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公解梦

毋姓怎么读(毋姓)

发布时间:2024-04-15 06:11:07作者:伸手挽明月来源:用户分享

毋姓怎么读(毋姓)

本文目录一览:

汉字探源:毋及毋姓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毋,象形字,读作wú。本义女人的贴身内衣。

  一、字形的演变

  商周时代,毋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与母字相同,或许当时的人还没有想出如何用文字表达女子的贴身内衣。到了战国时期,人们突然脑洞大开,就把用来掩盖的贴身内衣和母字结合起来,用一横表示。

毋字的演变

  从现存的楚简和秦简可看出,战国竹简字形变化向后人呈现了当时人们的观念和智慧。毋字的字形比较接近现代字形。毋字,楚简字形比较繁杂,仔细观察还是有母字的影子,而秦简字形则比较简洁明快。楚简和秦简的共同点,都是在母字基础上,把母字的两个点用贯通起来成为一横。篆文根据秦简整理美化。隶书承接秦简字形,楷书写作毋。毋字的读音当是来自“无”,用贴身内衣把掩盖住,使其变得“没有(无)”了。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女子身体就受到约束,发育的胸部不能随便展示给其他人看。随着女性发育成熟,特别是经过怀孕、生子、哺乳,会增大,如果不穿贴身内衣,就会凸出来,会被认为不雅。因此,女子就会穿一种叫做亵[xiè]的贴身衣服,把凸起的包裹起来。人们就把这种贴身内衣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毋。

历代女性贴身内衣的款式变化与名称

  女性贴身内衣的名称,历朝历代都随款式的变化而不同。先秦时期称为亵,汉代称抱腹、心衣,魏晋时期称两当,唐代称诃子,宋代称为抹胸,元代称合欢襟,明代称主腰,清代称兜肚,初期称小马甲,后来称为文胸或者胸罩。

  《说文解字》认为,“毋,止之䛐(词)也。从女、从一。女有奸之者,一禁止之,令勿奸也。”许慎的这个理解是从毋字的引申义来的,不是本义。

  二、引申义

  毋字指围绕和掩盖女人的。亵衣的用处就是为了不让凸显出来,因此就引申为不要、禁止等意思。非本人触动女人贴身内衣(亵),就称作,即侵犯女性的意思。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大夫公父穆伯之妻敬姜,是季康子的从祖叔母。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了,在为她准备小敛所用的衣服时,连亵衣(内衣)也陈列出来了。敬姜说:“妇人不打扮,不敢见公婆。何况现在是外来的客人将要来到,怎么把内衣也陈列在这里呢?”于是下令撤去内衣。(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敬姜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衣何为陈于斯?”命彻之。)

  这个故事说明,女人的内衣不能让外人看到,或者说是禁止让外人看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毋(女人穿着的内衣)字引申为禁止、不要,也是有道理的。

  1.女人穿上贴身内衣,就不会凸起,好像没有了似的,引申为没有,无。(1)《墨子·非命上》: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说话没有准则,好比在陶轮之上,放立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之分了)。(2)《史记·秦始皇纪》:(禹)身自持筑臿[chā],胫毋毛(大禹亲自拿着筑墙的杵和挖土的锹,因常年劳作小腿上的毛都掉光了)。如,毋柰(无奈),毋类(无幸存者),毋论(无论)。

  2.禁止。(1)《广韵》:毋,止之辞(毋,表示禁止时使用的词)。(2)东汉·王充《论衡·谴告》舜戒禹曰:“毋若丹朱敖。”(舜告诫禹说:“不要像丹朱那样狂妄。”)

  3.否定其后动词的副词,相当于不要,别。(1)《诗经·小雅·鸿雁之什·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勿吝金口寄飞鸿,切莫疏远忘友情)。(2)《仪礼·士相见礼》:若父,则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若是与父亲交谈,目光则可以游动,注视的范围,上不要高过面部,下不要低于腰带)。如,毋须,毋念,毋违。

