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道教以什么为教经(道教以什么为主要经典)

发布时间:2023-04-27 04:46:06作者:趾高气扬来源:网友上传

道教以什么为主要经典(道教以什么为主要经典)

道教以什么为主要经典

       道教文化丰富多彩,包罗万象。道教文化以老子为主,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德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民族习俗和民族正直上。本期道教文化将为您带来道教文化的几个主要方面。让我们看看。

       由于道教内容庞博,各派教义不同,对道教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同,很难确定哪些主要道教经典。在此,仅就道教体系的一般情况而言,简要介绍道教的主要经典如下:

       《道德经》,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或《老子》,是周朝老子的代表作。老子原本是周朝守藏史(史官),《道德经》是道教思想的代表作。后来,老子被道教尊为教祖,《道德经》成为最高的道教经典。《道德经》的字数只有5000多字。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时,定本为5000字,让教徒背诵,故称5000字。《道德经》的内容主要讨论了道和道两个术语的含义,强调万物不尊道而贵德,从而讨论道教的哲学思想。老子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阐述其宇宙观和人生观,包括道教修养方法的原则。所有道教的教理教义都是从中延伸出来的,包装在宗教仪式上。尤其是道教的修炼理论,直接关系到这部经典。此外,由于老子学说出于历史官,阐述了大量的治国方式,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宝典,包括四位封建帝王。

       《南华真经》,即《庄子》,周围是战国庄。《庄子》一书继承了《老子》和《道》的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发挥了作用。特别是老子所说的长生不老之道,被延伸成具体的神仙思想和修养方法,使道与神仙有机结合,被道教攻击,从而完成了道教思想向神仙信仰的转变。唐代以道教为皇族宗教,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南华真经》在道教中的地位一直被直被视为仅次于《道德真经》的主要经典之一。清代道教全真派丛林规定,每逢戊日,一定要讲习《道德》、《南华》、《黄庭》等经典。

       《阴符经》,又称《轩辕黄帝阴符经》或《黄帝阴符经》,又称《黄帝天机经》。据说这本书出自轩辕黄帝。因为道教以黄帝为祖先,所以被认为是主要经典之一。《阴符经》在唐代以前还没有闻名。据说有个叫李泉的学者在嵩山石室里发现了这本经文,于是逐渐流传下来。因为李泉发现这本书已经被侵蚀了,所以只有300多被抄写和传播,还有一本400多个字的书与它并行传播。《阴符经》的内容主要是谈天、地、人、我。历史上有两种解释:兵家权谋和道教修养,道教修养尤其是祖经。历代高道名真都注重这本经典,经常与老庄并列。张的祖先《悟真篇》说:阴符宝字300多,道德灵文满5000,古代神仙无数。这里有真正的诠释。

       《太平经》,又称《太平清领书》,传说是东汉于吉传下来的。早期太平道被视为主要经典,后来被道教保留下来。据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陈建宁介绍,这本书诞生于西汉时期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五斗米教所相信的《太平洞极经》与《太平经》有递承关系。宋元前的道教也有学习这本经典的传统。这本书的内容融合了古代道教、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思想,是这些学术思想向宗教信仰转化的产物,也是道教教团最初酝酿和形成的宣言。因此,它是研究早期道教思想的重要经典。

       《度人经》全称为《太上洞玄灵宝无量人上品妙经》或《灵宝无量人上品妙经》,又称《元始无量人上品妙经》。这部经典被收入《道藏》第一,也显示了它在道教经典中的重要地位。《度人经》阐述了仙道贵生和仙道贵实的宗旨,是道教教理教义的明确体现。它的经典声称道教是无量度人的目的,把度人作为修道成仙的必要条件。而且强调济度不分凡人神仙、贫富贵贱、阳世阴间、天地万类,一概而不弃。这本书及其注册对于研究道教思想发展史非常重要。

