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汤圆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汤圆的寓意)

发布时间:2024-04-15 19:08:44作者:鹰视狼顾来源:网友投稿

汤圆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汤圆的寓意)

本文目录一览:

元宵节吃汤圆的意义和象征 各地元宵节汤圆介绍

[闽南网]

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人们一直以来都用吃汤圆或者元宵来庆祝这个节日。(元宵节踩高跷的寓意)

》》元宵节给朋友同学祝福语大全

》》关于元宵节的古诗词大全

》》元宵节超级月亮将亮相

元宵节汤圆的寓意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专家介绍称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民俗专家表示,煮汤圆时,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

各地元宵节汤圆介绍

上海擂沙汤圆

上海的擂沙汤圆,已有70多年历史,旧时是先用一只内壁带有梭形纹路的缸瓦土沙盆,再用一支质地坚硬的石榴木作为磨粉浆的“擂浆棍”,往沙盆中放入炒香的干豆,如花生、芝麻或黄豆,干磨出碎末粉状的“香沙”;最后,煮熟的汤圆在“香沙”里滚来滚去,于是粘粘的糯米丸子粘满了盈香扑鼻的“香沙”,故名为擂沙汤圆。有的食肆把它作为即点即做的点心,要吃的就是一咬馅料就有如流沙般涌出的新鲜感觉。

苏州五色汤圆

位于苏州吴门米粉店,以糯、粳米粉镶配,包以由鲜肉、玫瑰猪油、豆沙、芝麻、桂花猪油等5种配制的馅心。该汤圆甜咸皆备,为脍炙人口的江南风味。五色汤圆可谓卖相最好,粉红、青绿、金黄、奶白以及棕褐色的汤圆各自口味不同。馅料可以随心所欲的加,好比黑芝麻、奶油椰蓉、花生酱等。不过为保证其五色,基本的用料还是有讲究的,黄色的一般用南瓜,红色的则是胡萝卜为主料,绿的是抹茶,橙色的则需要加入橙粉。

南京雨花石汤圆

“雨花石汤圆”是一款创新的潮州小食,它的构思十分奇特,在汤圆的糯米皮中加入可可粉,使包起来的汤圆呈现条理清晰的雨花石石纹,在制法上又继承“鸭母捻”的特点,采用四种汤圆馅,不同馅在汤圆上均做有记号。一品尝做成雨花石形状的潮州汤圆,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领略石文化和食文化最高境界的感觉,堪称汤圆中的精品。

元宵和汤圆的区别:

做法不同

简单地说,汤圆是包出来的,元宵是摇滚着出来的。 汤圆是把生糯米粉先用热水或冷水,和成粉团,然后把各种馅心包进去,搓成圆圆的,表皮光滑黏糯;

元宵是要先做好固体的馅儿切成小块儿,蘸上水,然后在放满生糯米粉的筛漏上摇啊摇啊摇,边摇边撒点儿水,等馅儿全滚上粉滚成圆球,表皮干燥松软、偏薄。

馅料不同

汤圆馅儿的水分高、软;没有馅儿的小汤圆,常可拿来煮酒酿和各种甜汤; 元宵馅儿要干、不能太软,要硬实有咬劲,不然不好摇滚成型。 汤圆馅儿可咸可甜、可荤可素,除了最为传统的黑芝麻、五仁、豆沙、山楂馅儿,市面上很多水果馅儿的像草莓、菠萝、榴莲馅儿,也有不少鲜花口味的像茉莉花、玫瑰花、桂花馅儿,有标榜粗杂粮的紫薯、南瓜、栗子馅儿,当然还有挑起「咸甜之争」民族矛盾的梅菜烧肉、香菇鲜肉馅儿。 元宵相对单一都是甜口的,传统点就是黑芝麻、豆沙馅儿,渐渐的也多了各种新口味。

吃法不同

汤圆多是煮着吃,也有炒着吃的;元宵多是炸着吃,也可以煮着吃。 汤圆煮熟需要的时间短些,大概3~5分钟浮起来就好,煮后的汤是清汤; 元宵煮熟需要的时间长些,往往要10分钟以上,煮后的汤因为生糯米粉吸水变浑汤。

