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中国,流传很多俗语,这些俗语大都是祖先生产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仔细品味你会发现里面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俗语是“天门不烧火,地户不栽树”,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天门和地户指的是啥?为啥说“天门不烧火,地户不栽树”呢?
带着这个疑问专门询问了见多识广的老人,下面我们就听听老人的说法,来长长见识吧!
一,什么是天门和地户?
说到天门和地户,就需要我们对八卦知识有所了解,古人认为天有门,地有户,天门在西北,地户在东南。《河图括地象》中记载说“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天门无上,地户无下”,看到这里,大家就会明白,所谓的天门和地户实际上指的就是咱们的家庭方位,天门指的是西北方位,而地户指的是东南方位。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很容易就了解了,天门不烧火是说在西北方位不宜安放炉灶,也就是说西北不适宜做厨房,要是东南方位最好不要栽种树木。
二,古人为啥说天门不烧火?
古人之所以这样认为,也和咱们古代的五行八卦知识有关系,咱们知道西北方属于乾,在五行上属于金,灶台五行属于火,火是可以克金的,所以人们认为在西北方设计厨房是不好的,这种布局是典型的“火烧天门”,长期居住在这样的地方,对家人的财运不利,对男主人的身体健康以及事业也不是很好,当然这时迷信的看法。
要是从科学上看,厨房在西北方好不好呢?我们知道,咱们中国在北半球,在冬季容易刮西北风,西北安放厨房,那么就会把火星啥的给刮到其他地方,这对家庭安全来说,是一个隐患,再者,西北风也会把油烟给吹到家庭的各个地方,从环保和干净的角度来说,把厨房安放在西北也不是很好。
所以天门不烧火的说法,按照今天的知识来说还是有点道理的。
三,古人为啥强调地户不栽树?
最初古人认为地户不栽树,这也和五行八卦的知识有关系,咱们知道地户所在的位置在东南方位,东南五行属于木,而树则五行也属于木,要是在东南方位栽上树,就会导致阴气比较重,所以不吉利,这自然会影响家人,特别是家里的千金女儿,由于古人特别迷信风水,迷信五行八卦,所以在东南方位,人们是忌惮栽树的,所以就留下了“地户不栽树”的说法。
再者,东南方位,光线比较充足,在咱们中国古代,是开大门的重要方位,要东南开了大门,还在东南栽树肯定会影响家人出入,再者树大了也会遮拦东南的良好的光线,影响院子采光,再者也会导致家里阴暗潮湿,也会招惹一些蚊虫,要是晾晒粮食和衣服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古人认为在东南方位栽树不是很吉祥。
要想栽树,可以在东方栽上石榴树,在西方栽种柿子树,所谓“东榴金,西柿银”吗!树栽种也不是随随便便的。
四,总结
通过分析,大家可以发现,以上说法,并非都是迷信,要是从科学上分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家对于俗语一定要往深刻里面想,大家要去除里面的迷信成分,批判的继承和接受,而不是一味的否定,这样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大家说是这样吗?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和看法,水平限制可能会有不当,敬请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在孔子时代,周易已经是当时的古文了,经过秦火之劫,到了西汉经学家解读易经已是众说纷纭。历代学人之所以读不懂易经,是由于不知易经之根本,而被庸俗的易学家们误导的结果。古时侯人误导得浅,今人误导得深。
那么,易经的根本是什么?易经的根本是象数。象数的根本是类象。象数是根本,理占是花果。象为根,数为本,理为花,占为果。
我们为什么把《易经》叫作天人之学?其实跟河图洛书的传说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在黄河滚滚的水流当中,会突然出现这么匹很奇怪的龙马,既不像龙也不像马,它的肚子旁边有这些记号是谁弄的呢?后来又说,这是老天给我们的,也就是我们后来讲的“天垂象”。老天在很多地方都予以垂象。而且还生怕人看不懂,便干脆弄了些更奇特的象,以便让人们更方便地看出来。
果然世人看了以后,就觉得这不是一般的现象,一定有很特别的意义要好地去悟。白点里面好像有一、有三、有五、有七、有九。这都是数。所以,我们从象里面就找到背后那个数字了。一、三、五、七、九是奇教,是阳数,也叫做天数,所以有天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九。黑点是二、四、六、八、十,刚好就是偶数,是阴数,也叫做地数,所以有地二、地四、地六、地八、地十。越看越有秩序,用现在的话来讲,越看越有它的系统跟逻辑。一定不是随随便便弄出来的,是老天有意要告诉我们一些大道理。
我们再把整体的河图看一下,一跟六是一对,二跟七是一对,三跟八是一对,四跟九是一对,五跟十是一对。而一跟六相差五,二跟七相差五、三跟八相差五,四跟九还是相差五,五跟十当然也是相差五。每个地方阴阳相差的数都是五,所以五摆在中间,五就变成整个河图的核心,也是《易经》的核心。
通过河图的象,我们看到了数。但是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河图歌中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不禁使我们困惑,天一为什么会生水?地六又如何能成之呢?
