。因为此前的汉章帝刘炟于元和二年(公元 85 年)二月,颁布新历,用后汉《四分历》代替刘歆的前汉《三统历》,公开提出“太初元年,岁在丁丑”“汉兴元年,岁在乙未”的概念。也就是说,东汉汉章帝于公元 85年宣称,汉高帝刘邦兴汉的公元前 206 年是他新历法追溯的乙未年、汉武帝刘彻的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是他新历法追溯的丁丑年。从此,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使用甲子为首的干支纪年方式的正统地位【注 5】。虽然汉章帝刘炟于公元 85年(乙酉年)推行干支纪年的新历法,但他在位时并未等到甲子年来临那一天,直到 39 年后汉安帝刘祜延光三年(公元 124 年)立春那一天,东汉王朝才迎来汉章帝刘炟宣布实行干支纪年方式(后汉《四分历》)的第一个甲子年,所以人们就将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 124 年)立春时刻起到汉安帝延光四年(公元 125 年)立春时刻止的那一个干支年称为中国正统干支纪年“法定”的第一个甲子年。
到了清朝未年,革命党人不满清朝的统治,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概念,旨在推翻当时中国由满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恢复中华各民族本身的民族文化传统,建立汉族掌权的新政府。于是,以黄帝为血缘纽带的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的血缘政治的概念得到加强,黄帝纪元年大行其道,并由先生在《改历改元通电》中通告全球。他们认为中国干支纪年的开始年——第一个干支纪年的甲子年起源于黄帝,称为“黄帝元载甲子年”或“黄帝纪元元年”,并且认为“黄帝元载甲子年”或“黄帝纪元元年”为公元前2697 年。于是公元前 2697 年就成为中华时代公认的中国黄帝纪元元年,也就是中国的第一个甲子年。新中国成立后,有人也提出这个问题,他们在 2009年 8 月 1 日提出名称为《建议建立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主体的中华纪年体系》的建议。在该《建议》中,共列出了关于中国黄帝纪年的九种方案,其中的公元前 2697 年和公元前 2997 的的两种方案都恰好是中国农历的甲子年。因为公元前 2697 方案和《通电》的方案相同,于是社会大众就认准公元前 2697年为中国黄帝纪元元年的方案。
以上就是公元前 2697 年被认为是中国黄帝纪元元年(中国第一个甲子年)和公元前 2697 年立春那天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甲子年第一天的由来。传说黄帝就是于公元前 2697 年(甲子年)登基为帝的,传说自公元前 2697 年起,黄帝纪年就逐年不乱地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就产生一个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和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怎么互相转换的问题。我们知道,公元纪年是中间只有“公元 1 年”和“公元前 1 年”两个反向递增方式的起始年代 ,不存在公元 0 年。要想掌握将公元纪年转换为干支纪年的方法,得要掌握干支纪年方式 60 年周而复始的规律。即若已知公元纪年“a 年”的干支,则有下列规律:
公元前 a 年的“年干支”与公元前 (a±60n) 的“年干支”相同,(其中 a 为已知常自然数,n 为确保 a±60n>0 的任意自然数);公元(后)a 年的“年干支”与公元(后)(a±60n) 的“年干支”相同,(其中 a 为已知常自然数,n 为确保 a±60n>0 的任意自然数)。
例如:
① 已知公元 2022 年为壬寅年,则公元 2322 年也是壬寅年(2022+60×5=2322>0);
② 已 知 公 元 前 1635 年 为 丙 午 年, 则 公 元 前 1035 年 也 是 丙 午 年(1635-60×10=1035>0);
读者只要掌握下述两个由“公元纪年尾数”和“公元纪年尾数 ÷12 的余数”定干支规律,即可将任何公元纪年数转换成相应的“标称干支纪年数”:
① 公元前的公元纪年数转成“标称干支纪年数”的规律:
天干字可由公元前纪年数的尾数决定,其对应规律如下:
例如 :公元前 1 年的尾数为 1,对应的天干 字为“庚”,1÷12,商 0 余 1,对应的地支字为“申”,则公元前 1 年为“标称庚申年”。
再如:公元前 1050 年的尾数为 0,对应的天干字为“辛”,1050÷12,商87 余 6,对应地支字为“卯”,则公元前 1050 年为“标称辛卯年”。
② 公元后的公元纪年数转成“标称干支纪年数”的规律:
天干字可由公元后纪年数的尾数决定,其对应规律如下:
例如 :公元 1 年的尾数为 1,对应的天干字为“辛”,1÷12,商 0 余 1,对应的地支字为“酉”,则公元 1 年为“标称辛酉年”。读者可用此法判断一下公元 2022 年的标称干支纪年是否是壬寅年。
值得读者注意的是,上述的公元纪年转换为中国传统干支纪念的方法只适用于同一年中两种纪年模式的绝大多数月份,不能用来求解年头年尾具体年月日的属年(属相)问题。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据诸多特殊天象推断的周殷牧野之战发生日为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其中的“公元前 1044 年”,若用上述方法转换,会得到“公元前 1044 年是丁酉年”的结论,公元前 1044年的绝大多数月份确实属于丁酉年,例如“公元前 1044 年 6 月 9 日”为“丁酉年乙巳月乙未日星期一,即丁酉年四月初八日”,但是位于公元纪年年初的“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却不属于丁酉年,查许剑伟《寿星天文历》得知“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的干支纪年确切日期为“丙申年庚子月甲子日星期四,即丙申年十二月初四日”。为什么标准转换方法不适用于“年头年尾”的转换呢?
