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拜年哪天好(拜年是哪天)

发布时间:2024-04-15 15:10:59作者:孤独是毒来源:网友投稿

拜年哪天好(拜年是哪天)

本文目录一览:

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摇摆,你知道吗?

原标题: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摇摆,你知道吗?

1月20日,迎来“大寒”节气,而2月1日,将迎来2022年春节,恰在“大寒”节气内。小寒大寒又一年。“感觉自己还什么都没干,怎么就过年了呢!”翻着日历牌,很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海报制作:冯娟

2020年的春节是1月25日,2021年的春节是2月12日,2022年的春节是2月1日,春节的公历时间为啥总不一样?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解释说,春节是农历的节日。中国几千年所采取的传统农历实际上为阴阳合历,以一个完整的月相周期定月,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定年。太阳和月亮几乎同时升起的朔日为每月的开始,每月的长短根据月相不同,可能为29天或30天,12个月为一年;将太阳年划分为24个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或“节气”,第2、4……24等偶数为“气”或“中气”。

海报制作:冯娟

由于太阳年周期和以月相为周期的12个月天数不一致,所以古人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来解决。现行农历置闰的方法大约会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月”,假使两个农历十一月(冬月)之间间隔11个月,则不置闰;间隔12个月,则将前一个十一月之后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上一个月的“闰月”,之后的月份不再置闰。“闰月”所在的年份称为闰年,每个闰年的“闰月”位置都不太一致,比如2014年是闰九月,2017年是闰六月,2020年是闰四月。而这种置闰方法也导致春节来得有时早有时晚。

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就目前来看,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摇摆,因此,2022年春节只能说是来得比较早。记者翻阅天文年历发现,最近这20年的春节里,最早的是2012年,落在公历的1月23日,只比最早春节的公历日期晚了2天。

海报制作:冯娟

修立鹏表示,早春节也好,晚春节也罢,其实对我们欢度春节没有丝毫影响,大家照样备年货、贴春联、吃年夜饭,其乐融融,开心过大年。(记者周润健)

来源: 新华社

2024新年祝福语,字字发光,句句经典!

星奔川骛,岁聿云暮,日迈月征,山河弥新。

2024新的一年,让我们以最真挚的话语,祝福我们的亲人,幸福平安,岁岁年年!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福祉绵延!

祝福亲爱的自己,新的一年,勇往直前,无畏挑战!愿我们心有繁花似锦,归来不负韶华!

30句祝福语送给你!愿你新年胜旧年,今朝胜昨日,时时皆如愿,事事都顺遂!

① 今夕家家逢万喜,朝日岁岁多胜意,愿你,朝朝如愿,岁岁安澜!

② 日迈月征,朝暮轮转。愿你新年胜旧年,欢愉且胜意,万事皆可期!

③ 彪炳千秋,龙马精神,云程发轫,万里可期。新年到,万事欣,岁安平,梦成真!

④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新的一年,愿你我皆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以情为舟,乘风破浪!

⑤  事业璀璨若烟火,生活甜蜜如甘蔗。除夕气象万事顺,满堂大吉喜临门。更祝明朝风日好,梅花满眼踏新年!

⑥ 龙腾云海迎新春,岁月更迭新。祝您龙年行大运,事业有成步步高,家庭和睦乐融融,幸福安康永相伴!

⑦ 春风得意马蹄疾,新年伊始万象新。愿你在新的一年里如龙腾飞,事业有成;如龙入海,财源广进;如龙在田,家庭和睦!

⑧ 彩凤翩翩银蛇舞,烟花消散燃爆竹。整牛整羊配整猪,大口吃肉不发福。新年新鞋新衣服,多收红包多祝福。喜鹊报喜猪吐福,瑞雪呈瑞丰年康。祝新年吉祥!

⑨ 爆竹声声,消散一年的劳碌;烟花朵朵,迎接新年的光顾;饺子香香,庆祝一年的结束;短信条条,载满新年的祝福。新的一年,愿你快乐数不胜数,开心绝不虚度!

⑩ 极婺联辉,鹤算同添,寿域同登,椿萱并茂,家中全福。愿你事业如龙腾飞,家庭和睦美满!

⑪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春去秋往,万事胜意。山高水长,终有回甘。愿心中所念,皆可得偿所愿,风雨归舟,亦能相依相安,愿万般熙攘化为清风朗月,四方梦想变成来日可期!

⑫ 年夜饭,团圆餐,鞭炮声声全家安;情相牵,心相连,开心龙年健康占;名利收,福禄全,万事顺心财源宽;琼浆酒,幸福宴,生活美满露笑颜。短信编,祝福写,美好祝愿广无边!

⑬ 烟火起,照人间,喜悦无边,举杯敬此年!去年千般皆如意,今年万事定称心!

⑭ 旧历已成昨,万千轻舟过,盼此岁今年日丽风和,此后人生天高海阔,龙行虎步,勇攀高峰!

