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打谷子是几月 打谷子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4-13 20:23:33作者:趾高气扬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斗米之间尽是沧桑,聊聊打谷机的前世今生

打谷机,历尽沧桑的前世今生……!华夏五千年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

追忆乡村农耕生活,我见证了用洗衣棒锤谷的原始方式,也经历了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倍感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劳动强度减轻,生活逐渐富裕。一部打谷机,在历史长河中,历尽沧桑的前世今生。

一部打谷机,见证了农业的发展。(图源:红网时刻)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几岁时见过生产队大集体的劳动场面,尤其是简易的农作方式仍记忆犹新。

那时候,农民收割稻子后,由男子汉打捆担回集体即生产队禾场,然后由村子里的妇女将稻把有序地摊开凉晒,至中午再去翻晒,下午出工就由妇女队长领队,带着村子里的妇女用洗衣锤锤晒干的禾把,达到脱粒的目的,那是最原始的脱粒工具。人在地上蹲久了,腰酸背痛,新手使用木锤,不少人手心会起水泡,严重的还会起血泡,使用木棒锤锤久了的人,就没有了水泡或血泡,但手指头上会长出厚厚的手指肉茧,当时的农耕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劳动者的智慧不可低估,不久就有人想出了办法,用一根竹把,将竹把蔸用烧红的火钳烫个洞,或将竹把蔸根部用篾刀一分为二破开,削去竹把蔸另一端破开的竹边,用炉火烫软后掰成圆状,栓一根横向的短木杠,木杠偏右向的边再栓上几个竹条编成的竹板枝,人即可站着用能转动的竹条拍打禾把,人的劳动强度明显减弱,这样的转动竹把锤又叫打连场。

及时采收稻子,光靠锤谷脱粒打连场不行,双抢或秋收得抓季节,很是费事,事后还得担回生产队禾场,还期望有好天气。若是阴天或下雨,来不及及时脱粒,稻谷与稻草堆在一起,极易“发烧”,这样稻谷就会霉烂变质,那就惹下了烦。于是,就又有人想出了能打谷的扮桶。扮桶就是当地木工制作的如箱子一样形状的敞口木桶工具,紧靠人干活的一边斜放着一块固定的木栓条状的棍子,农民用镰刀割稻谷后,直接将禾把举过头顶提起往斜木条上摔,乡里人俗称扮,盛装稻谷的木器具就叫扮桶。这是粗壮男劳力干的活,妇女只在一边抱禾把,递给男人们使劲摔,为防稻粒溅飞浪费,一般木桶的三方都围着篾席遮着,一般男人摔上个把小时,头上就滚豆粒大的汗珠子。一般廋小的男人扮了几下,因身体吃不消,就会败下阵来……

攻关研制的革新脚踏打谷机。(图源:红网时刻)

1972年,湖南省农业厅为了解决收割后的快速收稻子,成立了农业革新小组,这项革新任务交给了岳阳市所在地的新开公社附近的某兵工厂,要求五月份必须拿出方案、样品,制造出打谷机,并在“七一”吃新粮之前投入使用。当时某兵工厂的攻关小组深入附近的新开、郭镇乡等多村走访,又进行了多次田间临募试验,将原来的扮捅上面加固防溅粒的遮板,靠扮捅的扮谷处两边各装上了一副铁支架,左右两边按上了能滚动的大小两个齿轮盘,中间支着能脱粒的短曲铁线嵌在木滚筒上,用脚踏板的形式驱动两边的齿轮盘,人用脚蹬踏板驱使齿轮带动转动盘脱粒滚筒达到脱粒的目的。

当这样的打谷机一投入双抢,立马就得到了生产队的认可,一台打谷机由两个正劳力站在打谷机踏板上,一只脚踏一根横向的踏板,打谷机飞速转动自如,脱粒效益轻快,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两个正劳力,配上三四个小学生(指抱禾把的),一天能收稻谷3亩多。

后来,各生产大队用上电后,又在打谷机上的另一边按装上了电动机或柴油机,电动机或柴油机驱动的打谷机,打谷机的效益更高,一天能收割稻谷十多亩。不足之处是电动机增加了打谷机的重量,抬不动,装拆费时间,加之电动机电缆因当时质量问题,经常出现电缆线破损的现象,漏电不安全。而柴油机笨重,不便抬动,分田到户后,几乎都放弃了这样的打谷机。相反,脚踏板打谷机简单,适用被沿用下来。

