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梦见洗衣机洗衣服水溢出来了(梦见洗衣机)

发布时间:2024-04-12 16:38:36作者:舍我其谁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一位“不机密”“没毛病”“欠内债”老人的36载敬老故事

凌晨4点,大山仍是一团黑影。手电筒的微光跌跌撞撞地晃闪着,72岁的王伯佝偻着腰,左手提着便盆,右手费力夹着扫帚和簸箕,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位于桑干河畔、太行余脉与燕山交界处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南山区敬老院大河南镇分院,是王伯工作了36年的地方。做饭喂药、端屎端尿、洗衣缝被、种地养猪……从1985年起,王伯就与敬老院的老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炕,身兼数职的他既是采购员、炊事员、服务员,又是护理员、理发师、清洁工。

10月11日在河北省涿鹿县南山区敬老院大河南镇分院拍摄的王伯。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三十六载敬老路,王伯如亲人般伺候过近百位老人,为40多位老人养老送终。然而,他却没来得及赶回8里之外的家中,见上老母亲最后一面。

2009年王伯光荣退休,但敬老院一时离不开他,聘任他担任名誉院长,继续照顾老人们。

“老人们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他们。”有着55年党龄的王伯说,自己的初心就是照顾好这里的每一位老人,一直到干不动为止。

10月11日,王伯(右)和敬老院的老人聊天。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光杆司令”撑起一个“烂摊子”

黢黑的额头“淌”着两条河:竖着的“川”是劳苦的烙印,横着的“江”是岁月的留痕。

王伯习惯性摩挲着前额,似乎两手反复用力,就能抚平那两道沟壑。

1949年,王伯出生在大河南镇台峪村。自打王伯记事起,父亲就整日卧床,哮喘病发作起来,喉咙里咕噜作响,全家人都喘不过气来。

家里弟兄四个,王伯是老大,为照顾父亲念到四年级就辍了学。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他每天除了伺候父亲,就是提着篮子满山寻野菜。

父亲是党员,曾冒着生命危险多次给解放军送物资。临终前,父亲把王伯拉到身边:“你是老大,要带好兄弟,要做好人,不能干损事儿。”

那年王伯13岁,父亲的几句话影响了他一生。

1966年初,王伯入党,因为忠厚实在,连续在村当保管员11年,还干过户籍员、村治保主任。

1984年,原大河南镇敬老院成立,起初管理不当,老人们意见很大,眼看要散摊子。镇里来查账,账上有酒有肉,老人却说没有吃着,一天三顿喝稀粥。

“王伯是党员,人好,上过学,在生产队干过管理,靠得住。”村妇联主任向镇里推荐了王伯。

1985年元旦,一位副镇长找上门来。王伯心想去当院长,还能领工资,再说伺候老人有什么难呢?于是,这个白净后生背着铺盖卷就离开了家,让王伯没想到的是,自己不仅是“光杆司令”,还接了个大大的“烂摊子”。

三间破房,九位老人,纸糊的窗户到处是窟窿……王伯顿时傻了眼,同时又是一阵心酸。王伯放下行李就烧热水,给每位老人洗脸、理发,做好一锅热饭菜,又自掏腰包买来麻纸,糊好门窗。

10月11日,王伯给敬老院的一名老人理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更棘手的事情还在后面。一位名叫刘明的老人,因为对敬老院不满,已经绝食三天。王伯做好饭,端到面前喂,老人还是双眼紧闭。

“噗通”,王伯双膝一弯,跪在床前。“你老人家无儿无女,我就是你亲儿子。不吃,儿子就不起来。”

一分钟、十分钟……一个小时过去,老人终于被感动,一把扶起地上的王伯说:“好儿子,快起来吧。”王伯赶紧热了饭,一口一口喂给老人。吃着吃着两人抱在一起哭了起来。

从那天起,王伯就同这些老人吃在一个锅里,睡在一张炕上。他坚信,将心比心就能赢得老人们的信任。

早上7点要开饭,这么多年来,王伯雷打不动4点起床,先洗漱烧水,然后去每间屋倒尿桶便桶,再把脸盆端到老人跟前挨个擦洗,紧接着收拾屋子,一刻也不得闲……

说话间,王伯总是不时就站起身来。“闲不下,坐不住,干点活反而舒心痛快。”他笑道。

10月11日,王伯的大女婿刘玉龙(左)搀扶老人进房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最“不机密”的老头儿