       《早晚坛功课经》,又称《太上玄门日背早晚课》或《早晚课》,是道教徒日常背诵的主要经典。选定的经文基本上是出于《道藏》。分为两部分:《早坛功课经》和《晚坛功课经》。《早坛功课经》是早上毛时(早上5:00到7:00)背诵的,其作用是分轻清,延长生命保护;《晚坛功课经》是晚上酉时(晚上5:00到7:00)背诵的,其作用是帮助阴凝,超生死亡。《道藏编辑》收藏了刘守元的《道教功课序》,说:作业者,功课也是。教自己的功课,修自己的方式;修自己的方式,赖先圣的经典。背诵圣的金、书、玉,明确自己的本性和真诚。非科教不能弘扬大道;非课堂背诵不能维持元和。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又称《清静经》。此经不讲有为的修炼方法,而是要人从心地入手,以清静法门澄心去欲,参悟大道。经中发挥“清静”二字的妙义,简明的叙述了道家修真养性的基本原则。认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遣之。”教人“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从而达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的境界。再由此进入“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的境界。此经是道教内丹“性功”的代表作,为道教修持所一贯重视。

       《玉皇心印妙经》,又称《心印经》。这部经文由四言韵文组成,共50句,全经200字。讲道教修炼的方法和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经文首先指出:上药三品,神与气。说明修炼内丹的药物是精、气、神,然后讨论内丹修炼的过程和境界,即恍惚、沉默。修炼者以存无守有为公式,先天药物瞬间形成,然后用回风混合的方法,100天就能达到大丹的成就。经文最后揭示:背一万遍,妙理自明。强调这部经不仅要背,还要实际修炼。这部经文与《静经》完美结合,是道教内丹命功的代表作。

       《周易参同契》,又称《参同契》,由东汉魏伯阳撰写。魏伯阳是一位古老的炼丹师。《参同契》是中国早期的炼丹作品。南宋内丹家族张被誉为万古丹经之王。《周易象理》、《黄老之学》和《丹法之火》相互契合,故名《参同契》。这部经文的内容是古代奥林匹克。后人认为他们谈论的是内丹和外丹,但大多数是内丹派。魏伯阳在书中指出,他的丹法继承了古代仙女的真理,认为修丹与天地的创造是一样的。因此,易象解释了人身与天地变化合作修炼金丹的过程。这本书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炼丹作品。它也是第一部系统、全面地讨论道教丹法的经文。后来的道教徒被视为丹经的祖先。

       《太上感应篇》是一本著名的道教书籍。这本书共有1274个字。整篇文章以太上老君的语气进行了宣传和教育,阐明了天人的感知、抑恶扬善的目的。经典意味着没有办法避免灾难和祝福,但人们呼吁善恶。善恶的报道就像一个阴影。天地上有司过之神。三台北斗神、三尸神、灶神等录人善恶。根据人的严重程度,他们可以成为神仙。本文详细列出了善恶条款,共26件,170件。这本书说服人们行善,将道教思想与世俗生活有机结合,更适合普通人的需要。特别是南宋以后,封建统治者亲自倡导,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东晋葛洪(283-343或者363)写作。葛洪的《自我叙述》说:《内文》讲的是神仙方药,鬼变,养生延年益寿,灾难却灾难,属于道家;《外文》讲的是人间得失,世事是否隐藏,属于儒家。这本书将玄学与道教、神学与道教、儒学与仙学、金丹与方术、丹鼎与符录相结合,从而建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也许你也喜欢:
       道教文化:道教节
       道教四大天师是谁?
       道教文化:道教符咒大全
       道教文化的内容及其影响

道教以什么为主要经典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笑凌风。

华夏的三大宗教分别是儒、释、道。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也是中国本土宗教里最崇高的信仰。道教,前身是道家。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炎黄时期就开始有“顺应自然”的理念出现,那时的道家著作有《太公》、《黄帝四经》等。

直到百家争鸣时代,春秋末期,老子的《道德经》横空出世,代表着道家的成型。老子结合炎黄时期的价值观创造“道家”的思想,成立“无为而不无为”的理念。

战国时期道家出现庄子、列子、鬼谷子等等杰出的道家代表人,更被田氏用来治理齐国。这个时候道家思想已经开始兴盛,更成为了被君主所用的治国之术。



西汉时期汉帝用无为而治的理念创造文景之治。但在这个时代“道”还只是一种价值观,还不是宗教。汉武帝后,道教走向民间,从政治理念转变为信仰。

真正道教的出现直到东汉末期,道教的创始者将道家神化,创造多神教道教。其实就是把神仙学和黄龙思想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以价值观构成的宗教。

