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莫敖是什么职位 莫敖是古代楚国的官职名称?

发布时间:2024-04-12 14:02:47作者:万物皆甜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莫敖的来历,对原始社会氏族首领的尊称,春秋时期楚国莫敖的演变

将敖释为豪酋、首领应当是合理的,而莫敖作何解释也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正所谓“礼失而求诸四野”,中原国家的风俗习惯或者制度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都可以找到缩影。

很多少数民族氏族社会时期的首领都有其独特的称呼,为了对楚国莫敖有更好的认识,可对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称呼进行一定的了解。

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部落首领被称为子莫,西藏地区则被称为赞普或者赞博,匈奴部落的的豪酋或者首领又称且渠,汉代乌孙王称为昆莫或者昆弥。

古代鲜卑、柔然、室韦等部落中小君长称莫贺弗,意为勇健者。而东北地区的乌落侯、库莫奚等部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莫贺弗为部落酋长的称号。契丹于八部时期的部落酋长亦称为莫贺弗。

可知莫贺弗为古代北方或西北少数民族首领的常用称号。在不同时期出现在不同民族部落当中,足见莫贺弗为古代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是一历史现象,这和楚国的“敖”有着相似之处。

在古代突厥汗国中,首领称为颉利发,也称俟利发。而俟斤为中古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部落首领的称号。北方游牧民族的首领称呼较多,除了上述提及的之外,还有叶护、啜等。

由于地理环境的闭塞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至近现代时期,我国诸多少数民族的发展相对滞后,很多依然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即使进入封建社会,但是仍保存有氏族社会的影子。

在西南地区,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凉山彝族按照血缘关系等因素将社会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的统治阶级称为兹莫和诺。

楚国莫敖

正如摩尔根从美洲易落魁人去研究古代社会一样,虽然秦汉、魏晋隋唐时期,特别是近现代的诸多民族在时间上同楚国相差甚远。

但是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从氏族社会到民族形成再到阶级国家的建立,这样的社会发展轨迹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对于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楚国的莫敖制度。

敖原本是楚国对于部落酋长的称呼,而莫敖首次在传世文献中出现则是官职,并且出现之初即掌握国家军政大权,这在其他民族中阶级国家出现后,氏族社会部落首领的转变过程中亦可管窥一二。

以柔然的莫弗为例,莫弗原为柔然部落首领的称号,当柔然从氏族部落迈入文明国家建立完整的可汗制度之后,原为部落首领称号的莫弗逐可能转变成为了一个官号,只是可汗制度初建,莫弗作为官号的特征不是十分明显。

然而柔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可汗制度逐渐完善,莫弗作为官号得以固定。又如突厥语中的颉利发这一称号,意为部族统治者,是突厥可汗授予下辖属国及部落首领的称号。

但同时也是突厥汗国重要的官职之一,在可汗之下进行军事、行政、外交等活动。这同楚国莫敖的演变轨迹具有相似之处。

对于楚国莫敖的解释,唐嘉弘以为莫敖、若敖、敖是世袭贵族的首领豪酋,即该家族的家长,他根据先秦同字异译异写、急读缓读等考证敖、莫敖、若敖三者实为一物,是一音之转,王和敖也是同音异写。

古代诸侯称王和部落称敖本为一事,莫即是莫敖,一为急读,一为缓读。他还认为楚国的敖或莫敖同西南夷地区的部落首领称子莫、阿尔泰语系部落中的莫贺同意。莫敖作为世袭贵族的首领,可以追溯到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的氏族部落时期。

到西周春秋之初,国家职官制度趋于稳定和完善的途径,自然保留了一些临时性措施和不稳定因素。

且不论唐氏将敖、莫敖、若敖视为一物是否正确,但他将莫敖解释为世袭贵族的首领豪酋,即该族家长这一点是很有道理的。

类比柔然的莫弗和突厥的颉利发,以及结合楚国的发展历史,笔者认为,楚国建立国家之前,其最高统治者或者首领称为敖,而莫敖等可以看作是某一族的首领,他和楚敖的关系类似于西周分封制中的大宗和小宗。

莫敖也是族长或者首领的称呼,在楚国国家建立之后转变为官职继续存在。谭生力认为莫敖应为莫敖一族的首领,以莫敖的身份行世,应为楚国王室成员,可以充当很多角色。此说甚是。楚国的莫敖即属于这种家庭。

春秋时期的莫敖

传世文献有关莫敖的记载更多的集中在春秋时期,最早见于记载的莫敖是楚武王时期的莫敖屈瑕。屈瑕在武王时期掌握国家军政大权,助武王开疆拓土,为楚国的发展壮大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随着楚国国家制度的逐渐完善,楚国的令尹、司马等官职相继出现,莫敖的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渐降至令尹司马之后。

