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意下如何能对领导说吗 意下如何的下一句怎么回答

发布时间:2024-04-14 15:37:58作者:及時行樂来源:网友分享

意下如何能对领导说吗 意下如何的下一句怎么回答

本文目录一览:

黄维兵团被围,蒋氏问幕僚:我想空投特种弹,意下如何?

作者:铁锤杰克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1948年12月2日,孤军冒进的黄维兵团,被我军包围在安徽宿县西南及双堆集周边地区。

同一天,一个身着将官制服的军官走进南京总统府。他叫汪逢栗,是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高材生,也是蒋军军政部化学兵司的司长。这已经是他这些天第三次走进这座“白宫”了。

蒋氏之所以如此频繁地召见他,目的只有一个——使用“特种弹”解救深陷重围的黄维兵团。对蒋氏来说,10天前黄百韬兵团的惨败仍历历在目,他无法承受再失去黄维兵团了。

在3名副官的带领下,汪逢栗与交通部长俞大维二人,一道走进了蒋氏的办公室。

一见面,蒋氏便开了腔:“今天叫你们来,不必拘束,只为商量一件事。我想空投特种弹,为黄维兵团解围。二位意下如何?”

听闻此话,汪逢栗知道蒋氏说的特种弹就是毒气弹,他站了起来,答道:“这个非常规武器,是特种武器,效果有限不说,还十分不人道。抗战时期,有不少同胞就是亡于日寇化武之手,我们也曾向国联提出控告,反对使用化武。如今使用这种东西,势必会引起内外反对……”

汪的话音未落,蒋氏突然暴怒,用脏话打断了汪。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他打了个手势,让汪继续说完。

阻止蒋氏使用毒气弹的俞大维(1897-1993)

华野血战碾庄,全歼黄百韬兵团

汪停了一会,继续说:“如今我们库存的7500枚毒气弹,有一半属催泪性毒剂,另一半属糜烂性毒剂,性能不理想的同时,数量也有些少。淮海偌大的战场,使用毒气弹恐怕难以奏效。敌军作战勇猛,芥子气这种毒剂属后效毒气,当他们发现中毒时,战斗往往已经结束了。再说,这批都是前任兵工署署长俞大维所制,不知是否有效……”

一听这话,蒋氏问道:“谁造的?”

俞大维当即站了出来。

蒋氏将笔记本放入马褂口袋,干咳两声后说:“你们提到的这三个理由,一不人道,违反国际法;二数量少,使用困难;三性能不良。依我看,这都是借口!我怕你们在敌军那边都有些沾亲带故的人,用毒气弹不好交代,是吧?现在告诉你们,用不用得着,回去都必须给我准备!”

说完这话,蒋氏缓和了语气:“我不怀疑诸位的信仰,但我们不能只想自己,惦记家人,要敢于大义灭亲,才算精忠报国!汪逢栗,你没事汇报就可以走了,听候安排!”

汪出来时,已是华灯初上。

尽管有汪、俞等诸多高级将领的共谏,但蒋氏并未放弃使用化学武器的念头。他用飞机给黄维兵团空投了一批毒气弹,而黄维则将大部分给了杨伯涛的18军,另一部分发给了第10军。

即便有毒气撑腰,黄维兵团仍难逃覆灭

包围双堆集时,作战形势图

12月5日晚,我军各部发起总攻。

次日下午4时30分,我军猛烈的炮声,拉开了双堆集战役的序幕。陈赓指挥东集团攻击李围子,在4纵10、11旅的通力合作下,仅用1个半小时便将守敌14军10师一网打尽。

陈锡联也指挥西集团攻克东、西马围子、周庄等蒋军阵地。而王近山指挥的南集团华野7纵拿下了黄维兵团主力18军118师据守的大王庄阵地。

大王庄失守后,黄维、胡琏二人均认为18军阵地不能再破,否则军心难稳。在黄的命令下,18军军长杨伯涛乘夜调动兵力,动员118师、11师一部,自拂晓起便拼命杀向大王庄。

双方激战至黄昏,负责进攻的11师33团被我全歼,仅存的寥寥数十人,跟着个重伤的孙姓团长逃回双堆集。而杨伯涛则将18军的所有后勤人员都集合起来,发好武器,戴上防毒面具,在己方炮兵的毒雾支援下,又向我军实施反扑。

