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新型啃老一族(啃老一族)

发布时间:2024-04-13 08:12:03作者:浮生若梦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3种“新型啃老族”正在兴起,看似很勤奋上进,却让父母苦不堪言

一提到“啃老族”,我们想到的就是哪些成年或者毕业后不工作,不就业,天天在家无所事事,让父母养着自己的年轻人。

这些孩子一天到晚吃喝玩乐,没钱就伸手向父母要,心安理得地让父母养活着自己。

然而你知道吗?“啃老族”可不是只有这类孩子,还有几类人,看起来很努力,也很奋进,甚至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但实际上也在变相着“剥削”父母,让父母疲惫不堪。

如果你家孩子中招了,一定要注意。

疯狂考研族

2021年,中国考研报名人数将近462万,其中每年二战人数,已经接近于50%!考研人数逐年升高,到底为什么?

赵阿姨的女儿已经是第三年拼考研了,毕业三年,女儿的同学有了进了企业,有的做了公务员,有能力的短短两年就升为了业务主管,只有女儿还在吭哧吭哧考研。

其实女儿大学毕业的首选是找工作,后来因为找工作不顺利,转而选择了考研,这一考就是三年,而且到现在也没有放弃,打算继续努力。

赵阿姨心知女儿希望渺茫,建议女儿先工作,然后边工作边考研。但是女儿根本不听,看到女儿“不服输”的精神,赵阿姨真是有苦说不出。

考研的孩子越来越多,真的全是一心求学,想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吗?

不,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逃避现实,他们认为自己找不到工作,甚至不想太早步入工作岗位,所以宁可将自己继续藏在象牙塔里面。

结果,就是高不成低不就,一边考不上,一边工作找不到,可是在父母这边,又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努力,只能心甘情愿地掏钱养娃。

盲目创业类

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创业又失败了。最可怕的不仅仅是失败,而是他竟然背着父母在20多个网贷平台上借了60多万创业,直到债主找上门,孩子害怕了,才和父母说了实话。

说起朋友家的孩子,人不坏,但却是典型的好高骛远,30多岁了,还是一事无成,一天到晚和父母说要赚大钱,但又小事不愿意干,吃不了什么苦,每个月还得父母补贴租房。

这些年折腾各种做生意,不是被骗,就是欠钱,偏偏家里还条件一般,父母为了帮他还钱,就差卖房了。

这种孩子,看似很努力,很拼搏,实际上一直在不断地消耗父母。

你说他懒吧,他还很努力;你说他甘于平庸吧,他还总希望自己能出人头地,不断折腾;总之就是,心很大,能力却一般,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做事单纯,动不动就上当受骗,甚至连基本的分辨能力都没有。

于是,就一边很努力地折腾,一边让父母跟着收拾残局,父母有苦说不出。

让父母帮忙带孩子

自从李阿姨来帮忙带孩子,小两口就完全撒手不管孩子了,一切都凭婆婆做主,刚开始的时候,李阿姨觉得儿媳真不错,自己怎么带娃,都不干涉。

从月子里,孩子就和李阿姨睡,每天晚上冲奶粉,换尿布,所有事情都是李阿姨亲力亲为,而人家小两口过得特潇洒,只要孩子不用我管,咋地都行。

可是时间长了,李阿姨就不这么想了。随着孩子长大,李阿姨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体力不够用,特别累。想回老家,可是孩子又离不开自己,现在真是进退两难,又累又辛苦。

不少家庭,有了孩子之后,就让老人帮忙带孩子,的确“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缓解了年轻人很多的辛苦,但是对于老人来说,却不是这样的。

他们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退休可以过过自己的日子,清闲一下,却又被孙子套牢了。不帮带娃,被人说自私,帮着带娃,自己体力精力确实又跟不上,有苦说不出。

三种隐形“啃老族”,每一种的孩子都看似很勤奋,很努力,很通情达理,实际上都充满了冷酷和自私,他们的心里只有自己,根本不在乎父母的身体,承受能力和感受。

而孩子之所以能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和父母的教育绝对是分不开的。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啃老族”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没有责任感!