楚武王时期的莫敖

楚国自鬻熊时期就亲附于周。这是楚国受封之始。楚受封之初,为五十里子男之国,土不过同。此种说法虽显夸张,但足见当时楚国之弱小,楚国在周朝的地位同齐、鲁等诸侯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显而易见,熊绎这位虽号为子男之国,而实为大酋兼大巫。他的臣民在睢山与荆山之间的穷乡僻壤耕垦,过着古朴的生活。

没有任何证据足以说明当时楚国已经进入成形的阶级社会,它还只是一个原始社会晚期的部落联盟。其周边邦国林立,有卢、罗、巴、邓等国,楚国只是南方诸多邦国中的一个。

从熊绎至熊渠,楚国经历了五代六位君主,楚国经过长期的蛰伏,国力已有明显改善,以至于当熊渠之时,楚国敢于公开同周朝分庭抗礼。并立其三子为王。

后熊渠惧周人征伐,才将三子王号取消。可见楚国至熊渠之时,虽不敢彻底挑战周王室的权威,但楚国已不是当初的小邦。

熊渠之后,楚国经过若敖、蚡冒的悉心经营,开始了迈入大国的行列。或谓楚国在若敖、蚡冒之时即已进入文明国家行列。

而张正明先生根据楚国墓葬规格判定,若敖、蚡冒时期的楚国正在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笔者认为张先生的说法更为合理。楚国从鬻熊到熊咢皆直接称姓氏,是楚国国力尚弱的一种表现。

及至熊仪改称若敖到楚武王这段时间,是楚国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度,楚国已经站在了阶级的门槛上,但正式进入文明社会以及组建国家机器,是在楚武王和楚文王时代。

楚国经历几代人的点滴积累,至楚武王熊通之时,大有厚积薄发之势。武王熊通是楚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作为的君主。

当时之世,周王朝东迁之后国势日衰,已经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礼崩乐坏的趋势愈演愈烈,这为楚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楚武王的积极作为,使楚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楚武王对楚国的功绩可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一是称王。面对熊通这样的要求,随人无奈,为楚国请之于周。当然,楚人这种请尊王号的做法,遭到了周天子的反对。于是熊通自立为武王。熊通称王,成为诸侯僭号称王之始。

二是在楚国实行县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意图“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西分封之制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但分封制在制度上无法有效制约各诸侯国,导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势大,王室衰微。

楚国一直号称不与中国之号谥,在地方制度上,楚武王灭权为县,在楚国建立县制,将县变成了一级行政区划,开设县制之先河。县制对楚国有重大影响,为楚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奠定了基础,为楚国迅速的发展壮大起了重要作用。

三是得志汉东。武王时期,楚虽有观中国之政的想法,但其时楚国还没有进击中原的实力,于是将拓展重点放在了汉东。

汉东诸国,随国为大,为汉阳诸姬之首,并且汉东诸国组成的联盟实力并不比楚国弱,这也导致楚国在汉东长期不得志。因此,楚国同随国进行了多次交战。

楚武王三十五年,武王亲伐随国,因随有季梁,楚国的征伐未能取得较好的成果,并且随侯因此“惧而修政,楚不敢伐。”楚武王三十六年,楚武王又伐随,双方战于速杞。随师虽战败,但楚终究未能攻克征服随国,卒盟而还。

楚国与随国的多次交锋没有取得想要的胜利,但使随国初步屈服。之后楚国便开始对周边小国用兵,打败邓国,又联合贰国、轸国欲与随、绞、州等国进行战争,莫敖就是在这时出现在楚国历史舞台上的。

莫敖屈瑕的活动及地位

楚武王时期,楚国除了王室之外,主要依靠几个强大的家族进行统治,如若敖氏、屈氏等。

武王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屈氏家族起了很大的作用,屈氏所担任的莫敖在武王时期为楚国领兵作战,为楚武王得志汉东立下了汗马功劳。屈瑕也是武王时期楚国最活跃的人物之一,这主要体现在军事上。

楚随速杞之战,随师战败,随侯落荒而逃,于是楚国开始对汉东众小国用兵。楚武王四十年,楚伐郧。

莫敖即屈瑕。由材料可知,屈瑕在与郧国作战之前,正准备与贰、轸两国会盟,说明在战败郧国之前,莫敖屈瑕就已经在率领楚军四处征伐了。

屈瑕欲与贰、轸两国会盟,郧人却打算与随等四国伐楚。屈瑕面对五国之敌,显得有些忧虑,对斗廉的谋划和建议犹豫不决,然而终在斗廉的极力劝说之下,采用斗廉的退敌之策,取得了对郧作战的胜利。蒲骚之战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楚国的国家地位。