那时候,通常一个自然屋场的生产队有四台以上这样的脚踏打谷机。后来,分田到户后,这样的脚踏打谷机一直沿用。

电动脱粒机。(图源:红网时刻)

电动脱粒机是一台形似风车大小的多功能转动轴机械,脱粒、筛粒,一部到位,但它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地坪上使用,不能顺意入农田,亦是当时双抢、秋收稻谷打谷机的一种额外工具的补充。农业毕竟是抓季节性的,农忙耽误不得,当遇到成天阴雨绵绵的时候,又得急于翻耕农田,农民只能将割好的禾把捆好担回家,摊在仓库室里,或仓库走廊处,再伺机贪空去脱粒。如果双抢、秋收期间天气晴好,脱粒机派不上用场,就被闲置在一边。

使用脱粒机这是短暂且大场面的劳动,得请专业的电工现场指挥,生产队男女劳动力都得上,脱粒机的速度飞快,递禾把、塞进机窗口、扬草丝都得有专人各就其位,天气也得挑时间,一般是选上晴好的晚上,整个生活产队劳力倾巢出动,村子里的男女劳力全部投入,一个晚上那怕是通霄也要将担回来的稻谷全部完成脱粒,丝毫马虎不得。到手的稻粮就会因脱粒还及时霉烂变质,那时候,饥肠辘辘的日子,到手的粮食绝对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否则就会饿肚子。

现代化的农业收割机。(图源:红网时刻)

收割机适用山区农田收谷是近几年的事。

近几年,农民打工成了一种家庭收入的主要生活来源,年轻人外出打工,能种上田的几乎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老年人。乡村为顺应农村出现的现状,国家对农业极为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集中大户承包经营生产,大部分农民不再参与农业生产,还能拿上自己田地向外发包的租赁收入。这样,既加大了大户对农业的投入又减少了因年老体弱甚至无人耕种稻田出现的抛荒。农民大户也乘势而上,加大了添置了大型农业收割机设备的力度,为新型现代化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有了新型适用的农业现代化收割机,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正在我们周围发生改变。

打谷子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我家每年种的稻子都是晚熟品种,总是大部分人家都收完进了仓,我们家才开始收割。遇上好的天气还好,如果天气不好,就会把人忙死。

天气预报说后面的几天将会一轮强降雨,所以今天急急忙忙的,终于收完了。刚好今天是白露,白露一到,青黄不论。意思是说,白露节一到,不管它青的黄的都可以收了,收获的时候到了。

今天我没下田,但也把我忙的团团转。早上送娃上学后赶回来给田里干活的人做早饭,吃过早饭就上街买菜,然后开始做中午饭。炸的、焖的、炒的、拌的、炖的,样样都有。因为打谷子是个辛苦的活,再加上今天天热三十三度,更是老火。所以弄了些菜,人家要喝两杯。

公公婆婆前几天去换了两三个活,再加上我从市场上叫了三个卖力气的,一共有七八个人。我在厨房忙活,闲暇之余还要上楼顶晒谷子。傍晚又去接儿子回家,然后收谷子。因为明天可能会下雨,为了保险一点,我们把所有的谷子全部收到屋里。

今天太累人了,转过来转过去,把我的脚板心都走痛了。这不是个好差事,所以现在种田的人越来越少。本来想让娃娃们也来体验一下劳动的辛苦,让他们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可惜今天星期五,他们回家天都黑了。往年打谷子,只要有机会,我就会让姐弟俩到田地帮忙割谷子。