道教祖天师张道陵在大邑鹤鸣山建立最初的道教。

《华阳国志·汉中志》:“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因为山形像鹤,鹤也有吉祥、尘外的寓意,所以这里叫做鹤鸣山。此后,鹤在道教也有了特殊的含义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后改名为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专业名称是正一盟威之道。

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这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当时因为他的五斗米道还未盛兴,所以入教标准十分低,交五斗米给教会就可以入教。

鹤鸣山举世闻名,是公认的道教发源地和朝圣圣地。鹤鸣山又被称为“道国仙都”。在道教出现之前,鹤鸣山流传过无数奇人的传说。先秦许多有名的道士都在此登着仙鹤飞升。



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主要活动有沟通鬼神、背诵真经、祭酒像鬼神等。此道以《老子五千文》正一威盟之道的经典有《五斗经》、《正一经》、《太平经》等。

五斗米道是最早出现的道教派别,曾风靡一时。关于五斗米道还有件趣事,当时民间有许多人感染了瘟疫,五斗米道的道士经常去病人家里施法画符,不过多久,病人就奇迹般地痊愈了。

此事使得五斗米道的名声大震。之后几年,涌出大量道教派别,小有不同,但都是在道家三观和思想的基础上。

道教(注意这里是道教不是道家)成熟了。



到了魏晋时代,道教真正兴盛了起来。

魏晋的士大夫阶层流行炼丹,平民百姓以及“穷道士”流行画符。这段时间里,人们讲究意识形态与风骨。北魏时期,寇谦之被太武帝奉为第一位朝廷承认的天师,被称有“太上老君命”。

隋唐时期,道教被奉为国教,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在各种讲述唐朝的各种小说及影视作品中,都有道教元素。比如《妖猫传》中就有道士的出现,《长安十二时辰》中也有许多道教的活动。

到清朝时期,佛教成为主流。官府对道教的管控非常严厉,最早满族皇帝为了不惹怒汉人,对道教还没有特别严格。雍正时期,道教甚至被优待。

之后战争时期政府大力打击道教,甚至把道士逼上龙虎山。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允许了宗教多元化。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与道教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崇敬自然,天人合一,遵循道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追求万物的生生不息,包括长生不老。最高境界是“我既是天,天又是我”。

道士修炼的地方叫道观,要求清净,道教从道家“天人合一”、“身国同治”的价值观出发,同天地灵气之处可以帮助修炼。在可以看到星星的地方夜观天象对飞升有利。所以道教的修炼之地称为”观“,取观星望月、观天道、观万物之意,所以常建于山上。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道教以什么为教经

汉代张良十世孙张道陵(34年)奉道家核心典籍《太平经》、《周易》(亦儒教的核心典籍)、《老子》为道教最高典籍,并编撰更容易被普通民众理解和传播的《老子想尔注》(据考三代天师张鲁也参与改编)等24篇道书,第一次阐述了修炼法,炼丹法,道符法,仙神体系,命相术,风水术,祭祀制度,传教制度,教众管理制度等,首创中国第一个政教合一的宗教式管理体系,奉老子为道祖,把老子的宇宙观理解为“一即道,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这样老子被神格为太上老君(世界最高统治者)。

张道陵自封为天师(至以后道教各流派的祖师都称天师,即祖师),称奉道祖之命传播“正一盟威之道”(简称道教,后世称天师派,为后世道教各派别中的正统,又因创教之初规定入教费用为五斗米,也称“五斗米教”)。张道陵为道教首任天师,天师采取“家天下”的世袭制,下设政教合一的传教组织机构24治36靖庐,每治设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宰守。

第三代天师张鲁(?~216年)于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乘机将民间组织“五斗米教”转变为军阀割据,统治汉川30余年,投降曹操后,向北传播天师教。第四代天师张盛首入龙虎山传教,建立天师教祖庭龙虎山。张道陵的“天师教”虽然作为道教正统,除了初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宗教组织机构,其后因其传教体制太讲究缘法和师徒式传法,同时提倡出世修身而脱离社会,在更贴近民众的佛教,和依附于的儒教的双重影响下,2000年来,道教各个门派都一直无法再现道教创教时的组织机构。

