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测算

阴狠的近义词(阴狠)

发布时间:2024-04-15 20:13:48作者:依稀久忆来源:网友投稿

阴狠的近义词(阴狠)

本文目录一览:

母爱如此伟大,为何“毒”里有个“母”字?

从我们上学开始,学的第1件事就是识字,那时候我们就知道,每个汉字都有它自己的意义,比如说“好”这个字,一子一女寓意有儿有女就是好有妻有儿也是好,再比如“思”这个字,田下有心意思是种田要用心,心上有田意思要记挂田间农务,久而久之思字就成了思考挂念的意思了。

那么爱如此伟大,为何“毒”里有个“母”字。据说很久以前毒字不是阴狠毒辣的意思,而是苦的意思,寓意是母亲怀胎十月非常辛苦,看到这个字就能联想到母亲吃的苦,警醒世人孝顺母亲。

还有一种说法是,毒字以前的下半部分不是母字,而是毋字,静姐人们有毒不可以吃。随着汉字的简化,才有了今天的毒字。也有网友说因为有着“最毒妇人心的说法”,母子代表着女性,所以毒字下面才是个母子。

我哪一种说法似乎都说得通,不虽然我们现在多数时候使用的都是简笔字,但还是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文字的由来和寓意。得不感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屏幕前的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哪些有特殊意义的汉字吗?欢迎评论留言。

李玉、汪植、张茂则,现在影视剧的太监,怎么比主角还有魅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古装剧中,那些给观众留下掐着嗓子、矫揉造作、阴狠毒辣深刻印象的太监们,居然成了比主角还要亮眼的存在。

前有痴心不改的《如懿传》李玉,后有手握重权的《成化十四年》汪植,现在又来了知己情深的《清平乐》张茂则,现在古装剧的这些太监们,当真是迷了各位观众的眼。

他们虽然是残缺之身,但有心机、有手段、有才智,也有魅力!

李玉:京郊五十亩良田,愿你此生荣华平安

李玉和惢心两人相识于微寒,李玉送给惢心绒花簪子,说是如懿生日的时候,可以讨个好彩头,但实际上是希望惢心能此生荣华平安。

原以为,如懿会一直待在宫中、留在皇上身边,惢心是她的贴身婢女,自然也会长留宫中,如此一来两人相处的时间也久些,但惢心的一句“谁不希望儿女双全”,彻底断了李玉的心思。

“成亲生子,自己怕是一辈子都给不了,耽误人家做什么呢?罢了罢了…”

惢心嫁人了,嫁给了情义相通的江太医。李玉并未因此由爱生恨,而是打心底里替惢心感到高兴。

他虽一生困死在这紫禁城里,但惢心从此有了好归宿,夫妻举案齐眉,子女双全。

虽然深知惢心是如懿身边的人,不会被夫家的人看不起,但为了让惢心更显有强大的后台,李玉将自己一生的积蓄:京郊五十亩良田,悉数赠与惢心。

为人处事上,李玉也是能在不动声色之间扭转局势,多次帮助如懿在后宫中不受打压,站稳脚跟。

当初如懿提出建议被罚时,就是李玉就从一杯茶讲到了后宫每月分配物料,从而引出有人拜高踩低,欺负如懿被罚一事。

汪植:运筹帷幄西厂督公,傲娇腹黑反差萌

历史上的汪植,亦正亦邪,十几岁时便创立西厂,监督百官言行,为皇上、万贵妃排忧解难。既有镇压群臣的腹黑手段,也有为百姓惩奸除恶的正直之心。

这便是《成化十四年》中,西厂督公汪植的原型。在剧中,24 岁的刘耀元也将这个游离在善恶之间的 17 岁汪植诠释得淋漓尽致。

观众也忍不住的感叹:《成化十四年》塑造最成功的,大概就只有汪植这个角色了!