在当地方言里,“不机密”是脑袋不大灵光的意思。令人没想到的是,王伯被大家认为是敬老院里最“不机密”的那个。

“不机密”这件事,王伯幼时就初露端倪。左邻右舍谁家碰到难处,王伯看到就一定要去管闲事。15岁那年,邻家老人患了半身不遂,无人看管,王伯主动照顾起老人,挑水做饭、劈柴碾米,直到老人去世。

王伯到养老院时30多岁,浓眉大眼,笑起来两个酒窝,利落的平头乌黑发亮,十里八乡出了名的俊。附近黄金坎村村民说,来时白净小伙子,现在成了糟老头子,脸上坑坑洼洼都是生疮留的疤。

“傻了吧唧,有儿有女,干嘛给人抓屎抓尿,没出息才干这样的活儿。”周围有人说些难听的话。王伯听了却不以为然:“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

工资低,又脏又累,还拴人,敬老院不是没请过护工,最多干半年就跑了。

老支书王永万心疼王伯,劝他另寻出路。“那么能干的人,回去干个啥不比这强?”

王伯烹调是把好手,曾有学校、饭店、企业高薪聘请他掌勺,都被他拒绝了。刚到敬老院时,王伯每月工资36块,几经调整,1997年才拿到320块。

彼时,大河南镇矿产丰富,农民去矿上每天能挣几十块。人们劝王伯:“凭你的手艺和肯下辛苦劲儿,在别处早成万元户了,受这罪能挣几个钱?”

王伯不是没打过退堂鼓,因为“受过的委屈比流过的泪还多”。但王伯心想,老人们得有人照顾,自己走了,这摊子谁愿意管呢?“咱是党员,不就应该冲在最前面吗?”

敬老院原来有个孤儿叫张利,后来到深圳工作,多次来信让王伯跟他做买卖。

王伯在回信里写道:“钱这东西固然好,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要说世上还有比金钱更珍贵的,那就是干好事业。这儿的孤寡老人哪一个吃不好穿不好,我都不忍心。”

不光“不机密”,王伯还总没事找事。过去作为镇办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敬老院靠乡村统筹款维持基本收支,但王伯还想尽可能改善一点老人们的生活。

1993年伊始,王伯开始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垦荒。山地石头多,就带大家镐刨、锹铲,用独轮车把石头一车车运到别处,两年垦出近三亩耕地。

零零散散的地里撒上菜种,也播下希望。每年种三茬地,能产土豆600公斤、大白菜5000公斤、白萝卜700公斤、倭瓜500公斤,另外还种了西葫芦、菠菜、黄瓜、茄子、莴苣、韭菜等。

秋收在即,王伯每晚都去看菜,守到冷月高悬。收白菜时,王伯累得一弯腰就流鼻血,衬衫都染红了。

10月11日,王伯展示刚从菜园里收获的萝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除了种菜,王伯还栽了300多株杏树,养了四头猪。每逢春节,敬老院要磨两锅豆腐,杀一头猪,吃不完腌起来。

白天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晚上锄地挑水,下雨天缝补衣服、拆洗被子。这么多年,王伯愣是没能回家陪家人过上一次春节。

“我不讲究什么,不求回报。不管多少钱都是国家发的,为党干工作,分工不同,不能挑三拣四。”说话间,王伯从衣柜摸出两个鼓鼓的红布包裹,里面的证书有50多个,摞起来足有半人高。

“包裹外的红色是党旗的颜色,里面装的证书都是党对我的认可。”1991年,王伯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员,还曾被提名为河北省助人为乐模范,获评河北省五保敬老工作先进个人、“河北好人”等荣誉称号。

1997年张家口市印发《关于在全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中开展向王伯同志学习的决定》,原大河南镇敬老院也于1999年被评为“省甲级敬老院”。

10月11日,王伯在敬老院展示所得的荣誉证书。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捋不直的双手和吃不完的药