道教的三玄典籍就如其他用古汉语表述的经书一样,“玄而又玄”之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道教传习讲究缘法和师徒式传法,加上门户之见敝帚自珍的陋习,故而道教在后世因不同的传教祖师而形成各种大大小小的具有不同修练法门的门派不下百个。

在隋唐,宋金元明等时代道教各派以养生术房中术炼丹术争取统治阶层,以善恶论多神论符箓术满足老百姓心理和现实需求,以清静无为吸引知识分子,从而获得不同程度加持(唐朝因尊李耳为老祖宗,就把道教列为儒释道之首)而与儒释共存于世。其他朝代,基本上被儒释压制,使得道教传承逐渐式微,所谓道教从来就没有一个能获得所有道家认可的教主存在,连张道陵这个创教之人也只是代表“天师派”与灵宝派祖师葛玄、“萨祖派”“西和派”“天山派”等三派共同祖师萨守坚、净明派祖师许旌阳等被道家奉之为道教四大天师。

在今天,虽有国家对本土宗教德扶持,但道教各派大多避世于远离世俗的宫观之中,道教唯一正统天师派也因为“家天下”这种重大传承弊端而阻碍道教的发展壮大,最后远避台岛,传承到1969年第63代天师张恩溥谢世后,名存实亡,四分五裂。

根据2011年南岳国际道教论坛上的介绍,目前中国大陆主要还有传承的有以符箓为主的正一派(始祖为38代天师张与才)散居道众约6万人。“性命双修”的全真派(始祖为王重阳)驻观乾坤道众约2.5万人,宫观1500余座,在中国五大宗教(佛教,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信仰中,道教已经忝居末位。当代道学家陈撄宁(1880—1969)作为以来的道教领军人物,也是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来解释《老子》,想另辟蹊径提出仙学,然《老子》的道已经超越当今的科学,涉及思维意识等超微观领域,所以仙学想走唯物的实证科学的道路,注定应者寥寥。也许量子物理和脑科学AI技术的进步能解开老子2000多年前的智慧。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张角三兄弟的太平教,它是除“五斗米教”外,另一个具有完善的宗教组织机构的道教派别。太平教以《太平经》为教义,同样以老子为道祖,创教(公元170年左右创教)的初衷就是为了推翻汉朝,故在教义中张角夹带了很多自己的私货(政治诉求),虽声称继承黄老,但核心教义并不见老子的思想。太平教实为军教合一的军事性质的半宗教组织(黄巾军),下设36方以吸纳教众,每方设将军。以黄帝的《黄帝内经》的医术和符箓术吸纳农民入教,在造反失败(185年)后逐渐消失了。后世白莲教也继承太平教,奉张角为教主,但作为的地下秘密组织,昙花一现而已。

道家两次都以建立为目的的创教之旅,如果成功,也许中华文明会进入西方式的宗教合一的国家文明,可惜已经根植于中华文明血脉中的道儒两家思想里面根本就没有神性的东西,对于一个敬鬼神而远之的民族,中国人信奉万物都可为神,神都是拿来敬拜的,而不是请来管自己的。所以“无物不成神”的道教是无法融入中国人血脉中“大一统”集权思想的,有人说道教和儒教都可以算民族宗教,我只能说只有印度这样的血统论文明才会孕育出同样以血统论为核心的民族宗教。世界主流宗教在中国都有信仰,作为中国政府认可的五大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竟然忝居末座,故道教说是民族宗教,真的很牵强。至于儒教除了汉武大帝,历代都没承认过,但其核心儒学历来都是中国的官学。

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什么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宗仰黄老,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炼理论及方法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宇宙和谐、天下太平,教导人们通过修道积德达到安乐幸福、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我国特有的本土宗教。


道家文化源远流长,道藏更是浩如烟海,普通人想要入门了解往往不知从何着手,这里简单罗列道家部分重要经典,共喜欢道家文化的朋友参详。



目录


01.道德真经(老子)

02.南华真经(庄子)

03.冲虚真经(列子)

04.文始真经(关尹子)