他于权谋之间、皇上和大臣之中,处理事情上,又熟知官场之道,明白要维护皇家颜面,会点到为止,并将后事处理妥当;

对待朋友和最底层的小乞丐,不端架子、不利用,而是真诚待之,平等利益交换。两者之间反差极大。

人们最常记得的是一个人的不好,而常常忽略了他做过的好事。

表面心狠手辣实则有情有义汪植,也因“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没得到一个好下场。

历史上,他成了被专权骄纵、不择手段的宦官;剧中,他立身于权谋中心,是众人想要谋害的重点对象。

张茂则:情藏于心中,相伴相守不相知

“我们这样的人,要把自己的残缺隐藏起来,不要让人看到”

张茂告诫镣子的这番话,何尝又不是在对自己说。

他们这样的人,可以有权有钱,但唯独不能碰一个“情”字。碰了,不仅自己会被唾骂、攻击,女子更是会被万夫所指,坠入深渊。

如果真的碰了,那便只能深藏于心中,不可被旁人所知。

萍水相逢,张茂则早先一步遇见了那个冒冒失失、爽直、真性情的曹丹姝。后来她成为了自己的主子,成了固守宫规,一言一行都不敢出差错的曹皇后。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张茂则开始心疼起这个女子,他能看见她所有的脆弱和卑微,但却不能有半点越矩的动作,去安慰她。

在舞剑时,哪怕张茂则已经伸出了自己的手,想要去安慰曹皇后,最后还是硬生生的止住了。只能在眼神中,流露出的丝丝情意,守在一旁默默相伴。

帝后相处五年,但相比皇上,张茂则还是要更懂曹皇后。他知道曹皇后将那些堂而皇之的大道理丢给官家,只不过是在别样的发泄委屈,与那些争风吃醋的娘子们并无差别。

不过虽不能以情待之,但张茂则终究是幸运的那个人,历经五朝陪了曹皇后一生。

总结

除了黄宥明、刘耀元、叶祖新饰演的这三位太监外,还有吴刚的陈萍萍、王茂蕾的袁春望、李天柱的苏培盛等等,他们都用精湛的演技、绝妙的眼神,颠覆了观众对以往影视剧中太监不好的印象。

这其实也是在证明,只有演员演技出色,什么样的角色都能驾驭,哪怕是戏份少的配角,也一样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关注。

远古领袖都是蛇身人像,蛇是怎么由崇拜图腾变为人人喊打的

自上古时期,人们就创造了各种美好的神话故事,故事里的世界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无限可能,虽然现在看起来天马行空,但是原始社会的人们怀着敬畏的态度对大自然中的神奇力量顶礼膜拜,久而久之,每个部落都有了自己的图腾,其中蛇作为当时的佼佼者被大多数部落所信仰,供奉。

据统计,在志怪古籍《山海经》中,一共记载了454个人物,其中与蛇形有关的人物就达到了138个,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女娲作为人类社会的缔造者,在古籍记载中就是人面蛇身的女神;另外,据《拾遗记》中记载,“蛇身之神,即羲皇也”,这说明,青帝伏羲也是人面蛇身的存在,包括水神共工、火神祝融都是以人蛇形象出现的,原始社会的人们给予他们的领袖以蛇身的想象,就充分体现了远古先民对于蛇图腾的崇拜。

▲青帝伏羲

在中国汉传大乘佛教中,被尊为天神的四大金刚,除了是人间的守护者,还被古代人民冠以“风调雨顺”的含义,其中持剑者为风,持琵琶者为调,持伞者为雨,而顺的把控者,就交给了持蛇的西方广目天,从这层关系上来看,蛇在古代,还是一种力量和权势的象征。

不仅在东方世界如此,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和胜利女神都是拿着画有蛇图案的盾牌,医药之神则拄着一根长蛇盘绕的拐杖,这里对蛇的崇拜就是带有炫耀自己、威慑敌人的含义了。

▲人面蛇身

远古人民对于这种人面蛇身之神的崇拜往往来源于对全兽型蛇神的崇敬,那么蛇神话本身又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郑振铎在《民俗学浅说》中给出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远古先民对蛇的崇拜是因为恐惧。

在洪荒远古时期,蛇与初民是敌对关系,因为人们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经常受到蛇的攻击,一旦遭到毒蛇袭击,人们或伤或残,因蛇毒致命的也不在少数,久而久之,人们开始对蛇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其次,蛇的生命力极强,无论是水里还是陆地上,它都能生存,而且蛇虽然没有四肢,但却能飞快爬行,再就是春天一到,蛇就会蜕皮再生,这种奇异的现象给先民们带来一种起死回生的感觉,这一切都为蛇的神化做出了准备,先民们渐渐相信蛇身上存在着一种神秘力量,开始由最初的畏惧转变为敬畏。于是,他们将蛇作为图腾供奉,希望通过信奉得以蛇的庇佑。

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迹象都表明蛇在当时是祥瑞之物,甚至被认为是权利的象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

