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农历“二月二”,也叫龙头节、龙抬头节等,作为传统节日,它的许多习俗都与“龙”有关。
比如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去理发,叫做“剃龙头”,图个吉利,至于饮食,春饼或煎饼称“龙鳞饼”,面条叫“龙须面”。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孟令法告诉中新网记者,“龙抬头”是个以观察天象变化为基础性的民俗节日,自古以来都被视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龙抬头”为何定在“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挑菜节、春龙节、龙头节等名字。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二月二”早于“龙抬头”出现。
就现有汉文典籍文献来看,作为节日的“二月二”,与唐德宗贞元五年正月设“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有一定关联。不过,人们出于对赏春的需要,中和节迅速为“二月二”融合。
“龙抬头”何以被用于解释“二月二”?有个说法是,此日恰在惊蛰与春分两个节气之间,而其天文现象则是“角宿”初升,东方苍龙逐渐露出真容,俗即“龙抬头”。
总体来看,“二月二,龙抬头”的形成既有中唐新兴节日的影响,亦有春季节气的久远积淀,还有人们对叠数(双数)易识易记及其文化传统的认识。
有哪些吉祥寓意?
“龙抬头”是“二月二”的又一称谓,其吉祥寓意是伴随天象和气候变化,以及相应的节俗活动而来的。就前者而言,因东方苍龙第一宿的“角宿”初升,其期在惊蛰和春分间,意味着龙将担负行云布雨之责,并由此引动万物复苏,农耕顺利以兆丰年。
自中唐以来,“龙抬头”之日人们不仅会出门踏青,还会在此时挑采野菜,《秦中岁时记》中记载:“(长安)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
晚唐及之后的“龙抬头”,又在挑采野菜的同时被赋予“迎富”“送穷”的美好寓意。北宋时,出现一种名为“迎富贵果子”的食物,人们以吃这种食物来祈福迎富。
“龙抬头”的“龙”指什么?
有观点认为,“龙抬头”具有一定的自然崇拜性,但这里的“龙”并不是平常所说的“龙生九子”的龙。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天象,发现二十八宿之东方七宿所构成苍龙的第一宿——角宿,在惊蛰和春分间逐渐从地平线升起,认为此时东方苍龙开始觉醒,即将担负起行云布雨,助力谷物生长的责任。
自古以来,“龙抬头”都被视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星宿之龙的形象化创造,也逐渐同民间信俗中的“龙”或“龙王”相融。
节日习俗有哪些?
“二月二”的主要习俗中,很多活动本身就跟农耕生产生活有一定联系。
“龙抬头”所在的“二月二”,又被认为是福德正神即社神,俗称土地神的生日,故在民间有“二月二,拜村社;龙抬头,祈丰收;八月二,祭村堂;龙收尾,送龙归”之说。
其实,社神祭祀自宋代以来就多放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戊,五行属土),一般也在二月二前后,为了便于记忆或祭祀,人们自宋以降便把社祭活动合并于“二月二,龙抬头”之日。
因此,龙抬头所在的二月二成了祭祀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重要日子,故“二月二”也就有了“土地诞”或“社日节”的称谓。在龙抬头日,人们祭祀社神多会请戏助兴。
在北方地区,有“引田龙”“围粮囤”等习俗。人们认为,“二月二,龙抬头”时节,位出惊蛰之期,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而农业病虫害自此开始增多,因而希望借龙之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此即俗谓“引龙伏虫”。
“二月二”为何要理发?
当“龙抬头”之日到来之时,人们不仅祭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会将自己同“重新升起”的东方苍龙加以类比,以期“从头开始”,焕然一新。
在民间,人们常把此时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寓意保佑孩童健康成长,日后能出人头地;成年人在该日理发,则有辞旧迎新,祈求好运,希望新的一年顺心如意之意涵。
“二月二,龙抬头”彰显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自然天象。正月里的禁忌繁多,正好借“理发”打破这些禁忌,以全新的面貌、抖擞的精神步入春耕,则是人们此时最迫切的努力方向。
为何这些习俗带有“龙”字?
“龙抬头”的各种习俗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人们对龙的崇拜。在“龙抬头”的历时性发展和共时性传播中,“龙”的所指和能指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逐渐演变成对一切“龙”的崇拜。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龙这种神秘动物展现出强烈的崇拜心理,“龙抬头”是春耕时节的重要节点,故在此日把不同祭祀行为冠以“龙”名,也就成为普遍做法。
比如“龙抬头”“放龙灯”之俗,意在为龙照明引路,借此表达人们的美好期盼。总之,这些同“龙抬头”之“龙”有机结合的民俗活动,反映了中国悠久的龙崇拜,以及中国人民丰富的创造力。
有啥特色饮食?
“龙抬头”之日的特色饮食多种多样,流传着很多饮食谚语或俗语。如“二月二吃水饺,百病惧龙体外跑”“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等。
在广大的华北地区,有“二月二,吃龙食”之说,即把该日所吃食物以“龙”命名,如春饼或煎饼称“龙鳞饼”;面条叫“龙须面”。这两种食物在《燕京岁时记》中即有记载。此外,还把水饺称“龙耳”;馄饨或桂圆叫“龙眼”;云吞面为“龙戏珠”等等。
徐州地区有“二月二,炒料豆”的习俗。此处的“料豆”有两种,一是用沙土干炒黄豆,豆熟即可食用;一种是把炒熟的黄豆倒入熬好的白糖浆中继续熬制成块。这种食物土语称“蝎子爪”。给小孩食用,传说可免除蛇虫鼠蚁等“五毒”侵害。
节日主题有哪些?