院里不少老人生活难以自理,吃喝拉撒要靠王伯一个人照顾。

敬老院和镇卫生院原来在一起,为了不污染医院环境,老人们换下的脏衣服,王伯总是装进竹筐,背到半里地外的池塘边去洗。

数九寒冬,不知多少次,王伯用石头砸开坚硬的冰块。寒彻入骨的冰水冻僵了手臂,但冻不灭王伯对老人们的热情。

1996年,敬老院有了洗衣机。但很多衣服太脏洗不净,还是得拿手洗。手泡在污水里,时间一长,王伯皮肤反复感染,溃烂生疮,后来蔓延到身上脸上,一到晚上又痛又痒。王伯说,自己摸额头的习惯就从那时养成的。

10月11日,王伯的大女儿王术环在晾晒衣物。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1997年,听说市里记者要来采访,王伯连忙摆手:“脸上都是疮,咋见人呐,握手都不好意思。”

“一到阴雨天,疼到快麻木了。”王伯伸出关节粗大的黝黑双手,怎么捋都捋不直。

10年前,大河南镇政府工作人员刘国莲,遇到脸上疮血结成黑痂的王伯,差点没认出来。

那段时间,敬老院新买一批煤,王伯弯腰揽煤,旁边帮忙的老人一铁锹顶到他眼周,血流如注,打那以后眼睛就看不太清了。

闺女要带王伯去市里看看,他执意不肯。“谁知道还能活几天,浪费那钱干嘛?”

王伯住的小屋十多平方米,最值钱的家当是台老年机,除了破烂床板和木柜,就剩下五花八门的药。

长年过度劳作,脑血栓、风湿病、支气管炎、肾炎都没放过他。身体实在吃不消时,王伯就吃安乃近(一种退烧止痛药),从半粒到两粒,越吃剂量越大,但效果越来越差,索性就强忍着。

为节省时间,王伯之前早起空腹喝一堆药,结果胃疼反酸。孩子们送的药王伯嫌贵,自己买来几块钱的小苏打冲水喝。

身穿百家衣,脚踏百家鞋,王伯一身上下不是捡的,就是别人送的。孩子们买的新衣服挂在柜子里,出去开会才舍得穿一次。

“买了就穿,扔着干嘛?”大女婿刘玉龙问。

“我穿着破烂好干活。”王伯犟得很。

提起王伯,大河南镇卫生院医生张玉利说了三个字“没毛病”,随后解释道,“没毛病”是方言,就是一点毛病都挑不出的意思。

老张认识王伯近30年,老人们去卫生院,每次都是王伯推着轮椅或搀扶着。“王伯冬天手足皲裂,创可贴不管用,就用医用橡皮膏一圈圈缠着。”

“他身上的基础病掰着手指头都数不过来。”老张叹了口气,“一天两天忍忍行,这几十年谁知道他是咋熬过来的”。

10月11日,敬老院的老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那边出着太阳,这边雨夹着雹子就打下来,山里气候向来翻脸不认人。王伯抱着头奔出门去,把刚晾上的衣服收进屋。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对老人们而言,王伯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在敬老院,刘明大娘活得岁数最大,94岁得了一场大病,久治无果,连续四天滴水未沾,医生无可奈何,人们悄悄准备好了花圈。

王伯不死心,到处寻医找偏方,连续六个月每天为她梳头喂饭、端屎倒尿、熬更守夜。说来也怪,大娘鬼门关走了一遭,愣被王伯拽了回来,只是落下了半身不遂。

那年夏天,大娘坐不住、吃不下,就是一言不发,像是遇到难开口的事。王伯就坐在床边开导,“娘啊,有了病和亲儿子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呢?”

原来大娘长了褥疮,又不好言声。王伯用药和纱布给老人敷上,悉心照顾200多天,大娘的褥疮再没犯过。

到了秋天,大娘连续36天没有大便,肚子鼓得像脸盆,憋得头撞墙。王伯急得团团转,用手蘸上麻油,连续三天十一次,把小石头般的大便一块块掏了出来。

大娘逢人便讲:“我一辈子无儿无女,王伯就是我好儿子。”96岁那年,大娘躺在王伯怀里安详地走了。

王永全老人瘫痪后大小便失禁,一天要换五六次裤子,有时刚换上干净衣服,还没等转过身,老人就又拉在裤子里。

老人气得用拳头直捶腿:“王伯呀,对不住你,我太不争气了。”王伯却从不埋怨嫌弃,低头默默地给老人换裤子。

瘫痪多年的王哲善天天流口水,吃不下饭,王伯做流食一勺一勺地喂。老人曾四次因吞咽问题呼吸困难,都是王伯做的人工呼吸,及时送医院才救活。临终前,老人眼里噙满了泪,一直对王伯比画着“四”字——意思是,王伯救了他四次!