蒲骚之役,绞是郧的联军之一。在战败郧国之后,楚国随即开始征伐绞国。武王四十一年,楚遣莫敖屈瑕进击绞国。

相比随国,绞国较为弱小,楚伐绞无异于以石击卵,屈瑕稍用小计就大败绞国,绞被迫与楚为城下之盟。

速杞之战与蒲骚之战的胜利,楚国基本上确立了在汉东的霸主地位,又开始了对西部和北部的征伐。

楚国在征伐绞国之时,楚军度彭水,罗人派人侦查楚军,并欲袭击楚军,这又直接导致了楚国伐罗的战争。楚武王四十二年,楚屈瑕伐罗。

或许是前几次的出征皆凯旋而归,战争的胜利也使楚国逐渐确立了在汉东的霸主地位,莫敖屈瑕自感功高,便开始有骄矜之色,这一点楚国斗伯比和武王夫人邓曼都看在眼里。

斗伯比甚至在为屈瑕送行之后便预言屈瑕的失败,还建议武王派师增援。遗憾的是,斗伯比的建议遭到了武王的拒绝。等到武王听从邓曼的意见醒悟之后,派人追赶大军已经来不及了。

果不其然,莫敖屈瑕的行为就像斗伯比和邓曼预示的一样。

莫敖即屈瑕。由材料可知,屈瑕在与郧国作战之前,正准备与贰、轸两国会盟,说明在战败郧国之前,莫敖屈瑕就已经在率领楚军四处征伐了。

屈瑕欲与贰、轸两国会盟,郧人却打算与随等四国伐楚。屈瑕面对五国之敌,显得有些忧虑,对斗廉的谋划和建议犹豫不决,然而终在斗廉的极力劝说之下,采用斗廉的退敌之策,取得了对郧作战的胜利。蒲骚之战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楚国的国家地位。

莫敖子华:与楚威王对话,只有国君喜好忠臣贤臣才能罗致忠臣贤臣

(摄影:春桃)

莫敖子华:与楚威王对话,只有国君喜好忠臣贤臣才能罗致忠臣贤臣

余大中

子华(?-前342年),楚威王时期担任楚国莫敖一职。《国语·楚语下》记载了子华与楚威王熊商的对话,涉及忠臣贤臣的典型案例,揭示出只有国君喜好忠臣贤臣才能罗致忠臣贤臣的道理。

楚国“莫敖”的地位,呈现出由高至低的变化。《淮南子·修务训》记载为“莫嚣”,原为楚国最高官职。楚武王嫌其封号太重,就改以令尹为重臣。《左传·庄公四年》记载,令尹与莫敖处同等地位。《左传·襄公十五年》叙述,莫敖列于令尹、右尹、大司马、右司马、左司马之后。

(作者:崔逢春)

楚威王问莫敖子华:“从楚文王开始,真有忧国忧民的忠臣贤臣吗?”

子华回答:“令尹子文,黎明即起就上朝,太阳落山才回家吃饭。有时吃了上餐无下餐。子文是奉公守法,安于贫困的忠臣贤臣。”

“叶公子高,平定白公之乱,四境诸侯不敢来犯。叶公子高封地六百畛,是为了提高爵位,增加俸禄的忠臣贤臣。”

“吴楚柏举交战,莫敖大心对士兵说:‘楚国亡国的日子要到了,你们如果能杀一个敌人,助我一臂之力,楚国也许还不至于灭亡!’大心是不怕断头,视死如归的忠臣贤臣。”

“吴军攻入郢都,大夫申包胥,越峻岭渡溪谷,走了七天,到秦廷日夜哭泣七昼夜,秦王派兵大败吴军。申包胥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忠臣贤臣。”

“楚昭王生死未卜,大臣蒙谷跑回郢都,背上楚国法律离次大典,逃到云梦。楚昭王返回郢都,蒙谷献出离次大典,百官便有法可依,百姓得以治理。楚昭王封他为执纒,封地六百畛。蒙谷却隐居磨山之中,是不求爵位,不求俸禄的忠臣贤臣。”

楚威王叹息:“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

子华回答:“楚灵王喜欢细腰女子,女孩子便少吃饭,想使自己的腰变细。我听说您喜好射箭,大臣就都去学射箭。您如果真是喜好忠臣贤臣,上述五种忠臣贤臣,是都可以被您罗致来的。”

(摄影:春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