这是由于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两种纪年模式,一年的开始日不是同一天的缘故,公元纪年的每一年都始于 1 月 1 日,而干支纪年的每一年却都始于每一年的立春节,即是说干支纪年每一年的开端要比公元纪年每一年的开端晚好多天,我们可以将这种情况称为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两种纪年模式互相转换的“年头年尾效应”。由于存在“年头年尾效应”,导致上面说的将公元纪年转换为干支纪年的标准方法不适用于求解公元纪年年初日期的属年(属相)问题。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用标准方法转换的干支年定义为公元纪年某某年的“标称干支年”。例如公元前 1046 年的“标称干支年”为“乙未年”,公元前 1044 年的“标称干支年”为“丁酉年”,公元前 1050 年的“标称干支年”为“辛卯年”,公元 2022 年的“标称干支年”为“壬寅年”等等。具体转换时,大家只要知道公元纪年某年的“标称干支年”只适用于该年年初的立春节以后到下一个立春节之间的月份,不能用来求解公元纪年年初的立春节以前具体日期的属年(属相)问题即可,例如,公元 1941 年的“标称干支年”为辛巳年(蛇年),但公元 1941 年 1 月 22 日出生的笔者却不属蛇而属龙,因为公元 1941 年 1 月 22日还属于庚辰年,还没有进入干支纪年的下一年——辛巳年。读者如果想将殷代的公元前纪年的具体日期转换成干支纪年的具体日期,可查许剑伟先生的《寿星天文历》。
【三】殷代起始年公元前 1618 年癸亥的推断
定殷始年为公元前 1 618 年癸亥的时间坐标依据:
①《殷氏家传》明确记载,成汤即天子位年为成汤十八年癸亥:“汤奉天命放桀,遂有天下,改天下之号曰殷。”依此记载,可选的殷代起始年代为公元前 1498 年、公元前 1558 年、公元前 1618 年、公元前 1678 年 等 ,考虑到“夏商周断代工程”碳 14 测年给出的误差范围,笔者觉得将《殷氏家传》记载的成汤即天子位年“癸亥年”定为“前 1618 年”比较合理。
② 《殷氏家传》的“年干支”记载是符合干支纪年规律的,是绝对无错的。
例如,《殷氏家传》记载:汤桀鸣条决战夏亡年为夏桀三十一年壬戌(成汤十七年壬戌,笔者推算为公元前 1619 年)、成汤即殷侯位元年丙午(夏桀十五年丙午,笔者推算为公元前 1635 年)、夏桀元年壬辰(笔者推算为公元前 1649 年)。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验算一下,以成汤即天子位的癸亥年(成汤十八年癸亥,笔者推算为公元前 1618 年)为参考时间坐标,前推 1 年,正好是汤桀鸣条决战的夏亡年壬戌;前推成汤在殷侯位的 17 年,正好是成汤即殷侯位元年丙午;前推夏桀在位的共 31 年,正好是夏桀元年壬辰。这说明 《殷氏家传》的“年干支”记载是符合干支纪年规律的。
③ 《殷氏家传》关于夏末殷初的“年干支”记载得到传世文献今本《竹书纪年》的完全印证。这说明 《殷氏家传》的“年干支”记载不仅符合干支纪年规律,而且是可信的。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帝癸,一名桀。元年壬辰(笔者推算为公元前 1649 年),帝即位,居斟鄩……十五年(笔者推算为公元前 1635 年丙午),商侯履迁于亳……三十一年(成汤十七年壬戌,笔者推算为公元前 1619 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殷商成汤名履……改天下之号曰殷。十八年癸亥(笔者推算为公元前 1618 年 ),王即位,居亳……
二十七年(笔者推算为公元前 1609 年壬申),迁九鼎于商邑……二十九年(笔者推算为公元前 1607 年甲戌),陟。”
【四】 殷代末年公元前 1045 年丙申的推断
《殷氏家传》记载,帝辛于乙巳年即位(笔者推算为公元前 1096 年 ),只说在位52 年失国,避称其为周武王诛灭。笔者将帝辛即位年 1096 减 52 加即位起算的1 年,推算得帝辛末年为公元前 1045 年(1096-52+1=1045),并用本卷前面介绍的公元纪年转换为干支纪年的基本方法,算得“公元前 1045 年的标称干支年为丙申年”。查许剑伟《寿星万年历》知公元前 1045 年的标称干支年丙申年的起止日期如下表所示:
公元前 1045 年的标称干支年——丙申年的起止日期一览表
由上表可知 :
帝辛末年的丙申年,是指公元 前 1045.2.1- 公元前 1044.2.12 的时间段,也可以是指黄帝纪元 1653.12.27-1655.1.9 的时间段。也就是说,帝辛末年公元前1045 年的“标称干支年”——丙申年,是指公元 前 1045 年 2 月 1 日立春节到公元前 1044 年 2 月 13 日立春节之间的“时间段”,也可以说公元前 1045 年的“标称干支年”——丙申年,是指黄帝纪元一千六百五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立春节到黄帝纪元一千六百五十五年正月初十日立春节之间的“时间段”。
由上述推导可知,殷代始年为公元前 1618 年癸亥,终年为公元前 1045 年丙申,由此可推算出整个殷代的积年为 574 年(1618-1045+1=574)。
【五】 牧野之战发生日——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的推断
由上述推断可知殷代终年为公元前 1045 年,其标称干支年为丙申年,并且知道“帝辛末年的丙申年,是指公元 前 1045.2.1- 公元前 1044.2.12 的时间段,也可以是指黄帝纪元 1653.12.27-1655.1.9 的时间段。”那么《殷氏家传》记载的帝辛失国日——“丙申年甲子日”究竟是公元前 1045 年的标称干支年——丙申年的哪一天呢?由下表可知,在公元前 1045 年的标称干支年——丙申年内共有六个可选的甲子日。
公元前 1045 年的标称干支年——丙申年内含的六个甲子日一览表
上表中所列发生牧野之战的六个可选甲子日,是由《殷氏家传》记载的帝辛失国日为“丙申年甲子日”的六字记载直接推出的,推算时只需考虑“夏商周断代工程”利用碳 14 测年给出的年代范围,不需要另外任何其它的资料,可见《殷氏家传》的记载之真。
从上表中所列的公元前 1045 年的标称干支年——丙申年内含的六个甲子日中可看出,由《殷氏家传》记载的帝辛于“丙申年甲子日”失国的六字记载,即可推出表中六个可选的牧野之战发生日的具体日期,并且断定这六个可选日期中必有一个也只有一个是牧野之战发生日确切日期。不过,光凭《殷氏家传》的六字记载,还不能确定上述 6 个甲子日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牧野之战发生的的甲子日,这时就必须用传世文献记载的“天象”资料来帮忙。由上文提到的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一书中列出的牧野之战发生日的“天象”资料立刻可推知, 在由《殷氏家传》的 帝辛于“丙申年甲子日”失国的六字记载直接推出的的六个牧野之战发生的甲子日中,只有公元前 1044 的 1 月 9 日 的甲子日(或黄帝纪元一千六百五十四年十二月初四的甲子日,或干支纪元的丙申年 庚子月 甲子日),才是帝辛失国或周殷牧野之战发生日的确切日期。
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这个日期虽然属于公元前 1044 年,但它还在公元前1045 年的标称干支年丙申年之内,只有到公元前 1944 年 2 月 13 日 5 时 44 分 52秒的立春时刻以后才属于公元前 1044 年的标称干支年——丁酉年。这就是我们前面将殷代末年定为公元 前 1045 年丙申而没有定为公元前 1044 年丁酉的原因。
也由于光凭《殷氏家传》的记载,只能在帝辛末年的丙申年内推出六个可选的的发生牧野之战的甲子日,还不能推出这六个甲子日中到底哪一个才是发生牧野之战的甲子日,只有靠牧野之战发生日呈现特殊天象的文献记载,才能从六个可选的甲子中挑选出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才是真正的武王伐纣日,这就是本文特别看重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定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为武王伐纣克殷日这项重大科研成果的原因。