  4.否定其后动词的副词,相当于不。有解释毋为没有人,实为省略主语。(1)《韩非子·说林下》:君子安可毋敬也(对君子怎么可以不加尊敬呢)?(2)《史记·酷吏列传》: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十二月结束了,郡里没有人敢说话,也无人敢夜晚行走,郊野没有因盗贼引起狗叫的现象)。如,毋庸(不用)。

  5.虚化成发语词。《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您是宁可使人对您说,“您确实养活了我”)。

  三、衍生字

  毋的衍生字只有一个,那就是毐。

  毐,ǎi,上士下毋。士,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毋,女人的贴身内衣。一个有身份的人(士),却与女人的贴身内衣有瓜葛,显然就不是正经人,引申为品行不端的人。

  秦始皇母亲赵姬的男宠叫嫪[lào]毐。这个名字可能是后人给他的恶谥。

赵姬与嫪毐(影视照片)

  四、与毌字关系辨析

  毋与毌是两个不同的字。毌,读作guàn。其甲骨文字形是一根绳穿过一个贝币的孔。后来,为了强调贝,就写作贯。因此,毌字与母字完全没有关系。因此,毌丘与毋姓也不应该有任何关系。

  五、毋姓的起源

  毋字本义是女人的贴身内衣。远古时代有身份的女子才穿贴身内衣。毋姓的主要来源于尹祁(或伊祁)、田、姬、己、姚等都是贵族的姓氏。

  而源自毋楼、毋盐、毋终、毋车等地名的姓氏,则与毋字的引申义“无”有关,即此地没有楼、盐、终、车。

  据文献记载,毋姓的来源有:

  1.源于尹祁姓。传说,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其臣毋句首创打击乐器罄,受到尧的赞赏。其后裔子孙多以先祖名字为氏,称毋句氏,后简为单姓毋氏、句氏。因当时毋与母字形相同,因此,母氏与毋氏同源。毋氏(母氏)族人皆尊奉毋句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姜姓。春秋时期,齐宣公伐卫,夺取毌丘(在今山东菏泽曹县、定陶一带)。此地有人以毌丘为氏的,后来误把毌写作毋,成为毋姓的又一源头。这支毋姓以齐宣公为得姓始祖。

  3.源于己姓。春秋时期,莒国公族有被封在无楼邑(或为毋楼)的,其子孙后代以祖先封邑为氏,称毋氏。有记载称,无楼出自古牟夷国。因无与毋发音一样,或可能无楼曾写作毋楼,因此称毋楼氏,后省为毋氏。

  4.源于姬姓。春秋时期,鲁桓公之孙公孙兹,字毋还,史称兹毋还。其子孙有以先祖的字为氏的,称毋氏。此支毋氏尊兹毋还为始祖。

  5.源于田姓。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赐封其弟于毋仰(今山东泰安东平县东平镇无盐村一带),以祭祀先祖陈胡公,因此赐其胡毋氏。其后人有以胡毋、胡仰为氏的,其中胡毋氏中有的又以毋为氏。这支毋氏以齐宣王田辟疆为始祖。

  6.源于姚姓。战国时期西周国大夫、晋国大夫綦毋张之后綦毋恢(史称綦毋子),有机辩之才,曾与自己的老师、战国时期著名的魏国思想家公孙龙(公孙子秉)争辩,还与齐国稷下学宫有名的学者邹衍辩论“白马非马”之论。其孙子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的,称毋氏。这支毋氏尊綦毋子为始祖。

  7.源于地名。(1)汉朝时期,楚国下邳相毋车伯奇,其后裔有以毋车为氏的,后有简化为单姓毋氏。(2)明朝时期,为平衡国内人口分布,加速经济建设,朝廷举行了数次大规模的迁动。其间,有整村回民迁徙到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母家沟村,或因这是一条没有(毋)人家的沟,遂称毋家沟,后写作母家沟。迁徙至此的回民就以地名为氏,称毋氏或母氏。