储藏不同

汤圆可以冷冻起来,保质期比较长,全国各地都能买到速冻汤圆,全年也都可以吃到。南方有些地区会在春节、冬至等节气吃汤圆。 元宵稍多放几天或者冷冻后,就容易开裂,保质期很短,所以通常都只有北方能够现场制作、当日售卖,更像过节有气氛。

元宵佳节话汤圆

小时候,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最开心的是跟着大人们去看花灯。看完花灯回家,吃上奶奶烧好的桂花甜汤圆,香香甜甜的滋味,美好的回忆,至今仍难以忘却。

元宵节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就已定为节日。古代有许多叫法,最初称正月半、月望,隋朝称元夕、元夜,唐朝初期称为上元节,宋朝以后称灯夕,到了清朝称灯节。元宵节自古热闹非凡,夜间燃灯,精巧、多彩的花灯,蔚为壮观,将春节期间娱乐活动推向高潮。除了观花灯,元宵节自古还有吃汤圆习俗。

汤圆,杭州人又称“汤团”,古代最早叫“浮圆子”,后叫“汤团”或“汤圆”,是因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吉祥寓意;汤圆之所以称“元宵”,是因正月为元月,“宵”有“夜晚”之意,正月十五夜晚是月圆之夜,有吃汤圆赏月习俗,所以,正月十五也称“元宵节”。

杭州人自古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民间有习俗,正月十三上灯日要吃汤圆,正月十八落灯日要吃年糕。因此,留下了一句谚语,“上灯圆儿落灯糕,正月十五闹元宵”。

先来说说汤圆的由来。

据明末张岱《夜航船》中有“周公作汤团”记载,是西周时期周礼制定者周公所发明,但当时吃的“汤团”与现在汤圆并非相同。

据文献记载,与现代汤圆相似面食出现在西晋,当时叫作“牢丸”,在西晋束晳《饼赋》中称,“牢丸”是“四时从用,无所不宜”的食品。“牢丸”之名,与古代祭祀礼仪有关,古时祭礼把牛、羊、豕三牲称之为“牢”,所以“牢丸”是用猪牛羊肉作为馅料、搓成丸子状的圆形面粉食品,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中曾记载牢丸食用方式是可蒸、可煮,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牢丸》认为:“牢丸之为物,必是汤团。”宋代苏轼《游博罗香积寺》中也曾提到“牢丸”。

唐宋时期,有一种与汤圆相似的面食,称之为“油锤”,又叫“糖塠”“焦塠”,用糯米做面团,以豆沙为馅,煮熟后放入水中冷却,再油炸,做成后,口感软糯,不粘牙,外酥里嫩,甘甜香浓,因其形状似纺锤,故称油锤。宋代《太平广记》中有油锤制作记载,是将面粉和红糖拌匀,加沸水和面团,搓成小圆球,入锅油炸制成;唐代宫廷食品中有“碌堆”,应是“油锤”的精致版。“油锤”,早在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在唐代是北方人过元宵节时的主食。

宋代,元宵节吃汤圆习俗开始流行,当时汤圆最初称“圆(元)子”,后出现“汤团”“沙团”“浮圆”等多种叫法。圆子,是宋代元宵佳节人们必吃的美食,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记载,宋代圆子种类繁多,有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圆子、金桔水团等;其中,用黑芝麻、猪油、白糖作馅,以糯米粉搓成的“乳糖圆子”与如今宁波麻心汤圆最为相似。据宋末元初周密创作的《武林旧事》记载,汤圆是宋朝元宵节的主角,最为有名的是乳糖圆子,其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有香、甜、鲜、滑、糯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黏,鲜爽可口;其汤汁做法考究,多用桂花糖蜜渍,或加牛乳作为汤底。

汤圆作为美食,自然受宋代文人喜爱,宋代诗人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诗曰:“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诗中的“珠”就是汤圆。南宋女词人朱淑真也写过一首《圆子》诗:“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认为清甜软糯的圆子,味道胜过鸡肉和蟹肉。