前面已经说过帝辛末年为公元前 1045 年丙申,又为什么说帝辛失国于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呢?这是因为公元前 1045 年的“标称干支年”丙申年的持续时间要到公元前 1044 年 2 月 13 日 5 时 44 分 52 秒的立春时刻才结束,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当然包括在公元前 1045 年的“标称干支年”——丙申年之内(就如今年 2022 年的标称干支年是壬寅年一样,实际上壬寅年要持续到 2023 年 2 月 4 日 10 时 42 分 21 秒的立春时刻才结束)。
【六】 据许剑传《寿星天文历》编辑的殷代始日、终日图解
图 1 殷代始建国日图解:
图 2 殷代覆亡日图解:
【七】 基于《殷氏家传》记载的殷代 17 世 27 帝纪年表
【说明】表中《家传》为《殷氏家传》的简称,“谱名”为家谱中私名,“公元前”一般简作“前”,干支纪年为《殷氏家传》中的记载,公元纪年为推算得。
《殷氏家传》中的干支纪年,从夏桀元年壬辰(相当于公元前 1649 年)记起,中历夏桀三十一年壬戌夏亡(相当于公元前 1619 年)、殷代首帝成汤即天子位始年癸亥(相当于公元前 1618 年),下迄殷代第 27 帝(末帝)帝辛五十二年(殷代末年)丙申(相当于公元前 1045 年),共 605 个干支年,逐年不乱,减去夏代末帝夏桀在位的 31 年,殷代积年为 574 年。《殷氏家传》中记载的“夏桀元年壬辰”“成汤元年丙午”(成汤即殷侯位始年)“成汤十八年癸亥即天子位”三个干支纪年的时间坐标与今本《竹书纪年》的干支纪年完全一致,笔者认为这绝对不是巧合。《殷氏家传》明确指出一般史书记载即位为帝的中壬、沃丁、廪辛三人不曾为帝,殷代实际即位为帝的共有 27 位天子,这与甲骨周祭祀谱中不出现中壬、沃丁、廪辛三人的名字、殷代进入周祭祀谱的共 29 王减去未立先逝的两位太子(成汤太子太丁、武丁太子孝己)实际即位的共 27 王完全一致,笔者认为这也绝对不是巧合。《殷氏家传》记载殷代末帝帝辛在位共 52 年,这虽与“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断的帝辛在位共 30 年不合,但却与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帝辛在位共 52 年一致。《殷氏家传》的“帝辛在位 52 年说”能合理地解释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帝辛)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二十九年释西伯……三十三年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邘,遂伐崇,崇人降……四十一年春三月西伯昌薨……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师渡孟津而还……五十二年……周始伐殷”等帝辛在位时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殷氏家传》记载的帝辛末年为丙申年也与江晓原据诸多天象推断的周殷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高度一致,笔者认为这更不是巧合。因为按照公元纪年转干支纪年的标准方法推算,《殷氏家传》记载的帝辛末年丙申年的绝大多数月份虽然属于公元前 1045 年,但丙申年的年尾应该已经进入了公元纪年的下一年——公元前 1044 年,所以笔者认为江晓原据诸多天象推断的周殷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转换成干支纪年的年月日应该不属于公元前 1044 年对应的标称干支年丁酉年 ,而仍属于公元前 1044 年对应的标称干支年丁酉年的前一年丙申年,这就是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转换时必须考虑的“年头年尾效应”。经查许剑伟先生的《寿星天文历》得知江晓原据诸多天象推断的发生周殷牧野之战的公元前 1044 年 1 月9 日对应于干支纪年的丙申年十二月初四日(丙申年庚子月甲子日),而不属于公元前 1044 年所对应的标称干支年丁酉年,这就是“年头年尾效应”的缘故。
注释:
【注 1】详见江晓原、钮卫星著《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年 10 月新版。以江晓原教授为首的天文学研究团队曾应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之一的席泽宗院士的安排,接受“工程”中《武王伐纣时的天象研究》和《三代大火星象》两个专题的研究任务,均获得重大成果,尤以天象研究得出周殷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甲子日)的重大成果最引人注目。
江晓原教授得出的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甲子日)为周殷牧野之战发生日之说,虽未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倾向性选择,但“夏商周断代工程”确认他有特大贡献(即他的“武王克商年的推定研究”于 2001 年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成果奖”)。“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前夕时(2000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版《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获上海市第六届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注 2】江林昌著《夏商周文明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
【注 3】这里的“星在天鼋”之“星”,韦昭注云“辰星也”,即水星。
【注 4】韦心滢:《殷代商王国政治地理结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 4 月第 1 版。
【注 5】汉章帝刘炟公开宣布中止执行西汉绥和二年(公元前 7 年)开始实施的刘歆《三统历》,正式废除秦汉以前一直使用的“岁星纪年”方式。
1月
1月3日至4日,全球很多地区都观测到了大规模象限仪座流星雨,在高峰期每小时可看到逾100颗流星;在1月10日半影月食发生时,月球穿过地球投下的半影。
2月
2月9日的超级月亮是今年四次超级月亮中的首次,月球将以最接近地球的方式出现,看上去比平时更大、更亮;2月10日,水星到达东大距,这是观测水星的最佳时间,因为它将处于夜空中地平线以上的最高点。
3月
3月9日,2020年第二次超级月亮;3月20日春分,太阳将直射赤道;3月24日,水星到达西大距,因此将出现在黎明天空中地平线以上的最高点;3月24日,金星到达东大距,日落后是观察它的最佳时机。
4月
4月8日,2020年第三次超级月亮;4月22日至23日将出现天琴座流星雨,每小时约有20颗流星划破长空。
5月
5月6日至7日,宝瓶座η流星雨,流星数量高于平均水平,高峰时每小时会出现60颗流星;5月7日,全年最后一次超级月亮。
6月
6月4日,水星到达东大距;6月5日发生半影月食,在欧洲、非洲、亚洲、印度洋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看到;6月21日将出现日环食,东非、中东和南亚部分地区将能够看到它;6月21日夏至。
7月
7月5日的半影月食将可在北美大部分地区、南美、东太平洋、西大西洋和非洲最西端观测到;7月14日将出现木星冲日的天象,届时木星距离地球最近,其表面将被太阳完全照亮,一整夜都能清楚看到它;7月20日将发生土星冲日,土星会比一年中的其他任何时候都要明亮,因此将是观察和拍摄土星及其卫星的绝佳时机;7月28日至29日,南宝瓶座δ流星雨,高峰期每小时可出现多达20颗流星。
8月