“龙抬头”的节日主题有一个历时性发展过程,但核心所指一直没有离开农业生产和龙形象崇拜。具体而言,“龙抬头”的节日主题大体可归纳为两个一脉相承的部分。
第一个,即从最初的天象观测及其形象化解读,到祈求农业生产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第二个是从祭龙拜社后的踏青挑菜到驱虫保健、祈福迎富。
孟令法认为,“龙抬头”寄托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基于自然规律的社会建设和人文创造,不仅是中国相对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 上官云)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龙抬头"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春耕节"。大家知道这个节目的由来以及它有哪些寓意吗?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通过剃龙头、舞龙、祭拜龙神等习俗来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这些"龙"到底象征着什么?
·首先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龙抬头"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万物复苏。在古代人们以星象观测来预测气象,而龙作为气象中的主要掌控者,被赋予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其次从农耕文明的角度来看,"龙抬头"意味着农时的到来。在古代农民们依靠农耕为生,对农时的关注尤为重要。而龙抬头这一天是民间习俗中最具神圣的节日之一,因为它预示着雨水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补充剂。在这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祭祀土地神和龙王。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献上酒肉、水果等贡品,祈求来年的大丰收。
"龙抬头"又有哪些习俗禁忌?
·首先在当天不要随意打碎东西,因为据说这天是龙的神秘时刻,如果打碎东西会让龙不高兴从而带来不好的兆头。
·其次人们在今天理发俗称"剃龙头",预示着消除一切灾难新气象的开始。
·最后在食用"龙抬头"特色的食物时,不要把筷子插入饭中,因为这样做会被认为是对龙的不敬,从而带来不好的运气。
总之"龙抬头"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了解和传承这些习俗和禁忌,不仅是对农耕文明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中新网河南新闻3月11日电 (记者 韩章云)“二月二,龙抬头。”3月11日是中国农历二月初二,人们祭龙祈福、理发“剃龙头”,以多种多样的活动庆祝这一天。那么历史上的“二月二”是什么样的?古人怎样仪式感满满地过“二月二”?记者就此采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波。
图为河南许昌灵井镇村民制作舞龙道具。(资料图) 韩章云 摄
“二月二”由来已久
杨波向记者表示,一般认为,“二月二,龙抬头”的传统节日礼俗,实际上与天时、物候、季节的周期性转换密不可分,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春季祭祀也密切相关。
“作为中国民间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隋唐时期农历二月二日已成为一个固定日期,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龙抬头节、社日节等。”杨波表示,这一时期北方和南方的活动内容稍有侧重:北方以龙抬头节为主,南方以社日为主。
例如,隋唐时期“二月二”的节俗活动形式,以春游踏青、挑菜采菜、迎富祈福等活动为主。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诗人韩琮在《二月二日游洛源》诗中写道:“旧苑新晴草似苔,人还香在踏青回。”
杨波表示,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岁纪篇》:“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
“总之,无论是唐人文学作品中关于‘二月二’节俗活动的描写,还是其他文献材料中关于‘龙抬头’的记载,其中祭祀龙神或土地神、祈求家人幸福安康是始终不变的主题,寄托着古代先民们最朴素、最自然、最接地气的美好愿望。”杨波说。
“二月二”与龙有何关系?
在中国人心目中,“二月二”是个吉利的日子,那么这一天为何与龙有关?杨波介绍说,此时已进入春季,“春雨贵如油”,古人认为龙主水,所谓“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春天雨水增多,对于农耕是好事,所以与宋代以前“二月二”主要以春游踏青、挑菜采菜、迎富祈福等传统形式不同,元明清以后,“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逐渐深入人心,全国各地出现了种种以崇龙、媚龙、祀龙等为代表的“龙主题”活动。
在中国古代,“二月二”这一天,一些地方有引龙祈雨、摊煎饼贴符、以灶灰(或草木灰)围屋子、打扫卫生、炒玉米或者炒黄豆、忌做针线等习俗。“这些习俗的主要内容是配合惊蛰、‘雷始发声’的时序季节,在春耕节祭土地爷,意思是在引龙祈雨的同时,以灶灰、煎饼等驱除害虫,最终实现风调雨顺。”杨波表示。
现在,普通人过“二月二”的“仪式”,就是一早去理发店排队理发“剃龙头”。“二月二”为何要理发?杨波认为,“剃龙头”的习俗或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都剃头,讨个好彩头。”取谐音双关之意,意思是当天理发能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预示着新的一年有一个好的开始。
“跟古代非常隆重或相对严肃的庆祝仪式稍有不同,今天这些仍在流行的庆祝‘二月二’的俗谚俗语和日常做法,听起来脍炙人口,说起来朗朗上口。”杨波表示,“二月二”呈现出的不仅仅是满满的仪式感,更是一代代中国人烙在骨子里的对中华农耕文明精髓的认识、体悟、传承与纪念。(完)
开 篇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
龙都要流一次鼻血……
呃,不是……是抬一次头……
所谓“龙抬头”,
当然不是如字面上所说真的有龙会抬头,
而是指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
俗称“青龙节”的传统节日。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
所以,
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
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节日形成
&与天象有关
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
俗称“二十八宿”,
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
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
代表龙角的角宿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
约一个钟头后,
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
接近子夜时分,
龙爪氐宿也出现了,
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
之后,
每天的“龙抬头”日期,
均约提前一点,
经过一个多月时间,
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
&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
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
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
地表水资源短缺,
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
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
因此,
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
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
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
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
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与节气相关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
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
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
所以,
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
“青龙节”又称“春耕节”
据说,
这一天如果龙还没有醒的话,
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原因~
来源 |知天气
中国气象科普
微信公众号:qxkpw2014
新浪微博:@中国气象科普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