  8.源于官职。先秦时期官吏毌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但文献记载不详。后人有把毌将误写作毋将,后有简化为毋氏的。

  9.源于赐姓。新莽时期,有勇士巨毋霸,高一丈(大概2米),会驱使虎豹作战。王莽寻他来对付刘秀大军,并赐姓巨毋氏。其后人有先祖名字为氏的,称毋氏。

  毋姓如今人口约9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455位。

  诗曰:

  毋指女子贴身衣,

  盖住防凸起。

  宁缺毋滥高标准,

  少安毋躁不着急。

  参考文献:

  1.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

  2.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3.《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4.《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5.《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6.《实用甲骨文字典》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7.《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孙永清编著,中国书店,2011年版。

  8.《国学大师》(网络版)。

汉字探源:毋及毋姓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毋,象形字,读作wú。本义女人的贴身内衣。

  一、字形的演变

  商周时代,毋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与母字相同,或许当时的人还没有想出如何用文字表达女子的贴身内衣。到了战国时期,人们突然脑洞大开,就把用来掩盖的贴身内衣和母字结合起来,用一横表示。

毋字的演变

  从现存的楚简和秦简可看出,战国竹简字形变化向后人呈现了当时人们的观念和智慧。毋字的字形比较接近现代字形。毋字,楚简字形比较繁杂,仔细观察还是有母字的影子,而秦简字形则比较简洁明快。楚简和秦简的共同点,都是在母字基础上,把母字的两个点用贯通起来成为一横。篆文根据秦简整理美化。隶书承接秦简字形,楷书写作毋。毋字的读音当是来自“无”,用贴身内衣把掩盖住,使其变得“没有(无)”了。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女子身体就受到约束,发育的胸部不能随便展示给其他人看。随着女性发育成熟,特别是经过怀孕、生子、哺乳,会增大,如果不穿贴身内衣,就会凸出来,会被认为不雅。因此,女子就会穿一种叫做亵[xiè]的贴身衣服,把凸起的包裹起来。人们就把这种贴身内衣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毋。

历代女性贴身内衣的款式变化与名称

  女性贴身内衣的名称,历朝历代都随款式的变化而不同。先秦时期称为亵,汉代称抱腹、心衣,魏晋时期称两当,唐代称诃子,宋代称为抹胸,元代称合欢襟,明代称主腰,清代称兜肚,初期称小马甲,后来称为文胸或者胸罩。

  《说文解字》认为,“毋,止之䛐(词)也。从女、从一。女有奸之者,一禁止之,令勿奸也。”许慎的这个理解是从毋字的引申义来的,不是本义。

  二、引申义

  毋字指围绕和掩盖女人的。亵衣的用处就是为了不让凸显出来,因此就引申为不要、禁止等意思。非本人触动女人贴身内衣(亵),就称作,即侵犯女性的意思。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大夫公父穆伯之妻敬姜,是季康子的从祖叔母。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了,在为她准备小敛所用的衣服时,连亵衣(内衣)也陈列出来了。敬姜说:“妇人不打扮,不敢见公婆。何况现在是外来的客人将要来到,怎么把内衣也陈列在这里呢?”于是下令撤去内衣。(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敬姜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衣何为陈于斯?”命彻之。)

  这个故事说明,女人的内衣不能让外人看到,或者说是禁止让外人看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毋(女人穿着的内衣)字引申为禁止、不要,也是有道理的。

  1.女人穿上贴身内衣,就不会凸起,好像没有了似的,引申为没有,无。(1)《墨子·非命上》: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说话没有准则,好比在陶轮之上,放立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之分了)。(2)《史记·秦始皇纪》:(禹)身自持筑臿[chā],胫毋毛(大禹亲自拿着筑墙的杵和挖土的锹,因常年劳作小腿上的毛都掉光了)。如,毋柰(无奈),毋类(无幸存者),毋论(无论)。