8月12日至13日的英仙座流星雨是公众最喜欢的流星雨之一,本次流星雨高峰期每小时可出现60颗流星;8月13日金星到达西大距,是进行观察的最佳时机;8月19日新月。
9月
9月2日满月;9月11日将出现海王星冲日天象,海王星将比以往更明亮,是进行观察的绝佳机会;9月22日秋分。
10月
10月7日天龙座流星雨,这是一场规模较小的流星雨,每小时仅能观测到约10颗流星;10月13日将出现火星冲日,届时火星将最接近地球,可以整夜进行观察。
11月
11月4日至5日将出现金牛座流星雨,这将是一场持久的小规模流星雨,每小时仅可观测到约5至10颗流星;11月17日至18日出现狮子座流星雨,高峰期每小时可观测到约15颗流星;11月30日的半影月食在北美、太平洋和东北亚的多数地区都可以看到。
12月
12月13日至14日出现双子座流星雨,高峰期每小时最多可观测到120颗流星,它是很多天文爱好者的最爱;12月14日将出现日全食天象,最幸运的将是智利南部和阿根廷南部地区的居民;12月21日除了是冬至外,还将出现罕见的木星和土星合相,机会不容错过,因为上一次发生这种奇观还是在2000年,届时,木星和土星之间的距离将如此之近,以至于看起来像是双行星。
第119世.【大智】有文1657-1624=33岁生次子大智,生于清世祖.顺治十四年丁酉岁1657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戌时,殁于清高宗.乾隆五年庚申岁1740年十月初十日亥时,寿1740-1657=八十四岁,葬零陵斋公山癸山丁向。
妣蒋氏,生于清世祖.顺治十五年戊戌岁1658年正月初六日子时,殁于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岁1722年十月初十日亥时,寿1722-1658=六十五岁,葬零陵大祖山壬山辛向。
第119世.【大达】字如中,有象1610-1579=31岁生子大达,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岁1610年正月二十八日辰时,殁于清圣祖.康熙四年乙巳岁1665年二月初六日,寿1665-1610=五十六岁,葬伍家岭坐北向南。
妣赵氏,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丁未岁1607年三月初九日寅时,殁于清世祖.顺治六年己丑岁1649年九月十六日卯时,寿1649-1607=43岁,葬伍家岭坐东南向西北。
妣吴氏,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岁1610年五月初三日卯时,殁于清圣祖.康熙八年己酉岁1669年十一月十四日酉时,寿1669-1610=60岁,葬毛村桥窝塘坵坐北向南,生子 一:吉裔。
第119世.【大爵】有本1644-1612=32岁生子大爵,生于清世祖.顺治元年甲申岁1644年二月初三日卯时,殁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岁1718年二月十六日巳时,寿1718-1644=七十五岁,葬赶塘山艮山坤向。
妣吴氏,生于清世祖.顺治二年乙酉岁1645年四月十四日辰时,殁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岁1716年二月十三日未时,寿1716-1645=七十二岁,葬斋公山坐西向东,生子 一:吉袖。
妣黄氏,生于清世祖.顺治四年丁亥岁1647年十月二十八日未时,殁于清圣祖.康熙六十年辛丑岁1721年二月十五日寅时,寿1721-1647=七十五岁,葬赶塘山艮山坤向,生子 一:吉祠。
第119世.【大舜】有梓1625-1608=17岁生长子大舜,生于明熹宗.天启五年乙丑岁1625年二月十六日申时,殁于清圣祖.康熙二十年辛酉岁1681年六月初八日未时,寿1681-1625=五十七岁,葬斋公山癸山丁向。
妣何氏,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甲子岁1624年二月初七日申时,殁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岁1683年七月初八日未时,寿1683-1624=六十岁,葬赶塘斋公山癸山丁向、与夫同向,生子 一:吉宣。
第119世.【大显】有梓次子,生于明毅宗.崇祯十年丁丑岁1637年八月十八日寅时,殁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辛巳岁1701年十一月初三日亥时,寿1701-1637=六十五岁,葬斋公山庚山甲向。
妣程氏,生于明毅宗.崇祯十六年癸未岁1643年正月初六日巳时,殁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岁1706年十一月初八日酉时,寿1706-1643=六十四岁,葬王家山庚山甲向,生三子:长吉旗、次吉焕、三吉堂
第119世.【大鸿】有梓三子,居住零陵赶塘。
第119世.【大成】有椽子,生于明毅宗.崇祯五年壬申岁1632年六月十四日丑时,殁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岁1698年十二月初五日亥时,寿1698-1632=六十七岁,葬赶塘庙山里壬山丙向。
妣向氏,生于明毅宗.崇祯十二年己卯岁1639年四月二十七日亥时,殁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岁1695年三月二十八日寅时,寿1695-1639=五十七岁,葬赶塘熊家岭乾山巽向,生四子:长吉衸jiè、次吉耀、三吉礽réng、四吉吉炳,三兄居住赶塘。
第119世.【登甲】字德卿,希魁1668-1629=39岁生长子登甲,生于大清圣祖.康熙七年戊申岁1668年正月十五日午时,殁于大清高宗.乾隆五年庚申岁1740年七月十五日申时,寿1740-1668=七十三岁,葬百草坪艮坤兼丑未。
妣胡氏,生于大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岁1682年三月十七日寅时,殁于大清高宗.乾隆元年丙辰岁1736年八月十三日酉时,寿1736-1682=五十五岁,葬横岭山辰山戌向立穴,生五子:长一焕、次一炳、三一灿、四一炉、五一炜。
第119世.【大明】有悟陈氏约1663-1633=30岁生长子大明,清圣祖.康熙二年癸卯岁1663年四月廿二亥时,生于湖广永州府零陵县兴平乡咸阳里橄塘,居住重庆府合州县东里三甲火烧滩。殁于清高宗.乾隆七年壬戌岁1742年十月二十七未时,寿1742-1663=八十岁,厝于松木岭正配壬山丙向立墓,嘉庆十六年辛未岁1811年六年十月初二日(阳月朔二日)包坟立碑。[公历生于1663年 5月28 日亥时,殁于1742年11月23日未时,松木岭后叫桐树岭。包坟立碑时间:嘉庆十六年十月初二,1811年11月17日]
妻子范氏,清圣祖.康熙十四年乙卯岁1675年五月初十辰时,生于湖广永州府零陵县兴平乡咸阳里橄塘,居住重庆府合州县东里三甲火烧滩。殁于清高宗.乾隆五年庚申岁1740年冬月十二辰时,寿1740-1675=六十六岁,厝于重庆合州东里[明月里]三甲火烧滩螺丝岭癸山丁向立墓。 [公历生于:1675年6月3日辰时,殁于:1740年12月30日辰时,火烧滩:徐家院子的别称,在河滩的北岸边坡上]。
生三子: 徐志 徐亮 徐楷
第119世.【徐大秀】有悟陈氏次子,生于湖广永州府零陵县兴平乡咸阳里橄塘,居住重庆府合川明月里三甲火烧滩手把岩芋荷沟(现徐家沟),乾山巽向。生殁葬失考
妻子查氏,生于湖广,随兄来川,安葬地址重庆合州东里三甲手把岩芋荷沟乾山巽向。生殁葬失考
第119世.【徐大洪】号洪莆,有悟陈氏1674-1633=41岁生三子大洪,清圣祖.康熙十三年甲寅岁1674岁四月二十八酉时,生于湖广永州府零陵县兴平乡咸阳里橄塘,殁于清高宗.乾隆十年乙丑岁1745年七月初二未时,寿1745-1674=七十二岁,厝于重庆府合川明月里三甲火烧滩手把岩芋荷沟中嘴 [现徐家沟]乙山辛向立墓 [公历生时1674年 6月2日酉时,殁时公历1745年7月30日未时]
妻子唐氏,清圣祖.康熙十七年戊午岁1678年十月初二酉时,生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兴平乡咸阳里橄塘,殁于清高宗.乾隆九年甲子岁1744年正月初四日卯时,寿1744-1678=六十七岁。厝于手把岩芋荷沟中崖 艮山坤向。 [生时:公历1678年11月15日子时,殁时:公历1744年 2月16日卯时] 生2子 :徐茂 徐能。
第119世.【徐大武】有章蒋氏子,妻子:彭氏,由湖广永州府零陵县兴平郷咸阳里地名橄塘,举家迁徙至四川重庆府合州大河坝。生1子:徐?