面对突如其来的毒气弹,华野7纵58、60团的战士们丝毫没有防备。激战中,阵地险些被敌夺下。幸亏有6纵46团的及时增援,才使大王庄转危为安。

战至晚8时,中野6纵与华野7纵已逼近了敌军主阵地——尖古堆。大王庄一战,也是双堆集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战。驻守小王庄的蒋军85军23师的一个团在隐蔽部里看完了整场厮杀后,便在当夜向华野7纵缴枪投降。

大王庄一战结束后,遍地狼藉

向着双堆集开进的华野部队

12月14日,总前委下达攻击黄维兵团核心工事的命令,中野6纵的“襄阳营”——17旅49团1营与华野3纵的“洛阳营”——23团1营一举拿下马庄,全歼蒋军第10军114师54团(即所谓“威武团”)。至此,黄维兵团总部直接暴露在了南集团的枪口下。

与此同时,王近山指挥的中野6纵也已夺下尖谷堆外围阵地。扼守尖谷堆这个制高点的,是18军118师354团,该团前两任团长都因战败自杀,士气低迷。而身为18军军长的杨伯涛,就在几百米外的战壕里,用望远镜观望着尖谷堆上的血战。眼见354团在我军潮水般的攻击波下露出败相,他急忙让参谋传令:“打特种弹!”

几声沉闷的声响后,“特种弹”在尖谷堆西南的华野7纵各部队中爆炸。许多人倒在了地上,鼻涕、眼泪一齐涌了出来,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着。只要哪里传出喊杀声,带有强烈刺鼻气味的“特种弹”就会炸响哪里。

得知蒋军使用化学武器,陈士榘立刻上报给了。当即指示:寻找蒋军遗尸上的防毒面具给战士配备上,没有防毒面具的,就用水、尿弄湿毛巾、布匹,捂住口鼻。

这一策略果然有效,部队照办后,蒋军的毒气弹效果不大。12月15日下午,黄维电告蒋氏,准备全线突围。然而,蒋氏却命他再守一夜,天亮后即派飞机投掷“特种弹”支援。

然而,我军的攻势势如破竹,风卷残云,已屏障皆失的黄维兵团根本难以招架。黄维下令部队自黄昏起开始突围,自己却与胡琏乘着坦克逃跑。

然而,黄维的坦克没开多久便因发动机故障遭我军包围。而胡琏的坦克则朝着西南逃去,没了油,这位日后的“金门王”找了辆牛车,不顾粪臭渡过涡河,逃到了蚌埠。

得知总司令逃跑,蒋军顿时乱作一团,作鸟兽散。18军军长杨伯涛试图投河自杀,没承想河水不及胸口,被我军战士捞了上来,做了俘虏。其余的蒋军一票将校纷纷举手投降,12万精兵就此全灭。

18军军长杨伯涛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如何委婉给领导提建议(建议收藏)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诚然,许多苦口的良药是利于病的,许多逆耳的忠言是利于行的。但是,人们在生病时会勉强地吃苦口良药,但对逆耳忠言却总是能躲则躲,不愿意虚心接受。那么,如何委婉给领导提建议呢?

问题出在忠言上吗?非也。问题出在了表达忠言的方式上。很多时候,表达忠言用顺耳的方式,往往更容易让听者接受。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会:要想与某人的关系更进一步,除了一般的关怀和赞美外,还要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善意的忠告,因为这样往往更能赢得对方的信任。职场里,在和领导的沟通方面,这一点同样适用。因此,恰当的忠告也是拉近你和领导距离的一剂良方。

王松是一家投资公司的项目部经理,业务能力强,胆大心细。在世纪交替的那一波网络狂潮中,形形的人拿着形形的投资书来和老板谈。当时互联网热潮甚嚣尘上,老板被这些天方夜谭般的盈利模式搞得热血沸腾,决定投巨资搞一个“全球华人网上陵墓”,发一把死人财。王松经过仔细分析和调查,认为这个项目涉及到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要想改变绝非易事,所以他就据理力争,极力反对这个项目,搞得老板很不高兴。这时,摆在王松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纵容”老板,让公司承担巨大的风险;要么阻止老板,让老板对自己不满甚至砸掉自己的饭碗。他深思熟虑后,终于选择了后者,但他没有在公司股东大会上公开反对,而是单独和老板推心置腹地长谈,给他分析市场,并且表示自己可以承担一切后果,包括引咎辞职。他的“死谏”引起了老板的思考和斟酌,决定先观望一下。果然不久他们就听到消息,另外一家投资该项目的公司血本无归。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凡吃过中药的人都有一个体会,中药虽然能够标本兼治,但多半是苦涩难喝的。因为中药都是“大杂烩汤”,甜、酸、辛、辣、苦、涩,可谓味味俱全,其味多半是不好的,而最突出的就是苦、涩。可以说几乎很少有不苦的中药。以此类推,忠告的话则会让人听起来难以接受了,甚至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得到相反的结果。因此,如何恰当地向领导提出自己的忠告,可真是一门大学问。