  2.禁止。(1)《广韵》:毋,止之辞(毋,表示禁止时使用的词)。(2)东汉·王充《论衡·谴告》舜戒禹曰:“毋若丹朱敖。”(舜告诫禹说:“不要像丹朱那样狂妄。”)

  3.否定其后动词的副词,相当于不要,别。(1)《诗经·小雅·鸿雁之什·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勿吝金口寄飞鸿,切莫疏远忘友情)。(2)《仪礼·士相见礼》:若父,则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若是与父亲交谈,目光则可以游动,注视的范围,上不要高过面部,下不要低于腰带)。如,毋须,毋念,毋违。

  4.否定其后动词的副词,相当于不。有解释毋为没有人,实为省略主语。(1)《韩非子·说林下》:君子安可毋敬也(对君子怎么可以不加尊敬呢)?(2)《史记·酷吏列传》: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十二月结束了,郡里没有人敢说话,也无人敢夜晚行走,郊野没有因盗贼引起狗叫的现象)。如,毋庸(不用)。

  5.虚化成发语词。《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您是宁可使人对您说,“您确实养活了我”)。

  三、衍生字

  毋的衍生字只有一个,那就是毐。

  毐,ǎi,上士下毋。士,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毋,女人的贴身内衣。一个有身份的人(士),却与女人的贴身内衣有瓜葛,显然就不是正经人,引申为品行不端的人。

  秦始皇母亲赵姬的男宠叫嫪[lào]毐。这个名字可能是后人给他的恶谥。

赵姬与嫪毐(影视照片)

  四、与毌字关系辨析

  毋与毌是两个不同的字。毌,读作guàn。其甲骨文字形是一根绳穿过一个贝币的孔。后来,为了强调贝,就写作贯。因此,毌字与母字完全没有关系。因此,毌丘与毋姓也不应该有任何关系。

  五、毋姓的起源

  毋字本义是女人的贴身内衣。远古时代有身份的女子才穿贴身内衣。毋姓的主要来源于尹祁(或伊祁)、田、姬、己、姚等都是贵族的姓氏。

  而源自毋楼、毋盐、毋终、毋车等地名的姓氏,则与毋字的引申义“无”有关,即此地没有楼、盐、终、车。

  据文献记载,毋姓的来源有:

  1.源于尹祁姓。传说,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其臣毋句首创打击乐器罄,受到尧的赞赏。其后裔子孙多以先祖名字为氏,称毋句氏,后简为单姓毋氏、句氏。因当时毋与母字形相同,因此,母氏与毋氏同源。毋氏(母氏)族人皆尊奉毋句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姜姓。春秋时期,齐宣公伐卫,夺取毌丘(在今山东菏泽曹县、定陶一带)。此地有人以毌丘为氏的,后来误把毌写作毋,成为毋姓的又一源头。这支毋姓以齐宣公为得姓始祖。

  3.源于己姓。春秋时期,莒国公族有被封在无楼邑(或为毋楼)的,其子孙后代以祖先封邑为氏,称毋氏。有记载称,无楼出自古牟夷国。因无与毋发音一样,或可能无楼曾写作毋楼,因此称毋楼氏,后省为毋氏。

  4.源于姬姓。春秋时期,鲁桓公之孙公孙兹,字毋还,史称兹毋还。其子孙有以先祖的字为氏的,称毋氏。此支毋氏尊兹毋还为始祖。

  5.源于田姓。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赐封其弟于毋仰(今山东泰安东平县东平镇无盐村一带),以祭祀先祖陈胡公,因此赐其胡毋氏。其后人有以胡毋、胡仰为氏的,其中胡毋氏中有的又以毋为氏。这支毋氏以齐宣王田辟疆为始祖。

