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导语: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斗转星移,节气更迭不止,转眼间已经进入寒露时节了,下一个节气是霜降。老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冷空气越来越频繁,早晚已经很凉了!
不知道是发没发现,2023癸卯年是闰二月,明年2024年是闰年,而到了2025乙巳年(蛇年)又是闰六月,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种现象只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置正”安排的结果,和其它的并无关联。
中国历史上有过100多种历法,每个历法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汉武帝的《太初历》,元朝的《授时历》,清朝的《时宪历》等等。
这些历法从天文数据上会有些区别,但设计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和现在我们现行的农历差不多。
经过发展,到了的时候开始改用西方的历法——公历,就是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那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
那么,为什么要“置正”?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有哪些说法呢?1、为什么要闰月
阳历是平年是12个月约365天,闰年是约366天。
阴历是一年12个月约354天。
也就是说,阳历年的长度要比阴历年的长度要长约11天,这样常此下去,必然会出现在与四季脱节的情况。
为了防止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古代历法学家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方法来平衡。不过,这种方法有一定缺陷,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就废除了这种固定闰周的方法,而是采用无节令月置闰,每2至3年置1闰的方法。
而我们现行农历就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约354天,有闰月的年份是约384天。有了阴阳历,农民种地再也不用只看太阳或月亮了。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它表明了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最适合指导农事活动。
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冬至日之间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
2、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和十二个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没有中气的这个月被历法规定为“闰月”,称作“闰某月”。
例如:2023年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日,是中气“春分”,再隔一个月后,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谷雨”,而当中这一个月(2023年3月22日——2023年4月19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二月后面,所以叫闰二月。因此,2023癸卯年闰二月,农历年的长度是约384天。
在比如,2025年7月25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中气“大暑”,再隔一个月后,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处暑”,而当中这一个月(2025年7月23日——2025年8月22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六月后面,所以叫闰六月。
简单点说,闰哪个月是由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中气”决定的。例如,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九月节令,霜降是九月“中气”,如果九月里没有“中气”霜降,就要闰一个九月,让霜降出现在农历九月里,这样才能适应寒暑的变化,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
3、民间有哪些说法?
由于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农历年里有立春节气,有的农历年里没有立春节气,也就是民间说的“双春年”和“无春年”。
关于“双春年”和“无春年”在民间也有很多农谚,比如“一年两个春天,毛贵如”,“双春夹一闰,春寒逢秋旱”,“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寡年无春腊月寒,来年六月天不闲”,“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两春夹一冬,没被暖烘烘”等等。
当然,上面这些农谚只不过是一种民间的说法,而“双春年”和“无春年”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的结果,并不能用来判断年景,就当一种民间文化来了解就行,不能作为判断天气和年景的依据。
此外,需要了解的是,如果当年是“闰六月”的话,那么,部分年份是火把节最早的年份,也是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最晚的年份,这点是一定的。
二、2024年是公历闰年公元2024年,公历闰年,共366天、53周。
为什么要设计闰年?
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回归年),而公历的平年只有365天,比回归年短了大约0.2422天。这样一来,4年下来就会累积出来一天,故在第四年的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时间长度变为366天,这一年就是闰年。
由于现行的公历,我们在日历上只能看到一个大写的阿拉伯数字,没有农历内容那么丰富,不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
您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吗?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头条创作挑战赛#
闰月,一种历法置闰方式,现行采取的是 “十九年七闰” 的农历置闰方法,每隔2-3年,就会出现一次闰月现象。根据算法来说,2023年是闰二月,有些朋友可能对于闰月如何计算不是很了解,另外,闰月年份和不闰月年份,也有一定的特别之处。
本篇内容,笔者就详细说说闰月的相关内容,解释闰月的计算方法,以及2023年闰二月有哪些说法?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
闰月的解释
当前我国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也就是19年中有7年存在闰月,由阳历和阴历共同来决定的。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而制定的,阴历是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而制定,导致阳历和阴历对应的时间不是固定的。按照阳历来说,一年就是365天或366天,而阴历在天数上相差较大,有些年份能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和阳历的天数,就出现了“置闰法”,闰月也就出现了。
如何判断闰哪个月份?