第119世.【汝富】竹友1580-1557=23岁生长子汝富,生于明神宗.万历八年庚辰1580年正月十八日巳时,移居江西,殁葬江西
妣杨氏,生于明神宗.万历六年戊寅岁1578年八月十一日亥时,殁葬江西。
第119世.【汝贵】竹友1582-1557=25岁生次子汝贵,生于明神宗.万历十年壬午岁1582年九月二十八日巳时,殁于清世祖.顺治十六年己亥岁1659年六月十七日寅时,寿1659-1582=七十八岁,葬零陵江边祖山癸山丁向。
妣周氏,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癸未岁1583年二月初八日午时,殁于清世祖.顺治十年癸巳岁1653年十二年十一日戌时,寿1653-1583=七十一岁,葬零陵纸底塘甲山庚向,生二子长希文、次希章。
第119世.【汝荣】竹友1594-1557=37岁生三子汝荣,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甲午岁1594年十一月初二日午时,殁于清圣祖.康熙元年壬寅岁1662年十二月十七日巳时,寿1662-1594=69岁,葬零陵社塘冲癸山丁向。
妣蒋氏,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岁1595年十二月十一日未时,殁于清世祖.顺治十七年庚子岁1660年二月初六日酉时,寿1660-1595=六十六岁,葬零陵南塘岭坐西向东,生一 子希顺。
第119世.【汝华】兰友1575-1552=23岁生子汝华,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年乙亥岁1575年八月十六日巳时,殁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辛亥岁1611年九月二十五日戌时,寿1611-1575=三十七岁,葬下保里小冲坐西向东。
妣周氏,生于明神宗.万历九年辛巳岁1581年六月初六日午时,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夫故改适石期市熊双池,丙辰年1616年男希龙在石期市送至永州浮桥边十月二十四日母子分别住回江西南昌丰城县天井熊家,殁于明光宗.泰昌元年庚申1620年四月初六日辰时,寿1620-1581=四十岁,葬天井熊家坊,生二子长希圣、次希龙。
第119世.【汝奇】德友1624-1602=22岁生子汝奇,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甲子岁1624年五月十五日寅时,殁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六月二十三日未时,寿1696-1624=七十三岁,葬零陵名山里坐西向东。
妣熊氏,生于明熹宗.天启二年壬戌岁1622年四月初八日卯时,殁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七月三日辰时,寿1683-1622=六十二岁,葬零陵名山岭坐西向东。
妣夏氏,生于明毅宗.崇祯六年癸酉岁1633年八月二十二日申时,殁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岁1694年四月十九日丑时,寿1694-1633=六十二岁,葬名山岭坐西向东,生一 子希昌。
第119世.【登礼】希凤子,生二子,长一达,次一通。
第119世.【登辅】希禄长子,生于大清圣祖.康熙三十年辛未岁1691年十二月十二日寅时,殁于大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岁1760年九月十二日子时,寿1760-1691=七十岁,葬山角船坐南向北立穴。
妣唐氏、生于大清圣祖.康熙三十年辛未岁1691年十二月十九日寅时,殁于大清高宗.乾隆十六年辛未岁1751年八月十二日亥时,寿1751-1691=六十一岁,葬名寺山里坐东向西立穴。生三子长 一秀、次一成、三一凤。
第119世.【登榜】希禄次子,生于大清圣祖.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岁1698年正月初六日申时,殁于大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岁1761年五月十九日亥时,寿1761-1698=六十二岁,葬芙蓉庙坐东向西立穴。
妣周氏,生于大清圣祖.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岁1698年四月十五日午时,殁于大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岁1763年七月初八日子时,寿1763-1698=六十六岁,葬大凤山坐东向西立穴。生二子长 一盛、次一茂。
第119世.【登兴】希禄三子,生于大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岁1704年三月初一日,殁于大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岁1761年五月十三日未时,寿1761-1704=五十八岁,葬狮子岩刘家屋后立穴。
第120世. 【徐志】号富文,大明范氏1702-1663=40岁生长子徐志,清圣祖.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岁1702年四月初十午时,生于合州明月里三甲火烧滩,殁于清高宗.乾隆十五年庚午岁1750年冬月十六未时,寿四十九,厝于松木岭艮山坤向立墓。 [公历:生于1702年 5月 6日午时,殁于:1750年12月14日未时]
妻子卿氏,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岁1706年正月十二亥时生于重庆府合川同甲共里黄桶屋基。殁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岁1776年十月二十四亥时,寿1776-1706=七十一。安葬重庆府合川明月里三甲火烧滩小屋基。[公历生时:1706年 2月24日亥时,殁时:1776年12月 4日亥时] 生4子:之才 之澜 之道 之聘
第120世.【徐亮】号正文,大明范氏1705-1663=42岁生次子徐亮,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岁1705年三月十一辰时,四川东道府重庆府合州明月里三甲火烧滩,殁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岁1778年十月十二丑时,寿1778-1705=七十四岁,厝于火烧滩正宅后立墓。[公历生时:1705年 4月 4日辰时,殁时:1778年11月30日丑时]
妻子卿氏,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岁1708年十月初一子时,生于四川东道重庆府合州明月里三甲。殁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年乙巳岁1785年正月初四日亥时,寿1785-1708=七十八岁,厝于杜家嘴老屋基正宅后立墓。 [公历生时:1708年11月12日子时,殁时:1785年1月25日亥时]
生4子: 之选 之定 之通 之达。
第120世.【徐楷】号胜文,大明范氏1707-1663=44岁生三子徐楷,清圣祖.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岁1707年七月二十六日巳时,生于重庆府合川明月里三甲火烧滩,殁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岁1782年冬月十二戌时,寿1782-1707=七十六,厝于合川石龙乡马道子太公石骑龙屋基宅后立墓。[公历生时:1707年 8月23日巳时,殁时:1782年12月16日戌时]
妻子沈氏,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己丑岁1709年冬月十二巳时生于重庆府合州同里共甲石笋沟,殁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岁1758年二月十一亥时,寿1758-1709=五十岁,厝于火烧滩正宅后立墓。生4子:之联之元之章之周。[公历生时:1709年12月12日巳时,殁时:1758年 3月19日亥时]
继妻:李氏
第120世.【徐茂】号兴文,大洪唐氏1701-1674=27岁生长子徐茂,清圣祖.康熙四十年辛巳岁1701年二月十三日寅时,生于四川东道重庆府合川明月里三甲手把岩芋荷沟,殁于清高宗.乾隆十二年丁卯岁1747年六月初四寅时,寿1747-1701=四十七,厝于手把岩芋荷沟中崖立墓阡作艮山坤向。[公历生时:1701年3月22日寅时,殁时:1747年7月11日寅时]
妻子卿氏,清圣祖.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岁1702年八月初四辰时,生于重庆府合川东里三甲黄葛屋基,殁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岁1767年全月初一辰时,寿1767-1702=六十六,厝于流溪口两水相会中嘴阡作艮山坤向立墓[公历生时:1702年 9月25日辰时,殁时:1767年 1月 1日辰时] 生4子: 之贵 之祥 之方 之秀。
