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正月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正月是什么时候)

发布时间:2024-04-13 21:59:57作者:凉话刺骨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春节民俗日历丨正月初五:迎财神、开集市

在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就是春节,丰富多彩的“年俗”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中国人的“年”既神圣而又充满欢乐,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讲究,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习俗。春节期间,央视新闻推出“春节民俗日历”,为您呈现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和您一起欢喜过年。

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旧时,从除夕至初五,期间有许许多多的规矩和禁忌需要百姓遵守,到了初五,上述禁忌才可以打破,因此,有了“破五”之称。由于地域不同,节日习俗也有差异。在我国一些地方在初五之前不准动尺剪做针线活,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都不再忌讳。

迎财神

我国古人认为,正月初五这天为“财神生日”,我国南方在这天祭财神。按照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就关张了,而到了正月初五这天,家家又都重新开张了。大家闻鸡鸣即起,放鞭炮,在招幌上挂红布,共喝财神酒。祭品中必须有一条大鲤鱼,“鲤”为“利”的谐音,故称该鱼为“元宝鱼”。

民间还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鞭炮,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开集市

另外,在正月初五这天,人们还会选择在这一天开市。旧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的生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财源滚滚。在我国古代广泛流行的正月开市习俗,反映了我国古人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资料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春节与除夕》陈秀伶,董胜著

正月十五元宵节,牢记“1迎、2走、3送、4忌”,龙年大吉财运旺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分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开年之后的第一个圆月夜,所以取名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这天可谓是年味十足,这一天老百姓也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舞龙舞狮,放烟花、猜灯谜赏花灯、吃汤圆等,并且传说这天是上元天官赐福的日子,这天会接到福运,老百姓祈求多多降幅,所以要张灯结彩相迎,灯火通明。#天南‮北地‬大拜年#

这一天这么重要,当然有很多的讲究和禁忌,常听家中的长辈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牢记“1迎、2走、3送、4忌”,纳财接福。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节的形成过程很漫长,相传,元宵节和古代印度在过年时有“燃灯”祈福的习俗有关,这种习俗随着佛教从西域传入了中国。汉明帝特别信奉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都要“燃灯表佛”。后至汉文帝的时候,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隋朝的时候更加盛行,《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称为上元,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慢慢的就演化成元宵节赏灯观灯的传统习俗,还有了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1.迎天官

“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天神、地神以及水神是掌管人间福祸的三位神灵,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以及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他们的责任分别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正月十五相传是天官的生日,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天官这天会下凡赐福人间,老百姓为了在新的一年获得好运气,每家每户都会供奉天官,白天会在院子中摆上供品和水果,由家里男主人祭拜,晚上的时候要张灯结彩相迎,灯火通明,以示诚心,希望新的一年家人平安康泰,财运源源不断。

2.走桥散病

走桥就是过桥,正月十五这天走桥又叫“散百病”“走百病”“游百病”。古代几乎每天都有宵禁时间,到了晚上都会关闭城门,但是正月十五这天就会解除宵禁,这天晚上,女士就会三五成群穿上新衣,相约观灯,逢桥必过,直到夜半,据说这样有袪病延年,散去旧年陈疾的功效,认为这样可以送走百病,所以这也叫“走桥散病”。

还有一种说法,说这天走桥摸上面的钉子,其中“钉”与“丁”谐音,祈求能生男孩,有人丁兴旺的寓意,刚结婚的新妇和怀孕的女士都会去走桥,渴望能生男孩。

3.送孩儿灯

元宵节花灯是非常流行的习俗,这里面也是有讲究的,在元宵节期间,娘家会为新嫁的女儿家送去一对大花灯,希望女儿早生贵子,其他人也可以给想要孩子的亲朋好友送花灯,这种行为叫做“孩儿灯”。又因为元宵节这天比较忙,害怕和主人家发生时间冲突,所以会提前送花灯,“灯和“丁”谐音,送灯寓意着“添丁”,希望吉星高照,早孕子女。还有一点要注意,古人送礼讲究送双不送单寓意好事成双,并且每对灯都要配好蜡烛,送花灯时要成对的送给别人。

4.忌

1.不说脏话不吵架

元宵节是一个喜庆的节日,并且是天官的生日,在普天同庆的大喜日子里,邻里之间、家庭内部都不能吵架,避免得罪了天官大帝,影响了赐福,避免因口舌之祸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灾难。大家当天要和睦相处、彼此融洽,才会获得好的运势。

2.不洗头发

很多地方这一天是不能洗头发的,因为头发的发财的“发”同字同音,洗头,会将一年的财富洗走,一年都白忙活了,所以尽量不要洗头发。#正月十五闹元宵#

元宵节到了,朋友们,别忘了吃元宵啊!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团团圆圆,龙年发大财。