一年12个月,每一个月都有可能是闰月,计算方法要结合二十四节气来定。每年的立春是第一个节气,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一共是24节气,不过,里面还有细分,二十四节气中,单数的属于节气,双数的则属于“中气”。
按照传统农历来说,将24个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比如,立春是第一个节气,是单数,则属于“节气”,雨水是第二个节气,是双数,则属于“中气”,以此类推。
而在农历的月份中,一般情况下,每月都会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果,在某个月份中,只包含了节气,而不包含中气,按照历法来说,就会把该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这也是出现闰年时,到底会闰哪个月份的原因。
以明年(2023年)举例,阴历一月份包含了立春和雨水节气,二月份包含了惊蛰和春分节气,按理说,后面应该是三月份,包含清明和谷雨节气,但是,实际上,本月只包含了清明节气,而不包含谷雨节气,也就是说,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按照上述所说的历法来说,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上个月的闰月(也就是二月份)。因此,2023年是闰二月,而上一次出现闰二月是在2004年。
闰月的特别之处
闰月可能会出现“双春年”,双春年的含义并不是说一年之中有2个春天,而是一年之中有2个“立春节气”,也是按照农历来说。
还是以2023年举例,2023年立春时间为阳历的2月4日,对应的阴历时间是正月十四,而2024年立春时间也是阳历的2月4日,对应的阴历时间是腊月二十五。虽然,阳历时间一个属于2023年,一个属于2024年,但是,阴历时间来说,都处于2023年期间,也就是有2个“立春”。所以,2023年是“双春年”。
“双春年”有啥说法?
关于双春年,民间流传着不少谚语,比如“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一年两个春,带毛的贵如金”等等说法。
说说这2句的意思,先说“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两春”指的就是双春年,至于“牛栏空”的原因,则是由于天气太冷所导致。也就是说,如果当年是双春年,则预示着当年的冬天比较寒冷,牛都被冻没了,说明寒冷程度比较严重。
而“一年两个春,带毛的贵如金”的说法,和上述有类似之处,意思是说,如果当年是双春年,那么带毛的动物就比较贵,说明比较寒冷,正常情况下,养殖的动物是比较耐寒的,只有遇到极端寒冷的天气下,才会出现冻死的情况。
所以,这2句谚语都说明了,如果当年是双春年,则当年的冬天温度较低,天气比较寒冷。按照上述说法,2023年的冬天相对会冷一些,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比较多,具体天气还是要以如今的天气预报为准。
综合上述内容,相信大家对于闰月、双春年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大家要明白一点,这都是历法节气自然的产物,不论哪种说法,本身与吉凶祸福无关,不要相信一些“闰月”、“双春年”不好的言论。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3月22日,进入农历闰二月。恭喜农历二月过生日的宝子们,又可以收礼物吃蛋糕了,好好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毕竟就21世纪这100年来说,闰二月一共也就只有4次:2004年、2023年、2042年、2099年。
其他月份生日的宝子们可能不服了,为何是闰二月,而不是闰三月或闰一月呢?本期南都新知用4个关键词带你搞懂闰月到底是怎么个“闰”法。
友情提示:知识点有点密集哦!
关键词1:朔望月
月亮绕地球跑一圈为一个“朔望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当月亮差不多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从地球上基本上只能看到一个黑黑的影子,这个时刻古人给它起了个名,叫“朔”。“朔”所在的日子,就是农历一个月的初一。
月亮接着转,半个月后,换地球待在太阳和月亮中间了,月亮的亮面完美地展现在地球面前时,古人又起了个名叫“望”。“望”之后的半个月,月亮会一点点黑下去,直到最后重归于“朔”。这一天也就是下个月的农历初一了。
所以,月亮围绕地球跑一圈就是一个“朔望月”,也就是农历上的一个月。
月亮绕地球运行示意图。图片来源:科普中国
不过因为月亮这家伙跑的速度不是很稳定,有时快有时慢,“朔望月”的时长也不固定,最多能差半天多。古人算出的平均数为29+(499/940) 天,约等于29.530851 天,很接近现代人算出的近年的平均数29.530588 天。古人真YYDS!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农历月份是30天,有的农历月份是29天。
关键词2:回归年
地球绕着太阳转,转一圈就是一回归年。为何叫“回归年”呢?
伴随地球公转,地球上距离太阳最近的那个点(一般叫“直射点”)也会在南、北两条“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就叫热带。太阳直射点最靠北的那个时刻就是“夏至”,最靠南的那个时刻叫“冬至”。每两个冬至之间的长度称为一个“回归年”。
地球公转示意图。图片来源:科普中国
当然啦,古人是通过圭表测定正午时分杆子的影长来计算的,影长最大的时刻为冬至,最小的时刻为夏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年。古人将回归年的长度定为365+(1/4)天。现在的天文学家测算的回归年平均长度大约是 365.2422 天。
关键词3:7/19
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回归年”和“朔望月”有点搭不上。12个“朔望月”加起来一共354天,比一“归回年”少了11天。11天不长,但是3年累计下来就有33天,一个月了。“经年累月”下去就可能发生在夏天过新年的现象。
那怎么办呢?