打谷子这活不是一个人就能干的事,公公说,种不动了明年就不种了。

谷子收完了,我心里也了了一件事,要不然老挂着这件事。管它怎样,收回来了心也就安了。

回家“打谷子”,顺带拍照

每年这个时候就是老家打谷子的时候,如果有时间会选择回去和亲人团聚,顺带打谷子、拍照。

老家虽然是农村但非常漂亮,在光线好的条件下拍照,拍出来的照片完全不用后期,直出就很好看。特别是光线透过树林形成的光束效果十分漂亮,拍出来非常很好看。

▲快门:1/8秒 光圈:14 ISO:200

▲快门:1/50秒 光圈:f/10 ISO:200

本来想拍点大家打谷子的照片的,但是一整天都在帮忙打谷子没时间拍;只有清晨时分拍几张田间地头的照片,暖色的光线照射到田间地头金灿灿的非常漂亮。

清晨时分最适合拍摄,暖色调的光线照射到大地上,再加上农村清晨的雾气,画面被渲染得十分漂亮。

▲快门:1/800秒 光圈:f/5.6 ISO:250

▲快门:1/125秒 光圈:f/8 ISO:250

▲快门:1/250秒 光圈:f/8 ISO:200

▲快门:1/200秒 光圈:f/5 ISO:100

回到农村当然要爬到山顶拍照,日出/日落时分的山间很漂亮,除了直接拍摄太阳的光芒外,还可以利用山顶上的草做前景来衬托日出/日落。

▲快门:1/1250秒 光圈:f/8 ISO:200

▲快门:1/100秒 光圈:f/2.8 ISO:400

总结:最开始工作那几年都是过年才回趟老家,回去一次待几天就走,不知不觉老家的春、夏、秋是什么样子都快忘了。所以这两年只要有时间就会回老家,一是回家看看亲人,二是想多看看老家,用相机把老家的景色记录下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工作,老家就剩下一些老人坚守,不知道过了我们这一代谁还会回到农村,趁着亲人还在、村子还在多回家看看。

谷子加工成小米的机械设备 小米碾米机成套设备 谷子加工机器介绍

谷子加工成小米的机械设备组成及工艺介绍

谷子加工成小米的机械设备组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清选机:用于去除杂质和不良谷粒,保证谷子的纯净度和质量。

磨米机:将谷子破碎成小颗粒,制成小米。

色选机:用于去除小米中的杂质和不良颗粒,提高小米的纯度和质量。

烘干机:将小米烘干至适当的水分含量,以便贮存和加工。

谷子加工成小米的工艺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清选:将谷子放入清选机中,去除杂质和不良颗粒。

浸泡:将清洗干净的谷子浸泡在水中,使其吸水膨胀,以便后续加工。

磨米:将浸泡好的谷子送入磨米机中,破碎成小颗粒,制成小米。

挑选:将制成的小米送入挑选机中,去除其中的杂质和不良颗粒。

烘干:将挑选好的小米放入烘干机中,将其烘干至适当的水分含量,以便贮存和加工。

包装:将烘干好的小米进行包装,以便出售和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谷子加工成小米的工艺流程可能因地区和习惯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具体流程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谷子加工成小米的机械设备价格多少钱一套?

谷子加工成小米的机械设备的价格取决于设备的品牌、型号、配置和生产能力等因素,价格在1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不等。一般而言,中型的全自动小米加工设备的价格会比小型组合式小米加工设备价格更高,因为中型设备通常具有更大的生产能力和更高的性能,能够满足更高的生产需求。#小米加工成套设备#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河南中瑞粮油机械

乡土散文:打米那些事儿

过去打米那些事儿

近日,妻子买了些糯米,叫我去打米厂碎成糯米粉。

一走进现代化的打米厂,看到那些庞大的剥米碎粉机械,心里却不由得想起以前挑担谷子走村穿巷到蛮远的地方去打米的事来。

在往年打米确实是件辛苦事。听老人们讲,最先为了把谷子变成米,叔婶伯娘们常到广成他家的臼屋里去“舂”米。“舂米”虽然谈不上什么工艺,过程也并不复杂,但却是个挺累人的力气活,非三四个身强体壮的中年妇女不可。一口臼,用一块大整石慢慢凿成。它形同一只巨大的石酒盅,臼口的直径一般不少于70到80公分。一只大的石臼,一般要四个人才能抬得动它。臼内凿有络纹,臼的身子须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片贴平(那时候没有瓷砖这东西),以便于清扫。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一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安了铁牙,“碓”肚中部有支撑翘动的横杆,就像玩杂技似的“翘翘板”中间支撑那玩意儿,“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儿,当用力踩“碓”尾部并向其深坑内用力的时候,那“碓”头就猛抬起来,采“碓”尾的人们脚一缓缓抬起,那“碓”头就砸向臼内的稻谷,舂下去。几个回合,那谷粒谷壳开始脱落,此时,旁边就有一个人手拿小小的长扫帚迅速将臼周围的谷子扫进臼内,以此类推,周而复始,直到舂完带去的稻谷全部变为白米为止。

