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尊主明王 后土夫人(尊主明王)

发布时间:2024-04-15 14:38:21作者:气宇轩昂来源:用户分享

尊主明王 后土夫人(尊主明王)

本文目录一览:

莆田:家园记忆·华亭篇丨西湖:古庙·古街·古桥

保水庙全景

莆田华亭镇西有个地方叫西湖,西湖并不是一个湖的名字,而是一个村的名字。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不是真的有那么一个美丽的湖,但这里的确有两处古庙、一条古街和一座古桥,依稀地勾勒着如烟往事。

保水庙庙匾

从村口进来,不久就可以看见第一处古庙——保水庙。保水庙坐东向西,是一座两进三开间的砖石结构的庙宇,始建于何时不得而知。走近保水庙,迎面便可见红底黑字的“保水庙”三字庙匾和大门对联“遨游帝阙昭保水,宋室勲崇就台山”。从对联推测似乎始建于宋代,但从庙匾款识推测,至少在清代嘉庆戊辰年桂月(1808年9月)是有过一次重建。宋代有可能是始建年代,清代可能是重建年代;乡间庙宇常常是几经兴废,而现存庙宇则是上个世纪末重建的。庙的正对面还修建了新戏台。

保水庙庙堂内

走进庙堂内,这里奉祀着田公元帅和杨公太师,还悬挂“威灵显赫”和“风流三境”两块匾额,据说这个保水庙是确保三境(西湖、后山、园头)平安的。老百姓说,这里虽然地势较低,但就算是村里低洼之处都被淹了,这里却从来没有被水淹过,或许这就是“保水庙”的来历吧。

新显社

第二处古庙称“新显社”,到了那里才发现这是2009年重修的,只有一对方形雕花柱础系前代之物。此外,从前代留存的史料亦可知“新显社”的点滴旧事。新显社始建于明朝中叶,村民希望“建社求安”,于是西湖、后山、园头组成“通家村'自发在西湖村的“后社园”始建社宇,即“三合一”新显社。

新显社柱础

雍正辛亥年(1731),三社分立,各自建社。“新显社”奉祀司马圣王、尊主明王和后土夫人。其中,尊主明王神像头戴都督帽。关于这都督帽,坊间流传着一个传说。明末,村里有个读书人屡试不中,落魄之时,醉卧溪畔,梦见神灵,佑其高中。梦醒之后,前往社中,祈求神佑,苦学三年,高中榜首,官拜都督,声名鹊起,便在村中修建了都督府。1958年,都督府老化废弃,为报神恩,村中决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为社中主祀神尊主明王戴上都督帽,除了感谢神恩,更是要勉励后人刻苦勤奋,勇攀高峰。

西湖古街遗存

西湖古街位于村中一条小弄堂里。说是古街,其实今天只剩下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古街入口处残存着一块宽1.8米的门檻,门槛的两端还留着一对安装安装门轴的圆洞。想象着这里曾经有一道进入古街的大门,步入“门内”,便是一条20余米长的青石小巷,铺路的青石块大小不一,由山上就地取材而来,已经磨得溜圆,可以想见这里当年的繁荣。两侧的民居如今破旧不堪,很难让人联系起曾经热闹的街市。

西湖桥桥面石条

从古街原路折回,沿今天村中的主干村道向西走过几十米左右,再向南穿过一片农田,便可寻到西湖桥(当地又名尼姑桥)遗踪。老辈的村民们口耳相传这座古桥5墩6孔,曾是是一条通衢大道。造访者的来临敲醒了沉睡的石桥。只见6孔桥如今仅剩3孔,南北走向,桥面桥墩皆采用青石建造。每孔残存的桥面石条3-4条,共遗存11条石条,每条石条7-8米,全部是整石,虽不是十分规整,但基本属于长方体。遗存最长的石条长约8.8米,宽0.55米,高0.33米。桥墩总宽3.16米,基座由大块垫石四面环抱,增强坚固性。有村民说,目前西湖桥遗址南侧的西湖溪(发源于埔柳的草山头酒池寨,经五云、隆兴和埔头的西山、柳园在西湖与走马亭交界出口处汇入木兰溪,当地人叫西湖溪仔底)原来是从这座桥下穿过,但后来由于北侧泥沙冲积,河流逐渐向南改道,古桥便废弃了。