⑮ 龙腾虎跃迎新春,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钟声敲响时,愿你我笑对风霜雪。龙马精神伴左右,事业家庭双丰收。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事事顺心,万事如意!

⑯ 命途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福满旧山河。新的一年,祝你抬头见喜 ,举步迎春 ,三羊开泰 ,四季平安!

⑰ 龙腾虎跃迎新春,金龙献瑞福满门。新的一年,祝三星拱户,四季发财,五星高照,六畜兴旺,鸿案齐眉!

⑱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愿你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海增辉,五福临门,六畜兴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⑲ 龙腾虎跃迎新年,春风送暖入屠苏;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祝你在新的一年里龙行天下,勇往直前!

⑳ 爆竹入耳已新年,珍馐上桌话团圆。祝你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愿你岁月静好,安康如意!

㉑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此岁长安,此夕长乐。祝你年年有余,丰财聚宝,必定如意,一帆风顺!

㉒ 愿新年,胜旧年。新的一年,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烟火向星辰,所愿皆成真,所想皆如意!

㉓ 朝朝辞暮,尔尔辞晚,碎碎念安安。愿你岁岁常欢愉,年年皆胜意,多喜乐,常安宁!

㉔ 龙年到来,福气满堂,乾坤大有裕,快乐常如新。福寿康宁能俱全,往后万事皆遂愿!

㉕ 岁岁年年,万喜万般宜。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㉖ 今年明年余年年,碎碎念念伴平安。愿你平安喜乐,万事胜意,年年有余,周周复始。

㉗ 年复一年,祝愿不变;日复一日,情谊不变;心心相惜,手儿紧牵;福福相连,福寿无边;富富铺垫,富贵绵延;喜乐交替,喜事连连。春节之际,一切如愿!

㉘ 冬去春来又尽年,风花雪月谈笑间。万物更新旧疾当愈,往事清零爱恨随意。愿你新的一年,一路繁花似锦,生活如诗如画!

㉙ 春风送暖入屠苏,新年到来喜气足!愿你在新的一年里,龙腾四海,宏图大展;如龙舞动,事业辉煌!

㉚ 万事鸿宴许盛愿,烟火处处兆新年,前路浩浩荡荡,万事皆可期待。愿你新年新岁人欢畅,年年有余兆吉祥!

来源:微信公众号“破局浅语”

作者:昊贝妈妈

编辑:伍希城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大年初一民俗知多少 欢天喜地拜大年

中国天气网讯 正月初一,是农历正月的第一天,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在这一天,拜年、拜神、放“开门炮仗”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1、拜年

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亲朋好友、邻里间互相祝贺新春,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大年初一早晨,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在家中给长辈拜完年后,再向左右邻居、亲朋好友相互登门拜年,说吉祥话。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视频拜年、电子红包拜年等。

2、放“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在劈里啪啦的爆竹声中,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3、拜神

大年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人民这天会去庙里烧香祈福,祈求新的一年顺利平安。

4、不杀生、不扫除

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一年运程的开始,因此,过年期间“禁忌”就特别多,俗称“年禁”。比如,大年初一这天忌杀生,因为杀生被认为会导致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也不能打碎家中用品,会有破财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岁(碎碎)平安”。

来源: 中国天气网

锦绣中国年|春节的小知识:“拜年”习俗何时开始流行?

中新网北京2月10日电(记者上官云)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期间,回家与亲人团聚、吃年夜饭、拜年、走亲访友……许多看似普通的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期盼。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贺少雅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广义的春节包括年前和年后两个时段,狭义的春节指正月初一。至于春节期间的美食,有年糕、汤圆、饺子等等。

资料图:腾龙灯彩亮相南京城南老街,营造新年喜庆氛围。中新社记者泱波 摄

贺少雅提到,前不久,中国的春节(农历新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是春节走向世界的一个信号。在未来的世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春节也会发挥更重要的文化桥梁作用。

春节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春节又称“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春节的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早在上古三代以前,人们就已经掌握“年”的时间周期概念。

正所谓,“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夏朝以“岁”称年,以农作物丰收作为年度时间周期。周代继承夏代的计时传统,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之月,并将年度周期称为年。

狭义的春节指正月初一,除夕和春节是前后接续的两天,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说的就是除夕夜守岁、辞旧迎新的过年习俗。

春节有着怎样的节日主题?

春节的节日主题和文化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量:一是合家团圆,二是辞旧迎新,三是祈福纳祥。

团圆是春节的主要精神内涵,除夕夜,人们吃年夜饭、团坐守岁,尽享天伦之乐;春节后,走亲访友、拜谒问候,与亲友团圆;跨越时空,借助现代新媒体,全球的中华儿女共享民族大团圆。

辞旧迎新是年节通过仪式的主题,除夕夜,人们以爆竹迎年;新年后,接神祭祀、祭拜祖先、拜年庆贺,进入新的生命旅程。

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贴福字、逛庙会、舞龙灯……这些习俗饱含着对过去一年的感恩和喜悦,也有人们对新年的憧憬和梦想。

资料图:图为市民在超市挑选春联。中新网记者 周毅 摄

“过年”,是啥意思?

