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粤西的小镇和古村落里,有“注名风水”宝典——“注名风水”,风水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流传了几百年。它们不仅利用了中国传统的“声音、声音、符号”等信息,还利用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神奇理论,运用了其独特的技法,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宝贵的经验,将古老的秘密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到今天。
“注名风水”是一个代代相传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它将风水与家庭相结合,形成五种元素,重点将家庭转移到更好的新环境中,以保护家庭的安全,让人们在江南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
风水故事100篇
那么,命名的风水是如何工作的呢?事实上,它是通过风水大师使用阳光、水、山、地形等元素,在咨询家庭意见时,根据家庭代表的姓氏注入特定的单词,使元素产生最好的良性磁场,达到保护家庭、提高家庭幸福的目的,从而改善家庭生活环境,让家庭幸福。
不仅如此,命名风水也是给家人更多幸福祝福的一种方式。通过“命名”每个家庭成员,祝福家庭健康、和谐、后代,让每个人都得到更多的幸福,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中,可以引起更多的幸福,因为命名是保护家庭,祝福家庭,就像家庭的“障碍”,保护家庭不受外界的不良影响,使家庭和谐幸福形成理想的外观。
综上所述,“注名风水”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故事”。它是江南老匠写的一个长篇故事,用来保护家人的安全,增进家庭的幸福,给家人更多的祝福,让家人在整个家庭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让家人在美丽的江南小镇享受美好的生活氛围。
一提到湛江市遂溪县黄略镇的文车村,大家便情不自禁地想到“文车醒狮”。本世纪初,文车醒狮团的高桩狮名扬四海,桩上弹跳跨越了3.8米,破世界吉尼斯纪录。文车醒狮团参加国内各种比赛,屡获第一名,多次受请出国表演,观者如潮,掌声如雷,收获盛誉,并获邀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车醒狮被列入湛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著名的文车醒狮
为什么文车的醒狮水平高?这与他们村的习武的传统有关。文车村自古有尚武精神,全村开设六七个武馆,那时几乎人人习武。由于习武练就的一身本领,文车人身体素质好,反应灵活,舞狮、舞鹰雄,样样在行。每逢节庆日,文车人便到处表演,比赛,设擂切磋。文车人习武,为的是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打击流氓地痞,威震四方。
其实,除了醒狮和武术,文车村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人物和事迹,值得大家了解。先简要介绍一下这条村。文车村是湛江市遂溪县黄略镇的一条大村庄,由文车大村、头村、二村、二村仔、后湾、文路等六条自然村构成。人口8000多人,全村独一杨姓。村委会设在大村。
文车村的祖辈以海上运输、商贸、採海捕鱼为业。活动海域东至麻林山,西至鲎港沙,东西横向连线为界,界内至村前海域为文车海。东西两条宽约四五百米的海沟围绕村庄,直至华封圩和石盘村地界。解放后(特别是人民公社堵海造田后),文车村则以农业为主,作物是水稻、甘蔗、花生、番薯等。
文车村位于黄略镇东南部,地理形势奇特,西南毗邻湛江市区,距离仅为3公里。村庄是一条山脉如龙脊由北向南,从10多公里外的乌蛇岭一路迤逦而来。村前有一个约300亩的红树林岛,直挡在村前东南面,是一道天然屏障。村西北是拳头岭、蛇岭、龟岭、圆岭仔四山相连拱卫;南边是开阔的海面(即先民做海捕魚海域),连接湛江麻斜海,村东西两侧是麻斜海往北上来的两条海沟水道,当海潮涨上来时,村庄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此时的村庄,有如长龙卧波,又如巨无霸级航母泊在水中。这种景象延续了800多年,直到1966年公社堵海造田以后才改变此境。曾有明师点评曰:遂溪地界,论地理形势,首推文车、官田二村,尤以文车为美!风水宝地,祖先早已慧眼识珠。时至今日,村前有325国道环村而过,新建的玉湛高速公路则傍村西侧,向南三岛延伸,交通之便利,可谓四通八达。这给文车人创业经商提供了巨大方便。
文车村地形图