明朝,“元宵”称呼被广泛接受,当时汤圆制法,据明代刘若愚《酌中志》记载:“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 在清代,汤圆是元宵佳节时宫廷之美食,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名闻朝野,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中对“八宝元宵”曾有“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描述。清代,民间制作元宵高手马思远,曾做过以桂花、糖、胡桃为馅料的元宵,馅料香甜特别,粉皮也很精致,因此供不应求。清代诗人符曾《上元竹枝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就是专为夸赞马家元宵而作。

汤圆(元宵),就面皮而言,有糯米面(江米面)、黏高粱面、黄米面和苞谷面;馅料是甜咸荤素,甜的有白糖桂花、山楂、豆沙、芝麻等馅料;咸的有猪油肉馅;素的有韭、薤(薤,音xiè,古代也称小蒜,衢州人称狮子葱)、葱、大蒜、姜等辛味蔬菜馅料,也有用芹菜为馅,在浙江还有用梅干菜作馅料的汤圆;老北京元宵,馅料分山楂、枣泥、桂花、五仁、豆沙、黑白芝麻等几种,不同的元宵馅,会点上红点、梅花、字等记号来识别。

如今,汤圆的制作方法,南北各异。之所以北方称为元宵,南方叫汤圆,是因二者材料和做法不同。

北方元宵多用箩摇滚手法,南方汤圆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制作先拌馅料,需将馅和好,晾凉凝固后切成小块,然后把馅块沾水放在盛有糯米粉的箩里来回滚翻(现在大都用机器),反复几次,等馅沾粉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南方汤圆,做法有点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放置几小时“醒”透后,将面团压为圆片,包入馅料,即成。汤圆馅含水量比元宵多,刚吃的时候,要注意内馅之汤水烫口。

在古代,汤圆与元宵名称与制作方法,并不像现代那么明确,常被视作同类食品。明末吕毖《明宫史》中认为,北方元宵就是江南汤圆,不过他记载的元宵“洒水滚成”做法也印证了今人结论。无独有偶,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的萝卜汤圆和水粉汤圆做法,确实是用包制方法制成。

元宵与汤圆,在古代食用习俗有所不同。元宵,在北方主要是元宵节饮食;汤圆,在南方是春节、初七、上元节(元宵节)节日饮食,也是招待远方的家人回家团聚的传统食品,其意义和北方饺子相当。另外,南方有“冬至吃汤圆”习俗,因此汤圆又叫“冬至团”或“冬至圆”;冬至团常用糖、肉及豇豆、萝卜丝等蔬菜作馅,用糯米粉包成团丸(所以也称“冬至丸”),制作好之后,除用来祭祖、全家聚食外,还用来馈赠亲友。

在古代,“汤圆”一名源于熟化方式,因常放进沸水汤煮,故称“汤团”“水团”;因煮熟后会浮起,又称“浮圆子”;因是糯米粉做成,又称“粉团”“糯米圆”“粘元宝”“水磨丸”;因馅料多为糖或甜味馅,又称“糖团”“糖圆”“糖元宝”。古代,汤圆馅料,品种繁多,明人韩奕《易牙遗意》记载的“水团”:“澄细糯米粉带湿,以沙糖少许作馅,为弹子大,煮熟。”明代宋诩《宋氏养生部》介绍的“水磨丸”:“馅用白沙糖,去皮胡桃、榛、松仁,或蜜糖豆沙,投沸汤中煮。”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萝卜汤圆是咸的,做法是“萝卜刨丝滚熟,去臭气,微干,加葱、酱拌之,放粉团中作馅,再用麻油灼之,汤滚亦可。”水粉汤圆则是“用水粉和作汤圆,滑腻异常,中用松仁、核桃、猪油、糖作馅,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作馅亦可。”

古代,元宵的叫法有很多,如“元子”“圆子”“团子”“元宵子”“灯圆”等都是指元宵。起初,圆子与团子有区别的,圆子无馅料,是实心的,蘸着糖吃;团子有甜馅料,吃时无需再蘸糖。到清朝时,圆子与团子已没有多大区别,圆子也包馅了。

作者:孟祖平

来源: 浙江日报

元宵节吃汤圆的意义和象征 各地元宵节汤圆介绍

[闽南网]

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人们一直以来都用吃汤圆或者元宵来庆祝这个节日。(元宵节踩高跷的寓意)