古人在上谏帝王时,大多采用“顺言”,极少有人敢“逆龙鳞”的。邹忌让齐威王开心地采纳建议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一点。

故事是这样的。邹忌身高8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信不过妻子的话,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认为自己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思考了这件事后,他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廷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所以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到的蒙蔽已经非常厉害了。”

邹忌在劝谏齐威王时,从身边的一些小事谈起,先用“顺耳”之言,引起齐威王的兴趣,接着旁征博引,将事情牵引到国家大事上来议论,使齐威王听后感到心悦诚服,从而采纳了他的建议。向领导提出忠告,有什么恰当的方式呢?在此列举几条,以供大家参考:

(1)要诚心诚意。当你对领导提出忠告时,你要从领导的立场出发,从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真诚地去关心他。否则一旦领导发现你并不是为了关心他,而是为了达到你个人的某种目的,他心里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你心存戒备。

(2)要注意措辞。如果你掌握了事实真相和领导的心理,这个时候你就该拿出勇气来提出忠告,指出领导的错误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正办法。当然,提出忠告时要把握分寸,不能用一些感彩太强烈的词句,否则就会伤害领导的自尊心。

(3)要注意场合。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领导尤甚。既然你要忠告他,那么你的话就必然会涉及到他的短处,因此,千万别当众提出来,要知道被当众揭短是一件很难堪的事。别说是领导了,就算是一般人,如果被当众忠告一番,他也只会认为你并非善意,而是想让他当众出丑。因此,一定要选择私下里提出来。

亲爱的朋友们感谢耐心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吗,有的请关注,转发,留言哦,老板下达的任务,说每天涨粉5000以上就给小编加工资100块哦。

吴其尧︱再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理解

拙文《“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理解及英译》在《上海书评》(2023年10月12日)上发表后,在读者中引发了一些争议,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文学史常识告诉我们:在中国古代的韵文中,“词”这个品种是比较不容易懂的。苏轼的词常被视为不守绳墨,所谓“曲中缚不住”,因此后人对苏词在措辞、句式和意义上的解释有所不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四川省眉山市,苏东坡雕塑。

大多数读者留言对郑骞先生和吕正惠先生的解释提出异议,认为“多情”不应指苏轼的前妻王弗,而是作者的自嘲,整句话还是应该按照倒装句“应笑我多情”来理解。近读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岳麓书社,1989年版,276页)一书,发现叶先生也不同意郑骞先生的解释,而她的解释是:“故国,呼应词题,应指赤壁,是三国时的孙吴,指如果周瑜的魂魄来游故国。……我以为故国说的是吴;神游说的是周瑜的魂魄‘故国神游’。我今天凭吊你周公瑾,假如周公瑾死而有知,回到你当年的赤壁来。多情应笑,不一定是自己的妻子,才对自己多情。多情,是说周瑜如果有情的话,他就会笑,笑我苏东坡。……说的是神游赤壁的周瑜,他应该也多情,笑我苏轼早生华发。而且我今天被迁谪到黄州来了。”照叶先生的理解,“多情”者应该是周瑜。翻译成英文时,主语就是周公瑾了:Laugh at me the General might: Your hair has turned white.需要说明的是,诚如有读者指出的那样,拙文最后提供的英译是不合适的,主要是对“早生华发”一句理解不当。周瑜在赤壁之战后不久即去世了,年仅三十六岁。苏轼十九岁娶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王弗去世时二十九岁,次年父亲苏洵去世,守完父丧后即碰到王安石变法,因反对变法一直外放任官,四十四岁遭逢乌台诗案,一年后被贬黄州,政治前途极为黯淡,早生华发。东坡此时与“雄姿英发”时的周瑜相比,对自身的处境自然不免感慨系之了。如果说“多情人”的妻子嘲笑他“Younger than Zhou Gongjin, your hair has turned gray earlier”就显得不合逻辑了。