跟湛江大多数村庄一样,文车村的杨氏祖先也是从福建移民而来。文车村始祖杨判杜,字福源,原籍福建古田县,是宋龙图阁直学士杨时公(宋著名学者,成语“程门立雪”的主人公)的孙子。判社公曾任海南琼州知府,任期结束了,他便携眷属定居于今遂溪县洋青镇文相村。杨迥生有四子,三子祖杰,分居文车村,祖杰公即为文车村开基祖。历经将近千年的繁衍发展,成就了今日文车村之规模。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吴川“网红村”杨赤里村,也就是老板给村民送别墅那条村,他们也是杨时的后代,还在村里建了一个“杨时广场”。吴川杨赤里村说土白话,遂溪文车村自然说闽南语系的黎话,所以,再别说什么只有讲雷州话(黎话)的才是福建移民。杨时的后代,陈文龙的后代,移民定居到湛江后,子孙后代说什么方言的都有。
文车杨氏先祖业绩辉煌,族望显赫,家风清正,受此润育和熏陶,杨氏子孙素来文风鼎盛,英才代出,孕育出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
杨秀桑(1860-1914),清光绪辛卯年(公元1891年)赴省应科试高中武举人。1898年,戊戌抗法斗争爆发,杨秀桑毅然偕同本村一批血性壮士,别妻离子,投身抗法斗争,被任命为文车抗法义勇营指挥官,带领队伍英勇抗击侵略者。在历次战斗中,文车村有33名壮士为保家卫国献出了生命。
杨益三(1873-1924),反清革命元老,经胞兄孙眉介绍,成为湛江第一个同盟会会员,是同盟会广州湾机关领导成员之一。他负责筹措经费支持反清斗争,并与孙眉一道,发动同盟会员,组织粤西军民起义,配合推翻清朝帝制,不遗余力。去世后,当时的军政要员汪精卫、林森、孙科、遂溪县长岑涤群等均为其撰写墓碑或题匾。杨益三的墓葬在今麻章区西塘村旁,墓园保存完好,是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杨柱国(1898-1952),杨益三次子,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先后担任和平县、文昌县、电白县县长。卸任后回广州湾经商,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秘密筹款支持抗日战争。湛江赤坎著名的“欧亚酒店”即为杨柱国的众多产业之一。
前为杨柱国
另有现代才俊若干人——师级干部杨丰、杨锦,厅级干部杨春华、杨东富、杨庚,处级干部杨富、杨劲(博导)、杨暹(博导)、杨送、杨智华,科局级干部、杨兹德、杨敬华、杨大、杨盈,中学高级教师杨胜和、杨光盛、叶秋英(杨家媳妇),解放海南岛战斗英雄杨自远,业余画家杨忠喜等。
村中的瑞良公祠,是文车村八世祖(谥号瑞良)官栋公的祠堂,恢宏壮丽。始建于清代,三十五年(1946年)重修。戊戌抗法斗争时,文车义勇营指挥部即设在公祠内。现瑞良公祠为遂溪县文物保护单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文车村风水宝地,祖荫高德,后代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将杨时公忠君爱国、习文重礼的精神发扬光大。鉴于文车村人民在抗法斗争、反清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突出贡献,198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文车村“革命老区村庄”光荣称号。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文车村,不止是醒狮和武术那样简单。每一条村,都有值得挖掘的历史,都有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之处。关于湛江知名村庄文车村,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留言区发表评论。(感谢杨益山后人杨东华提供本文素材)
上次我们讲了“吴川狗”与“化州猫”的来历,吴川与化州相邻,风土人情相似,在历史上分分合合,互相打趣,用方言谐音“狗”和“猫”来打趣。不过,除了“吴川狗”,吴川历史上曾有一部分地区的人,被打趣地称为“西山狗”,后来风水轮流转,这个地区出了很多显赫的大人物,令人刮目相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吴川,以县境东郊有吴家地,纳三川(鉴江、袂花江、梅江)之水而得名。吴川县境,主要分为“东水”和“西山”两大版块。
“东水”即江边鉴江平原黄坡一带(注:但黄坡于鉴江西岸,又称“川西”)和旧县城吴阳(旧称“吴川街”)、梅菉等地。黄坡、吴阳紧挨鉴江两岸,属鉴江平原地带,水网交错,土地肥沃,历来是粤西商业重镇、鱼米之乡。
“西山”主要指县西南的塘缀及旧属吴川的龙头、官渡、坡头等地一带的山岭丘陵地带(今属湛江)。塘缀、坡头、龙头、官渡等地,多是丘陵山地,高低不平,旧时被称为“西山地”。
坡头区官渡镇笔架岭