看似在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凭;看似在辛苦创业,想赚大钱;看似将照顾孩子的权利交给父母,自己不干涉,实际上,他们都在逃避责任,逃避就业工作的责任,逃避照顾孩子的责任。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他一生都在逃避,他们害怕承担,不敢负责,不管生活还是事业都不会有大出息。

励志演说家丹尼斯·魏特利曾说过:“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是责任之根和独立之翼”。

责任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责任感,他才能拥有独立面对世界的勇气和能力;才能拥有不断努力,持续向前的动力;才能拥有关心家人、呵护家人、照顾家人的使命感;才能找到自我价值。

拥有责任感,一个人才有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要让孩子看到父母和家庭的苦处

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什么苦都瞒着孩子,只想让孩子看到幸福的一面。

这样养大的孩子,会出现两个问题,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不懂得感恩,同时也吃不了苦,很容易出现好高骛远。

中国有句老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穷人家的孩子能看到父母的辛苦,努力,理解了赚钱工作的不容易,他才能懂事儿,学会体谅,学会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做人。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但不让孩子看到父母吃苦的一面,更不让孩子吃苦,甚至给予孩子超越家庭水平的消费和生活。

被捧在手心儿里呵护长大的孩子,认为赚钱很容易,认为生活很简单,他们往往过于单纯,花钱如流水,做事情吊儿郎当,不计后果,注定会输在起跑线!

要让孩子学会认识世界

很多孩子的状态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今天发生了什么新闻,出现了哪些大事根本不知道,甚至还会惹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笑话。

因为他们的世界,只有眼前的小小一方,他们天天不是学习,就是玩游戏,根本不关心其他的内容。这样的孩子眼界狭窄,思维狭隘,为人自私。

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让孩子知道现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不要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沾沾自喜。

有时候我们认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所以对孩子百般呵护,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呵护他,帮助他全力成长。但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给得越多,孩子成长的就越有惰性,他们的依赖感就会越强,最终成为了“啃老族”。

所以,父母也要反思,我们是否该给孩子100%的呵护,是否该对孩子100%的爱。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过一个育儿理论:Good enough mother,叫足够好的妈妈,也就是“60分妈妈”,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只要做到60分就足够了,因为,那剩下的40分才能 保障孩子拥有不惧风雨,独立生活的能力!

怎么会有越来越多“啃老族”呢?看看啃老族形成的这三个原因

“啃老族”是社会共同的产物,肯定不是一点、两点原因的导致的。

怎样才算啃老族?

啃老族实际上最初起源于英国,英文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简称NEET,后被台湾地区音译称为尼特族。

从字面意义上,啃老族指的是不找工作,不参加就业培训或辅导,又不接受教育的一群人。

实际上随着“啃老族”的称呼进入中国,人们更习惯的将一切接受父母援助的情况都称之为“啃老”。比如说,让父母带孩子、帮忙付首付、帮忙供月供、去父母家蹭饭吃等等。尤其是去父母家蹭饭,当然子女们几乎是啥都不带的,吃父母的,喝父母的,可是更形象的“啃老”了。

现在啃老族成了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根据不同群体划分,“啃老族”可以分为无劳动能力群体、失业、待业人员群体和低收入就业人员群体。

啃老形成的原因

啃老族实际上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第一,首当其冲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溺爱。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父母爱孩子的天性却摧毁了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小的时候只知道学习满足家长要求就好了,有的孩子长大以后也没有独立自主的积极性 慢慢就成了啃老一族。

说起来我家也算啃老一族。我们夫妻两个都是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群体,最初我们两个人的工资收入都不到2000元,就这样稀里糊涂结了婚。房子是父母提供的,以后吃饭也是天天去父母家蹭饭吃。生了孩子,我们该上班上班,两家父母轮流照看。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学,又是有父母来接送上下学,我们接送的时间不到一半。生了二宝,又重复着以前的故事。而且我们工资收入低,父母也往往给钱照顾,在父母家吃饭经常也是连吃带喝带拿走的。说起来确实很丢人,但是似乎整个家庭都是习以为常了。毕竟现在孩子少,父母两个人自己待着也很寂寞。