什么时候年才算过完? 小时候出了正月,年才算过完,

来年再见。

什么时候年才算过完?小时候出了正月年才算过完,工作后过了初六外出打拼的时候年就算过完。过年的热闹喧哗伴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走来,又伴着零零散散的鞭炮声走远,只剩下我们最想带走却无法带走的欢乐在冷清的日子里搁浅。

大爷靠着墙角晒着太阳,眼里却丝毫看不到前几日的温暖。大娘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言语间都是在回味春节团聚时的甜。大叔卸下这几日的热情再次扛起了劳作的重担。大妈褪去了一身的亮丽光鲜,继续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桌上的酒还未喝完,父母的唠叨也还没听够,可是到点了就得出去打拼赚钱。

面对儿女歇斯底里的呐喊,面对父母临别时不舍的双眼,只能视若无睹。一路向前,身上若无千斤担,谁愿把苦往下咽。世间有太多的难免亏欠,他们是你穿过思念的箭。成年人的世界里,心里纵是兵荒马乱,嘴上却片语不能言,只能等下一个春节的时候再见。

新媳妇年后习俗

整理:季竹林

(一)

深州相传至今的关于新媳妇年后的习俗有好多。人们都认可、传播最

广泛的习俗之一:

每年正月十一至正月十六,过完年后的新媳妇要离开婆家(十一下午走,十六下午回),回娘家待四天。这四天说是躲灯躲火,也就是

躲正月十二的火,

躲正月十五的灯。

正月十二,传说是老鼠的节日,民众为一年的收成所虑,为防鼠患,一年有个好收成,家家在正月十二包饺子,说是挤老鼠肚(值得注意的是:家人中有属鼠的这天不能包饺子)。然后晚上家家点柴火,寓意老鼠的节日把老鼠吓得不敢出来,老鼠就一年都不敢出来祸害粮食。这正月十二的火,是不能让新媳妇看见的,新媳妇刚刚进婆家门,还不能完全融入婆家,所以要回娘家躲火。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张灯结彩,新媳妇同样不能出现在婆家,要回娘家躲这十五的灯。躲灯躲火期限为三年,三年后,新媳妇变成了老媳妇,不再受此习俗约束。

其实,此习俗是旧社会对妇女的不尊重,婆家过节要大大改善生活,年后过第一个重要节日,把过年剩下的待客的鸡鸭鱼肉拿出来吃个干净,新媳妇初来乍到没地位,怎能掺和婆家的庆典呢。

(二)

正月十六新媳妇从娘家返回,要拿红包袱包着红色的方笸箩,俗称盒子(huó子)。笸箩里面是六张发面饼,两张饼之间裹着娘家精心制作的熏肉,熏肉切成厚厚的块,一般每两张饼之间是六块,寓意六六大顺。

饼必须是发面的,意为婆家日子越过越发;一般饼要烙得很厚,大柴火、大铁锅,饼烙得厚,意为婆家日子越过越厚实;熏肉切得又大又厚也同为此意。后来,为显示娘家富足,对婆家敬重,熏肉也有用整个猪肘子代替的。

(三)

新媳妇到二月初一要离开婆家回娘家至少住一天一晚,名为“出正

(zhēng)”。

俗话说,“正月天天都是年”。这出了正月才算真正过完了年。也有给二月初一叫小年的,新媳妇在婆家人看来还不是家庭中的一员,过小年怎能有外人,所以新媳妇是要离开新家,回娘家过二月初一的。为防止新媳妇家拿习俗不在意而不离开,就有“不出正,死公公”的恶劣说辞,于是,家家都遵循这个习俗。每逢二月初一,新媳妇早早便离开新家,回娘家出正。出正期限同样为三年,三年后新媳妇变成老媳妇,不再受此习俗约束。

春节民俗日历来了!正月初一:放炮仗、拜大年

大年初一有哪些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因此,这一天是春节庆祝中最隆重的一天。

辛亥革命之后,将西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新中国成立之后,保留了这一做法。因此,春节作为农历新年是比较新的说法。

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开门大吉,传统上是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据说放“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当年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农民会五谷丰登。

目前,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流行放炮仗。不过,由于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基于环保等因素的考虑,在一定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人们过年也越来越环保,年俗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拜大年

拜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通常,正月初一的拜年是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之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幼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随着时代变迁,拜年的习俗也日趋简单了。孩子们给祖父母、父母拜年时尚有叩头作揖的,给邻居拜年就不必拘泥了。问候语也变成了“新年好!”“过年好!”等时新语言。语言和形式虽然变了,但是祝福的心情没有变。

扫帚的“生日”

传说中,大年初一是扫帚的生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除夕夜将家里扫除干净后,年初一不动扫帚,不倒垃圾,如果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怕因此破财。这一习俗至今还有地方保留着。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杯子、碗等瓷器,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转自:央视新闻

来源: 白银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