春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汉武帝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的时间保持不变,年节也就固定下来。

人们常常习惯说“过年了”,而“过年”,体现在“过”字上,指的是人们忙碌着迎接新年、欢快地庆祝新年的一个过程。

广义的春节包括年前和年后两个时段,过年的时段一般从腊日开始计算,腊日在魏晋以前日期不定,南朝时已定于腊月初八。

此后,民间通常将腊月初八作为年节的开始,也有的从祭灶(北方一般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开始,直到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古代岁末为何举行驱傩仪式?

自先秦以来,民间就有岁末驱疫行傩活动。驱傩的时间或在腊日前一天、或在腊日当天、或于除夕之前,是岁末年终的主题活动。

驱傩仪式有两样法器必不可少——鼓和面具。敲起傩鼓,撼天动地;戴上面具,借神驱疫。

民间驱傩虽然没有那么隆重,但也一直传承。宋代岁末驱傩已逐渐演变为傩戏,城乡敲锣击鼓、例行舞傩。

明清以后,傩舞的表演性更强,世俗化增强,宗教性趋弱。驱傩还逐渐融入到其他年俗中,例如有的地方将其与岁末扫尘结合起来。

古代为何要燃爆竹?

“红红火火过大年”,这是喜爱热闹的中国人对年的定义。

资料图:图为流光溢彩的龙灯长廊。陈英清 摄

一种说法称,爆竹起源于古代的宗教信仰。人们认为,鞭炮等响声能驱赶鬼邪。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驱逐疫鬼。

当时的爆竹是真的“爆竹”,即将竹筒置于火中烧烤,竹筒因受热膨胀而爆出声响。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古人认为,燃放爆竹不仅带来欢腾的过年气氛,还有驱瘟逐疫之功。

“拜年”习俗何时开始流行?

有观点认为,拜年传统源自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汉代以前,民间祭祀庆祝年节的习俗主要在腊日、腊明日,后来移到正日。

依据东汉崔寔《四民月令》的相关记载,当时拜年的内容主要有祭祀祖先、礼敬尊长,以及拜贺宗亲乡党等等。

时日至今,人们拜年仍然如此,先是家庭内团聚,而且要敬祖先、敬尊长。在完成家庭团聚之后,人们才开始按照亲疏远近,给亲戚朋友、邻里乡亲拜年。

春节期间的美食有哪些?

包括饺子在内,春节期间的美食相当丰富。

资料图:饺子,是过年期间的“主角”之一。李典 摄

比如,有的地方过年要吃汤圆,寓意团圆。春卷一般被认为是立春的节令食品,但在江南地区过年也吃春卷,寓意迎春。

糍粑是湖北、湖南一带的年节食品。每到岁末,人们就忙着浸泡糯米,准备打糍粑。通常而言,要先泡好糯米,上饭甑蒸熟,趁热倒入石臼中,将糯米熟饭捣烂。

此后,将捣烂成团的糯米团取出,平铺在簸箕或案板上,待冷却后,切成圆形或长方形,或火烤、或油煎、或水煮,同样美味。糍粑亦是待客佳品。

吃年糕有啥讲究?

早期社会粘性的米糕用作祭神,后来逐渐成为年节的标志性食品。过年吃年糕,意味步步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山东高密农家一般用黍米面做年糕,把糕面和水后平铺在大盘子上,上锅蒸熟。然后,将其用手拍成两三厘米厚的饼,拍平后插上红枣,凉透之后切成方块保存,年节期间可以切成薄片蒸着吃,更大的用途是腊月二十三祭灶和过年时祭神摆供。

苏州年糕用糯米面制成,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在这首诗中被描写得淋漓尽致,“珍重题糕字,风光又一年。”

为何正月初七是“人日”?

人日又称“人庆节”“人七日”。据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至于古代因何原因将七日定为人日,历史文献中尚无清晰的解释。据民间传说,女娲在前六日造出鸡狗猪羊牛马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天是人的生日。

人日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积淀了浓郁的本土文化,例如有剪彩戴胜、登高,以及吃七宝羹等习俗。

节日文化如何传承?

贺少雅认为,从春节传承的原则来说,春节的传承主体应该是以社区、群体、个人为主,以普通的春节文化传承者为主。

同时,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大背景下,应该重视提高春节的公共文化属性,让春节为更多的人群所共享。要充分重视和传承春节的文化内核,以及保证春节假期的稳定时长等。

此外,重视构建和弘扬春节文化象征体系。具有标志性的节物和活动是节日稳定传承的重要依托,要尊重和谨慎对待既有的春节象征物,如春联、窗花、压岁钱等,有意识地构建适应现代生活的春节象征物和文化活动,如红灯笼、中国结、观贺岁电影、看书观展等,让人们享受春节,自觉地传承春节。(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