05.通玄真经(文子)

06.度人妙经

07.阴符经

08.清静经

09.西升经

10.心印妙经

11.黄庭外景经

12.黄庭内景经

13.玉皇经

14.玉枢经

15.三官经

16.北斗经

17.周易参同契

18.悟真篇

19.太上老君内观经

20.洞玄灵宝定观经

21.太上感应篇

22.文昌帝君阴骘文

23.坐忘论

24.化书

25.重阳立教十五论

26.龙门心法



【01.道德真经(老子)】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02.南华真经(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03.冲虚真经(列子)】


  《冲虚真经》即《列子》 ,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唐玄宗崇道,于天宝元年(742年)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尊称其书《冲虚真经》。至宋真宗景德(1004年─1007年)中加封列子为「冲虚至德真人」,故又名《冲虚至德真经》。《汉书·艺文志》着录《列子》八篇。现存八篇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内容多为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以此阐发其思想。就其全书的思想看,属黄老道家,许多地方近似于《庄子》,为道教的神仙长生思想提供了素材。现存主要注本有唐殷敬顺撰,宋陈景元补遗《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文》,宋徽宗赵佶撰《冲虚至德真经义解》、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及林希逸《冲虚至德真经斋口义》、金高守元纂集《冲虚至德真经四解》等,均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05.通玄真经(文子)】


  《通玄真经》即《文子》。文子学派思想尚阳。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家奉为「四子」真经之一。北魏李暹注《文子》称,计然就是文子。文子是春秋时人,属道家系统,著有《文子》一书。唐玄宗美其名曰《通玄真经》,为道教四部圣典之一。柳宗元始疑其伪,千年来遂质疑不断。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就包括《文子》一书。这段公案才告一段落。《文子·上德》篇有明显的《易传》特色。《上德》解易与《彖》、《象》为同一思想脉络的发展。

【06.度人妙经】


  度人经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是一部道教神学作品, 其哲学思想较为深远。被后世明代《正统道藏》列为开篇经书。号称群经之首、万法之宗、一切一法界之源头。是道教正一三山符箓灵宝派的核心经典。

【07.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查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

  《阴符经》旧题黄帝撰,所以也叫做《黄帝阴符经》。因而有题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注解。这一说,最不合理。宋黄庭坚说:「《阴符经》出于唐李筌。熟读其文,知非黄帝书也」,「又妄托子房、孔明诸贤训注,尤可笑。惜不经柳子厚一掊击也」。好事者说黄帝撰经,并且假托太公、张良等作注,这些都是显明的依托古人说法,不可置信。自唐李筌为《阴符经》作注,以后累朝均不乏好事者步其后尘,迨至晚清,《阴符经》注解本已不下百余种,今仅存于明《正统道藏》的便有二十四种。注解虽多,但众说纷纭,见解纷杂。

【08.清静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简称《清静经》或《常清静经》,今《道藏》中有白文本及各家注本共七种。本经文字共三百九十一字,经后有仙人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三篇赞语。

【09.西升经】


  西升经是道教经典书籍,全称《老子西升经》为老子五部著作之一。《道教义枢》曰:「尹生所受者,唯《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据南宋赵希弁《昭德先生读书后志》记述,该经系函谷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而成。此经最早称记,后纪而成书。是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与《老子》的关系非常密切。该书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相当大的影响。

【10.心印妙经】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也称《无上玉皇心印妙经》,简称《玉皇心印经》或《心印经》。《玉皇心印经》是道士每日功课必诵经典,是修道之径路,是「命功」修炼功法。按照经中所讲悉心做去,小则有益身心,大则证道登真。诵持不退,不但能开通妙理,渐悟真诠,且能感格高真上圣,资助道力。

【11.黄庭外景经】


  《黄庭经》由《黄庭外景玉经》、《黄庭内景玉经》(又名《太上琴心文》 《太帝金书》《东华玉篇》)组成。《中景经》系晚出道书,成书于两晋。《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它继承《心术》、《内业》、《黄帝内经》、《老子河上公章句》以及《太平经》等思想,发扬了古代汉族黄老道家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黄庭内外二经系统地提出了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理论和相应的存真修炼方法,这对上清派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有些内容较之《大洞真经》更为接近唐宋内丹术,故而亦被后世内丹家奉为内丹要籍。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养生方术的主流。经中的脏腑、经络、穴位、精气及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古代汉民族的生理、医理知识。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文学家喜好《黄庭经》,或写法帖,或为文作序,王羲之书《黄庭经》换鹅的故事,更传为千古佳话,故此经的持久影响,已远远超出道教范围。