10月11日,王伯的大女婿刘玉龙给敬老院的老人端热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伺候老人难,跟有语言障碍的老人沟通难上加难。于是,王伯自创了一套“王氏手语”和他们交流。

吃饭时,两位老人突然互相拳打脚踢,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王伯上前一比画,两人顿时就消停了。

有时候架劝不开,王伯就把自己脸打得“啪啪”响。

“老人闹脾气,我哪能跟他们发火?”王伯说,有泪自己偷偷流,实在憋屈了就打自己脸,扭过头去对老人们仍是一张笑脸。

方便面、火腿肠、糖果……王伯每次出差都给院里病号带零食,晚辈们给自己买的奶粉和牛奶也都分给老人们。

老人们都把他当成最亲的人,有时王伯有事,半天不回敬老院,老人们就追到家里。

王伯不喝酒、不打牌、不下馆子,就是戒不掉烟。

“最艰难时,各种物资都缺,愁得晚上睡不着,一晚上抽一盒,什么便宜抽什么。”蹲在墙根,王伯伸了伸腿,从裤兜里摸出打火机,眼神留意着院里活动的老人。

敬老院门口有三棵大柳树,是王伯亲手栽下的,现在一人环抱不过来。天热时,老人们搬着板凳,在树下坐成一排。

9月10日在敬老院拍摄的老人(手机照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杜一方摄

王伯就像这几棵为大家遮风挡雨的大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已不再枝繁叶茂。如今,腰也直不起来的王伯,心里却想着为老人们留下最后一丝荫凉。

因为劳累,王伯得过两次脑血栓。2019年初,吃完早饭,王伯扶着墙站不住,只觉天昏地暗。在医院输了十天液后,王伯一把扯掉针头跑回了敬老院。

最近王伯老是失眠多梦,总梦见以前上山砍柴砍不动,怕耽误给老人做饭,急得满头大汗。

“原来啥都记得很清楚,现在脑子不中用了,不过忘了也挺好,人活得简单点好。”王伯自嘲道。

10月11日拍摄的王伯和家人们。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难以清偿的“内债”

“娘不行了,你快回来吧!”1997年的一天清晨,妻子陈桂香发现母亲情况不妙,给王伯打电话。

王伯火急火燎地赶回家,还是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跪在母亲榻前,王伯号啕大哭,撕心裂肺喊着:“孩儿不孝,不孝啊……”

1996年,母亲瘫痪卧床,春节后病情加重,弟弟多次找到敬老院,让王伯回去看看。当时,镇里正研究敬老院重建方案,他便隐瞒了母亲病情,工作完才赶回家去。

“孩子,你可回来了,这么近,娘见你一面可真难呀。”母亲对王伯说,“多想跟你说说话,可娘也知道敬老院需要你,快回去吧,好好照顾老人们就等于照顾好娘啦!”

王伯无言以对,脸上已满是泪水。

今年9月8日是妻子七十大寿,在众人劝说下,王伯被大女婿拉回家吃了顿团圆饭。陈桂香说:“这是结婚后他第一次陪我过生日。”

王伯家有四亩玉米地,谷雨播种,端午锄地,忙得不可开交。敬老院离不开王伯,陈桂香天天自己下地,经常顾不上吃饭。

“爱收拾不收拾,烂地里拉倒。”有时候,陈桂香心里觉得委屈,但说归说、怨归怨,拾掇地、照顾老人和孩子,她一点都没耽误。

韭菜、冬瓜、苦菜、西红柿……核桃树和香椿树掩映下,王家小院被陈桂香打理得井井有条,几十朵红艳的旱金莲随风摇曳。

“我这辈子没对不起任何人,只是苦了媳妇儿和孩子。”王伯说,家里盖新房,他连一块砖都没碰过。

“他管着一群老人,我拉扯一家人,都不容易。”陈桂香把腿搭在炕沿上,挽起裤脚“嗔怪”起王伯,“你看,我这膝盖积水一使劲就疼,天黑跟锥子扎似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的妻子怎么不心疼?1991年,王伯第一次去省会石家庄领奖,又“抠”又不善表达的他,破天荒扯了块花布,亲手给妻子缝了件新褂子。