除了对“多情”有不同的理解外,对“故国神游”里的“故国”也有不同的解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唐宋词选》里也是把“故国”解释为“古战场赤壁”,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和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也都把“故国神游”解释为“神游于故国(三国)的战地”。吕正惠先生认为,这样解释太勉强:“东坡不正站在赤壁旧地吗?而如果把‘故国神游’解释成‘神游’于几百年前的赤壁战场,‘遥想当年’,如果再加上‘故国神游’,不嫌词费吗?更何况,当古书说‘神游某某’时,一般是指不同于现在所在之地的另一个地方,当然可以指空间上的异地,如可以指久远时间之外的另一个空间,也可以指一个想象的空间;但,似乎并不用来指现在这个空间。”所以,吕先生觉得“故国”指“古赤壁战场”在训诂上“实在难以接受”。于是,他做了这样的解释:故国神游:做梦回到家乡。多情:多情人,指已去世、葬在家乡的妻子(吕正惠:《第二个经典时代:重估唐宋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78-79页)。我本人更倾向于同意吕先生的解读。

最近我关注了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蔡国强教授讨论古诗词的公众号“老道雅谭”,蔡教授谈到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断句问题,他认为这几句词还可读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他采用了著名词学家吴世昌先生的说法: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一句,论调“了”字当属下句,论意亦当属下句。“了”解作“全”,如“了不知南北”(参见吴世昌《词林新话》,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150页)。蔡教授认为,依照《念奴娇》词牌,这几句词的句式应该“六、四、五”,即六字、四字、五字才是符合格律要求的,是我们后人断句错了。这里的“了”当解作“全”“全然”“整个”之意,《汉语大词典》对“了”字的解释是“极其、非常”。为了说明“了”字的这一用法并非孤例,吴先生举了唐代诗人韩偓《官柳》诗中“幸当玉辇经过处,了怕金风浩荡时”两句。蔡教授认为“了”作副词,是唐宋人的习语。辛弃疾大约填有二十首《念奴娇》词,其中四首用苏东坡韵,分别为:“堪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憔悴何处芳枝,十郎手种,看明年花发”,“自是不日同舟,平戎破虏,岂由言轻发”,除第一首外,其余都只能是六、四、五句式。吴世昌先生还提供了一个更有力的证据,元代萨都剌的一首《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其同位三句是:“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既然是“次东坡韵”,自然得依照东坡原词的格式。其实,提出苏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如此断句的最早并非吴世昌先生,清代学者张宗橚在所辑的《词林纪事》中就嘲笑过那些以“了雄姿英发”断句的人:“如村学究说书,不顾上下诗意联络,可一喷饭也。”

清雍正帝书《念奴娇·赤壁怀古》(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诚然,我们如果翻一翻《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就会发现:不是所有的《念奴娇》词在下阕这几句都是按照“六、四、五”句式填词的,比如朱敦儒的一首“老来应免多情,还因风景好,愁肠重结”,还有叶梦得的一首“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恨,长歌时发”,可见像东坡所押的韵那样,《念奴娇》也可以是“六、五、四”句式,并不算出格。我平时只是对古诗词感兴趣而已,并没有深入研究,因在英美文学课上不时要做点比较之故,对古诗词的英译有所关注。所论必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Unit 2 Section B 要点归纳

一、介词of常用来表示无生命的东西的所属关系,意为“……的”。

二、next

1.作形容词,意为“下一个(的);接下来(的)”,在句中作定语,修饰名词。

2.作名词,意为“(下一个)”。

三、当句子以here开头且主语为名词时,该句常用倒装语序,即“Here+谓语动词+主语(名词)”。在该结构中,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形式应与其后主语的单复数保持一致。

同步练习:

1.--Here_______ two rulers for you,Tina.

--Thank you !

A.are B.is C.am D.be

2.A dog is in the photo.The name _____ the dog is Doudou.

A.at B C.of D.on

3.Here are two nice jackets.The first one is red and the ____ one is blue.

A.middle B.fine C.good D.next

一重的意的偏旁?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