为了把谷子变成白米,七十年代前时期,我们村西边一个叫耐石塘的田中间有个碾米厂,是邻近村落双桥、外枧等好几个村子村民碾米的地方,碾米厂的东边是一条两米宽两米深的沟渠,打开一扇闸门,水冲下来推动水车转动,碾米厂内的碾米机也开始旋转起来。但又是怎样驱动石碾子旋转的呢!村内一个大哥告诉我,水流带动水车,水车通过旋转带动齿轮,一个齿轮带动另一个齿轮,这才使系着铁碾子的那根轴杆开始转动。碾物时,只需把稻谷放在环形碾槽内,几个回合,那谷子就会有谷壳脱落,白米也就出来了……

这个水轮机碾米厂什么时候建的,无从知道,据老人们讲,它至少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为邻近村落村民们的生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不知什么原因几年后竟然消失了。

八十年代,我们安和公社在党对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下掀起了大兴水利建设的高潮,各个自然村都修好水渠水沟,建起了水轮机打米厂。当打开放水闸门,看到水流带动水轮机,一条5寸宽,若干长的皮带“噼—哩—叭—嗒……”响的时候,村民们好喜欢,因为再也不用挑谷子到蛮远的地方去打米了。只见师傅扭松螺栓,打开阀门,那四方大漏斗漏的谷子就进入米机轴心里,高压旋转后就从米筒口出来了糠和米。那时候打出来的米要到另一边倒入车谷车米的风车里,搅动风车,把米和糠分出来,才能挑回去。这种打米方法,比“舂米”和水轮机碾米虽然快点,但米还是有点糙,糠和米分不均匀,米质还不怎么好。但这些村办米厂都是集体带公益性质不收费的,所以尽管米糙但打米的还是排着长队,有些两天才能轮得到。水轮机打米好是好,但碰上天旱无水,水沟干的,村民们高兴了几年也就望而兴叹了。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家电力事业的迅猛发展也令一些人觅到了商机,但要办个电动机打米厂用电需要入户,投资也大,尽管有人投资,但一个行政村委才一两个米厂,村民们为吃饭挑担谷子照样要穿村走巷到很远的地方去打米。

2000年,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加大了对农业农机的投资补贴力度,使很多企业看到了商机,于是几年时间农业机械厂家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各种小打米机小碎粉机一投放市场就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因为小打米机用电量小,单厢电可以用,村民们买回来后不管放在哪里都可以开机,随时随地可以打米,并且还带小鼓风机,打的米不用再放到风车里去车了。小打米机风行几年以后,由于各生产厂家没有统一规范米机,生产的各式小打米机易损配件跟不上,加上加工出来的米质差,米中又有很多谷粒,出米率又低,所以在投放市场几年以后就遭到村民们的嫌弃。后来随着大型稻谷加工机械的问世,大机械加工出来的米不但米质好,出米率高,而且皎洁,不用过筛选米,这样到大型机械稻谷加工厂(剥米)加工成为了村民们的首选。

为了吃饭,人类实在是煞费了苦心,从最原始的石臼里“舂米”到水车带动水轮机碾米,水轮机带动打米机打米,到现在的全程电动机剥米。稻谷变成白米,用了好多方式,但觉得难忘的还是那些和伙伴们走村穿巷挑谷子去排队打米的情景……

审阅:唐春林

简评:柴米油盐,是日常琐事,但也是历史时光的痕迹所在。文意贵新,在人们普遍向往轻捷方便的时候,能不忘过去厚重纯朴的慢节奏生活,是一种难得的回归思想。文章内容详尽,语言简洁朴素而又不失生动,读来较有质感。

终审:严景新

作者:唐修政,广西桂林市全州人,自由撰稿人,中国乡村杂志乡村作家会员,全州作协会员,有作品大多发表在《中国乡村》杂志及广西区内外报刊或自媒体平台。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