“家里活都让你做了,我这辈子还不完你,下辈子还吧。”四五年前,王伯带上妻子去县城做报告。听了丈夫的这席话,陈桂香的泪水一瞬间决了堤。

两闺女从小就懂事,王伯却几乎没好好抱过她们。就连闺女结婚,这个不合格的父亲也是从头至尾缺席。

孩子们刚开始想不通:“爸爸把老人们看得比什么都重,唯独心里没有我们。”

王伯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谁没有七情六欲?谁没有母子之情?谁没有夫妻之情?谁没有父子之情?但敬老院这一平凡而神圣的事业需要我。我实在是欠家人们的债太多了!”

“自从父亲去了敬老院,就很少见面,回来也是看一眼就走。”大闺女王术环说,那时母亲下地,姐妹俩就拖着小锄头跟在后面。

2009年,王伯退休后又被返聘为名誉院长。薪资低、环境差,招不来人,王伯就把在外务工的大女婿和大闺女叫来,两人月工资加起来才4000块出头,但王伯总算有了帮手。

10月11日,王伯的大女儿王术环和大女婿刘玉龙在敬老院的厨房准备晚餐食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金皓原摄

傍晚时分,老人们吃完饭,王伯把炖得稀烂的土豆茄子热了热,盛上一铁盆,招呼女儿女婿吃饭。

“现在只能吃软乎点的。”王伯笑着张开嘴指了指,“牙没几颗了”。

夕阳挂在树梢上,溜过晚霞的缝隙,投射在王伯泛黄发黑的脸上,竟映出斑驳光影来。

白云悠悠自来去,岿然不动是青山。此时的王伯,像极了敬老院门前的大山,同样无言,一样深重。

命运有时像远山的迷雾,若隐若现,但王伯的信念却清晰而笃定。王伯说:“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照顾好这些老人,干不动了算完。”

说到这,王伯扭过头对闺女说,哪天他死了,不办丧事,不叫亲朋好友,火化后骨灰撒到桑干河里。

“生前清清白白,死后干干净净。”(记者陈忠华、杜一方)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通勤更便利、租金更便宜——探访南京保洁员公寓

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 题:通勤更便利、租金更便宜——探访南京保洁员公寓

新华社记者陆华东

最近,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繁华路段的一座特殊公寓备受关注。这里不是高端商务公寓,而是专门给“城市美容师”修建的保洁员公寓。

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保洁员公寓(2023年1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陆华东 摄

记者日前实地探访看到,保洁员陆续下班归来,一辆辆保洁车停放在公寓楼下的专属停车位。走进这座二层小楼,一楼公共区域不仅有电视、微波炉和休闲桌椅,还有44台电磁炉灶台供保洁员做饭使用。楼顶摆放着4台洗衣机,还建有专门的晾晒区。

记者跟随保洁员王复习来到他的“新家”——205房间。一进门,原本比较内向的王复习逐渐打开话匣子,向记者介绍屋内的专属卫生间、热水器、空调、新床和衣柜。

“这样的住宿条件,做梦都没想到。住在这里就像回到了家。”52岁的王复习来自河南商丘,2008年来南京成为一名保洁员。3年后,他的妻子也来到这里,在同一家公司做保洁。10多年里,他们搬家十几次,或因房租上涨,或因房东要卖房,住宿问题一直是“心病”。今年11月初,他们搬到保洁员公寓,开启新生活。

2023年12月7日,王复习在收拾房间。新华社记者陆华东 摄

“以前租住的地方比较远,为了早点到工作区,早上我们一般不到4点就起床做饭,如果上晚班,回到租住地经常是夜里10点多。”王复习说,自打搬到保洁员公寓,每月房租从1500元降到400元,节省1100元;从公寓赶到工作区不到10分钟,每天节省近3个小时,中午还可以回来午休。

为让保洁员休息好、工作好,减少上下班途中的安全隐患,南京市建邺区拿出专门地块交给南京建邺城管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由其下属的南京河西建环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建设保洁员公寓。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冬忠介绍,公寓共有50余间房,可容纳100余名保洁员同时入住,2022年上半年完工,今年10月正式运行。