看到这里我们就悟到,原来象也不是最初的东西,数也不是最初的东西,最初的东西就是气。比如人一生下来,一口气不来就完了,什么都没有,人活着也是一样,活着就是一口气而已。所以为什么中国人到最后都讲要争气、要争气。因为气到哪里数就到哪里,气到哪里,气数一成,那个象就出来了。
我们常常讲气象万千,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我们气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孔子讲得很清楚: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气在天叫作象,在地就叫做形。形是比较偏重于物质方面的,象是比较偏重于精神方面的,它是能量的东西。我们看天上,除了气象以外还有别的吗?没有了。如果天上有物质,一定会通通掉下来,说不定还会伤害到人。而地上差不多都是物质,如果变成气的话,就升到空中去了。
地上的物质会变成气,然后升到天上变成象,象再下来……这样就构成天地之间的循环往复,我们人类才有办法生存。我们都知道天垂象时时刻刻都有,但是最具体的是什么呢?就是河图洛书。河图从哪里来我们不知道,龙马到底有没有也不知道,反正我们把它看成天垂象应该就可以了,天垂象就是老天把河图洛书给人类展示出来。它所表现的不是文字,当时哪里有文字?有文字人类也看不懂,它就是一个数。
数又从哪里来?怎么会有数呢?数由气来,所以叫气数。三国时代孔明想尽办法要火烧上方谷,终于把司马懿父子诱进了上方谷,司马懿都知道完了,今天一家人都要死在这里。但是顷刻之间老天下起了暴雨,雨量之大,把所有的火瞬息之间就浇灭了。诸葛亮讲“汉室气数已尽”,就是在讲气数。
没有气,哪里有数? 没有数,怎么会有象呢? 所以这些都是连在一起的。气有阴有阳,这是我们说的两仪。气里面有阴有阳,所以我们叫作阳气、阴气。我们每天都在讲这些,实际上都是《易经》里面的东西。这个两仪,如果阴和阳分离,那就阴归阴,阳归阳,没有什么作用了,所以两仪要化合。太极生两仪叫作一分为二,两仪化合就是二合为一,这两个要同时都进行。两仪化合,就会变成金木水火土五行。
什么叫五行?行就是气在流行,没有气怎么能行呢?气代表天地之间万事万物运行的力量。而这个力量是有方向的:大家看到水的方向是向下的,所以水就代表气向下流的那股力量;火是向上的,所以火就代表气向上冒、向上行的那股运行的力量;树木枝叶是向四面八方散的;金是由四面八方聚在一点里。一个向内,一个向外, 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就四个了。还有一个就是平衡而不倾斜的土,凡是四平八稳运行的力量都叫土。所以中国人最自豪的就是我们是中土,我们是中原。这个我们要慢慢去了解。
气的运行不可能没有方向,有了方向,无论走东南西北中,还是上下左右中,都是五,所以叫五行。不要把五行解释成五种构成的基本元素,也不要解释成五种构成的基本物质,它是气运行的方向。所以宇宙万物。最初是从气化来的。什么叫气化?就是物质变成能量的过程。
气化包括什么?包括有形的质和无形的能,也就是物质和能量,它们同时存在。西方直到爱因斯坦才弄清楚:质能是互变的。其实我们《易经》老早就讲阴阳互变,阴极会成阳,阳极会成阴。阴代表什么?代表物质。阳代表什么?代表能量。一个生一个死, 一个定一个动, 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比较主张不太过于重视五行的生克。
不太重视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它不可能固定,它是一种生化作用。比如土跟什么没有关系? 没有土,水能成形吗?我们看到一个河流,看到一个小池塘, 看到一坛水,都知道它有泥土才能够成形。火把东西烧了以后就变成土了,金就埋在土里面,树木也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它们彼此之间应该是一个生化的作用,不要太过强调生克,应该比较好。
那么东南西北中是怎么配上去的呢?我们可以看看,天一生水,为什么要地六成之?大家都经常讲一个词,叫气质,比如说某个人气质好。其实天一就是气,地六就是质,这样大家慢慢就了解了。
气是从地上升起来的。太阳把地下的水变成水蒸气,然后让它上升;上升得越高越冷,阳极成阴,然后就变成水,最后就掉下来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样,我们中国人所有的观念都出来了。
阳气会上升,阴气会下降,所以天一生水,因为水是北方的;地二生火,所以火是南方的;天三生木,木是东方的,东方是太阳出来的地方,太阳照到,树木才会顺利地成长。
有水,有土,如果没有太阳的话,这个树木也很难活。西方多雨,凡是多雨的地方都产金。中央叫作中土。
说到人的气质,气就是阳,就是精神,质就是身体,就是阴。身体很强壮,精神自然就好了;精神好的人,多半身体也不错。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原来就这么很简单的几个点,就能让我们得到很大的启发:人要读书,不是凭记忆,也不是完全凭理解;要好好去悟,要用心去悟,要不然怎么读得通呢?
