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什么的牛郎四字词语(什么的牛郎)

发布时间:2024-04-12 23:39:13作者:横行天下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七夕满天雨 人间不了情——永远的牛郎织女 作者:闫循华

作者按: 又是七夕,一个晴好的日子,但记忆中的七夕总与阴雨缠绵有关,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古老凄美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千年已逝,星语犹在,偶翻2017年七夕节写的旧文,聊纪哪些过去泪雨的七夕,并以励志乘风破浪追星赶月的新的梦想。

今天七夕,窗外阴雨绵绵,这雨来的真是时候,这是牛郎织女从银河两岸遥望哭泣的泪水吗?感觉时光一下子倒流到几十年前,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每天除了上班、上学、吃饭睡觉,或偶尔看场电影、看场戏,空闲时间我们做什么哪,我想大家大概都有过相同的经历,那就是听老人讲故事。在我的记忆里,那时最充实、最有意思的事就是,夏天晚饭后,坐在院子里,星光下,听奶奶讲故事,冬天围坐在火炉旁听妈妈一边纺线一边讲故事;那时候听大人讲的最多的故事,就是遥望银河,数着星星,听妈妈娓娓讲述的牛郎织女,这是我印象最深的儿时记忆之一,是时至今日仍活在人们口头上、生活中,活在电视剧、歌曲、舞台上,对人们的生活、爱情和伦理道德观念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的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

七夕节之所以薪火相传数千年,牛郎织女故事之所以数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故事不仅可歌可泣,而且感天动地。古代中国几千年,都生活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我们的先辈们,都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理想和愿望,可以在故事传说中实现。比如,先辈们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爱情,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但却都可以在想象中、在故事里如愿以偿,而且感天动地,比西方的爱情故事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轰轰烈烈,感天地泣鬼神。四大故事中,产生最早的是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故事大约是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奴隶社会,等级十分严苛,这个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声与饱受压抑的写照,托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的实情。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生了一对双胞胎,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相对哭泣流泪,誓死也要在一起,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天动地,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他们的忠贞爱情也感动了王母娘娘,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听老人们讲,每年七夕,天都要下雨,那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见时倾诉相思之情哭泣的泪水;七夕这天我们就看不到喜鹊,因为喜鹊去天上为牛郎织女搭桥了;七夕夜躲在葡萄架下,还可以听到牛郎织女幽幽的情话呢。

在我国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很广泛,各民族,各县都有自己口头上的文学版本,因为在原始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进步很慢,生产力水平很低,那时,男人有牛就可耕田,女人有丝就可织布。有牛有丝就会有吃有穿,衣食无忧。这种“男耕女织”是最理想最崇高的生活方式。所以劳动人民都把“牛郎”“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和幸福生活偶像加以崇拜和神化,成为人们群众心口相传的故事,并在各地大面积传播。正因为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所以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承十分复杂。“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zhuo读琢)素手,札札弄机杼(zhu读注)。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原文未交代。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在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ren读任)。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传说。一是: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有的说是第九个)孙女,在天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边看牛,两人都很勤勉。天帝爱怜他们,让他们结婚。婚后两人贪图享乐,荒废劳动。天帝发怒,使他们分开,中间隔天河,命乌鸦去告诉他们,七天见面一次。乌鸦却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面。 二是: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照样做了。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他们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 前一种传说中的基本情节,和《述异记》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乌鸦传话”的情节。后一种传说则大大丰富、发展了原来的故事。它从星辰之间的神的爱情,转化为人神之间的恋爱故事了。至于其他种种传说,大多数是以此为蓝本而加以延伸的。现在我们听到的故事。看到的戏曲、电影,像秦腔《天河配》、黄梅戏《牛郎织女》、电影《天河配》等基本上都是采用了后面这一种传说。

和其他民间故事一样,作为口耳相传、活在的人们口头上的牛郎织女故事,其存在现状不容乐观。牛郎织女故事大家都知道,但现在我们几乎听不到有人能够完完全全、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地讲述这个故事。那些能够完整、形象、自然地讲述这些故事的老人、或者叫故事讲述家、“故事篓子”,大都已经离我们而去。象我小时候能经常听到的讲这些故事的我姑姑,只上过一年私塾,但她却能完整、形象、生动地讲述上千个故事,包括牛郎织女故事。还有20年前,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曾经收集整理过、我和山东电视台采访、制作过的临沂四老故事家,也都会如数家珍、一字不差地讲述这个故事。但这些老人都已去世。我们今天了解、传播这个故事,基本上都是通过前人记录下来、印刷成书的文字。据了解,我周围的朋友给孩子们讲这些故事,也基本上都是通过读书本上记录的故事。另外,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传播手段的多样化,故事的传播形式丰富多彩:改编成戏曲、电影、电视剧、歌曲、小品、微电影等等。虽然作为口头民间文化的牛郎织女故事流传频临绝境,但与现代传播手段结缘、变换故事载体的牛郎织女故事,却是“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如今在小说、电影、电视、戏曲、音乐、新媒体中,都能见到牛郎织女故事的影子。牛郎织女故事,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也许会在传统的口头传播中渐行渐远,但它们的思想影响力和艺术魅力却永远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壹点号齐鲁晚报艺术团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什么的牛郎织女四字成语?

请用两个词语描述牛郎的性格

午后阳光穿过玻璃,洒在身上,有些许的困意,却不敢小憩,忙着把手头工作下班前干完。突然手机铃声想起,一看是儿子班主任打过来的,顿时困意全无,五年级的儿子,总是不好好学习,我这三天两头被老师批评。接起电话,还想和老师寒暄几句,电话那头老师就像走了火的机关枪一样,抱怨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大概意思是老师上课讲到《牛郎与织女》一文,老师重点分析了牛郎的性格是:老实,憨厚。课堂小测其中一题目是:请用两个词描述牛郎的性格?孩子写得答案却是:好色,窝囊。

老师非常生气,因为孩子的答案太过离谱,完全没有认真听课。晚上回到家,很生气地问孩子为什么牛郎的是好色与窝囊。孩子给出的理由是:牛郎偷看织女洗澡,还偷走了织女的衣服,这不是老实人能干的事儿,织女被王母娘娘掳走了,他却哭哭啼啼,无能为力,让孩子失去了妈妈,实属窝囊。顿时觉得孩子分析得有理有据。

牛郎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