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卢思立的木雕艺术 卢思立大师

发布时间:2024-04-14 19:09:24作者:谁为谁伤来源:互联网

卢思立的木雕艺术 卢思立大师

本文目录一览:

自然型木雕第一人——木雕大师卢思立的艺术人生

《大地》,在压扁、浓缩的夸张手法下,弥勒佛与大地连为一脉,大胆的构图布局,却又合情合理。

为艺术而生

1943年,卢思立出生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福建泉州,这里家家户户、大街小巷、寺院宫观,随处可见各类木雕,数量之多、工艺之精,令人不由啧啧称奇。家乡的大戏台边,“装糕人”面塑也是一道迷人风景。他自幼耳濡目染,加上天赋异禀,尚在泉州溪亭小学读书时,就创作了不少雕塑作品,连续三年被选拔赴海外参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拓荒牛》,设计新颖,线条简约,苍劲有力,展现 “拓荒牛”开拓进取、勇猛拼搏的精神。

1958年,他被保送至泉州工艺美术学校木雕专业,除了潜心钻研理论知识,还经常到市雕刻厂勤学苦练,拜在尤芳安、黄再来等木雕老艺人门下,长年累月地和木头、斧头、凿子、刻刀等打交道,练就了扎实的木雕技艺。1960年毕业,他正式来到市工艺厂木雕车间工作,这在当时是一个既辛苦又挣钱少的行当,但他乐此不疲。作为车间创作设计、技术骨干,他于1965年经厂里推荐选派,赴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雕塑进修班学习,恰逢中央美院的周荷生、孙家钵两位老师主讲素描技巧、雕塑原理、美学理论等,他顿生醍醐灌顶之感,专业素养突飞猛进。年底,他回到原厂,任创作组组长,负责全厂的木雕产品设计。“”开始后,大部分传统题材被禁止,企业一度陷入停产危机。他审时度势,决心以讴歌英雄人物为创作方向,首件相关作品龙眼木雕《我是一个兵》应运而生,且深受市场欢迎。从此,他带领职工积极研制新作,订单越来越多,尤其是木雕《白求恩》,一经上市,好评如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厂子的起死回生。

《弘一法师》,法师驻杖而立,给人以祥和,安定感觉,巴西花梨色泽温润,光亮,暗喻法师的磊落胸怀。

“”结束后,卢思立迎来了新的人生发展契机。1979年,他的“自然型木雕”《钟馗》荣获全国工艺美展一等奖,轰动一时。《美术》、《人民画报》、《人民中国》等各大报刊、杂志争相报道他的“自然型木雕”理念。在很多人眼里,民间工匠算不得美术家、艺术家,但他和他的作品却刊登在了业界最权威的《美术》杂志上,这对于大家重新体认工匠的社会地位,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受命担任市雕刻厂技术副厂长,《诗成泣鬼神》、《悟》、《铁拐李》等一系列木雕佳作相继问世,其中自然型龙眼木雕《悟》,成为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活动中唯一一件荣获一等奖的木雕作品,在运刀与材料处理、高浮雕和圆雕结合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抽象意蕴丰富,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含蓄美。此外,他还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创的仿真彩木雕工艺技术,大量出口创汇,科技成果被国家轻工业部及省、市多次表彰。1987年、1996年,他先后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家轻工业部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6年获得“第三届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荣誉称号。

《诗成泣鬼神》,立体的空间感十分强烈,诗圣的浩然正气和傲世风骨在洗练的表现手法下,活灵活现。

从事木雕艺术50余年,卢思立艰苦奋斗、精益求精,除了以上代表作外,还创作有《大地》、《皆大欢喜》、《同根生》、《万世师表》、《梦的艺术》、《天问》、《我佛慈悲》、《童趣》、《翻身农奴把歌唱》、《羲之爱鹅》等诸多不同题材、不同材质、不同规格的木雕精品,深受业界好评、藏家追捧,其中《大地》、《同根生》、《万世师表》被选送参加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华艺术·国家大师珍品系列荟展”,《大地》荣获特别金奖。2011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盛世天工——中国木雕艺术展”中,《大地》、《皆大欢喜》双双荣获特别金奖⋯⋯以上已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但他的成就远远不止这些。泉州天后宫妈祖娘娘塑像、泉州南少林十八罗汉群像、千年古刹龙山寺龙柱、泉州府文庙孔子塑像等等,也都是他的杰作。