“僧多粥少”是现实矛盾。张冬忠说,由于房间数量有限,外地人、双职工优先,同时结合员工年龄、日常工作表现和在公司工作年限、所获荣誉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分批次安排相关员工入住。“如果运营顺利,公司希望再向政府申请,择机改造合适地块,满足更多保洁员的安居需求。”

南京市建邺区城管局局长陈玮表示,建邺区推动建设保洁员公寓,旨在帮助他们缩短通勤距离、降低租房成本、改善生活条件,通过加强住房保障,更好满足保洁员群体的安居需求。

饭点时间,王复习和妻子起身离开房间,来到一楼厨房,在自家灶台上开始做晚饭。面条加荷包蛋虽然简单,夫妻二人却吃得很香。

2023年12月7日,王复习和妻子在保洁员公寓一楼吃面。新华社记者陆华东 摄

记者离开时,夜幕降临,寒意渐浓,亮着灯光的保洁员公寓犹如一座“温暖港湾”。有的人正洗漱休息,有的人启动保洁车向工作区驶去,在寒夜继续为城市“美容”。

全家懵了!杭州12岁男娃深夜赶作业,最后他钻进了洗衣机……

来源:钱江晚报

“我儿子钻进洗衣机里,出不来了……”2月23日晚11点多,杭州下沙四季广场的一户居民向杭州消防发出了求助。

一名12岁小男孩卡在了洗衣机的滚筒里出不来了。

接到求助后,下沙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们立即赶往现场处置。

在现场,消防员们看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幕。

一个12岁的小男孩光着肩膀被卡在了洗衣机里,只冒出了个头。一旁的家长也是相当无奈,“我们都已经睡了,他一个人在写寒假作业,我们睡之前跟他说,早点洗澡睡觉。”家长说,没想到他居然会钻进洗衣机。

在消防员赶到前,孩子的父母、小区物业和赶来的民警已经尝试了好几种帮孩子脱困的方法,但均未奏效。担心孩子被

卡时间太长,对身体造成伤害,赶到的消防员决定对洗衣机进行破拆。

消防员使用携带的荷马特破拆组工具,先用液压剪切钳将洗衣机侧边的一面剪开一个口子,再用液压扩张器把缝隙拉开,然后慢慢地把孩子“拉”了出来。

整个过程花了20多分钟。

小男孩被救出来后,整个人都是懵的。家长也是无奈到说不出话来。

原来,男孩写完作业后,去浴室

洗澡。洗澡时,突发奇想,开始琢磨起了浴室里的洗衣机。

“洗衣机里到底有啥?滚筒能不能把人转起来?”或许是这一系列的“为什么”彻底激起了孩子的探索欲……然后,小男孩光着身子,爬进了

洗衣机。

站在滚筒里,他也看不到内部的构造,就寻思着,蹲下来试试。

结果,直接被卡住了……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谢春晖 通讯员 李智强

滴水的挂钟

滴答……滴答……清脆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急促而又精确,就像一座大挂钟发出的脚步声。四周万籁俱寂,女儿中性笔落在草纸上的沙沙声,隔壁邻居家里偶尔传出的犬吠声,连同这滴答声构成了这初冬夜里的一首小夜曲。

这个晚上,女儿一如既往的坐在书桌边做作业,我则坐在她旁边的椅子上,美其名曰随时辅导她,实则是监督她全心全意做作业。过去的经验表明,只要没大人在旁边,孩子就会松懈,东翻一下,西瞄一下,一晚上过去了,作业马马虎虎的也不一定能按时完成。

这个“滴答”声已经持续有一段时间了,从开始的不适应发展到后面的习以为常,一切是那么的自然。我渐渐觉得这“滴答”声不但不扰民,反而变得有些悦耳。人真是个感性动物,这漏水分明是浪费,“滴答”声分明是噪音,我怎么变得享受起来了?明明水龙头坏了一个多月了,我既不找人,也不自己维修,这为哪般?