西湖桥桥墩

从西湖古桥折返离开西湖村时,回眸古桥,它已经恢复了平静;路过古街,探头望见小巷里黝亮溜圆的青石,想说再见不忍启齿;瞥见古庙的屋顶,古老的传说再次回响。

西湖古街

《今日城厢》新媒体平台出品

莆田:家园记忆·华亭篇丨西湖:古庙·古街·古桥

保水庙全景

莆田华亭镇西有个地方叫西湖,西湖并不是一个湖的名字,而是一个村的名字。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不是真的有那么一个美丽的湖,但这里的确有两处古庙、一条古街和一座古桥,依稀地勾勒着如烟往事。

保水庙庙匾

从村口进来,不久就可以看见第一处古庙——保水庙。保水庙坐东向西,是一座两进三开间的砖石结构的庙宇,始建于何时不得而知。走近保水庙,迎面便可见红底黑字的“保水庙”三字庙匾和大门对联“遨游帝阙昭保水,宋室勲崇就台山”。从对联推测似乎始建于宋代,但从庙匾款识推测,至少在清代嘉庆戊辰年桂月(1808年9月)是有过一次重建。宋代有可能是始建年代,清代可能是重建年代;乡间庙宇常常是几经兴废,而现存庙宇则是上个世纪末重建的。庙的正对面还修建了新戏台。

保水庙庙堂内

走进庙堂内,这里奉祀着田公元帅和杨公太师,还悬挂“威灵显赫”和“风流三境”两块匾额,据说这个保水庙是确保三境(西湖、后山、园头)平安的。老百姓说,这里虽然地势较低,但就算是村里低洼之处都被淹了,这里却从来没有被水淹过,或许这就是“保水庙”的来历吧。

新显社

第二处古庙称“新显社”,到了那里才发现这是2009年重修的,只有一对方形雕花柱础系前代之物。此外,从前代留存的史料亦可知“新显社”的点滴旧事。新显社始建于明朝中叶,村民希望“建社求安”,于是西湖、后山、园头组成“通家村'自发在西湖村的“后社园”始建社宇,即“三合一”新显社。

新显社柱础

雍正辛亥年(1731),三社分立,各自建社。“新显社”奉祀司马圣王、尊主明王和后土夫人。其中,尊主明王神像头戴都督帽。关于这都督帽,坊间流传着一个传说。明末,村里有个读书人屡试不中,落魄之时,醉卧溪畔,梦见神灵,佑其高中。梦醒之后,前往社中,祈求神佑,苦学三年,高中榜首,官拜都督,声名鹊起,便在村中修建了都督府。1958年,都督府老化废弃,为报神恩,村中决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为社中主祀神尊主明王戴上都督帽,除了感谢神恩,更是要勉励后人刻苦勤奋,勇攀高峰。

西湖古街遗存

西湖古街位于村中一条小弄堂里。说是古街,其实今天只剩下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古街入口处残存着一块宽1.8米的门檻,门槛的两端还留着一对安装安装门轴的圆洞。想象着这里曾经有一道进入古街的大门,步入“门内”,便是一条20余米长的青石小巷,铺路的青石块大小不一,由山上就地取材而来,已经磨得溜圆,可以想见这里当年的繁荣。两侧的民居如今破旧不堪,很难让人联系起曾经热闹的街市。

西湖桥桥面石条

从古街原路折回,沿今天村中的主干村道向西走过几十米左右,再向南穿过一片农田,便可寻到西湖桥(当地又名尼姑桥)遗踪。老辈的村民们口耳相传这座古桥5墩6孔,曾是是一条通衢大道。造访者的来临敲醒了沉睡的石桥。只见6孔桥如今仅剩3孔,南北走向,桥面桥墩皆采用青石建造。每孔残存的桥面石条3-4条,共遗存11条石条,每条石条7-8米,全部是整石,虽不是十分规整,但基本属于长方体。遗存最长的石条长约8.8米,宽0.55米,高0.33米。桥墩总宽3.16米,基座由大块垫石四面环抱,增强坚固性。有村民说,目前西湖桥遗址南侧的西湖溪(发源于埔柳的草山头酒池寨,经五云、隆兴和埔头的西山、柳园在西湖与走马亭交界出口处汇入木兰溪,当地人叫西湖溪仔底)原来是从这座桥下穿过,但后来由于北侧泥沙冲积,河流逐渐向南改道,古桥便废弃了。