  6.源于姚姓。战国时期西周国大夫、晋国大夫綦毋张之后綦毋恢(史称綦毋子),有机辩之才,曾与自己的老师、战国时期著名的魏国思想家公孙龙(公孙子秉)争辩,还与齐国稷下学宫有名的学者邹衍辩论“白马非马”之论。其孙子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的,称毋氏。这支毋氏尊綦毋子为始祖。

  7.源于地名。(1)汉朝时期,楚国下邳相毋车伯奇,其后裔有以毋车为氏的,后有简化为单姓毋氏。(2)明朝时期,为平衡国内人口分布,加速经济建设,朝廷举行了数次大规模的迁动。其间,有整村回民迁徙到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母家沟村,或因这是一条没有(毋)人家的沟,遂称毋家沟,后写作母家沟。迁徙至此的回民就以地名为氏,称毋氏或母氏。

  8.源于官职。先秦时期官吏毌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但文献记载不详。后人有把毌将误写作毋将,后有简化为毋氏的。

  9.源于赐姓。新莽时期,有勇士巨毋霸,高一丈(大概2米),会驱使虎豹作战。王莽寻他来对付刘秀大军,并赐姓巨毋氏。其后人有先祖名字为氏的,称毋氏。

  毋姓如今人口约9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455位。

  诗曰:

  毋指女子贴身衣,

  盖住防凸起。

  宁缺毋滥高标准,

  少安毋躁不着急。

  参考文献:

  1.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

  2.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3.《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4.《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5.《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6.《实用甲骨文字典》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7.《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孙永清编著,中国书店,2011年版。

  8.《国学大师》(网络版)。

汉字探源:毋及毋姓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毋,象形字,读作wú。本义女人的贴身内衣。

  一、字形的演变

  商周时代,毋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与母字相同,或许当时的人还没有想出如何用文字表达女子的贴身内衣。到了战国时期,人们突然脑洞大开,就把用来掩盖的贴身内衣和母字结合起来,用一横表示。

毋字的演变

  从现存的楚简和秦简可看出,战国竹简字形变化向后人呈现了当时人们的观念和智慧。毋字的字形比较接近现代字形。毋字,楚简字形比较繁杂,仔细观察还是有母字的影子,而秦简字形则比较简洁明快。楚简和秦简的共同点,都是在母字基础上,把母字的两个点用贯通起来成为一横。篆文根据秦简整理美化。隶书承接秦简字形,楷书写作毋。毋字的读音当是来自“无”,用贴身内衣把掩盖住,使其变得“没有(无)”了。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女子身体就受到约束,发育的胸部不能随便展示给其他人看。随着女性发育成熟,特别是经过怀孕、生子、哺乳,会增大,如果不穿贴身内衣,就会凸出来,会被认为不雅。因此,女子就会穿一种叫做亵[xiè]的贴身衣服,把凸起的包裹起来。人们就把这种贴身内衣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毋。

历代女性贴身内衣的款式变化与名称

  女性贴身内衣的名称,历朝历代都随款式的变化而不同。先秦时期称为亵,汉代称抱腹、心衣,魏晋时期称两当,唐代称诃子,宋代称为抹胸,元代称合欢襟,明代称主腰,清代称兜肚,初期称小马甲,后来称为文胸或者胸罩。

  《说文解字》认为,“毋,止之䛐(词)也。从女、从一。女有奸之者,一禁止之,令勿奸也。”许慎的这个理解是从毋字的引申义来的,不是本义。

  二、引申义

  毋字指围绕和掩盖女人的。亵衣的用处就是为了不让凸显出来,因此就引申为不要、禁止等意思。非本人触动女人贴身内衣(亵),就称作,即侵犯女性的意思。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大夫公父穆伯之妻敬姜,是季康子的从祖叔母。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了,在为她准备小敛所用的衣服时,连亵衣(内衣)也陈列出来了。敬姜说:“妇人不打扮,不敢见公婆。何况现在是外来的客人将要来到,怎么把内衣也陈列在这里呢?”于是下令撤去内衣。(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敬姜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衣何为陈于斯?”命彻之。)