至于天地,天南地北我们则很熟悉。南、北定位以后,东、西马上就明确了。天如果在下面,地就到上面去了,东就到右边去了,西当然就到左边去了。为什么国际上都讲指北针,只有我们讲指南针呢?原因就在这里,黄帝当年就是用指南针。只有中,无论怎么样,它都不会变。所以这个中央土到最后就变成《易经》里面一个不变的部分,叫作不易。万变不离其“中”,就是这个土不能改。
我们从河图可以看到,东方是木,西方是金,所有东西大部分都是木性和金性的,组合成的物件就叫“东西”。而南是火,北是水,水与火则合不到一起。用火来烧水是可以的,但是要是把火和水来组合成一个物件恐怕很难,所以就不成东西。因此我们只能把物件叫东西,而不能叫南北,也就是根据这个来的。
关注 学国学网
每日分享精彩文章
忆苦而思甜:老祖宗怎么是生火的
坐标:辽北昌图县前双井镇(在那昌图的大海上)
在清朝嘉庆年间以前呢,前双井这疙瘩在柳条边的外边,是内蒙古的地界。听老人讲,那时候的蒙古族人,无论男女,外出时在腰带上必挂着火镰子。这个火镰子,就是当时最流行的生火工具,相当于现在的一次性打火机。
这个火镰子很小巧,还没有半拉手掌大,由牛皮、铁片铆接组成,铁片用于打火,牛皮呢,铆在铁片上,折成三层,形成一个像钱夹子那样的夹层,夹层里装着打火用的燧石、火绒。要取火时,把用干艾蒿叶做成的火绒垫在燧石上,然后用燧石撞击铁片,崩出的火星子落到火绒上就冒烟了,再把冒烟的火绒放到易燃物上,用嘴吹一吹,明火就生出来了。
清朝老百姓最常用的生火工具——火镰子
嘉庆年间呢,朝廷宣布前双井子这片解禁放垦了,就是允许关内的汉族老百姓来这儿开荒种地,于是呢,闯关东的大潮就开始了。那时候呢,从关里闯关东到昌图,两三千里地只能靠脚板走过来。他们走到半道,也得生火做饭啊,用的还是火镰子。要是火镰子弄丢了,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也遇不着人,那就只能钻木取火了。一听到钻木取火,是不是脑袋里就冒出个动画片里的场景:一个穿着皮裙的原始人,用双手搓动一根尖木棍,在木头上钻来钻去,累得腰酸胳膊疼地也不见个火星?别被动画片骗了,真实的钻木取火是这样的——找一段干燥的木柴,在上面抠出一条沟槽,然后削尖一根木棍,木棍上系上布条或绳索,两个人各执一端,像扯锯拉锯那样,拉动尖木棍在沟槽内来回摩擦,几分钟后沟槽即发热烫手,用干艾蒿叶触之即生烟起火星,然后再把易燃物引燃,火就出来了。
这些闯关东的人到前双井定居后呢,就置办火镰子,用火镰子取火了。老人们常讲,用火镰子打火,是男人的必备技能。要是打三回还引不着火,那就会被嘲笑的。
从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农村家庭里都抽旱烟。东北有号称“八大怪”,其中一怪叫做“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可见抽旱烟是人人都会的事儿。抽旱烟需要频繁的点火,抽一袋烟就用火镰子打一回火,有点麻烦。于是呢,各家各户就发明了“土火绳”。就是把干艾蒿的杆连缀起来,编成好几米长的三股麻花辫长绳子,用火镰子点燃,就像香一样缓慢地发烟燃烧。把这个“土火绳”挂在墙上,等到抽旱烟需要用火时,就取下火绳,把烟袋锅子里的烟叶引燃,非常省事。冬天,家家炕上都有火盆,生火就更方便了。
清末咸丰年间,辽河的航运开通了,贩运各种洋货的帆船,能从营口沿辽河北上,一直开到铁岭的马蓬沟、昌图的通江口和三江口、四平的双辽。这个时候呢,被百姓称为“自来火”、“洋火”的火柴,在辽北出现了。火柴用起来是很方便,比火镰子快多了,但在当时,火柴全靠进口,属于正儿八经的“洋货”,老百姓是用不起的。到了初期的20世纪20年代,火柴实现了国产化,价格大为降低,前双井农村的老百姓渐渐地就用火柴了,火镰子呢,就慢慢变成了古董。
伪满统治时期,使用煤油的燧石打火机开始在城镇里流行,也慢慢传入了前双井子,不过在当时也只是极少数地主、富商能用得起,普通老百姓还是用不起的。
老式的煤油打火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双井居民长期使用火柴引火,从20世纪60年代起,也有少数家庭使用煤油燧石打火机,但不是很普遍。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力的普及,煤油逐渐买不到了,煤油燧石打火机在农村也就很少用了。20世纪90年代初,大约在1993年前后,塑料外壳的一次性液体打火机迅速在前双井农村普及,全面淘汰了火柴。进入21世纪,农村居民最常用的生火工具,一是一次性液体打火机,再就是使用液化气或电池的点火枪,火柴则演变成长杆的红色火柴,一般只在婚礼敬烟时给宾客点烟使用。
火柴(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初使用)、一次性打火机(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婚庆火柴
这就是辽北农村取火工具的变迁,不对的地方,还请海涵指正。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