《大吉羊》,运用传统手法,表现出丰富的装饰性,在写实的基础上,做了艺术的夸张,形象生动且富有灵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城市雕塑和陶瓷、象牙雕刻方面同样才华过人。1989年,他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研究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的身份,设计、塑成了泉州市标志性城雕“鲤鱼化龙”。这座高13.8米、宽10米的巨型石雕,由121块花岗岩铆榫焊接而成,鲤鱼、蛟龙、水浪、云彩等形象相得益彰,一派鱼跃龙腾的繁荣气象,其规模、工艺、技术难度均令人惊叹,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石刻球体城雕。除此,“97香港回归”、“世纪和平”、“世纪之光”、“返珠”、“李贽”等城雕作品,也将闽南深厚的文化底蕴、蓬勃的时代风采表现得恰到好处。有人说,卢思立是泉州的风景,因为他的作品比比皆是,将这座城市装扮得分外美丽。《》、《日月同辉》、《骅骝得路》、《弥勒迎福》、《单刀赴会》、《福报如意》等则是他的陶瓷、象牙作品,件件玲珑剔透、引人入胜。木雕艺术家出身的卢思立,这一次次极具挑战性的华丽“越界”,早已成为国内雕塑界的美谈。

《四海为家》,眼睛微眯,嘴角上扬,背着行囊,线条流畅,纹理清晰,以简饰繁,朴而不俭,华而不奢。

寥寥数刀,活木生香

卢思立的木雕创作,以人物为主要题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高妙的理念、精湛的技艺,得众多评家赞曰,“寥寥数刀,活木生香”。例如,龙眼木雕《梦的艺术》,取材自一块宛若人脑的木头,略施几刀便得以成形,那保有虬结、裂纹的木块,此时俨然一颗装满奇思妙想的大脑,代表着梦开始的地方。樟木雕《天问》中,迂回曲折的木头纹理、参差不齐的天然树洞依稀可见,无须精雕细刻,便将一位长者身着儒衣、振臂高呼的场面表现得栩栩如生。巴西花梨木雕《弘一法师》,看似随意的用刀,足以让这位“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静”的得道高僧如在眼前。红豆杉木雕《钟馗》,以天然木料稍加雕饰而成,将一位长髯高扬、正义凛然的“镇宅圣君”刻画得形神毕肖。黄杨木雕《诗成泣鬼神》,以“诗圣”杜甫为歌咏对象,只见他神情凝重、若有所思,仿佛从大唐山河中穿越而来,带着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沉郁顿挫的沧桑诗句。柏木雕《童趣》,以一块天然象形木,辅以画龙点睛之技,塑造出一个小孩正在试穿大人衣服的童真场面,妙趣横生。龙眼木雕《羞》,受一根酷似人体的树段启发,仅在头部、腰部用了两刀,便赋予了木头以生命,一位千娇百媚的惠安少女呼之欲出。花梨木雕《同根生》,充分发掘了材料的形式美,以一位泉州惠安女和一位台湾高山族姑娘深情相拥为情节,表现了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宏大主题,不愧为天赋灵感、妙手偶得之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单刀赴会》,以天然木料稍加雕饰而成,将一位长髯高扬、正义凛然的“镇宅圣君”刻画得形神毕肖。

“寥寥数刀,活木生香”,体现出一种“自然型木雕”的理念。卢思立首创的“自然型木雕法”备受瞩目。在他看来,做木雕离不开木头和刀法,“根据木头的纹理规律、形体特征、色泽变化,想象它原来在大自然中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再来因势利导地用刀,使其原始美更好地展现出来,这就是自然型木雕”。换句话说,面对一块木头,应当先立意,再动刀。这其实是要求作者读懂木头,从木头自身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创新思维,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从而在脑海中浮现出与原木最为形似、神似的综合意象、作品雏形,再以这个意象、雏形为创作主题和方向,投入相应的思想感情巧妙用刀,不断完善,直至满意。如此一来,寥寥数刀,作品既保留了原木的固有特征,又兼备了艺术加工特性,给人一种浑然天成、别出心裁的美。

《虎》,用娴熟的刀法技巧弱化了老虎的强势,刻画虎微微一笑的神态,展现了百兽之王宽容、和谐的另一面。

传承,要顺其自然

  除专注雕刻外,传承是卢思立一直关注的,但并不勉强后人跟随脚步。“对家人朋友都是顺其自然的态度,勉强是走不远的。小儿子现在也是在做这个,他自己想做,是好的。想我教,就来找我,只是他怕我批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随他。”

  徒弟从1965年到现在,带了无数批,成材的也不少。现今还在带的是在艺术馆旁的作坊里学习的11个徒弟。“带完这批,就不再收了。现在的人,学了一些就会骄傲,真正沉下心学习的太少了。还是多些时间专注创作吧。”

《十八罗汉》,海南黄花梨十八罗汉是卢大师艺术生涯中材质最好、创意最强的一套作品。

作家简介

卢思立(1943—)

1943年,福建泉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被称为“中国自然型木雕第一人”。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2016年获得“第三届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荣誉称号。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自然型木雕领航者

人物名片

卢思立

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亚太工艺美术大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卢思立艺术馆馆长