我突然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那个老头,他不就是在监狱里住久了,监狱也就变成了他名副其实的心灵的归属地–––家,不自由变成了自由吗?我不会也有这种受虐倾向吧?想到这里,我的心里不知觉颤栗了一下,那清脆的声音突然也变得无比的刺耳起来。我瞧了瞧一旁聚精会神的女儿,决定马上动手,我不能让水龙头再滴下去了,毕竟堕落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

说干就干,不过我不想蛮干,毕竟自己是文明人不是。于是,我打开手机,看看网上有没有水龙头维修的资料。不出所料,相关资料比比皆是,我选了一个内容简短而且一看就懂的视频,认认真真将其看完。看完视频,心中更有把握了:水龙头漏水,无外乎两个原因,要么里面的一个紧固螺母松了,要么里面垫片破损了,只要按照视频步骤做,就一定能修好水龙头。

我将拆修步骤熟记于心后,决定照葫芦画瓢,撸起袖子干起来。可笑的是,我不知道一段悲催的经历即将开始,意气风发的战士很快会变成一只垂头丧气、斗败了的公鸡,当然这是后话。

坏的水龙头位于卫生间的一角,它原来是一个洗衣机的入水口,后来废弃了。没想到水龙头长久不用也会出问题。一个月前它就开始漏水,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开始是用小盆接,到后来不得不变成水桶,否则维持不了一天。

磨刀不误砍柴工,活要干得漂亮必须有好的工具,我深知其中道理,于是我在橱柜里七找八翻,总算翻出两套齐全的工具。我将钳子、螺丝刀、扳手等工具放在水龙头旁边的洗手台上,一字摆开,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眼前的水龙头,这是一个不锈钢的、旋钮式的水龙头,上面还带有一个一体式的小手柄,转动起来还比较灵活。故障现象是水龙头即使关紧了,下面还是在不停地漏水。水龙头上方有一个半透明的小塑料圆盖,我知道里面暗藏机关。我小心翼翼地用螺丝刀去撬园盖,可是怎么也插不进去,换了几个工具都不行,总是打滑。正出师不利之际,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随身携带的小指甲剪。这个小剪子刀片很薄,而且前端微微弯曲,说不定行。我将小剪刀的尖端斜插到园盖边缘,稍稍一用力,只见园盖“嘎嘣”一声就掉了下来,一个圆形小凹槽马上出现在面前,我用螺丝刀三下五除二将里面的螺丝卸下来,旋钮一下子就松了。

成功就在眼前,想到等会儿跟女儿吹牛的场景,心中一阵小激动。我取出旋钮,里面一览无遗。一个细长的空心螺管,底部套着一个八角铜质螺母。旋钮原是套在螺管上的,它和旋钮一起配合,负责水龙头的开和关。根据从网上查到的资料,要不是那个八角螺母松了,要不是螺母里面的垫片损坏了。简单起见,我决定先紧下螺母试试。

我将一个小扳手小心翼翼套住螺母,渐渐加力,螺母就像焊在那里一样,纹丝不动。看来时间久了,有可能锈住了,要用大力气才行。我岔开双腿,再次将扳手套好,调好角度,一、二、三,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螺母终于开始转动,水流马上变小了些。 So easy,我心中不禁一阵得意,曙光就在前头。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放下扳手,用力搓了搓手,往手心吹了口气。休憩片刻后,我准备一鼓作气,一举攻下这个堡垒。

我再次套上扳手,用的劲儿越来越大,螺母在慢慢转动,水流一点点在变小。然而还没等我高兴多久,很快,不管我用多大的力气,螺母再也不动了,而且稍不注意,扳手就开始打滑。一次、两次、三次……还是不行。

看来这条路走不通,我决定走找第二条路–––反向使劲,松开螺母。如果能将它拧下来,换一下里面的垫片,问题同样也解决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直接打脸,不管我怎么用力,螺母就是纹丝不动,是不是是前面拧得太紧了?