第二,没有自信的自闭群体。

由于生活中可能被就业、交友、父母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打击,对于自己就业、自立没有自信,害怕被嘲笑打击伤害。只会窝在家里、不敢出门,这是一种典型的啃老群体。

尤其是一些就业后失业的年轻群体。他们往往看看自己的情况,觉得企业招聘的标准自己不适合,自己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看看同学们,一个个找的工作称心如意,让自己羡慕。最终,自己因害怕不愿出门。我大学毕业后一年半的时间,也是一直憋在家里,心理非常彷徨,这种感觉恍如昨日。自己梦想去考研,结果基础又太差,努力了一年也白搭。考研失败以后,还好在父母的帮助下卖迈了出来。

第三,为了理想而努力的群体。

虽然这些人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但是说难听点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群体。他们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但是并不理解自己距目标有多遥远。就业也好,找对象也好,宁缺毋滥。慢慢就形成了不能自立的啃老族了。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就是这一类群体,他们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又不肯从劳动力做起,只能等在家里继续找工作。如果找不到理想的,慢慢就成了长蹲家里的啃老族了。还有的大学生心气很高,不愿就业,希望创业。可是家长既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持,他们也没有找到风险投资,只能变成了可怜兮兮的啃老族。

另外,随着房价不断高企,父母给孩子买车、买房、供月供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孩子们的收入能力似乎越来越不能独立了。

其实,不管怎样,我们还是以平常心看待啃老族的好,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解决的,不仅需要家庭的努力,也是需要社会帮助的。希望这些啃老族能够在自己努力、亲友关爱、社会扶助的情况下,早日迈出那个坎儿去。

地球OL单机版!《啃老族模拟器》太过真实,引起玩家不适

最近steam上线了一款名为《啃老族模拟器》的独立游戏,同样是模拟器,这次玩家将要扮演的是一名赋闲在家的肥宅。

这款游戏的画面采用卡通风格,玩法也比较简单。游戏里的图标虽然出自灵魂画手,但基本都是捏他自经典游戏和动漫,可以说是十分接地气了。

游戏的内容也很简单,只要让肥宅一直玩游戏看动漫,并且让他吃饱饭,那能过一天是一天。

这么简单的生活看的玩家纷纷吐槽:“我为什么要花钱玩自己”、“是谁玩了我,而我又玩了谁”。

当然如果你以为只要在游戏里不停吃喝玩乐,那就大错特错了。虽然游戏的名字是《啃老族模拟器》,但是游戏里的肥宅可没有混吃等死。他唯一的经济来源是靠自己制作贩卖手办维生,这门手艺恐怕已经碾压了大多数普通人。

只是和大多数的我们一样,他也会好逸恶劳,在工作的时候会降低心情值。如果不是为了生活,谁又会想上班呢?

虽然《啃老族模拟器》只是一款简单的养成类游戏,但是看着屏幕上不肯出门的肥宅,不知道为什么就联想到了现实生活:每逢节假日父母总想让我们多出去走走,而我们宁愿对着屏幕嘻嘻哈哈。

毕竟宅在家里的生活,真的是简单又容易快乐。

33岁女大学生在家啃老10年,“你剪掉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

孩子一生不只有成绩这一双”翅膀“。

你要给他足够的信任和鼓励,他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天空,勇敢飞翔。

——鹿妈

作者 | 子时江夏

来源 | 女儿派(洞见旗下账号)

前几日,看到一则很令人感慨的新闻。

33岁的女大学生范某,不工作、不社交,在家啃老父母已有10年之久。

而据媒体报道,范某家里并不是很富裕,甚至房子都有点破旧,并没有可以啃老的资本。

但不论父母如何劝说,范某都不愿意出去工作,有时劝得急了,还会遭到范某的谩骂。

当记者询问范某为什么不工作时,范某绝望地回答:

“他们剪了我的翅膀,却还怪我不会飞翔!”