第120世.【徐能】号贤文,大洪唐氏1704-1674=30岁生次子徐能,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岁五月初十日戌时,生于四川东道重庆府合州明月里三甲手把岩,殁于乾隆三十年乙酉岁冬月初十未时,寿1765-1704=六十二,厝于手把岩芋荷沟中崖立墓[公历生时:1704年 6月11日戌时,殁时:1765年12月21日未时]
妻子蒋氏,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岁1707年六月十二子时,生于四川东道重庆府合州明月里三甲手把岩芋荷沟,殁于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岁1777年九月十一日辰时,寿七十一,厝于手把岩芋荷沟中嘴立墓 [公历生时:1707年 7月11日子时,殁时:1777年10月11日辰时] 生4子:之瑞 之勋 之永 之信。
第120世. 【徐?】大武彭氏子,妻子:范氏,生2子 :之魁 之首
第120世.【吉毫】大惠长子,生二子长之贵、次之昌。之贵生子元贵移居四川。
第120世.【吉勇】大章1670-1649=21岁长子吉勇,生于清圣祖.康熙九年庚戌岁1670年八月十五日子时,殁于雍正五年丁未岁1727年九月十八日申时,寿1727-1670=五十八岁,葬冲里老屋地对门岭癸山丁向。
妣蒋氏,生于清圣祖.康熙五年丙午岁1666年四月十六日午时,殁于清世宗.雍正二年甲辰岁1724年九月初八日申时,寿1724-1666=五十九岁,葬冲里老屋地对门岭癸山丁向。生三子:长之廷、次之相、三之仁。
第120世.【吉成】大章次子,生殁葬失考,生子之朝,后裔居住零陵赶塘冲里。
第120世.【吉龙】大荣长子,后裔居住零陵赶塘冲里。
第120世.【吉舜】大荣1676-1651=25岁生次子吉舜,生于清圣祖.康熙十五年丙辰岁1676年十月十二日子时,殁于清世.雍正八年庚戌岁1730年二月初三日亥时,寿1730-1676=五十五岁,葬老屋地丁山癸向。
妣蒋氏,生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丁巳岁1677年七月二十日子时,殁于世宗.雍正十一年癸丑岁1733年十月初十日未时,寿1733-1677=五十七岁,葬石门口伍家岭子山午向,生二子:长之达、次之秀。
第120世.【吉冤】大盛1682-1652=30岁生长子吉冤,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岁1682年十一月初二日酉时,殁于清高宗.乾隆十八年癸酉岁1753年二月二十二日酉时,寿1753-1682=七十二岁,葬伍家岭坐西向东。
妣唐氏,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岁1683年正月初八日戌时,殁于高宗.乾隆六年辛酉岁1741年四月初三日子时,寿1741-1683=五十九岁,葬伍家岭坐西向东、与夫同向。生三子:长之凤、次之彩、三之红。
第120世.【吉谟】大盛1686-1652=34岁生次子吉谟,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岁1686年八月二十六日丑时,殁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岁1760年十一月初一日午时,寿1760-1686=七十五岁,葬石门口坐西向东。
妣彭氏,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岁1687年二月十三日酉时,殁于清高宗.乾隆十九年甲戌岁1754年六月二十九日未时,寿1754-1687=六十八岁,葬石门口坐西向东、与夫同排。生二子:长之楚、次之邑。
第120世.【吉晨】大忠张氏子,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十八岁己巳岁1689年四月初六日子时,殁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岁1758年正月二十一日酉时,寿1758-1689=七十岁,葬老屋地坐南向北。
妣钟氏,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岁1689年五月初二日午时,殁于清高宗.乾隆十八年癸酉岁1753年三月初四日酉时,寿1753-1689=六十五岁,葬老屋地坐南向北、与夫同向。生三子:长之东、次之瀚、三之善。
第120世.【吉景】大选1692-1657=35岁生长子吉景,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岁1692年十月十六日未时,殁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岁1762年十二月初十日卯时,寿1762-1692=七十一岁,葬伍家岭坐西向东。
妣冯氏,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年辛未岁1691年九月二十八日寅时,殁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岁1770年五月二十五日亥时,寿1770-1691=八十岁,葬伍家岭坐西向东、与夫同向。生四子:长之乡、次之都、三之邦、四之柳。
第120世.【吉鼎】大选1696-1657=39岁生次子吉鼎,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岁1696年二月二十六日丑时,殁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1764年九月初二日辰时,寿1764-1696=六十九岁,葬竹叶坝坐西向东。
妣何氏,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岁1696年正月十二日未时,殁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岁1759年八月初八日巳时,寿1759-1696=六十四岁,葬竹叶坝坐西向东、与夫同向。生三子:长之国、次之各、三之璋。
第120世.【吉海】大校1703-1655=48岁生子吉海,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岁1703年正月十六日午时,殁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年乙巳岁1785年八月初八日酉时,寿1785-1703=八十三岁,葬失考。
妣蒋氏,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岁1704年五月十二日子时,殁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岁1786年十月十八日未时,寿1786-1704=八十三岁,葬失考,生子 一:之邦。
第120世.【吉滨】字文光,大武1686-1658=28岁生子吉滨,生于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岁1686年八月初三日丑时,殁于乾隆十九年戊寅岁1754年七月二十日卯时,寿1754-1686=六十九岁,葬欧将宝山甲山庚向。
妣蒋氏,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岁1687年九月十五日未时,殁于清高宗.乾隆十二年丁卯岁1747年十二月初五日寅时,寿1747-1687=六十一岁,葬欧将宝山甲山庚向、与夫同排同向。
第120世.【吉倍】号亨,大超1688-1655=33岁生长子吉倍,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岁1688年二月二十二日卯时,殁于清高宗.乾隆十一年丙寅岁1746年五月十三日寅时,寿1746-1688=五十九岁,葬下河洞子山午向。
妣蒋氏,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岁1686年八月十九日子时,殁于清高宗.乾隆元年丙辰岁1736年十二月初三日子时,寿1736-1686=五十一岁,葬龙板桥鱼形未山丑向,生三子:长子之兰、次之耀、三之声。
第120世.【吉哲】大超1706-1655=51岁生次子吉哲,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岁1706年九月十六日午时,殁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年乙未岁1775年十月二十四日辰时,寿1775-1706=七十岁,葬矮婆砠乙山辛向。
妣蒋氏,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岁1708年十月十六日子时,殁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岁1778年八月初三日酉时,寿1778-1708=七十一岁,葬罗坝头乾山巽向,生二子:长之纪、次之纲。