卢思立展示其木雕作品《大地》

泉州商城广场《鲤鱼化龙》、泉州府文庙《孔子塑像》、泉州西湖公园李贽造像、泉州《香港回归纪念》雕塑、南平武夷山市城雕《万里茶道》……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以木雕艺术名扬中国雕艺界,以城市雕塑为广大市民所熟悉,成功跨界,他还在泉州天后宫、承天寺和少林禅寺等名胜古刹留下众多作品。

卢思立从事雕塑艺术半个多世纪,他的作品造型独特,雕工精湛,不仅继承了传统技艺,而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其首创的“自然型”木雕,更是领航中国木雕艺术,成为当代中国雕塑界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之一,被媒体称为“中国木雕界的领航者”。

艺洽自然 成就大美雕艺

艺洽自然,意趣天成。卢思立的雕刻艺术得到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和业界的好评。卢思立大师60多年来致力于木雕的研究和创作,他的创作艺术表现在他的传统木雕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形成独特的雕刻技艺和神韵。

如今,虽已年过八旬,但对自然型木雕探索从未止步。数十年来,他几乎天天风雨无阻到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工作室研究、创作木雕艺术,常常到深夜才回家。

“自然型是在原来木雕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发挥,以抽象和变形为主,让木材原有的肌理和造型更加完美地展示出来。”卢思立说,作为一位木雕艺术家,一定要读懂木头,在创作自然型木雕时,思考的过程往往比创作过程还长,假如立意不对,一刀下去就会将独一无二的材料给破坏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卢思立在雕刻艺术世界里自由翱翔,为罗丹这句话找到最好的注脚。他独创的自然型木雕,在注重原材料的材质美、自然美、形态美、肌理美的基础上,借鉴现代艺术的抽象手法,运用最简洁的雕塑语言,寥寥几刀,准确地表现各种人物的性格和神态。他的环境艺术雕塑遵循东方审美和艺术造型观念,夸张、寓意和注意整体气势,以形写神,神韵为上,追求写意性,全面展示闽南传统木雕精髓和现代艺术魅力。

在艺术上,卢思立擅长人物题材,创作了无数优秀作品,广受好评。早在1978年,他创作的黄杨木雕《钟馗》荣获中国工艺美术优秀设计一等奖;1984年,其龙眼木雕《悟》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1988年,其黄杨木雕《铁拐李》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2010年,其作品《大地》获上海世博会“中华木雕展”特别金奖;其作品《天问》和《羞》在2014世界工艺文化节分别荣获“世界手工艺原创金奖”和“设计特等奖”,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受到全球雕塑界的瞩目。

“越界”雕塑 打造城市名片

位于泉州商城广场的《鲤鱼化龙》是卢思立城市雕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迄今最大的石雕球体城市雕塑。国内最具专业权威的《雕塑》杂志曾以这件作品为封面全版发表,获得雕塑界同仁的一致好评。

“当时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就有意将中国优秀传统雕艺手法运用到现代城市雕塑中,浮雕、线雕、影雕、镂空雕等艺术都得到很好的展示。整座城雕的5条昂首腾飞盘绕的蛟龙造型和动态都不一样,与鲤鱼、水浪和云彩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从各个角度都能感受到这座城雕的神韵。”卢思立回忆说,整个球体由121块花岗石榫接拼成,其石雕工艺的规模和技术难度堪称国内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1月,卢思立师徒新作《万里茶道》雕塑揭牌仪式在南平武夷山市举行。雕塑《万里茶道》作为武夷山市城雕,见证“中蒙俄茶叶之路”的新发展,备受各界瞩目。当年,前来参加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的各沿线城市代表在主题雕塑广场前手牵手合影,共叙合作发展之谊。该作品,远观整体,似一艘风帆为茶叶形的多桅商船,正鼓满浩荡季风,驾驭着洪波,昂然远征。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起,卢思立的艺术才华就不局限于木雕。1988年受市文管会委托,他为泉州天后宫设计塑造妈祖塑像,至今泉州城内几乎处处有他的作品,城雕作品遍布泉州城。“城市公共雕塑集中体现了雕刻综合艺术,不仅是对雕刻者技艺的考验,更要体现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卢思立说,在创作李贽造像时,把雕塑形象定位在“深沉思考的思想家”,李贽作为我国杰出的思想家,精神世界的展示是一大难题,后来在面部表情和天庭部位作了特别处理,让人一下子将视觉焦点聚在这里。

2018年年底,卢思立携手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王国权打造城雕作品《远航》,在泉州开发区迎宾路旁登场,成为泉州南大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创作时充分融入了泉州海丝文化,立足泉州,放眼世界,通过地球、风帆、浪花等元素,体现爱拼敢赢的时代精神。”卢思立说。

□记者 陈智勇 文/图

责任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