▲四川汉代画像石:伏羲女娲天地日月崇庆画像砖

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出自《山海经》中,其中的原意是,“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意思就是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传说巴蛇生于南海,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这说明先民神话中的蛇拥有无尽的力量,身躯虽小,却能食比它大百倍的大象。

《山海经》中还有记载,“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其中的意思就是说延维是一条人首蛇身的神,人吃了它之后,就会成为天下霸主。

这些神话故事都表明了人想通过与蛇的接触来壮大自己,希望蛇能够将力量、权势、勇气和技能传授给自己。

如果将蛇作为部落图腾,那么说明这个部落深信以蛇为名,人们能够免于遭受痛苦。

▲伏羲女娲画像

位于武陵山区的土家族就曾以蛇作为部落图腾。

据说土家族人认为蛇是神的化身,每日供奉,不敢直呼其名。时至今日,他们的后人仍有“屋基蛇打不得”之说。如果他们看到室内或者房屋边角有蛇,就说明是已逝的故人托形回家,就要赶紧祭奠烧纸送钱。

土家族人不仅将蛇看作通灵的神物,也认为蛇会给部落里的人带来吉祥。如果女人梦到蛇就是将生贵子,男人梦到蛇就是要升官发达,为了族人的安康,他们更是将器皿、扣饰、用具上都刻上蛇的形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像荀子这样的哲学家开始思考宇宙万物的生成与循环之道,并指出人类的福祸不在于鬼神。渐渐地,人们开始对自己的力量有了肯定,更多的关注自身,思想感情越来越丰富,除了寻求自身的饱腹,逐渐注意到喜怒哀乐,时间一长,人们就开始学会将自身的情感转移到他们认为可能有情感的事物上面,人们给动物赋予感情,希望它们像人一样知人情冷暖。

▲龙图腾

但是为什么后来在古代小说中,蛇的形象妖魔化了呢?

最大的原因莫过于龙图腾的冲击。

秦汉之后,龙的象征意义就与皇权密不可分,加之蛇作为自然界随处可见的动物,人们逐渐对蛇有了清晰的认识,虽然人们对蛇依然恐惧,但是人们害怕的不再是蛇背后那股“神秘力量”了,而仅仅是蛇本身的“毒”与“害”。

没有了“神秘力量”的蛇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逐渐走下神坛。

没有神袛外衣的护佑,人们开始对这种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动物贴标签,由于蛇天性中的阴狠、凶残,文人们开始以此为特征创造出蛇蝎心肠、佛口蛇心、牛鬼蛇神等成语,蛇的形象由此一落千丈。

逐渐地,蛇开始被文人墨客作为讽喻形象写进小说里。据考证,蛇在文学史上最早被妖魔化是在唐朝时期。唐朝《博异志》当中记载有一蛇妖幻化成人形最终害人性命的故事,被收录进宋朝《太平广记》中,故事取名为《李黄》。

在蛇精害人的故事中,其寓意大都是警戒后人切勿贪恋美色,实际上与蛇的形象并无关联。只是文人为了呈现出完整的故事,发挥想象力借用了蛇的形象,但是一来二去,传奇色彩的故事口口相传,逐渐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以至于“蛇蝎美人”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学形象逐渐被广泛认可。

明朝时期,蛇的形象得到了传统意义上的颠覆,通过文学作品可见一斑。最有名的莫过于《白蛇传》了,改编自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在这部小说里,白蛇和青蛇重情重义。白蛇不惜牺牲自己的道行,来人间报答许仙的恩情,为许仙操持药店,为救丈夫冒险上山采灵芝;与金山寺法海斗智斗勇,以有孕之身和法海苦战救夫;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丈夫许仙诞下一儿,忘我的付出和牺牲精神,讽刺了多少自诩忠义的男人;青蛇性情耿直,嫉恶如仇,她与白蛇亲如姐妹,危难时刻共患难,同进退。

▲白蛇与青蛇

文学作品中白蛇的形象展现了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认知,体现了明朝社会中对于妇女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关注和激励。白蛇与青蛇的故事之所以一直流传,津津乐道,最重要的就是文学作品中传递出来的价值观符合我们社会的进程,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白蛇青蛇的形象也真正与人性所融合,把蛇从“妖魔化”的无恶不作的形象中解放出来了。

通古贯今,蛇形象的变更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思想的衍变,更是展现出了中华文明浩荡的成长历程。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江河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