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刘傅氏是什么来历 刘傅杰

发布时间:2024-04-13 01:30:50作者:误到人间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奇特的复姓“刘傅”(刘付)姓氏的由来

“刘傅”姓氏是由“刘”姓和“傅”姓的合姓,欲究其源,得从明孝宗弘治元年翰林院庶吉士傅腾霄说起。

据刘傅氏族谱记载,明孝宗弘治元年翰林院庶吉士讳腾霄,号云衢,共生六子,长子傅鹏、次子傅鸾(号鸣凤,即刘傅氏始祖也),三子傅鹍、四子傅鹫、五子傅鸈、六子傅成。原籍福建省汀洲府上杭县珠玑巷大城垌村。

明孝宗弘治元年(即1488年),广东都堂韩榜招新民开拓疆土。傅鸾素有远志,意欲择地发展,遂请当道发给文凭,偕妻杜氏、胞弟傅鸈,离乡就道,南迁广东。然担心路途遥远,三人孤单,便邀盟兄刘荣夫妇作伴。途中杜氏生下一子,取名丽川,字万金。

傅鸾一行五人风餐露宿,到达广东韶州府翁源县蓝青铺时,傅鸾不幸病逝。此时幼子呱呱待哺,尚在怀抱之中,招民之地又远在西南,一行前途未卜。杜氏刚强果断,毅然将傅鸾骸骨火化,盛于小瓶,随身携带,同夫弟傅鸈、盟兄刘荣夫妇继续前行。众人不辞困苦,艰难跋涉,终于到达广东石城山底(今广东廉江市石角镇山圹美村)。杜氏携子万金卜居于山圹美村,刘荣夫妇则在附近的竹山村筑舍定居。

傅鸈笃信青鸟术,喜爱堪典,好览山水,觅得今化州市平定镇陆传岭,见其山川秀丽,形胜极佳,便决意筑居于此。傅鸈原拟携嫂侄迁居一处,然杜氏则以播迁甫定,家宅、夫坟俱安于山底,不愿搬迁。过了两年,傅鸈见寡嫂无意迁居,便独自迁居陆传岭,另谋发展。

傅鸈迁出后,杜氏与子万金更相为命,勤俭持家,日子倒也安定,但杜氏积劳成疾,不久病逝。傅鸈闻讣奔丧,殡敛尽礼。葬嫂后,他见侄子万金孤苦无依,本想携侄归家亲自抚养,然兄、嫂坟茔均在山底,无人祭扫,不忍离舍,且寡嫂在生之日置有田土家业,弃之可惜,侄子不宜远徒。如若不携侄抚养,侄子年幼,叔侄天各一方,势难兼顾,如之奈何?适逢盟兄刘荣夫妇未有子嗣,傅鸈便将幼侄万金托其抚养。刘荣夫妇念及盟谊,毅然受托,千辛万苦,将傅万金抚养成人。傅万金长大成人后,不忘刘荣夫妇抚育之恩,遂以一身承桃两姓,名为傅刘万金。

傅刘万金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不负众望,少年便学业有成。明弘治末年,傅刘万金上府应试,报考时将姓名写作“傅刘万金”,考官大惑不解,询其原委。傅刘万金说明缘由,考官说:“生身不如养身大,生身父母虽生了你,然而他们早逝,无法尽父母之责,是你刘姓父母将你抚养成人,供你读书长志,所以养身父姓应在生身父姓之上。”傅刘万金点头称是,当即将姓氏“傅刘”改为“刘傅”。从此刘傅复姓延续至今,后裔尊傅鸾为刘傅氏始迁祖,刘傅万金为刘傅氏开姓始祖。后来,不知从什么年代起,人们把刘傅写成“刘付”,此乃未知“傅”字原意所误。近代,有部分迁居外地的刘傅姓氏族人,去掉“傅”改姓为“刘”姓,其实他们本姓“刘傅”。

悠悠五百余年,刘傅氏繁衍生息,至今有六、七万之众,聚居地主要在广东的廉江、化州,其次在广西的陆川、博白、防城、钦州,海南的儋州,还散居于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江苏、湖南、北京、上海等省市,此外,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各国都有“刘傅”族人的居业。

公元二0一二年十月记。

刘傅宗祠始建于公元17世纪,最初由五世祖刘傅玉梅公(名鼎,号玉梅,明天启丁卯科文举人。)选址于广东省廉江市石角镇山腰村委山腰村榕树头,其西边有二世祖丽川公祠,东边有为纪念刘荣公养育之恩的恩祖祠。1945年至1949年间,刘傅宗祠曾是粤桂边境革命游击队的活动中心。因此,刘傅宗祠于1987年12月1日被廉江县(市)人民政府列为廉江县(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傅宗亲文化节暨奖学活动

“禾了节”上,廉江石角镇这一粤桂边老区里的农民,欢天喜地庆丰收

每年农历十月廿八日,是粤桂边老区山底方圆几十里的村庄的传统节日——禾了节。这一天,当天农民家家户户亲朋好友云集,

开塘捉鱼、宰猪杀鸡、做糍粑供奉土地神,出门在外的家人与外嫁女都要归家团圆,跳傩舞、演傩戏,比过年还隆重、还要热闹……

据悉,这一传统节日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每年此日,当地的农民们都以各种庆祝活动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今年的禾了节,广东省廉江市石角镇山底老区专门邀请了广州日报记者前往参加,和老区群众一起欢度并见证了这一喜庆的节日。

山底地区属粤西廉江市石角镇一块飞地,位于北纬21.55度,东经110.13度,共有山腰、榕树、田头3个行政村,有刘傅、刘、胡、陈、罗、李、唐等姓,大部分为刘傅姓人,号称天下刘傅出山底,人口15029人,面积50多平方公里。

禾了节的盛宴,除了美酒佳肴外,更多的是传统糕点小吃。石角山底的禾了节,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制作糍粑,方式十分独特,风味堪称一绝。

当地村干部介绍,要做出上好的“糍粑”,一是要精选上好的糯米,然后再用山茶子壳灰(黄豆壳灰、芝麻杆灰等都是较好的材料)滤得的灰水(即碱水)浸泡透,约要四五个小时的浸泡。二是要把沥干水的糯米煮熟成棕黄色的糯米饭。三是要趁热把糯米饭倒入特制的木槽(或石槽)里,用木杵反复将其舂捣烂成泥浆状,越烂越绵越匀越好,越柔越有韧性。现在也有机器进行加工,但没有手工舂捣捶打的好吃。四是要用手将舂烂的糯米浆揉搓,捏成小团或饼状似的坨坨籺,这就是糍粑籺了。粘上糖等甜(近年来发展出了咸味的)佐料就可以食用。

据廉江市石角镇委书记宣明介绍,石角镇委镇政府为好好“打造”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已整理相关资料上报文化和旅游部门,申请加入非遗名录,争取将“禾了节”“打糍粑”等民俗活动,列入国家非遗目录进行保护和开发,并通过开展红色旅游,助力老区乡村振兴。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关家玉

通讯员:李伟、李黄河、罗章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关家玉

通讯员:李伟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