“西山”这边因土地贫瘠,民风彪悍,古时功名读书出仕人物较少,势力较弱,被鉴江两岸平原地带的老乡调侃戏称为“西山狗”。其实这是地方民众的笑谈,并无恶意,和民众叫“化州猫”一样,都是地方上的一种开玩笑俗语称呼。
有句话叫做“穷则思变”,“西山”这一带土地较为贫瘠,人多地少,反而激发了当地人敢闯敢拼、奋斗不息的精神,自近代以来出了不少大人物,如中央高官、四位将军、两任(吴川)县长、吴川首富、大慈善家、抗战英雄、革命烈士,比较出名的有——
许爱周(1881-1966),坡头博立村人(原属吴川县),爱国巨商。他是法国殖民地广州湾的航运巨子,房地产大亨,1949年后到香港发展,成为“香港船王”,并开始香港发展房地产,成为香港著名地产发展商之一。许家周家用族成为香港四大家族之一。改革开放后,许爱周家族不忘家乡,为湛江慈善事业捐资达2000多万元。
香港船王许爱周
庞雄(1891-1911),坡头区龙头镇上蒙村人(原属吴川县)。中国近代革命家。早年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10年,策划新军起义失败,庞雄赴香港,又东渡日本,历经南洋各岛,与革命党人联络,1911年初由日本归国,参与筹备广州起义,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因寡不敌众被俘,壮烈牺牲。安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张炎(1902-1945),第十九路军爱国抗日将领。吴川市塘缀镇樟山村人,早年投身粤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参加过南征、东征、北伐、中原大战,成为十九路军主要将领,随军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先后在吴淞、庙行战役中,浴血奋战,重创日军,后被派杀害,被追认为烈士。
爱国抗日将领张炎将军
黄逸云(1889—1952),坡头区官渡镇麻俸村人(原属吴川县),麻俸蓉镜书院创始人、清朝廷太常寺博士黄兆熊嫡孙。曾参加同盟会,反清反袁。二三十年代任遂溪县公安局长,抗日战争时任吴川县政府秘书,政绩卓著。张炎、詹式邦两将军、南路领导人陈信材及黄逸云被称为高雷抗日“军中四大柱”。1950年任解放海南岛吴川县支前司令部秘书,是一位历经三朝的革命传奇人物。
詹式邦(1896-1946),坡头区官渡镇高岭村人。抗日爱国将领。曾多次参加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1943年春,吴川各界人士成立抗日联防区,詹式邦被推选为联防区主任。是年夏,张炎、李济深、张发奎荐举,詹式邦出任吴川县县长和电梅吴廉沿海警备司令。
黄镇(1900-1968),吴川市塘缀镇中堂村人,自1941年至1946年任廉江县长,是时期在廉江任职最长的县长。1949年携家带眷移居到香港,于1968年在香港逝世,终年68岁。
郑为楫(1891—1950),坡头区官渡镇大垌村(原属吴川县),抗日将领。1932年,他作为团长参加了19路军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作战英勇,左腿被日寇子弹打成重伤;1937年,他时任61师副师长,参加了八·一三淞沪抗战,率师部浴血奋战三个星期;1938年后,他积极跟随张炎将军返南路抗日,带领吴川人民开展武装抗日斗争,保卫家乡,直到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庞鼎元(1909-1993),坡头区官渡镇北马村人(原属吴川县),香港著名企业家,香港绍荣钢铁创始人,有“钢铁大王”之称。1958年投得将军澳地皮,创立绍荣钢铁厂,供给全港大部分楼宇及公共工程钢铁原料。后出售旗下地皮予新鸿基地产及太古地产。绍荣钢铁厂一直在香港钢铁市场独领风骚。庞氏家族成员继承了“爱国、爱港、爱乡”的优良传统,一直关注湛江发展。
刘华秋,吴川市塘缀镇大塘村人,毕业于塘缀张炎中学,曾任中央外事办主任(正部级),国务院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号称外交部第一笔杆子。
改革开放后,吴川“西山”的坡头一带,更是涌现出大量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占领了湛江房地产开发(本土老板)的半壁江山,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
昔日吴川被人瞧不起的“西山地”“西山狗”,现已经成为名人辈出的风水宝地。“东水”和“西山”对现代人来说,只是一个地域的划分,不再有其他的含义。无论是“东水”还是“西山”,都是岭南大地一部历史文化厚重的千年精彩传奇故事!
关于吴川旧时“东水”和“西山”的划分,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本文作者为坡头区官渡镇麻俸村黄天聪,授权“湛江纵横哥”自媒体发布)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