  根据现有史料可略窥《黄庭经》年代之上下限:《外景经》之韵例似比《内景经》更古更早;《外景经》韵例可早到秦汉,晚不过三国;《内景经》韵例与东汉魏晋诗文用韵相合,而以魏晋尤为可能。

【12.黄庭内景经】


  《黄庭经》由《黄庭外景玉经》、《黄庭内景玉经》(又名《太上琴心文》 《太帝金书》《东华玉篇》)组成。《中景经》系晚出道书,成书于两晋。《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它继承《心术》、《内业》、《黄帝内经》、《老子河上公章句》以及《太平经》等思想,发扬了古代汉族黄老道家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黄庭内外二经系统地提出了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理论和相应的存真修炼方法,这对上清派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有些内容较之《大洞真经》更为接近唐宋内丹术,故而亦被后世内丹家奉为内丹要籍。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养生方术的主流。经中的脏腑、经络、穴位、精气及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古代汉民族的生理、医理知识。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文学家喜好《黄庭经》,或写法帖,或为文作序,王羲之书《黄庭经》换鹅的故事,更传为千古佳话,故此经的持久影响,已远远超出道教范围。

  根据现有史料可略窥《黄庭经》年代之上下限:《外景经》之韵例似比《内景经》更古更早;《外景经》韵例可早到秦汉,晚不过三国;《内景经》韵例与东汉魏晋诗文用韵相合,而以魏晋尤为可能。

【13.玉皇经】


  《玉皇经》是道教经典,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共3卷,是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的必诵经文。经文由《清微天宫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品》《诵持功德品》《天真护持品》及《报应神验品》组成。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讲玉帝来历的神话。有多种注本,收入《正统道藏》、《道藏辑要》和《中华道藏》。

【14.玉枢经】


  又名《雷霆玉枢宝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北宋末或南宋。经文为雷声普化天尊所说。此神为上天神霄府九辰之一,是总司五雷,普化群生,赏善罚恶之神。经文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节。第一节论述「至道」。第二节论「气数」。认为人之禀受不同谓之气,智愚清浊谓之数;数系乎命,气系乎天。学道之士若为气数所囿,天命所梏,则不得真道。经文又述消灾解厄之法。谓凡遇三灾九厄,可依法持诵经文,若默念普化天尊之号,卽有诸神消灾解厄;若归命此经,可以长生。

【15.三官经】


  《三官经》是道士们念得最普遍的经,据称能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也作《三官真经》或《三官感应妙经》大致称赞的是「三官大帝」的福德及神通妙用。经中的核心就是讲人类的过恶以及解决之道。

【16.北斗经】


  《北斗经》,全称《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经中称,北斗七星君乃造化之枢机,人神之主宰,有回生注死之功,消灾度厄之力。凡人性命五体,悉属本命星官主掌。因而要人于本命生辰及诸斋日,清净身心,焚香诵经,叩拜本命所属星君,广陈供养,自可消除罪业,福寿臻身,远离诸祸。也是道教斋醮科仪「顺星拜太岁」的必诵经书。

【17.周易参同契】


  东汉魏伯阳著。简称《参同契》,黄老道家养生经典。全书以「黄老」参同「大易」来指导炼外丹,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家最早的系统论述养生的经籍。

  《周易参同契》全书共约6000余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和离骚体写成的。该书假借《周易》爻象论述作丹之意,研究养性延年,强己益身。

【18.悟真篇】


  《悟真篇》,北宋张伯端撰。考该书以诗、词、曲等体裁阐述内丹理论。为内丹之学,传自远古黄老列庄哲学思想,自汉魏伯阳揭其端,唐钟离权、吕洞宾等发扬于后。唐宋以降流衍日繁,蔚为大观。宋张伯端承钟、吕之学,祖述黄老,仿效《周易参同契》,著为《悟真篇》,内丹之学遂大显于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之:「是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