  这个故事说明,女人的内衣不能让外人看到,或者说是禁止让外人看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毋(女人穿着的内衣)字引申为禁止、不要,也是有道理的。

  1.女人穿上贴身内衣,就不会凸起,好像没有了似的,引申为没有,无。(1)《墨子·非命上》: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说话没有准则,好比在陶轮之上,放立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白是非利害之分了)。(2)《史记·秦始皇纪》:(禹)身自持筑臿[chā],胫毋毛(大禹亲自拿着筑墙的杵和挖土的锹,因常年劳作小腿上的毛都掉光了)。如,毋柰(无奈),毋类(无幸存者),毋论(无论)。

  2.禁止。(1)《广韵》:毋,止之辞(毋,表示禁止时使用的词)。(2)东汉·王充《论衡·谴告》舜戒禹曰:“毋若丹朱敖。”(舜告诫禹说:“不要像丹朱那样狂妄。”)

  3.否定其后动词的副词,相当于不要,别。(1)《诗经·小雅·鸿雁之什·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勿吝金口寄飞鸿,切莫疏远忘友情)。(2)《仪礼·士相见礼》:若父,则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若是与父亲交谈,目光则可以游动,注视的范围,上不要高过面部,下不要低于腰带)。如,毋须,毋念,毋违。

  4.否定其后动词的副词,相当于不。有解释毋为没有人,实为省略主语。(1)《韩非子·说林下》:君子安可毋敬也(对君子怎么可以不加尊敬呢)?(2)《史记·酷吏列传》: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十二月结束了,郡里没有人敢说话,也无人敢夜晚行走,郊野没有因盗贼引起狗叫的现象)。如,毋庸(不用)。

  5.虚化成发语词。《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您是宁可使人对您说,“您确实养活了我”)。

  三、衍生字

  毋的衍生字只有一个,那就是毐。

  毐,ǎi,上士下毋。士,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毋,女人的贴身内衣。一个有身份的人(士),却与女人的贴身内衣有瓜葛,显然就不是正经人,引申为品行不端的人。

  秦始皇母亲赵姬的男宠叫嫪[lào]毐。这个名字可能是后人给他的恶谥。

赵姬与嫪毐(影视照片)

  四、与毌字关系辨析

  毋与毌是两个不同的字。毌,读作guàn。其甲骨文字形是一根绳穿过一个贝币的孔。后来,为了强调贝,就写作贯。因此,毌字与母字完全没有关系。因此,毌丘与毋姓也不应该有任何关系。

  五、毋姓的起源

  毋字本义是女人的贴身内衣。远古时代有身份的女子才穿贴身内衣。毋姓的主要来源于尹祁(或伊祁)、田、姬、己、姚等都是贵族的姓氏。

  而源自毋楼、毋盐、毋终、毋车等地名的姓氏,则与毋字的引申义“无”有关,即此地没有楼、盐、终、车。

  据文献记载,毋姓的来源有:

  1.源于尹祁姓。传说,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其臣毋句首创打击乐器罄,受到尧的赞赏。其后裔子孙多以先祖名字为氏,称毋句氏,后简为单姓毋氏、句氏。因当时毋与母字形相同,因此,母氏与毋氏同源。毋氏(母氏)族人皆尊奉毋句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姜姓。春秋时期,齐宣公伐卫,夺取毌丘(在今山东菏泽曹县、定陶一带)。此地有人以毌丘为氏的,后来误把毌写作毋,成为毋姓的又一源头。这支毋姓以齐宣公为得姓始祖。

  3.源于己姓。春秋时期,莒国公族有被封在无楼邑(或为毋楼)的,其子孙后代以祖先封邑为氏,称毋氏。有记载称,无楼出自古牟夷国。因无与毋发音一样,或可能无楼曾写作毋楼,因此称毋楼氏,后省为毋氏。