我们先用古人的历法算一下:
[365+(1/4)]/[29+(499/940)]=12+(7/19)
也就是说,一个回归年有 12+(7/19) 个朔望月。那么,只要把(7/19) 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好了。怎么解决呢?古人的办法就是:每十九年里多塞上七个月,这些月就叫“闰月”。
关键词4:中气
那么,该挑哪七个月去加班置闰呢?这就要从二十四节气说起了。
我国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二者相间排列。换个说法就是,“节气”是现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在奇数位的,如立春、惊蛰、清明等;“中气”是排偶数位的,比如雨水、春分、谷雨等。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
农历以12个中气分别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每个朔望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做上一月的闰月,为置闰。
今年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是中气春分,下个中气谷雨在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这当中3月22日至4月19日的农历月中只有一个节气清明,没有中气,所以这个农历月就定为闰月。因为它前面是二月,所以叫闰二月。
问题又又又来了:为何会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这又要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说起。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360°就有了二十四个节气。
说到这里,你也许看出来了,二十四节气与现在常用的公历都是来自于回归年,所以二十四节气每年的公历日期基本固定,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天,而对应的农历日期则变化很大。比如清明节,总是固定在公历4月4日-6日之间,但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农历日期。
二十四节气划分。图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二十四节气以角度均分,间隔时间平均应为15.2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且距离太阳的远近也不相等。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公历1月4日前后),速度较快,跨15度的时间短,每个节气14-15天;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公历7月6日前后),速度较慢,跨15度需要的时间延长,每个节气是15-16天。
“平均而言,一个农历月为29.5306天,小于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这样累计下来必然会出现一个只有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解释说。
杨婧还表示,冬季,节气的间隔时间略短,一个农历月的长度超过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就不大可能发生闰月;夏季,节气的间隔时间延长,一个农历月的长度不足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发生闰月的机会就多些。所以闰月多发生在四月至八月,二月、三月、九月、十月少有发生,一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则极为罕见。
整合:刘兰兰
海报:罗锐
资料来源:科普中国、新华社
导语: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斗转星移,节气更迭不止,转眼间已经进入寒露时节了,下一个节气是霜降。老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冷空气越来越频繁,早晚已经很凉了!
不知道是发没发现,2023癸卯年是闰二月,明年2024年是闰年,而到了2025乙巳年(蛇年)又是闰六月,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种现象只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置正”安排的结果,和其它的并无关联。
中国历史上有过100多种历法,每个历法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汉武帝的《太初历》,元朝的《授时历》,清朝的《时宪历》等等。
这些历法从天文数据上会有些区别,但设计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和现在我们现行的农历差不多。
经过发展,到了的时候开始改用西方的历法——公历,就是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那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
那么,为什么要“置正”?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有哪些说法呢?1、为什么要闰月
阳历是平年是12个月约365天,闰年是约366天。
阴历是一年12个月约354天。
也就是说,阳历年的长度要比阴历年的长度要长约11天,这样常此下去,必然会出现在与四季脱节的情况。
为了防止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古代历法学家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方法来平衡。不过,这种方法有一定缺陷,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就废除了这种固定闰周的方法,而是采用无节令月置闰,每2至3年置1闰的方法。
而我们现行农历就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约354天,有闰月的年份是约384天。有了阴阳历,农民种地再也不用只看太阳或月亮了。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它表明了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最适合指导农事活动。
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冬至日之间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
2、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和十二个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没有中气的这个月被历法规定为“闰月”,称作“闰某月”。
例如:2023年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日,是中气“春分”,再隔一个月后,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谷雨”,而当中这一个月(2023年3月22日——2023年4月19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二月后面,所以叫闰二月。因此,2023癸卯年闰二月,农历年的长度是约384天。
在比如,2025年7月25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中气“大暑”,再隔一个月后,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处暑”,而当中这一个月(2025年7月23日——2025年8月22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六月后面,所以叫闰六月。
简单点说,闰哪个月是由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中气”决定的。例如,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九月节令,霜降是九月“中气”,如果九月里没有“中气”霜降,就要闰一个九月,让霜降出现在农历九月里,这样才能适应寒暑的变化,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
3、民间有哪些说法?
由于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农历年里有立春节气,有的农历年里没有立春节气,也就是民间说的“双春年”和“无春年”。
关于“双春年”和“无春年”在民间也有很多农谚,比如“一年两个春天,毛贵如”,“双春夹一闰,春寒逢秋旱”,“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寡年无春腊月寒,来年六月天不闲”,“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两春夹一冬,没被暖烘烘”等等。
当然,上面这些农谚只不过是一种民间的说法,而“双春年”和“无春年”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的结果,并不能用来判断年景,就当一种民间文化来了解就行,不能作为判断天气和年景的依据。
此外,需要了解的是,如果当年是“闰六月”的话,那么,部分年份是火把节最早的年份,也是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最晚的年份,这点是一定的。
二、2024年是公历闰年公元2024年,公历闰年,共366天、53周。
为什么要设计闰年?
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回归年),而公历的平年只有365天,比回归年短了大约0.2422天。这样一来,4年下来就会累积出来一天,故在第四年的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时间长度变为366天,这一年就是闰年。
由于现行的公历,我们在日历上只能看到一个大写的阿拉伯数字,没有农历内容那么丰富,不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
您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吗?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