》》元宵节给朋友同学祝福语大全

》》关于元宵节的古诗词大全

》》元宵节超级月亮将亮相

元宵节汤圆的寓意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专家介绍称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民俗专家表示,煮汤圆时,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

各地元宵节汤圆介绍

上海擂沙汤圆

上海的擂沙汤圆,已有70多年历史,旧时是先用一只内壁带有梭形纹路的缸瓦土沙盆,再用一支质地坚硬的石榴木作为磨粉浆的“擂浆棍”,往沙盆中放入炒香的干豆,如花生、芝麻或黄豆,干磨出碎末粉状的“香沙”;最后,煮熟的汤圆在“香沙”里滚来滚去,于是粘粘的糯米丸子粘满了盈香扑鼻的“香沙”,故名为擂沙汤圆。有的食肆把它作为即点即做的点心,要吃的就是一咬馅料就有如流沙般涌出的新鲜感觉。

苏州五色汤圆

位于苏州吴门米粉店,以糯、粳米粉镶配,包以由鲜肉、玫瑰猪油、豆沙、芝麻、桂花猪油等5种配制的馅心。该汤圆甜咸皆备,为脍炙人口的江南风味。五色汤圆可谓卖相最好,粉红、青绿、金黄、奶白以及棕褐色的汤圆各自口味不同。馅料可以随心所欲的加,好比黑芝麻、奶油椰蓉、花生酱等。不过为保证其五色,基本的用料还是有讲究的,黄色的一般用南瓜,红色的则是胡萝卜为主料,绿的是抹茶,橙色的则需要加入橙粉。

南京雨花石汤圆

“雨花石汤圆”是一款创新的潮州小食,它的构思十分奇特,在汤圆的糯米皮中加入可可粉,使包起来的汤圆呈现条理清晰的雨花石石纹,在制法上又继承“鸭母捻”的特点,采用四种汤圆馅,不同馅在汤圆上均做有记号。一品尝做成雨花石形状的潮州汤圆,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领略石文化和食文化最高境界的感觉,堪称汤圆中的精品。

元宵和汤圆的区别:

做法不同

简单地说,汤圆是包出来的,元宵是摇滚着出来的。 汤圆是把生糯米粉先用热水或冷水,和成粉团,然后把各种馅心包进去,搓成圆圆的,表皮光滑黏糯;

元宵是要先做好固体的馅儿切成小块儿,蘸上水,然后在放满生糯米粉的筛漏上摇啊摇啊摇,边摇边撒点儿水,等馅儿全滚上粉滚成圆球,表皮干燥松软、偏薄。

馅料不同

汤圆馅儿的水分高、软;没有馅儿的小汤圆,常可拿来煮酒酿和各种甜汤; 元宵馅儿要干、不能太软,要硬实有咬劲,不然不好摇滚成型。 汤圆馅儿可咸可甜、可荤可素,除了最为传统的黑芝麻、五仁、豆沙、山楂馅儿,市面上很多水果馅儿的像草莓、菠萝、榴莲馅儿,也有不少鲜花口味的像茉莉花、玫瑰花、桂花馅儿,有标榜粗杂粮的紫薯、南瓜、栗子馅儿,当然还有挑起「咸甜之争」民族矛盾的梅菜烧肉、香菇鲜肉馅儿。 元宵相对单一都是甜口的,传统点就是黑芝麻、豆沙馅儿,渐渐的也多了各种新口味。

吃法不同

汤圆多是煮着吃,也有炒着吃的;元宵多是炸着吃,也可以煮着吃。 汤圆煮熟需要的时间短些,大概3~5分钟浮起来就好,煮后的汤是清汤; 元宵煮熟需要的时间长些,往往要10分钟以上,煮后的汤因为生糯米粉吸水变浑汤。

储藏不同

汤圆可以冷冻起来,保质期比较长,全国各地都能买到速冻汤圆,全年也都可以吃到。南方有些地区会在春节、冬至等节气吃汤圆。 元宵稍多放几天或者冷冻后,就容易开裂,保质期很短,所以通常都只有北方能够现场制作、当日售卖,更像过节有气氛。