第120世.【吉裔】字永福,学名达裔。庠生,大达1644-1610=34岁生子吉裔,幼习诗书,心通经史,至老不倦,有儒风焉。生于清世祖.顺治元年甲申岁1644年五月二十三日申时,殁于清圣祖.康熙五十年辛卯岁1711年四月二十一日酉时,寿1711-1644=六十八岁,葬赶塘熊家山坐西向东与明仲同穴,裔在左明在右。
妣罗氏,生于清世祖.顺治九年壬辰岁1652年七月初一日辰时,殁于清世宗.雍正七年己酉岁1729年三月初一日寅时,寿1729-1652=七十七岁,葬雷王观艮山坤向,生四子:长之道、次之远、三之述、四之遥。
第120世.【吉袖】大爵1671-1644=27岁生长子吉袖,生于清圣祖.康熙十年辛亥岁1671年二月初二日卯时,殁于清世宗.雍正六年戊申岁1728年九月初二日巳时,寿1728-1671=五十八岁,葬雷王观庚山甲向。
妣顾氏,生于清圣祖.康熙十年辛亥岁1671年十月十七日未时,殁于清世宗.雍正八年庚戌岁1730年三月初五日申时,寿1730-1671=六十岁,葬熊家山坐东向西,生子 一:之弼。
妣杨氏,生于清圣祖.康熙十一年壬子岁1672年四月二十八日酉时,殁于清世宗.雍正十三年乙卯岁1735年三月二十八日巳时,寿1735-1672=六十四岁,葬石子塞坐西向东。
第120世.【吉祠】大爵1674-1644=30岁生次子吉祠,生于清圣祖.康熙十三年甲寅岁1674年十月二十八日巳时,殁于清世宗.雍正十一年癸丑岁1733年二月初四日辰时,寿1733-1674=六十岁,葬豹头岭巽山乾向。
妣彭氏,生于清圣祖.康熙十四年乙卯岁1675年二月十二日子时,殁于清世宗.雍正七年己酉岁1729年十一月二十日亥时,寿1729-1675=五十五岁,葬豹头岭坐南向北。
第120世.【吉宣】大舜1645-1625=20岁生子吉宣,生于清世祖.顺治二年乙酉岁1645年三月初四日卯时,殁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岁1710年十月十六日辰时,寿1710-1645=六十六岁,葬石山菌辛山乙向。
妣何氏,生于清世祖.顺治四年丁亥岁1647年五月十二日酉时,殁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己丑岁1709年六月十三日卯时,寿1709-1647=六十三岁,葬石山菌辛山乙向,生子 一:之正。
第120世.【吉褀】大显1673-1637=36岁生长子吉褀,生于清圣祖.康熙十二年癸丑岁1673年正月初九月午时,殁于清高宗.乾隆九年甲子岁1744年六月初二日未时,寿1744-1673=七十二岁,葬坝菌里癸山丁向。
妣成氏,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岁1682年正月十三日申时,殁于清高宗.乾隆元年丙辰岁1736年九月初三日巳时,寿1736-1682=五十五岁,葬坝菌里癸山丁向、夫妇同穴,抚养胞弟吉焕次子之瑞承继。
第120世.【吉焕】大显1675-1637=38岁次子,生于清圣祖.康熙十四年乙卯岁1675年三月十五日丑时,殁于清高宗.乾隆十二年丁卯岁1747年八月初五日卯时,寿1747-1675=七十三岁,葬坝菌里癸山丁向。
妣李氏,生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丁巳岁1677年二月初二日子时,殁于清高宗.乾隆十五年庚午岁1750年五月十一日酉时,寿1750-1677=七十四岁,葬坝菌里癸山丁向夫妇同排,生二子:长之昌、次之瑞出继给胞兄吉褀承继。
第120世.【吉堂】大显1677-1637=40岁生三子吉堂,生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丁巳岁1677年四月初十日午时,殁于清高宗.乾隆元年丙辰岁1736年九月十一日巳时,寿1736-1677=六十岁,葬赶塘斋公山子山午向。
妣顾氏,生于清圣祖.康熙十七年戊午岁1678年九月十六日丑时,殁于清世宗.雍正十三年乙卯岁1735年三月十二日申时,寿1735-1678=五十八岁,葬斋公山子山午向,生二子:长之颜、次之舜。
第120世.【吉衸】大成1658-1632=26岁生子吉衸,生于清世祖.顺治十五年戊戌岁1658年十二月十四日酉时,庠生,殁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岁1713年十二月初二日未时,寿1713-1658=五十六岁,葬零陵庙山里丁山癸向。
妣刘氏,生于清世祖.顺治十七年庚子岁1660年正月十一日巳时,殁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岁1706年三月十二日申时,寿1706-1660=四十七岁,葬赶塘庙山里丁山癸向,生二子长之诗、次之诩住赶塘。
妣樊氏,生于清圣祖.康熙九年庚戌岁1670年二月初四日亥时,殁于清世宗.雍正十一年癸丑岁1733年二月十二日酉时,寿1733-1670=六十四岁,葬零陵赶塘庙山里丁山癸向与夫同穴,生子 一:之谦。
第120世.【一焕】登甲1709-1668=41岁生长子一焕,生于大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己丑岁1709年十二月初七日未时,殁于大清高宗.乾隆十四年己巳岁1749年八月十六日午时,寿1749-1709=四十一岁,葬横岭山坐东向西立穴。
妣唐氏,生于大清圣祖.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岁1707年二月十五日亥时,殁于大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岁1761年八月二十六日卯时,寿1761-1707=五十五岁,葬大凤山坐北向南立穴。生一子:友松
第120世.【一炳】登甲1711-1668=43岁生次子一炳,生于清圣祖.康熙五十年辛卯岁1711年四月十九日午时,殁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九月十六日申时,寿1777-1711=六十七岁,葬郭家山坐西北向东南立穴。
妣文氏,生于大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三月初九日子时,殁于大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岁1766年五月十六日寅时,寿1766-1712=五十五岁,葬对门岭坐东向西立穴,生一 子:友君
第120世.【一灿】登甲1714-1668=46岁生三子一灿,生于大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岁1714年七月十四日午时,殁于大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岁1793年三月初四日申时,寿1793-1714=八十岁,葬右草坪坐东北向西南与伯能排坟立穴。
妣唐氏,闺名大娘,生于大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岁171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辰时,殁于大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岁1789年十月初六酉时,寿1789-1713=七十七岁,葬右草坪坐东向西立穴,生二子:长友仁、次友庆
第120世.【一炉】登甲四子,生殁失考,葬军山里坐东向西立穴。
第120世.【一炜】登甲1717-1668=49岁生五子一炜,生于大清圣祖.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岁1717年五月十三日卯时,殁于大清高宗.乾隆十四年己巳岁1749年八月十八日卯时,寿1749-1717=三十三岁,葬大凤山坐北向南立穴。
妣袁氏,生于大清圣祖.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九月初一日子时,殁于大清高宗.乾隆十年乙丑岁1745年四月十四日巳时,寿1745-1721=二十五岁,葬横岭山坐东南向西北立穴,生一子:友文。
第120世.【一连】登忠长子,葬牛仔凹坐东向西立穴。
第120世.【一道】登忠次子,葬松树凹坐西向东立穴。生一 子友濂幼故、再醮
第120世.【一舜】登忠三子,生于大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1787年十一月二十日丑时,殁于大清穆宗.同治五年丙寅岁1866年十月初七日酉时,寿1866-1787=八十岁,葬橙子漕坐西向东立穴有碑。
妣刘氏闺名三凤,生于大清高宗.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岁1792年三月十三日未时,殁于大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岁1843年三月初十日戌时,寿1843-1792=五十二岁,葬墙坪岭坐西北向东南立穴有碑,生二子、长友贵、次友晚。生二女、长适房龙城、次适鲁塘冲龚家。
第120世.【一光】登忠四子,生殁葬失考
第120世.【一联】登第1733-1715=18岁生子一联,生于清世宗.雍正十一年癸丑岁正月1733年初一日寅时,葬烟竹坪坐西向东立穴
妣陈氏、闺名小女,生于大清高宗.乾隆二年丁巳岁1737年三月十四日申时,殁于大清道光六年丙戌1826年四月初二日未时,1826-1737=90岁,葬烟竹坪立穴,生一 子友秀。