西湖桥桥墩

从西湖古桥折返离开西湖村时,回眸古桥,它已经恢复了平静;路过古街,探头望见小巷里黝亮溜圆的青石,想说再见不忍启齿;瞥见古庙的屋顶,古老的传说再次回响。

西湖古街

《今日城厢》新媒体平台出品

莆田:家园记忆·华亭篇丨西湖:古庙·古街·古桥

保水庙全景

莆田华亭镇西有个地方叫西湖,西湖并不是一个湖的名字,而是一个村的名字。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不是真的有那么一个美丽的湖,但这里的确有两处古庙、一条古街和一座古桥,依稀地勾勒着如烟往事。

保水庙庙匾

从村口进来,不久就可以看见第一处古庙——保水庙。保水庙坐东向西,是一座两进三开间的砖石结构的庙宇,始建于何时不得而知。走近保水庙,迎面便可见红底黑字的“保水庙”三字庙匾和大门对联“遨游帝阙昭保水,宋室勲崇就台山”。从对联推测似乎始建于宋代,但从庙匾款识推测,至少在清代嘉庆戊辰年桂月(1808年9月)是有过一次重建。宋代有可能是始建年代,清代可能是重建年代;乡间庙宇常常是几经兴废,而现存庙宇则是上个世纪末重建的。庙的正对面还修建了新戏台。

保水庙庙堂内

走进庙堂内,这里奉祀着田公元帅和杨公太师,还悬挂“威灵显赫”和“风流三境”两块匾额,据说这个保水庙是确保三境(西湖、后山、园头)平安的。老百姓说,这里虽然地势较低,但就算是村里低洼之处都被淹了,这里却从来没有被水淹过,或许这就是“保水庙”的来历吧。

新显社

第二处古庙称“新显社”,到了那里才发现这是2009年重修的,只有一对方形雕花柱础系前代之物。此外,从前代留存的史料亦可知“新显社”的点滴旧事。新显社始建于明朝中叶,村民希望“建社求安”,于是西湖、后山、园头组成“通家村'自发在西湖村的“后社园”始建社宇,即“三合一”新显社。

新显社柱础

雍正辛亥年(1731),三社分立,各自建社。“新显社”奉祀司马圣王、尊主明王和后土夫人。其中,尊主明王神像头戴都督帽。关于这都督帽,坊间流传着一个传说。明末,村里有个读书人屡试不中,落魄之时,醉卧溪畔,梦见神灵,佑其高中。梦醒之后,前往社中,祈求神佑,苦学三年,高中榜首,官拜都督,声名鹊起,便在村中修建了都督府。1958年,都督府老化废弃,为报神恩,村中决定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为社中主祀神尊主明王戴上都督帽,除了感谢神恩,更是要勉励后人刻苦勤奋,勇攀高峰。

西湖古街遗存

西湖古街位于村中一条小弄堂里。说是古街,其实今天只剩下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古街入口处残存着一块宽1.8米的门檻,门槛的两端还留着一对安装安装门轴的圆洞。想象着这里曾经有一道进入古街的大门,步入“门内”,便是一条20余米长的青石小巷,铺路的青石块大小不一,由山上就地取材而来,已经磨得溜圆,可以想见这里当年的繁荣。两侧的民居如今破旧不堪,很难让人联系起曾经热闹的街市。

西湖桥桥面石条

从古街原路折回,沿今天村中的主干村道向西走过几十米左右,再向南穿过一片农田,便可寻到西湖桥(当地又名尼姑桥)遗踪。老辈的村民们口耳相传这座古桥5墩6孔,曾是是一条通衢大道。造访者的来临敲醒了沉睡的石桥。只见6孔桥如今仅剩3孔,南北走向,桥面桥墩皆采用青石建造。每孔残存的桥面石条3-4条,共遗存11条石条,每条石条7-8米,全部是整石,虽不是十分规整,但基本属于长方体。遗存最长的石条长约8.8米,宽0.55米,高0.33米。桥墩总宽3.16米,基座由大块垫石四面环抱,增强坚固性。有村民说,目前西湖桥遗址南侧的西湖溪(发源于埔柳的草山头酒池寨,经五云、隆兴和埔头的西山、柳园在西湖与走马亭交界出口处汇入木兰溪,当地人叫西湖溪仔底)原来是从这座桥下穿过,但后来由于北侧泥沙冲积,河流逐渐向南改道,古桥便废弃了。

西湖桥桥墩

从西湖古桥折返离开西湖村时,回眸古桥,它已经恢复了平静;路过古街,探头望见小巷里黝亮溜圆的青石,想说再见不忍启齿;瞥见古庙的屋顶,古老的传说再次回响。

西湖古街

《今日城厢》新媒体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