  《悟真篇》与《周易参同契》、《老子河上公章句》、《黄庭经》并为中国古代早期四大内丹术专著。

【19.太上老君内观经】


  简称《内观经》又称《内视经》,撰人不详。约出於魏晋朝。陶弘景曾引过此经,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太上老君内观经》继承发展战国道家祖师列子的养生思想,义理通明,文字优美通畅,韵古义幽,言简意深。

【20.洞玄灵宝定观经】


  定观,即是自己观察自己的心念,心中念头产生时就立即抱弃,保持无思无虑,寂静明亮的本心。

【21.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劝善书之一,简称《感应篇》,作者李昌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篇道教经典,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其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这里「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门至尊之称也,「太上」是至高无上的意思,是华夏最尊贵的词语。

【22.文昌帝君阴骘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简称《阴骘文》,道教重要典籍。作者不详。《阴骘文》是道教劝善书之一种,以通俗的形式劝人行善积阴德,久久必将得到神灵赐福。「阴骘」一词,其源盖出于《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意谓冥冥之天在暗中保定人们,这是古代比较简单的天命论思想。

  在《阴骘文》中,「阴骘 」具有天人感应的含义,要求人们自已多积阴德阴功,就是说行善做好事不要到处张扬,只是阴悄悄地去做。即使个人独处而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也不做坏事,以此为条件,洞察一切的文昌帝君就会暗暗保佑你,赐给你福禄寿。

  此书成于《太上感应篇》之后,有各种手抄本、刊刻本,清代道士将其收入《道藏辑要》集,另外《昭代丛书别集》、《三益集》均有收录。

【23.坐忘论】


  《坐忘论》是一部道家坐忘的理论专著,其宗旨,就是讲述修道的「阶次」,也就是修道的七个步骤和层次,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问题。按修习次第,《坐忘论》分《信敬》、 《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7章。

  《坐忘论》认为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不著一物,入於虚无,心於是合道。因为境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其主旨说对後来宋代理学家影响极大。「坐忘」说初见於《庄子·大宗师》,後经魏晋玄学加以发挥,赵坚继承稷下道家、老庄思想,力倡「坐忘」,在外丹转向内丹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理论作用,对後世道教内丹学也有一定影响。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坐忘论》的作者,一说为道士赵坚。

【24.化书】


  《化书》是道家经典,唐末五代谭峭撰。共六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化,一百一十篇。谭峭继承老子 「有生于无」 最后「有」 又归于 「无」 的思想, 认为 「道」 是万物变化的根本 ,全书基本上发挥黄老列庄学说,禀承了传统道家思想,受列子化、盗天等思想影响颇大。该书还继承张湛《列子注》所论述的最高哲学「太虚」,亦即虚,谓「太虚一虚也」,「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简劲奥质」。谭峭的《化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5.重阳立教十五论】


  《重阳立教十五论》是全真道的经典论著,王重阳撰,一卷。主要内容为:凡出家先须投庵,身依心安;云游访师,参寻性命;学书宜采意心解;精研药物,活人性命;以丛林为立身之本;静坐须心如泰山,剪除念想以定心;调和五行精气於一身,以正配五气;修炼性命;入圣之道须积功累行;超越欲界、、无;养身之法在於得道多养;超离凡世等十五条。该书论述了全真道创教的基本宗旨,规定了严格的修道戒规,融合儒释道三家精华,为研究全真道的重要经典文献。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

【26.龙门心法】


  《龙门心法》(或《碧苑坛经》),清王常月述,经弟子整理成书。王常月为全真派一代宗师,龙门派「律宗」创始人。在《龙门心法》之中,王常月从戒律行特的角度,强调悟道以修正心性为先,再次阐发了全真北宗「先性后命」的修道思想。书中指出,修道先要皈依道、经、师三宝。

  王常月开创「律宗」,公开讲授戒律心法,使当时的全真道风为之一新,道教再次出现复兴局面。在他的影响之下,相继出现了一批龙门高道,证明王常月的律宗思想,对于后来的道教产生了重大影响。《龙门心法》在道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