  4.源于姬姓。春秋时期,鲁桓公之孙公孙兹,字毋还,史称兹毋还。其子孙有以先祖的字为氏的,称毋氏。此支毋氏尊兹毋还为始祖。

  5.源于田姓。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赐封其弟于毋仰(今山东泰安东平县东平镇无盐村一带),以祭祀先祖陈胡公,因此赐其胡毋氏。其后人有以胡毋、胡仰为氏的,其中胡毋氏中有的又以毋为氏。这支毋氏以齐宣王田辟疆为始祖。

  6.源于姚姓。战国时期西周国大夫、晋国大夫綦毋张之后綦毋恢(史称綦毋子),有机辩之才,曾与自己的老师、战国时期著名的魏国思想家公孙龙(公孙子秉)争辩,还与齐国稷下学宫有名的学者邹衍辩论“白马非马”之论。其孙子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的,称毋氏。这支毋氏尊綦毋子为始祖。

  7.源于地名。(1)汉朝时期,楚国下邳相毋车伯奇,其后裔有以毋车为氏的,后有简化为单姓毋氏。(2)明朝时期,为平衡国内人口分布,加速经济建设,朝廷举行了数次大规模的迁动。其间,有整村回民迁徙到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母家沟村,或因这是一条没有(毋)人家的沟,遂称毋家沟,后写作母家沟。迁徙至此的回民就以地名为氏,称毋氏或母氏。

  8.源于官职。先秦时期官吏毌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但文献记载不详。后人有把毌将误写作毋将,后有简化为毋氏的。

  9.源于赐姓。新莽时期,有勇士巨毋霸,高一丈(大概2米),会驱使虎豹作战。王莽寻他来对付刘秀大军,并赐姓巨毋氏。其后人有先祖名字为氏的,称毋氏。

  毋姓如今人口约9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455位。

  诗曰:

  毋指女子贴身衣,

  盖住防凸起。

  宁缺毋滥高标准,

  少安毋躁不着急。

  参考文献:

  1.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

  2.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3.《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4.《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5.《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6.《实用甲骨文字典》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7.《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孙永清编著,中国书店,2011年版。

  8.《国学大师》(网络版)。

姓母很尴尬?其实姓母也能取好听的名字

罕见的母姓

在中国,有姓公的,多源于公字开头的复姓。

在中国,还有姓母的,比较罕见。

母这个姓,据姓氏书籍记载源自胡母复姓。实际上情况可能不止于此,在古代有毋姓,可能会误写为母。还有其他复姓也会简化为母姓。如今天四川母姓较多,在史籍中发现四川尤其是南部县在宋代有复姓母邱的,到明清时期已不见,只剩母姓,极大可能是母邱简化为母了。

复姓母邱

母姓名人

母瑞身,地质学家,著有《中国金矿成矿规律的初步研究》。

母学勇,四川剑阁县人,当代历史学家,著有《剑阁鹤鸣山石刻道教图谱的内涵初论》、《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等。

母国政,辽宁锦西人,当代作家、诗人。著有中短篇小说《他们相聚在初冬》、《小巷里的惆怅》、《青杨掩映的小巷》等。

母国光,辽宁锦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专家。

母国光先生

母秋华,吉林四平人,作物遗传学专家。

母碧芳,四川绵阳人,当代作家。

母姓起名

母这个姓,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尴尬,尤其是不太好取名。实际上有一些人就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取得名字很好呢。

举几个古人的例子:

母恩,四川蓬州人,明朝弘治十二年进士。

母德纯,四川南充人,明朝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大理寺正卿。

母性,广元人,明朝嘉靖四年举人。

母择邻,剑州人,明朝万历十年举人。

最后这个母择邻,名字起得很好,引用了孟母三迁,择邻而处的典故。

孟母择邻而处

看完小编的介绍,你是不是对母这个姓有了更多的认识呢?还觉得姓母尴尬吗?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