我有点急了。

于是我换了一个扳手,继续用力,还是不行,只感觉到扳手一套上螺母,越用劲就越打滑。我变得不耐烦起来,干脆拿起小锤子,直接敲打螺母。这一敲不要紧,水流一下子变大了,但螺母却更加掰不动了。我心中开始发慌,又开始反向用力。想让水流再变小,可越急越使不上劲儿。

我一会儿正向拧,一会儿反向拧,水流不但没有止住,反而越变越大,而那个八角螺母的形状早就变成了圆形,扳手再也使不上力了。我手忙脚乱,额头上不知不觉渗出了薄薄的一层细汗,心情也变得异常烦躁起来。

“爸爸能不能小声点?太吵人了!”那边传来女儿不耐烦的声音。

“好的……好的……马上就好了!”我一边忙不迭地回答着,双手并未放松下来,一记重锤砸下去,“砰”的一声,水龙头应声落地,几乎在同时,一股强大的水流从墙里直接射了出来,我的头部、脸部、衣服、鞋子……瞬间都被浇透,我赶紧弯腰捡起水龙头,顶着水柱往墙里插,哪里还插得进去!

嗤…… 嗤……汹涌的喷水声,女儿的惊叫声,混成一片,我眼前一片空白……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在黑暗中睁着眼睛,死死盯着天花板,细节像过电影似的在脑海里闪过,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啊!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第一个教训,任何时候不要试图用业余水准(包括爱好)去挑战人家的饭碗,在别人看来很容易的事情,对于你来说不一定。有的钱和时间是不能省的。

第二个教训,笛卡尔曾讲过,如果一个人在森林里头迷路了,想出去,选定一个方向后,一定要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不要走了一会又怀疑自己,又换方向,如果这样的话就很可能走不出去。研究学问如是,做其它事情亦如是。

当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个漏水的水龙头变成了一个挂钟,滴滴答答,一直滴个不停。

女儿半夜发高烧,嘴里却念叨“洗衣机坏了”,妈妈打开后情绪失控

标题:女儿半夜发高烧,嘴里却念叨“洗衣机坏了”,妈妈打开后情绪失控

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和挑战。有时候,这些挑战来得出人意料之外,甚至让人哭笑不得。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家里发生的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经历。

事情发生在一个平凡的夜晚。那时,我的女儿小梅只有五岁,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家伙。当晚,她突然发起了高烧,整个家庭都为她担心不已。我和丈夫连夜赶往医院,匆忙间只顾着将孩子抱到急诊室,完全没有留意其他的事情。

就在我们焦急等待医生诊断的时候,小梅却开始嘴里喃喃自语:“洗衣机坏了,洗衣机坏了。”听到这句话,我和丈夫都感到十分诧异。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她怎么会想到洗衣机呢?我们都以为她是在做梦,或者是因为发烧导致意识模糊。

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生给小梅做了检查,确定了她只是患了一场普通的感冒,没有太大的问题。于是,我们带着她回到家中,准备让她好好休息。但就在我们打开家门的一瞬间,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洗衣机的门被撬开了,洗衣机内部的零件散落一地,好像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毁灭性事件。我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怎么回事?谁干的?我愤怒地扫视了一眼房间,而小梅却站在一旁,一脸无辜地望着我。

我忍不住质问她:“小梅,你是不是弄坏了洗衣机?”她吞吞吐吐地回答:“妈妈,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想看看洗衣机里面有没有小动物。”听到这个解释,我简直要气炸了。我费尽心思努力工作,才能给孩子一个温馨舒适的家,结果她却在半夜里捣鼓这些没大没小的事情,简直让我无法容忍!

我试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还是忍不住大声呵斥了她。我告诉她洗衣机可不是用来娱乐的,而是用来洗衣服的。我劝她要懂得尊重物品,不要随意损坏东西。虽然我知道她只是个孩子,但我还是感到十分失望和愤怒。

经过一番沟通和劝导,我终于平复了自己的情绪。我和丈夫一起清理了洗衣机的混乱,修好了被损坏的零件。虽然这件事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但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首先,我意识到作为家长,我需要更加耐心和理解。孩子是天性好奇,他们会做出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总是对他们施加压力,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关爱。

其次,我意识到教育孩子需要循循善诱,不能只是简单地责备和惩罚。我们应该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愿意主动改正。

最后,我意识到家庭是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我们每个人都要为家庭的和睦和幸福而努力。即使遇到了困难和挑战,我们也要坚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共同面对并解决问题。

这次经历虽然让我感到十分疲惫和焦虑,但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家庭的重要性。在这个温馨的小天地里,我们可以彼此包容、理解和支持,共同度过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愿我们的家庭永远充满爱和温暖,成为我们心灵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