她告诉记者,从小到大,父母对她一直是百般打击,不论她做什么,都不会得到支持与鼓励:

认真做的饭菜,会被挑三拣四,被嫌弃难吃;

用心做的设计,父母看都不愿看一眼,还批评:“这有什么用,还不学习去!”

专注研究雕刻,会被认为不成事,“你喜欢又怎么样,喜欢你也干不了!”

不论她做什么,做出了什么成绩,父母都不认可,还会加以讽刺,甚至是侮辱。

久而久之,范某内心的自卑开始萌芽且愈发壮大,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不敢拥有自己的爱好,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甚至完全丧失了面对外界的能力。

毕业后连续尝试了几份工作,都以无法胜任告终,万般无奈下,她回到家里,变成了令外人不齿的“啃老一族”。

那句“剪了我的翅膀,却还怪我不会飞翔”,喊出了范某心里,对父母多年畸形教育的憎恨。

而他的父母还在疑惑,为何多年的“用心”教育,却教出了一个充满仇恨、近乎废了的孩子。

殊不知,每一个被“养废了”的孩子背后,都必然站着一对,信奉打压式教育的父母。

打压式教育,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年初,《爸爸去哪儿6》低调播出,却不想,因为杨烁对待儿子的方式而高调登上热搜。

节目中,杨烁从一下车开始,他突如其来的暴怒就没有停止过:

“所有人都等着你呢,快点!”

“走路不会走吗?脚尖冲前!”

“能走直路吗?会不会走?”

“(风景)太美了,你要不要拍……算了我不想跟你拍。”

好像在杨烁的眼里,小雨辰做什么都是错的,就这么一小段路,被他从头到脚否定了个遍。

小孩满脸的恐惧和怯生生的说话声音,与杨烁动不动就发出的怒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选房环节中,天真的小雨辰依着自己的幸运数字选择了5号房,而结果出来后,5号房是离得最远的一处房子。

工作人员提醒杨烁,海拔有点高,孩子可能会缺氧,建议抱着走。

杨烁又一脸好笑地说:“我不管,他自己选的,自己承担。”

孩子走得气喘吁吁,渐渐跟不上速度,他又开始恐吓:

“你能不能快点?要是我先跨进门槛,你就从村头再给我走一遍。”

节目播出后,不出所料,杨烁遭到网友铺天盖地的批评,那种熟悉的打压式教育勾起了不少人童年痛苦的回忆。

看不顺眼孩子的行为便一个劲地批评,结果不满意就嘲笑讽刺;

孩子提出的意见不被认真对待,想法被一概否定,就算有小成绩也不会得到鼓励。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渐渐失去正确的对错认知,变得只会看父母的脸色,依照父母的心情,判断事情能不能做、做得好不好。

这种阴影,或许还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胆怯,甚至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

而这在父母眼里,所谓“用心良苦”的教育,也只会成为孩子心里的一座大山,在渐长的年岁里,压碎他的自信,压垮他的梦想。

不唯成绩论人生,是父母最大的修养

家里小区有一个小姑娘,因为学习成绩总是不太理想,常被父母指责。

每到傍晚时刻,总是能听到她父亲的怒吼,隔着两栋楼都能从我家窗户传进来。

可是我明明记得,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有非常棒的绘画天赋,甚至在仅有几岁的时候就得了市里的儿童绘画大赛的冠军。

那时候放学,总能看到小姑娘背着画板,开开心心地回家。

后来小姑娘长大了,中学生的升学压力如山倒,父母觉得作为学生,唯有学习才是最要紧的,说什么也不让她画画了。

可是她又并不属于在读书方面聪明的孩子,即使已经很用功了,读起书来也十分吃力,成绩便也不理想。

与日俱增的考试压力,连同父母的成绩期待和日渐沉重的指责,让她倍感重负。

重压之下,小姑娘的高考发挥失常,没能考上父母理想的大学,高考之后,更是每天要遭到来自父母的批评,甚至是嫌弃。

终于在一次,听到父亲的怒骂:

“我怎么有你这么笨的女儿,成绩这么差,我看你这辈子就完了。”

她再也无法承受,留下一封“让你们失望了”的遗书,跳楼自杀。

年轻的生命逝去,我竟还听到旁人感叹,现在的小孩,一点抗压能力都没有,真是说不得。

我想说不是的,不是孩子没有抗压能力,而是父母从来没有给过孩子锻炼抗压能力的机会,不但如此,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不会被理解、不会被支持。

“唯成绩论”的背后,是一个孩子人格教育的缺失,和品行教育的错位。

归根结底,不是孩子的抗压能力不行,而其实是父母抗压能力不行。

人生无限,能证明一个人价值与否的事物有那么多,却偏偏要用成绩来定论一个人的一生。

当孩子的成绩出现问题时,就仿佛一个家庭的一辈子都被毁了,将这种不自觉负压在孩子身上莫名其妙的“责任”,变成父母没由来的愤怒,发泄给孩子。

更有一些父母,其实也未必不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只是他们想当然觉得成绩最重要,其他的都要为学习让道。

而很多孩子,便在这样的环境里,失去了对新事物感兴趣的能力,也失去了人格品行完善的机会。

“唯成绩论人生”,堪称父母教育最大的悲哀。

父母的格局,才是决定孩子一生的起跑线

小时候看《家有儿女》,刘梅总是爱数落刘星。

因为在三个孩子里,他最皮,学习成绩最不好,每次考试完,刘梅总要在全家人面前对刘星糟糕的学习成绩做一番“展示”。

“化学不及格,语文成绩将将及格。他现在总的平均成绩在他们班排名第三十五。”

末了还要加一句,“请注意啊,全班四十二个同学。”

每一句话、每一个小表情,都是满满的嫌弃,可每当这时候,爸爸夏东海总会想办法夸刘星几句:

“我发现他数学和物理考得还不错呀,这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嘛!”

他还总是夸刘星沟通能力强、懂得变通,

那时候,小伙伴们看电视剧,都很羡慕他们家有夏东海这样的爸爸。

在剧里,他是一名儿童编剧导演,面对制片人为了电视剧的投资,要对他的导演经历进行一番添油加醋的夸大,他严词拒绝:

“我一直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诚实老实,该说什么就是什么,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如果我必须说假话才能导的话,我宁可拒绝。”

大多数人都赞同若是生得好,自然一生都可顺遂。

而这生得好,也通常被指代生在富有的家庭里。

但其实,有钱有势的家庭也未必能得到有爱的教育,给予孩子幸福的童年。

钱财终会散尽,权力也是常常流动的,唯有能让孩子终身受益、刻进骨子里的,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财富。

很多父母教育的失败,其实都是源于格局太小。

他们无法给孩子展示世界的广阔与丰富,只能将孩子拘紧在自己一方狭小的精神世界。

然后让孩子在这方世界里,长成他们想要的模样。

但格局宽大的父母,都懂得,唯有自己优秀,成为孩子可靠的榜样,才能让孩子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到更高、更远的世界。

他们会教给孩子,这世界有黑暗,也有美好;一个人坚强很棒,但软弱也不该被歧视。

他们也会教给孩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家长只需要做适当的引导。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会充满面对未知世界的力量,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常常有人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曾看过一个很赞的回答:

“教育的本质,是爱。是赏识、理解与尊重;是放手、反思和引导。”

一个孩子,能够成长为站在舞台上表演的人,是很优秀;但想做路边鼓掌人的想法,也完全值得被尊重。

好的教育,是不让孩子成为这世界上任何一个只会学习、听父母话的甲乙丙丁,而是允许他们成为自己。

愿天下所有父母,都能不吝啬对孩子的爱与尊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治愈一生的美好童年,也能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与所有父母共勉。

每一个男孩,都是妈妈的软肋,也是铠甲。

养得好聪明又绅士,养不好费心又劳神。

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我们都懂。

家有男孩,关注洞见旗下@男孩派,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