第120世.【一达】登礼长子,生二子,长友亮、次友义。
第120世.【一通】登礼次子,生六子,长友光、次友浩、三友瀚、四友礼、五友伦、六友禄
第120世.【希昌】字兆昌,汝奇1651-1624=27岁生子希昌,生于清世祖.顺治八年辛卯岁1651年六月十九日申时,殁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岁1694年二月十八日辰,寿1694-1651=四十四岁,葬零陵花桥町三邱山田边坐东向西。
妣杨氏,生一子,应职乏传。
妣唐氏,生于清世祖.顺治十三年丙申岁1656年九月初四日未时,殁于清世宗.雍正六年戊申岁1728年三月初二日卯时,寿1728-1656=七十三岁,葬零陵花桥町住宅下手边菜园里,坐北向南,生二子,长应升、次应盛。
第120世.【希文】汝贵长子,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壬寅岁1602年正月十三日酉时,殁于清圣祖.康熙十五年丙辰岁1676年八月二十日未时,寿1676-1602=七十五岁,葬零陵江边祖山癸山丁向。
妣刘氏,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岁1603年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巳时,殁于清圣祖.康熙六年丁未岁1667年三月十四日戌时,寿1667-1603=六十五岁,葬零陵江边祖山癸山丁向,生三子长应麟、次应龙、三应试。
第120世.【希章】汝贵次子,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岁1604年四月初五日辰时,殁于清圣祖.康熙十三年甲寅岁1674年五月十八日酉时,寿1674-1604=七十一岁,葬零陵石井塘坐北向南。
妣罗氏,生于明神祖.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岁1603年四月初五日辰时,殁于清圣祖.康熙七年戊申岁1668年七月十一日巳时,寿1668-1603=66岁,葬零陵纸底塘辛山乙向,生一子应黉hong。
第120世.【希顺】汝荣子,生于明.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五月十五日卯时,殁于清.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十月初九日卯时,寿八十一岁,葬井头狮子岭未山丑向。
妣蒋氏,生于明.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八月生于日亥时,殁于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四月二十八日午时,寿七十二岁,葬于村飞坐东向西,生一 子应珪。
第120世.【希圣】汝华1600-1575=25岁生长子希圣,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岁1600年正月初九日子时,殁于明毅宗.崇祯十六年癸未岁1643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卯时,寿1643-1600=四十四岁,葬道州荣阳三都杨梅岭子山午向。
妣杨氏,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岁1598年六月初六日戌时,殁于清世祖.顺治元年甲申岁1644年三月初六日辰时,寿1644-1598=四十七岁,葬道州杨梅岭坐北向南,生三子长应经、次应完、三断崽幼故。
第120世.【希龙】汝华1606-1575=31岁生次子希龙,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丙午岁1606年四月初八日午时,殁于清圣祖.康熙元年壬寅岁1662年正月初三戌时,寿1662-1606=五十七岁,葬零陵名山岭癸山丁向。
妣张氏,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丁未岁1607年十二月十四日子时,殁于清圣宗.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岁1684年六月初九日戌时,寿1684-1607=七十八岁,葬零陵名山岭癸山丁向,生二子长应魁、次应北。
第120世.【一秀】登辅1710-1691=19岁生长子一秀,生于大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庚辰岁1710年九月初六日寅时,殁于大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岁1786年五月十三日未时,寿1786-1710=七十七岁,葬香炉岭坐北向南立穴。
妣唐氏,生于大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岁1718年十月初一日辰时,殁于大清乾隆六十年乙卯岁1795年九月初八日寅时,寿1795-1718=七十八岁,葬山角船坐北向南立穴。生三子:长友梅、次友明、三友林。
第120世.【一成】登辅1718-1691=27岁生次子一成,生于大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岁1718年十月初一日,殁于大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岁1761年九月十四日子时,寿1761-1718=四十四岁,葬山角船坐北向南立穴。
妣胡氏,生于大清世宗.雍正四年丙午岁1726年二月十九日未时,殁于大清高宗.乾隆六十年乙卯岁1795年九月初八日寅时,寿1795-1726=七十岁,葬山角船坐北向南立穴。生一女,适社福山张门。
第120世.【一凤】登辅1731-1691=40岁生三子一凤,生于大清世宗.雍正九年辛亥岁1731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申时,殁于大清仁宗.嘉庆八年癸亥岁1803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酉时,寿1803-1731=七十三岁,葬山角船坐东南向西北立穴。
妣黄氏,闺名晚女,生于大清世宗.雍正九年辛亥1731年十一月三十日申时,殁于大清高祖.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润四月初一日寅时,寿1792-1731=六十二岁,葬山角船坐西向东立穴。生四子长友国、次友让、三友彦、四友贤。
第120世.【一盛】登榜1723-1698=25岁生长子一盛,生于大清世宗.雍正元年癸卯岁1723年三月十六日亥时,殁于大清仁宗.嘉庆三年戊午岁1798年四月初三日巳时,寿1798-1723=七十六岁,葬山角船坐北向南立穴。
妣陈氏,生于大清世宗.雍正五年丁未岁1727年五月十二日未时,殁于大清仁宗.嘉庆六年辛酉岁1801年三月初八日寅时,寿1801-1727=七十五岁,葬班鱼砠ju坐东向西立穴。生三子长友德、次友英、三友正。
第120世.【一茂】登榜1736-1698=38岁生次子一茂,生于大清高宗.乾隆元年丙辰岁1736年四月十七日午时,殁于大清高宗.乾隆九年甲子岁1744年三月初六日巳时,寿1744-1736=九岁,葬横岭山坐东向西立穴。
第120世.【一德】登珑长子,生四子、长友文、次友璋、三友才、四友旺。
第120世.【一槐】登珑次子,生于大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岁1770年五月十三日子时,殁于大清宣宗.道光十五年乙未岁1835年七月初六日子时,寿1835-1770=六十六岁,葬梅花落地坐西向东立穴。
妣汪氏闺名小妹,生于大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岁1772年六月初六日子时,殁于大清文宗.咸丰二年壬子岁1852年十一月十三日卯时,寿1852-1772=八十一岁,葬古里坐北向南立穴,生一子友富。
注:本文增加了自检系统及简单的寿年计算方法,避免儿子比父亲或者祖父的年龄还大等错误出现。
参 考 文 献
1)大明嘉靖《巴陵县志》
2)大清乾隆《岳州府志》
3)《中华徐氏通谱》、《徐氏文化通览》
4)《中华姓氏通史 徐姓》
5)《二十五史》
6)《船山全书》
7)《资治通鉴》
8)大宋宝佑戊午年《徐氏宗谱》
9)大明天启癸亥年《徐氏宗谱》
10)大清乾隆癸丑年《徐氏宗谱》
11)大清嘉庆丙子年《徐氏族谱》
12)大清道光戊戌年《徐氏族谱》
13)大清道光乙巳年《徐氏宗谱》
14)大清咸丰壬子年《徐氏族谱》
15)大清同治癸亥年《徐氏族谱》
16)大清光绪癸未年《徐氏宗谱》
17)大清光绪乙巳年《徐氏族谱》
18)中华十八(己巳)年续修《徐氏宗谱》
19)公元一九九二(壬申)年续修《徐氏族谱》
20)徐术佳《徐氏源流》2021.9.20
21)徐健雄《2022年夏商周历表及若木徐氏共同体世系表》
22) 寿星天文万年历(v5.10)
23)中华徐氏世系1—120世霸公世系表(湖南岳阳)
24)2007-2011永州《徐氏宗谱》7册
25)《徐韬世家》徐术佳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