正月十五话汤圆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关于汤圆,有许多传说,其中之一是:相传,春秋末期,楚昭王途经长江,但见一物浮于江面,色白而微黄,舟人捞起献给昭王,剖而食之,瓤红如胭脂,味美异常,却无人识其名。昭王遣人问孔子,孔子曰“此物浮苹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此时正值正月十五。此后,每逢这一天,楚昭王便命人用面仿制此果,煮后食之,以庆家国团圆。

据史书记载,唐代以前元宵节食用的食品是拌和肉类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到了唐开元年间,开始“造面茧”,而这“面茧”即是以粉制成的茧状物,又称“粉果”,也是汤圆的前身。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宋代周必大《平国续稿》载:“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云:“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浮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曰:“元宝”。宋时,元宵的价钱比较贵,宋人姜白石有诗曰:“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得回。”其中“珍品”即指“汤圆”。宋末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明清以后,汤圆开始普及,清代京城里的仿宫内精制的汤圆已十分畅销,孔尚仁在《竹枝词》中写道:“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今日携钱忍饿归,便门不及前门路”。

汤圆深得文人雅士的喜欢,一些文人元宵节吃汤圆时,有感而发,留下许多吟咏汤圆的诗句。元宵节,一定要吃的食品,北方是元宵,于南方则是汤圆。清代符曾所吟的“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说的是元宵;而牧溪的“白糯三捶粉已粘,赤豆如沙和蜜甜;眼见陶缸米已罄,孤灯一去夜不还。”讲的是江南人喜爱吃的汤圆。宋代周必大的“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描绘了煮汤圆的情景;明代吴宽的:“净陶细碾玉霏霏,万颗完成素手稀。须上轻圆真易拂,腹中磊块便堪围”,写的是制作汤圆的过程;清学秋氏:“时丰最好是汤团,雅座新添气象宽。风韵犹存当日话,藏花剧饮足盘桓”,赞的是北京时丰食馆制作的汤圆;清代李调元的“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生动地记述了元宵节小巷深处卖汤圆的小贩招徕顾客的场景。

随着烹饪技艺的发展,汤圆种类纷呈异彩,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汤圆又有咸、甜、荤、素之分,如甜馅的就有枣仁、豆沙、白糖芝麻等数十种,咸馅的有火腿丁、鲜肉丁、虾米等。我国的汤圆名品辈出,风味各异。如湖南长沙的姐妹汤圆,雪白晶莹、香甜味美;浙江的宁波汤圆,馅多皮薄,肥糯不腻;上海的鸽蛋汤圆,小巧玲珑、清凉甜糯;擂沙汤圆则形美色艳,豆香宜人;四川彭水的心肺汤圆,鲜香可口、风味别致;安徽的正福斋汤团,制作精细,滋润香甜;而蚌埠的混汤酒酿元宵,质地柔黏、馅心多样。此外,台湾地区的菜肉汤圆、京津的甜馅元宵、齐鲁的桂花元宵、苏扬的虾肉汤圆等,也是风味别具,诱人馋涎,深为美食家们所喜爱。尽管各地制作的汤圆风味各异,但都寓意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

小小的汤圆蕴含着隽永的饮食文化内涵。汤圆为圆形食物,取阖家团圆之意;以糯米粉为原料,是因糯米黏性强,象征一家人团结紧密;以糖为馅,表示全家团聚的美满、甜蜜、幸福;用沸水煮汤圆,寓意这种团圆经得起折腾。而水浊圆子白,又象征全家团圆高尚而纯洁。正因如此,台湾地区民歌《卖汤圆》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

汤圆是人们喜爱的美食,在民间流传着不少与汤圆有关的谜语,如谜面:“身上洁白如玉,心中花花绿绿,细沙滩上打滚滚,清水池中沐个浴”,打一食品,其谜底为:汤圆。又如谜面:“雪白一群鹅,湖里来游过,嘴家门前过,杜(肚)家门前落”,打一食品,其谜底为:汤圆。再如谜面:“白糖梅子真稀奇,也没核儿也没皮。正月十五沿街卖,过了正月没人提”,打一食品,谜底:汤圆。元宵节,合家团聚,吃汤圆,猜汤圆谜,真可谓其乐融融。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又到了,人们阖家欢聚,吃汤圆,观灯彩,猜灯谜,憧憬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作者:缪士毅

来源: 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